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

05-20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负责,而教育笔记可以丰富老师授课经验,提高主观能动性。平常你收集了优秀的教育笔记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在整理自然角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在蚕豆秧上有只约3厘米长的青虫,它直挺挺地将身体粘在蚕豆秧的茎和叶之间。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那只不过是从蚕豆秧的茎上分出的一个枝杈。这让我立刻想起《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神奇王国(4月)》中,曾经有一个《它们这样保护自己》的教学内容,活动目标是: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多种方式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当时我只是借助图片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苦于没有实物更没有进行实地观察的良好时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想到这儿,我立即召唤正在室内进行晨间活动的孩子们,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棵蚕豆秧的茎、叶、果实,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孩子们见我兴奋的样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仔细地寻找着。1秒、2秒、3秒……孩子们没有发现那条青虫,我有些按捺不住了,真想马上指给他们看,可是转念又一想:不能着急,要给孩子们充分去观察、探究、发现的时间。时间又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孙迪惊喜地说:“看呀!快看呀!那是一只虫子,在那儿不动了。”他边说边指过去,其他幼儿的目光也看了过去,片刻,也发现了在蚕豆秧上为保护自己而一动不动的那条青虫,便议论起来:“我刚才怎么没看见?”“它跟蚕豆秧的样子还真象呀!”“它是绿色的,怪不得我们很难发现。”“不,还有一点白色。”“老师,我们在书上看到过这个,对吧?”“它多聪明呀!”

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这条青虫给蚕豆秧带来的危害,紧接着,我又带领孩子们继续观察蚕豆秧的叶子。只见孩子们观察得更仔细了,他们边看边说:“快看!这片叶子就剩下那么点儿了,肯定是被这条虫子吃掉了。”“老师,快点把虫子拿下来吧!要不然,蚕豆秧就会都被虫子吃光的,我们的小蚕豆可就长不大了。”我又提出了问题:“不知道虫子身上会不会有伤害我们的东西,或者它会不会咬我们。你们看虫子都有它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捉虫子时是不是也要想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呢?”“老师,您可以戴手套呀!”“用咱们带来的冰棍棒把它挑下来行不行呢?”“不然我们用纸把它捏下来”……这么多的好办法,最终孩子们用冰棍棒把虫子挑了下来。孩子们又问:“老师,它叫什么虫呀?还有没有别的名字?”看到孩子们对这条青虫如此的感兴趣,而且还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很高兴。可是,这条虫子我们一般就叫它青虫,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的名字,我还真的不知道,不过既然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作为老师的我,只能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这种精神,何况这也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就对他们说:“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它还有没有别的名字了…”我刚说到这儿,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似乎感觉到他们有些失落,我赶忙接着说:“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去寻找答案呀!从书上、电视上,还可以问一问我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听了我这一番解释,孩子们的失落感立刻消失了,那份兴奋与激动又重新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在这之后,我又根据上面的活动生成了《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有谈话活动:不认识的人给你东西吃,我们怎么办?在外面找不到妈妈了,我们怎么办?有情景表演活动:不乱走、我不跑、大马路宽又宽。有绘画活动:这些东西不能玩儿、我这样上楼。有智力游戏:我家的电话号码、特殊号码拼一拼、交通标志我知道。

我坚信:我们一起看青虫的一幕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自然角的教育契机


教育随笔:自然角的教育契机

我们的自然角最近好像不太丰富,在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商量之下,孩子们决定每人拿一个老姜来种,丰富我们的自然角。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果然都陆续拿着自己的老姜来到幼儿园里来放到了自然角中。

这时,观察仔细的张怡文突然问:“陈老师,小朋友拿来姜怎么有的种在泥土里,怎么有的种在沙里,有的什么都没有放呢?”说实话,我一下子也不知怎么回答他。突然我灵机一动,这不是我引导孩子们探索,思考的好机会吗?于是我说:“对啊,那你们想一想姜最喜欢住在哪里,是泥土、黄沙,还是什么也不需要?它住在什么地方长的最好呢?”我的话刚落,就引起了孩子们的讨论。“是黄沙。”“是泥土。”“水也可以的,我看见老师在自然角的种土豆也用水的。”孩子们的讨论真是热烈的不得了,这时我又说到:“你们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究竟结果会怎么样呢,老师请你们每天都去观察一下,然后再告诉大家好吗?”于是,孩子们天天去自然角观察,记录。

