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乐音与噪音

幼儿园案例 小班教育笔记案例 05-14

个案

观察背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成为乐观向上、积极向前的人格品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强调孩子对社会交往、合作、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品质的形成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积极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善于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使孩子的潜能在各种开放、轻松、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本描述:

有一段时间,我班的余超小朋友总喜欢高声叫喊,遇到高兴的事情或不愉快的事总喜欢大声的叫喊,还几个小朋友跟着喊使教室里喧哗一片、吵吵嚷嚷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喜欢高声喊叫,不仅环境不安静,而且有的人喉咙也喊得嘶哑了。

教育措施:

于是,我就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地捕捉了生成契机,组织了一节生成课——《乐音和噪音》。

一开始,我便为小朋友弹了一首简单明快的小乐曲;接着又打开录音机,播放了一段事先录好的“乒乒乓乓”、“叽里呱啦”、“沙——沙——”“桄榔桄榔”的声音,让幼儿说说哪个好听,哪个不好听。

“那首乐曲好听,后面的声音乱七八糟,难听死了!”“吵死了,那么响,听起来烦!”小朋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便告诉小朋友,好听的是乐音,它能使人心情愉快;不好听的是噪音,它的危害可多了!对我们来说,它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使我们变得烦躁,不能很好地生活学习。尽管没有什么表面上的区别,但实际上乐音有一定的频率;而噪音往往是既响又杂乱无章的。

之后,我又向小朋友讲了《驴子阿里》的故事,当大家听到驴子发出的噪音会使老虎都不能弹动时,大家都“哇”地一声叫了起来,显得十分惊奇。

接着,我又把录制好的喧哗吵嚷的声音播放出来,让大家听,分辨这样的声音是噪音还是乐音。我还请了爱高叫的余超上来,问他有什么感受,小朋友以后该怎么办?他红着脸匆匆说:噪音有那么多危害,我以后一定不发出噪音了。又急促促跑下去了。

忽然一个幼儿说:我们幼儿园别的班级有时也很吵,以后我们一起监督噪音好不好?

我马上请幼儿以后从生活中寻找乐音与噪音,特别是找找幼儿园的噪音。并在以后的活动中,和他们一起做起噪音监督员,自觉维护幼儿园的宁静。小朋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都感受到了宁静的乐趣。

“你也轻轻说,我也轻轻说;轻轻说话真好听,大声说话喉咙痛。”这是由“乐音与噪音”引申开来的“请你轻声说话”的游戏活动中我教小朋友的一首拍手诗。小朋友们一边轻轻拍手念着诗,一边玩着游戏,活动的气氛十分融洽。使小朋友感受到宁静真好!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音乐时间


每次孩子们一进午睡室就各自忙自己的事。可有的孩子在午睡室里玩;有的趁机和同伴吵闹,老师则忙着维持秩序,一团糟……

于是,我尝试播放一些歌曲,并告诉孩子们:音乐停止,你们应该做完一些事,在床上睡觉。磁带一面音乐后,孩子们又忙开了,自己管自己,吵闹的现象也减少了。等到大半孩子都躺在被窝时,我就把音量调小,那些孩子就变成欣赏音乐,而动作慢的孩子也会加快速度。不一会儿,音乐停了,午睡室一片安静!

反思:

1、进入情境,获取愉快的情感体验。孩子好动,自控能力差,往往管不住自己。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形式,孩子会对此反感,像音乐时间,在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孩子欣赏着优美的音乐,身心愉快,通过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轻松地进入到做午睡准备工作的环节中,同时从中意识到活动内容及规则,即进入午睡室应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2、用“等待”,逐步建立规则。规则原本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是一种手段,它可因人而设,因人而废,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教育机智,用人文主义精神的眼光考虑问题。尤其对于规则意识较差的

幼儿,可以用“等待”理解幼儿的行为,如创设环境,进行真正的教育,即是使师生都能产生愉快体验的教育,既不影响活动的进行,同时也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逐步建立规则,直至遵守规则。

案例:音乐活动案例反思


活动实录一: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活动实录二: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活动分析: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活动反思: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文学、美术和音乐是一体的,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造核心。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幅美丽的图画又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艺术化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案例:一则音乐教学病例的诊断与分析


教材分析:

《五人新疆舞》是一个大班舞蹈教材,结合国庆主题开展教学。该教材旋律优美,富有新疆民族特色,共有8个乐句。舞蹈中包括有垫步、进退步、手腕花等一些基本舞步和动作。整个活动计划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感受新疆舞的特色,熟悉乐曲旋律并学习基本动作,其中进退步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第二教时给动作配上音乐,并尝试按乐句变换动作;第三教时学习五人合作的集体舞表演。

