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都有会准备一写需要用到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案例:孤独的“小弟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教师,我用欣赏的微笑鼓励他,用理智的情感包容他,用同等的位置理解他,所以我进入的他的世界。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咚咚一样特殊需要的儿童,相信只要以平等的眼光接纳他们,以特殊的视角拍摄他们,那么在这个主流大家庭中,舞得最炫的也许就是这些精灵!

蓝蓝的天空下,一只受伤的小鸟在努力地挣扎着,想要赶上集体的脚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它不懈地努力着!太阳出来了,阳光给小鸟以爱的温暖,它终于走入了大家的行列,享受着集体的温暖。

——题记

他叫咚咚,五岁,独生子。

咚咚的家庭属复合式家庭,他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但父母工作较忙,因此他大多与爷爷、奶奶相处。入园前从未进托儿所,刚来幼儿园时,生理和心理上都极不适应,表现为哭闹、倔强、任性,特别是当其父母亲把他送到幼儿园时,抗拒现象更为激烈。咚咚不愿与老师、同伴交往,语言发展较迟缓,发音不清楚,经常用动作表示他的意愿。带有严重的自虐行为,稍有不如意就用头碰撞地板或墙壁等硬物,性格内向,对周围事物较冷淡。

我经观察并与家长交谈后得知,家长平时在家与孩子沟通少,对孩子的发展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来到新环境,咚咚心里非常紧张,他用自己的方式抗拒和判断着身边的一切,我决定以爱去改变他。我怀着妈妈的心情接受了这位特殊的孩子,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建立了深深的师爱。

孤独的“小弟弟”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亦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家庭背景、周围环境、加上DNA的根源造就了个性不一、脾气不同、性格迥异的孩子。初来我班的咚咚,身材矮小,圆圆的脑袋总让人觉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摆摆,为他捏着一把汗。其他的孩子都喜欢称呼他“小弟弟”,因为他确实需要别人的照顾。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小弟弟来园已不在哭闹,但他总一个人玩积木,不和别的小朋友交往。本以为那只是一时的陌

生或害羞,可是我错了,过了好几天情况仍没有改变。我想我应该主动出击了。“咚咚,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起玩?”他不吱声!“是不是怕被欺负?”他依旧当我是空气!我的心猛地揪起来,难道连我他都不曾真正接受过?起先由于他身心方面的特殊原因,使我们对他抱有一种特殊的谦让与同情心理,对他事事都宽容与忍让,使他受到特殊的礼遇。渐渐地,其他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种特殊所带来的不平等,怕与他一起游戏,总“识趣”地避开。我知道,这样的处境对他造成的影响是以后无法弥补的,这种“特殊”扼杀了他的交往机会,无形中剥夺他平等交往的权利。我满足了他身体方面的需要,却忽视他正饱受孤独的煎熬。在以后的几天活动中,我有意无意地与他交谈,并且经常以亲昵的举动来拉近距离,帮助他参加游戏,替他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我能一视同仁地处理纠纷,消除其他孩子的顾虑,鼓励他们与咚咚交往。他用他的智慧判断着是与非、爱与恨,没有人会抗拒阳光的味道,我用心去爱他,渴望走近他,拥抱他,他就会用最纯真的眼神回应我们,谁说我们之间不能心有灵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和咚咚走得越来越近,他用生硬的语调叫我“笨(潘)老师”时,我的眼里就燃起了曙光,燃起希望!

当他叫我妈妈时

从踏入幼教工作开始,我就要求自己以母亲的角色关爱孩子的生活起居,望着一双双童真无邪的眼睛,我仿佛真的成了他们的妈妈,会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每一根神经。我的咚咚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却迟迟不肯放弃他自己的童话世界。让他坐下来上课,总是一脸苦相,使我觉得好像做了一件很残忍的决定一样。即使他心血来潮肯听你上课

,那也是没几分钟的光景,一不留神他就逃之夭夭!见他这样我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一次,我真的下决心不再迁就他,他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妈妈!”听到妈妈的喊声,我的心抽紧了:自己在干什么?我能强迫一个还无法走进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还说不清甚至听不太懂,更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快乐的孩子勉强他参加不喜欢的上课吗?一声“妈妈”叫出了他对我的期望与企盼,是的,那就是像妈妈一样包容他的特殊,而不是

用一根平行的指挥棒去勒令他,约束他。我放开了紧紧拽着他身体的手,妈妈不仅应照顾他生理的特殊需要,更会理解与满足他内心的特殊需要。之后,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他走入游戏,领着他感受学习的快乐,激起求知的欲望。现在他也开始主动要求加入集体活动,和同伴分享共学的乐趣。

