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答: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提高自信。经常注意表扬他好的行为,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这就好了。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宝宝爱打人 你要怎么办,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就会开始出现打人的情况,甚至是平时很乖巧的宝宝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宝宝会出现这样的转变?一旦出现有应该怎么解决呢?
宝宝喜欢打人的现象大概有三种情况:
1、低龄宝宝在一岁半之前大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拍打和敲打的动作,他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其实是不合适的。在他的眼里,其他的宝宝还是个物体,他只是想去拍打他,但是可能因为有时候没轻没重就会对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
2、宝宝可能自身是具有一定攻击性的,所以才会喜欢打人。
3、宝宝希望呢呢狗狗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获得自己的iyi,或者是解决冲突。
而这种经验大部分的时候是从大人或者其他小朋友那里学习到的,也有少数是自己经验获得。所以大人喜欢打孩子的家庭以及周围有小孩子很喜欢大人的时候,宝宝也是最容易学会这招的。
通常情况下,在外面如果遇到打人的宝宝,就要带着自己的孩子避开他,因为不管是说教还是责骂都是容易引起纠纷的。
如果喜欢打人的孩子是宝宝的玩伴,就要在孩子和她们一起玩的时候注意那个孩子有没有攻击行为,当有这种倾向的时候就要立即的制止。
如果宝宝的年龄还不大,只要大人反复的制止他,那么反复多次强化记忆之后,孩子就能逐渐减少攻击了。如果宝宝的年龄在两岁以上,那么除了动作上的制止外,还要进行语言上的制止。
如果自己的宝宝被打,不要过分的安慰,也不要让宝宝还击,分开他们就可以了。当宝宝能够明白事理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
家长在对待宝宝打人的问题上一定要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不能单纯的因为宝宝做出错误的判断就责骂他。没有不好的娃娃,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只要你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宝宝就一定能够改掉打人的坏习惯。
每个宝宝的性格长相不同,加上成长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宝宝都是不一样的。随着宝宝慢慢成长,总有一天他要和同龄人开始接触,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交流。
尽管你可能非常努力让自己的宝宝能够跟别人一起玩耍,让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过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者是性格的缘故,很多孩子可能会不接受他,不想和他一起玩,甚至还会歧视你的孩子。
如果在遇到这种情况后,你能够正确教导孩子如何应对种族歧视,那么你就会为孩子配备了至关重要的应对和解决技能。孩子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下子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孩子能够选择在受到他人歧视后如何回应他人。
1.经常谈论生活
专家说明,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谈论一些自己的家庭文化和生活,能够让孩子更快地了解并形成自己文化的传统和生活。在了解了自己的传统和生活之后,再多加学习,能够让孩子产生对文化传统强烈的认同感。
2.向孩子解释清楚
爸爸妈妈在生活中要积极向孩子解释有关种族主义、歧视、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够尽快理解这些词语代表着什么,出现了被歧视的情况也可以有所准备。
沃里克郡郡议会发表称,歧视包括基于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宗教或性取向去对待他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种族主义包括对别人带有成见的结论。
3.表达自己的悲伤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适当向孩子表达自己关于种族歧视的悲伤和沮丧,这样一来的话,在孩子受到歧视觉得伤心难过的时候,他会想起不仅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大家都会有。
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自己也对那些人的态度感到伤心和沮丧,但是每个人的伤心和沮丧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十分关心这些伤人的态度,同时还想要去阻止种族主义伤害别人。
4.讨论可能发生的场景
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经常和孩子说一些经历种族歧视时可能发生的场景,比方说,在孩子上学以后,可能会在操场上、校车上、午餐室、公园或者教室遇到种族歧视。另外还可以跟孩子说明一下歧视的方式有哪些,让孩子有所准备,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更有效的处理种族歧视。
5.尝试去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孩子使用种族动机的评论,当别人使用伤人的言论或者别人一起玩却不接受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可以用来转移的有用的评论。
比方说,如果别人用伤人的言语攻击你的孩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当别人这么说自己的时候会感到悲伤,希望你能够换位思考,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6.鼓励孩子来找自己倾诉
如果孩子经历了种族歧视,应该鼓励孩子向自己倾诉。仔细聆听孩子的描述,同时询问相关的情况。如果是发生在学校,可以跟老师取得联系;如果发生在其他地方,积极开导孩子;如果歧视的情况严重的话,最好是避免接触有偏见的人。
当孩子喜欢缠着妈妈,不要爸爸时,千万别急着责备他,有可能是做爸爸的平常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而表现出的一种抗议反应;要改善父子间的亲子关 系,最好在孩子早教的过程中每天花些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跟他聊天、讲故事给孩子听……,了解孩子心理想法,也让孩子了解爸爸的爱。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应该就不难找出原因了。回答问题时先别找理由,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只选一个答案。
1.你每天都在孩子没睡着前回家吗?
