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时,这些应该问的问题,你都问了吗?

06-11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择校时,这些应该问的问题,你都问了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注什么?了解什么?本文详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志龙博士简介

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

道禾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中国学中心(TBC)董事会

董事惠灵顿(中国)国际学校理事

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学术顾问

深知这个时候能放下一切来听讲座的家长是用心在孩子教育上做思考的家长,从我的经验中发现家长在孩子的择校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希望通过分享能够舒缓以下家长们的焦虑,但同时我觉得我不是作为一个大家在择校时的小贴士,而更多的是在阐述教育本质这么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择校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跟线上线下近万名家长的接触中我所观察到的各种纠结焦虑,患得患失,也体现在家长择校时完全不知该问哪些问题上。尤其是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百家争鸣的环境下,面对应接不暇的国际学校,给家长带来福利的同时,也让家长们在择校上更加焦虑。因此我们在这个困扰下整理出一个科学有效的选择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

其实,在我和家长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家长并不是特别会提问题,我对这样的现象也倍感着急。虽然家长们的问题不是太专业,但多多少少表达了一种心态,一种心理活动,就是家长们把择校这个问题看得太急功近利了,过多的把焦点放在了一些细枝末节上,但是我个人觉得对孩子提供一个体制外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个长远规划,是全家人对于教育理念的梳理。所以,如果在道的层面上没有想清楚一些根本的问题的话,可能参观学校的讲座越多,越让自己焦虑。中国现在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教育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一种状态,这一方面是家长的福气,但是面对选择的时候没有一个客观的、相对科学的方法的话,这会让家长感到更焦虑。所以今天先看下我今天列出的一些问题。

你最可能经常问到的:

一,能从网站和宣传资料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要问,那纯粹是浪费校长时间。第二,问出来会让人觉得你不够档次的问题不要问,校长是不会跟你谈钱的事的。第三,那些和学校价值观完全不符的问题,一问出来,校长就知道你们不是同路人。

还有一个很要紧的原则: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家长个人的诉求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全体学生真正的需要, 不要试图让学校因为你的需要而改变。我非常欢迎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甚至帮助学校看到一些我们所不能看见。但归根结底,有关教学、课程以及老师的问题,我觉得学校的主导权和不受干预的独立性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不然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会被一群或是一大群家长绑架,而最后偏离初衷。

你最应该了解的:

作为一个管理者,我觉得一个学校最核心的东西是Mission Statement,中文可以翻译成办学宗旨。这不是个虚的东西,它决定了这个学校以什么样的理念去治校,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施教育,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决定了这个学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聚集了怎样的一群人。它需要细细推敲,常常反思,时时拷问,甚至可能因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如此重要的一件事却在很多学校被忽略,网站上一个也许从来都未被点开的栏目,点开了也只是贴着一些可能是抄来的,或者是随口一说。但其实归根结底,校训和办学宗旨是指导怎样去规划一个学校的的重要事情。

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我每年都要参加一个年会,叫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dependentSchools “国家独立学校联盟”。美国大概有10%的学校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从属性上讲是私有的,但从性质上讲是独立的。我觉得独立这个词非常关键,只有一个学校敢于探索,并勇于坚持他认为是最对的教学方法,那他才可能有特色和有生命力。在一次大会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振聋发聩:一所独立的学校要能坚持下来,必须要敢于独立于三件事情:一是独立于社会正确或不正确的普世价值观;二是独立于国家英明或不英明的教育政策; 三是敢于独立于家长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诉求。是否能做到这三点决定了一个独立学校最终能走多远。

校训跟办学宗旨性质相似,内容相关,但它可能会更朗朗上口,会更精炼,会更容易让人记住,所以也同样重要。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你母校的校训是什么,或者你孩子在读学校的校训是什么。如果它已不再被提及,不再被遵从,那都是件危险的事情。就拿我的母校来说,北大的校训到底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也真的不知道。但正因为现在不再被经常提及,所以北大已不再是我们当年的那个校园,更不是100多年的那个圣殿。

中国正在经历借助资本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民办教育遍地开花,各色的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这是个好事情,至少能给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家长们可以有勇气有条件从他们不认可不喜欢的教育里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家长拿捏好这个尺度的。但中国也必定会经历下一个时期,好的会留下来,不好的会被淘汰。创办人真心的办好一所学校,办出一种教育特色来补充现有的教育体制,那这样的学校会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办人的出发点不同,造成的办学结果就是不一样的。创办人的办学初心,他的个人品格,对回报的诉求对学校的存亡产生绝对性的影响。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够找到该学校的创办人、投资者的背景,可能会帮助家长们去排除不必要的损失。