过了几天,孩子们来找我,吴予恺说:“沈老师,我发现我种在黄沙里的姜先发了芽所以老姜最喜欢住在沙里。”查生说:“是的,我种在泥土里的姜发是发了一点芽,但是比张怡文的小一点。”“我放在水里的也能发芽的。”葛文静说。只见俊杰低着头说:“老师,我的姜已经干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这几天观察的结果,最后我问:“那你们找到姜最喜欢住在哪里了吗?”“找到了,姜最喜欢的是沙,因为沙它能留住水分,使水分不会流掉,这样姜就不会干掉了。”焦思远说到。这时,孩子们都点头表示同意认可。

幼儿就是这样,他们一旦碰到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聚在一起谈论,甚至会发生争论。但是幼儿的知识面很狭窄,生活经验少,他们的话在幼儿之间没有一定说服力,这时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抓住他们交流中的和困惑来引导他们的自己探索。而新《纲要》中提到:要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成的活动,把握介入的时机,选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式,引导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的发展。孩子们的探索欲望真是太可贵了,他们正是在这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证实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作为教师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教师要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自身的疑问,满足其探索的欲望,相信孩子会给我们带来惊叹!

教育随笔:自然角遭遇尴尬


教育随笔:自然角遭遇尴尬

新学期开学了,自然角也要丰富了。经过考虑,我准备请家长们帮忙,并做出了分批进行收集的决策:这学期请1—20号的孩子忙收集,下学期请剩余的孩子收集。这样,通知幼儿带东西的次数减少了,通知的对象少了,落实到个人,也很公平。

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家长们的表现却让我感到很苦恼。经过三四天的收集,自然角只是多了一盆小的可怜的盆栽和两缸小鱼,其他什么都看不见。难道是我们通知不到位,家长还不知情吗?于是我们用校讯通和班级群与家长沟通,给家长发了短信,还在qq群上进行了倡议,请1—20号忙丰富自然角,可效果还是不佳。家长的反应与自然角一样冷冷清清。这尴尬的自然角呀,真是把我难住了。

着急并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一想,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首先,孩子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也让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麻木了:主题活动时,与孩子共同收集主题相关的物品;帮助收集废旧物品……。其次,请1—20号的孩子忙收集,无形中有那么点硬性规定的感觉在里面,可能让家长觉得很不舒服。

此外,家长们会觉得这些事应该是幼儿园该做的,怎么将任务转嫁给了家长?

家长的想法不无道理。丰富自然角真的只是家长的事情吗?自然角是孩子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小窗口。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知道吗?教师规定家长购买的盆栽,真的会是孩子感兴趣的吗?这样由教师与家长一手包办、共同打造的自然角,真的能引发孩子对自然、对植物、对动物观察的兴趣吗?孩子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我们的好心,是不是剥夺了自然角跟孩子互动、对话的机会呢?

转念一想,我和配班老师一起买了一盆“含羞草”,放在了仅有两缸小鱼的自然角。在餐前欣赏的时间,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观察自然角,还让小朋友用手碰碰含羞草的叶子。含羞草叶子的变化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看准时机,我立即抛出问题:“含羞草很胆小,它只有两只小鱼陪着太孤单了,怎么办?”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很欣慰。汤东说:“老师,我家有小乌龟,明天我会带它来和小鱼宝宝做伴的。”“我奶奶最喜欢种花啦!我家的阳台上种了很多植物,还有很漂亮的花,比老师的还漂亮。”诗晨小朋友很自豪地说着。“相信我的这盆盆栽也会很喜欢你奶奶种的植物和花的,那你愿意带一盆让我们一起分享吗?”“愿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我会把家里的小白兔带来……”“我家有小鼹鼠,好可爱的。”“我家里有很多不同颜色的鱼。”班上顿时变得无比热闹。等孩子们稍微平静下来,我提出建议:“明天,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带到我们自然角的小朋友,记得一定要带来。相信有更多小朋友照顾的植物会更漂亮,动物会更健康,自然角也会更热闹,更美丽。”小朋友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果不其然,第二天,自然角的植物和小动物变多了,自然角变热闹了。在我喜出望外的同时,心里又担心,怎样管理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让植物更漂亮、动物更健康呢?对了,让孩子们参与自然角的管理:请拿来盆栽和小动物的孩子每天为植物浇水,给小鱼、小动物喂适量适合的食物。每当自然角的植物、动有了一点变化,孩子们都会欣喜地告知小伙伴:吊兰抽心了,长出花蕊了;今天喂了小鱼两个鱼食,它全吃了;小乌龟喜欢吃饭粒;小兔子不喜欢胡萝卜,喜欢菜心;小鼹鼠吃东西时真可爱;我昨天离园时和妈妈一起帮助小鼹鼠洗澡了,今天它好香啊……这些细致的描述让孩子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全面,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喂养、种植的成就感。而让我倍感惊喜的是,家长们也自愿参与到了自然角的管理中,主动带食物喂养小动物,为小动物洗澡,修理干枯的叶子等等。在国庆节放假前一天,家长们也自愿提出将植物和小动物带回家照顾,并在假期结束时送回自然角。就这样,孩子、家长既参与了自然角的收集,又照顾了自然角的动植物,孩子们成了自然角真正的主人。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实现发展的现实条件,是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事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与孩子协商与合作,积极鼓励孩子、家长们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充分地与环境进行交流。

