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我们去秋游》

05-15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师资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案例: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我们去秋游》”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以《我们去秋游》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已结束,在此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原来是那么的能干,他们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其独特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更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下面请你与我一起踏入“我们去秋游”的旅程,去慢慢品味旅途中的每一处“风景区”、每一幅“站牌”……。每一滴希望与你分享!

站台:

在国庆假期谈话时,好多孩子都谈到了去旅游的感受,看到孩子们谈论时的那种投入和愉快,我和孩子们决定生成《我们去秋游》的主题活动。

路线编制:

第一站:上海有哪些旅游景点?

上海有哪些旅游景点呢?孩子们凭着自己去旅游的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地述说着……。“想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更多关于上海旅游景点的讯息呢?”“怎么样来选择旅游地点呢?”老师预设的一连串开放性的问题,促使了孩子们彼此的讨论,激起了孩子们对更多讯息的需求。他们对如何来收集信息进行了讨论:有的说可以问爸爸妈妈,有的说看新闻频道,有的说从书上找,还有的说从网上查。当然,对于这个话题,我感到我们更多的是要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幼儿能更具体的了解有关旅游景点的信息,于是,我在家园联系栏中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要和我们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秋游啦!在这里我们非常想得到您的指点,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些我们上海的旅游景点,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请您和我们共同来记录下来”。在几天的时间里,我和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的上海旅游景点的资料渐渐充实起来,有图片、也有文字介绍。这些资料的展示又诱发了孩子们进一步的想法,他们更关心的是老师要带我们去秋游到底到哪里去呢?我仔细地观察着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了幼儿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站:到哪里去秋游?

那么多好玩的地方,这次只能选择一个地方去,这可为难了我们的孩子们。我告诉大家:“这次秋游请小朋友自己来选择去游玩的地点,你们觉得到哪里去最好玩?”没等我说完,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开了:“中华恐龙园最好玩”、“老城隍庙很好玩”、“动物园最好玩”……孩子们的情绪兴奋而热烈,但是接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不能解决问题啊,那怎么办呢?”孩子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举手表决,看哪个地方同意去的人数最多就到哪里去。”于是我建议:“我们要说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有哪些好玩的的?要想办法说服别人,如何?”“好!”对于这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们斗志昂扬了。我记录下了每个幼儿的精彩介绍:

沈晨月和爸爸:我们觉得好玩的地方是上海老城隍庙,那里有九曲桥、有公园,还有好多好看的地方,特别是我们觉得鱼池的鱼特别好看,那天我们买了一些鱼食,在喂给它们吃的时候,那些鱼都非常兴奋的前来抢食吃,看到它们吃食的样子非常有趣,在老城隍庙玩真开心,所以我们的沈晨月向大家推荐老城隍庙是个好玩的地方。

孙彤瑶:我觉得中华恐龙园很好玩的,那里戴副眼镜能看到那些电视里的恐龙,脱下就没有了,可神奇啦!我建议这次我们秋游就到中华恐龙园去。

马浩宇:我觉得东方明珠塔那里有个昆虫馆很不错,在那里可以看到昆虫表演,有蛇,还有好多好多昆虫,可开心啦!

施赛峰:我觉得上海的长风公园很好玩,里面可以看到大鲨鱼和海龟,还有一些小丑鱼、鳐鱼,海葵,你们不信去看看。

汪徐恬子:我觉得上海动物园很好玩,那里有长颈鹿、大象、老虎、金丝猴、熊猫,还可以喂它们吃东西,可开心了。

赵苏北:我介绍的是上海有一个海洋水族馆,那里是一个海底世界,可以看骑马表演、海龟表演、还有水里游的恐龙,好看极了!

孩子们介绍着、聆听着,最后施赛峰的介绍得到了更多同伴的呼应,于是,这次秋游的地点在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上海长风公园。

第三站:制定我们的秋游计划书

孩子们怀着去长风公园的一份期待,带着强烈想要去秋游的心情来问我:“徐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长风公园呀?看来,什么时候去秋游成了大家热切关注的问题,我把决定权留给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来讨论什么时候去秋游,于是,一场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那我们什么时候去呢?”“我们乘什么车去?”接连不断的问题产生了。时机成熟,我适时提了一个任务:“我们来制定一份秋游计划书吧!”

