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目标是活的

06-01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中,时常需要提前准备资料作为参考。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案例:目标是活的”,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前些日子,我们组织了“打开尝尝”这样一节教育活动,这个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不出奇,是常规活动的一种,其他老师在公开教育活动时多次进行过,其教育目标是:学习不同的开启方法,并能用不同的方式打开食物的包装或外壳。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不得不调整了教育重点。

我们准备了各种装食物的物品,有塑料瓶、盒子、拉链袋、密封袋等;也准备了不同的食物,如橘子、糖果、花生、鹌鹑蛋、巧克力等。孩子们课前都很兴奋,早早的就洗干净手拭目以待了。yJs21.COm

活动开始了,当我说到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把它们放在了这些盒子、瓶子、袋子里,你们谁有办法把它们拿出来时,孩子们争着、抢着说自己能行。接着我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请他们尝试着去打开这些包装。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除了一两个个别情况外,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太简单了。在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带锯齿状拉链的小包装袋,打开它们甚至都谈不上举手之劳。可当我问道:××,你是怎样打开的呢?大多数的孩子都只会通过动作来加以表示,语言描述却很贫乏:这样,这样,就是这样……看来,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于是,我及时把教育重点尝试如何打开包装转向为对动作过程的描述上来,还逐步地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总结,提醒孩子们交谈、交流,梳理他们的经验,如:老师拿出大挂包和大纸箱(加封条),让一个小朋友想法取出,请大家看操作,然后安排集体讨论,这个小朋友先干什么,接着做什么,下一步又是如何做?通过引导,最后使幼儿用清晰的语言逐条说出小朋友取物的全过程,并且注意动词的运用,如拉、拧、翻、推、撕等。

接下来在“剥开尝尝”的环节,孩子们别看年龄小,为了尝到美味食品,都会想尽办法:打开、剥开、划开等,我们仍然把教育重点放在“你是如何打开的”经验交流上,引导幼儿用形象、具体的语言自己加动作一起来描述开启的方法,并且在此后选出大家认为最快、最好、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供全体孩子模仿。在交流中梳理、归纳活动方家的经验,感受日常生活中手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而去保护它。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积极参与探索、交流,并乐于表现自己的特殊之处,张扬自己的与众不同,使我觉得他们不是一般的小家伙,真可谓是“花中花”。当我把“王中王”的称号送给他们时,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因此,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及时调整侧重点,也不是不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本意。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扩展阅读

案例:大班案例反思假如我是孩子


大班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他们开始了探究。慢慢的孩子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许多不同点,就连看似相同的指纹,也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在无意中孩子发现指纹很有趣,用笔稍添几笔,就能变成可爱的小脸。

渐渐地喜欢“指印画”的孩子多起来。可是由于孩子的手指小,再加上他们印指印时有深有浅,使得画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红团团。怎么改变呢?总不能对他们说:“指印和指印间要空开些。”这句话对成人来说或许能理解,可对孩子来说“空开些”这“一些”究竟是多少他们无法理解,也就做不到。

假如我是孩子:

观察孩子们的指印画大多是一个个小脸,那能否说是“快乐的一家”?指印出自于手指,那是不是尝试让孩子把指印印在“手掌”上(将孩子的手指分开,然后将整个手掌外形描在纸上,再用剪刀剪下),这不就解决了“空开些”?

(策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纸剪的“掌印”轮廓)

活动花絮(2):

“瞧!这是什么呀?”“手掌”。“手掌上有什么?”“手指”。“每个手指都有一个指印,这些指印在一起就是快乐的一家。……”没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说:“我要在我的‘手掌上’画上快乐的一家……”。他们边画边向同伴介绍,“这是爷爷,他的年纪最大,排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

既然孩子喜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环境——“手”,让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呢?

(策略:选择了活动室的壁面,贴上一个卡通地很大的手掌。见右图)

教师的分析:

“换位思考”这一名称或许并不陌生,可是你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这所以我说“假如我是孩子”,正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园长要交待一件事,有的老师做得好,有的……。这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有关,与每个人自身看待事物的判断标准有关……这之间的原因有许多,那要每个人都能做好,实现就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关键也就在这个标准。那换言之,你提的要求孩子是否理解?他们的标准和你的标准究竟有多少?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发生花絮(1)的问题。而当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突然发现“空开些”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必须是看得见,容易操作的。于是我发现孩子在印指印时,常常会因为不想把每个手指都染上红色,而把手指分得很开。这不就是“空开些”吗?也正是我换位思考,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就花絮(2)来说,孩子们都能做到“空开些”,他们也更喜欢交流自己的快乐。可是当我再次为他们创设环境——手,并没有我预期的效果。我不是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吗?创设大环境,更便于他们交流,可为什么在大手上只有5个指印?而我的想法是,“手”大了,孩子们不就能多画些?可再深一步了解孩子,我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每个手指只有一个指印。虽然“手”是大了,可它在孩子的眼中还是一只“手”,他们也只会和先前一样在手指上印上一个指印。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他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也正是孩子的年龄特点。

