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故事(贺剑虹):周一的清晨,我上早班,刚一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杀虫水的味。我连忙打开所有的窗户换空气,小朋友们陆续的来了。过了一会,陈博文手里提着一只死蟑螂走到我跟前来:“老师,我在水池边发现了一只死蟑螂。”肖德贤、王昱几个小朋友也分别在床脚边、玩具柜边发现了几只死蟑螂。陈博文自言自语地说:“奇怪,教室里怎么会有蟑螂呢?”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我们的教室很干净,没有垃圾呀!”……孩子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蟑螂的家在哪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说:“今天我们一起们去找找蟑螂的家,看看蟑螂的家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像侦探一样找开了。不一会我让他们说说在哪些地方发现了死蟑螂,孩子们有的说在水池边和开水桶边,有的说在玩具柜和床边,有的说在厕所里。我问:“那这些地方除了死蟑螂还有什么?”,孩子们观察了一会,陆续地跑来报告,肖德贤说:“我发现水池边和开水桶边地上有一些积水。”陈博文说:“我在玩具柜和床边没发现什么。”搬开玩具柜和床,孩子们和我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玩具柜底下到处都是孩子们弄丢的水彩笔帽、铅笔头、橡皮擦、没啃完的苹果、山楂片等;而床底下则是头发丝、橡皮筋、发卡,还有从枕头里、被子里揪出来的海绵、棉花等,上面还躺着几个垂死挣扎的蟑螂。“原来这些地方就是蟑螂的家,他们喜欢生活在又潮湿又脏的地方。”我和孩子们都陷入了沉思。半晌,肖德贤说:“我们以后洗手时再也不能把水弄到池子外面去。”陈博文说:“我以后一定把不吃的东西都丢到垃圾桶去。”姗姗说:“我睡觉再也不揪枕头和被子了,这样蟑螂就不会在我们班安家了。”
教学反思(贺剑虹):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挖掘一日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进行探索。这次偶发事件如果教师将蟑螂一扫了之,也就错过了一次绝好的随机教育机会,而孩子们也错过了一次探索的好机会。通过这次随机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探索的过程,而且让我和孩子们都受到了一次再教育。通过这次探索过程,幼儿非常震撼,从而促使幼儿自觉地改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也发现我对孩子们卫生习惯的关注远远不够,应该引起我的重视。这次活动使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同伴评点(刘婷):新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建构性,幼儿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自主建构、积累经验。贺老师正是了解孩子这一特点,理解孩子的行动,倾听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蟑螂死了”并具有探索此原因的欲望时,贺老师没有责备孩子不讲卫生——“摸死蟑螂”,而是抓住孩子这一兴趣点,发挥
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孩子大胆寻找、思考、讨论,让孩子自己找到“蟑螂的家”。正像>所说的,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幼儿的教育课题。贺老师正是理会了>这一精神实质。
园长引领(李忠):从案例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自主的、积极的、探究的建构经验的过程:①发现问题――床边的死蟑螂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死蟑螂?哪里还有死蟑螂?③寻找答案――找蟑螂的“家”④形成认识――以后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正如皮亚杰曾说:“假定幼儿是从教学中获得概念和经验,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建构和发展这些观念和认识……”的确幼儿的经验建构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试想如果单凭教师反复用说教的方式要求小朋友们要讲究卫生、养成好习惯、不随便乱扔东西,其效果显然没有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认识有作用。因此教师要遵循《规程》“幼儿一日生活即是教育”“生活即课程”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实践愿望,挖掘幼儿自我建构认知的能力。
专家寄语(葛声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终身教育”,它适用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自身。理解它的教育理念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从理念到行为是一条刻意修炼、积极探索、持续发展的专业成长的道路,因此幼儿教育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刘晓东是研究儿童教育的学者,他曾经是一位“幼儿园的男教师”,他在《解放儿童》中写道:“不真正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就不会体验到幼儿教师的甘苦;不亲自参与活生生的幼儿教育过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不愿意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不可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从“解放儿童”,我想到“解放