一幅幅精心设计的计划书产生了,“什么时候去?”“几点钟出发?”“带些什么东西去?”等等等等的问题都列入了孩子们的计划书中。我及时地把孩子们的设计在版面上布置和呈现了出来,孩子们看到后都非常的高兴和有成就感,一有空就围在一起看着、议论着,虽然有些文字孩子们还看不懂,但上面的图案是他们语言的真实再现。

第四站:设计旅游包

随着主题的产生,孩子们的兴趣一天比一天高涨,在讨论“带些什么东西去?”的话题中,孩子们产生了自己来设计旅游包的想法,我就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作了如下导向设计:“你想设计怎样的旅游包?”“为什么你要设计这样的旅游包?”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自己动手设计了起来,孩子们设计的热情很高,并积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沈晨月:我设计的是半圆形的包,上面有拉链,下面也有拉链的。

胡诗苑:我这个包拉链上有只小熊猫,可以拎的。

江思学:我设计的是神奇宝贝的包,它的身体里可以放东西呢!

姚辰怡:我在包的边上设计了一个放茶壶的,很漂亮。

马浩宇:我这个包有好几个口袋,还可以变大变小,可以背也可以拎。

赵苏北:我的包是有音乐的,它能唱歌,有五颜六色的口袋,是小熊包。

钱宏宇:我的包里面、外面都有拉链,有密码,别人是拉不开的。

高馨怡:我的包有两个背带,是双肩包。

龚倍宇:我设计的是皮卡丘包。

……

孩子们设计的旅游包各式各样,别出心裁,他们的想象力是成人无法比拟的。

第五站:创编儿歌:《我们去秋游》

在期待去秋游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心情是迫切的、激动的,他们把自己的这种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把它以儿歌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孩子们创编的儿歌是这样的:

秋天是个好季节,我们快快去秋游。

秋游秋游真快乐,我们一起去秋游。

长风公园真好玩,我们一块去玩耍。

有鲨鱼,有海龟,还有那美丽的摇摇鱼……

孩子们的儿歌还没有编完,不难看出,他们的情不自禁、以及创作的欲望正是他们主动性的具体体现,我深信:孩子们去长风公园游玩了以后,他们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编到儿歌中的,我和孩子们共同期待着……

第六站:我们去秋游啦

终于盼到了去秋游的日子,这天孩子们特别的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家共同创编的歌曲:“今天我们真高兴,真呀真高兴,要和伙伴去秋游,去呀去秋游,你们到哪里去?我们到长风公园去,你们怎么去?嘟嘟,嘟嘟,我们乘大巴士去……”歌声荡漾在车厢里、长风公园内,不时有游客向我们的孩子投以关注的目光。

终点站:秋游归来

孩子们从长风公园一回来,他们就津津乐道地讲述着自己在长风公园的所见所闻;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画出了他们眼中的长风公园的海底世界;又饶有兴趣地编起了上次没有编完的儿歌,儿歌的内容有血有肉,是孩子们的真实回顾:

朱辰怡编了一句:鲨鱼鲨鱼真大呀,胡诗苑:鳐鱼鳐鱼多漂亮,赵苏北:毒鱼毒鱼真可怕,徐婷逸:海龟海龟肚子大,马浩宇:珊瑚珊瑚象棵树,彭宜伟:海星海星象星星,陈天宇:海蛇海蛇长又长,汪徐恬子:寄居蟹寄居蟹能伸又能缩,吴海倩:还有许多小海马,海马海马多奇怪,我们快来瞧一瞧,最后我编了一句:长风公园真有趣,下次你也去看看。

有感而发:

本次活动完全是在幼儿的一次活动中引发出来的,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对这个活动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应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主题教学活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活动中我注重了跟随孩子,跟随他们的兴趣、跟随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活动。我始终记住每次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孩子而不是老师,逐渐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活动中作出积极、有益的调整,使整个活动能顺利地开展和发展。

其次,在活动中,我注意了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进行价值筛选,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同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环境,使幼儿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再则,我深相信孩子的思想看的见。孩子的思想有其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方式,在活动中,我不断地肯定幼儿的进步,并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并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评价孩子和他们的作品。

另外,在每次活动开展后,我都及时地把孩子们的作品和孩子们的表达展示出来。我感到:把孩子们的活动过程,特别是他们的作品及时布置出来,不仅能提高、延长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而且会让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让家

