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个差生妈妈创造的奇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编说:孩子就应该是在快乐中成长,可是当孩子上小学后,往往就会背负越来越多的压力,当孩子一时遭遇学习的困难时,父母应当怎么做呢?本期我们分享了一个“差生”妈妈的故事,曾任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的陆士桢教授,她给孩子的宽容和自由,使得孩子在职业教育中也获得了成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讲述了自己的育儿故事。有别于培养出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的那些“高大上”育儿经,陆士桢曾经是一位“差生”的妈妈,虽然一直没能盼到儿子学业上的“成功”,却也收获了不一般的奇迹。

家长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我儿子上学时“成绩极差”。我和儿子之间常常上演这样的经典对话——

“你考得怎么样?”

“还行。”

“什么叫还行?”

“后边还有仨。”

那时候,去参加家长会,我和老公常常挨批。

儿子上完初中,我准备动用关系把他送进高中。说实话,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我的脸面上也挂不住。可儿子的一句话就把我噎了回去:“你看起来是为我好,其实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最后,我决定放下脸面,去主动和他沟通。

我们全家在一起讨论,儿子的出路在哪里?儿子告诉我,他喜欢绘画,想学艺术设计,还让我帮他找老师。最终,我们选择让他读中专。我发现,确定目标后,儿子不仅有了学习动力,还主动让我帮他找绘画老师。

中专三年级时,突然有一天儿子和我说,他想要考大学。我当时还嘲笑他:“你还上大学呢,写十个字都能错三个。”但没想到他真的很努力,下了很大功夫,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超出当年的艺术类分数线100多分。

后来,儿子又提出要出国留学,学电脑动画制作,拿了一个北美和全世界通用的电脑动画设计师的职业证书,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很多人和我说:“你们家有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你儿子能上大学,因为谁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第二个奇迹是,你儿子差成这样,你难道不焦虑?”我回答他们:“就因为我不焦虑,他才能考上大学。”如果说,当年我执意要送他上高中,结果可能是孩子极度不适应、反叛,反而发展不一定好。

孩子成绩不好,我也不是一点不着急。但我很清楚,一味地督促、逼,肯定不管用。我一直坚持把孩子看成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主体,让他慢慢来,孩子只有找到了学习动机,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才能真正地投入。此外,我也发现儿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算术课,他的课本上常常画满了同学的背影、小辫,惟妙惟肖。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爆发点。

孩子将来的日子究竟过给谁看?

我讲述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其他家长,真的不用焦虑。我觉得,我儿子目前的职业状态非常好,他做了他喜欢的事情,而且他的专业技术很棒。我不认为他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不算成功,在这个行当成为一个还可以、有实力的就业者,也就可以了,而且他快乐。

经常有家长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每次总会问“你准备让他往哪儿跑?终点是哪儿?”、“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过给别人看的,还是真正过给自己的?如果是过给自己的,你要想明白了,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在我看来,家长的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的期望影响和引导孩子,伴随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重要的是不要把那些世俗的成功当成目标,而是要把孩子的基础打好,也就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人。

让孩子听话:说“我”而不谈“你”

我还打算向大家分享几条实用建议,如何让孩子听话?我认为,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经常与孩子亲近,并设一个固定的谈话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倾诉空间,也让父母真正了解孩子。其中,有一条很管用的招数——说“我”而不谈“你”,就是用叙述自己的感受及对孩子的希望来代替指责与命令。

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求助,说自己不论说什么,他的儿子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我给他出主意,每隔两周,把他的儿子带到一个安静的餐馆,坐下来聊天。我让他把握一条原则——只说“我”而不谈“你”。一年过去了,他高兴地告诉我,如今他们父子俩已经成了铁哥们。

在父子俩的“秘密约会”中,他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抱怨工作,儿子当时一愣,因为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和他说过话。过了一会,儿子反应过来,也打开了话匣子,说你那算什么,我们老师比你夸张多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父子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从国家大事说到班级小事,甚至是心仪的女生。通过这样一种有仪式感的聊天,父子俩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

