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家庭的账单:二孩你生吗?

05-26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个家庭的账单:二孩你生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娃花费大两个娃累够呛

两千多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这段话讲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有所养、老有所医、病有所治、死有所葬,是当今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进步,政府不断出台惠民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省最快明年落地,我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医改等相关的措施,民众所能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

政策所能起的作用是要多为民众减压,让人们轻装前行,少一份焦虑。本期策划聚焦四个普通家庭的生育支出、医疗负担、养老需求、丧葬现状,反映出的是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下普通民众的现实状态。

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国人的育儿观念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在这种情况下,生养一个孩子每个月的花费都以几千计,对普通的上班族来说,一个孩子的费用尚且勉强承担得起,如果再生一个呢?能否再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工作如何衔接?孩子谁来看?种种问题让许多家庭纠结不已。

一个娃每年花费万元起

12月7日,胡静到单位领取了生育保险的报销费用,“居然报销了8000多元!也就是说,减去自己出院时负担的一部分,自己还赚了几千块钱!”

在太原一家单位做财务工作的胡静,孩子刚满一岁,出生在太航医院。“之前挑选医院时发现,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贵很多,生孩子的费用由低到高顺产为3000到5000元左右,剖宫产5000至10000元以上,检查费用2000—3000元左右。我家孩子出生时脐绕颈三圈,只能选择了剖宫产,住院一周,花费5500多元。出院时,直接用医保卡结算了3000多元,余下的自己缴纳。”之后,她的家人把检查费用单据凭证整理好交到了她的单位,单位又交到社保中心报销。

出院没多久,大把大把花钱的日子就此到来。

“如果你是母乳喂养,那么恭喜你,保证营养的同时还能省去一大笔钱。可是像我这样母乳不够吃的就惨了,我儿子现在吃的是荷兰进口的奶粉,每桶240元,每个月四桶,光奶粉钱每个月就得将近一千块钱,一年是12000元。这只是普通价位的奶粉,部分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一桶就要三四百元,简直吃不起。”

小胡告诉记者:“如果有老人帮你带孩子,你就偷笑吧,因为一个保姆每月工资最低也得1800元以上”。

其他花费呢?小胡给记者算了一下账:尿不湿一个月200元;幼儿到六七个月的时候,需要米粉、果泥、磨牙饼干、面条类的食物作为辅食陆续添加,还要补充钙铁锌、益生菌等,每个月也得几百元;婴幼儿奶瓶、吸管杯、餐具、餐椅、辅助电器等需要一千多元;四季的服装如果穿“百家衣”的话能省下不少,否则一年四季的衣服钱也得好几千;浴盆、马桶、小牙刷、沐浴洗发水、护肤品、洗衣皂等700元左右;孩子睡的小床、各种儿童推车、扭扭车、安全座椅、玩具等“加起来又是好几千”。如此算下来,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费用需要两万以上。

“孩子稍大一点,纸尿裤不用了,二段、三段的奶粉也略便宜一些,但还会增加一些其他的费用,比如办张游乐场或者游泳馆的年卡之类的,所以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不低于万元。”小胡强调,这只是一个普通收入家庭的花销。“如果你给孩子报了早教班、亲子班之类的,那么,每年的花费就得翻倍了。另外,还得祈祷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总之是有种养不起的感觉。”

教育投入花费巨大

三岁,到了入园的年龄。是上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让家长们很纠结。其实,无论是公是私,每年的学费伙食费均在万元以上。

胡静的表姐王东东有一个4岁的儿子,在省委机关幼儿园上中班,每月的学费500元,伙食费每天15元,每年万元左右,其费用情况可视为太原公立幼儿园的代表。“因为公立幼儿园太少,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难免出现一些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就会另外产生一些费用,你懂的。”她笑着说。

公立幼儿园不好进,私立幼儿园就是最佳选择。太原的私立幼儿园费用每月1400元至1600元不等,伙食费每天15至20元,年收费18000元以上。还有个别高端双语幼儿园,年收费在3万左右。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选择报了一些兴趣班,多为舞蹈、棋类、美术、英语班。每节课几十块钱,英语班最贵,一年上下来,得一万以上。