长了解班里的活动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教师做好活动的基本记录,以便于以后经验的再现和借鉴。

在这里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如何让家长积极的“动”起来,主动参与、配合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目前我们开展的探索性主题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和老师在活动,家长只是应孩子的要求无奈的收集了一些材料,几乎没有家长主动关心、询问过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情况,最多也只是驻足在我们所布置的活动版面前看看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而就我们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老师是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帮助的,包括资料的收集和答案的寻找、生活经验的建立、积累等等,我们教师也在平时做了相关的宣传,但看来现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何让家长积极的“动”起来,主动参与、配合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也是我们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大班案例:探索活动


活动内容:编织区“编织蜘蛛网”

观察对象:大班

提供材料:各种颜色的毛线,蛛网示意图,结网的流程图,经线纬线等

案例记录:

孩子们最喜欢的全园性视觉探索活动开始了,冰冰来到了编织区。在编织区的一个角落里,拉着放射状的绳子(表示蜘蛛网的中轴线)。墙上挂着一些不同颜色的毛线和细包装带,贴着一张:蜘蛛网的示意图。冰冰问老师:“这是干什么的?”老师告诉他可以编蜘蛛网。他答了一声表示很新奇并马上走到角落,随手抽出一根绿色的毛线,开始在原先拉好的绳子上缠绕起来。刚开始手中的毛线始终在一根线上做反复的缠绕。老师在一旁轻轻的提醒他:“想一想蜘蛛是怎样结网的?”他似乎受到了一些启发。开始将缠绕后余下的冒险向另一根中轴线拉去,拉到后又开始反复缠绕。老师又轻轻拍了拍墙上的蜘蛛网示意图,并用手指在示意图上画蜘蛛网的走向,从一根中轴线拉向旁边一根,再拉到旁边一根依次画三个圆。冰冰看后大受启发,手中的毛线拉向旁边一根中轴线,第一根毛线用完了,他又取了一根同样颜色的在下面重新开始拉网编织起来,但是没有规律。老师告诉他:“蜘蛛网很有规律的很有次序,一圈结完再结一圈,可是你刚才那圈还没结完。”冰冰连忙抽回毛线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结起网来。就这样一连用绿色的毛线结了三圈。师问他:“这里有这么多颜色的毛线,能不能让你的蜘蛛网变得更漂亮呢?”这回冰冰用黄色的毛线结了两圈,又改成绿色的毛线编了两圈。就这样两种颜色交替编织,终于完工了。老师和同伴看见说:“你编的蜘蛛网真象,而且颜色一层一层真漂亮。冰冰高兴极了,拉着旁边的同伴来欣赏他编织的蜘蛛网。

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冰冰对结蜘蛛网这样一个活动产生了新奇感并因此选择了尝试编织蜘蛛网。但是对于蜘蛛网是什么样子的,蜘蛛是如何结网的这些科学知识,冰冰显然还不了解,而导致他刚开始在一根中轴线上反复的缠绕,但经过老师言语、动作及墙上贴着的蜘蛛网示意图的暗示,冰冰终于能用毛线在几根中轴线上依次拉网了。这也说明了原先不了解有关蜘蛛网的问题解决了。在学会结网的同时老师还注意艺术审美的开发,通过语言的暗示使冰冰产生了采用两种颜色的毛线交替织网的行为,使蜘蛛网更具艺术的美感。此案例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思考和老师知道的层次性,也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关键在于活动的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并且有较强的表现性。

案例:我来做机关枪(大班)

活动内容:操作间“动手区”

观察对象:大班幼儿

提供材料:各种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绳线等。

案例记录:

老师带孩子们来到操作间,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空瓶,空罐,空盒,管子,绳线等物,孩子们开始动手制作一些兵器。

