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

05-14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

松松和妈妈一起到真真家去做客,刚开始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不知道怎么回事,松松用力把真真推倒在地,抢了真真手里的玩具,就跑到另一个房间去玩了。而真真一个人坐在地上伤心地大哭起来。

很明显,松松为了得到真真手里的玩具采取了“暴力”手段,对同伴实施了攻击行为。而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应该既保持理智平静的态度,又千万不能纵容和忽视。攻击性是幼儿的一种天性,在环境的刺激下孩子有时难免产生攻击性行为,它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应该平静地看待它。但是攻击性又具有相当高的稳定性,国外有心理学家曾进行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70%的包里少年犯在13岁时就被定为有攻击行为,48%的暴力少年犯在9岁时就被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儿童期的攻击行为水平越高,今后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儿童攻击行为也是以后各种行为问题的先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防患于未然,父母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攻击性的差异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是后天环境与教育仍然是制约攻击性的决定性因素。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攻击行为错的原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等,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打骂、责备、惩罚来处理,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和担忧,尽量不打断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感受到被尊重。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父母再说明攻击行为不对的原因,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M.yJS21.coM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即移情能力越高,攻击性越低。一般情况下移情能力高的人由于能较好理解他人的意图,因而曲解他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就小,也就不容易被激怒而出现攻击行为。

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合理发泄情绪的方法,这样也可以减弱孩子攻击行为的次数和强度。比如,当看到孩子有消极情绪时可以及时地和孩子聊聊,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游戏。相反过分压抑幼儿的攻击性情感不但有害其身心健康,而且过分压抑的结果有时会以更猛烈的攻击行为发泄出来。

当然父母还可以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进行奖励,对严重的攻击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具体原因。一般情况下口头表扬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给予儿童所喜欢的物质上的奖励。而当孩子的攻击行为比较严重时,必要时可以给予惩罚,比如暂时不允许孩子玩玩具,不让他看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以期改变他的攻击行为。

此外要让孩子远离一些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诱因,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因为观察学习、潜移默化、相互模仿是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而暴力游戏和暴力影视作品不仅为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而暴力影视作品不仅为儿童提供攻击榜样,而且还为儿童提供演练攻击行为的场所。父母应该对儿童所看电视节目、玩的游戏加以甄别和控制,避免儿童遭受暴力、凶杀和色情画面的毒害,从而净化孩子成长的环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六岁孩子咋偏爱攻击性动物


有心理咨询机构为30名矮小儿童做过一次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了沙盘游戏和绘画游戏的方法,这两种非言语的方法能够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无意识层面上的真实状态和感受。

而一个6岁的小男孩则选择的全是富有攻击型的动物或是特别大型的物件。这个小男孩恰恰是30个小孩中身材最为矮小的。专家称这恰恰表现出男孩心中极为弱小的心理状态,弱小与缺乏安全感紧密相关,既表达了对外在世界潜在威胁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强大的愿望。

“心”系身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张静教授介绍:自卑心理,缺乏自尊,是很多矮孩子的共同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有绝大多数的患儿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惭形秽,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和缺乏自信,在研究对象中表现为内向、焦虑、抑郁、意志消沉甚至于悲观绝望。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矮小门诊王伟博士介绍,个子比同龄人低的孩子,由于自身生理上的不足,怕遭同学讥笑而不愿与人交往,因压抑退缩而变得孤立离群,同学之间关系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影响学习。

呵护从“心”开始

郑州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卫海燕主任介绍,外形较同龄人瘦小的孩子,常受到家长的过分保护,往往缺少与他人交往和集体生活的机会,导致其在集体活动和社交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对身材偏矮的孩子,关注其心理有重要意义,家长应该注意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心理上进行早期干预,给予心理支持治疗,以使患儿心身健康成长。

雄性激素刺激男孩攻击性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对其行为影响巨大,因为体内的这种激素,男孩非常富有攻击性,他们为了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我们已经了解到,“Y”染色体有其固定的程序来塑造一个成年男性的身体,它主要通过睾丸素来展现这一蓝图。首先将胚胎变为男性,然后使其发育成男孩并赋予其第二性征,最后使这个男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性。睾丸素对男性的行为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每个男孩的成长方式不一,但都表现出三种倾向:

第一,攻击性与控制欲;

有些行为在我们眼里并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如解决一个电脑问题。但实际上,攻击性行为也可通过摆弄一些物品表现出来,例如,搭积木、开汽车、玩滑板等。就像卡米拉·本勃所说的,“让我们面对这个事实吧,那就是男性喜欢摆弄东西,小到玩具机器,大到宇宙。”

第二,强烈的冒险欲;

如果你还没有认识到你儿子这种喜欢冒险的特性,那么,你不妨回忆一下: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是否用桌子和积木搭建一个5英尺高的宝塔,或者将大毛巾披在自己的肩膀上往下跳,看看自己是否能像超人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睾丸素使男性喜欢冒险、寻找刺激,他们花大量的精力试图战胜现存的体系、考验自己的能力,向极限挑战。

第三,渴望反复体验短期的紧张─释放的循环。

这种紧张─释放周期在男性性行为中最容易见到。但直到青春期,这种紧张─释放周期才显示它的威力。这种生物力量在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以下行为,如沉迷于手淫行为而不能自拔、为了给他的梦中女孩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做一些有生命危险的动作。

育儿知识: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特点,或轻或重,每个孩子都会通过踢、打、咬等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就是单纯为了测试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父母不予及时规范和引导,这些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而很难再改变。如何在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第一时间就规范和引导是父母需要认真学习的,处理方法也需要有技巧,否则会越引导越偏。

首先父母要记住几个错误的规范方法:

1.用打或骂的方式--这只能让孩子明白打人骂人都是正确行为。

2.攻击行为发生很长时间后才管--开始没管后来管,孩子搞不清因为什么被管的。

3.用成人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试图用他/她的攻击方式对待他/她,企图让他/她理解攻击给别人造成的后果--孩子还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讲了只能白费口舌。

以下处理方法家长可以尝试:

父母在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制止他/她,同时把他/她带离被攻击的对象(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让他/她停止游戏,给他/她冷静下来的时间,这样他/她能明白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我刚才的行为让我不能再玩了),等孩子冷静后,要让孩子给“受害者”道歉,孩子最初说“对不起”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但时间长了之后他/她会养成习惯,知道伤害别人是要道歉的。

父母的引导行为一定要始终保持一致,不断强化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时管一下,有时不管,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个印象,攻击别人可能没什么问题。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语言,榜样的力量很强大。

父母要学会跟孩子交流。发生攻击行为后,等孩子冷静下来可以跟孩子聊聊他/她为什么要攻击别人,是什么让他/她生气或不满,当他/她遇到这种情况时,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告诉他/她应该学会怎样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给孩子发泄的空间。成长中的孩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很有可能就会转变成为攻击性行为,如果父母适当地给孩子提供发泄的空间,多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减少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父母要用语言鼓励孩子好的行为。比如孩子在滑滑梯的时候懂得排队时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哪种行为是受到认可的。

父母要注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很多卡通电视节目都有暴力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

孩子的攻击性既受基因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孩子天生攻击性比较强,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引导,如果错误引导或放任不管,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因此从一开始就正确引导孩子十分重要,等攻击性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恐怕父母也会束手无策了。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知识: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我们班里,有个叫果果的小男孩,经常会把他旁边上小朋友弄哭,如:在活动区中,他想要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他就直接把人打哭;在盥洗室喝水时,他会乱跑乱跳,故意撞伤他人;午点取水果时,他会把前面的女孩推到,然后哈哈大笑,做手工时,他会拿着剪刀威胁旁边的小朋友说:把你的鼻子剪掉……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像果果这样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行为。幼儿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就发生在一瞬间,在其他幼儿和教师毫无防范的状态下,突如其来的就发生了!在教师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有幼儿受伤了!这一系列的行为,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父母不恰当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幼儿,不仅不能起到抑制作用,还会加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具有攻击性,又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幼儿具有更大的攻击性。父母的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性榜样的性质。

