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活动案例——玩色的启示

05-28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案例:活动案例——玩色的启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活动“颜色对对碰”开始了,孩子们在看看、猜猜中开始了对色彩的探索——手拉手、碰一碰,碰出一个新朋友。在用针管抽颜料时,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协调能力差,很难控制抽和推的动作。这时,童老师在一边出了个主意:“还是试试用小调羹吧。”同时,她很快从园长室取来一些调咖啡的细长塑料小调羹。“谢谢童园长。”昊昊有礼貌的代我道谢,活动继续进行。孩子们很有兴趣地玩色、调色,我则在教室内巡回指导。走到小凡身边,只见桌上撒了好多颜料,他一边用小调羹舀颜料一边抱怨:“这么小的调羹,太难舀了。”我引导他把小杯子靠近需要的颜料再用小调羹舀颜料,他的双眼弯成一轮新月:“现在好多了,颜料不漏了。”在用蜡笔记录的过程中,菲菲准确地记录下每一次颜色对对碰的过程,孩子们纷纷仿效。活动在孩子们意犹未尽时结束了,但活动过程给我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选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儿童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们喜爱,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活动过程表明对于颜色的变化是所有孩子都十分喜欢的一项活动,它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色彩的美妙变化令幼儿惊叹不已,幼儿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会继续成为探索的动力。

2.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3.材料的运用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事先设计时我也想到要用眼药水瓶,但现在眼药水瓶很难找,就用针管代替。我想当然的觉得用针管抽颜料水是很容易的,忽略了中班孩子的协调能力。……

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除对以上问题及时改进外,还要尝试引导幼儿注意对碰出的新颜色的深浅进行探索,规范记录,也可鼓励幼儿运用水彩笔等多种材料进行探索。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添饭”的启示


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一次,由于班上另一个老师外出学习,我一人上班。时值午饭时间,我正忙着给一个患病的幼儿喂饭,李鸿强小朋友吃完一碗后,似乎等不及我给他盛饭,他自己上来动手舀饭菜了,回到座位上他得意地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今天我自己舀的饭。”顿时,许多孩子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看在眼里,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尝试自己的动手盛饭呢?大班的孩子,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了。于是我便说道:“吃完了第一碗可以自己上来添饭。”这一说还真灵,只见平时吃饭爱说爱笑、慢条斯理的几个孩子此时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上来添饭了,并骄傲地说:“老师,我吃完一碗了。”我立即给予表扬并顺势表示如果每天坚持这样,就可以天天上来自己添饭了。

从那以后,这几个幼儿吃饭有了很大进步,我就每天让他们自己动手添饭,并适当指导他们盛饭菜的方法。他们各个兴趣很浓,劲颇高。渐渐地,我班幼儿进餐时说说笑笑,剩菜剩饭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幼儿自己添饭,看似小事一桩,却可以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生活能力,可以从平常的生活小事着手。

由此,我受到启发,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去锻炼和练习,能力才会提高。

其次,根据幼儿模范性强、爱游戏的特点,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大班以“穿衣比赛”的形式练习快速穿衣,小班“给大嘴巴喂饭”,练习用勺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的方式,让

幼儿对生活技能产生兴趣,从而愿意不断练习直至掌握。

最后我们成人还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当适当放开手脚,相信孩子,凡事让其大胆去尝试,不要总认为“孩子现在太小,等其长大了再学也来得及”,“孩子动作慢,做不好反而添乱,还不如自己干”。其实,孩子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慢慢地巩固提高。新《纲要》“健康”部分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那么,在幼儿园里,怎样培养幼儿的生活独立自理能力呢?我从让幼儿自己添饭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每次进餐,我班总有几个孩子要吃很久很久,第一碗饭有时还会剩下不少,更不用说添饭了。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却又无可奈何。

