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别忘了对孩子的承诺

06-07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中,常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案例:别忘了对孩子的承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案例:

这几天我们正在进行“美丽的中国”的主题活动。一天,小仪兴高采烈地拿着一幅画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是上海的晚上。”我一看,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是你自己画的?画得太好了!”她笑眯眯的说:“是啊,我爷爷带我去玩过的。”我微笑着摸摸她的头随口就说:“小仪,你真棒,等一下老师要送给你一颗五角星!”因为正在准备接下来的活动,所以我心里想等到活动结束后再给她也不迟。可谁知因为一些琐事,我便忘记了这件事情,一整天下来我都没有兑现对小仪的承诺。

马上就要放学了,本来应该很开心的她,却变得闷闷不乐,眼睛还时不时的看看我,好像有些心里话要对我说似的。我有些疑惑,便走到了她身边,小声问:“你怎么了?”她思考了半天终于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你不是答应送我一颗五角星的吗?上次你也忘记过的。”顿时,我心头一热感到十分惭愧,我立刻从抽屉里拿出一颗红红的五角星送给了小仪,几乎是立刻的,我发现她脸上呈现出了自豪的笑容。

分析:

老师对于孩子而言,是无所不能的,也是最信赖的。对于老师给他们的承诺,孩子一定从说出承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兑现。这件事也许在大人眼里并不算什么,但对孩子而言却非同一般,因为那是老师对他的肯定。虽然我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但却给我敲响了警钟,平时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尽办法要做到,哪怕再苦、再累、再难。可是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犯下这样的错误,说过的话就抛掷脑后了,要知道孩子的心像水晶一般透明,折射出我们的言行品质。因此,你要求孩子说话算数,你对孩子首先要说话算数。如果确实无法实现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向孩子解释原因。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才能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案例:教育案例分析教师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


案例描述:在故事教学《我,喜欢我自己》的结束部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了解自我,大胆评价自我,树立自信心,李老师组织幼儿讨论:你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吗?你有哪些优点?孩子们讨论非常激烈,有的说:我会唱很多歌曲,妈妈说我象小黄莺;有的说:我会讲故事,还有的说:我会跳舞,上台表演许多人给我鼓掌呢!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明明把手举得很高,示意老师叫他。李老师迟疑了一会儿,说:““明明,你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我想说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你也有”。说着,他瞥着眼睛,调皮地用手指着老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李老师顿时收起了笑容,说:“我们今天就说优点,缺点以后再说。”“可我爸爸说,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老师,你有什么缺点啊?爸爸说把缺点改正了还是好孩子。”明明得意地说。“我说了,今天就谈优点,你没听到吗?坐下去!”李老师厉声说道。明明撅着小嘴,低着头,坐下不再说话。

分析:明明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调皮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出格”现象。这不,今天他又出格了。因此,当他举手发言时,老师迟疑了一会儿。明明认为老师不应该只让小朋友说优点,也应该说说自己的缺点,并且露出了孩子特有的天真,指出老师也有缺点,由此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议论和课堂躁动。尽管李老师对明明的说法也并非觉得不无道理,然而,老师更觉得明明的这一举动,使自己身陷尴尬,所提问题和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背道而驰,担心会破坏课堂气氛,使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严厉而坚决地阻止了明明继续往下说,明明很难过,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

反思:教师在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对孩子的所想所为教师应持尊重的态度予以接纳。案例中,李老师面对明明提出的问题,不仅不予正面解答,而且严加阻止,这样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更扑灭了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仅影响明明一个孩子,而且全班孩子都会以此为戒,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这样的想法:一切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做。其实,李老师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也许会起到两全其美的作用。如:李老师可以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比如老师下班时经常忘记锁门,做事情丢三落四的,我现在每天都在注意改正这个缺点,也请你们经常帮助我噢!”我想,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可以就明明的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在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缺点改正了,变成优点,孩子们的自信心会更强。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举办一次“我的小秘密”讨论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的缺点,然后再集体讨论并说说你将如何决心改正这些缺点。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案例:教育机智源自对孩子的挚爱


