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情绪有外露的特点有哪些
为什么要观察幼儿的情绪?
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是《纲要》在总则里就提到的基本要求。而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是通过幼儿的愉快情绪表现出来的。
《纲要》体现的“终身发展”目标,都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它们是:健康领域——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语言领域——乐意与人交谈;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爱父母长辈、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科学领域——对周
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艺术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纲要》提出的幼儿园“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等都能够通过儿童的情绪折射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情绪是教师行为的“寒暑表”,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等深层次的东西。
幼儿的情绪有外露的特点。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较强的情绪性,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因此,幼儿的情绪畿够给我们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有经验的人走进某个幼儿园,一看幼儿的表情、班级的氛围,就能对这个园的教育理念和各方面情况有个初步判断。在一些幼儿园,我们会看到幼儿的情绪很压抑,甚至失去活泼好动的天性,成为教师手中的“玩偶”;而在另一些幼儿园,幼儿则天真活泼、热情开朗、敢于表达、勇于交往,这一切折射着不同
亲子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亲子关系中是直系关系中最亲近的一种关系,这不同意于夫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的特点有不可选择性,亲密性,永久性和权力义务的特殊性。
1.不可选择性
亲子关系是有血统相继承的社会关系。对任何人来说,妻子、丈夫是可以选择,但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是不可以选择的。父母只要生有儿女,就不能回避与子女的亲子关系。从孕育孩子开始就存在了这种亲子关系,即使后来过继或领养都无法改变这种亲子关系的存在。
2.亲密性
亲子关系之间有着其他任何都无法代替的天然血缘关系,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极大的满足了为人父母的心情。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孩子学习和与人交往的最基本情感。不管是在精神还是情感中都体现着亲子关系的亲密性。
3.永久性
亲子关系一旦产生就是永远,是任何的外来力量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亲子关系不像夫妻关系那样可以通过离婚来接触,即使父母双方离婚,在离婚后父母双发都有异物赡养孩子。它的永久性还体现在,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结亲子关系依旧存在。
4.权力义务的特殊性
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抚养和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是双向的。亲子关系与社会关系不一样,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你可以随意放弃的。权力和义务这个不仅需要人们道德的约束同时也需要相应法律的约束。
众所周知,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初中,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比男孩好;在同一班级中,名列前茅的,较多是女生。尤其是语文、外语和音乐等学科的成绩,女孩更为突出。并且,女孩的品德评分也常常比男孩好,她们比较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本整洁,字迹端正清楚。她们较少调皮捣蛋,集体观念较强,同老师也较为接近。所以评选先进时,女孩的比例常常高于男孩。
在家庭中,女孩也比较听话,愿意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会照顾弟妹,还会体贴父母。而且她们比较注意仪态和环境的整洁,比较爱惜自己的文具、玩具和书籍,不大闯祸。所以,常常给人以较为懂事的良好印象。
同时,儿童期的行为问题,女孩确实也比男孩少得多。比如,有一类儿童行为问题,叫做儿童多动症,有该症的儿童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动作过多。但他们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然而由于未专心听课,又没有认真做作业和复习功课,成绩往往不佳。并且,原先学的还没有掌握好,新的知识就更难以学好,这样便造成了“继发性”的学习困难。据国内调查资料表明,这类行为问题并不少见,估计占学龄儿童的3~5%。有趣的是,许多地区的调查结果,无一例外地证明儿童多动症是男孩远多于女孩。
国外有一种称为“儿童心理指导所”的机构,它是由儿科、精神科、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工作者共同主持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存在某些行为问题,便可带领小孩去这种机构,让专家们检查、诊断、治疗或提供咨询。法国巴黎有一所著名的儿童心理指导所,曾报行1971~1980年在他们那里就诊过的6000余名儿童的资料,其中包括许多种类的行为问题,比如神经质、贪食、异食、厌食、夜惊、梦魇、遗尿、口吃、缄默、咬指甲、面肌抽动、说谎、逃学、打架、多动症、强迫行为以及癔症等。并按照他们的就诊原因──行为问题,作了性别比较。发现只有癔症一项,是女孩较多,其余的行为问题都是以男孩为多。尤其是口吃、遗尿、说谎、逃学、打架、面肌抽动和多动症等,男孩所占的比例更为突出。由此可见,尽管社会“”重男轻女”的流毒还存在,然而,人们还不得不承认儿童期的行为表现,是女孩占据了优势。
如果说智商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那么情商就决定了这个人能在这个方向走多远。
很多家长们也意识到:
成绩不是孩子的全部
而拥有较高的情商的话
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以后到了社会上,才能应对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高负荷的工作
到底怎样才算是情商高呢?