而针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为孩子设定一个家庭岗位,比如3岁的孩子可以承担开饭后为全家摆放筷子勺子的任务,6岁可以负责客厅地面整洁,15岁可以承担家里小书房的布置设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感恩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爱的氛围


“感恩”,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很新鲜的词。在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多半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不关心其他人的人。

感恩是一种心态

从小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感恩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加减乘除,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孩子要认识到,在家庭里爸爸妈妈对孩子之爱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孩子不仅要接受来自爸爸妈妈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我们举办了整个活动,真实地感受到了我们的孩子其实是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与其责怪现在的孩子不懂关心他人、眼里只有自己,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个爱的氛围,让他们学会关心。

感恩应该从父母做起

教育专家朱棣云说,感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整个传统到现在变得淡薄了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现在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把养育孩子不是当作一种义务,而是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做感恩教育的学校出发点非常好,但是我认为,整个教育更应该是父母做的,是应该在养育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在这次活动中,很多父母感激学校,但是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日常教育中的不足。

朱棣云说,感恩是个小小的点,但涉及的面很广,这与一个孩子能否独立有很大的关系。独立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孩子整个的成长整个的教育都在学习怎么独立,只有他独立了,他就能面对他所要面对的一切问题。

如何教孩子学会感恩呢?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那怎么教孩子学会感恩呢?

1.首先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不容易。爸爸妈妈不能什么都帮孩子做到,不要让孩子什么都不管,只管学习。孩子作为一个人,应该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关心。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代表只是创造顺境,顺境和逆境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逆境对孩子学会感恩更加有利些。让孩子自己体会得到和失去,学会承受错误。

2.爸爸妈妈以身作则。爸爸妈妈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爸爸妈妈自己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关爱家里每个人的需求。不要把孝敬老人变成了孝敬孩子。

3.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根据孩子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孩子做家务后支付报酬和奖励。还可以带孩子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4.生活中处处实践“分享”。爸爸妈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杜绝溺爱。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每一件好吃的一起吃,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和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家里,照顾老人……

停止做一个“闹钟妈妈”


“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老是要跟在他屁股后面催着、喊着,他才懒洋洋地行动起来。”李太太非常沮丧地前来求助。因为从早上开始到夜晚结束,从孩子起床、吃饭、上学,到做功课、洗澡、睡觉等,无一不是需要她不断地催促提醒,甚至要生气吼叫才能完成。难怪李太太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下。不过遗憾的是,孩子做事情依然拖拖拉拉、慢慢吞吞,有时还对她的催促来个装聋作哑,充耳不闻。

其实,李太太的处境并不特殊,因为这是许多妈妈常有的困扰,只是妈妈们并不知道自己成了“闹钟”妈妈,她们给了孩子过多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反而促成了孩子这种无法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我的女儿老是说等一会儿嘛!等一下嘛!”一位爸爸苦恼地叙述他的困境。更有趣的是,这位爸爸还真的拿着闹钟追在孩子的身后,不断地提醒女儿:“现在快六点半了,赶快起床!”“现在十点了,赶快睡觉!”从早到晚,这个“闹钟”爸爸“响”个不停。

孩子有很多法宝,可以让父母的“闹钟”无时无刻地响着,因为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需费心掌握时间,不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许他的内心清楚明白,或许不是那么清楚明白,无论如何,他都可以获得父母的注意力,得到父母的关心。遗憾的是,父母并不了解孩子这种行为的目的,反而以为是孩子的生理问题,如赖床是因为睡眠不足或看电视太晚;或怀疑孩子天生如此,如反应慢、个性懒散等。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孩子拖拉的原因,也不能成为父母纵容孩子的理由。