由此,我更觉得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是光有理论,而是要积累实践经验,用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这时的换位思考不再是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

案例:他是“小偷”吗


案件之一:

集体晨会时,幼儿都静静的站着,表情严肃的注视那冉冉升起的国旗。礼毕后是惯常的国旗下讲话和宣布好孩子名单,宣布名单的一刻是最令幼儿激动的,他们个个都是那样的神气,期待听到自己的名字。在这一刻,我的眼睛却无意间扫到了低着头的烨烨小朋友,他的怪异举动驱使我上前仔细查看一翻。走至他身旁,轻拍了一下他的头,他竟莫名的下了一跳,再看他手里,居然拿着两支蜡笔,带着纳闷我收走了他的蜡笔。

案件调查及处理:

回到教室,我就对烨烨的两支蜡笔的来历进行了盘问,得知蜡笔是从美工区拿的,经过核对确实没错。问其拿蜡笔的原因,竟出奇的简单:家里没有。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保护其自尊心,便在其他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对烨烨小朋友进行了“幕后”教育。

放学时,带着疑虑与烨烨的妈妈谈了话,他妈妈听后很是气愤,表示回家要好好教训他,而且还分析出了新的原因:烨烨家中的蜡笔盒里缺了黄和绿两支蜡笔,而烨烨拿的也正是这两种颜色。调查到此事件已经很明朗了,既然已对他进行了教育,想必烨烨小朋友定会吸取教训再不犯了。

案件之二:

午睡时,幼儿都安静快速的脱衣睡下了,我便挨个床的去帮他们盖好被子。盖至烨烨床上时,见他快速的将手放入被窝,敏感的我觉得他手中肯定有什么东西,掀开被子严肃的示意他摊开手掌,果不其然,他的手中竟握着一小块橡皮泥。我预猜这橡皮泥定是上午幼儿手工活动时,烨烨偷藏的。想到此,我又猛的联想到前一天两支蜡笔的事,顿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安抚他快速入睡。

案件调查:

事后我和配班老师商讨了一下,此事有必要与他家长郑重的谈一次,共同商讨教育良方。事不宜迟,当天放晚学时,我俩便与他妈妈深谈了一次,谈话中得知,他妈妈由于面子上过不去,在上次谈话中隐瞒了很多情况。原来烨烨小朋友近一个月以来有一坏毛病,不管在谁家玩,总喜欢将别人家的小东西偷藏在口袋中带回家,如硬币、小玩具、糖果等等,见什么拿什么。为此事,烨烨的父母也对他教育了多次,他爸爸甚至还用皮带抽打过他,可也无济于事。听到这些我和配班老师都感到很吃惊,在理解烨烨的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之余,我们也婉转的指出了其父母教育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他妈妈也欣然接受了,并再三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想一个教育良策。

制定并实施教育方案:

首先,我们对烨烨的所有行为进行了分析,断定他的行为不是常人所指的“小偷”行为。因为从幼儿心理特征来分析的话,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很好的判变是非的能力,对于自己行为上错与对的界限还很模糊,对于他物与我物的区别还不到位,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东西我都可以拿来玩甚至带回家,而不去管这样物品属谁所有。所以烨烨小朋友会将自己的行为视为“理所当然”,也不会有改正的想法。

接着,我们又对烨烨父母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不容置疑的是,烨烨父母是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的,但他们过于迫切的希望导致他们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一、第一次发现孩子有随便拿人东西这一行为时,没有很好的重视及教育,而是草草处理了事,导致了第二次、第三次不好行为的发生。二、

烨烨父母奉行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这一错误思想及顾及自己颜面的行为,不但没使烨烨小朋友“痛改前非”,反而将“明战”改为“暗战”——将所有从别人那拿来的东西藏在隐蔽的地方,在无形中更促使了烨烨坏毛病的滋长。

对此,我们仔细商讨出了一方案:第一步,烨烨的父母必须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抛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极错误思想,变“打骂”为“慈言善语”,变“说教”为“谈心”,让烨烨在一次次宽松的朋友似的谈话中,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及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的不良而严重的后果,从而渐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第二步,父母、老师身份的转变,要变“长辈、老师”为“朋友”,与之平等相处,并时时提醒、督促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有拿人东西的行为,在以理教育的同时应鼓励其主动承认错误,将东西还与他人,再不能因面子而错过教育良机。第三步,耐心的实施教育方案而不急于一时,家园共同协作、时时沟通,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烨烨在家在园的表现。

