幼儿攻击性发展的8大规律

02-12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幼儿攻击性发展的8大规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孩子的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了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的幼儿,记录下所有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学步孩子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扭斗(如他们争执说“这是我的”;“明明已经有汽车了”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的幼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敌意攻击是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子故意打一个女孩子,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如下年龄特点:

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期呈上升趋势,四岁达到顶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之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2-3岁幼儿往往在家长和成人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孩子多在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行为;

4.攻击行为的方式也随年龄而变化。2-3岁孩子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争端的起因多为争夺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常表现为工具性攻击。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孩子的身体性攻击越来越少,转而采用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等方式。年长孩子仍然会为争夺某样东西而发生攻击性行为,但攻击性的增长比例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从表面上看,孩子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敌意性攻击随年龄增长却越来越多。原因是年长孩子的角色承担能力使他们能推断别人的意图,一旦确信别人是要伤害他们时,便予以报复。

6.在对攻击性意图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在一项研究中,让幼儿园、二年级和四年级儿童判别一个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积木塔的意图是偶然的还是敌意性的破坏,或是亲善行为(如为了打扫房间)。结果显示,能正确判断行动者真实意图的幼儿园儿童还不到一半(42%)。二年级儿童判断正确者达到57%,四年级儿童达到72%。

7.攻击性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幼儿,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的身体和言语攻击的数量能很好地预示10-14岁时的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而且这种攻击性的稳定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适用。心理学家对600多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期(30岁)的攻击性(如犯罪行为,夫妻不和,自我报告的身体性攻击)。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10岁时爱发脾气、攻击性强的,长大成人后大多与同事关系紧张。

8.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攻击性都具有稳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世界各国一百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男性不仅在身体性攻击方面,而且在言语性攻击方面也高于女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雄性激素刺激男孩攻击性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我们已经了解到,“Y”染色体有其固定的程序来塑造一个成年男性的身体,它主要通过睾丸素来展现这一蓝图。首先将胚胎变为男性,然后使其发育成男孩并赋予其第二性征,最后使这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性。睾丸素对男性的行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每个男孩的成长方式不一,但都表现出三种倾向:

第一,攻击性与控制欲;

有些行为在我们眼里并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如解决一个电脑问题。但实际上,攻击性行为也可通过摆弄一些物品表现出来,例如,搭积木、开汽车、玩滑板等。就像卡米拉·本勃所说的,“让我们面对这个事实吧,那就是男性喜欢摆弄东西,小到玩具机器,大到宇宙。”

第二,强烈的冒险欲;

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你儿子这种喜欢冒险的特性,那么,你不妨回忆一下: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是否用桌子和积木搭建一个5英尺高的宝塔,或者将大毛巾披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下跳,看看自己是否能像超人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睾丸素使男性喜欢冒险、寻找刺激,他们花大量的精力试图战胜现存的体系、考验自己的能力,向极限挑战。

第三,渴望反复体验短期的紧张─释放的循环。

这种紧张─释放周期在男性性行为中最容易见到。但直到青春期,这种紧张─释放周期才显示它的威力。这种生物力量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以下行为,如沉迷于手淫行为而不能自拔、为了给他的梦中女孩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做一些有生命危险的动作。

六岁孩子咋偏爱攻击性动物


有心理咨询机构为30名矮小儿童做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了沙盘游戏和绘画游戏的方法,这两种非言语的方法能够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无意识层面上的真实状态和感受。

而一个6岁的小男孩则选择的全是富有攻击型的动物或是特别大型的物件。这个小男孩恰恰是30个小孩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专家称这恰恰表现出男孩心中极为弱小的心理状态,弱小与缺乏安全感紧密相关,既表达了对外在世界潜在威胁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强大的愿望。

“心”系身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张静教授介绍:自卑心理,缺乏自尊,是很多矮孩子的共同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绝大多数的患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惭形秽,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和缺乏自信,在研究对象中表现为内向、焦虑、抑郁、意志消沉甚至于悲观绝望。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矮小门诊王伟博士介绍,个子比同龄人低的孩子,由于自身生理上的不足,怕遭同学讥笑而不愿与人交往,因压抑退缩而变得孤立离群,同学之间关系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学习。