案例:小壁虎风波的启示


“小壁虎风波”的启示

这几天,活动室外面的百宝箱,成了小朋友自由活动时最喜欢聚集讨论的地方,因为最近,小朋友们从家里拿来了很多的废旧物品放在百宝箱里,这可是小朋友们自己拿来的东西。

自由活动时,有好几个小朋友们聚集在百宝箱那里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这个说:“这个雪碧瓶是我拿来的,我要给老师做花瓶。”那个说:“这个饼干盒是我拿来的,做游戏的时候,可以做房子的。”看见小朋友们谈论得很热烈,我便走开了。刚走开不多一会儿,走廊里突然传来了吵吵嚷嚷的声音,我忙过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小朋友们正围在百宝箱那里,有的蹲着,有的趴着,七手八脚地不知道在寻什么东西,还不时地发出尖叫的声音,百宝箱里的东西都滚落在地上。“你们在找什么呀?”听见我的声音,皓皓立马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老师老师,快来看呀,刚才百宝箱里有一只小壁虎,现在不知道爬到哪里去了。”我本来也很好奇,正探着头想看看孩子们在找什么,一听说是小壁虎,脑袋顿时“嗡”的一声,立刻把头缩了回来。我从小不怕别的动物,连蛇都不怕,可就是怕壁虎。一听见小朋友们是在找壁虎,便连忙说:“小朋友不要去捉小壁虎,让它爬走吧,小壁虎也许是找它的妈妈去了。”说完,忙不迭地“逃回”教室,心还在扑扑直跳。刚想松一口气,只见小朋友们一窝蜂地拥进教室,杰杰的手里正拎着那只小壁虎兴奋地说:“老师老师,快看呀,我把小壁虎给抓来了。”说着,怕我不相信,他把那只小壁虎高高拎起来,在我眼前摇晃着得意地说:“诺,老师你看呀,是我把它抓住的。”我极力掩饰着自己害怕的情绪,但还是不由自主地倒退了几步,可是我那紧张的神态和表情还是让小朋友们发现了,他们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跑出去把小壁虎给扔了。

反思:

孩子们喜欢大自然,喜欢小动物,他们对小动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他们不会像成人那样,去顾忌小动物的样子,也不会因为小动物的丑陋、难看而去害怕或厌恶他们。他们有的是对小动物的热情和探索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要正确培养和鼓励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培养和满足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然而从这次的事件中我明白了,要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小动物的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长得让人讨厌的小动物或者教师自己感到害怕的小动物,作为教师,应该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果当时我能做到这点,抓住时机和小朋友一起观察研究小壁虎,那该是一次多么生动的随机生成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然而我却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机会。

做一个好老师,你必须得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

案例:蛋糕盒的启示


一、案例背景

王奕杨是我们班的一名男孩,他性格活泼好动,十分聪明,又很会玩,常常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法,令老师防不胜防。因此,他经常违反纪律,没少挨教师的批评,也是班上有名的小捣蛋,多数幼儿不爱跟他玩,因为和他玩了后常会发生"料想不到"的事,但却有蔡永琪等几位幼儿做他的小尾巴。久而久之,他便成为我们老师心目中的"皮孩子",当然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2003年3月的一个下午,幼儿的离园活动时间到了,王奕杨和蔡永琪等四人悄悄的离开我安排好的室内活动,溜出活动室,从垃圾篓里捡到一个泡沫蛋糕盒来当足球踢,玩得可带劲了。不一会儿,蔡永琪的母亲来向我反映:"我儿子又跟王奕杨在走廊玩,几个人在踢一个蛋糕盒,我怎么也叫不动他,老师,您帮我喊他一下吧!"我分明已听出家长话中那不是责备的责备,为自己没有管好孩子而尴尬。

事后,我常想:一个废弃的蛋糕盒,却能让孩子们玩得如此尽心,这从某种角度上是不是反映了我们为孩子提供的许多玩具并没有真正满足幼儿创新的需要。看看教室里是逼真性玩具多,半成品,废旧材料提供得少,有的比实物还漂亮,但却不能使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为此,我想玩具中是不是应提高半成品,甚至是废旧材料的比例,把制作玩具看作是游戏的一个过程,让幼儿共同参与,以满足幼儿创新意识的需要。于是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烁:我是不是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教学活动来满足幼儿的创新意识的需要?

二、案例描述

时间:2003年3月27日--2003年4月

2003年3月27日是星期四,这天上午有个健康活动,本来我为幼儿设计的是游戏活动

"报纸载球"。可出于某方面的考虑,我除了带他们来到室外,按原计划为每位幼儿提供一张报纸和一个海洋球外,就再没有作任何解释了,只要求他们想出各种玩报纸的方法。活动中,我创设了较为自由的空间,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意在于引导幼儿创造出一物多玩的"报纸"新形象,开阔幼儿的思路。