2.你会帮孩子换尿布、泡牛奶吗?
3.每天专心陪孩子玩的时间有没有1个小时?
4.你有为他说晚安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吗?
5.你常常抱他并且跟他说话吗?
6.孩子哭个不停时你会耐心的哄他吗?
如果以上几个简单的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孩子不要爸爸很正常的。说的现实些,爸爸的存在与否对孩子而言根本没有差别,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你只是一张不陌生的脸孔罢了,也许身为爸爸的你会觉得不平,每天忙着上班工作都是为了谁?
宝宝从出生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前,可能是父母唯一能给时间陪他、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时候,如果错过,当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父母想陪他也许连 机会都没有了,但是在孩子最需要的这个阶段,爸爸却常常为事业、为赚钱,用掉了所有的精神与时间,没有时间陪孩子是个事实,却也成了扼杀亲子关系的罪魁 祸首,当爸爸发现自己在孩子的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的状况出现,想要弥补往往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费尽心思来引导,这对爸爸、对孩子都 将会是一种可怕的煎熬。
孩子一岁以前就已经会认人,时常出现在他面前、时常抱他、陪他说话的人,即使不是妈妈,都会成为他依赖的对象。但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参与的时间不够多,孩子黏妈妈不要爸爸的情况,自然很容易就出现了。
凡凡爸爸今天难得准时下班回到家,看到正在客厅玩积木的儿子,兴致勃勃的想陪他玩,没想到当爸爸拿起积木,凡凡却马上抢走,并大叫“这是我的!”“爸爸陪你玩啊!”爸爸解释着,凡凡说:“不要”,爸爸不解,虽然平常工作忙碌,早上儿子还没醒来前就出门,回到家时儿子也已经睡着了,可是到了周末总会尽 量把工作放下,陪家人到郊外走走,为什么凡凡对爸爸似乎有点冷漠,不论做什么只要妈妈陪,自己一参与,凡凡都会拒绝甚至哭闹,令爸爸非常挫折……
其实,三、四岁时宝宝已懂得表达自己的喜好情绪,而且不会骗人,全职的妈妈对凡凡呵护有加,不论凡凡做什么都会陪在他身边,相对的,爸爸虽然会抽空 带着全家出游,但是个性并不活泼的爸爸,和凡凡之间的互动实在不多,在凡凡的世界里并没有习惯爸爸陪啊!只有在车子里时凡凡才感受到爸爸的存在,因为妈 妈不会开车,刚学会说话的凡凡,甚至会叫出租车司机“爸爸”,也许在他的认知里,会开车的都是爸爸呢!而国内孩子早教常见弊端有哪些?
除了爸爸太忙碌之外,爸爸的个性有时也会导致孩子不愿或不敢亲近,尤其是生性害羞的宝宝更容易受影响,用几个小问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是不是那个不受欢迎的爸爸?
1.你常对着宝宝笑吗?
2.你讲话的语气是不是够温和?
3.在孩子面前你会收起一家之主的强势吗?
4.你陪宝宝时能否跟他玩在一起,还是只在一旁陪着?
5.孩子吵闹时,你可以不生气找出原因帮他解决吗?
6.你跟妈妈的感情是否融洽?
同样的,当上面这几个小问题,爸爸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又如何要求孩子跟你亲近呢?
要成为受孩子欢迎的父母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去体验的,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遇到这样令人头痛的状况,也千万别因此忽略了用心的重要。常常会建议忙碌的 父母们,要为自己也为孩子做一个备忘录,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该有什么样的准备?用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都要事先有个书面化的规划,随时检视自 己是否做到了?随时提醒自己不能忽略孩子的成长,因为陪孩子成长是一项无法预测的挑战,一路上随时会出现状况,父母细心的去预防,将会比发现问题时再来 弥补容易多了。
赵教授:您好!
我儿子从小很好动。现在四周岁,在幼儿园里经常动手打小朋友。老师对他教育,当时能答应的,可一会儿又犯了。回家后跟他耐心讲,他也能分析利弊并能保证以后不犯了。可是第二天去幼儿园接他是又是老样子,没改。软硬兼施、奖罚条件都没多大触动。对于一些动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他能分析、讲道理,就不能改。家人询问他今天幼儿园里中饭有点什么菜,或者说了下午的午间餐、或者就是自编的菜。没有哪次是清楚的。
总而言之,他错误认识得快,犯的也快。希望教授能给我支
招!谢谢。
Shijianyu
赵教授回答:
这位家长:您好!
