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区里插雪花片,这是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愉快活动。孩子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个人专心地插着自己的小玩意儿。王雨馨和赵彦淇两个人在一起玩,赵彦淇还不时地与王雨馨交谈着。我在一边观察:原来王雨馨还不会插圆形。
赵彦淇:你的圆圈一点都不圆。
王雨馨:我就是插不进去。
我压制着自己“教”的冲动,听着他们的谈话。
赵彦淇:我来帮你插,这里要转弯的。
王雨馨:让我自己来。
这次,王雨馨在插的过程中,把赵彦淇已经插好的一个圆圈拿了过来垫在自己的圆圈下面比试着。
“你要做得和我的一样圆。”赵彦淇不时地提醒着,宛如一个小老师。
我悄悄地离开了。
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具有积极的性质,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如本案例中,王雨馨在插圆时有一些困难,一旁的赵彦淇便善意指出她的错误并欲直接帮她插,而王雨馨却执意要自己来完成,热心的赵彦淇只好不时地提醒她。我在此过程中,除了关注,没有任何介入。
我认为,这时采取的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自己一份独立,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师的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投放材料名称:新鲜蚕豆、毛豆
设计意图:
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农作物比较熟悉,每年的五月份、九、十月份左右,有的小朋友就会来告诉我们,他们在家帮爷爷、奶奶摘蚕豆、毛豆,剥蚕豆、毛豆,吃蚕豆毛豆,可见蚕豆、毛豆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着,于是,我们就想到了在区角游戏中投放新鲜的蚕豆、毛豆。
设计目的:
通过让幼儿对新鲜蚕豆、毛豆进行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发动幼儿收集新鲜的蚕豆、毛豆、牙签
活动过程:
幼儿收集来的新鲜蚕豆、毛豆都带有壳,要用蚕豆、毛豆来制作,必须让幼儿将蚕豆、毛豆剥好,因此,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生活劳动区”,提供蚕豆、毛豆芥让幼儿来剥,在活动中,我没有直接指出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而是在一旁观察他们,看他们是怎样剥蚕豆、毛豆的。
观察一:
胤胤小朋友在剥豆中的表现,他的指甲较短,他挑好毛豆芥先是拿在手里看并找在哪入手,当他选准了地方,就用手指抠毛豆芥,抠得手都发红,可毛豆还是没有剥掉,于是,他东张西望地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剥毛豆的,看到有的小朋友已经剥了许多豆,他突然站了起来,到柜子里拿来了剪刀,用剪刀将毛豆芥两头剪掉,再用手指去剥,豆豆剥了出来,他可高兴了。
分析:
生活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资源,幼儿通过学习而成长。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应是这样的知识。而生活活动则由于其单调、琐碎,常被老师所忽视。诚然,幼儿在学校中学习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日常的生活知识对幼儿也是有意义的。
日常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件件简单、琐碎的劳动,但是在这简单方式的劳动中蕴含着自然和科学的规律及原理,凝聚了日常人们聪明的想象与创造。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当幼儿在模仿习得这种劳动技能时,他们同时也感受体验前人的智慧创造,并由此促进引发了自己的智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用剪刀来剪开毛豆芥剥豆,解决了他不能抠开毛豆芥的问题,在活动中胤胤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快乐。
观察二:
佶佶小朋友看到毛豆芥就说:“我在家一直帮奶奶剥毛豆的”,一边说一边就剥了起来,只见她又快又好得将毛豆剥了出来。
分析:
生活学习常常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通过劳动学习,可以锻炼提高幼儿的身体能力,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尤其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锻炼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坚持性等意志能力,在习得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同时,幼儿的独立社会能力也逐步形成,这也有利于其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在从事劳动及获得劳动成果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情绪等等。在剥毛豆活动中佶佶小朋友不仅仅锻炼了剥豆的技能,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些生活常识,她的认知、人格都同时得到了发展。总之,生活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是全身心的。生活学习是幼儿成长的一个途径。