课间活动时分,我听到办公室外有不少孩子吵吵闹闹的声音,便走出去看个究竟。刚一出门,便被门外的一切惊呆了:不少孩子双手撑在地上,头朝下,双脚往墙上伸直,整个人倒立着。

这是多么危险的游戏!“别”字刚开口,我便下意识地摁住了嘴,害怕由于我的大声说话惊吓了他们,由此带来意外的不测。再仔细一看,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班驳的小脚印。

怎么办?!怎么办?!我心乱如麻。突然,我看见一个孩子双手撑在墙壁上在看那些顽皮孩子玩倒立游戏,他的身子和墙壁形成了一个弧洞。我急中生智,决定利用墙壁教孩子玩钻山洞游戏!

想到这儿,我忙招呼旁边的小朋友:“看,老师和李明一起玩钻山洞游戏啦!”我指导正在旁边观看玩倒立游戏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双手撑在墙上,双脚并拢放在墙根之外,这样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弧洞。孩子从这边猫着腰钻进弧洞,或者手脚着地钻过去,接着又从那边搭起来,脸上洋溢着欢笑,玩得可欢了!那些玩倒立游戏的小朋友见状纷纷站起来,加入了钻山洞游戏的行列……

一场虚惊终于结束了,我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我一方面利用晨间谈话、课间和幼儿个别交流、集体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反思,孩子好奇心强,看见电视里和大孩子玩那种危险游戏,不分青红皂白便学着做,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不能分辨是非,一味地好模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懂得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本身的因素,然后根据他们自身的这些特点,找到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玩安全又有情趣的游戏,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翻开以前的这篇教育笔记,那惊险又可怕的一幕至今历历在目……如果有其他孩子上前一推,倒立的孩子因双手支撑不住,手一松,头撞在地上;或者,时间一长,孩子脑子充血倒流;或者,老师大声一吼,孩子一受惊吓,头撞在墙上;或者……

我不敢想象由于幼儿和教师不经意的举动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局面:是大哭小叫、痛哭流涕还是怎样的惊慌失措?总之,那样的场面是我们不忍也是不想看到的。

一般教师看到孩子玩危险游戏,闪现在眼前的只有一个词:制止!而且是越快越好!所以,河东狮吼、严词厉句是最为快捷而又最有效的方式!我也本能地想运用它赶快制止这场突如其来的险象环生的局面!

但,多年来积聚在我脑海里的教育理念闪电般告诉我:冷静!冷静!千万要冷静!大声吼叫的后果会是什么?会不会惊吓了孩子?会不会因为我的大声叫唤引起更大的危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时刻提醒和警告我。我所有的思绪全部聚焦几个字:孩子一定要安全!

上面教育随笔中的两个“怎么办?!怎么办?!”正是复杂心情的最好见证!但同时理智又告诉我:必须尽快结束这场危险的游戏!因为幼儿好奇好玩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已有不少幼儿跃跃欲试想加入这支“特殊的队伍”。无疑这是不能不及时制止的时刻了!我的心情岂止用“心乱如麻”四个字来形容和表达?!在这样紧张又忙乱的时刻,我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一定会找到好办法的!我对自己说要是能及时找到孩子喜欢的游戏,既能吸引所有的孩子又能转移玩倒立游戏孩子的注意力,一举两得该多好呀!

所以当我的视线触及旁边双手撑在墙上正聚精会神观看的小朋友时,我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马上联想到我们在课间常玩的钻山洞游戏,那是两个两个小朋友搭成的长长的山洞,我何不利用一面墙壁当个小朋友做成山洞呢?如果让一部分孩子先玩起钻山洞游戏,一定能吸引那些玩倒立游戏的孩子……

新《纲要》说: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我觉得我是把这句话时时刻刻放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如果我平时不看那么多教育杂志,不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观念,不把《纲要》精神落实到实处,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或者平时不重视孩子的一言一行,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想坏事不可能变成好事,也不可能在关键时刻找到这么好的教育机智,赢得孩子的喜欢和爱戴。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碰到了类似“化险为趣”的事件,如孩子带来军帽发生争抢事件,我引导他们轮流带军帽学做解放军……

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只要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真正把新《纲要》精神化做实实在在的行动,我想我们一定能走进孩子的世界,赢得孩子最真最纯的心灵!