其实很多家长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能说会道”“嘴皮子溜”“吃得开”就算是情商高。
但实际上,情商没有这么片面,它最常用的全名是“情绪商数”,更倾向于衡量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并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它包括独立性、同理心、责任心、自信心、自律等好多方面。
真正的高情商,更像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修为、涵养。
这样的人,有良好的心理自愈能力,虽然也会因为学习、生活的琐事而或喜或悲,但也总能及时自我调整,不在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里消磨自己,尽快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感觉很舒服、很宽松。即便你们并不是交往多年的老友,但你总感觉他很亲切,能尊重你、理解你,有时诚心诚意地为你操心一些小事。(此时此刻,你脑海里肯定浮现了某个人的面容)。
而嘴皮子利索、爱抖小机灵、总能在聊天中占点便宜,这最多叫为人处世的圆滑,跟真正的情商不算一回事。
所以,家长们在培养孩子情商时,方向可不要错了。
与智商培养不同,我们没有一套专门的教育体系去培养一个孩子的情商。所以如何学会觉察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往往都是从与身边的人的互动学会的。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并且是最重要的那位老师。
培养孩子高情商,注意这六点:
01
多赞美别人
有句话说的好,“你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一个 “嘴甜”懂得恰当赞美别人的孩子,总会让人心生欢喜,乐得与之亲近,当然也就更容易成功。
当然了,孩子能否学会好好说话,还是要靠父母的教导和点拨,因为他们是在复制、粘贴、升级父母的言行,如果要想拥有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好好对他们说话,并把如何好好说话展示给他们。
在餐厅,对服务员说谢谢。
打扰到别人,说“不好意思”。
不炫耀自己,不在背后责怪或抱怨他人。
遇到欣赏的人或事,不吝啬赞美。
遇到争执,先道歉。
争执时,不戳人痛处
……
02
不带着情绪,戳人痛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都反感别人提及自己的忌讳。为了逞一时嘴快,故意的揭人之短,戳人痛处,不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引起对方的反感,有时可能还会招来怨恨。
小的时候有次我弟和同学小林因为一件小事吵架,我弟嘴笨吵不过,气急之下脱口而出,“你说话这么恶毒,难怪被你妈抛弃,说你是累赘。”结果小林当场就把我弟给揍了。
我妈知道了原因后,狠狠了批评了我弟,还拉着他去小林家道歉。
教会孩子即使在生气时也绝不戳人痛点,拿人家的缺陷和不幸来取笑,因为那样自己得不到愉悦,别人也得不到温暖。
03
培养一点幽默感
“如果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烧起来了,你该庆幸,还好你的口袋不是炸药库。”契科夫曾经这么幽默地安慰他的朋友。
幽默使人快乐
幽默使人笑
幽默感强的人
能把难过变成欢笑
能把失败变成动力
幽默总能给人很多启示
我们的孩子,说实话压力挺大的,读书很辛苦,但生活可以是快乐的,有一颗幽默的心,有幽默感,那一串一串的英文单字好像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嘛,那搞得人头疼的数学公式好像也不是那么难如登天嘛。孩子能幽默起来,压力会小、成绩会好。
笑一笑的力量有多大?
据分析,如果在做作业前能听到一个笑话笑一笑,就那么几秒钟就能缓解他一整晚的作业压力和复习压力!