我首先要赞赏您对孩子打人这种行为的旗帜鲜明的态度。孩子打人,不管有没有正当原因,都是不对的,应当给予批评,想方设法纠正。动不动就打人,无论是对打人的孩子自己,还是对被打的孩子,都是伤害。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有的家长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管不教,觉得孩子打人是占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有的家长有意无意地还鼓励、纵容,甚至指使自己的孩子打人。对孩子说:“有人打你,你就打他,别手软!反正不能吃亏!”这种情况还真的不少。
结果,有这样一个孩子,家长不知道为什么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回手就给了家长一巴掌,把家长给打愣了:“怎么?你怎么敢打家长,反了你了!”孩子不仅不认错,反倒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您不是对我说过:谁要打你,你就打他吗!”家长无言以对,只好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还一套一套的,说得理直气壮。觉得不主动欺负人,这样就够“高姿态”的了!还有家长说,如果大孩子欺负你,打不过,就用砖头打,用牙咬,反正不能服软、服输。
有的家长之所以这样“教育”孩子,一是因为都是独生子女,“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独一无二”,不想让孩子受委屈。被别的孩子打了,家长心疼。这个想法我理解。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让别的孩子欺负呀!
可家长想到没想到,如果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的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忍让,长大了,一旦遇到流氓、坏人,也这样做吗?那会是什么后果呢?
也有的是这种“指导思想”,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小孩子小时候受欺负,长大了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适应不了现在的社会竞争。
这种想法,表面看起来是挺有道理的。其实,这对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的一种肤浅的认识。社会的正当竞争不动用拳头,不是像小孩子打架那样。它是靠实力说话的,靠实力生存的,在社会竞争中获胜靠的是知识、能力、决策,是整体的高素质。不能用打架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若是这样引导,那将会把孩子引向何方?
很显然,你不是这种情况,是不主张让孩子随便打人,对孩子打人很反感,我很赞赏你的立场和态度。
要解决你孩子打人的这个问题,得先找找原因。原因找到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我估计,孩子有这个毛病:
一是家长可能平时对孩子太迁就、纵容、放任,助长孩子形成了“霸道”的习惯,只要有人侵犯了他的利益,引起他的不满,他就不干,就动手打人。
二是家长是不是也爱动手打孩子?如果家长经常打孩子,孩子就有可能学家长的样子,也用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是家长管教过严,犯了错就体罚,孩子受了委屈他要找机会发泄。在家里,打不过家长,就到外边拣着打的过的打,出气,以大欺小,倚强凌弱,发泄在家里受到的“窝囊气”。
要特别注意,对于你们的孩子打人的毛病,千万不要用打的方式方法进行管教。以“打孩子的方式”纠正孩子“打人的毛病”,就等于是“南辕北辙”。
有一个孩子在幼儿园老是打人,老师教育不管用,就告诉家长。家长倒是不护犊子,回家后就狠狠地揍孩子,边揍边问:“我看你以后还打不打别人!”
孩子哭着说:“爸爸,爸爸,我不打人了,不打人了。”爸爸停手了,孩子这时候又补充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
“等长大了,我再打。”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我家的小男孩已经上幼儿园,平时也不娇惯,但是遇上一点点事情,就会哭,跟他讲道理当时会好,但下次还是会同样的发生。
小孩爱哭,这完全是正常的。3岁这个年龄男孩女孩都一样,还没有形成大人期待的男子汉的性格。他刚刚才粗浅的意识到男孩头发短,女孩头发长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哭有的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发泄情绪,有的是表示疼痛、不适,有的却只是一种往方式,想要什么,说不清楚,就哭、发脾气。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了,哭就会少得多。
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哭得多,有几个原因:
1、父母下意识地鼓励哭。比如孩子膝盖上摔了一个小口子,父母亲就老是去“关心”他,一会儿就来问一问、摸一摸,表示过多的担心;又比如孩子为什么事不满意或为得不到某些东西而哭,父母就想尽办法让他不哭,把他想要的东西全给他。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
对策: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家长千万不要助长他的哭。孩子的哭既不要奖励,也不要惩罚,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不过,在孩子情绪过分激动时,可以和他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者给予一点亲切的安慰。但是,不要给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
2、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
对策: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3、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
对策: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帮助(或引导)孩子把嚎哭变成语言。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教他在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更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叫他起床慢慢悠悠,让他写作业磨磨蹭蹭,带他出门更是慢得让人心急。孩子做事拖拉,是不是经常让你着急上火?如果孩子的这种做法不及时纠正,很可能成为他一生的坏习惯。
应对策略
○让孩子承受拖拉造成的后果,不要替他们做什么,也别总是提醒他们,许多孩子只有承担了后果才能吸取教训。
○不要问孩子可以用“是”或“不”回答的问题,除非你愿意接受“不”这个回答。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是分享权力的一个办法,比如问孩子“你五分钟后去做还是十分钟后去做?”