一开始,小朋友们拿着我给他们的报纸不知所措。我有意识地又说了一遍:"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时有几位幼儿开始动起来,但他们大多数只是拿着报纸跑来跑去。王奕杨听完我的话,点点头,乐呵呵地拿着报纸转身走开去。他的背影仿佛在告诉大家--今天我要给你们露一手。我并没有急于追问,只是在一旁静观,想以一个教师对孩子愿望的重视,对活动动机的满足来刺激他去尝试新的领域,去体验创新的喜悦。在玩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平时活动不认真的王奕杨小朋友,此时正玩得入神,两眼放出好奇的光芒。只见他一会儿将报纸贴在胸口跑来跑去;一会儿卷成一长条做障碍物,来回跳;一会儿又揉成一团,当"手榴弹"扔……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他积极思维,捕捉灵感。在活动中,他把自己想的许多玩法讲给小朋友听,由于想象力特别丰富,思维独特,受到小朋友的喜爱。而其他幼儿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加上受王奕杨的启发,创造性思维暂露头角,玩得方法也开始多起来了。有的幼儿将报纸卷成一长条拿在手上当"金箍棒";有的幼儿将报纸铺在地上当垫子,做仰卧起坐;有的幼儿合作将海洋球放在报纸上,两个人拿着报纸载着球来回地走;还有的幼儿合作将报纸卷起来放在地上作障碍物,来回跳……可仍有一部分的幼儿不知道该怎么玩,他们以看别人玩为主,别的小朋友怎么玩,他们就怎么玩,没什么创意,思维比较局限。整个活动,大部分孩子玩得十分尽兴,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可是另一部分幼儿却始终未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不是由于平时对幼儿过于正规的教育而造成的呢?还是这些幼儿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由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继续进行尝试。

自从有了"一物多玩"的经历后,我经常有意识的为幼儿准备一些废旧材料(有一部分是幼儿拿来的),如:纸盒、箱子、绳子等,让他们想出各种玩法。在每次活动中,我都能看到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在玩箱子中,有的幼儿把箱子叠起来,作障碍物跳过去;有的幼儿钻到箱子里,把手和脚露出来在地上爬;又有些幼儿将箱子作为"山洞",一个一个从里面钻出来。而王奕杨有个玩法更有趣:他把箱子套在身上,露出头,学机器人走路,引来小朋友们的注意。我渐渐地感到这些看似破旧的东西在幼儿眼中却是无价之宝,它们对幼儿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那些看似美观的成品。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讲,废旧材料的教育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成品。

三、案例分析

在"一物多玩"中,我看到了王奕杨的"闪光点",看到了他的聪明才智,独特思维。正如陶行知说的,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也是创造力旺盛、充满好奇心的年代,幼儿园里处处洋溢着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及时开发和引导。幼儿的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从"一物多玩"的活动中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能从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动机和乐趣而无须教师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较强,常常要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还有的孩子相对比较外向,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较强,愿意帮助别人等。就以上案例而言,王奕杨也许就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吧。我们不仅要允许班内幼儿的发展速度,活动内容、方式的多样化,还应该有不同的指导策略和针对性,去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对王奕杨来说--给他提供充足的空间,创造自由的氛围,让他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种策略可能比较有效。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素质,提高其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人才的同时,如何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是摆在我们眼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我们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要多给幼儿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鼓励幼儿创造的气氛。

每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语都在展示一个色彩斑斓、富有活力的美好世界。正如马拉古兹在名为"其实有一百"的诗中所表达的观点:"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谈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以往的教学大都以约束为主,时时处处都是规矩,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循规蹈矩,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时间一长,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的心态根本无从谈起。就如案例中的另一部分幼儿,他们只会跟在别的小朋友后面玩,自己却无法想出更好的玩法。而在我为幼儿创设的宽松环境里(必要的禁令和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的自由度大,顾忌少,幼儿通过充分的联想,交流和表现,创造出多种玩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心态的形成。所以,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创设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

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总之,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教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创新教育的心理环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充满情趣的乐园中,创造出生活的新意境。

四、案例反思

你可曾质问过自己:当幼儿提出与你不一致或者截然相反的意见时,你是否认为他是在故意捣乱,或者认为他的想法很愚蠢?同样地,当你的班上出现了特别调皮、特别捣乱的孩子时,你是否在心目中把他列入没有出息,无可救药的那一类孩子?正如王奕杨,每个幼儿除了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每一种个性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要想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自己必须先成为一名创新性教师。让我们"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学会倾听儿童,关注儿童,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使自己成为孩子的伙伴,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吧!