04
少发牢骚,少抱怨
牢骚和抱怨,都是很强的负面情绪。
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是在指责别人、对外发泄怨气,但实际上却点燃了自己内心的火气,让我们时刻处于一种“内耗状态”,一点点消磨掉了自己的耐心、自信和进取心。
许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孩子特別爱发牢骚:
他们一会儿抱怨老师故意刁难自己,不喜欢自己;
一会儿抱怨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特別难记;
一会儿又说老师留的作业太多,到晚上十一点都写不完;
一会儿埋怨学习环境不好、校园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
……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父母希望用严厉批评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抱怨,却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则置之不理,结果孩子的牢骚更多。为此,许多家长都感到十分烦恼。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孩子发牢骚,父母都不应严厉斥责或者不闻不问,这样会使原本就觉得委屈的孩子心灵受到更大伤害。
正确的方法是弄清孩子爱发牢骚的原因,然后加以正确引导,逐渐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倾向。
05
正视失败,输得起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孩子的所谓挫折感、无力感大多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家长总会有这样的责骂:“你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恐怕不是读书的材料!”
久而久之,孩子也会用这些想法去评价自己。
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过程中肯尝试以及为此付出努力。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目的地从游戏中让她学习面对失败,让她有机会在玩乐中尝到“输”的滋味,体验“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让孩子正视失败
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
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06
愿意倾听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不过身边遇到的孩子,好好听别人说的很少。很多家长苦恼,大人说话时孩子会随意插话,更为糟糕的是对于爸爸妈妈说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怎样才让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完他人讲完或做完一件事后再去提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打断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倾听应该是相互的,成人倾听了孩子,孩子才会倾听我们。作为成人首先要以身作则,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尊重孩子,而不是一斥了之。
换言之,作为父母的我们,不会对另外一个成年人在向我们提问的时候直接生硬地拒绝。同样地,在面对孩子向我们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得把孩子当作大人同等对待。
孩子会因为被尊重了,然后才能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
孩子天生就有能力发展成
一个具有高度认知功能的成人
但他们需要时间成长
对孩子来说,道理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倾听他们说什么,在难受的时候能够握住一双温暖的手,有让他们感觉安全的父母,能够对父母敞开心扉。
你这样做看似放弃了对孩子“严厉”的教育手段,但却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让他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更强,让他在成长中学会如何“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善解人意的教导,会将孩子教导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哪些影响
1、教养方式:
父母比较民主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会比较独立、大胆、善于交际,有独立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
父母比较严厉的,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得孩子的性格倾向于顽固、冷酷无情、倔强,还会在一些事情上极具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易于骄傲的孩子。
父母的保护过度,则使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
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不统一,长此以往会使得孩子的警惕性变高,易养成孩子的两面性,变得投机取巧易说慌。
父母支配教养出来的孩子,这样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很顺从、对父母过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性。
2、家庭氛围
和睦友爱,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父母争吵不断,隔阂猜疑重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犯罪的机率会很高。
3、家庭结构