教育随笔:自然角,孩子探秘的乐园


自然角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之一。以往我们的习惯是摆花、养鱼等,,其目的之一是用此美化环境,调节室内情调,之二是供幼儿欣赏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特点。幼儿在我们的分配下参与一下饲养、浇水等,他们主要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更多的是无目的的短暂观察和无意识的摆弄。在我们过去的意识中,认为自然角中只要摆上丰富的植物与小动物,幼儿经常看到摸到就会受到教育。至于幼儿是否去看去思考了,提出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知识与经验,我们没有深入思考与研究过,自从我园参加了科探区项目研究后,我们认识到自然角是幼儿随时可用的实验室,是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好场所,于是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创设和利用自然角,激发和支持孩子们有更多的探究和发现呢?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探索植物的窗口,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有效地创设和利用自然角,引导幼儿自己种植和护理自然角、种植各种植物,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能力参与自然角的创设和管理。我们首先和孩子讨论:自然角可以种些什么、如何摆放才美观协调、如何陈列才有利于植物生长,让幼儿共同参与有关自然角布置。接着,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废物创设个性化的自然角:水果篮、油桶和大纸桶成了植物的家。为了了解和统计班级自然角植物的名称和数量,我们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以写生的手法绘制植物汇总统计图。在活动中,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自然角的主人,有能力参与班级自然角的创设,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观察探究的愿望。

二、疑问引发,让自然角成为课程活动的源泉。

以往,孩子们与自然角里动植物的接触往往是照料和一般性的观察,如何让这一过程更富有探究和发现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和验证,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结论。

幼儿对于亲手创设的自然角往往更加关注和爱护。他们每天观察,期待着植物的生长变化。有时,他们异常惊喜:青菜发芽了,菠菜叶子长大了,水仙花开了……有时他们十分困惑:只见长不见壮?这该怎么办呢?种子放在干土里、放在很高的水里、放在不断浇水的土里、放在沙里、小石子里、放在棉花和纸屑里是不是都会发芽呢?许多幼儿对此议论纷纷。我们觉得幼儿的这些问题正是教育契机,孩子们关于植物的疑问或争议正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依据和教育生长点,它可以蕴涵许多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些关于植物的问题直接可以导向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关于植物发芽、生长条件的经验,从幼儿的疑问入手可以引发一系列关于植物的主题探究活动。

于是,我们鼓励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大胆猜测,并让他们自由阐述理由:“可能是土太少,营养不够”,“也许是花盆太小,支撑固定不好”,“可能是没有晒到足够的太阳”……可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们尊重幼儿的想法,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想法:将花盆换成大的,往花盆里加土,每天给植物晒太阳。幼儿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他们不但亲自动手实践,而且坚持天天观察,可是植物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显然,影响因素可能更复杂。这时,我们启发幼儿尝试运用多种途径寻求帮助:有的回家求助于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有的查阅图书,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搜索,还有的去咨询相关专家。然后,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将收集来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以积累更多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经验。一名幼儿还特意请来了农民爷爷,为孩子解答疑问。在农民爷爷的建议下,孩子们决定用竹竿、棍子、绳子为那些“摇摇欲坠”的植物固定,并留意观察各种植物对水、阳光、肥料的不同需求。每天早晨幼儿入园时,他们总要牵着家长的手走过自然角,看看植物有了哪些新变化。我们还利用晨间活动、餐后休息、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引导幼儿有序而细致地观察植物,用写生的方法配以各种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强化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对自然角植物的观察与探究。