观察三:
等到每位幼儿都试过之后,我就组织幼儿共同讨论:你是怎样剥毛豆的?然后请大家说说,哪种方法好。
我把毛豆芥放在桌子上,孩子们接二连三地来演示后,讨论开始了:
“胤胤小朋友的方法好,他手指钾短,用一把剪刀把毛豆的两头剪掉再剥,那就可以剥了。”
“剥不掉,用牙齿咬,剥起来就快。”
“不能用牙齿咬,这样太不讲卫生,豆芥上有细菌。”
“用剪刀剪,这样慢,可以把豆芥边上的茎拉掉再剥,很快就剥掉了。”
“我觉得一样也不用,就这样用手剥最快。”佶佶说。
孩子们各抒己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关键是在讨论中他们的认识在不断清晰。
分析:
以探究的方法学习生活劳动的技能,使幼儿学得更主动、自由。在以往的幼儿园劳动学习中,教师习惯以达到某种劳动结果为目的,常用传、帮、带的方法教幼儿学会熟练运用某种劳动技能,这种劳动活动常常成为一种单纯的机能学习,劳动学习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成人通常有一套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幼儿往往不受此限制,他们会好奇地想象试用许多新的方法。因此,劳动生活有较多自我发挥、创造的余地,更应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
同时,幼儿剥毛豆的劳动活动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在剥毛豆前,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运用何种方法,而是为幼儿创设条件,鼓励幼儿探索剥毛豆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活动,让幼儿讲一讲,究竟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同样也没有一种预定的结论,而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对某种方法的感受和认识,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那些零碎的经验。这样的劳动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也有益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总评:
生活不仅是幼儿生命的组成部分,而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从幼儿的特点看,幼儿期发展正处于生活适应的阶段,幼儿的生活与学习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幼儿年龄越小,与生活联系往往越紧密。生活学习应当成为我们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中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充分创设条件,指导他们参加各种生活劳动,学习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在劳动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各项技能、生活常识,发展他们的认知和人格。
案例一:
以教师为主的讲评活动
大一班的小朋友们正在讲评区角活动,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们玩的是编花篮,用绳子编......”其他小朋友在下边也开始讲了起来,寒睿说:“我刚才做了一只猫,我还给它戴上蝴蝶结了呢!和老师做得不一样!”她旁边的一位男孩说:“这有什么稀奇的,我在建筑区还搭了一架战斗机呢!我的战斗机上可以安装好多的导弹,敌人来了我们就可以用导弹打他们,我们的导弹用也用不完。”寒睿还想讲,这时陈老师生气了,说:“现在是在听谁说?你们太没礼貌了!”大家马上安静了下来,陈老师又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来介绍,然后说:“刚才这几位小朋友都讲得不错,讲得很好,以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也讲得这么好。”小朋友们似懂非懂地说:“好。”
案例二:
以幼儿为主体的区角活动讲评
大二班的孩子们在区角活动结束时,林老师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活动情况。王朝伟小朋友说:“我在计算区玩,我和徐超玩拼花瓣,我们想了一个新的玩法,可好玩了......”小朋友们听了王朝伟的介绍,也都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起自己在区角的情况,兴趣十分高,林老师看了看大家,请朝伟坐下,接着对大家说:“刚才大家在讨论什么呢?”张嘉哲站起来说:“我们在讲生活区打毛衣的事。”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都说起自己玩区角的情况,林老师做了一个停的手势说:“好,现在就请大家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刚才是在哪个区玩的?是玩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孩子们一听就又马上兴致勃勃的展开了话题。林老师轻轻地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蹲下身去聆听他们讲的话,偶尔插上一两句或提上一两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去回答。