胡静告诉记者,她单位同事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报了四个培训班,每年学费需要一两万元。

这还没到真正花钱的时候,胡静说,“上了初中、高中,那花费没有最贵,只是更贵。”胡静的表哥张云强的儿子今年高三,他的一份账单让记者惊讶不已。“2010年孩子小升初,好处费带学费花了7.5万,3年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房租5万元。补课费平时一学期至少5000元,都是上大课的价钱,一节课90分钟,50元。从初二放暑假开始,在汾阳上小课,一个假期学费1.5万元,中考前政治历史补课80元一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给孩子上过1对1,即使这样,初中总花销大概20万元。”

“高中,儿子上了一所民办高中,3年的学费3万元。高一、高二晚上在小饭桌吃饭,一个月350元;高三开始中午晚上都在小饭桌吃饭一个月1000元。高一、高二一周补两门课,100多元一节,总共花费3万多。今年夏天报了一个数学班,10天花了9800元。至现在,高中花费10万多元。”张云强说,和班里的其他学生相比,“儿子的花费算中等。”对他来说,为了儿子的成绩上得去,明年能考个好大学,裤腰带勒得再紧也无妨,“就这一个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啊!”

两个娃养得费劲累得够惨

去年5月,我省“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前,曾有一项调查:夫妻一方户籍在我省,50岁以下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中,女性总量为5.48万人,有生育意愿的为3.58万人。根据调查结果及对全省现有独生子女婚育现状分析测算,2014年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在2020年前,全省可累计多出生约18.96万-23.8万人,平均每年多出生2.7万-3.4万人。

但在“单独二孩”政策的前期调研中,城市家庭生二孩的意愿与农村家庭相比相对较低,记者发现,许多30多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而是抚养两个孩子精力、体力上吃不消。

35岁的程捷,是胡静的闺蜜,是一个9岁女孩儿的母亲,一个单独二孩的“先驱者”。去年政策刚落地,两口子一商量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今年7月,她的小儿子降生。如今,她的生活忙乱不堪。

因为婆婆身体不好,老公工作较忙,大多数时间,她独自照看儿子,“在这个年龄,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精力体力完全跟不上。每天都处于睡眠严重缺乏的状态,我现在最盼望的就是让我睡个自然醒的觉。”

她还是女儿的司机和陪读。周二、周四下午,程捷去接女儿放学然后急匆匆地奔到英语、数学辅导班。周六上午,她靠在女儿舞蹈班的窗外,看着女儿穿着粉红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听老师的口令抬腿、转圈……下午,她“提溜”着犯困的女儿,赶往钢琴培训班,看着女儿不情愿地用小手敲打琴键……

如此的亲子画面在多少家庭中上演。

而程捷并非报班最多的家长,“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她的生活,这些课程有的是她喜欢的也征求她的同意后才报的。”

“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肯定要给他们最好的。”这是程捷对自己的要求。“大女儿一年光小饭桌和报各种班的费用得20000元以上,小儿子也得两万元,我的产假马上也要到了,还得雇一个保姆来看孩子,这样算下来,我一年的工资都不够这些支出的。”

程捷想起来一个生过二胎的朋友曾经告诉自己的话:“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花费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我现在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多种压力下两个娃养不起

与程捷不同,胡静的小叔子高伟夫妇坚定地不要二胎。“对于我们80后的一代人,房奴,车奴,孩奴,卡奴,个个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养育一个孩子就很吃力。现在物价这么高,奶粉贵、看病贵、入园贵、择校贵、买房贵,每年乱七八糟用在孩子身上的费用少说都要几万,如果生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好一点也得成孩奴,家庭条件差一点根本生不起。如果不能好好教育,那还不如不生!”