为人父母,能不能停止做“闹钟”,能不能拒绝再给孩子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通常,父母想察觉孩子的行为目的,先得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在感受。以孩子用不当的行为想获得注意力为例,父母内在的感觉往往是困惑、麻烦、讨厌等,常用的语言表达是“烦死了”之类的词句。然而,在未察觉清楚之前,父母仍旧会闹钟似的催着,一次又一次,结果使孩子误以为自己这类行为是获得父母注意力的有力武器,久而久之,不好的行为习惯便养成了。

孩子需要一个“无知”的妈妈


某天,一位身为大学教师的朋友跟我聊起他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博士,朋友的妻子还是“海龟”,可儿子的成绩是班级倒数第一,他问我为什么,我说主要你的夫人太能干了。他还以为是开玩笑呢,认为我在指他夫人忙于事业,就说,没有,我老婆每天陪他写作业,就是每次不到五分钟,就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这么笨!”。我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的母亲太聪明了,他这么小怎么可能比他母亲聪明呢?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才能使孩子的性格习惯不往母亲性格的反方向发展并承袭母亲的优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必须收敛起自己的锋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母亲在孩子面前,不是在谈判桌前,不需要用批评、挑剔和要求完美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母亲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对孩子的自尊、自信的伤害远大于应试教育。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几乎是永恒不变的。

1)妈妈在进家门之前,务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单位里不愉快的事情,现在开始承担的是母亲的角色了。孩子需要母亲很快乐,千万不要把与孩子无关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2)当孩子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今天在学校得了一颗五角星或是小红花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定要和儿子一样高兴地表扬他。最恰当的办法是说能不能让妈妈看看,要与他分享这个快乐,因为这个荣誉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3)当孩子来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念”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妈妈最好不要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么连这个字都不认识”。妈妈最好看了一眼后,说,哎呀,我也不认识,我们一起查字典,好吗?几次之后妈妈就教会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时,孩子查完字典认识该字后会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后就养成查阅资料不依赖妈妈的习惯了。

4)当孩子来问妈妈问题时,妈妈绝不能表现得像在单位里那么聪明能干,装装“无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鼓励孩子动脑筋,去依靠自己的力量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者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或借助于网络。妈妈不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答案都说出来,边说还边自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回避问妈妈问题变得很自卑。

5)当孩子告诉妈妈今天考试没考好时,妈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发火或脸色阴沉,孩子这时正紧张地观察着妈妈的脸色呢。所以,妈妈最好表现得没什么情绪变化,让孩子把卷子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儿。要是孩子已经明白了错在哪儿,妈妈也不必再纠缠。但最后要鼓励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试就不会错了。妈妈要是感到自己无法控制情绪就去卫生间洗把脸,照照镜子,做几个深呼吸。

6)当孩子在考试前或做什么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现出胆怯时,妈妈千万不能不以为然或训斥他胆小或表现得比他还紧张,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无法正常的发挥。这时,妈妈最好很轻松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得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你呢,不要担心。这时,孩子心里会很有底气和自信,他会发挥得比平时更好。

7)假如孩子第二天要参加重要活动,当妈妈观察到孩子心事重重比较紧张时:妈妈最好当晚能在孩子床边陪他入睡,睡觉前跟他讲个故事或者和他一起阅读他喜欢的书籍,疏解他内心的压力,直至孩子睡着后再离开。

8)当孩子遭受失败或挫折时,妈妈要表现得坚强和绝不放弃,冷静地告诉孩子失败只代表一时,不代表孩子终生失败。不要孩子还没认为要放弃时妈妈首先就表现得没有什么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语言挖苦他,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甚至新帐旧账一起算。这样的母亲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自卑,甚至放弃自己本应美好的前途。

9)妈妈不要在孩子还没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时,就自以为是地抢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以“你必须……”、“你应该……”的语气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观点来代表孩子的观点,而且要求孩子去执行。妈妈千万不能成为“专制”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妈妈和孩子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平等不是无原则),懂得互相尊重对方。