尾声

堆积所有的情感,为的只是换回孩子的乐与笑。咚咚身上闪现出的特殊性需要我更细微的观察与关注,并且积极帮助与引导。作为教师,我用欣赏的微笑鼓励他,用理智的情感包容他,用同等的位置理解他,所以我进入的他的世界。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咚咚一样特殊需要的儿童,相信只要以平等的眼光接纳他们,以特殊的视角拍摄他们,那么在这个主流大家庭中,舞得最炫的也许就是这些精灵!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把玩具送给弟弟妹妹吧


室内活动区游戏,大班的几个哥哥姐姐主动来到我们班游戏、教给孩子们新本领。在大班小朋友的帮助下,楠楠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出了一个小滚筒。

游戏后的交流中我和许多孩子好奇的问:“你们做的真好玩,是什么呀?”“是个可以拉着玩的小滚筒。”杨楠自豪的回答。

“怎么玩呢?”

“这样玩。”说着,杨楠把做好的玩具放地上给我们示范玩了起来。小筒在地上滚了起来,吸引了许多孩子的兴趣,他们都想试一试。动作快的一凡第一个从楠楠手中接过了玩具,玩了几下,又交给了其他的孩子。在孩子们轮流玩、感受着玩具的快乐的时候我听见几个小朋友嘴里说着“真好玩,我小班的时候就玩过……”小班的弟弟妹妹——对,这正是培养孩子们关心小班弟弟妹妹情感的好机会。

“你们小班的时候喜欢玩滚筒游戏,我怎么没看见今年小班的弟弟妹妹玩滚筒呀?”我‘很奇怪’的样子问。“他们可能没有。”几个孩子抢着说。“噢,他们没有……”我用遗憾的语气说。看着坐在一起的哥哥姐姐,楠楠忽然眼睛一亮:“老师,把我们做的小滚筒送给小弟弟妹妹吧!”“好呀,他们一定会很高兴。可是……”我有些为难的说:“那么多的弟弟妹妹,却只有一个小滚筒,给谁玩呢?那该怎么办呀?”

“我们再多做几个,他们就都有的玩了。”闫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今天大家都回家找找瓶子,明天我们一起做滚筒玩具送给弟弟妹妹玩。”孩子们相互约定着。

分析: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心理学家也指出:爱的情感不是天生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因此抓住幼儿可塑性强的有利时机、使孩子的情感能得到感受与萌发,将会给孩子情感的发展造成很好的影响。

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全依赖成人的说教,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相互交往来发展的,孩子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极好方法,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园内资源、和大班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孩子们得到了哥哥姐姐的帮助、体验到别人关心自己的情感——抓住时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迁移自己经验、产生关心弟弟妹妹的情感,从而培养了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关注幼儿孤独现象


孤独历来被认为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专利,殊不知幼儿也有孤独问题。幼儿孤独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它对儿童当下的及长远的生活都会产生消极后果。然而,只是到了最近才有了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干预关注幼儿孤独。许多幼儿能理解孤独的概念并感受到孤独,比如幼儿园和一年级儿童能对一系列有关什么是孤独(“悲伤和孤单”),孤独从哪里来(“没人一起玩”),如何克服孤独(“找一个朋友”)等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在儿童心理学家更近的一项研究中,可用一系列问题(比如:“你在学校孤独吗?”,“学校对你来说是一个孤独的地方吗?”,“你在学校悲伤和孤单吗?”)可靠地测得幼儿园孩子的孤独感。这些研究显示出孤独概念对幼儿是有意义的,并且和年长的儿童以及成人的孤独概念相似。

1.孤独的后果

感到孤独的儿童通常同伴关系不良,因此比有朋友的同伴表达出更多的孤独感受。他们通常感到不被接纳,这种感受可能正损害着他们的自尊。此外,他们可能经受悲伤、不适、厌倦和疏远。甚且,早年孤独的经历可能预示着成年后的孤独。最终,孤独的儿童可能会丧失许多与同伴交往和学习重要生活技能的机会。考虑到与同伴的交往及友谊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潜在的互动缺乏给幼儿

教师带来许多忧虑。同伴关系很要紧,这对孤独儿童和其他孩子都一样。

2.孤独的原因

幼儿孤独与好些因素都有关。有些发生在校外,如:转入新学校或搬入新社区;失去朋友;失去物品,财物,或宠物;父母离婚;宠物或重要人物死亡。那些发生在校内的因素也同等重要,如:被同伴拒绝;缺乏交友的社会技能和知识;具有交友困难的人格特征(如害羞、焦虑以及缺乏自尊)。此外,受同伴欺负(如受作弄、身体上的攻击、语言上的辱骂)的幼儿园孩子,比不受欺负的孩子更孤独、更忧伤、对学校的态度更消极。

3.观察和评估幼儿

仔细观察儿童是洞察其孤独所必需的第一步。观察时,教师可着重于以下一些症状:

儿童表现出羞怯、焦虑、不自信或悲伤吗?