幼儿情况分析:

1、本班幼儿智力发展一般,整体呈橄榄形分布。由于刚开学不久,对插班近来进来的三分之二孩子的综合音乐能力不十分了解。

2、整个教学计划中(包括中小班)关于舞蹈的内容制定得比较少,因此幼儿相关的经验积累也比较少,对于一些技能的学习可能会稍差一些,这使得进退步的学习更成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实录:

实录进退步教学情况:老师示范讲解进退步的动作要领,让幼儿观看并简单讨论“你看到老师的脚是怎么动的?”、“左脚怎样动?”、“右脚怎样动?”,然后请幼儿练习,但大部分幼儿都不能准确地做进退步的动作,老师再次示范讲解,并在练习时用语言提示“前—后—,前—后—”,但效果不明显,老师的个别辅导显得力不从心,时间一长,一些男孩子开始不专心,场面有些混乱。学会进退步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

诊断与分析:

问题的症结是,虽然老师示范、讲解及提问都比较有针对性,对幼儿了解这一基本舞步有一定的帮助,但当幼儿尚不能在单一的示范动作的提示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调节和监控时,老师反复地强调演示动作要领,幼儿反复的练习显然也没有能达到老师所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时的老师没有辅之以适宜的其他线索帮助幼儿,如更明确的语言线索、图谱线索等,一味的练习最终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厌倦。

建议与对策: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调整如下:编制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语言、图案来启发幼儿的行为。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首先可以把老师的提示语言改为“前点后点”,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主力腿“点”和动力腿“前后”的动作要领,以此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这是外部社会言语。然后让幼儿边朗诵边动作,用出声言语即自我中心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最后在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内部言语的指导。另外,还可以加上图案的提示,即在地板上贴一个五星,让幼儿的主力腿踩在五星上,这样也可以帮助幼儿分清两腿的不同动作要领。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证明,语言提示对细化动作非常有帮助,而图案这一视觉符号的创造性运用,即提高了活动的趣味,又起到了区别的作用。由此,这样的调整教学效果明显。

《小星星》音乐教案(范例)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星星》音乐教案(范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音乐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小星星》这首歌作为幼儿园中常唱的一首歌曲,它不仅充满童趣,而且能够让小朋友们在音乐方面得到初步的培养。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小星星》的音乐教案,帮助幼儿园老师更好地教授这首歌曲。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唱出《小星星》这首歌曲。

2. 能够准确理解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并用身体语言表达出来。

3. 能够通过游戏学习歌曲中的五线谱符号。

二、教学过程

1. 引导: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星空音乐或是展示照片,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星空的美丽和神秘。

2. 欣赏:播放一遍《小星星》歌曲,并请孩子跟着一起唱,让他们体验到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元素,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

4. 游戏:介绍五线谱符号,并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使用五线谱符号。

5. 演练: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跟着歌曲唱出前两句歌词,并在中间停顿时跟着做出相关的身体动作。

6. 练习: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练习唱歌,并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和韵律。后续可以让小朋友们进行分组合唱,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

三、效果评估

通过唱歌及游戏等方式,考察孩子们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及对五线谱符号的掌握情况,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和热情,最终能够熟练掌握这首歌曲。

四、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音乐教育中更是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在教学《小星星》这首歌曲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启发孩子们学习音乐,还发现了他们学习音乐方面的天赋,这也激发了我更加热爱教育的激情。

《数鸭子》音乐教案(范例)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数鸭子》音乐教案(范例)”,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数鸭子》是一首经典的数学儿歌,它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数学,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掌握这首歌曲,我们设计了一份音乐教案,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这首歌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的歌词和基本的韵律。

2.掌握歌曲中出现的数字及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记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帮助孩子们掌握歌曲中的数字和基本韵律。

2.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记忆能力。

三、教学活动:

1.唱歌学数字

教师带领孩子们唱《数鸭子》歌曲,重点教授歌曲中的数字和基本韵律,让孩子们在欢乐中记忆数字大小关系。

2.游戏学数字

模拟“数鸭子”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字,练习数学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帮助他们记忆数字大小关系和数学计算。

3.数学小练习

让孩子们进行简单数学练习,如:数数小鸭子,填空练习,数字排序等,以巩固他们对歌曲中数字的掌握和计算能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孩子们加深了对数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孩子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