10)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方式。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母亲,所以,母亲最清楚孩子的弱点在什么地方,假如母亲在说话时经常直指孩子的弱点,以讽刺、批评或要挟,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这无疑是用最尖锐的武器在不断刺伤孩子的痛处。孩子内心会很受伤害,因为这个伤害来自于他最亲近的人。

11)妈妈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语言的数量。千万不要唠叨,事实上,最让孩子害怕的是母亲的沉默,所以,与其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个没完,不如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所犯的错误所在或应该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母亲的沉默肯定比继续说话更有用,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虽然装得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实际上在观察母亲是否把所说的事当真。

12)总之,妈妈在家就是妈妈,不是职业女性。妈妈应该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关注到孩子内心的起伏变化,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呵护好孩子幼稚的情感,培养好孩子的性格。

假如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超越自己,那么,再能干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表现得“无知”一点,表现得“笨”一点,表现得“迟钝”一点,表现得“和风细雨”一点,这样的话,孩子会很有成就感地感到他比他妈妈“有知”、“聪明”和“敏捷”,他觉得他每天都在超过妈妈,直到有一天,他真的超过了妈妈。

如何具备一个优秀妈妈的智慧


即便你养育不了天才或者干才,但是,至少你可以尽早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同时也给自己一种比较轻松的生活状态。

上面列举的仅仅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接下来我会用一些事实从各个方面印证这些原则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很多人反对早教,原因就是早教给孩子增加了太多的负担,让孩子疲累不堪,结论就是让孩子学多了不好。

其实,关于早教,我们有太多的误解,不少人将早教单纯地理解为“教”,于是,“早教”就演变成了“早期的灌输”,因为孩子们无法接受父母的这种灌输方式,于是不少父母反映:“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肯学。”“我们家孩子就是笨,教他多少遍他都记不住。”

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不少孩子在父母的“早教”模式影响下变得没有了想象力、创造力,成了一个纯粹承载知识的被动而没有活力的载体,或者成了一个虽然懂不少事情,但是情商低下、自理能力极差、性格怪异的小东西。

父母的教育导致这样的后果惟一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教育不得法。

因此,孩子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反思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既然早教成了一个叫人如此矛盾如此无所适从的东西,那么我们还要不要早教呢?

当然要。狼孩的事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孩子早期养成的一些习性可能伴随他终生并且有可能无法更改。实际上,从宝宝降生那一刻起,他就一直都在利用他的各种感官接受各种信息,在环境的刺激下逐渐了解、适应他周围的一切,并学会和谐地与他周围的环境相处,学习应对各种随时都在变化的情况。

父母真正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特点,跟着他的需要走,而不是想当然地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牵着宝宝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他最恰当的教育,让宝宝这颗娇弱的小苗,在我们给予的阳光照耀下,雨露滋润下茁壮地成长起来。

当宝宝小的时候,因为他不能及时而恰当地对父母的行为给予回应,因此,不少父母认为这个时期只要保障宝宝的温饱,让他身体健康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我不想夸大孩子的潜能,但是不管多小的孩子,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很多令你惊诧的事实。

比如新生儿,你跟他说话,他会表现出在听的样子;你轻轻地抚摸他的身体,他会表现出很愉快的表情;你给他放音乐,即便他正在哭闹,他也会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对周围传来的美妙乐音产生兴趣……

给宝宝放些古典音乐、优美的儿歌;抱宝宝在手的时候,温柔地跟宝宝说说话;拉拉宝宝的小手,捏捏宝宝的小脚丫;适当地制造一些声音,让宝宝听;给宝宝看一些色彩鲜艳、轮廓分明的图片,用各种色彩鲜艳的玩具在宝宝眼前逗引他;经常给宝宝讲解他见到的一切事物,不管他懂与不懂,确信他有一天会突然明白这一切……即便宝宝只是偶尔看你一眼,但是,这些有益的刺激都会帮助他更好地发现了解周围这个有趣的世界,积攒足够的经验,并在某一天爆发似地向你展示他的本领。

