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脸盘圆脸蛋》整个故事非常有趣味性,在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设置的问题都有循序渐进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中,我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长着方脸盘、方身体、方手、方眼睛……;老婆婆长着圆脸盘、园眼镜、圆身体……。在第二个环节中,启发幼儿懂得了圆有圆的用处,方有方的用处,就像方脸老公公和圆脸老婆婆不能分家一样,方和圆缺了哪一样,就发挥不出它的作用。而最后一个环节,让寻找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时,也了解到了其他几个图形,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我的讲解,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在脑子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图形概念。《积木娃娃本领大》这节课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了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有不同的用处,从而联系到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积木是孩子们每天都接触的玩具,他们对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来进行搭建的活动很感兴趣,也体验到了合作拼搭积木的乐趣。最后我请小朋友谈一谈生活中的互相帮助的事例,对于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演,使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并且热爱我们这个大集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并非易事,除了要求教师把幼儿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个孩子,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技巧。1.用表情和身体语言表示赞许和喜爱。运用积极的语言早已为教师掌握,而积极的表情和身体语言更可以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会从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感知教师的温情进而真正接纳你。(l)微笑。“妈妈,今天老师对我笑了。”许多年前我刚做教师时家长反馈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我相对而视时,我的眼睛都会满含笑意。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2)爱抚。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期有对肢体触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的爱抚,隐含了一种亲情式的眷顾,孩子很容易一下子消除与你的隔阂,增加对你的信任感。(3)拥他入怀。“看到你蹲在那儿搂着她,侧着头听她说话,那场面真令人感动。”孩子的奶奶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谁感动,这是与孩子交谈的最佳姿势,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孩子会说许多你想不到的话,因为他想说。2.排除偏爱因素。有一个学期有几个孩子时常情绪低落,我一直在寻找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我姐姐小孩的身上。“老师是我的姨。”这话震慑了一部分幼儿,他们认定在这个集体中偏爱一定会存在。作为教师,有必要消除一切偏爱的因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不同幼儿以表现机会,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都是教师的最爱。3.不妨与孩子一起“疯”。有一次我们在草地上看蚂蚁,我把大大小小的蚂蚁安上了孩子们的名字,他们也把一个嘴里衔了面包屑的蚂蚁称作周老师,说是因为它拿了铃鼓。于是我们满草地爬动,大呼小叫地追寻着自己的蚂蚁。“真好玩啊!”孩子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我回去时,还在留恋刚才老师与他们一起玩时的疯劲,这使他们完全放松,思维异常活跃。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一个懂得童趣、保持重心的老师。4.开放“禁区”。每个活动室或许都会有些地方不经允许幼儿不能随便涉足或触摸,比如讲台、钢琴、黑板、办公桌等。在我班,幼儿“冒犯”这些“禁区”时,我从不制止。于是黑板上漂亮的范图课后总被孩子们的新作品掩盖,活动间隙也常会听见一串串叮叮咚咚的杂音。虽然看上去似乎没有规矩,但孩子们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了怯懦紧张的神情。5.不向第三者告状。第三者在这里指除师生之外的其他人,包括家长和其他教师。告状的目的似乎是寻求教育帮助,但孩子受到莫名的批评或指责,只会产生不满和躲避心理。教师应该寻找切实的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赢得幼儿的尊重和爱戴。6.借助家长的影响力。孩子最初对教师这个角色的判断,来自家人,并一直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有个实例:一个小男孩的父母由于自身有些小背景,一直认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孩子特殊的照顾,这使小男孩在师生关系中非常敏感,如果他想发言而教师已先请了别人,他会立即瘫倒在地。活动分组只有他会把自己想象成是老师不喜欢的坏孩子。这已经造成了幼儿的心理障碍。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家长因素很重要。我常会对新来的胆怯的孩子说:“我和你妈妈是好朋友。”孩子们很愿意相信这句话,教师也确实需要和家长做平等的能彼此交流和理解的好朋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有许多技巧,以上仅为我在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以此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区域中的游戏,君意和羽翔小朋友来到了建构区,这是他们俩第一次在建构区活动,所以两人显得十分开心,他们在建构区里开心地玩了起来。等我在教室中转了一圈回到建构区,发现里面的积木散落在垫子上,一间房子、一个城堡的影子都没有。于是我问他们:“咦,你们搭了这么久积木,都搭了些什么呀?”君意小朋友摆摆手,羽翔小朋友说:“我刚刚搭了三个大房子。”我追问:“那你的房子呢?”他笑着说:“房子倒了。”接着他们俩都有些兴奋地说:“轰隆隆!房子都倒了!”孩子明年并没有因为房子倒塌感到沮丧,反而表现出了兴奋,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案例分析:
建构游戏一直都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的操作性强,并且建构区气氛自由,幼儿可以在建构区里自由拼搭。对小班幼儿来说建构游戏特别能吸引他们,孩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操作兴趣。由于年龄的限制,在操作初期,游戏缺少新意,游戏中搭建物的倒塌,反而刺激了幼儿,他们感到格外的兴奋,由于自控力较差,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倒塌?怎样解决?小班幼儿对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还缺乏有意识寻求自我解决的调控能力。对小班幼儿来说,在自由探索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状况,甚至是破坏性行为。就比如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房子倒塌了,孩子们反而异常的兴奋,用手去推倒原本矗立的房子,出现了重复搭建再次推到在破坏中寻找乐趣的现象。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破坏,而是感觉到了游戏给大家带来的意外惊喜。老师应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三、指导策略:
走进幼儿的游戏,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生成空间,在游戏初,幼儿会将搭好的房子破坏掉,再搭,再破坏,游戏反复重复。老师适当介入游戏,并提出问题:“房子没造好就倒塌了,太可惜了。”引发幼儿思考是否应该把房子破坏掉。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建构区中投放了一些毛绒小动物,让幼儿给小动物造房子,孩子们会根据动物的大小给动物造房子,并且慢慢意识到给小动物造好的房子不能轻易推倒,不然小动物就没有地方住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建构区里再也听不到“轰隆隆”房子被推倒的声音了。
早上做操的时候,做着做着看见黄宇豪站在那边哭泣,我上前问道:“黄宇豪,怎么啦?”“冻死我了,冻死我了!”黄宇豪大叫道。我哑然失笑,大部分孩子都跟着我们蹦蹦跳跳,这时候手脚已经很暖和了。于是我和黄宇豪说:“我们要一起跳跳动动身体才会变暖和呀!”虽然我再三提醒并且尽量调动他的积极性,但是他仍然站在那边不动,边哭边喊道:“冻死我了,冻死我了,我脚不能动了,我要盖被子,我要睡觉!”早操结束,回到教室后,我把黄宇豪的事情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了一下吗,请他们说说到底应该怎么做,才会使我们的身体变暖和?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提供好办法。刘梦迪说:“做操的时候蹦蹦跳跳能使我们的身体变暖和。”“多穿点衣服也能变暖和!”王晨曦说道。“恩,我们的宝宝有各种方法可以使自己变暖和,那老师想问了,如果我们不动的话,能不能使自己变暖和啊?”被我这样一问,孩子们纷纷动起了小脑筋,可是一直没有小朋友说出什么好办法,刘梦迪小声的嘀咕了一句,“不动的话怎么会暖呢?”“对呀,孩子们,多多运动才能让自己变暖和,还有多穿衣服可以保护自己,但是一定要动起来!”分析:如何让自己变暖和,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方法,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是这些道理只有实施起来才是有效的!黄宇豪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本就是一个不大爱动手的孩子,依赖心理比较重。同时,因为是独身子女的关系,又是祖辈带着,比较宠溺,很多事情都是随心所欲,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保暖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不实施说了也是没用。针对黄宇豪早上做操出现的情况,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些沟通,间接地告诉了黄宇豪取暖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对于这种孩子,除了对他进行相应的教育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家园共育,共同配合。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打架之类的不友好现象时有发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争执,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小伤害过。在这个群体中,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作为老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的父母们,在遇到自己的……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之间打架之类的不友好现象时有发生。孩子进入幼儿园,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争执,身体的某个部位被经意或者不经意的小伤害过。在这个群体中,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作为老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孩子的父母们,在遇到自己的孩子带点小伤或者挂点小彩后,如何处理,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这是我们经常遇到而又必须及时处理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叫桑振祥,有一次我们在区域活动中玩游戏,他和另一个小朋友张君豪,为了抢玩具,发生了争执。张君豪动手抓伤了桑振祥。桑振祥也动手打了张君豪。当时我就走过去问怎么回事,了解情况后,我蹲下来跟他们说,有好玩的玩具我们要学会分享,一个人独占那是不对的,老师不喜欢自私的小朋友。说完后我转身就走了。我偷偷地看了他们两个一眼,只见他们两个相互看了对方一眼,然后看见张君豪把玩具给了桑振祥,并轻轻的说了声对不起,桑振祥接过玩具说没关系,我们一块玩吧。就这样他们两个高兴地玩了起来。当放学的时候,我们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跟振祥奶奶说了一遍,他老人家根本不听,只想到自己孩子受了委屈,并对那个小朋友大呼小叫的,其实有一些小的事情老师和家长不需要给他们解决,只需要提醒他们一下它们就会自己解决。
