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可怕的兔妈妈

05-15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只不过,你是否知道有哪些幼师资料种类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案例:可怕的兔妈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幼儿建构式课程大班第一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中,有个故事叫《小兔逃跑,》故事从一只想独自离开家的小兔子跟妈妈之间的对话展开。小兔要变成鸟飞走,兔妈妈就变成大树等它落下;小兔要变成鱼游走,兔妈妈就变成钓鱼人把它钓上来……对着教参备课,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教学目的是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变化的有趣,感受兔妈妈对小兔的关爱。

课上,最初一切都很顺利,我们一起欣赏了故事,引导幼儿发现兔妈妈变的东西总是跟小兔变的东西有关,所以兔妈妈总能追到小兔。然后,我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说说小兔还能变成什么,兔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孩子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小兔变成花蝴蝶,妈妈变成捕虫网抓住它;有的说,小兔变成小老鼠,妈妈变成大花猫逮住它……我越听越不是滋味,为什么兔妈妈变的东西都是要将小兔变的东西置于死地呢?有这么可怕的妈妈。难怪可怜的小兔无路可逃,只好放弃逃走的念头。

我快速回想一遍,觉得幼儿是被故事里“小兔变成鱼,妈妈变成钓鱼人”这句话给误导了,鱼和钓鱼人这两者可是敌对的关系,再者,我还没有和孩子们讨论过小兔为什么要逃跑,而妈妈又为什么要追。故事中只说了逃和追的关系,也许算一种缺憾,但教师在备课时原本就应该研究教材,发现并弥补这种缺憾。现在,我该如何挽回兔妈妈的形象?

我觉得有必要回到小兔为什么要逃走,是因为不喜欢家和妈妈吗?小朋友都觉得不是,有的说小兔想自己出去玩玩,妈妈不允许;有的认为小兔子是在跟妈妈玩捉迷藏。这样一来,兔妈妈和小兔的关系就不仅是你逃我追,而是兔妈妈对小兔独自外出不放心,想陪伴守护着它。所以,小兔变成鸟,妈妈就是鸟儿栖息的大树;小兔变成鱼,妈妈就是追逐鱼儿的浪花;小兔变成蝴蝶,妈妈就是最美最香的花朵,哪怕小兔变成一只小老鼠,妈妈也应该是大花猫脖子上的铃铛!

通过改写故事,幼儿理解了小兔渴望证明自己长大的情感,也体会到了妈妈疼爱、保护孩子的心意。最终小兔放弃逃跑,是因为知道不管自己走到哪里,妈妈的心永远会追随着它。

也许,这才是故事的初衷。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别做孩子心中最可怕的爸爸妈妈


导读: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就是一架架全频道的电视录像机;那一对对灵通的小耳朵,宛如一台台高效能的录音机,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贮存大脑里。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

家庭气氛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但是也并非完全“看不见”“摸不着”,而是很容易被孩子感知的。一项针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的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值得深思的是,回答中最多的并不是“怕爸爸妈妈打我”,而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某市劳教部门对接受劳教的236名失足少年进行了一次失足原因调查,结果也令人吃惊:在236名少年中,家庭破裂或已达到破裂边缘的,父母之间经常争吵的占43.6%;家庭生活涣散、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即所谓“享乐型家庭”占37.7%;对子女放任自流、溺爱娇惯或任意体罚的家庭占28.4%。

上述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品格的形成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当前,可以说所有的年轻父母在培养子女方面都舍得花钱,也认识到智力投资的重要,买钢琴和请家教都在所不惜,但却很少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很少注意自己的家庭气氛的创造。他们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只需要父母的爱抚、照料、指挥和管教就够了。至于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喜好什么,厌恶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这可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就是一架架全频道的电视录像机;那一对对灵通的小耳朵,宛如一台台高效能的录音机,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贮存大脑里。这对他们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总是绷着阴沉沉的面孔,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们如受苦刑,他们那天真无邪的天性受到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儿童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妨碍他们成长为有用之材。

案例:妈妈的节日引发的感想


实录:在“三八节”谈话“妈妈的工作”活动中,孩子们拿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写的小海报,(妈妈的职业与人们的关系),在活动中孩子显得异常高兴,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海报抢着要介绍,“老师,我来说,我来说。”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但那些没带资料的孩子注视着我,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望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凝视着孩子们充满渴望表达的眼神,于是让孩子们自发组织归类,把人们职业相同的组成一队,然后再进行交流。

于是家长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孩子首当其冲介绍起来,曹盈盈说:“我妈妈是老师,如果没有妈妈辛勤的劳动,我们会不识字的。”黄彦昊说:“我爷爷是老师,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学,大家会变成没有知识的文盲。”然后家长是个体户的孩子紧接着介绍起来,张佳琪说:“我妈妈是开服装店的,如果没有妈妈等人开的服装店,街上的人就买不到衣服了。”

......