方案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家园两方的“监督”教育,烨烨的改变令我们很欣慰,他不但改掉了拿人东西的坏毛病,而且,在幼儿园我们还几次发现烨烨在教育其他幼儿不要随便拿人东西,俨然一名“小老师”。另外据家长反映,烨烨还将从别人那拿来的东西全部找出,在父母的陪同下一一还掉了,可见,烨烨和他父母付出了极大的勇气。

自身所得教育:

从烨烨这一事件中,我深刻领会到家长、老师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领会到了教师的职业敏感度是何等的重要;更领会到了带领家长共同使用正确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我不敢想象,如若我们当初对烨烨的行为不闻不问或者是“一棍子打死”,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所有的责任我们能承担得起吗?由此,我又悟出一点:在教育工作中,对待任何幼儿、任何问题都应有冷静的头脑,要多细心、多观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教育好我们的幼儿。

案例: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以往大班幼儿在晨间自选活动中,最爱选择的是棋类组和建筑组。而今天的幼儿却在图书角里发生了“占地”冲突。我奇怪地问:“你们怎么全都上这里来读书呢?别的组也可以玩呀?”我的问题使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男男说:“我爱图书,图书中可以找到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还有许多好听的词。它是我们的好朋友。”王森说:“图书里有战斗机、坦克、大炮等许多的武器。要不是看书,我哪能见过这么多武器呢?”丁丁说:“图书里的故事特别美。”王材说:“我喜欢图书中的图画。”刘屿说:“图书中的话特别好听。”

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感到既惊讶又感动。看来,看书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这是多好的事情呀!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于是,我们决定打破已定的固定看书时间的常规,只要孩子们想看书,随时都可以看。即便是户外活动,幼儿想看,也可以看一会儿再去锻炼。

这样增加了幼儿的读书时间。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幼儿读书的兴趣,我们还从书中选一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幼儿听完故事再看书,这样可以建立语言、画面和文字之间的联系。为了满足孩子们讲述的需求,我们还开展了“读书故事会”活动。让孩子们看完书后,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孩子们在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的情节没记清,或是小伙伴们提出与书中不符的疑问时,都会主动到书中寻找答案,进行调整。渐渐地,他们看书的目的越来越明确。

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看书简直“着了魔”。有一天,幼儿园发新书,还没等我说什么,他们一个个争着翻着看起来,直到我告诉他们等他们喝完水,保证每人都有书时,他们才离开。喝水后,孩子们都各自选择了一本书。开始他们都抢恐龙和葫芦娃的书,一会儿又都换了。我问:“你们不是喜欢看恐龙和葫芦娃的书吗?怎么这么快就换了呢?”孩子们告诉我:“那书虽然好看,但不好讲。”看来孩子们又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光要看画面,而且要讲述,还要了解故事的情节。他们已开始从仅看画面到关注故事的内在线索了。可见,他们阅读的目的性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不仅如此,孩子们从书中还学到了其他一些东西,如书中美丽的画面已成为了孩子们绘画的参考书。过去孩子们画云,多是乌云、黑云,且多是三角形。看书后发现云彩的图案还有带尾巴的,非常好看,于是,积极效仿。书中画面的颜色搭配很协调,他们也拿来借鉴。书里还告诉他们许多以前不曾直观看到的知识,如什么时候有乌云,乌云来了天气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孩子们对书的价值挖掘得意思比我还要多。

让孩子们喜欢读书,让孩子们知道书是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今天,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爱读书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创造环境和条件,使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和需求得以深化,使孩子们在我们的支持鼓励下,向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

评析

让孩子们喜欢读书,懂得从图书中获取信息,这是我们的教育期望。李老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并非采用“教”的方式,而是关注

幼儿的需求,尊重、顺应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经历乐于看书--看懂图书--主动从图书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重要。

在这一教育事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关注和顺应幼儿西哪个读书的需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非常可贵的是,在孩子们萌发了读书需要时李老师能抓住时机,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她调整了常规的要求,使孩子们从中感到读书的重要。教师这种教育策略的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选择,成功地引发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使孩子们“看书着了魔”。

2.为幼儿的阅读不断提供能与之相互作用的条件与环境

在幼儿争着看书以后,李老师并没有停止教育,而是不断为孩子们创设条件,让孩子们在与图书、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新的需要。如通过“读书故事会“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听一听中,经历看懂画面、提取信息、理解大意、言语表达、经验分享的学习过程,使孩子们在看书的基础上产生看懂图书,讲述图书的新需要,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产生内在动机。

3.引导幼儿在阅读中获取多方面信息,实现教育的多重价值

由于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内动力,体会到了书的价值与魅力,从而主动地在看书过程只能感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如仿照图书的画面,学习绘画、配色等。图书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丰富认识的宝库。