呵护从“心”开始

郑州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卫海燕主任介绍,外形较同龄人瘦小的孩子,常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往往缺少与他人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机会,导致其在集体活动和社交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对身材偏矮的孩子,关注其心理有重要意义,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心理上进行早期干预,给予心理支持治疗,以使患儿心身健康成长。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任性 自我 健康发展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工作。新入园幼儿的问题真是不少。由其是轩轩这名幼儿,每天来园总是哭闹不休,缠着家长不放手,任凭家人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而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啊!都这样,把父母都操心死了!”那么针对轩轩这一类幼儿,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轩轩这类孩子属于任性。

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幼儿在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甘心处处听成人的照料和摆布,渴望在成人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幼儿用打人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最后,幼儿就可能引起行为冲动,以哭闹为手段,换去自我满足,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纠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根据轩轩这类幼儿的表现,我认为新入园幼儿形成任性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幼儿自制力差。自从幼儿有了行为能力、思想,这种由自我所引发的任性行为就随处可见。幼儿会因为自己系不上纽扣生气,会因为爸爸妈妈没给自己梳小辫子生气,也会因为没有让吃糖生气,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生气,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了幼儿的任性行为。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父母一开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可当孩子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因此,父母不再坚持。其实,这些父母还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已经有所觉醒,他们大多数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3.父母的过分纵容。因为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如果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任性形成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矫正。针对这类幼儿,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采用幼儿喜欢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让他们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的方法。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小朋友来园一直哭闹,老师越哄,他的哭闹声音越大,可当老师放弃哄的时候,过一会儿他就好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哭闹是给成人看的,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一旦他发现成人不注意他,他自然会放弃。

由此,我认为“冷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必理会孩子,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行为。如果家长次次妥协,孩子稍微有一点无理取闹,就唯命是从,由此孩子得寸进尺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孩子发现没人理会,他会觉得无趣而放弃他的任性,当孩子不闹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负强化”。

3.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不能随意地给孩子许诺,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认真对待的,如果父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办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许诺,如果不经意间已经许下诺言,那么再困难也要实现,这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模范作用。“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4.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和事情上,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做游戏,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以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有教育手段。一天孩子就要闹着买一件贵重的玩具,他就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真的好,我的宝宝很有眼光,可前面还有更好玩、更酷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事情忘掉。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人;午点取水果时,他会把前面的女孩推到,然后哈哈大笑,做手工时,他会拿着剪刀威胁旁边的小朋友说:把你的鼻子剪掉……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像果果这样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行为。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在其他幼儿和教师毫无防范的状态下,突如其来的就发生了!在教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有幼儿受伤了!这一系列的行为,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父母不恰当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幼儿,不仅不能起到抑制作用,还会加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具有攻击性,又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幼儿具有更大的攻击性。父母的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性榜样的性质。

2、模仿。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喜欢模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为人处事的方式等。过多的电视暴力严重的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们将暴力看做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地途径。果果的爸爸就经常殴打他的妈妈,为他树立了坏榜样。使他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所以,他也常常攻击女孩子。

3、强化。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如果家长或教师不及时加以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如当一名幼儿抢了另一名幼儿的玩具时,受害者若退缩或沉默,教师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就还会采取这种办法去对付这个受害者以及其他幼儿。

4、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组实验说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受挫折有关: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里,但有钢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是高高兴兴的直接玩玩具。结果是那是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摔、扔、踩玩具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对他人和幼儿自己造成伤害事件,而且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地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的制止。那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前文提到的果果,我们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后,及时了解他的家庭状况以及他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同时把果果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了解爸爸妈妈在教育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做法,引起妈妈对果果这方面的重视。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幼儿的模仿力是很强的,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而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周边环境中,找出那些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

3、消极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如果不加干预的话,事态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教师是一定要干预的。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正是因为教师不恰当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得到了强化,所以,教师在干预时,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果每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我们都会制止,但效果却不佳。后来,我们便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将果果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并避免与他交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4、尊重与关爱幼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遭受到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受到冷落等等,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受、愿望和需要,尊重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尽可能排除让他们受到挫折的因素,对于幼儿的额不合理要求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萌芽的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是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于是便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有些幼儿则是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轩轩小朋友每天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会被小朋友告状好几次,但他自己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三、案例分析

1、家长对幼儿的溺爱

轩轩的父母是生意人,他们忙于工作很少陪轩轩。轩轩一直以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而且他又是独生子,整个家庭都是围着他在转,爷爷奶奶对他是百依百顺,父母对他更是溺爱,他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不管适不适合价格贵不贵,先满足他的需求再说,以此来弥补他们对轩轩的愧疚。从而使他知道了只要我喜欢的东西爸爸妈妈一定会帮我买来,正因为父母对他的宠爱和放纵,导致了轩轩为所欲为,稍有不如意就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他心中不满的情绪。