教师”。我在《幼儿园教育科研新视野》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科研是:“为教师自己的研究”,是“对教师自己的研究”,是“由教师自己的研究”。教育科研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事实研究,第二层是价值研究,第三层是技术研究。在此认识基础上,贺剑虹老师自撰教学故事,自作教学反思,自邀同伴评点,自请园长引领。这是一种指向“问题解决”、实施“行动研究”的方式,这是一种促进专业成长、构建合作文化的方式。事实证明: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途径,是学校(园)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中小幼教师的教育科研追求什么?学校(园)教育科研往何处去?答案是:①回归——关注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②行动——走向研究、学习、工作的融合。③制度——走进真正园本教研的世界。
早上看孩子们插好了“心情墙”上的牌子,我发现捷捷插了一个不开心的牌子,于是抽空的时候我就问他“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捷捷一脸不高兴的说:“我只有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很少的,他们都不愿意和我做朋友。”我想了想说:“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捷捷说:“我也不知道,他们都不喜欢我去碰他们。”我说:“那你都是在什么时候去碰他们的?”捷捷地下了头,不说话了。我说:“捷捷,当大家都坐好了,你把小手放在别人的身上,别人会高兴吗?如果是你,你会高兴吗?”捷捷摇了摇头,我接着说:“还有大家都已经排好队伍了,你的小手又放在了人家的身上,你说他会高兴吗?如果是你,你又会高兴吗?”捷捷不吭声了,我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喜欢和大家在一起,但是你这样做影响别人了,所以大家才会不愿意和你做朋友的。如果你能管住你的小手,我想你的朋友会慢慢的多起来的,你说对不对?”我想了想接着说:“这样吧,捷捷,如果以后刘老师发现你的小手又放在别人身上了,我就用眼睛来提醒你,你就马上把小手放好行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我相信你能行的。”我拉着孩子的手,很认真的点了点头,孩子想了想也认真的点了点头。
反思:
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随着孩子们规则意识的逐步形成,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能妨碍别人,而且对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常常会“群起而攻之”,当总有一些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因此会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斥,捷捷就是其中一个。因此为了帮助捷捷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能影响他人的道理,也为了帮助孩子能重新获得同伴的信任和友爱,我将采取下列措施:
1、在每天的活动中及时用眼睛去提醒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手放在别人的身上,对孩子一些有进步的表现要及时给与鼓励。
2、在一些活动中,多鼓励捷捷去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让孩子们了解捷捷是个愿意帮助别人的好孩子。
3、鼓励同伴在自由活动中和捷捷一起玩,让捷捷感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对于捷捷的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活动背景:
一次体锻时,孩子们都感到很热,纷纷脱衣服,活动后,很多幼儿都出汗了。“老师,怎么这么热啊?”孩子的问题提醒我,他们对气候的变化有了感知。于是,我反问:“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几个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但马上遭到别人的反对:“不是冬天,冬天很冷的,冬天穿棉衣的,冬天会下雪……”看来孩子们对冬天的季节特征都已了解了,那现在是什么季节呢?为了让幼儿更仔细地感受、观察季节的变化,我带着孩子们到外面散步、观察。《春天来了》这一主题就由此展开了。
在主题开展一阶段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又怎么样了呢?我选择了《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经典的故事,作为预设活动。
实录:
活动前我准备了小蝌蚪,当孩子们看见小蝌蚪时,注意力完全被小蝌蚪吸引了,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陈老师,小蝌蚪哪里来的?”“小蝌蚪怎么这么小啊?它有眼睛、嘴巴吗?”……孩子们的议论引起了我的反思:应该把孩子们拉到我预设的活动中吗?很显然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很浓,马上打断他们,让他们来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显得很生硬。于是我调整了原有的计划,让孩子们继续观察,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小蝌蚪的脑袋是圆圆的、扁扁的,尾巴是细细的、长长的,它游的时候尾巴是弯弯的,不动的时候是直直的,顺着孩子的兴趣,我们一起学学小蝌蚪,并把小蝌蚪的特征编到了儿歌里,大家非常快乐。这时,一个孩子说:“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小青蛙的。”有些孩子马上附和,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自然地引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思考:
在主题活动的进程中,教师根据主题的内容,选择相关内容预设成一个活动,在我们的实践工作中,往往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这样的活动,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和幼儿一起解决,幼儿容易处于被动状态,自主性凸显不够。
实录中的孩子显然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如果要根据预设的计划马上把孩子拉到故事中,就会造成孩子跟着老师走的现象,那么这时我们就应顺应孩子的需要,既然他们对小蝌蚪感兴趣,就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孩子观察到一定的程度个别幼儿就提出:“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的。”但也有人不同意,于是就产生了问题,这时我才引出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带着问题来听故事,效果则更加好,远远优于本来的预设活动。
活动设计背景
想象力是孩子一生最好的伙伴。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有迷人的生活色彩,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活动目标
1、了解春天的特点。2、感悟春天的美。3、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通过绘画找春天。4、用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形象物体认识春天。
难点:认识春天。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关于春天的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放磁带《春天在哪里》
2、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二、画春天
提问:春天在哪里?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去找春天。
老师带着孩子们画出代表春天的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活动,从绘画中引导孩子们感悟春天的美。
三、展开想象
请小朋友大胆想象所画动植物的语言,并鼓励孩子看图编故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在开展《找春天》教学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对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天气、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几个方面。有几个孩子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寻找春天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用分组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幼儿需要,几个线索同时展开,不仅能加快探究进程,而且能相互补充,让幼儿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
新的学期伊始,我为幼儿准备了漂亮的各色彩笔,让幼儿应用于活动之中,虽然在我的反复提醒、强调之下,但几周过后,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的笔开始短缺,或者参差不齐。尤其是潘子婷小朋友的笔不是所剩无几,就是剩下的彩笔几乎都没有了笔盖。对这个现象,我感到非常茫然。为什么幼儿会在老师的反复强调之下而没有改进的感觉?于是我进行了对于幼儿家庭调查,通过与家长的攀谈,我了解到——大部分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习惯是:用就用了,收拾的事情是阿姨、父母的事情。父母在家的注意点也放在一种“结果”上,而不去强调与注意幼儿行为的细节,导致幼儿依赖情节。为了改变幼儿的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次寓于童话色彩的教育活动。
有一天我将所有幼儿参差不齐的彩笔全部收了起来,当幼儿需要笔完成作品时,都奇怪的问我:“老师?我们的笔怎么都不在了?”我说:“昨天老师在梦中,你们的彩笔告诉我,它们决定离开你们,不会来了”小朋友们一个个愕然的表情看着我。我说:你们知道彩笔为什么会离开你们吗?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说:是因为我们没有爱护它、是因为有的小朋友把彩笔的小伙伴都弄丢了……。小朋友们讨论完了,眼睛都睁的大大的看着我。老师!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会好好爱护我们的好朋友,您说彩笔还会回来吗?我摇了摇头,没有给他们做出回答。孩子们更是表情各异的不停的说着自己的“担忧”。我告诉他们,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从心里知道自己的错误,我相信也许彩笔会原谅你们的!
下午,小朋友们起床之后,有一名幼儿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大喊“啊!彩笔穿着新衣服,回来了”孩子们蜂拥而至来到美工区观看,当看到自己的彩笔整齐有序的排列在自己的名字之下时,竟然欢呼起来——。老师!我一定会保护好彩笔“好朋友”不会让它再离开我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笑了,我明白!通过这件事情,孩子们已经明白了很多——爱护我们的好朋友。
喜欢《案例:找朋友》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案找朋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