经济原因不是高伟不要二胎的唯一原因。“毕业工作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环境,业务也熟练了很多,正好遇到事业的上升期,要是生二胎的话,老婆前前后后又得耽误2年时间。另外,二胎谁来带?作为上班族,管孩子的时间有限,我家孩子是奶奶带大,好不容易上幼儿园了,家里的老人也该休息了,大家都松了口气!要真的生了二胎到底由谁来看呢?老人精力肯定不够,让老婆辞职回家,家里财政就更吃紧了……”

高伟的态度让他的父母无法接受,“有钱富养,没钱穷养呗!我们那一代人,家里养几个孩子的多的是。”高伟反驳:“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了,孩子讲究教育质量,养得金贵。我小时候成天外头跑着,你们也放心,但现在你们见过三五岁的小孩独自在大马路上走的吗?大环境如此,把这一个孩子保质保量拉扯培养大就不错了!”

独生子女伤不起

程捷的丈夫老赵,牢牢站在“支持生二孩”这一边。作为家中独子,“小时候就很羡慕别人家有哥有姐有弟有妹,所以不想让我的孩子太孤单,让她有个伴儿。”

因为“没有伴儿”,老赵从自身出发说明独生子家庭如何“伤不起”。“我家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当初选择大学选择工作的时候,我爸妈坚决反对我涉足军人、警察等风险系数偏高的职业。我的一个发小也是独生子,上大学时生重病去世了,两位老人备受打击,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这件事情和屡屡看到的‘失独’家庭的新闻,都深深刺激着我,一定要两个孩子。”

而“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老赵的父亲前段时间住院做手术,20多天的时间里,把他和妻子差点累趴下。“上班,照顾孩子,陪床,天天连轴转,我爸一出院,我和我老婆先后就病倒了。要是有个兄弟姐妹的帮衬一把该多好。”

而在这本生育的观念账里,重男轻女的现状也不得不提。

“生儿生女都一样”这话已经讲了30多年,在当下社会中,不少老年人的观念也有所转变,但一些有女儿的单独家庭,还是能感受到长辈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的压力。老赵如今是儿女双全,他也总给亲戚朋友灌输思想,“我总是劝他们,再要一个吧,管他是男是女,都是个交待,关键是孩子多个伴儿。我感觉,真正放开二孩或许也是国人转变育儿观念的契机,应该值得期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改变孩子一生的四个问题


父母有慈爱的德行修养,子女便会善根福德的孝顺。

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

孩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

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了焦虑。

孩子生长于无助中,便学会了抱憾。

孩子生长于荒唐中,便学会了羞愧。

孩子生长于嫉妒中,便学会了怀恨。

孩子生长于羞辱中,便形成罪恶感。

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了自信。

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

孩子生长于赞美中,便学会了欣赏。

孩子生长于接纳中,便学会了爱人。

孩子生长于肯定中,便学会了自重。

孩子生长于认同中,便有确定目标。

孩子生长于分享中,便学会了慷慨。

孩子生长于公平中,便学会了公义。

孩子生长于诚实中,便学会了真理。

孩子生长于安全中,便充满了信心。

孩子生长于友爱中,便将乐于存活。

回归正题:

这4个问题是:

0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0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0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0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回顾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4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非常有效。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便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但中国很多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其实是一种无形伤害!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的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是要让对方能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0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0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0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0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05.调整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06.要注重孩子品格和精神的培养,而非一味的追求分数。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对孩子的教育便不难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对孩子要保有耐心,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失败、去成功。孩子的成长,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幼升小家庭教育的四个锦囊


幼儿园与小学大不同,二者在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人际交往、教育评价、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竞争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儿童在这一阶段必然面临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起到什么作用经常弄不清楚。

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关键期,是学业纪元的预备期,是儿童自身学习发展的奠基期,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如果孩子一生要面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社会,面对不同的环境、同学、老师,而家长是一直伴随期间,扮演者“老师”、“同学”、“朋友”、“闺蜜”等众多角色。马老师认为尤其在幼升小这个关键适应期,家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需掌握四个原则,轻松帮助孩子幼升小。

一、寻找共同话题,做孩子的朋友

很多父母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朋友的话反而听得进。其实,不是父母爱孩子不多,照顾不周的原因,而是与孩子缺乏交流的缘故。大人总觉得自己忙,不知道孩子的心是那么细,那么孤独,尤其是独生子女,天天困在家里,内心更加孤独。