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对幼儿需求的适时支持,而没有教师的强迫。在这里,孩子的需求被当作宝贵的教育资源

案例:我是烂苹果


实录:

绘画活动《蜗牛和苹果》结束后,看看离午餐还有一段时间,我便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散步。并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小眼睛去发现一些自然环境中的小秘密。有孩子说:“我们要找找有没有蜗牛”,我向她点头示意:“这是个不错的建议,那我们就去找找吧”。

孩子们陆续分散开来,各自在身旁的小路、草地上认真地找起了蜗牛。突然身后传来吵杂声,回头见众多孩子好像正围观着地上的什么东西。这时有人叫了起来:“老师,朱雷趴在地上”“朱雷,地上很脏的,快起来!”“朱磊,老师来啦!”。我顿时觉得怪异,上前果见这个平时一向调皮捣蛋的小家伙趴在了地上,听到我要上前也不见起身,尽然还用半闭半开的眼睛看了我一眼,接着又闭上了眼睛装睡。我看了不尽气从心生,恨不得马上命令他起身。这时却从孩子嘴中传来振振有词地一句:“我是苹果呀,我腐烂了怎么起来?!”

哦!我恍然大悟!!这个孩子在我面前突然变得如此聪明可爱,对他的调皮的评价在此时已是荡然无存。我立即回应:“呀,苹果腐烂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孩子看过《蜗牛和苹果》的课件,故由此经验,都说:“苹果籽掉进泥土里,要发芽啦!”“是呀,要发芽啦,大家看好哦!”说完,我示意作了个发芽的身体动作,小家伙们也在我的启发、引领下玩起了《蜗牛和苹果》的游戏。关于地上的那个朱雷自是不用说了,他非但很快的“发了芽”,还长成了一棵很大的“苹果树”呢!

思考:

对于这个实录,我觉得老师巧妙的回应策略既能满足孩子当前的需要,又杜绝了孩子长时间趴在地上的不卫生行为,同时还推动了孩子想象创作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发挥了一个活动的作用和价值。由此使我想到: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游戏情节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能多一点观察多一点耐心,肯定能捕捉到许多教育契机。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老师的回应策略将如何得到提高?这是与平日的勤观察、多回忆、善思考分不开的。

案例:“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是指在以幼儿园为核心,与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体系中,有利于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目的、有选择、有组织的经验体系。

一、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理念

1.整合观: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的新观念。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合过程。为此,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应尽可能促进幼儿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道德的诸方面整体发展。课程设计时注意两个层面:(l)知识与个性的整合。知识的传授是手段和途径,而个性培养是目的。个性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但不能因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培养。(2)个性各层面的整合个性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幼儿不同发展阶段。

2.主体观:幼儿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得到实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提供环境、控制环境和调整环境三个方面,而不是包办代替。

3.发展观:幼儿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个体。在幼儿阶段,幼儿个性相对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是兴趣、能力及习惯等个性特质的培养是有过程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孩子的成长,既相信孩子是发展的,又相信孩子的发展是过程性的这对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来说显得重要。

4.生活观: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的活动,幼儿的活动就是幼儿的经验。因而幼儿园课程要反映幼儿的生活,将幼儿生活中有益的经验纳入课程,生活应是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的源泉。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都是教师教育的机会,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都是课程的内容。

5.个体观:每个幼儿既具有幼儿的共性,也具有各自的个性,应充分尊重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而导致的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

课程应保证每一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每一个幼儿创造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不是一刀切。

6.环境观:除了显性物质环境的提供外,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也强调隐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非常注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形成教师和谐人格,以教师良好个性塑造幼儿的良好个性。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做好家长培训工作,使正确的教育观念深入家长心中,使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形成一个隐性的健康和谐的个性培养环境,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二、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的目标

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课程目标来源于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和知识经验体系三个层面。幼儿的个性培养离不开幼儿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情感体验和粗浅的价值观念。为此我们以个性理论为支撑,以便于教师在实践中操作为原则,构建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立体目标体系。

1.学会生活:通过生活活动和健康活动,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保健意识和身体锻炼习惯。

2.学会做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感受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规范意识和道德品质,体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形成幼儿良好、坚强的性格。其中包含对人忠诚,具有同情心;对自己既谦虚又自信;对学习既遵守纪律又开拓进取、富有创造性;知道节约,爱惜公共财物等。

3.学会求知:通过活动,发展幼儿对事物广泛而积极的探究兴趣,养成学习的正确行为习惯(如倾向、善思、读写等)以及发展操作、观察、思维、想象、创造和表达等能力,为幼儿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学会生存:通过活动,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环保意识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5.学会审美:从小学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和表达美,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情感特征。

相信《案例:目标是活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目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