据教育研究机购表明,成长在两代人的家庭的孩子在好奇心与人际关系及劳作态度上都要比来自三代人家庭长大的孩子的优秀。这主要是因为成长在三代人家庭中的孩子受到的溺爱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很容易使得这些孩子形成任性、对事对物都表现出漠不关心、极度自私等不良性格。
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以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人的这种社会化过程既是儿童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以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社会化是贯通人的一生的连续过程。
人在婴幼儿期,需要获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同辈和成年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种个人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体验,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喜、怒、哀、乐等;带领、跟随同辈人,与他们合作和竞争;对成就有自豪感;从事角色扮演等活动。为此,他们应具备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质,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就能对说话声有反应,对人脸特别注意。到2个月左右,婴儿应开始对人发出社会性微笑,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某种需求时而发出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嘴部笑容行为是不同的)。到第4个月时应能产生认生感,即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半年后,婴儿应能明显地显示出依恋环境中特定人物的迹象,其首要的依恋目标通常是照料他的母亲。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到满1岁时将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个时候母亲的出现会给婴儿带来很大的安全感。与此同时,父亲如果亲近婴儿,关注婴儿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照料,婴儿对父亲的依恋感也应能牢固地建立起来。到2岁时,有违拗、违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挥别人的现象发生,其情绪表达形式应表现出多样化,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和爱护其他儿童,开展社会性游戏活动,具有移情能力。在3~6岁期间,幼儿应开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标准,并建立同伴关系。
引起儿童恐惧心里有哪些原因
儿童常会对一些事物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儿童恐惧心理会有哪些外在的表现呢?轻度和短期的恐惧感无关大碍,但是长期和严重的恐惧,会给儿童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家长要知道如何矫正和预防。
什么是儿童恐惧心理
· 物质恐惧
在生活中,儿童往往会觉得某些事物令他们害怕,于是不敢面对这些事物,甚至提到它们的名字也令儿童十分恐惧。这种恐惧可以分为3个类别:
1.对自然界某种事物的恐惧:如惧怕黑夜,惧怕雷电,惧怕猫,狗等动物。
2.对社会某些因素的恐惧:如害怕和陌生人交谈,害怕上学或考试,害怕警察等。
3.对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的恐惧:如害怕所谓的鬼神或怪物等。
· 心理恐惧
针对恐惧心理本质的研究,苏联心理学界认为,恐惧心理是来源于人类自然或社会生活中遭遇的事实的或想象的威胁。这就阐明了恐惧心理的3个本质特性:
1.它是人在危境下的本能反应;
2.它是人在感到有被伤害或威胁之可能但又无能为力之时的必要反应;
3.给人们带来被伤害或被威胁的感觉,可能是现实中的事物,但也可能使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事物。
引起儿童恐惧心理的原因
造成儿童对外界事物恐惧的原因是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不足
如儿童缺乏对地球与太阳之间运转规律的认识,从而会莫名地害怕黑夜;不了解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对身边亲人的死亡感到莫大地恐惧。
2.儿童自身的经历带来的恐惧
古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儿童在生长过程中遭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会在他们脑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可怕记忆,即使时光流逝也挥之不去。
3.受他人恐惧的影响
他人在遭受威胁的情形下惊恐万状的样子会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影响。即使自己原本对这件事物没有恐惧,也会慢慢受其影响而害怕该事物。如母亲害怕狗,每当狗吠叫都惊恐不已,天长日久这种恐惧会影响儿童,使他也害怕狗。
4.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
这样的变化让儿童觉得不能适应,原有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在新环境下无效,从而形成恐惧。如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变化,父母突然生病等情形。
5.恐惧的泛化
把对一种不良刺激物的恐惧延伸到与之有一定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其他事物上,这就是恐惧的泛化。例如,有的儿童从害怕警察,发展到害怕所有穿类似警察制服的人(如邮递员)。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