案例:小班案例环境对幼儿的重要


案例记录:

美术自由探索活动时间,一些幼儿在玩色室里玩着“小手小脚跳舞”的游戏,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

郁郁一会儿用小手印上颜料在墙上印小手,一会儿印整个手掌,一会儿又用手握拳印小拳头,再用手指在一边点画,他非常认真地印画着,一会儿一幅美丽的画诞生了。

玩了一会儿,他对其他小朋友用小脚在纸上跳舞产生了兴趣,他也想去玩,但又有点担心自己的小脚会弄脏,老师看到这一情况时就对他说:“不用担心,去试试看,你会觉得很开心。”听了老师的话,又看到伙伴们玩得这么开心,他终于忍不住了,也脱下鞋袜,加入了伙伴们的行列。他首先用小脚踩在了红色的颜料里,然后站到纸上,看到自己的脚印清晰地印在纸上,他开心地笑起来。于是,他又换了一种颜色来印,印完了以后,他看着印迹对旁边的小朋友说:“你看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变成了另一种颜色,多好看啊!”紧接着,郁郁不停地变着用不同的颜色来印,印成了各种图案,一边印一边对旁边的同伴说:“这是两只小脚在跳舞,这是一条彩色的小路,这几只小脚象蝴蝶一样在飞。”

案例分析:

郁郁在这次活动的开始只局限于用手来印画,后来受到同伴的影响,老师的适时鼓励,他开始尝试着用脚作画。对于一个小班小朋友来说,同伴和环境的影响更能达到好的效果,看到同伴玩的开心,他也会想着去尝试。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环境可以对幼儿起到鼓励的作用,让原本不敢去尝试的幼儿也能去探索、尝试。(郁郁也在同伴和环境的影响下,加入了小脚作画的行列。)在作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颜色变化的秘密,还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伴一起分享。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一玩色的方法非常感兴趣,在玩的过程中从不敢玩到玩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郁郁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案例:碰到问题怎么办(大班)

活动内容:我来造座山

观察对象:镭镭

提供材料:沙、各种棍子、模具

案例记录:

全园视艺探索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场地上玩。镭镭来到了沙雕区域,准备在沙的海洋里好好地游玩。他和身边的几个同伴商量了一下,准备在今天的活动中造一座很高的山。商量完了,他就开始动手造了起来。他先用铲子挖沙,把挖来的沙不断地堆在一起。这时他发现只用沙堆起来,这座山是不牢的,沙会往下掉落。于是,他一边往上堆沙,一边用手不停的把沙按按紧,这样一来,一座高山慢慢地造好了。

镭镭很高兴,这时候他又有了一个新的主意。他说:“我看到很多山都有隧道,我们也一起来挖个隧道吧。”伙伴们都很同意了,他们决定一起来挖个隧道。镭镭先用一根细棍来挖,发现只能挖一点点,这个办法不是很好。他又去选用了一根两头细,当中粗的棍子来挖。这一次,隧道很快被挖开来了,但是,山也有一部分象要倒下来。这时镭镭马上让同伴用手把山扶住,不让山倒下来。在两个人共同配合下,山没有倒下,隧道也快挖好了。

但是,镭镭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棍子比较短,不能一下子把隧道挖通,怎么办呢?镭镭想了想,又有了一个主意,从山的两头往里挖,在当中碰头,这样不就可以了吗?想好了就马上做,他拿了两根棍子分别从两头往里挖,慢慢的一条隧道终于挖好了,镭镭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案例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镭镭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造山、挖隧道这两样工作,在这过程中,镭镭碰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动脑筋、想办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在这一过程中,镭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幼儿是很喜欢沙雕活动的,镭镭在活动中始终充满了兴趣,遇到了山要倒下来,他马上就有了对策,在两手的配合下,让山顺利造好。当挖隧道时碰到了困难,他马上想到了同伴,让同伴和自己配合,一起完成了任务。当工具不够长时,他想出了从两头一起往当中挖的好办法,最终解决了问题。