○父母首先要说到做到——— 如果你是认真的,要坚持到底。你提出要求,孩子却说“等等”时,告诉孩子:“这不在选择范围内。现在就要去做,做好了叫我,我要检查。”然后等孩子行动。
○不要指望孩子在你上班的时候把事情做好,也别指望事情能在你回家前做完。最好规定一个最后期限,你要在他们身边监督执行。
○问问孩子是否认为拖拉是自己的问题,是否需要帮助他们来解决。如果需要,帮他们制定一个计划,从最后期限开始,给所有需要完成的步骤制定一份时间表。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机会,让孩子可以犯错并在你的帮助下从事情后果中接受教训。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表示他在和朋友出去玩之前把事情做完,但却并没有完成,不要提醒他。等到要走的时候,告诉孩子他得跟朋友打个电话说晚会儿到,因为他得把事情做完。
○如果你认为孩子做事拖拉是因为任务太艰巨,你可以帮助他从简单的步骤开始做起,让他知道错误是学习和成长的好机会,而且他也不必追求完美。
○尊重孩子自己的风格。有的人在压力的情况下做得更好。在你看来,孩子是在拖拉,但孩子也许在等急中生智的机会呢。
孩子到了6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逆反也会有打人、骂人等行为出现,不论什么原因,爸爸妈妈都不应忽略,但也不能一看到宝宝骂人、打人,就一味训斥孩子、或者打骂,先要分析一下原因,要注意和反思大人的言行对宝宝所产生的影响。
宝宝动手打人,大人要先严厉地告诉宝宝。 不许这样做再耐心细致地向宝宝讲明道理:有事可以找老师或爸爸妈妈帮助解决,打是没有用的,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领宝宝一起向被打人先表示歉意和慰问。再让宝宝主动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及其他形式向宝宝灌输道理,讲解行为标准。使宝宝慢慢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宝宝好打人、骂人、抢东西的毛病通过教育一时还难以改正,还可以采取短时间地不让她游戏权利或将好吃的食品、好玩的玩具暂时没收的方法,使孩子认识到打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不好的,大家不喜欢,只有不打人了,小朋友们才乐意和他玩,帮助他改正缺点。
孩子行为转变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家长都应该及时鼓励,使宝宝明白打人、骂人、抢东西不是好孩子,大人不喜欢,有错就改大人才喜欢。
另外,家里不要有人做和事佬,这种行为不管怎么说都是不对的,方式方法要注意,但是对这样不好的行为不能姑息,否则养成习惯再改就更难了。
有时候我想,直接让她磨蹭一天算了。让她自己接受她因为她磨蹭而带来的后果,免得每次都是这样,可是不叫她每天早上做校车去学校,她在磨蹭却叫一车的人在那里等她,这样耽误了人家的事情不说,也不可能真的不让她去上学吧。
不记得什么时候从网上看了个方法,就是给孩子规定时间,让她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多少事情,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磨蹭的问题,于是也效仿了一下,因为xx在写作业的方面还是不错的,虽然也东一下,西一下,但是每次一回家就先把作业写完了,然后再做别的事情。主要在生活方面总是磨磨蹭蹭的,比如吃饭,如果给她规定时间她要不就是狼吐虎咽,要么就是干脆不吃了。本来她吃东西据非常少,如果再不吃又怕把身体给弄垮了。
有段时间我想孩子还是不饿,于是她不吃我就直接把碗收了,零食也不买,而且还让她饿了一顿,可是还是改变不了,一顿饭下来最少要半个小时,而且每餐只吃半碗饭。除了吃饭以外,她做别的也这样,比如穿衣服,每次换一套衣服都要十分钟,洗个澡半天不见人,还好每次都是打开门的,要不还真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一系列的事情每次都让我觉得心力憔悴,人家说敲一下走一下,我要敲几下她才走一下。不知道大家在这方面有什么高招不?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如果您有好的方法希望能够分享一下
相信《宝宝爱打人该怎么办?》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