对于“种子发芽”的问题,老师和先引导幼儿猜测,有的幼儿猜干土,有的猜不断浇水的泥土,有的猜水里,有的猜石头,还有的猜沙、棉花、纸、弹珠、木屑、草等等,而对于每一种“环境”,都有一部分幼儿猜能发芽,还有一些幼儿猜不会发芽,对于幼儿的各种回答,老师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自己寻找、搜集材料,带到幼儿园来做实验,把种子种植在不同的“环境”里,进行观察。经过连续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幼儿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和水,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就会发芽,一些原来认为种子种在沙里不会发芽的幼儿也通过对这个实验的连续观察,转变了认识。

“奇妙的根茎”。通过对自然角里的各种土栽和水养的植物的观察,幼儿发现植物的根,有的只有一根粗粗的,直直的,像白萝卜,胡萝卜,有的有许多根,如葱的根是一块块的,幼儿还发现把吊兰的一个头养到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许多白白的根来,由此,他们了解了根的种类有主根、侧根、不定根等。幼儿还发现植物的茎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是棕色的,有的是绿色的,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茎直直的,有的茎外面还包着一层皮,如大蒜头、洋葱的茎上面有一根根小须须,还会沿着绳子或墙往上爬呢……原来植物的茎也各不相同啊!通过把大白菜的短茎放在红水中,观察它的叶子的变化,第二天幼儿发现整个的大白菜的叶子都变红了,从而使幼儿了解了茎的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是最好的教育内容。正是因为对自然角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成了主动的发现者与探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而这种探究活动又激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使他们对植物的探究热情持续升温。

三、室内外结合,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与特性。

室内外的自然角是孩子们亲眼目睹植物生长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为孩子们选择那些生长变化快,而且能让幼儿园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照料植物,了解它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例如,我们在自然角种植蚕豆的活动中,通过组织幼儿连续观察,记录下了蚕豆生长的变化,了解了蚕豆的成长的规律。例如在冬天的自然角中,我们还将种植活动延伸到户外,利用室内外的温度差如,12月份下旬,室内的大蒜长得又高又绿,一天,有个孩子说要把大蒜拿到外面种,因为外面有太阳,有很多风和氧气,会让大蒜长得又高又快,孩子的话使我们意识到:他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氧气和阳光,却忽视了植物生长也需要适宜的温度,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外面温度低,大蒜是不会长高的,我们尊重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在幼儿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试验下去,幼儿在观察试验的过程中,客观事实会不断调整幼儿不正确的认识,获得新的经验。于是,我们先让幼儿猜一猜,大蒜放在室内和外面,哪里长得快?并要求他们把各自的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着,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三名幼儿负责室内外两盆大蒜,一个测量大蒜的高度和种植场地的温度,另一个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第三个幼儿向集体汇报小组的观察结果,经过十多天的观察,幼儿发现户外的大蒜明显地比室内的长得慢,孩子们又试了多种多样种子的发芽,经过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发现每种种子都是室内的先发芽,而室外的种子随着气温的降低、结冰,许多种子都没有发芽。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怎样让户外没有发芽的种子也发芽长大?”孩子们纷纷说:“把户外种植的种子放到室内有阳光的地方,”“放到空调旁边……就这样,幼儿纷纷把室外的种子搬到室内,一周之后,所有的种子都发芽了,孩子们的试验获得了成功,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又向幼儿介绍了冬天蔬菜大棚的作用。

以上冬天自然角的科学探索活动,我们从孩子的问题入手,采用反复对比试验的方法,使幼儿建立起了冬天温度高的地方植物长得快这一科学经验。

在我们的自然角中,我们放手让幼儿创设自己的小园地,决定自己观察和管理的方式,使幼儿成了自然角的主人,从而发挥了自然角独特的教育价值。通过对自然角的科学创设和充分利用,我们引导孩子们与动植物的接触富有探究与发现,这是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经验,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在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品质,让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在孩子们与植物的接触中,他们还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了自然界的奇妙,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教育随笔:小有妙趣的自然角设置


自然角是幼儿园活动区域中非常重要一个区角,它不仅能让幼儿认识各类植物,了解事物的成长变化,而且能够让小朋友关爱身边的事物,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我们两位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精心设计,奇思妙想。通过有趣的装饰,巧妙的点缀,把不同的蔬菜、水果打扮成各种可爱的小模样。瞧!各种水果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活泼可爱,笑得合不拢嘴,好像在说:“来吧!我们一起做好朋友好吗?你们一定会慢慢喜欢我的”。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小朋友高兴地一个个争抢着和水果宝宝做朋友,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老师我喜欢红色的苹果,老师老师我喜欢橙色的橘子,我喜欢石榴,石榴娃娃真可爱呀……”