2、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一直灌输着家长。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期望当然也是好的,有哪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事业有成呢?但是他们往往会疏忽了孩子的感受,他们从小就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像轩轩小朋友的家长就对轩轩期望很高,有时放学回家就听见轩轩的奶奶在说:“我们家轩轩很乖的,很听话,明天还要去学跆拳道,下午要去学画画。”父母觉得这样对轩轩是好的,希望他能培养各种兴趣。在幼儿园的画画课上,我不看见轩轩会认真的画图,而是在玩蜡笔把好好的蜡笔都弄断,还要弄其他小朋友的,可见他对画画并不感兴趣。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的情况下就给他报班,这等于是在逼他做不喜欢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但他又不敢对父母说,这样长期下来压力就越来越大,他就会通过打人等一些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气。

3、电视的影响,模仿能力

伴随着电视传媒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电视机面前的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对幼儿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在很多的动画片都是带有打斗的行为,但孩子们并不懂,他们只是觉得这样打打闹闹很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和同龄孩子一样,轩轩也特别迷恋奥特曼,好动的轩轩常常模仿其暴力行为手舞足蹈,嘴里还不断发出“嗬,哈”的声音,家长明明知道孩子的性格不适宜看这类带有武力的动画片,但孩子喜欢也没办法,为了满足孩子,就带着孩子去买奥特曼粘胶纸、VCD带子、图书、塑料奥特曼模型、卡片等。幼儿的模仿不仅仅来自电视,还存在于同伴之间,还有他所处的环境。让幼儿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难的,但让他学一个坏习惯是很容易的,他一看就会。

4、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

轩轩一直被小朋友排斥,他不懂得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从小轩轩就很少去接触大自然,父母也没时间带他去逛逛超市,去公园玩玩,去亲戚家跑跑,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年纪大了,考虑到轩轩的安全问题,放学回家后就让他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几乎是不让他出去的。他们限制了轩轩的自由,使他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也很少接触一些同龄的孩子,他的交往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而他的攻击性行为更使得其他小朋友不愿接纳他,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常常在教室里看到他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玩玩具。有时看到轩轩一个人我就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一个人啊?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低着头跟我说:“老师,不是我不想跟他们玩,是他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我只能一个人玩了。”看得出轩轩是很想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但由于他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其他小朋友喜欢他,接纳他。

四、指导策略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往往在听到老师说:“今天你家孩子把班里的小朋友打了。”回到家家长也不会向孩子了解情况,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指责或是打骂。这样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在家长身上学到了,做错事是可以通过打骂等行为来解决的。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被告知轩轩打了小朋友之后,父母要向老师询问情况,了解事情的原因,不能因为他很难管教就用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要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双休日父母要尽可能的放下工作来陪轩轩,多带他出去感受大自然,比如:带他去游乐场,因为那里可以接触到很多的小朋友,能使他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有所增长,还能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可以去动物园,让他与小动物亲密接触,帮小动物们喂东西吃,激发他的爱。或者可以带他去同事、亲戚家适应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

2、家长要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轩轩有强烈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是原因之一。平时他只感受到爷爷奶奶对他的爱,很少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轩轩内心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要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导致了他的攻击性行为。轩轩需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孩子,与他谈谈心里话,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问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快不快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轩轩肯定很乐意说说幼儿园的事情。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他内心的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得以释放,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父母也可以陪他一起看电视,去书店一起挑一些书,买回来一起看,看电视看书都是家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快乐的。但父母也要注意到电视的内容,要避免与孩子看一些打斗有暴力行为的电视,挑选书籍也是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避免孩子模仿不良的行为。

3、通过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之间地交往

轩轩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技能不是很强,为使他与小朋友之间的同伴关系更好,老师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来改善同伴间的关系。建筑性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注意力集中程度、耐性与坚持性,轩轩可以参与到这类游戏中去,让他与其他几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在这期间轩轩可能会想要放弃,老师可在一旁关注他、鼓励他坚持游戏,在作品快完成时,他常常会因为兴奋而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破坏性行为,老师要及时提醒孩子有意识地将攻击性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老师可以特定他来当一次警察、解放军,因为在小朋友的眼里,警察叔叔、解放军都是很勇敢的人,还喜欢帮助别人,而且他们很遵守规则。让轩轩扮演正面的角色还可以让他扮演被攻击的对象,让他体验被攻击的不愉快,痛苦的情绪,领悟到伤害别人的危害,学习理解别人。规则性游戏对攻击性行为幼儿的难度较大,他们常常因为破坏规则而遭到同伴的排斥,所以老师可以带幼儿先观察学习规则、掌握规则后再加入游戏。老师在让他参加游戏之前先跟他讲清楚游戏规则,再引导孩子参加下棋、夹弹子等有固定规则的游戏,帮助轩轩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教师与家长去关注的,因为这关系到小孩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认为老师与家长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是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不能盲目的去批评或是打骂,这样反而让幼儿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案例中的轩轩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教育,他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地在减少,与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在不断地努力。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要更有耐心,同时家长也不可忽视,要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育儿主题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育儿主题探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开场语:

首先感谢直播间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直播间视听,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学习!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收获快乐!望宝贝们能快乐健康的发展!同时感谢直播间的年轻的帅气的未来的爸爸妈妈们能来到本直播间,谢谢你们的视听,谢谢!

二、主题名称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三、参与人员

(斗鱼)主播:奇迹糖糖乐乐可可

互动的朋友:

正琴能能宝宝: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与家长和伙伴们进行适当的互动,会交流,会分享。

糖糖粉36:在生活中引导小可爱会关系身边的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轩轩的小歌迷:给孩子准备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在不同的角色游戏中进行社会角色的体验,更好的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朱雀大人的马六娃:多带孩子参与活动,不管是孩子的小伙伴的兴趣活动,还是亲戚之间的活动,家长多与孩子互动,感受家庭的爱的氛围,同时可以引导孩子向小伙伴的好的习惯学习,坚持性的培养孩子的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

四、分享

(一)个人想法

心理学的社会性发展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与社会性内涵不同,并不能全面概括反映社会性发展的实质内涵。其实,除了生理和认知以外的心理特征,许多被称为社会性的东西并不是心理层面的因素和特征,社会性发展更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场域和情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人的社会化程度,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存在和发生于个体与个体。人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形成相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以及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本,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形成交往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等。概括地说,社会性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们可以通过上幼儿园,与伙伴之间的快乐交往,还有跟身边的家人们和社交场合的人员的互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渐渐的发展起来,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和个别化学习活动,进行相应的社会领域的发展,家长朋友给予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氛围也要有,尽量的多与孩子互动,进行朋友活动之间的参与等!

社会性的概念

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1.社会性是指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所需的特点、品质。它是和平相处,解决矛盾,不伤人的技巧及驾驭或掌握公共资源的能力。

2.社会性是指自我的认同品质:一只眼看他人,一只眼看自己。

3.社会性是指适应社会的能力。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表现形式:

自我认识,先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然后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字的掌握;

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岁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独立干一些事情。

自我控制与调节

自我管理

2.社会认知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行为的发展

表现形式:

亲社会行为,包括帮助、合作、共享、谦让等行为。(亲社会态度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乃至奉献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相反,逆社会态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态度,由逆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行为则是逆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和身体侵犯。

社会退缩行为,撒谎行为,嬉戏行为,告状行为等等

这些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4.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表现形式:

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难、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等

5.社会情绪情感的发展

表现形式:

依恋感,同情心,责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种情绪的表达和控制。各种情绪包括高兴、生气、伤心等。

6.道德品质的发展

表现形式:

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理论流派]: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他的理论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理论,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图式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机制而实现的。皮亚杰认为社会性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创立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学说,他通过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言行一致、抗拒诱惑、亲社会行为等研究,阐明了人是怎样在亲身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一定行为及发展人格和社会性。人总是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念、能力、人格和社会性,观察学习主要是依靠替代强化,替代强化不断巩固就能转化为儿童内在的标准,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就是自我强化;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模式去观察榜样的示范来获得社会行为;自我调节要求儿童在认知调控方面能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二)书上分享

同伴关心和社会交往目前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一般认为,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之一。它对于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良好个性、品德、情绪情感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等,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南京师大社会能力课题组对幼儿同伴关系及其培养问题进行了系列的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验结果。他们关于亲社会行为与幼儿同伴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相互尊重、分享、帮助和合作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改善和促进同其同伴关系的良性发展。他们进行的为期两年的教育实验研究证实:

1.移情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2.社会观察学习能够使幼儿交往中的不友好行为显著减少,并能够帮助他们学会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

3.蕴含社会认知冲突的社会情景演示法能够显著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庞丽娟,就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成因及其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她综合运用现场提名、问卷评价和行为观察等方法,初步揭示并界定出幼儿同伴社交的四种基本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等;对幼儿各社交类型的生理、心理、交往和行为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分别提出了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为幼儿同伴社交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她的(1991)研究还表明,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分化的接纳,拒绝同伴的标准,道德判断已开始了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发展孩子的社会性技能