我们班还有一个叫胡胜涛的小朋友。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在游戏时发生争执,我们没有及时发现,他也没有和老师说。结果第二天他的妈妈就来跟我们说,说有一个小朋友打他的头。结果当着他妈妈的面,我把他们两个叫到我的跟前,问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正当我要跟他的妈妈解释时,他妈妈突然拉着那个小朋友问:"你们两个是好朋友吗?"他回答:"是。""好朋友之间不因该打架,你们两个既然是好朋友那就相互抱一抱吧!"两个孩子在家长的教育下开心的抱到了一起。
我们作为老师,发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打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形为;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如: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等。更要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留给孩子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在与小朋友的争执中,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
老师还应该留心事情的发展,对于孩子间的公正处理,及时给予肯定;对受欺负没有得到公正待遇的孩子,给予帮助,争取到应有的理解和正义。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友好,友善,礼貌,平等。
跟家长一起处理孩子间的摩擦时,常会看到家长教育孩子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教孩子"不吃亏"意识;还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后不许所谓的"坏孩子"交往,使孩子丧失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我们要跟家长沟通,达成以下共识:
(一),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大人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二),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甚或小伤害,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三),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告诉孩子,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开,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人打,还要及时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在该争的时候要去争,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来敢于制止,必要时包括请求小朋友、老师的帮助和还手。
我们都知道,孩子间的小问题、小摩擦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我们也不期望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况且幼儿易反复,需要老师和家长长期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一贯性原则。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要有正确认识,真爱孩子就不要袒护孩子或者武力替孩子解决问题,爱有真假之别,犹如真假种子之别。假种子会坑农民一季,假教育却会坑孩子一生。
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让孩子有机会享受"矛盾"中的成长,学会在成长路上解决矛盾,大人和孩子就会共同成长。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我们班的戴博华小朋友,他个子高高的,也很聪明懂事、惹人喜爱。但我发现这孩子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口气很高傲,没有礼貌,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我记得是星期二的早上,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时都向老师问好,而他走进幼儿园时,什么也不说。我微笑着走到他身边提醒他时,他就和没看到我一样,根本不理。上活动课时,其余小朋友都能按老师说的去做,可锐锐却不能。在做游戏时他总是抢先,要不就会生气,不玩啦。针对他存在的这些缺点,我采取的教育方法是:首先,我给他讲道理,小朋友长大了要懂礼貌,这样小朋友、家人、老师就会都喜欢你。别的小朋友和我们在一个班里,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有了玩具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然后,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们扮演角色,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开汽车”游戏,扮作老奶奶的一位老师上了“车”,我连忙起身给她让座,并大声说:“老奶奶,您请坐”孩子们见此,都争着让座,我就及时表扬了孩子的行为。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有讲文明、懂礼貌,争做好孩子。我还利用日常生活让他学会谦让,我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日常活动中与他们平等相处。尊重幼儿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建议,与他们一起协商,一起出主意。这样以来,锐锐懂得了爱同伴、爱幼儿园,知道玩具是大家共有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几种方法,我们班的幼儿基本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锐锐小朋友,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也不乱推别的小朋友了,高傲的孩子变乖了!
早上,程程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一来就跑到娃娃家里忙开了。过了一会儿,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忽然天天跑来告诉我说:“老师,程程在抢娃娃家的刀。”我一看,只见程程手里紧紧地拽着一把玩具刀,而涵涵和乐乐正想从他手里夺回小刀,乐乐嘴里还嚷着:“这是娃娃家的,这是娃娃家的。”问明原因后,得知程程从涵涵手里抢过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个人玩,不让当娃娃家妈妈的涵涵切菜,烧饭。“程程,你是不是喜欢玩这把小刀啊?”
我问他,程程点点头,“可是娃娃的肚子饿了,想吃饭了,你不把刀还给娃娃的妈妈,妈妈就没法烧饭做菜了,那样娃娃可要饿坏了,你待会儿再玩好吗?”