宝宝生来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如果因为他不懂,我们就不向他展示一切,讲解一切,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懂。

正因为我们什么都给他讲解,他才会了解他遇到的一切事物,并在逐渐了解这些事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小脑袋,不断积累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那些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不必给他念儿歌,讲故事,甚至不必向他解说周围环境的观念很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给予孩子的一切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因此,即便他不会说,不会走,只要我们始终当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给予他最美好的一切,他就会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从儿子出生那天起,我就一直当他是个小大人,在他清醒的时候陪他玩耍,给他讲解他遇到的任何事物,尽管我看不到任何成效,但我一直都在坚持,因为我确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一切。果然,到两三个月的时候,他开始对我的各种游戏做出回应,他会明显地期待我与他嬉戏。更出乎我意外的是,到他3个多月的时候,他居然已经能够转动小脑袋去寻找我悬挂在墙壁上的几种小动物,并且能够准确地区分那几只小动物了。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有什么比看到那个还在母腹就与你声息相通的小东西对你的一切做出回应更令人激动的事情呢?

对宝宝来说,认知只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无所谓难易。只要他各种感觉器官发育正常,你给予他的一切刺激他都能感受到,并在与妈妈游戏,听妈妈诉说,看妈妈各种动作或者周围其他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些来自各种感官的刺激产生印象,进而形成记忆。

因此,在与宝宝交流嬉戏时,妈妈完全没有必要考虑所谓的难易,坚持认为只有说“狗狗”、“猫猫”这样的儿化语言才能有助于宝宝理解。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就用成人的语言与他交流,他就没有必要将来再从他的儿化语言转化成正常的成人语言,因此,这种交流方式省略了这个不必要的转化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减轻了他的负担。千万不要小瞧那些不会说不会走的小宝宝,他们的小身体里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能量,只有上帝知道。

当他的视线投向哪里,那就说明他对什么东西产生了兴趣,趁着这个机会,赶紧向宝宝简短地解说两句。“看看,这是你的小手,胖胖的,白白的,多可爱!我们拉拉手吧!”就当他是个小大人,是个真正的智者,带着无限的深情,跟随他的视线,借助你的手指,通过游戏、语言、动作或者其他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和他交流你们的所见所闻吧!

我最惨痛的教训:儿子几个月的时候没有及时让他尝试各种味道,以致过了味觉敏感器,后来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直到最近两年在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才开始好转,变得不那么挑食。

教育是延续的,需要积累的,同时又是非常个体化的,因此,教育要信专家,但又不能完全信专家。

它必须依赖于妈妈对宝宝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对宝宝施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的教育,我们真正需要推崇的是孔夫子的因材施教。

教育没有一个人人可以套用的模式,找不到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妈妈都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教育家。

前提就是你必须认真地观察宝宝,及时发现他的特长与注意的重心,按照宝宝的天性来养育宝宝。

父母教育孩子的工作就好比园艺家经营他的园艺,同样是花花草草树树木木,不同的园艺家就会调教出不同的园艺模式。

但是无论如何调教,你也不可能把兰花养成月季,把乔木改造成灌木。你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来施行你的教育策略。

一个全职妈妈的三十而立


大Y妈说:

我一直认为“全职妈妈是全天下最难的工作:一来照顾孩子很辛苦,但贡献值却不易清晰辨识,很多时候更是被严重低估。“你不就在家带孩子吗?有什么忙的?”想必每个全职妈妈都听过这句话。二来,时间看似可支配度很高,但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更关键的是全职原本是预期有更多时间陪娃,但其实更多的只是做围绕孩子的事,弄吃的洗穿的…真正和他互动玩耍的时间并没有很充裕。

所以至少于我而言,全职两年多,依然觉得难以胜任,于是我决定开启“半职”状态,重启书稿书写。

能够完全调试好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步骤,真正做好全职妈妈这份工作会是怎样的感受,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目前在美国就读于法学院的虎皮妈的真实感受。虎皮妈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全家移民去了美国,生了两个宝宝做了七年的全职妈妈。我很喜欢她的鸡汤文,充满了睿智、才气和温度。