智彦说“我想做一把很厉害的机关枪。”接着在材料区走走看看,走到瓶灌区,他停下想了想,然后拿起了两只细长的可乐瓶,将它们口对口用胶带绑在一起,绑完后,智彦看了看自言自语说在:“好像太短了。”接着又取来了一只可乐瓶将它用胶布接在原来的两只后面。随后他又从筐中取出两只酸奶瓶,并用双面胶把它们粘在机身下面做把手,可是不知怎么总要掉下来,师在旁边轻轻提醒:“可以试试厚的双面胶。”于是智彦取来厚的双面胶,果然将两只把手一前一后的粘在机身下面,一把机关枪已初具雏形。他得意得将机关枪拿给老师看。老师说:“真不错,不过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智彦摸摸脑袋似乎不太明白,老师又说:“你去看看机关枪的模型,要发射子弹,必须要些什么?”他真的仔细地把玩玩具机关枪,不一会儿他恍然大悟地叫到:“我知道了,必须要有一个扳机。”说着他取来了粗细不同的吸管,从中剪了一小段用双面胶固定在两个把手中间,还剩下一些细的吸管,只见他将管子弯曲折叠后塞入了机身一头的瓶口,露出长长的一截在外面,老师不解的问:“这是什么?”智彦说:“这是正在发射的子弹。”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肯定了他的机关枪真厉害,智彦高兴地拿机枪给同伴看,一起玩起了“打仗”的游戏。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记录的是智彦制作机枪的整个过程。机枪的造型结构、功用是科学知识,而将机枪做出来则是一种艺术表现。做机关枪这一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艺术的整合。孩子在进行表现时能对机枪的大致结构有所把握做出了机身和把手,但忘记了扳机,后经老师的暗示引导,他制作了扳机,就这样在制作的同时,孩子对某些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掌握,也正是有了科学依据,使艺术表现的东西更为形象。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促进的。

案例:从探索型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谈教师的作用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的幼儿教育已经从原先的单纯的教师教、幼儿学,向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向发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犹如驾驶着思维之车行驶在心灵之旅。其旅程的长短、行进的速度和所要达成的目的都是由幼儿自己控制,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一、倾听问题,了解经验,关注、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

一天,一位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一本《少儿看世界—中国篇》的书,晨间活动时,好多孩子围在一起看这本书,并对书上五十六个民族人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停的争论“不对不对,这个人是新疆维吾尔族人,你看她穿着长裙呢!”“不,不是的,这个人才是新疆维吾尔族人!他戴着绣花小帽!”“那个没穿鞋子的人是什么族的呢?”有几个识字的孩子就在那里一一辨认着认字。孩子们边看边热烈地讨论着。这时教师在一边静静地听着,观察着,从孩子们的谈论中知道孩子对祖国各民族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有的孩子对一些民族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谈得特别热烈。于是,在晨间谈话时,教师延续了这个话题,引导幼儿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开展探索活动。

倾听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倾听行为无疑能向孩子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能向教师传递孩子的兴趣、需要、问题和想法。“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活动的产生正是教师注意倾听幼儿来园活动时的谈话,激发更多的幼儿将兴趣聚焦于这一主题上,引发幼儿围绕“我是中国人”提出更多的问题,为进行探索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谈论喜欢的图书、动物、玩具、动画片和一些人物等等。如果仔细倾听和观察,就能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热点,寻找到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从而全面的,全方位的了解幼儿,理解幼儿,走进他们多彩的童心世界。

二、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和幼儿一起预设好主题网络后,教师进一步将幼儿的兴趣聚焦到主题,引导幼儿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分组收集信息资料。教师首先从家中带来了相册,从中找到了自己去过的几个有名的景点的照片,并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祖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特征的资料,利用文字的形式打印出来。孩子们得到了启发,通过图书、图片、照片、电脑、向父母请问等途径去收集信息。没过几天孩子们就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我是中国人”主题的信息资料。并在活动区、游戏时不断地与同伴、老师互相交流,边分享边探索,使幼儿和资料真正互动起来。

当资料手机越来越丰富时,幼儿的发现和疑问也在不断地增加。一天孩子们在讨论中国的世界之最,“兵马俑也是中国的世界之最。”一位幼儿说。“不是的!”好多幼儿反驳他。“我爸爸告诉我是的!”孩子们争执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来到教师那里,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没有给予他们答案,而是笑着说“老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谁对谁错,明天开始我和你们一起分头寻找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看谁第一个能找到答案!”接着孩子们让家长带着到新华书店、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有时他们会为自己找不到答案而陷入一片茫然之中。这时教师应该适时地介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积极地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但是这时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幼儿,而在于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极探索,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幼儿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把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告诉他们,而是提供各种资料、创设各种环境帮助他们聚焦问题的关键点,耐心等待,给予幼儿主动探索、自我学习的时间。在探索过程中即便有时意识到幼儿的一些想法、一些假设“不正确”,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因为探索的本身不在于出现问题,而在于寻找、发现问题答案的过程。