我们在一年级的班级中调查,班中守纪律,品德好,学习优秀的学生,说他们的父母经常会在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父母跟他们讲工作的事情,让他们说说学校里的事情,说一会儿,道声晚安。我想,如果父母注意与孩子加强沟通,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接受,反之,则不接受,今晚就开始吧

二、养成好品格,榜样的力量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为父母者不一定是高官巨贾,文人学士,用自己的丰功伟绩,家财万贯来做孩子的榜样。但可以做一个善良,有爱心,负责任,勤奋踏实的人。

不必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你孝敬父母公婆,孩子看见了,他将来就会有样学样,反之亦然。路边的玻璃,你弯腰捡去垃圾堆,那么你这个行为就是“善举”,在孩子的心里种下“善”的种子。

或许你的工作不是高尚,但你兢兢业业去做了,你就给了孩子认真的品格,带着认真品格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是优秀的。父母教儿几乎是无法说,只有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因此,惟有多做。为人父母,不必苛求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如果孩子将来幸福,快乐,自食其力,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完成,就是成功的父母。

三、养成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会?我知道很多家长一是担心孩子家务劳动会妨碍孩子的学习;

但是我们会老的呀,孩子将来也会有家庭的。不是常说有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而退学的吗?我有一个朋友,生活方面什么都不会,大学结业后宁愿不去好的城市,也守在父母周围吃“老奶”,上个月甚至公司公派去美国进修都不敢去。真无法想象,将来他的父母老了怎样生活。我们无法教育孩子将来一定挣大钱,但我们现在就一定可以教会孩子家务,今晚就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吧!

四、亲子共读,让爱潜移默化

你会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看书吗?是否有意识地帮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梯,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终生终身受益。孩子不停地阅读,就永远不停地学习。很多家长喜欢扮演老师的角色,经常教孩子学习课本的东西。我认为倒不如多花时间和孩子进行有益的阅读。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潜移默化。一个日夜打麻将的母亲,她不停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在麻将声中的学习,难有效果的。父母都在看书看报,孩子也跟着看书的。和孩子一起看吧!

你会订一种以上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吗?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真的,玩具很快就会过去,而给孩子一辈子都有用的知识,是很多父母缺乏的意识。一家人,共同看那带着油墨香的书报,将是孩子童年最幸福,最美好的回忆。

生二孩?中国老人眉头一皱


研究发现,与不需要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的几率更大。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消息一出,迅速刷遍各大传媒网络。一时间,能不能生,要不要生成为令众人纠结的问题。

根据估算,照“单独两孩”第一年的申请比例和最终实际出生人口来判断,“全面两孩”后新增年出生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预计2017年将出现生育高峰,出生的总人口在2000万—2500万之间。

有网友哀叹,不小心成了中国特色的“独生一代”。要不要生第二个,组成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422阵型呢?有媒体盘点了“生还是不生”的多种考虑因素,首先当然是钱袋子是否备足,经过估算,养大一个娃,少则68万,多则230万的“造价”,相当于多买一套房,更别说带娃的其他艰辛了;再次,“能不能生”也要考虑,女性35岁以后生育能力下降50%,男性45岁以后生育能力也大降,身体能不能承受是一大问题;更何况,生第二个,妈妈可能错过事业上升期,产后身材可能恢复更难,今后可能再无暇有自己的时间……

纵观各方论述,在很多人看来,“生不生”最重要的还得想好怎么面对“老大”。据说,很多宝宝对于弟弟妹妹的到来一开始都是拒绝的。有新闻也报道,曾有妈妈怀孕后,遭遇女儿以自杀、离家出走等相威胁,最终不得不含泪流产。专家为此出了很多招,比如要充分尊重“老大”意见,循循善诱利弊,多做心理建设等等。

然而在我看来,要不要生二胎,不能光问小娃儿的意见,而应该听听老人家的看法。现在很多都是双职工家庭,夫妻均有自己的事业,孩子只能丢给老人,即使请保姆,也需要有老人在旁照看。带完一个还要带一个,年纪越来越大的老人们吃得消吗?