一转眼过了三十岁。

在我十七八岁时候,想象中的三十岁是很遥远的,而三十岁的我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学时代的我,虽然不和男生打架了,但以御姐自居,和男同学称兄道弟出言刻薄,顶着好学生好干部的名头,畅想着自己三十岁时应该会是一个事业型女强人。上了大三后,开始打工挣钱,小小年纪学着白领穿扮,进出些高级写字楼,业余和闺蜜们喝各种下午茶,看先锋话剧,走云南去台湾,时刻体会着一颗文艺的心、一个繁华的都市、和口袋里不多的钢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青春飞扬晃晃悠悠地到了二十四岁,远嫁、生娃,从此被归类成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如果我现在面露笑颜,在无敌的加州阳光下顶着一脸晒斑,利用刷马桶和洗衣服的间隙,左牵右拽着俩娃和你说我好幸福,你信么?

我自己有时候还是相信的。但更多的时候会想一想人生的意义。有一天在蒸鱼给小朋友吃,忽然看到那条鱼爆瞪着我的眼睛,心里想到,原来鱼眼珠是这个意思。贾宝玉说,为什么女人婚前都是珍珠,而结了婚就变成了鱼眼珠?我想了又想,觉得这不是结婚不结婚的关系,也不是生没生孩子的关系,而是青春终究会消逝,而审美人生也终于要变成尘土交加的现实人生。只不过结婚生子,似乎加速了这种变化。以前是偶像剧都市剧频道,忽然就换成了一百八十集的家庭伦理剧,不管什么珍珠也都黯淡了。

老大两岁前生活格外地沉闷。

首先我发现我被培养了二十多年并引以为豪的人生技能统统作废了,而要学习的是一些自己格外抗拒的新技能。比如说我一柜子的连衣裙和大衣根本不用从国内带过来,每天T恤牛仔裤头发一把抓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需要写一些有逻辑有笑料或者有绿茶因子的文章小说,只要关心下小朋友每天大便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需要去苦心想应该进哪个行业干些什么,只要比一下哪个超市的青菜更便宜而西兰花更贵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用蕙质兰心地学烘焙然后在微信上收赞,只要每天能在小孩睡午觉时候把家务干完把晚饭搞定就好了。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躁不安,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我非常抗拒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不愿意和周围的妈妈们打成一片,不愿意开口闭口谈孩子老公和家务。当然,也非常惨淡地面对着老大的TerribleTwo时光,时刻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人生的意义,多想,是会把脑子想坏掉的。

有一天带孩子去动物园,有块展板上画一种老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品种。生命周期只有15个月,其中12个月,母鼠都在经历怀孕生小老鼠,然后身上挂着10来只小老鼠到处找吃的这样悲惨的状态。15个月,这个物种繁衍了几千年。有多少只母老鼠前赴后继地维持着这种鼠生?你问它,鼠生的意义是什么?它绝对瞥都不瞥你,忙着找自己和宝宝们的下一顿饭。但这个物种延续了几千年。我忽然想到许三多说的那句,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其实是,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如果你没有幸福快乐,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或者社会制度有问题。有好多好多成功的女性,她们拥有美满的爱情家庭,可爱而上进争气的孩子,最重要的,还有她们自己精彩的事业或者兴趣爱好。每天每天,我们都被这样教育。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

在三十岁的时候,我终于不再这样想了。我终于不再纠结青春期时自己想象出来的人生,也不再纠结微博微信上有多少成功女性,我国内的女朋友们过着怎样精彩的人生。睁开眼睛,每天把孩子管好,把家务做好,不要把自己的劳累和怨气发泄在老公身上。涂防晒霜,偶尔穿高跟鞋连衣裙化妆,和其他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做朋友。每天坚持看有兴趣的书,晚上孩子睡觉后做题准备考试,哪怕三十岁四十岁都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本来就是如此。越长大生活越乏味琐碎和沉重。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起码,不能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但在渡河时,要牢牢背负自己日益沉重的人生——眼角的皱纹和松弛的皮肤、任性吵闹而脆弱可爱的孩子、日益年老疾病愈增的父母、各种讨厌的人与人间的关系和规则……不想从前,不想以后,只想今天。