再看看桌子上花盆里的百合花,风采别具一格!它们一朵朵簇拥着,围成半圆,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它们的衬托下,绿色的植物显得格外青翠。自然角的各种不同的小植物,蔬菜宝宝、水果娃娃,给五彩缤纷的秋天带来无线生机,也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到秋的气息和丰收的喜悦。

通过不断充实小小的自然角,我惊喜地发现,一到活动时间,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的围在它们的身旁,一个个像小蜜蜂一样闻着草香、花香、水果香……,绽放着最甜蜜的笑容。

自然角这一环境创设的小事,让我明白了:幼儿教育应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教师自我做起。因为教师的小做法,会换来幼儿健康成长中的大发展。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教育随笔:种植蚕豆带来的乐趣

前一阶段,正是蚕豆种植的好时节,我们就带孩子们仔细观察了蚕豆宝宝的模样,孩子们对种子充满了好奇。在老师运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讲解之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跟随老师来到种植园地,在老师和保育员奶奶手把手的指导下,将蚕豆种子放入坑内,最后小心地把泥土盖在上面,大家兴奋地忙活了一个上午。孩子们表示,一定要好好照顾蚕豆宝宝,期待着蚕豆宝宝快点发芽、长大!

一天、两天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有的孩子就急着去翻土看,不时地问我:“蚕豆怎么还不长出来?”我劝他们耐心等待。又过了好多天,我再一次带孩子们来到种植园地时,陈张楠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跟我说:“老师,蚕豆种子发芽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观察,还真有许多小芽芽冒出来了,“蚕豆真的发芽了,让我看看像什么呢?”冒宇航抢着说:“我觉得有点像托东西的小手。”“圆圆的叶子好可爱。”我为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表扬了第一位发现者——陈张楠。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来看看蚕豆的变化,给它浇水、除草、记录它们发生的变化。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领悟了一个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孩子们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了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

教育随笔:西瓜虫种子


教育随笔:西瓜虫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几场春雨过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幼儿园的种植园里热闹起来啦!今年的种植园经过整理改建,修筑起了各种形状的种植区,有正方形,五边形,小伞形,星形,圆形,半圆形等各种形状。我们大一班分到了三角形,“吕”字形,无边形,星形四块种植区。带孩子们领取了种子和小苗后,我们一起来到了我们班的种植区。孩子们一走进种植园,个个欢呼雀跃,七嘴八舌的讨论,小手指指点点的说着,我喜欢吃西红柿,我喜欢吃西瓜,我喜欢吃……

“孩子们,如果你是种子,你是小苗,你喜欢住在全是土块的家里,还是喜欢住在泥土松软的家里呢?”

“当然喜欢泥土松软的家呀!”

“对呀对呀!松软的泥土会很舒服的!”大家纷纷说。

“很对,那我们怎样才能把满是土块的种子的家整理的舒服点呢?”

“嗯……把土块弄碎!”砚砚想了想说。

“好,现在我们就用小工具把土块弄碎吧。”

孩子们围在种植区四周,一点一点把土块弄碎,我和沈老师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安全使用小工具。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努力,我们的几个种植区的泥土都被孩子们整理的松软细腻。接下来我们带领孩子们挖坑,播种,插苗,培土,浇水,一阵忙碌之后,我们的种子和小苗都在他们舒适的新房子里安家了。

正在这个时候,奇奇握着小拳头凑到我跟前说:“老师,我有西瓜虫种子,你快过来看看,我种下了西瓜虫种子,秋天就会长出很多很多西瓜虫啦!”

“奥?我看看你的西瓜虫种子。”

奇奇松开他的小拳头,慢慢张开胖嘟嘟的小手,手心里有四五颗圆圆黑黑的“小种子”。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蜷缩成球的小西瓜虫。

“奇奇,西瓜虫哪里来的?”“我从旁边的草地里抓的呀!”