2、模仿。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喜欢模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为人处事的方式等。过多的电视暴力严重的影响幼儿心理和行为方式,他们将暴力看做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地途径。果果的爸爸就经常殴打他的妈妈,为他树立了坏榜样。使他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所以,他也常常攻击女孩子。

3、强化。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如果家长或教师不及时加以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如当一名幼儿抢了另一名幼儿的玩具时,受害者若退缩或沉默,教师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就还会采取这种办法去对付这个受害者以及其他幼儿。

4、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一组实验说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受挫折有关: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里,但有钢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是高高兴兴的直接玩玩具。结果是那是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摔、扔、踩玩具等。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制止,不仅会对他人和幼儿自己造成伤害事件,而且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首先积极地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的制止。那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前文提到的果果,我们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后,及时了解他的家庭状况以及他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同时把果果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了解爸爸妈妈在教育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做法,引起妈妈对果果这方面的重视。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幼儿的模仿力是很强的,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而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周边环境中,找出那些可能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

3、消极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如果不加干预的话,事态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教师是一定要干预的。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正是因为教师不恰当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得到了强化,所以,教师在干预时,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果每次发生攻击性行为,我们都会制止,但效果却不佳。后来,我们便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将果果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并避免与他交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

4、尊重与关爱幼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遭受到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受到冷落等等,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感受、愿望和需要,尊重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尽可能排除让他们受到挫折的因素,对于幼儿的额不合理要求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

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萌芽的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是又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于是便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有些幼儿则是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要对幼儿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错误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育儿观念:如何理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孩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可助长。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鼓励孩子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你为什么不还手?”事实证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人格发展方面都会比别的孩子遭遇更多的困难。如果孩子陷入“挫折——攻击——不良心态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当中,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严重后果,这比把别人打伤或被人打伤要可怕得多。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完善的重要问题。帮助孩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获得成功、满足愿望和发泄情绪才能真正让孩子“不吃亏”。

遇到孩子有攻击性的倾向,家长该怎么做呢?

a.倾听孩子,明白孩子想要什么。

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把焦点放在“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上面,而不是仅仅探究“孩子为什么这样”。比如,孩子总是侵犯小弟弟,那么父母得弄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或是想控制他人,而不仅仅判断孩子是出于嫉妒还是缺乏自信。只有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适当的满足,解决他的“心病”。

4岁的提姆把小朋友玛丽请到家里玩。开始提姆对小客人还挺友好,但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抢玛丽手里的玩具,还把玛丽推倒,不让她碰自己的木马。妈妈对提姆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对待小朋友。玛丽也不喜欢你伤害她。”这样批评了提姆几次,仍不奏效。妈妈就采取了反映式倾听的策略,当妈妈问提姆是否觉得对玛丽的关注太多时,提姆回答说:“我以为你更喜欢玛丽。”妈妈向提姆解释,提姆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玛丽是她的父母最爱的孩子。当提姆心里的疑虑消除后,他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好朋友玛丽的事情来。后来的半天,两个孩子再没有打过架。

b.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

使用温和的管束和惩罚措施,如,自然或逻辑后果、批评、暂时隔离等往往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但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替代方法,否则孩子就无从改正。“不抢,我怎么能得到那个玩具呢?”因此,家长除了要坚决采取措施停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他体会到不良的后果,还需要教会孩子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方式。

5岁的龙龙因为妈妈不让看电视,发脾气把自己的玩具变形金刚摔坏了,妈妈说:“你不高兴可以砸枕头,不可以砸玩具。”而且告诉他:“我不会再给你买新的,你自己把玩具砸坏了,就只能玩坏的。”

7岁的杰克和11岁的保罗打架,爸爸把他们俩分别送进两个卫生间暂时隔离。隔离过后,爸爸让他们重复一遍在家里玩的规则,并警告说:“如果再打架,就取消周末一起出去钓鱼的计划。”

实际上,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对家长的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需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没有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别把这看作负担,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因为孩子的存在督促我们进入完善自我的新的历程,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快乐将成倍增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