三十而立。三十岁,应当脚踩着大地和尘埃坚强站立。如果有一天,我虽然有黑眼圈皱纹和晒斑,但努力地化了妆;虽然刚刚擦完马桶洗完衣服,但总算翻了一条合身的连衣裙找你出来逛街;虽然左边牵着倔强的老大右边拽着哇哇大哭的老二,但总算把她们都收拾干净教得她们能乖乖叫人。如果这时我微笑着告诉你,我过得还不错——请你要相信。

我自己会相信。

育儿心得: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妈妈


育儿心得: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刚刚来到这个是世界上都像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但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满意的作品,一些人却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糟糕,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我是一个80后的年轻妈妈,也算是经历过社会大改革的人,在我们小的时候身边从来不缺玩伴,总是三五成群的无忧无虑的,而现如今很多家里往往是几个大人负责一个孩子,但是感觉孩子并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开心快乐,似乎一出生就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大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忙于生计,无法理解在孩子们眼中觉得有趣,大人眼中幼稚的种种游戏,为了自己的清净,就把孩子交给了电视,各类电子产品,特长班,而自己却被手机牵引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发现你开始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似乎一下就长大了,已经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于是孩子的种种叛逆,种种你无法理解的行为、无法控制的局面出现,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无计可施。此时我们才反思孩子的成长我们到底参与了多少?恐怕为时已晚。作为妈妈,我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来,我不能左右他日后的成就,但我可以努力培养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这是我能做的,也是我必须做的。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几点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尊重他们的各种需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与自己有不同的意见。在出现与孩子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会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来做选择,比如在超市里我会提前跟孩子说好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最多只能选两样,但是一般去了超市孩子都会想要很多的东西,而且一股妈妈非买不可的架势,这个时候我会先劝导孩子并表示出理解他都想要的想法,但是前提是我们已经说好了,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然后引导孩子做出选择,并告知如果接下来某件事情表现好的话,可以作为奖励给他,通常这个时候孩子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在以后的时候会为了得到这个奖励而努力;又比如孩子因为在某个地方玩了很久还不愿意离开,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必须离开了,这个时候我会给孩子两个选项,然后让孩子自己来决定该如何做,一旦决定了就必须遵守;人的天性是遵从自己的思想,排斥来自他人的命令,如果家长在任何事情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这样也让孩子在无意间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的极端心理;

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惧怕的事情,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情;就说打针这件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哭得歇斯底里的时候,而且孩子一出生开始就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件小事情,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孩子,认为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的平静的接受,并培养孩子忍耐痛苦的勇气,同时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向他说明情况,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对于打针要带来的痛苦也要如实的告诉孩子,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影响孩子的道德发育;

三,作为妈妈,我不仅是妈妈,我还是他的朋友和玩伴,新买了玩具,一起玩会更有意思;画板,他用粉笔在黑板的一面画一棵大树,我就在另一面用白板笔画上蓝天白云;磁铁,他拼一个球形,我拼一个小车;玩具厨房,各式的模型跟真的菜一样,孩子会假装妈妈平时做饭的样子,洗菜,切菜,炒菜,然后盛在小盘子里,端在妈妈的面前,并请妈妈品尝,妈妈也会赞美这个菜太美味了;画画时,我我既是他的助手又是他的指导老师还是他的粉丝,有时候也会同时跟他一起画,并鼓励他比妈妈画的还好……..此时妈妈的加入,他会觉得游戏变的更有意思,得到我的肯定他会更有成就感,激发他更多的创造力;休闲的时候我们会一起聊天,分享彼此觉得有趣的事情;