大约讲了两分钟后,林老师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说:“刚才听大家都说了自己玩的情况,现在,谁来说说?”张嘉哲小朋友马上举手站起来说:“我在生活区打毛衣,可是每次(棒针上的线环)都会掉了,织不起来。”林老师问:“谁能想个办法不让棒针上的毛线掉了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同:织好的每一针用手先抓住,不让它滑出来,然后用食指拉线再织。嘉哲的问题解决了,高兴的笑了。平时胆小的林文俊小朋友悄悄地举起了手,林老师微笑着请林文俊小朋友来说。文俊看了看老师,小声地说:“我(们)是玩棋的,他走一步,我走一步,我赢了。”他停了下来,似乎讲完了。以往其他很多孩子也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自己的区角活动情况讲述不清。林老师先表扬了文俊的进步并示意他坐下,然后以此为话题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文俊的介绍,大家觉得讲得好吗?为什么?”诗伯说:“讲得好,因为他勇敢起来了”。林老师肯定了诗伯的话,又问:“他的介绍让你们知道他和谁玩吗?是怎么玩的呢?”小朋友都说不知道,这时,有很多小朋友都起来评价了文俊的话,陈理惠小朋友说他没有讲在哪里玩;王子耀小朋友说他没有说清楚和谁玩;刑诗晗小朋友则说他没有说怎么玩,玩什么棋等等。林老师对大家的评价都给予了肯定。
分析:
在平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的很多老师往往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幼儿的参与。如大一班的陈老师,她只让自己讲一讲,评一评区角活动的开展情况,然后请个别小朋友讲一讲就算了,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发言、评价的机会,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小朋友区角活动结束后很想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导致形成无心听他人介绍和评价的现象,另外在幼儿介绍、评价自己活动的情况时,由于语言组织能力的差异,很多孩子往往上句不连下句,或者有头无尾,有粗枝没细叶,让人听了不明不白,不知所以然,而教师笼统的评价并不能提高幼儿的表达水平。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林老师与陈老师之间的不同:前者是随机应变,发现幼儿区角活动结束后对于“讲”十分感兴趣,就马上创设了一个给全体孩子都能讲的环境,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听一听,说一说,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孩子的区角活动经验,同时也体现了教师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思想。另外,在幼儿个别介绍中,林老师发现孩子们语句讲得不连贯,不清晰,不完整,就引导其他幼儿进行互评,以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集中幼儿倾听的注意力,丰富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后者则是阻止倾听幼儿的交谈,继续请个别幼儿讲,在评价时,教师没有让幼儿参与,只让自己讲,幼儿就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说他们讲得好,该学习他们的哪一点,因此也就不能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反思:
一、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开展活动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因此,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违背幼儿的认知学习规律,孩子们在区角活动这么一个分散的、独立的空间下进行认知、操作、探索后,到了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交流的欲望和心理,如果这时,教师无视这一点,只顾自己讲或只请个别幼儿说,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我们从案例中发现,林老师正是了解孩子的这一个心理特点,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说一说,讲一讲,因此,这个评价不但是以幼儿为主进行开展的,而且为幼儿创设了解决难题、评价他人、满足欲望的软环境。
二、利用讲评时间让孩子共同参与评价
新《纲要》的教育评价部分指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区角活动评价必须是面向全体孩子的,在上面的案例一中,陈老师没有请幼儿参与评价,而只是自己主观的评价孩子。案例二中,林老师则是将个别孩子的介绍和疑问给全体幼儿进行评价、解决,真正体现了《纲要》的思想。
三、利用评价环节,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区角活动是一个集多方面能力、知识、技能为一体的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一个个独立的空间进行自主的活动,很好的体现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区角活动的讲评部分则是活动的一次小结,一次经验的积累,一座幼儿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桥梁。新《纲要》在语言领域指出:“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因此,通过区角讲评这座桥梁,让孩子学会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地让幼儿学会根据实践情况进行语言表述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幼儿“讲”的效果和幼儿对区角经验的学习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讲的好,其他幼儿学习的经验更多,更易理解,学到的经验越多,幼儿的区角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区角活动开展得好,孩子的讲评也就会更有针对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更好。