三、交流与展示——支持幼儿主动探索、交流、表现

当幼儿对祖国各民族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幼儿基本将感知到的知识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经验。他们对此次探索的活动也到了表达和表现的阶段。他们有了想说、想做、想表现的欲望。这时的教师要作为幼儿活动的欣赏和支持者的身份,引导他们共同交流自己探索的结果,分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识经验。而当幼儿有了想表现的欲望时,教师为他们提供了不同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结果。于是,有的孩子用他们的画笔画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人物,每天游戏活动就是进入美术区不停地画呀画,那样的专注、积极、投入。有的孩子则在一边穿上了自制的民族服饰,边听音乐边跳着民族舞;还有的孩子用他们的小手制作了小香包、粽子等民族手工艺作品……..在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通过绘画、儿歌、舞蹈、手工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表达和展示。

在动态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活动过程不再是令人乏味、枯燥的单一授受,而是充满和谐、快乐的彼此分享,幼儿可以分享教师的丰富经验,教师可以分享幼儿的独特想法,幼儿还可以分享同伴的共同经验。教师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俯下身子,与幼儿平等合作的活动参与者。幼儿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想法,直接与周围环境互动,与教师对话。师生对话建立在平等、理解、合作的关系上。教师还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了解幼儿现在关心着什么,想实现什么,准确地给予幼儿回应、支持和帮助,真正做孩子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案例:《我们的社区》主题活动反思


“我们的社区”是我班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教育目标,选择了这一主题,通过活动的开展,了解社区的生活设施,感受社区生活的便利、社区环境的整洁和美丽,萌发热爱社区的情感,提高美的感受力。

回顾三个多月来“我们的社区”活动的产生和实施,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活动主题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为期初我们幼儿园正在搞基建(建厕所和厨房),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难免会提出与房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房子建造时为什么要在地上挖一个很深的坑?”;“房子是用哪些材料建造的?“房子的建造过程为什么需要拉线?”……等等。在与幼儿共同讨论中他们又萌生了探索社区中各式各样房子的新主题,以及探索社区的各种生活设施的兴趣和意向。就这样一步一步生成我们这一活动的主题“我们的社区”主题网络就这样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在这个主题中,每一次的探索活动都是幼儿所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都十分的投入,积极地参与探索,可以说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次,开展主题活动时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调整内容。教师在主题进行中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依据来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边实施边及时调整。例如:在探索房子的结构,教师本来预设了:“方便的电梯”这一活动内容,但在活动中幼儿可能受生活经验少的限制,对这一内容不感兴趣,于是我立即取消了这一内容,更多地从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将活动改成了幼儿所兴趣的“盖房子”这一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

其三,充分利用家长这一社区资源,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我们的社区”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发动助我们收集有关的资料;组织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与幼儿共同制作各式立体的房子;帮助收集废旧材料(空的盒子、饮料罐等);利用上学、放学的机会,向幼儿介绍路上的一些社区设施,及时的向幼儿传授一些知识,解答幼儿的疑问,这种一对一的亲子交流对幼儿来说非常有益,幼儿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弥补了教师不能全面顾及的缺陷。家长真正成为了我班工作的坚强后盾,使我们开展主题以来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

“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

评析:

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

实录2:

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

评析:

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指导要点:

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

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

案例:综合活动《秋游郑风苑》活动反思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比赛又将开始,这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我们幼儿园所申报的实验课题——综合活动。为了上好这节综合活动,我多方收集资料,选择了以本地资源旅游景点“郑风苑”为素材,围绕着“秋游郑风苑”这个主题展开了设计思路。为了把综合活动中的“训练幼儿短时记忆力,增强幼儿的注意广度,提高其观察力”等内容巧妙的贯穿于郑风苑的美景之中,我精心准备,并为本节活动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一、通过映象训练使幼儿进一步建立清晰、完整、稳定的表象;通过背数继续扩大幼儿的短时记忆容量;通过看符号说数量继续扩大幼儿注意的广度。

二、通过记一记、找一找活动,扩大幼儿的观察力、注意的广度和增强短时间记忆能力,促进同时性信息能力加工的发展。

三、通过拼一拼的活动,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增强知觉表象操作能力及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根据活动过程的需要,我精心准备了声像同步的课件和生动形象的幼儿拼图,符合规定、精细的教师操作的教具图、用来鼓励幼儿的各种形态、色彩鲜艳的星星贴画,以便在活动过程中使用。