在这次活动中,镭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伴合作的能力、想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相信他会不断的进步。

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


背景资料

林子,男,五岁。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意,林子平时少有人管,常常一个人独自玩耍。在幼儿园里行为习惯很差,是全园有名的‘‘调皮大王”。因此,老师建议他在小班再读一年。就这样,这个“调皮大王”就留到了我班上。

入园实录

记得他第一天刚进班那会儿就让你有点招架不住。在短暂的来园十分钟内,林子机灵得如泥鳅般穿梭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似乎对什么都不陌生,就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看着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真是无可奈何。

也许是对这一特殊孩子特别关注的缘故,每天,林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做操时,他会以小便为由偷偷地溜回教室玩一会儿玩具;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林子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很庆幸,后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我找到了帮助林子的办法。

案例一:卖菜喽

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问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林子也不例外,选择了他喜欢玩的“菜场”游戏,当起了“营业员”。游戏一开始,他就忙活起来,将各种蔬菜摆放出来,还细心地整理着篮子中的蔬菜。准备工作完毕后,他便开始叫卖:“快来买呀,我的蔬菜又多又新鲜,好好吃呀。”他响亮的叫卖声吸引了好多“顾客”前来购买。

“你好!请问你要买什么?”林子主动地向顾客问好。

“我要买萝卜。”

“哦,萝卜很好吃的,吃了还不咳嗽呢。你要买几个呀?”

“两个。”

“好,马上给你。”林子说完,麻利地拿过两个萝卜放到了“顾客”的小篮子中,还微笑着对“顾客”说:“欢迎你下次再来。”

分析与思考

别看林子平时吵吵闹闹,在游戏中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与同伴交往。那热情的招呼,那熟练的动作,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感动。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与调皮捣乱联系在一起呢?细细分析,这与他好动、自控能力差有关,而以前总是要求他安静地做一些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难怪他要捣乱呢。看来,只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分地表现出出色的一面。我想,要让林子尽快地融人到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在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里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案例二:我是鸡宝宝

今天的音乐活动是学习歌曲《鸡宝宝的摇篮》,歌曲中“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形象孩子们很喜欢,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兴趣盎然。一向调皮的林子也显得更为活泼和兴奋,只见他在椅子前来回走动,还时不时地插嘴、做鬼脸,逗小朋友发笑。对他的故意起哄,尽管我不停地用眼神、动作、语言暗示他,但他丝毫不予理会,依然我行我素。就要开始表演了,为了增强表演的兴趣,我从表演区中拿出一条黄色的纱巾围在头上,并让孩子们猜一猜“我是谁”。头脑灵活的林子脱口而出:“啊,是鸡妈妈,鸡妈妈。”说完,跑

上前一把抱住了我的腰。看他如此喜欢和兴奋,我灵机一动,煞有介事地说:“是呀,今天鸡妈妈要找乖巧听话的鸡宝宝,然后带着他一起出去玩呢。”听我这么一说,林子显得异常听话,马上乖乖地坐回椅子上,、一边有节奏地演唱歌曲,一边积极地做模仿动作。看到林子这么乖巧,我便学着“鸡妈妈”的样子拥抱他,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亲说:“你真是我的好宝宝,鸡妈妈可喜欢你了。”林子一听更开心了,用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腰,粘在我的身上,嘴里还不停地喊着“鸡妈妈、鸡妈妈”。就这样,林子完全融进了“鸡宝宝”的角色中,先前的调皮和不守规则早已无影无踪。在接下来的表演中,林子表现得更投入了。

分析与思考

“鸡妈妈”和“鸡宝宝”是小班孩子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形象,音乐活动本身的氛围也是宽松和愉快的。林子是一个很感性的孩子,情绪的外露和冲动使他沉湎于游戏中,当我用纱巾围住头扮成“鸡妈妈”时,林子顿时进入到了游戏情节,他的顺从、乖巧、投入在游戏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因为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做一个听话的“鸡宝宝”,得到“鸡妈妈”的喜欢,同样也是林子的愿望和渴求,在这一表演游戏中,他的这种愿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游戏让林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和转变,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呀。

