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硕士推荐:最适合3-5年级阅读的英文原著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 06-08

优质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故事感,而英文原著则可以培养词汇和理解能力,这可不是随便一本小说就能够做到的。

因此,爸爸妈妈在为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选择那些适合孩子年龄、阅读水平的优秀作品。

这九本小说多是曾获得纽伯瑞金奖的小说,英文词汇量比较适合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们,假期来了,不妨让孩子们读一读这些英文原著。

1

《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

夏洛的网讲述的是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竞是成为熏肉火腿。

作为一只小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2

《独一无二的伊凡》(The One and Only Ivan)

伊凡是一只好脾气的成年大猩猩,他从还是猩猩宝宝时就住在巅峰商城,是这里的大明星。他早已习惯人类驻足的目光,习惯闪光灯和指指点点的手指头。

他喜欢气泡瀑布般的汽水,喜欢朝人类丢他的粪球,但他最喜欢画画,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

天真可爱的小象露比的到来,唤醒了伊凡对丛林的模糊记忆。他忽然意识到这里只是个牢笼,并不是真正的家。

当大象好友因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当商城老板的尖爪棍向不愿表演的露比挥起时,伊凡愤怒了!他要履行对朋友的承诺,他要帮露比逃离这里,前往一个值得被称为“家”的地方……

3

《小妇人》(Little Women )

小妇人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

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

它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

4

《双鼠记》(The Tale of Desperaux)

双鼠记是一本由老鼠、耗子、公主和弃儿、光、爱、复仇与希望交织而成的小说。

小老鼠(Despereaux Tilling)因为爱上小公主而被下放死牢,却因为心中有爱而变得勇敢、愿意原谅;

渴望见到光的耗子(Roscuro)因一次出游,吓死皇后,被公主严厉的喝斥,深深觉得受伤而充满仇恨,一心想报复,却因有光的引导终能向上提升;

怀着一点点恨意和很多悲伤、仁慈以及愿意为人设想的豌豆公主终因体贴,而逃过耗子的仇恨,并且让渴望被爱、被注意的弃儿(Miggery Sow)有了希望。

非常动人的故事,让人展开书后就想一口气读完。

5

《赐予者》(the Giver)

赐予者描绘了一个想像出来的乌托邦世界。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人们不用决定工作,不用决定配偶,这些问题,社会都帮个人做好了决定。

而这个世界也没有记忆、感情、颜色及音乐,人们只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有一个人例外,他一个人承担了整个世界该有的记忆,他必须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而他也同时知道什麼是温暖、幸福和爱。这个人被称为the receiver of memory,也就是the Giver。

当12岁的Jonas成为这个the receiver of memory的接班人后,他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愈多时,他愈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最后他选择了逃离……

6M.yjS21.cOm

《别有洞天》(Holes)

别有洞天曾经荣获1999年纽柏瑞儿童文学奖,还被迪斯尼公司改变成电影,是一部十分精采有趣的著作。

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叫Stanley的少年,就像是宿命注定,他家好几代一直都很倒霉,所以一点也不意外的,他会因为审判不公而被判偷窃罪。

成为了少年犯的Stanley被送到沙漠边缘的“绿湖营”,每天在干涸的河床上挖一个大洞,这些明明毫无意义的苦工,管理者说是为了磨练他们的个性,但Stanley 却觉得他们动机并不单纯,决定要挖出真相……

此篇小说行文简单流畅,用词也并不十分艰深。幽默轻松的文字、曲折有趣的情节,更使得本书适合中级英语学习者阅读之用。

7

《细数繁星》(Number the Stars)

细数繁星舍去艰涩的词藻,以浅白易懂的文字和对话,生动地勾勒出书中人物的个性与心境,并且让二次大战期间丹麦人的生活、纳粹军人的残酷及犹太人躲避追杀的情境跃然纸上,战争的处境也不言而喻。

阅读这本书,就象是跟着主角安玛莉经历了一段惊险的旅程,途中有喜有悲、有纳粹的阻挠为难、有丹麦人民的勇敢坚忍、也有亲情友情的互相扶持。

藉由纯真的孩童眼中所看到战争的无情,也更加令人心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种种作为,是历史上永远的伤口,而这个作品让年轻的读者们有机会接触这段历史,却丝毫不流于沈重的说教。

8

《山居岁月》(My side of the mountain)

山居岁月获得了1973年纽伯瑞金奖,描写了青少年Sam Gribley 一个人在山上以猎鹰为伴侣,善用机智作为生存工具,面对寂寞和恐惧与大自然共存。

对山姆而言,这不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或露营,他是要像树一样在森林中长久地、独立地生存。

