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离园的思考与启示

05-14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些能用到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有了资料的帮助会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如鱼得水!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离园的思考与启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妈妈,你怎么又这么早来接我?”、“妈妈,我还有事想跟老师说呢?等会再走”、“奶奶,我不走,我还想再玩一会儿,明天你晚点来接我。”

这些都是出自我们班小朋友离园时所说的话,类似这样的话我在小小班的时候可是从来没有听到过,自从他们升到了小一班后,这类话我是每天基本上都能听到,在我自己的想象中,孩子从早上来到晚上走一整天的时间都带在幼儿园里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到了离园时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应该很高兴随其回到自己的家,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随着这一现象的越演越烈,我好好的思考了一下,觉得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幼儿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及环境已经熟悉,毕竟他们已经来园1年多的时间,已经消除了那种刚刚脱离家庭生活时离开亲人的那种焦虑情绪,对老师及小朋友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不像原来那样天天时时盼着家人来接了,他们的情感在幼儿园也有寄托。

原因之二:有个别幼儿是在幼儿园里一天真没有机会与老师个别交流,在离园时,因为孩子较少了,老师也相对放松,幼儿也感觉到轻松,他可以真正有机会与老师个别交谈,问一些他一直憋在心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不用在象上课时那样那么多小朋友,只有举手才能问问题了,幼儿的不愿离园的情绪也随之高涨。缠在老师身边说个不停,在他还没有发泄够的是时候,当然不希望家长过早地来接他,介入到他与老师或小伙伴的交谈中。

原因之三: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有要照顾到家长的意见,又要完成规定课程,所以从一来园开始,老师和孩子都像一些上了劲的发条,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入园、早餐、上课、做操、户外游戏、午睡、上课、吃饭一天下来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幼儿没有或是有很少的时间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活动,离园时因为可以自由选择玩具,不用再受任何干扰,任何时间及规定的限制,是从心里发出的玩的欲望,所以很多幼儿表现在离园时的放纵与舍不得。

综合以上原因,我认为第一点和第二点原因的因素固然存在,但真正导致幼儿不愿离园的原因应是第三点,从我们的一日工作计划表就可看出,我们的时间每日安排的有多么累,就连喝水、上厕所都有严格地时间限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这样安排不好,而是幼儿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上课我们虽然准备了各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的课程,也是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可毕竟归根结底是老师占主导的多,从幼儿真正是,就连户外活动也是不准许幼儿自由发挥的,而是在老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有限制的自由活动。一天下来,看似孩子都玩的无忧无虑,其实真正做到了“无忧无虑”了吗?有时我想想也不由得感慨一句话“孩子活得也很累!”成人在那么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思维下,也会偶尔想疯狂一下,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多大意志力的孩子,看来是我们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太少,等一但有了这种土壤,幼儿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是家长来接不走,就是在离园是疯狂玩耍,好象要把这一天的时间在这会儿都给补回来,好好玩一玩平日里很少玩的东西。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需要老师多的。首先,要从幼儿入手,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情感,然后再来安排我们的一日生活情况,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老师要用心去理解孩子,真正为孩子着想,真正从孩子出发,让他们每天都是快快乐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雪花的启示


一、前提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深入实施,我们对自己的角色地位、课程模式重新进行了认识。“教育要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我们由以前的主讲变为了主持人;由领导者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所在,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都能为幼儿的学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事件经过

那天,我和小朋友正在活动室里学习歌曲《欢乐的小雪花》,忽然听见了小朋友惊喜的叫声:“看,下雪了!”真的,窗外飘起了雪花。如果是在以前,在我的教学活动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我会努力把小朋友的注意力转移到本次活动中来,但是新纲要的教育理念触动了我,新课程模式中,我们的教学活动在执行预先制定的计划下,要为幼儿的兴趣,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足够的空间。教育活动最终关注的是学而不是教。而现在就是一个认识雪花的绝好时机,南方下雪本来就罕见,我们的小朋友正因从没见过雪花因而在唱着《欢乐的小雪花》时无法感受到乐曲中表达的意境美,也使这一周关于冬天的活动变得有些无味。于是我带着小朋友来到了操场上,小朋友们高兴地笑着、跳着,看到漫天飘扬的雪花,他们有的用手去接,有的用围巾去兜,当雪花飘落在身上,他们惊喜地发现雪花原来是那么小、那么白,而且那么快就融化。听着他们来自对自然、对生命所发出的赞叹和喜悦,使我想到陈鹤琴老先生的话:“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活教材。”这种幼儿自发的探索和来自内心喜悦的效果是我们一般的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遗憾的是这难得一见的雪很快就停了,如果我是坚持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再来欣赏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刚才感人的一刻了。

在欣赏完美丽的雪花后我又组织幼儿重新学习了歌曲《欢乐的小雪花》,小朋友显得那么开心,想到小雪花的轻盈、细小,小朋友的声音自然而然变得轻柔而又欢快起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三、分析