活动开始,我以“金秋十月是个旅游的季节,老师带幼儿去郑风苑游玩”为主线展开了活动,天生爱玩爱动的幼儿个个精神饱满,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地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以到郑风苑要拍摄到、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为导语带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注意力的集中训练,做完第一个环节的映象练习,我告诉幼儿这次我们要乘坐旅游车去郑风苑,为了不上错车,我们必须记住车牌号,自然的把幼儿带到第二个环节“训练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背数环节。先是顺背4位、5位,一直到顺背10位、11位,为了给孩子适当的鼓励,我以谁能顺利的挑战顺背、倒背,就可获得一张贴画。为了获取奖品,部分孩子开始抱着为得到奖品而争着举手挑战,由于幼儿把目标放在奖品上,从而造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这些幼儿在这些幼儿在背数过程中记忆混乱,没能顺利背数。接下来的活动环节,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和课件的吸引下过关斩将,顺利的把看数画珠码、看物体说数量,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内容完成了,在孩子们相互讨论自己的拼图作品的活动中,我以把在郑风苑看到的、拍到的美丽景色说给其他孩子听的结束语,使孩子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从大面来看,整个活动设计富有特色,准备充足,教具制作也很吸引人,而且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各项能力,但是细看每一个环节,还是发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与其中。

首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对孩子的观察和指导还不到位。如活动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我为了鼓励幼儿能够发挥出他们平时训练的水平,便以奖品为诱,让幼儿进行背数。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原来一直在活动室,这次我在音体室)这个环境转移中,他们首先要调整的是心理的适应,我在活动的始终都没有顾及到这一点,而是让他们以成人的心态接待一个新的事物,抱着他们肯定没问题的心理进行活动,背数过程中,我让幼儿集体顺背六组数后,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个人挑战,同时声明:背成功的有奖品,背有失误的以一句“没关系,调整一下自己,想好了再来”示意孩子坐下,从而造成心理素质差的孩子越是心急越是背不出来的恶性循环,同时还出现第一次没有背好的幼儿再次举手时,我因担心他再次出错而影响课堂效果不敢让他起来,造成孩子的积极性受挫,这个环节是幼儿获取奖品的机会,因为以后的几个环节中,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活动后,我才发现,获得奖品的是少部分孩子,甚至出现有个别幼儿一人获得几张贴画,还有个别幼儿则是一张都没有得到,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到了孩子写在脸上的那种疑惑“我怎么不行呢?”由此,我看到了自己在组织活动中的一个失误点:对孩子观察不够,指导的不到位。

《纲要》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活动过程中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他们的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应为他们建构一个合作的平台,提供成功的经验。如果在当时的活动中,幼儿在不能顺利挑战时,我能及时引导他们请自己的小伙伴用合作的方法解决,让合作帮助他们获取成功,或许可以让带有疑惑的孩子脸上的表情晴朗起来。《纲要》中明确指出,

教师既是孩子活动过程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真正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及时的鼓励、引导,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形式有点单一。从开始的映象练习到最后的拼图,孩子们的活动方式不是个人就是集体,缺乏小组活动,总结回顾以往的活动设计,把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既能极大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观。反思这次活动,我在这一点做的也有欠缺,没有把孩子分成小组来进行活动,造成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只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有交流的机会。从中,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教具学具,还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形式组织幼儿,以便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再者,活动过程中过分强调老师的鼓励。如:在活动中,当一个孩子顺利回答问题之后,我在奖励他的同时,说的最多的就是“你真棒”,而那些不能顺利挑战的幼儿只能望着小伙伴受夸奖,自己在心里怀疑自己到底棒不棒。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过分奖励,则使部分幼儿对自己怀有质疑的想法。

教师的奖励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是一种督促,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感到一种激励,从而产生正面效应;然而在有些时候,当教师的鼓励过分时,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负面效应,使孩子沾沾自喜,滋长他们的情绪。我认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老师在表扬的时候不能一个人说好,应该引导大部分幼儿共同发现别人的好,并认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明确的目标性,教师也应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把“你真棒”留给那些有待于提高的幼儿,让他们带着一种希望,带着一份自信来描绘自己纯真的童年和五彩的人生。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案例:探索型主题活动案例——《我们去秋游》》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