他(她)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吗?

他(她)看上去是被伙伴拒绝了吗?

他(她)选择避开其他孩子吗?

他(她)是否缺乏社会技能,不能开始或维持与同伴的交往?

他(她)具有必要的社会技能而不愿使用?

他(她)被同伴欺负吗?

他(她)的孤独是长期就有的呢还是最近的现象?

另外,由于在儿童身上孤独并不总是被观察得到(如有的儿童有朋友,但还是感到孤独),教师应该花时间与儿童个别交谈。可以问孩子:“悲伤和孤单是什么意思?”,“你悲伤和孤单吗?”,或者“什么能使你更快乐?”等问题。

观察和评估幼儿时,意识到他们的发展能力和个人倾向非常重要。比如,一般认为单独玩耍的幼儿今后社会和认知方面可能有危险。然而,许多学前和幼儿园儿童参与非社会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又高度预示着某种能力。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教师需要观察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交谈其感受,记录其行为和反映,以决定其是孤独现象呢,还是儿童在愉快地建设性地自我活动。

4.干预策略及建议

尽管可以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研究还相当缺乏,教师还是可以考虑可能适用于儿童的几种方法。

具有攻击性的儿童孤独感和不满社会的程度最高。儿童不被同伴接纳的原因很多,教师需要评估导致遭拒绝的环境:孩子对别人有攻击性吗?他(她)要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并适应环境有困难吗?他(她)传达需要和愿望有困难吗?等等。问题一经确认,教师就可以帮助儿童改变环境。教师可以指出儿童对别人行为的后果,给他们示范如何适应正在进行的游戏,或者帮助儿童清楚地传达感受和愿望。

受到支持、培养和珍爱的儿童较少遭到拒绝,与同伴积极交往的可能性更大。

受忽视的儿童同样感到孤独,虽然比因攻击性遭拒绝的儿童程度要轻。这类儿童与同伴交往有困难,因为他们通常缺乏社会技能。这些儿童也可能极端害羞、拘谨、焦虑,还可能缺乏自信。

如果儿童缺乏某种技能,教师可着重给予儿童反馈、提议、意见。拥有足够社会交往技能但不愿运用的儿童,可使其与比他更小的儿童配对以给其运用交往技能的机会。

受欺负的儿童认为学校是个不安全的、有威胁的地方,通常不喜欢学校。这些儿童的孤独感受会进一步延迟,即便欺负终止了还是逃避学校。这些发现指出了执行即时的干涉策略,减少欺负现象的重要性。教师可给攻击者提供严格的但具有支持性的建议。比如,可以引导并帮助儿童形成所需的生活技能,如尊敬别人,参与问题解决,一起完成需要合作的技巧和任务,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等。

教师还可考虑如何用课程帮助孤独儿童。通过操作、绘画、运动、音乐或者创造性活动,给以表达悲伤和孤独感受的机会,对有些儿童可能会有益处。安排有小道具的戏剧演出区,可帮助一些儿童表达他们的感受并获得支配感。使用危机导向的图书,求助于(精神分析的)读书疗法,可能帮助儿童处理个人危机。与儿童分享经过仔细挑选的文学作品,可能有助于促进情感健康。

形成与儿童的亲密关系、与其主要的照管人交流,能给教师有价值的洞察力和指导。当教师意识到儿童经受的孤独是由家庭引起时,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提供他们的支持。花些时间聆听,可打消一些儿童的疑虑,使其恢复信心。建议家长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也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友谊。此外,教师可就如何使孩子在学校更感舒心征询家长的建议,与家长分享有关的资源。

人们曾一度认为孤独问题只与青少年和成人有关,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误导。有部分幼儿确实体验到孤独的感受,数量虽少,但问题严重。伴随孤独而来的当下的及长远的消极后果越来越明显。观察儿童,形成并贯彻干预策略越来越紧迫。教师只有花时间关注儿童的需要,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帮助他们满足需要,儿童才可得以茁壮成长。

怎样认识孩子的孤独症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宝宝挖掘潜能,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识别孤独症便显得十分重要。