“你为什么要种西瓜虫呢?”我问。

他瞪着亮晶晶的大眼睛说“我喜欢西瓜虫,它会变成小圆球,我想有很多很多的西瓜虫!”我笑了,孩子们也笑了。

我把孩子们聚到跟前说:“孩子们,植物的种子和小苗种到地里可以发芽、长大,可是小虫子是由它们的妈妈生的,你把它埋到土里,它会闷死的。奇奇,你的西瓜虫种到哪里了?我们快点把它们救出来吧!”奇奇带着我们找到了它种“西瓜虫种子”的地方,我们一起“拯救”出了西瓜虫,并把它们送回草地去找它们的妈妈。“老师,等它们长大了会生出很多的西瓜虫宝宝吗?”“嗯,会的”我点点头。

通过种植活动,孩子们体验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尝试了播种,栽培,浇水等简单的田间劳动技能。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一块小小的种植园地,为孩子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环境,激发和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开拓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

自然角的背后故事


为了丰富自然角,我给孩子安排了种植大蒜放入自然角。孩子们把种在八宝粥罐里的大蒜摆放在自然角等待着大蒜的长高。我也懒得去看只是偶尔去浇一下水。

有一天,任同磊跑过来说:“老师、老师不好了,我们种的大蒜生病了,我们带他们看医生吧。”我说为什么啊,“老师,大蒜的叶子怎么会不高兴啊”我一看是我好久没有浇水的原因啊,我说:“大概是它们口渴了吧,我们给它们喝点水就好了。”“老师我帮你。”“好啊”。我没有多说一些话,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吧。

下午孩子已进活动室第一件事就是看大蒜高兴了没有。“老师、师大蒜高兴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说。我说:“大蒜就像我们一样每天都要喝水,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我们不只是在口渴的时候喝水,而且是在想喝水的时候就喝水,水可以帮助我们把身体力的毒素排出体外的,所以我要多喝水啊,”老师知道了。

自从那件事以后孩子们喝水的次数多了。不用刻意提醒了。

在孩子的心里万物都是有“活力”的。我们不可以低估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有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面前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也可让让们知道一些简单的道理。就想大蒜口渴一样。老师们说是不是这样那。

黄瓜上的蜜虫


近几天,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到我们班的种植园地,因为菜地里有孩子们刚刚种的黄瓜。从种上黄瓜开始,孩子们就忙着给黄瓜浇水、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在孩子们的精心照料下,黄瓜已经长出了细细的、嫩嫩的蔓。

今天早上,刚来幼儿园,孩子们就嚷着:“老师,去看看我们的黄瓜吧,不知今天黄瓜长大了多少。”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我们一起来到了种植园。

呵,一夜时间,感觉黄瓜真的又长大了不少,嫩嫩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青翠。“老师!老师!快来看!”顺着声音望去,只见晨晨跟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声嚷着:“老师,你快看,黄瓜的叶子是什么?”我赶紧走过去,仔细一看,可不是?在黄瓜叶子的背面,有一些密密麻麻的灰绿色的小虫子。哎呀

,这不就是人们说的蜜虫吗?听到晨晨的喊声,其他的小朋友也都拥了过来:“老师,这是些什么啊?”“老师,是不是小虫子?”“老师,真的是小虫子,会不会把黄瓜吃掉?”孩子们焦急地询问着。

“孩子们,这些小虫子是蜜虫,它还有个名字叫蚜虫,专吃青菜的。”“哎呀,那怎么办?我们种的黄瓜会被它吃光的!”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着急起来。

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我刚想说出我的想法,给黄瓜喷洒农药,转念一想,何不把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在探索中增长知识?想到这儿,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黄瓜上的蜜虫如果不及时清除,真的会把我们的黄瓜吃掉的,小朋友今天回家咨询一下爸爸妈妈,有什么办法能消灭掉黄瓜上的蜜虫。”

第二天早上,站在活动室的门口,迎来了我们班的小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我找到消灭蜜虫的方法了!”“王老师,我也找到了!我也找到了!”“是吗?什么方法?”看着孩子们激动的小脸,我说:“看看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跟王老师一样。”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没把准备好农药的事告诉孩子们。“王老师,我妈妈说,给黄瓜喷点农药就行了!”奇奇告诉我。“王老师,我妈妈说,把红辣椒捣碎了加上水煮,用煮的辣椒水喷黄瓜上的蜜虫,蜜虫就死了!”天天说。什么?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老师,天天说的这种方法还得用水煮,我的这种方法,又方便又管用!”“什么方法?”我和孩子们同时问。“我爷爷说,用臭椿叶加上水,浸泡两天,用浸泡的水喷洒蜜虫,蜜虫就会死的!”洋洋得意地说。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知识的海洋,没想到,一些小小的蜜虫,竟然让孩子们成为了我的老师,跟着孩子们,我懂得了一些我从没听说过的知识,孩子们,老师为你们的探索精神而感动,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

,你们会表现得更棒!

喜欢《教育随笔:自然角蚕豆秧上的青虫》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