新纲要提出了“教育要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要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等教育理念。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怎样才能将这种认识贯穿到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去。就象这次的意外事件中,如果我一味地考虑用什么方法将幼儿的兴趣转移到我的活动中来,那么在幼儿因为对雪花从没过感性认识的情况下,会使活动变得多么的枯燥、乏味。因此,我庆幸适时调整了活动,在那一刻,教师已无须言语,一切成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关于雪花的知识,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地调动了起来。这次的活动使我非常的感动,我看到了幼儿发现秘密时惊喜、快乐的模样。其实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啊,富有弹性的生成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活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使我们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四、思考

1、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往我们的课程都是由教师预先设想的,追求怎样使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展开,达到预设的目标,即使内容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也一样完成教学。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应该成为他们主动探求的过程。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他们不仅希望得到,同时也希望给予。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教师发起的、幼儿发起的或是突发、偶然的内容,只要能引发幼儿探求的兴趣的,都可以成为幼儿相互切磋、学习,经验共享的过程。

2、生成活动的目标与幼儿的经验要紧密相连。生成活动的目标随机性较强,但是也不是无序的、混乱的。在这次事件中,雪花的出现是突发的、短暂的,与我的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活动把目标与幼儿的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随机并不代表放任,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产生于行动”,生成活动的目标也是与预成目标相互交叉、相互互补、相互影响的。这样既能避免无序混乱,又能尊重幼儿的兴趣。

3、教育活动的组织应该是富有弹性的。从雪花事件中使我了解到教学过程中隐存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各种突发的事件,外部的干扰都可能转化为教育的契机,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留有余地,确信幼儿随时能通过提供主意、建议、难点、问题、线索和途径等方式,给自己并给教学以启发、支持和帮助。有效地将幼儿提供的一切,会同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思考融合起来,形成一份资源和财富。

在深入理解纲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是保持着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过程。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学着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着孩子的惊奇,感受着孩子的感受,擦亮孩子探索的眼睛。只有真正理解、明白了这些,我们的教育活动才能变得自然、流畅、有效,充满智慧和创造,也使我们的课程更加人性化,更加艺术化,更具开放性。

案例:方案开展过程中的启示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方案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通过参与方案教学的实施,也使我们认识到,在方案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活动多元性,再次,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以及老师的观察力是激发孩子方案活动中生成新的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成生成和预设的相互转化,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开放、自由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言行等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师生间的和谐、平等、互动,更激发了幼儿自己去了解、去发现、去和同伴讨论。在方案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单一学习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如:按兴趣、需要、个性等分小组讨论、材料收集、实地参观、学当小记者、作记录、自由表达、作品展示和经验分享等,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如:有一组幼儿为了查找“人”的种类,他们有的请父母协助,从电脑上下载有关“人种”的资料;有的在父母带领下到书城收集资料;有的……最后,共查到世界人种的分类、历史、异同……令老师惊叹不已。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活动,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在收集、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了解了世界人种。同时,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活动开展中积极参与孩子们的讨论、操作、记录。老师的参与,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老师的鼓励,支持了孩子的提问;材料的不断充实,拓宽了主题内容。尽管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幼稚而主观,但这正是他们学习、研究的起点。如: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牙齿掉第一次后还会长出来呢?为什么人的血管那么多,血流起来不会混乱呢?人吃下去的食物究竟是怎么在人体内旅行的呢?……大家各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再探索、分析、借助材料,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个个问题的出现,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去收集资料,查询资料。平时,不管是自由活动,还是活动区活动,总会看到他们或翻看图书,或自由交流信息,求知欲望很强.探索型主题活动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探索,探索的过程又诱发出一系列吸引孩子全身心投入的各类活动,通过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实际操作研究,充分发挥了他们各方面的潜能。

其次,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活动多元性

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儿童各不相同,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故活动必须选择多元性,而方案活动既顺应和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又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轨道,让每一位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

1.活动的形式是多元的。

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问题讨论、参观调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等。

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等等。幼儿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

2.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的。

方案活动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可能的,都可作为幼儿探索的主题和内容。夏天特别热,人为什么会出汗?吃了冷饮为什么就觉得凉快?人是通过什么来感觉冷热的等等;有的幼儿流鼻血,孩子们就会想;为什么毛细血管就容易破,就算破了人不会死,但粗的血管破了人会死呢?从日常的小事中,他们就会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人体的秘密。

3.活动的环境是动态、多元的。

每当一个活动内容产生后,幼儿就会借助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增添各类材料,不断地运用各种方法,如:自己观察记录、小组调查或讨论记录、个人或小组材料操作、相互经验交流等;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在局限于教室、幼儿园,可以扩展到社区、科技馆等。在活动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孩子去体验、去发现、去尝试、去收获。

案例:“添饭”的启示


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一次,由于班上另一个老师外出学习,我一人上班。时值午饭时间,我正忙着给一个患病的幼儿喂饭,李鸿强小朋友吃完一碗后,似乎等不及我给他盛饭,他自己上来动手舀饭菜了,回到座位上他得意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今天我自己舀的饭。”顿时,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大班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了。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几个孩子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并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给予表扬并顺势表示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