四、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平时的任何一个活动中,幼儿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在案例二中,林老师注重了个体差异。如个别幼儿回答时,教师没有用同一尺度来“量”孩子,不会单单只请能力好的孩子,而是对于平时胆小、能力弱的孩子也给予机会,并根据孩子讲的情况以及进步的因素让孩子看到希望,激发他们跳一跳摘到更高“苹果”的欲望,以此不断鼓励孩子不同程度的向前发展。
小医院区角活动
观察实录:大家喜欢去医院当医生,可是有时候医生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给病人看病。今天的医生是李小溪,我决定亲自体验一下医生的看病水平。到了医院,我挂了号,进去找医生看病。李医生先是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他我头有些疼,他摸了摸我的头,说应该不是发烧,只是有些感冒。我对她说:"医生,我头疼是因为昨天晚上喝了一些酒。"她有些尴尬,不过很快继续对我进行询问,喝了多少,肚子舒不舒服等等问题,相当专业。还告诉我喝酒对胃不好,不仅给我开了解酒的药还给我开了养胃的药,我对李医生由衷的佩服起来。
但是虽然医生的"医术高超",可是看病的人却很少。李医生找我诉苦:"老师,没有人愿意当病人,都跑去餐厅吃饭了"。"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轻声的问她。曦曦想了一会,好像发现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一样,迅速的跑去找正在犹豫去哪个区角的昊一。她凑到他的耳朵边说了什么,昊一便跟着过来了。
评价分析:孩子在活动中感兴趣固然很好,作为老师应更多的帮助孩子"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间接经验的积累,然后在区域活动中,把它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孩子们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出色。
教育措施:
1、丰富孩子的间接经验,帮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
2、多给孩子们机会去当医生,创设多种问题情境,激发孩子去思考。
反思:孩子们是活动的主体,之所以孩子们喜欢区角活动也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干预较少,孩子们有更多的主动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老师应该做的是在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少干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
幼儿的情绪波动很大,特别是在小班,他们很容易为了某些很小的事情或者是没有原因的事情高兴或者难过,也有可能为了一句话而产生高兴难过的情绪。
每天下午4点以后,家长们都来接自己的孩子,我们班普遍偏早,但是也有些幼儿在父母还没来接的时候凑在一起玩,他们很喜欢走到教室后面的心情角的旁边,看看自己和看看别人的照片,然后伸手摆动小针将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有一次,洋洋又跑到心情角的旁边将小针指向难过的地方,我就问他:“今天你为什么难过?”他说:“因为今天洋洋的爸爸妈妈现在还没来接。”于是我就告诉洋洋:“你再等会儿,爸爸妈妈马上就会来的,洋洋的心情好了的话那爸爸妈妈也会很快来的啊。”听了这句话,洋洋伸出手马上就将小针指向了高兴。
对于这样的事情,在幼儿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孩子的真实体现,我们怎么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把小针指向高兴呢?
首先,我将这个心情角时常作为我们晨谈的主要内容,每一次我们都请几个小朋友去心情角指出自己的心情,如果是高兴的,请他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为什么高兴,让其他小朋友也能分享你的好心情;如果是难过的,我们就请小朋友把难过的原因将给大家听听看,接着我们老师和小朋友都来想办法帮忙,在这样的气氛中,让心情不好的小朋友通过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忙变的高兴起来,培养幼儿互助能力和良好的情感。
通过利用几次晨谈的时间对幼儿进行这样一个活动,小朋友之间相互关心的多了,心情角中的高兴也多了,经常会有小朋友站在心情角旁边把指针指向高兴,还有些小朋友主动要求帮助其他小朋友变得高兴起来。
心情角在班级中起到了连接小朋友的作用,不仅仅是教室的一个布置,更是对幼儿心理起到必可少的作用,通过心情角不仅让老师们看到了幼儿的心灵,也让幼儿看到了幼儿的心灵。
喜欢《案例:区角活动-反思》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区角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