不是没有实例。我身边就有正在怀二胎的朋友,正为谁帮忙带孩子发愁。婆媳千古难题,带完第一个孩子,关系没破裂受损已然是奇迹。即使是自己的亲生老妈,也坦言难以继续承受这副重担了。这种“三年又三年”的带娃生涯,不仅对爹妈是种毅力的考验,对老人来说更是。君不见,老人带孩子带出抑郁症上天台的新闻,也不是一个两个孤例了。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数年前曾报道,研究发现,与不需要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的几率更大。美国西北大学老年医学专家琼·麦科伊博士表示,步入老年后,身体会出现衰老现象,如听力受损、视力下降、步态失常、认知衰退等。老人努力承担起带孙子的重任,就会面对巨大的挑战。很多带孙子的老人抱怨压力较大,有时还与孙子或老伴发生摩擦,多数都无暇顾及自身状况。很多带孙子的老人缺乏睡眠,一些老人甚至因忙于照顾孙子而没有注意到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明显症状,延误治疗时机。

有评论调侃说,听到中国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海外奶牛们胸前一紧。其实,我私下揣测,尽管喜欢多子多孙,但会不会有很多老人也在暗自眉头一皱呢。

共勉:四个建议


写在前面

今年送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我曾写过一封信给她,后来这封信公布在我的博客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写信,我觉得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比言语或电话更能清楚地传达自己的理念,而且信可以长久地保留,不断重温。

我父亲以前就常写信给我,现在我书房里还有五六十封,每几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阅读一下,觉得弥足珍贵。虽然今天是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时代,但用写信的方式来传达一些深思熟虑的想法,让孩子永久留下珍贵的纪念,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

给女儿的那封信最开始仅仅感念于有太多话想对她说,但是后来决定把它在博客上发表,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和父母读了这封信或许会有所启发。除了给女儿的那些建议,我还以自己为人父母十多年的感受,以及作为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总结了四个建议跟大家分享。

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惩罚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在我给女儿的那封信里,毫无保留地描述了从她的出生到大学我们之间的父女感情,这种正面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在孩子成长时父母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然而也有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去教导孩子。

如 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 的情感,来换取父母的认同。这样的管教之下,孩子可能会很听话,但是也会缺乏自信,好奇心受到压抑,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存在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对小一点的孩子,尤其是涉及到道德或责任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惩罚,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那就是失败。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从失败中得到的,如果从小就告诉孩子失败很可耻,他就可能不承认失败,或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不会从失败中检讨、学习、成长。

相 对来讲,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我11岁刚到美国时不会讲英文,几乎没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地方,但是校长却牺牲自己的午餐时间为我补习,有一次 数学课老师问1/7是多少,我很快说出了以前背的答案,老师和同学都夸奖我是数学天才,我虽然不是数学天才,但在这样的鼓励下,充满了自信,而且对数学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点,它非常鼓励优点,而不去批评缺点。当时我的数学很好,美国历史却很糟,老师并没有因此打击我,知道我英文不好,甚至允许我考试的时候把试卷带回家去查字典来做,相信我不会去偷看书。这样的信任和鼓励,反而激励了我学好这门功课的决心,这件事给了我学习的勇气,也让我生出责任感和荣誉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正面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

多信任,少严管;多放权,少施压

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放权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责任。

在严厉管教下长大的孩子,会缺乏独立的能力和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一旦进入大学没有人再帮他策划,就会迷失自我,无所适从。所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个应该放权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见得懂孩子的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反而会造成他们日后责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常常有学生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如果太严管,可能就会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今天的孩子有很多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严重到自杀、抑郁症,这都是在巨大压力下造成的,父母对孩子一定不要过分施压,而应有解压的责任。

我知道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考虑到各种因素(例如高昂的学费)而对自己要求很高。当 感觉到她有太深的责任感和太大的压力时,我在给她的信里说了一句话,很多学生说他们很喜欢,“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 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这句话可能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是要培养责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诉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她的成绩。

几个月前,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好,我跟她说两个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就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我告诉她要追随自己的心,去尝试很多事,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

在我个人成长过程中,有件事意义重大,就是四岁多时我决定不要读幼儿园而去读小学,我的父母答应只要考得上就让我读,最后我考上了。这是我第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我因此意识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决策权力的人。

放权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也会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责任感。