案例三:卖面包喽

今天的午点是奶油包,香喷喷的,孩子们可喜欢吃了。由于班内人数多,孩子们需要按组轮流洗手,然后到餐车前去拿点心吃。可心急的林子早已按捺不住,在餐车前转来转去,盯着奶油包直流口水。当林子的小手不由自主地碰到餐车上的奶油包时,同伴不满的声音出现了:“你还没有洗手呢!”“你插队!”……原本安静有序的队伍也乱了开来。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故作惊讶地说:“咦?今天的面包店怎么没有营业员呀?怪不得闹哄哄的,谁来做营业员卖面包呢?”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林子也大声喊着“我,我,我……”我故意左看右,然后一把抓住林子的小手,说:“嗯,林子现在站得最神气,就由林子来卖面包吧,不过你要先去把小手洗干净。”被选中后的林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洗完手回来得意地站在餐车前叫卖起来。

说来也怪,前来买面包的孩子一个个都自觉地排好队,还主动地与林子交流,一切都那么井然有序。直到还剩最后一个面包时,林子高兴地喊:“老师,这最后一个面包是卖给我的。”我笑着点点头,林子呢,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面包吃开了。

分析与思考

看着林子津津有味地吃面包的情景,我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多可爱的孩子呀!爱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在林子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着香喷喷的奶油包,林子原本是那么按捺不住,可是当进入“卖面包”的游戏后,他完全投入了,是那么认真专注,那么有始有终。看来,林子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是无人能比的,当他进入到游戏中时,会很快地与角色融为一体,从内心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我暗自庆幸,情急之下生成的“卖面包”游戏,不仅让孩子们产生了新鲜感,玩了一次好玩的游戏,还自然地约束了林子这样不守规则的孩子,使他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纠正。

作为教师,看着孩子能走出“无助的阴影”,享受童年的欢乐,真有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通过对林子半年来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我的最大感触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地发展。其实,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案例:孩子对幼儿园主题没有兴趣?


角色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这时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正忙碌着烧菜、做饭,扮演“姐姐”的雯雯则抱着娃娃。可能是娃娃哭了,雯雯哄着他说:“宝宝乖,不哭,姐姐带你到幼儿园去玩。”这时扮演妈妈的园园听见了转过身来说:“我们这里又没有幼儿园的。”雯雯解释到:“我是假假说说的。”我观察到这一情况,便问雯雯“你想带宝宝到幼儿园去,我们下一次办个幼儿园好吗?”雯雯高兴地点着头。于是在游戏讲评时,我提出了这个建议,并在讨论中决定下次游戏中增加“幼儿园”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新主题的产生必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第二次游戏时并没有多少孩子对“幼儿园”感兴趣,有几个孩子在“幼儿园”里上了一会儿“课”,没多久就跑开了,最后做“老师”的雯雯也按耐不住寂寞溜之大吉。“幼儿园”顿时无人问津、冷冷清清,仿佛失去了主题深化的意义。

反思:

之后我仔细反思,发现许多问题。首先在前一次游戏结束时,我仅仅让孩子们讨论了“幼儿园”这个主题所要投放的材料,并没有为丰富游戏经验而进行专门的讨论,如:幼儿园里可以玩些什么?怎么玩?其次在“幼儿园”这一主题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注意自己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这样游戏时便会有内容可玩。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幼儿园的游戏生活;菜摊前的讨价还价;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所以说在一个新主题的讨论中,在儿童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不能忽略为孩子准备一个游戏的框架,使他们通过充分的想象和演示,创造出更美妙的东西。正如《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当教育为儿童提供环境的同时,引导儿童进入游戏状态,这种引导不为儿童认识,但为成人所意识到时,两者就融为一个活动。”

喜欢《案例:别忘了对孩子的承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