跟随着山姆深入森林的脚步,“野外生存”这四个字渐渐地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和虚幻的想象,它的真实、艰辛和迷人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所有没有勇气和机会进入的读者们。

虽然之后Sam回到城市生活,但他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仍旧非常强烈。本书让读者阅后由然而生对环保的重视。

9

《时间的皱纹》(A Wrinkle in Time)

时间的皱纹是一部集科学、幻想、神秘主义于一身的历险故事,讲述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在神秘朋友的帮助下,通过“时间的皱纹”,进入另一个星球,援救他们被困父亲的惊险历程。

在这部小说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时空的概念。这是一个关于坚持信念的故事,尽管旅途中布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三个孩子从没有动摇过他们要找到并救出爸爸的决心。

三个伙伴充满瑰丽色彩的星球旅程,就像《小王子》中一样有趣,从一个星球轻松跳跃至另一个星球。孩子们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虽然这些作品都有中文版,但我还是推荐各位尽量找英文原著来阅读。因为在英文翻译为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文字精髓的缺失,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还原。

如果想要感受原汁原味的含义和情感,只有通过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才能体会原作者的全部意思。

(本文源自互联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哈佛博士教家长怎么“打”孩子


哈佛博士教家长怎么“打”孩子

“孩子不仅可以打,也应该打!”近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语出惊人,称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会“打孩子”。

父母是一种特殊的岗位

在济南举行的一场主题为“规矩和爱”的公益讲座,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到场,吸引了近千名80后家长。

“为人父母是天底下最特殊的岗位。”王涛博士解释说,这个特殊岗位从业人数众多,综合专业要求高,但岗位培训却很薄弱。比如,公司新员工上岗,需要岗前培训。“在养育宝宝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学习过如何做好父母,所以我们都在无证驾驶。”

“请问各位爸爸妈妈,教育孩子是理念重要还是方法重要?”王涛说,两相比较,理念更重要,理念不转变,同样的方法取得不了预想的效果。

他举了个例子:有个妈妈,教育孩子出了一些问题去请教专家。专家发现她总是指责孩子,告诉她要多欣赏和肯定孩子。这位妈妈无奈只好肯定和表扬孩子,最初几次还有效,但逐渐失去了作用。

王涛告诉家长们,教育孩子要掌握四个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

孩子可以打但要用“杖”打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不听话时可不可以打?针对年轻家长们的困惑,王涛一语中的,见解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打。”

“孩子可以打,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但需要讲究艺术。”王涛认为,孩子不听话,家长可以打,必须先学会如何打,要掌握四个原则:

其一,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不能借助打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触犯了规矩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其二,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要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而父母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杖’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要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王涛说,如果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其三,家长打孩子前,一定要与孩子有语言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不是爸爸打你,是爸爸不得不打你”。

其四,打孩子需要爱。孩子犯了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王涛还剖析了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的差别,他认为现在的年轻家长要做既有爱又讲规矩,二者高度平衡的“严格型”父母,而不应做溺爱型、放任型以及严厉型的父母。

他现场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孩子走路时不小心绊倒,中国父母通常会一个箭步冲过去,赶紧把孩子抱起来,神态紧张,表情夸张,大呼小叫,心疼得不得了,结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殊不知孩子摔跤时自己已经很紧张了,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起到缓解紧张、安抚的效果,孩子一般反映为大哭,要妈妈抱。”

王涛说,更有甚者,很多中国家长会把绊倒孩子的地方打两下,以此来安慰孩子。“时间长了,会让孩子认为,一旦犯了错,首先要怪罪环境和他人,这样他还会自己负责任吗?”

与中国父母不同,美国的父母处理起来分为三部曲:

第一,父母会走到孩子绊倒的地方,蹲下;

第二,语气平静地轻声问孩子两句话:你没事吧?需要帮忙吗?“这样孩子会比较快乐地恢复,自己站起来,并向父母表示感谢”;

第三,父母会指着孩子绊倒的地方告诉他,“宝宝,这里有一个小坑,下次走路时要小心。”王涛说,美国父母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绊倒了,主要是自己的责任。

适合分享阅读的书


与宝宝的认知、言语发展水平相适应,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点,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的图书。一方面故事主题要贴近宝宝的生活,语言幽默,想象力丰富,为其提供丰富的、刺激性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图画色彩丰富、极富创意,激发儿童自主阅读。

专家推荐的阅读方法:

1、用手指点、逐字朗读。

分享阅读需要父母为宝宝逐字逐句朗读时,用手点指书本上的字,从而引导他注意到每个字的字形(而非不是机械的认字),同时,正确地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

2、不断重复

宝宝阅读的内容需要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妈妈可以先读一句,宝宝跟着读一句,然后妈妈再和宝宝一起读,最后逐渐过渡到宝宝自己独立阅读。通过这种模仿的方式,宝宝开始从被动听别人讲故事,逐步过度到自己主动读故事。父母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宝宝进行不断地鼓励和表扬。

3、书本知识生活化

为了增强和激发宝宝阅读的兴趣,建议妈妈们根据图书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认知结合起来。比如,在和宝宝一起读过海洋动物书后,带他去海洋馆看看海豚、海豹到底是长成什么样子;看过植物书后,则可一起去植物园逛逛认识各种可爱的植物。这样就可以使阅读变得更有趣。

成长的过程是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宝宝早期阅读亦是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的相同的树叶,每个宝宝总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特点,细心的妈妈只要抓住宝宝早期阅读的主要特点适当引导,就可以了,相信宝宝一定会带给你很多惊喜。

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为幼儿进入小学所做的最好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而阅读能力则是独立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

推荐适合0~6岁的绘本,孩子的阅读从绘本开始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在发达国家家庭绘本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也是最好的礼物。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会对色彩比较敏感,五颜六色的绘本刚好满足这个要求。

人类是先学会图像记忆、图像思维,然后才学会命名、学会符号抽象思维。绘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途径。下面让我来推荐一些适合0~6孩子看的绘本。

《宝宝从小讲礼貌系列》

礼貌其实是个动词,是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得到的人生经验,全套8册,源于真实生活,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一个懂礼貌的孩子要比霸道蛮不讲理的孩子受欢迎得多,在人群中也更显眼,带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小熊宝宝绘本系列》

本书运用动物模拟人宝宝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习惯问题。用生动的方式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生活习惯问题。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安全小绘本系列》

儿童安全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本套共有10册,有不能吃,乘电梯,地震了,过马路,我不要,停电了等等,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基本安全意识,让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

《给宝宝爱的抱抱》

整本绘本只出现“抱抱”“妈妈”和“宝宝”三个简单而重复的语词,却生动地勾勒出温馨的故事氛围,触动大小读者的情感与共鸣。“抱抱”的故事,题材看似简单,却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满足孩子被爱、被拥抱的心理需求。

《好饿的毛毛虫》

这本书图画很简单,对白也很简洁,可是里面融入了很多的知识,例如数的概念,星期的概念,连吃多了会肚子疼也通过简单的故事传递给了小朋友。是一本趣味认知的好范本。他被被译三十多种文字,大小开本世界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2001年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畅销童书”(精装本)第20名。

《大卫不可以系列》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可爱的大卫,大卫的身上就有我们的影子。里面的大卫是每一个小小孩的化身,他总是不停的闯祸:偏要去拿大人不准拿的东西、踩着一地的泥浆回家、吃饭的时候拿着食物当玩具、不分场合的大吵大闹、随时都会惹点小麻烦......这样的画面,小孩子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因为大卫就是他们自己呀。这个系列将教会孩子那些事情不可以做,做错了应该怎么办等。让孩子轻松的学会生活中的行为礼仪、日常习惯。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这个美妙的儿童故事绘本,让孩子们摆脱束缚激发无穷的想象力,每一页米莉的帽子都有不同的变幻等待孩子们的发现。本书用烂漫可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叫米莉的小女孩,拥有一顶可以神奇变幻的帽子漂亮的孔雀、美丽的鲜花、汽车、轮船、房子…只要你想帽子就可以变成你想象的任何东西。

书末作者鼓励孩子只要勇于想象什么事情都可变成现实。这是一本激发孩子想象力的绘本。妈妈们不错错过哦

《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总是能让年幼的小读者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简单,而又富于韵味、诗意盎然,一个让孩子倍感温暖的睡前故事。

这是一本能找到共鸣的书,每个孩子总是想要各种方法来考验妈妈的爱,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

《我的爸爸叫焦尼》

这是一个温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但是,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什么是亲情?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家庭虽然破碎,但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尊、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念。

《活了100万次的猫》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一部有关生命与爱的伟大寓言,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时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对于爱与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当时的他可能不能理解,但当孩子长大后,某一天他想起这个故事,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哈佛博士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


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29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如何为3-4岁的孩子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


由于书本里蕴含着相当多样化的内容,3~4岁的幼儿大都很喜欢听故事,对书和阅读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父母可以抓住此阶段孩子的发展特色,以及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为孩子挑选出符合孩子兴趣的好书。只不过,3~4岁孩子在身心发展上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因此,该如何从孩子的发展特征为考量,为他们量身订做最适合的阅读内容呢?