"一物多玩"只是个开始,我想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怎样从"一物多玩"中引导幼儿在考虑问题,看待解决事情时也能从多种角度去想,去做,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案例:《玩面团》活动反思


一、教学目标与流程

此次教学活动我们设计的是《玩面团》,这个活动主要是根据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规律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制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亲身感受水和面粉混合时所发生的变化,体验玩面团的乐趣,并锻炼幼儿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教学内容即贴近生活又充满乐趣,深受幼儿的喜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结合了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原有生活经验,参考《多元智能创意课程》教师资源手册,所以此次教学目标完成较好,教学流程方面也较流畅。

二、教学技术

为了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够亲身感受水与面粉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我们首先为幼儿做了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的讲解,并对某些过程进行提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水和面粉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在观察的时候很认真。之后幼儿在自己操作的时候也很投入,以前几个爱哭闹的孩子也积极地投入到了玩面团的行列,兴奋地和着碗里的面。

三、教学情景布置

我们在表演区放置了面、水和教师和好的面团,便于幼儿观察和感受。

四、教学管理

这次课是幼儿在生活中熟悉、感兴趣又很少有机会实际参与操作的,幼儿对此活动充满了好奇,水和面混合发生的变化深深的吸引着

幼儿,因而在教学活动中,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有时幼儿在相互比较、炫耀时也会略显嘈杂,我会根据情况适当的用手势或眼神予以制止。所以课程进行的较顺利。

五、教具应用

此次活动我们为幼儿准备了面、水、碗和杯子。在活动时给每个幼儿小半碗面和小半杯水让其自己操作。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加水时要一点点的加,但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一些幼儿还是一下子或分几次加了过量的水,以至于兑成了面水汤而无法和成面团,如果我们在给幼儿发水和水杯时再配上一把舀水用的小勺,让幼儿在加水时能有一个较具体的衡量标准效果会更好些。

六、幼儿反映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面粉和水混合后的变化有了深刻地认识,幼儿十分喜爱这次活动,在活动中很认真也很投入,观察仔细、操作认真,幼儿的各项智能都得到了发展。另外,部分兑水多了的幼儿还通过观察和探索,自己发现了问题所在,都主动向老师再要一些面粉撒入碗里重新和成面团。此次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更使幼儿在“做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

七、师生互动

整个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幼儿活动时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活动中,教师除对有困难的幼儿及时予以引导和帮助外,还和幼儿一起“玩面团”,和幼儿引起体验其中的乐趣,进一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八、家长反映

对于幼儿身上的面迹,我们专门出了黑板向家长进行解释,家长表示理解和支持。当家长看到孩子的一脸兴奋和神气、听着孩子那滔滔不绝的诉说,家长更表示了对此类操作活动的肯定与支持。

九、教学态度与精神

“玩面团”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似乎是有些冒险,对我们也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一直都很谨慎,并抱着学习的态度,以一颗热忱的心来教学,大胆地放手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尽管如此,活动中还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这次活动我们没有将幼儿的作品保存下来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有了一次进步、一次成长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努力、探索。

案例:绘画"小瓢虫去旅行"活动的启示


此次活动原是中班的简单的画昆虫活动。第一次活动中,我们的要求是请小朋友们为小瓢虫照张相,寄给它们的好朋友们,结果几乎张张画面上只画一只瓢虫,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该年龄段的幼儿,绘画时只关注要表现的主体,往往忽略对背景的描绘,长导致了画面单调,色调单一这种局面。在总结反思时,我们发现,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是这次活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作了以下调整。

首先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瓢虫,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有的在数瓢虫有几只脚,有的在数瓢虫背上有几颗星,有的在议论瓢虫在哪里?在干什么?等等。

接着组织幼儿进行有关旅行话题的讨论,你去旅行过吗?看到了什么?小瓢虫也要去旅行了,他会去哪里玩呢?孩子们在讨论中发挥了创新想象能力,同时大大激发了孩子对瓢虫的兴趣。

然后设计了《小瓢虫去旅行》的活动,活动先以谜语的方式开始:圆圆的身体像面包,头上一对小触角,身上还有七颗星,会飞会爬真灵巧。让幼儿清楚地归纳出了瓢虫的外形特征,再以拟人化的口吻引出瓢虫的一家,激发他们想像瓢虫一家去旅行的情景。紧接着,我们运用透明的教具,演示小瓢虫旅行的场所,如:花园、树林、云朵------,从幼儿曾经画过的内容入手,启发他们进一步想象瓢虫还能到哪里去旅行。这样,轻松自然地调动了幼儿巳有的绘画经验。然后,我们进一步启发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我们能关注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找准幼儿活动中的困难和需求,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加以指导。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幼儿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想法,画面内容丰富,富有童趣,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创作和表达的欲望。

第一次活动的失败说明我们的设计与幼儿的需求、年龄特征不相符,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的行为、作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我们应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在绘画活动中,应从关注“画什么”、“怎么样画”等问题,转向关注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谈论、判断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引导幼儿不断发展进步。另外,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成功的活动所传递的信息,而忽视失败活动所带来的价值,有时甚至还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幼儿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发展水平偏低等。绘画活动《小瓢虫去旅行》使我们体会到:只有不断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反复实践,才能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目标。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活动案例——玩色的启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