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宝宝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宝宝和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妈咪可据此推断宝宝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一旦发现宝宝表现异常,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尽快实施早期干预。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孤独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3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言语及沟通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在宝宝听懂话之前,就已经懂得用声音、动作、表情等来与人沟通,比如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宝宝高兴了,会咯咯地乐。长期与宝宝相处的妈妈就可以根据这些差别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宝宝再大些就能听懂不少话,并且开始咿呀学语。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

描述2

正常宝宝:两三岁的宝宝已经会说不少话,而且懂得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以前没听过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

孤独症宝宝:宝宝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对别人的问话常常没有回应。即便会说话,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却常常说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话,比如背诵电视广告等等。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对他所说话语的真正含义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他们常常用词不当,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句子,语言生涩呆板,很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性质,让人不知所云。

儿童孤独症的4大问题


儿童孤独症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与外界环境接触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母孕期宫内感染,有害的物质,化学的物理的物质影响胎儿的胎发育,其后心理环境因素等有关,其表现特点:

1.乳儿期表现极度孤独。

2.大多保持缄默,即存在语言也是模仿性质。

3.固执地坚持同一格式,反对任何变化。

4.对某些物品表示特殊依恋,不能离开。

一般在2岁以下即可出现症状,主要是人际关系障碍,患儿很少笑,面无表情,至8个月仍不认识父母,对周围的人及物不感兴趣,对母亲也不亲,自己会走的孩子不理会父母招唤,随年龄增长症状加重,患儿语言发育迟缓,2岁仍不能说话,有时说了是模仿

言语,有时腔调高,构音不清,有的患儿自言自语,对事物的变化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所放的东西不能变换位置,患儿知觉异常,常常是异常行为的基础,如用唤觉代替视觉的孩子喜欢闻其母亲的面颊,头发,在味觉上出现偏食,触觉上整天摆弄自己喜欢的东西,听觉上倾听一中奇特声音,视觉上常用斜眼看人或从手缝中看,孤独症小儿多伴有智力障碍。

家长要早期教育,经常与患儿对话,他不理你也要说,扩大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教他一些日常的简单动作,让他与同龄小儿多接触,使之适应环境,增强社交能力,注意语言训练,多教多说,反复训练,有器质性脑损害者可经药物治疗,若5岁有语言功能,预后较好。

案例:案例分析有趣的汽车


一天,浩浩带来了一辆车。自由活动时他拿出来玩,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个个都说,我家也有的。第二天,又有孩子带来车子,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买来的,有的孩子带来的车子是自己做的。季瑶将汽车都放在了一起说:“这是停车场,让车子好好休息。”教室的中间一下子放了许多车子,为了方便走路,我搬来了一张桌子做停车场。

实录一

小朋友来园游戏是自己选择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的孩子看一看车子就去玩建筑积木、橡皮泥了。也有的孩子选择了汽车。他们坐要将车子放在地上开在桌前随意摆弄,一会儿开车,一会儿学车子叫,过后就玩其他游戏了。

分析与措施:

在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总是将车子放在地上开,觉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在教室门口设计一条马路,有跑道线。

实录二

马路的出现,确实引来了不少孩子对车子的关注。诚诚说:“嘀嘀,我的车子要开过来了,你们的车子赶快让开。”黄嗣皓说:“你的车子应该在左边开,我的车子才能过去。”诚诚不听硬要开,结果两辆汽车相撞。黄嗣皓的一辆自制车车灯给撞下来了。诚诚见了,说声对不起马上离开。黄嗣皓哭了,来了许多孩子劝黄嗣皓不要哭,有的已经在帮他修车子了。

分析与措施:

幼儿对游戏规则还太了解,交通规则不明确,因此宣传一些规则并加宽马路。

实录三

浩浩在玩汽车,一边玩一边讲述着:一天,妈妈带我去玩,我问:“妈妈你带我去那里啊?”妈妈说:“今天去八佰伴”我说:“做什么车去。”妈妈说:“做公交车”。“公交车来了,是82路车,我和妈妈上车喽。”这时一旁的何世杰说:“停!你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罚款50元。”浩浩说:“我怎么没看见红灯,在哪儿。”何世杰指了指一个很小的红绿灯说:“你看,这就是。”浩浩大笑:“这么小,你回去再做一个来吧,我来不及了,拜拜!”浩浩的车开走了,何世杰在一边发呆。

分析与措施:

1.看了游戏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在没有教师干预,没有任何强求和催促下的幼儿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

2.这个过程使我明白:只要教师敢于放手,还幼儿游戏的本来面目,幼儿的游戏是愉悦的、主动的和有创造性的。

幼师资料《案例:孤独的“小弟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的案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