从那以后,这几个幼儿吃饭有了很大进步,我就每天让他们自己动手添饭,并适当指导他们盛饭菜的方法。他们各个兴趣很浓,劲颇高。渐渐地,我班幼儿进餐时说说笑笑,剩菜剩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

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

其次,根据幼儿模范性强、爱游戏的特点,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大班以“穿衣比赛”的形式练习快速穿衣,小班“给大嘴巴喂饭”,练习用勺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方式,让

幼儿对生活技能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不断练习直至掌握。

最后我们成人还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放开手脚,相信孩子,凡事让其大胆去尝试,不要总认为“孩子现在太小,等其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其实,孩子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慢慢地巩固提高。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案例:活动案例——玩色的启示


美术活动“颜色对对碰”开始了,孩子们在看看、猜猜中开始了对色彩的探索——手拉手、碰一碰,碰出一个新朋友。在用针管抽颜料时,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协调能力差,很难控制抽和推的动作。这时,童老师在一边出了个主意:“还是试试用小调羹吧。”同时,她很快从园长室取来一些调咖啡的细长塑料小调羹。“谢谢童园长。”昊昊有礼貌的代我道谢,活动继续进行。孩子们很有兴趣地玩色、调色,我则在教室内巡回指导。走到小凡身边,只见桌上撒了好多颜料,他一边用小调羹舀颜料一边抱怨:“这么小的调羹,太难舀了。”我引导他把小杯子靠近需要的颜料再用小调羹舀颜料,他的双眼弯成一轮新月:“现在好多了,颜料不漏了。”在用蜡笔记录的过程中,菲菲准确地记录下每一次颜色对对碰的过程,孩子们纷纷仿效。活动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时结束了,但活动过程给我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们喜爱,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活动过程表明对于颜色的变化是所有孩子都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色彩的美妙变化令幼儿惊叹不已,幼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会继续成为探索的动力。

2.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3.材料的运用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事先设计时我也想到要用眼药水瓶,但现在眼药水瓶很难找,就用针管代替。我想当然的觉得用针管抽颜料水是很容易的,忽略了中班孩子的协调能力。……

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除对以上问题及时改进外,还要尝试引导幼儿注意对碰出的新颜色的深浅进行探索,规范记录,也可鼓励幼儿运用水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探索。

案例:小壁虎风波的启示


“小壁虎风波”的启示

这几天,活动室外面的百宝箱,成了小朋友自由活动时最喜欢聚集讨论的地方,因为最近,小朋友们从家里拿来了很多的废旧物品放在百宝箱里,这可是小朋友们自己拿来的东西。

自由活动时,有好几个小朋友们聚集在百宝箱那里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个说:“这个雪碧瓶是我拿来的,我要给老师做花瓶。”那个说:“这个饼干盒是我拿来的,做游戏的时候,可以做房子的。”看见小朋友们谈论得很热烈,我便走开了。刚走开不多一会儿,走廊里突然传来了吵吵嚷嚷的声音,我忙过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小朋友们正围在百宝箱那里,有的蹲着,有的趴着,七手八脚地不知道在寻什么东西,还不时地发出尖叫的声音,百宝箱里的东西都滚落在地上。“你们在找什么呀?”听见我的声音,皓皓立马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老师老师,快来看呀,刚才百宝箱里有一只小壁虎,现在不知道爬到哪里去了。”我本来也很好奇,正探着头想看看孩子们在找什么,一听说是小壁虎,脑袋顿时“嗡”的一声,立刻把头缩了回来。我从小不怕别的动物,连蛇都不怕,可就是怕壁虎。一听见小朋友们是在找壁虎,便连忙说:“小朋友不要去捉小壁虎,让它爬走吧,小壁虎也许是找它的妈妈去了。”说完,忙不迭地“逃回”教室,心还在扑扑直跳。刚想松一口气,只见小朋友们一窝蜂地拥进教室,杰杰的手里正拎着那只小壁虎兴奋地说:“老师老师,快看呀,我把小壁虎给抓来了。”说着,怕我不相信,他把那只小壁虎高高拎起来,在我眼前摇晃着得意地说:“诺,老师你看呀,是我把它抓住的。”我极力掩饰着自己害怕的情绪,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倒退了几步,可是我那紧张的神态和表情还是让小朋友们发现了,他们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跑出去把小壁虎给扔了。

反思:

孩子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小动物,他们对小动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去顾忌小动物的样子,也不会因为小动物的丑陋、难看而去害怕或厌恶他们。他们有的是对小动物的热情和探索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要正确培养和鼓励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培养和满足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然而从这次的事件中我明白了,要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小动物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长得让人讨厌的小动物或者教师自己感到害怕的小动物,作为教师,应该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果当时我能做到这点,抓住时机和小朋友一起观察研究小壁虎,那该是一次多么生动的随机生成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然而我却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

做一个好老师,你必须得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

喜欢《案例:离园的思考与启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