1。故事是孩子感兴趣的,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往往没听完故事就失去耐性;其实导致幼儿缺乏耐心主因有两个:一是故事太冗长、二是故事不够吸引力。根据统计幼儿到四岁时的专注力平均长度才约有七分钟,因此过于冗长的图书内容一定会造成幼儿分心。但是,若能符合孩子的兴趣时,他的专注力就能随之增加。因此可以选择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2。故事情节是孩子可以理解,与他的生活经验相关

此阶段的幼儿开始进入团体生活,生活经验顿然开展,认知学习的渴望也随之增加,在阅读过程虽然还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但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进展,观察可是越来越敏锐了。因此,家长可以尝试提供稍微复杂的故事书给孩子,间接的,也能增进孩子在认知上的进步。只不过,要提醒父母在为孩子挑故事书时,避免书的内容超过孩子的理解程度;同时,故事的结局最好是明确、有条理的,当故事结局是模糊或模稜两可的的图书则较适合年纪稍长的孩子。

3。可以激发孩子想像力的图画书

三岁以后的孩子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想像力也开始起飞;此时充满创意的图画书,最能投其所好了。因此,父母不妨挑选一些幻想类的图画书,引发幼儿想像的空间。

4。可增加社会情绪类图书

随着动作、表达、认知能力的增长,三岁左右的孩子已能展现更多的利他行为。因此,和孩子一起读读社会情绪类的图画书,除了帮他更认识自己的情绪外,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更能敏锐的同理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感受、具备了良好人际互动的技巧。这些让孩子有良好人际的能力,都是可以从阅读经验中得来的。选择与孩子情绪经验有关的图画书,和孩子一起读,这也是帮孩子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方式。

5。可以选择现在流行的书本形式

现在的儿童图书有多种形式,不仅仅有色彩鲜艳的平面设计,还有立体图书、翻翻书、游戏书之类,父母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的书本,与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6。不要让识字成为阅读的天敌

早期阅读不能和早期识字混为一谈,更不能被早期识字所取代,在强迫孩子大量识字的过程中,一个更隐性,也更可怕的后果是很有可能会因此而抹杀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亲子阅读书单推荐


“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里去旅行,共同分享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而亲子之间交换的丰富的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这段话可不是保哥自己编的,而是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所说。的确,阅读是最好的教育,低成本、高回报,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理解力、想象力、表达力、观察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各位家长大大们打算跟孩子一起读什么书呢?若是还没想好,那就看看保哥这份书单吧,能让你和孩子一起去书中的世界愉快旅行哦。

《朗读手册》

【美】吉姆·崔利斯

暂且放下手里的事情,大声为孩子读书吧!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尽解答了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怎样的书才算是好的朗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

《骑鲸之旅》

【中】粲然

与孩子共读,归根到底不在“读”,而是让书成为通往彼此心灵的“途径”。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共读经历告诉所有父母:亲子共读的第一个成果,是失败。 但只要父母像辛勤的老农沉默而无所求地翻动土壤那样翻动绘本,孩子们一定会从灵魂里开出热烈的花来呼应你,感觉到共读过程中的爱与被爱。

《幸福的种子》

【日】松居直

在松居直先生的这部代表作中,他以自己的童年成长、育儿经验,以及从事儿童书籍出版行业的深刻体认,系统介绍了图画书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解开当今许多育儿迷思的同时,他还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告诉家长和教师如何为孩子挑选优秀的图画书和进行阅读指导。

《好爸爸是个“故事机”》

【中】侯泰而

每个家长都应该做一个“讲故事的人”,不断满足孩子听故事的要求。这本书中有为孩子讲故事的一些方法,谈了陪伴孩子阅读故事的一些经验。它会告诉你,不用在意自己的故事讲得好不好,不要在乎自己的文化水平高不高,只要你耐心地去对待孩子讲故事的要求,你就一定会成为受孩子欢迎的“故事机”。

《故事知道怎么办》

【澳】苏珊·佩罗

在本套书中,作者传授了故事创作、讲述的技巧,针对儿童的各种挑战行为,收录了200多则治疗性故事,并配有几十幅手绘插画,有助于家长和老师通过讲故事、编故事的方式,让你学会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