这次活动在孩子们热烈的交流声中结束了,活动后也能看到洋溢在每个孩子们脸上的那份满足。

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发言的态度是我出乎我意料的,没想到孩子们拿着自己与大人共同制作的小海报,反映如此强烈,表达欲望极强,纷纷要显示一下自己与妈妈爸爸的功劳,连平时内向的孩子也不害怕了,我猜想大概是有了妈妈爸爸做了坚强后盾的缘由吧,由于家长是从事的不同职业,有各自的特长,家长的参与可以阔宽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对不同职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那天没带来资料的孩子来说,或许是家长忽视,也许是家长不重视,但作为一个教师来说,我深感是自己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活动中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采用多种联系手法达成与家长一致的看法,利用来园接送的有效时机不时地例举孩子在活动中的生动例子,从而很显然地突出孩子的能力发展,让家长听到由于自己的合作而使孩子发展有起色,真正把良好的家长资源引导到有利于孩子活动中来,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案例:爸爸妈妈的反思


角色游戏开始了,伴随着一小阵吵闹声,我转头一看,原来是净尧扮演的妈妈和宇鑫扮演的爸爸在发生争吵。我走过去询问到:“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淑人兴奋地说:“我的爸爸妈妈在吵架。”我笑了笑,觉得这正是适当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的好机会,于是我以客人的身份到这个娃娃家做客,以聊天的形式劝解他们。虽然两个人似懂非懂,但毕竟停止了争吵,接下来大家又开心地玩游戏。

可没过多久,净尧和宇鑫的争吵又开始了,而且比上次更严重,其他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跟着起哄,学着吵架。我一时控制不了场面便发出“停止游戏”的指令。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净尧和宇鑫会吵架呢?”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起来。有的说:“爸爸要去超市、妈妈也要去超市。”思霖说:“爸爸不爱妈妈了。”……我又问到:“那其他小朋友跟着吵架,怎么玩游戏呀?”“请他们到安静区、”“以后不能玩游戏了。”……最后我和孩子们达成共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限制了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间和内容。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偶然听到两个孩子的谈话:“爸爸,我昨天去吃肯德基了。”“妈妈,我昨天也去吃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都不叫对方的名字,而是以“爸爸妈妈”来代替。接着是区域活动,一开始我先告诉幼儿今天玩区域的内容:“小朋友,今天的区域游戏玩……”我还没说完,一个孩子大声说到:“我们玩娃娃家。”为了让幼儿吸取上次的教训,我还是没有让他们玩。在活动过程中,总是有孩子跑过来问我能不能玩娃娃家,总能听到孩子不叫同伴名字,而叫“爸爸妈妈。”看到这情景我马上阻止,当然没有达到本次区域活动的目的。

“我们玩角色游戏。”回想起来,这段时间幼儿玩角色游戏的时间很少,我突然感到当初处理方法的不当。角色游戏是幼儿反应社会、反应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孩子在社会、家庭中体验到的经验反应在角色游戏中。净尧“妈妈“和宇鑫“爸爸”的“争吵”是他们是家庭生活的真实经历,但他们的“争吵”与我当初提出的游戏要求相冲突。为了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活动要求,我限制了幼儿的游戏时间和内容,使孩子们的情感没能在游戏中得到很好的寄托,导致他们在平常的活动中以“爸爸妈妈”代替同伴的名字,而在游戏过程中,我过早地介入指导,且指导内容不明确,使幼儿失去自己探索解决家庭争吵方法的机会。

我想,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争吵”并不是故意捣蛋,而是家庭生活的真实再现,如果当初我把“爸爸妈妈的争吵”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在组织讨论,改变以往的“限制性”那会是怎样的?于是,我决定让幼儿回家认真观察爸爸妈妈争吵后是怎样和好的。

过了几天,我利用餐前准备组织孩子讨论:“爸爸妈妈有没有一直吵架呢?他们吵架后是怎么和好的?”孩子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爸爸先向妈妈说对不起,有的说爸爸带妈妈和“我”去吃肯德基,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吵架了,我就不理他们,他们就和好了。”我又问:“那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有的‘爸爸妈妈’在吵架,那你们该怎么办呀?”宇鑫说:“我会买花给妈妈。”若宇说:“我就不跟妈妈吵架,给娃娃喂饭。”淑人说:“我去买肯德基给爸爸吃。”……孩子的回答充满着童趣。通过讨论,不仅让幼儿懂得了解决游戏中发生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让我知道限制教育的错误性。