多授渔,少授鱼;多做,少说

传道中长大的孩子,失去判断;解惑中长大的孩子,仅能记得;互动学习中长大的孩子,才真懂得;以身作则中长大的孩子,言行一致。

在中国的环境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说教,说教是中国传统的两三千年前的形式,但是在21世纪已经过时了。传道式的教育之下,孩子可能会记住,但不会真的懂得。说教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孩子不认可你,变得叛逆;二是他记住了父母的说教,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仅仅解惑的孩子同样也不会真正懂得。

要想真正懂得,一方面要试着经过互动的学习,让孩子知道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一个问题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另一方面要“授之以渔”,教孩子思考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中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质。

我常鼓励我的女儿参加辩论会时去辩论她不相信的那一方,多想一下她不是自然想出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理解事情是有两面的,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当人面对两面的时候,会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另外,这种思考方式也会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除了这种批判式思维之外,同样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有些父母亲会威胁孩子如果再打架就会打他,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正沉淀在孩子的心中的是如何做的,而不是如何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而自己不守时,让孩子讲礼貌而自己不讲礼貌,让孩子讲诚信而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而自己不负责的父母都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

所 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我给女儿的信中谈到了以诚待人,多交朋友,无需强求朋友跟自己一样嗜好、一样 个性,只要相互真心对待就足够了。我也跟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身边的朋友都个性迥异,但是如果自己都没有做到,我这样说就没有说服力了。

多做好朋友,少做严长辈

规矩中长大的孩子,保守胆小;父母附属品的孩子,被动听话;轻松中长大的孩子,乐观快乐;做父母朋友的孩子,爱人爱己。

我的父亲是个很好的父亲,他爱国、诚信、非常负责任,但是他从来不跟孩子打成一片,严守着长幼有序的界限。对父母尊敬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

在这个时代成长,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压力,当他们面临问题、困惑和挑战的时候,如果只是觉得父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就可能避而不谈,慢慢就有了代沟和隔阂。家长也许会觉得孩子太难懂,但其实可能是自己没有放下架子,定了太多规矩。

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胆小、保守、被动,新的时代里这样的人很难达到自己的潜力,也难在优秀的企业或学校脱颖而出。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满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彼此倾诉的,是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

所 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时,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会像朋友那样跟我开玩笑,也有很多话跟我说。以前我都是用电子邮件,但自从要跟女儿沟通之后,我就经 常用IM,在IM上,我发现她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的(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有那么一套九零后的网络语言),我也学着跟她这样讲。

刚开始时她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她告诉我我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其实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常渴望做我们的朋友,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做我们的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今天的孩子很多习惯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让他们来学我们时代的规矩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的。

那是不是就完全不要规矩呢?当然不是这样。

规矩可以有,然而:(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要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有启发的作用;(5)孩子越大,规矩越少,放权越多。

这是我的四个建议,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启发,中国的未来在中国的青年中,而中国的青年都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所以让我们以后能够彼此勉励,把他们培养成他们最好的自己。

遵循“四个一”做好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四个一”

家庭是儿童最初和经常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最重要成长摇篮。儿童的社会交往活动,首先从与父母的交往开始,而且与父母交往的频率最高,他们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家长。由于各种原因.特殊儿童较正常儿童更需要父母的主动帮助和教育。然而.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与教育方法不正确等原因,家庭教育受到极大限制,给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

01.

>>>给孩子一份真正的关爱 <<<

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没有爱就没有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真正的爱。很多智残儿童家长总感到有这样的孩子会为自己丢脸。再怎么关心他们也没什么出息,对孩子表现为冷漠、歧视、不闻不问。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是你家的烦恼与别人家有点不同,关键在于怎样调整心态,从容应战,依旧乐观地生活。当然,这是不容易的,但很重要!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和谐与欢乐.如果家长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情接受这个现实,认真地计划和安排好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同龄孩子去比,而是欣喜于自己的孩子的点滴进步。那么一切也许并不可怕。

但家长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一蹴而就,无论如何,都无法使那生来就没有发育全的人脑恢复所有的功能,孩子和正常人之间总有差异爱.像火种,能点燃孩子心灵的希望;爱,像雨露,滋润着久旱的禾苗、孩子需要爱,感受到自己被爱着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可爱。因此。家长要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对孩子,要学会宽容期待,多一些爱心,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期盼的眼光鼓励他们,使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调动。从而使孩子在动作、认知、情感控制及生活自理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为以后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02.

