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晨宇是班上最“活跃”的孩子了,一会儿抓抓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又去碰碰别人的头;学本领时一刻也坐不住,屁股上好象有小虫子在咬他,坐在一个地方不能停留片刻。也常常去影响小朋友的注意力,因此小朋友也讨厌他的“活跃”。
镜头一:
区域活动中,我发现郑晨宇选择了建构区,设计未来的房子。一开始我以为他又会向平时一样做不住,选择别的玩具去了。可是他却很用心的在设计他的未来房子,一开始他用鞋盒做成人住的地方,再在饮料杯上修剪了一个洞,装上了一根导线,他说:“姜老师,我用这个导线,可以使房子飞起来”。我发现他把这个饮料杯放在了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装饰了一下,再贴到了鞋盒上,这样一幢飞机房已初具规模了。
镜头二:
第二天,我看到郑晨宇又来到了建构区,小心翼翼地拿出他设计的飞机房子,又开始他的“创造”了,不一会他用硬纸剪了两个翅膀,这样更加象飞机房了。我以为这时候他的设计已经结束了,没想到他又拿出了硬纸、吸管,在剪剪、贴贴中,一条飞机尾巴出来了,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这是我设计的飞机房的尾巴,这样飞机房就不容易被风吹倒了。”原来是用它起到平衡的作用。
镜头三:
第三天,郑晨宇还是来到了这里,设计起他的房子,我以为他还要为他的飞机房子增添点东西,可是当我走了一圈再去看他的杰作时,飞机房消失了,我找来找去也没发现,就过去问正在设计房子的郑晨宇,原来他又想设计房车,他就把飞机房拆了,又开始设计起房车来。我问他:“飞机房还没有设计好,为什么又设计起房车了”?他说:“我现在又想设计房车了,飞机房我不要了”。因此,三天的时间,郑晨宇什么房子也没有搭成。
行为分析:
1、课程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孩子的双手很灵巧,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多变性玩具。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像郑晨宇设计未来房设计了三天也不过隐。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想象的东西构造出来表现出来。
2、郑晨宇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非常强,虽然他平时比较顽皮好动,但是他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想象也十分大胆新奇。
3、从实录中可看出郑晨宇他有极强的创造欲望,可是他出现了三心二意的行为,如:他对设计房子很感兴趣,可是他一会儿想要搭飞机房子,一会儿又想搭房车了,导致他什么也没搭成。
教养支持:
1、及时肯定他的想象与创造,让其对自己充满自信。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设计。
2、材料可以刺激和引发幼儿游戏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多途径地挖掘材料的来源,鼓励和同伴、家长一起收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各种可利用的废旧物,以丰富游戏材料。充分的材料才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挥。
3、及时纠正出他三心二意的行为,利用讲故事“小猫钓鱼”来告诉他一个人三心二意,这件事情想要做做,那件事情也想做,最后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我还拿出了那天刘素光设计的火箭房,他一天就完成了。刘素光说:“我今天完成火箭房了,明天我就去完成珠心算里的小兔采蘑菇”。让郑晨宇也有对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给小朋友欣赏的欲望,鼓励他有表现欲望。并能做到一心一意的完成任务,然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活动区活动开始了,郭新禹赶紧来到美工区,玩起了他特别喜欢的橡皮泥,只见他的小手灵活地上下团、捏、搓,一会儿工夫就捏好一只恐龙摆在我面前,十分自豪地对我说:“葛老师,瞧我捏得好吗?”我定睛一看,这只恐龙像极了,高大的身躯,四条腿强劲有力,长长的脖子伸向半空,好象在引航高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作品简直太完美了,我连连夸奖。忽然,我发现这只恐龙没有眼睛,于是就问道:“你的恐龙为什么没有眼睛呢?”他认真地说:“我没有黑色的橡皮泥,没法安眼睛呀。”我一看果然没有,要是以前我会采取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借给他,这次我灵机一动对他说:“那你自己想个办法,给它安上眼睛吧。”这时他已经发现对面的吕月小朋友有黑颜色的橡皮泥,于是他大声地对吕月说:“给我来点黑色的。”只见吕月从自己的黑橡皮泥上捏下像针尖大小的,极不情愿地扔给他。他用小手小心地捏起来后嘴里反复嘟囔说:“我的翼手龙可大了,他得长着大大的眼睛。”显然他意识到这点橡皮泥是不够的。我继续启发说:“那你再去借呀。”于是他又大声说道:“我的翼手龙可大了,它得长着大大的眼睛。”吕月又给他捏下针尖大小的橡皮泥,一边扔一边噘着嘴说道:“我不给你了。”这下郭新禹没有办法了,只好给自己大大的恐龙安上了小小的眼睛。看到这一幕,我来到两个孩子跟前,蹲下身子问道:“吕月,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给他那么点的橡皮泥吗?”吕月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姑娘,她对我说:“老师说过跟别人借东西要讲礼貌,要和别人商量,他跟我借东西的声音太大了,我就不愿意借给他。”我又把郭新禹搂在怀里对他说:“你知道吕月为什么给你那么点的橡皮泥吗?”他不好意思地说:“知道了,我改,我跟她小声说话,跟她好好商量。”“那你再给吕月捏一只恐龙好吗?”他高兴地说:“行。”两个孩子都高兴地笑了。这一次他特别有礼貌,走到吕月面前轻轻地说:“吕月,请借给我一点黑橡皮泥好吗?”吕月爽快地说:“行。”就这样两个孩子互相合作,捏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恐龙,他们还主动地把这些恐龙送到建筑区,让“小建筑师”们给这些恐龙搭个新家,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可高兴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体验、内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及各个环节之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通过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交往,而且锻炼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成人的包办代替只能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实录:
前一阶段,我班的自然角进行了一次整顿,那是因为得到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的配合,他们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花卉、水里的动物等。这下子,班里好多孩子对螃蟹、泥鳅、金鱼、乌龟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就一股脑儿的,把它们都放进了鱼缸里,孩子们每天早上都会来到教室后的自然角上观察一翻。
一天,几名先来园的小朋友面色慌张地跑来告诉我“宋老师,不好了,泥鳅的头不见了!”接着,孩子们就争论起来了,有的说螃蟹的身体大,肯定是被它挡住了,有的说是螃蟹吃到肚子里去了,班上的孩子越来越多,都围到了自然角前面,争论着,发表着自己的观点。看着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这么强烈,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打断他们。
于是,我干脆把养螃蟹和泥鳅的那个大鱼缸搬到了前面的桌子上,和孩子们一起展开讨论:螃蟹最喜欢吃什么?泥鳅爱吃什么?螃蟹前面的钳子有什么用?泥鳅怎么会只剩下一个身体的?在一翻讨论、讲述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道理。最后,我们一起将螃蟹和泥鳅分开来养。
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期孩子们共同的兴趣常常表现在热衷的讨论于一件事上,这就需要老师细心观察幼儿在任何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他们当前的兴趣,并为他们很好的创设讨论的情景、自由讨论的氛围,从而能很好地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现在,大班的孩子主动探索精神更加强烈了,对于他们的发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有继续探索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深入挖掘,从而逐渐解决问题。另外,对于孩子的探索,教师更要给予足够的肯定,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最终提高他们的探索技能。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教育失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家长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家长与子女双方都摆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话来恐吓孩子,发泄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句最后通牒式的话来,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
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他当然不想离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头,便会显出自己的软弱,难道就这样屈辱地留在家里?那还有什么自尊可言?
他当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这样真的离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孩子有错,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婴幼儿正处在身体机能迅速发展的时期,恐吓会给孩子的精神带来压力,加剧内心冲突,使其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长此以往,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的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失调,内脏功能紊乱,容易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恐吓还不利于儿童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父母若常用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鬼、神、狼等恐吓孩子,可能会使他建立一条条件反射,对同类事物产生惧怕感,造成胆小、怯懦、软弱的个性品质。有的孩子常常夜里哭闹,也与此有关。
恐吓使孩子产生错误概念而不容忽视。在他眼中,狼、要饭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与恐惧相连,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
因此父母不能为图省事而胡乱吓唬孩子。
我没本事
"我没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头禅。他们在和孩子交谈时把自卑感表露无遗,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被自卑感"传染"的孩子,会认为"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
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孩子的眼光常常会追逐社会现象,比如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些人有特权,而自己的父母没有;有些人神通广大,而自己的父母却安守本分,便会对父母提出许多疑问。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用"我没本事"来开始你们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才之路。
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安金鹏,出身于河北武清县一个贫苦家民的家庭,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为了供他上学,母亲卖了家里的毛驴,又四处借债为他攒足了学费。为了不让他饿肚子,母亲每个月都步行十多里路去批发一口袋方便面渣给他送去,他用的数学草稿纸也是母亲从印刷厂要来的废纸。他是天津一中惟一连素菜也吃不起的学生,是惟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但是他从来没有自卑过,因为他觉得母亲是一位从不向苦难和厄运低头的英雄。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这句话多属于玩笑话,却也是不能随便乱说的。
除了父母亲,孩子的姨妈、姑妈之类的亲戚最爱开这种玩笑了。"我好还是你妈妈好?"她们常用这话逗孩子。
孩子不懂,如实回答了。招来一顿奚落,"我都给你买吃的了,还是你妈妈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给我买吃的了,这是事实;妈妈好,这也是事实。怎么回答?还是不会。
不久,孩子就会答了:谁问他这个就说谁好。
渐渐地,孩子还学会说奉承话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知道大人爱听什么话,反正哄着他们玩呗,不必讲真话。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