限制性教育一直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其弊端显而易见。我们应当消除不必要的限制教育,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快乐、自主地游戏。

案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背景:

一次体锻时,孩子们都感到很热,纷纷脱衣服,活动后,很多幼儿都出汗了。“老师,怎么这么热啊?”孩子的问题提醒我,他们对气候的变化有了感知。于是,我反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但马上遭到别人的反对:“不是冬天,冬天很冷的,冬天穿棉衣的,冬天会下雪……”看来孩子们对冬天的季节特征都已了解了,那现在是什么季节呢?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感受、观察季节的变化,我带着孩子们到外面散步、观察。《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就由此展开了。

在主题开展一阶段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又怎么样了呢?我选择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经典的故事,作为预设活动。

实录:

活动前我准备了小蝌蚪,当孩子们看见小蝌蚪时,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陈老师,小蝌蚪哪里来的?”“小蝌蚪怎么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吗?”……孩子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反思:应该把孩子们拉到我预设的活动中吗?很显然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很浓,马上打断他们,让他们来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显得很生硬。于是我调整了原有的计划,让孩子们继续观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扁扁的,尾巴是细细的、长长的,它游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不动的时候是直直的,顺着孩子的兴趣,我们一起学学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编到了儿歌里,大家非常快乐。这时,一个孩子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的。”有些孩子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考:

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教师根据主题的内容,选择相关内容预设成一个活动,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和幼儿一起解决,幼儿容易处于被动状态,自主性凸显不够。

实录中的孩子显然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要根据预设的计划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会造成孩子跟着老师走的现象,那么这时我们就应顺应孩子的需要,既然他们对小蝌蚪感兴趣,就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孩子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幼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案例:妈妈,那个眼镜是我拼的


雅晶来到结构区旁,看了看低柜上的各种范例,低柜上陈列有摩托车、爬虫、眼镜等,看见雅晶盯着眼镜在看,我对雅晶说:“雅晶,老师的眼镜旧了,你拼个新眼镜送老师吧。”雅晶睁大了眼睛,点了点头走进了结构区,我则来到旁边的娃娃家和这里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一边玩我还一边观察着她,只见她拿起花片开始拼插,一会儿就拼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她拿在手里看了看,接着拼另一个圆,并把两个圆连接起来,过了一阵子一付不规则的“眼镜”拼好了,她小心地把“眼镜”带在自己的脸上,向四周看了看,看见我在看他,她说:“老师,你看,‘眼镜’。”我和娃娃家的孩子打了声招呼便来到了结构区。

“谢谢你为老师拼眼镜。”我边说边把我的眼镜摘下来,“你看老师的眼镜有几面镜?”

“有两个。”

我微笑地点了点头:“还有吗?”

他接着看了看说:“它们一样大。”

“是啊,镜面一样大的眼镜带起来就会特别好看。”

他看看我的眼镜再看自己拼的眼镜一下子就把自己拼的眼镜拆开,重新拼接,我转身走了。

过了一阵子,雅晶拿着一付镜架不对称但镜面一样大的眼镜对着我叫:“老师,好了。”

我走过去接过眼镜戴上:“你拼的新眼镜真漂亮,但镜架不对称戴起来有点不舒服,你再帮我修改一下好吗?”“好。”

最后雅晶终于在区域结束前完成了她的作品,我请她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低柜上。

下午放学时,雅晶一看见妈妈便急忙把妈妈拉到陈列柜前指着自己的作品对自豪地对妈妈说:“妈妈,那个眼镜是我拼的,是送给老师的。”

案例分析:

我在结构区旁创设陈列区,孩子们的作品被醒目地展示在低柜上,我还常鼓励孩子们请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欣赏自己的作品,而这样的展示、欣赏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满足的愉快;还能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有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同时还会吸引少部分对结构活动不感兴趣的幼儿来观看、欣赏,并抓住时机进一步激发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本案例中的雅晶是个胆小且动手能力、拼插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开学初的几次结构活动,她总是看别人拼插,问她:“为什么不拼插?”她便低下头小声地说:“我不会。”因此,我首先采取了等待的策略。

终于,在区域活动中,我观察到雅晶的变化:她在观察展示柜前的作品。我及时地介入了,并充分利用孩子喜欢为老师做事的心理,激发出雅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继续观察了解雅晶的活动过程,进一步捕捉后继指导的机会,使雅晶在自主、轻松没有压力的前提下,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使教师成为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当然,教师本身的支持和肯定也包含着及时地指出问题的所在,如在雅晶拼出一付镜架不对称的眼镜时,我及时地用语言指出“你拼的新眼镜真漂亮,但镜架不对称戴起来有点不舒服,你再帮我修改一下好吗?”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具体地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师资料《案例:可怕的兔妈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