四,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适当的偷懒,学会请求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学会独立,让他认识到自己是可以的。涵涵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吃饭了,刚开始奶奶总是想去帮忙,心疼孩子吃不好,也会弄的满桌子满身都是,我就会在旁边劝说奶奶,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不是坏事情,后来奶奶也欣然接受。除了吃饭,穿衣等他自己的事情,我还经常在他面前示弱请求他的帮助,去超市回来,我会让他帮我拎东西;我下班回来会让他请求他帮帮忙,帮我捶捶背;打扫卫生时,我们合理分工,他擦桌子我拖地;洗衣服时他负责喜洗小手绢、小袜子等小件衣服,我负责外套、裤子等大件,包饺子时帮我擀饺子皮,吃过饭帮妈妈收拾餐桌等……当然得到他的帮助时,作为家长我们要记得给孩子说声谢谢,一声谢谢就让他倍有动力,让他有存在感,他可以帮助别人,是有价值的。

五,孩子的成长中,仅仅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大人的陪伴可能会有迁就的成分,而同龄人的交往是公平的,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学会谦让、分享等等,我会经常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同时告诉他你是小主人,让他有小主人的感觉,他会主动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和吃的与他们分享,得到表扬还很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增加孩子的自信。他去小朋友家,我会教他到小朋友家里不能乱翻东西,要有规矩,还要学会谦让比他更小的小朋友。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我会在一旁做一个观众,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得时候,我会分析他们的问题并给出我的意见,但是不会直接说是谁的对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事后我会和孩子一起总结,做的好的地方,我会表扬或者奖励,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会适当提醒下次注意。

六,从小养成生活和学习的好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涵涵自上幼儿园小班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锻炼他自己穿衣,叠小被子,洗漱,整理自己的东西,自己吃饭且吃完之后要把碗筷收拾到厨房等日常生活,从两岁开始我就锻炼他单独睡觉的习惯,直到现在自己的日常一直在保持着,而且也做的越来越好,虽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慢很笨拙,但是我都尽量让他自己来完成;很多家长很头疼孩子的吃饭问题,为了孩子能好好吃饭可谓是煞费苦心,追着到处跑,但是涵涵吃饭一直表现不错,从小就锻炼他吃饭必须坐在餐桌前,而且荤素都吃一些,从小做到不挑食,认真吃饭,对于吃饭问题个人认为家长还是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孩子要看着电视或者要玩着玩具吃就由着孩子了,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毛病,反正不给我看或者玩我就不吃饭,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不能心软;在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中,我也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也告诉他哪些地方做的不好,下次需要改正,在这种情况下他都能欣然接受;自两岁开始我就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这个讲其实是照着故事书读,但是孩子每次都听得特别认真,讲完之后自己还会拿着书在讲一遍,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内容却也能讲的完整,这个读书的习惯已经保持到现在,现在晚上睡前如果不讲故事就睡不着;

七,努力做一个不生气的父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且有诸多需要修正地方,何况对于孩子呢?教育孩子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我们家长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尽可能做对孩子有利的事情,家长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对待孩子要有更多的耐心,出现错误的时候不生气,不过分指导,孩子才能有机会主动调整,如果孩子一做错事,就批评责骂,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并且犯错的几率会越来越高。记得有一次晚饭后带涵涵散步,涵涵跟我聊天,说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很乖,听妈妈的话,做个不惹妈妈生气的孩子,我问怎么突然这么说,他回答说因为觉得妈妈生气的样子太难看了;此刻我才意识到因为前两天涵涵带头做了危险的事情而导致弟弟摔了一跤,因此我生气的责备他了;之后我做了自我反省,随时告诫自己,努力做到不急不躁,做一个不生气的妈妈。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在幼儿的教育上,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无知到渐知的过程,家庭环境的不同也会造就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出类拔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妈妈,也衷心地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活泼可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个差生妈妈创造的奇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