>>>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

有人说,孩子的行为往往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一个爱占小便宜的妈妈,身后可能会跟着一个顺手牵羊的孩子,一个经常言不由衷的父亲,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话有时也闪烁其辞。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由于特殊儿童的辨别是非能力差,所以家长更要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心理学家认为,在和睦融洽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大多比较活泼开朗,有良好的个性,反之,孩子发生心理缺陷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其实,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境开始。例如,妈妈蹲着择莱,爸爸就可以引导孩子去送小板凳;奶奶生病卧床,给递水送药;走在路上,看到老人手中的报纸或其他较小的东西掉在地上,帮助拾起等等。

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父母耐心地等待和帮助,不能放弃对孩子的主动引导,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始终是孩子最生动的教材,法

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好;“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03.

>>>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

有的特殊儿童家长认为,反正孩子做也做不好,倒不如自己做爽快。凡事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从而在孩子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父母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帮助的地方。长此以往,就造成孩子的无能和对家长永远的依赖。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论表明,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智慧,但个体之间会有差异,其差异不仅表现在每个人的智慧的组合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智慧的水平及其显现的时间等方面。家庭可以说是最为个性化的学校,完全有条件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舞台,使孩子学到的知识有机会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理解。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应用知识的广阔天地。首先,父母要抓住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如炒菜做饭时,运用学习到的加减法(如取几个土豆,拿几个鸡蛋)及有关食品、植物的知识能帮你做出适量的、搭配合理的饭菜;孩子会认数字了,让他帮助看看今天是几号、星期几。其次,父母要加强对孩子实践的指导。指导不是代替,而是诚恳地给他指出如何做更好,而且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最后,要注意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加以引导、启发,以促使孩子从被动的实践转为主动的需要。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先生说:“孩子们的玩,就是学习,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游戏对孩子的情感、智慧、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是很有益的活动。就拿够一个球来说吧,他首先要判断球滚到哪里去了,再弯下身子去寻找。看到球以后,还要目测球的距离,想一下怎样才能够到它,用什么工具够更合适等等,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玩和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机会啊。另外.家长不要怕孩子被欺负,让孩子走出去玩,与同龄人玩。因为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家长陪着玩能培养出来的,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学习并发挥这些才能。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并体验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情绪感受。怪不得有人说:“会玩的人是有福的。”

04.

>>>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信心<<<

家庭是孩子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有克服了困难后取得成功的体验。如孩子在做手工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技巧没有掌握而气馁,这就需要成人在更细致指导的同时,鼓励孩子坚持做下去,当孩子看到成功时,一定要对孩子强调:“看,只要小明一努力.做得还是挺棒的!”“看,丽丽的手不怕累,终于夹起花生豆了。”对于孩子努力过程的强化,可以让孩于少一点退缩和畏惧.多一点勇敢和自信。同时.家长应善于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比较;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并及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希望得到家长和他人的认可,这样的承认和赞许对他们的进步是十分重耍的。奖励方法使用得当可以促进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巩固。奖励可以是精神的或物质的。但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希望得到什么,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吻,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是孩子想得到的一份最珍贵的奖品,物质奖励要量少次数多,并伴随言语指导,不要过分强调物质这一外在动力,应注意儿童内在动机的培养、奖励最好是在良好行为之后进行,而不是在事先许诺,从而增加儿童良好行为形成的自信。

当孩子受到了鼓励,他们能看到自己努力所取得的结果,自信心加强了,积极性提高了,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时家长再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他们就能乐意接受了,而且勇于尝试以获得新的成功。

总之,家长始终要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点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生活是一项十分繁琐、细小、平凡而又负责任的工作。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就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增长知识,特别是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使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为孩子积极优化家庭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排除各种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弥补特殊儿童的不足。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四个家庭的账单:二孩你生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四个太阳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