宝宝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社会性技能的发展随之开始了。社会性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的情绪。这时宝宝的生活空间从家庭拓展出来,开始与更多的人交往,与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互动交流。为了帮助宝宝跨出家庭的生活圈,在家中妈妈爸爸可以陪伴宝宝一起做些游戏,能磨练宝宝的社会性技能。

猜猜他是谁

1.妈妈爸爸与宝宝坐在一起,先请宝宝猜猜看,例如:每天家里起得最早的人是谁?幼儿园里最喜欢小熊泰迪的小朋友是谁?

2.宝宝也可以给妈妈爸爸出题目来猜,一家人一起猜测家里的亲戚、朋友以及宝宝的小伙伴、幼儿园老师等,还可以扩展到家里的物品以及社区的设施,如医院、派出所等。

【专家提示】妈妈爸爸可以经常与3岁以上的宝宝一起玩这个小游戏,这是有意识地帮助宝宝巩固对家庭成员以及居住环境的认识,逐步扩充游戏内容,引发宝宝对周围玩伴、他人以及环境的关注,产生与周围人、物交流的兴趣。

三只脚儿一块走

1.妈妈与爸爸一起先向宝宝示范,并排站成一行,把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然后一起协调行走去取家中的物品。例如:妈妈爸爸一起与宝宝玩扔球游戏,让宝宝有足够时间观察妈妈爸爸怎样进行合作。

2.妈妈或者爸爸可以鼓励宝宝和自己一起试试三脚行走,通过两人一起移动、行走来体会与人合作的感受。

3.可以邀请宝宝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参与游戏,并进行行走比赛,让宝宝尝尝与人合作的快乐。

盒子里的秘密

1.妈妈、爸爸、宝宝和其他家庭成员或小伙伴围成一圈,人数4-5人。

2.大家依次把一个小盒子传递给下一个人。需要遵守两个规则:第一,在音乐声中传递盒子,音乐声停止时拿着盒子的那个人才可以拆开盒子看礼物;第二,音乐声再起时,拆开的盒子要被盖好继续传递。

3.一轮传递结束后,遵守规则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小盒子,小盒子里的礼物能给遵守规则的人以鼓励。

【专家提示】宝宝要很好地与人合作,除了理解合作的意义之外,还需要知道合作的前提必须能与他人共同遵守既定的规则,这正是这个游戏的目的。

关心小宠物

1.妈妈爸爸可以为4-5岁的宝宝养只小兔或者小鸟,或者带宝宝去有小宠物的家庭拜访。

2.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鼓励宝宝关心它们的吃喝拉撒,并和宝宝一起阅读小动物童话故事书,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喜爱,模仿妈妈对自己的关照去照顾小动物。使宝宝知道,对待小动物要仁慈,不要粗鲁。赞扬宝宝温柔的行为。

【专家提示】3岁左右的宝宝“自我中心”概念很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通过关注小动物来体会“关心”与“同情”是符合宝宝的兴趣,从而达成情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妈妈爸爸引导宝宝解决与同伴冲突的原则

大多数3-4岁的宝宝,自己解决与同伴冲突的方法不外乎两种:要么退缩回避,要么挥拳相加。妈妈爸爸要帮助宝宝认识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有多种,使他们懂得友好相处,彼此合作。

(1)帮助宝宝理解限制行为的各种规则以及制定规则的原因。

(2)帮助宝宝认清冲突的原因,并设想另外的替代行为及其结果。例如:当宝宝想要玩同伴的玩具时,除了使用暴力抢夺的方法外,还可以和同伴协商交换玩具,或者与同伴商量玩玩具的时间。

(3)引导宝宝理解合作的意义。3-4岁的宝宝需要让他们直接地观察两人或多人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给予他们模仿的机会。

(4)鼓励宝宝帮助别人。例如:帮助邻居的叔叔阿姨拿报纸,上电梯的时候鼓励宝宝为别人按电梯楼层键。

(5)当宝宝和同伴发生冲突时,尽量让宝宝自己来解决。

(6)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爸爸是宝宝人际交往的榜样。为了能更好地和同伴玩耍,妈妈爸爸可以教给宝宝一些善意、有趣的手势,经常微笑着面对宝宝。一个具有幽默感、满面阳光的宝宝会有良好的人缘。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攻击性发展的8大规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