“好吧”程程想了想,有点儿不情愿地将手里的小刀放了下来,去其他区域玩了。
【分析】这一案例说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案例中程程拿着小刀不肯放这一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喜欢模仿,见别人拿什么就跟着拿什么,别人怎么玩也跟着怎么玩,这样当玩具缺少时就出现了争抢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去调解幼儿之间的矛盾外,对小年龄幼儿来讲,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尽量多一些,为孩子的选择、模仿创造条件,以减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冲突。
【指导策略】
1、教育幼儿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友好的游戏,而不是去抢别人的东西。
2、教师可以根据这次事情投放多点的游戏玩具,避免幼儿再次争抢,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案例描述:一天,户外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小朋友和张明凑在一起玩,我正感到欣慰,觉得平时不太合群的张明也有几个小朋友了,孩子的变化真让人高兴呀!不料,一会儿就有小朋友来我这告状了,“老师,他有糖!”,“老师,他不给我吃,他以前还吃了我的糖”,“老师......”一时之间,几个孩子都跑过来冲我喊着,我心中一愣,“你们说谁呀?”小朋友们小手都指向了张明,我顿时明白了......唉,是我晨检时忽略了,不知道他是否带了零食,于是快步走过去问:“张明,你带糖了吗?”张明低下头不说话,只是紧紧的捂着衣服口袋。我一看,知道他有糖,我正准备让他拿出来,到时候一起和小朋友分享的。可转念一想,家长都知道我们为了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允许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和玩具等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但是,带来了就一定要先告诉老师,由老师组织分享。很多小朋友都是一来幼儿园主动告诉老师,由老师安排的。可他是早晨忘记说了,还是不想跟小朋友分享呢?很显然,他是不想和小朋友分享,我觉得不能勉强让他拿出来分享,于是,我说:“张明,我把糖给你先保管着,下午离园的时候再给你,好吗?”张明犹豫了一下,掏出了几颗糖。我接过糖,对其他的小朋友说:“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讨要。”便收起糖放进了柜子,离园时,把糖还给了张明,并告诉他下次愿意与小朋友分享了,就带来幼儿园。
案例分析及反思: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尤其是在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之后,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是脱节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如果没有鼓励、提示等,是还很难做到自发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分享的。尤其是小班幼儿对于自己喜欢的零食不像玩具之类的分享,玩一下东西还存在,可食品吃了就没有了,他们认为分享了就给了别人,要不回来,再也没有了。案例中的张明以前也跟小朋友分享过零食,这次不愿拿出来可能就是担心分享了,就失去了,自己就没有了。还有其他的小朋友要求回报自己的分享行为,只记得别人分享过自己的东西,别人有东西时也要分享给自己,或者是看到小朋友有零食就认为要分着吃,别人不给就认为不对等等,可见小班幼儿的分享认识尚处在朦胧状态,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误区。
对策及建议:首先,每周确定星期五下午的半天是零食分享日。在这个时间里,鼓励幼儿都要把自己喜欢的零食带来大家一起分享。其他时间一般不允许幼儿带零食来幼儿园,这是为了幼儿安全管理的考虑也是幼儿园不提倡的做法。而在组织幼儿进行零食分享的时候,老师注意引导幼儿将零食放在一起共同分享,尽可能的避免一对一的互换食品,鼓励幼儿通过介绍自己的零食特点,邀请小朋友品尝自己的,使幼儿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同时,在分享中,幼儿会自然地发现,每种食物都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幼儿喜欢的糖,它们的形状各异,有长的、方的、圆的等,颜色也不同,有红的、白的、黄的等,糖纸的包装也不同,五颜六色的,于是幼儿边剥边与周围的同伴进行比较、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有了与同伴的交流、分享,才会有与同伴的交往,在这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开始逐步掌握相处的原则,为最终形成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通过各种集体教学活动或者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分享,学会分享零食。如语言方面的《孔融让梨》、《分果果》等,可以讲故事,可以让幼儿表演分享的行为,学会分享食品。最后,家园沟通、共育。与家长沟通联系,要求大人们的言行一致。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的,尤其是好吃的东西分给大家一起吃,可当孩子真的给时,大人们又笑着说:“逗你玩的,谢谢,我不爱吃,你自己吃吧!”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这样的分享当作一种令大家高兴的游戏来玩,反而无法面对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与你分享时,我们必须要接受!同时,现在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享,就要鼓励幼儿跟家人一起分享零食。每次哪怕是尝一点点,都有必要做。平时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在别处遇到了,也要鼓励幼儿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玩乐。家长可以随时随处,随机鼓励幼儿主动与别人分享零食,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快乐,学会与人分享。
当然,尽管零食是幼儿的最爱,我们也要教育幼儿尽量少吃零食,吃健康的零食。毕竟,要求禁止小班幼儿吃零食是不现实的,何况分享零食也是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一种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暂时不能接受与别人分享零食,不要勉为其难,因为这也并不代表他以后也会自私,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和阶段而已。因此,在尊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前提下,经常性地启发孩子分享意识并最终达到孩子自愿分享才是我们最值得做的事情。
教育笔记《大班建构游戏案例分析:如何让幼儿处理争吵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