可以从不同的分类方式来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
1.从恐惧行为主体看:有个体行为(少数儿童怕狗)和群体行为(如大多数儿童都怕黑暗环境)的区别。
2.从恐惧行为客体上看:有对自然现象(如影子),社会事物(如陌生人),动物等的恐惧。
3.从恐惧的具体表现上看:儿童恐惧可以有很多表现方式。如表情惊恐,惊声尖叫,逃避退缩,痛苦绝望等。由于交感神经的高度活跃,儿童往往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并伴随散瞳等特征。严重惊恐者,面部神色恐怖且毫无血色,全身松软无力。更有甚者,会出现便溺不能自主等严重现象。
儿童恐惧心理的影响
恐惧对儿童的影响视程度轻重而异。轻度的恐惧无关大碍,等长大了自然会消失;中度恐惧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在心理上造成后遗症。最可怕的是儿童陷入重度的恐惧中,终日心神不宁,神情呆滞,噩梦不断,高烧不退。这就对他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适当的恐惧心理有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体现,可以使儿童远离可能出现的危险。但过度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对一些本无害的事物,甚至不存在的事物产生恐惧,会让小朋友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不信任感,使得他变得愈发胆小,对其健康成长将带来诸多不利。
如何看待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出现恐惧心理实属正常,家长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而是要用科学的观点认真对待:
1.科学引导,切忌嘲笑或责备
例如,儿童可能会害怕所谓的“鬼神”。这时候,父母要予以他科学的引导,从小给予唯物主义的教育,告诉他世界上本无鬼神之说,以此来解除他的恐惧心理。而不是一味的嘲弄或辱骂他是个懦夫,“胆小鬼”,“没出息”等。
2.不要让儿童隐瞒自己的恐惧
不论小朋友害怕什么,父母都要坦然面对,并告诉他这很正常。同时要在平时多和他进行沟通,经常普及一些常识,帮助小朋友消灭恐惧感。当小朋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能淡定下来。当然对于一些预知的困扰父母可以提前帮助其做好相应准备,勇敢面对。
3.分析恐惧原因,采取应对措施
家长们要判断儿童的恐惧与他的年龄相符与否。要了解儿童情绪的变化,分析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他感到恐惧不已。只有明白了原因,才能积极采取措施。
4.让儿童学会自信与自强
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让他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挑战的。帮助他们形成相信和依靠自己的良好心态。
克服儿童恐惧心理的方法
孩子产生对某种事物的恐怖感,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克服或改善儿童的恐惧心理。
1.系统脱敏法
这是克服儿童恐惧感的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让儿童有步骤有计划地接近那个让他感到害怕的事物,从而逐步打消他的恐惧感。例如:某个孩子非常害怕狗,一看到狗,甚至别人一提到狗,他就感到很害怕。脱敏疗法就是让他逐步地接近狗,先让他看狗的照片或视频,然后让他看被关进笼子的狗,最后让他亲身靠近狗,甚至抱抱狗。这样,他就会慢慢地消除对狗的恐惧。
2.科学教育法
恐惧往往来源于知识的匮乏,对世界的不了解。因此,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孩子可能会害怕蜜蜂。父母就可以告诉他,蜜蜂是一种益虫,可以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可以为人类提供蜂蜜和蜂王浆。而且,蜜蜂只有在遭受人类攻击时才会蜇人。当了解了这些科学知识,孩子就会不再害怕蜜蜂。
3.注意转移法
父母可以用玩具,笑话等一些让儿童心理愉悦的东西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不再感到惧怕。
4.主动适应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问题的过程。首先,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会对新的环境或问题而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新的技能来适应新情形。如到了新学校就要学会交新的朋友,到一定年龄就要自己上学放学,而不要总让家长接送。
5.榜样示范法
家长教师都是孩子的榜样,有教育引导孩子的职责。一方面,平时生活中不能用恐吓来代替教导,动辄用“鬼神”,猛兽等词语来吓唬孩子,只会给他幼小心灵带来阴影;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勇气与意志,远离恐惧怯弱。
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的产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家长们需要做到:
1.不能溺爱孩子
溺爱儿童百害而无一利。被父母无微不至保护着的孩子,宛如温室中的花朵不能受到外界风雨一样。这样的孩子什么都愿意依赖成年人,没有任何独立性,一旦脱离“保护”,他们会对外界感到恐惧,完全没有永敢坚毅的性格。
2.教育孩子不能反复无常
家长的教育内容与是非标准应当以一贯之,不可以朝令夕改。否则孩子将陷入思想和行为的混乱中。另外,父母双方也应当尽量保持思想一致,不能用2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来教育孩子。
3.不可随意发怒
随意地发怒只会让他们产生畏惧,以后什么都不敢去做,或是没有主见,只知道唯父母之命是从。
4.不可过分责难
对孩子的错误来温和地批评指正,指责不是目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才是目标。过分的职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信自尊大受打击,他们将来会对陌生的事物更加恐惧。
相信《儿童的行为性格有哪些特点》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