再说的直白点,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很多资本把教育当成一个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这可能是一种幸运,也可能是一种悲哀。因为如果办学的动机是盯上了家长越来越鼓的钱包,那就不好了。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们要不要融资,要不要开分校,想不想上市。我吓走过不少投资人,因为教育和别的产业不一样,教育确实需要资本的介入来启动他的发生和成长。但是教育也要敢于有一个不受资本捆绑和干预的底线。

我在美国做校长三年,看到了许多不同学校的发生,也会不断反思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核心理念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国际化是一群人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在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分享彼此了解,用跨文化的沟通方式把世界变成无国界的地球村。因此,家长送孩子去国际学校的时候,要弄清楚学校是否已经在这条路上了,而不是把中国的孩子西方化,这是很重要的。

一种心态在家长中是比较普遍的,国际学校断绝了孩子参加高考的机会,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出国为主题的一种培养方式。家长们为了这儿目标,认为孩子的留学应该尽早去适应美国的教育方式,适应美国的校园文化,去好好的把英语学得很流利。当然这有家长的道理,可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样做的效果的同时,还要想想付出的代价,如果说我们付出了牺牲中国文化的代价,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所谓的国际的入场券的话,我觉得这个代价有点大了。

我在美国生活了最后几年,发现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生活,孩子在美国的学校读书。这些家长们一般表现出比较后悔,比较懊恼,虽然孩子非常棒,非常有出息,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与中国文化有了隔阂,有了代沟,已经无法与中国的亲人沟通等。从孩子角度,孩子也开始充满了对中国的批评,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不能接受,嫌弃中国。这看着挺让人心疼的。

投资人和校长的关系很微妙,他们的分工应该很明确。在国外的学校一般都是有一个董事会,由一群跟学校没有太多利益瓜葛,但有一定理财或法律等专长的人来保证学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董事会去寻找并任命一个德才兼备的校长。而校长作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运营总监,全权聘用他觉得值得聘用的人,花他觉得应该花的钱。这些都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学校能走多远。学校不像一家餐馆可以开可以关,一旦学校有了学生,它就掌握了很多人的命运。家长在这点上需要注意。

那为什么要提到食堂的管理呐?我个人的经验,反正我在培德的这一年,我觉得食堂管理是我在舒适区以外的东西。我管理过很多学校,管理过很多人。但是我真的没有管理过厨房,管理过厨师。在这方面,我觉得是要求助的。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成长、健康、安全大过天。所以你无论多Fancy的课程,多高大上的校舍,多有名的老师,如果这个孩子的健康饮食不能被保证,那是个大问题。所以在我发现我没有这个经验和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我求助了我的家长,因为我觉得家长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校有些家长是做有机农耕的,有些家长是做餐饮的做管理的,有些家长是做财务,做法律的。所以他们的智慧远远在我之上。我非常乐意也非常大胆地把这个经营权交给了家长,让他们这些既会过日子的妈妈,又会设计菜谱的奶奶,让这些人成为我的同盟,让这些家长从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成了我的共建者的态度,让他们用最低的价格帮我找来最好的食材,让他们用最精心的心思设计出来又健康又美味还好看的食物。这就是我想提醒大家的,食堂不是小事,就我的经验来说,很多食堂多多少少存在腐败、浪费、低效的问题。这是一门关注于细节的学问,它很关键。学校是不是用它来赚钱,是不是把它交给了自己的亲戚,食堂是不是以次充好……也有些重大事件暴露出学校管理上的漏洞,我不能点名,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是校长应该关注的,虽然这不是我们的学术领域,但是我觉得你既然是学校的掌门人,你就应该在最重要的东西上付出相应的心血。如果不行的话,让别人来做。

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光得是一个有效率的经理人,他更重要的岗位是学术带头人 。他的成长背景、学历学识、乃至求学办学的经历决定了他跟这个学校的缘分有多深,能陪伴学校走多远。现在不论只收外国护照的,还是民营的本土国际学校,99%的一把手都是外国人。我这几年跟外国校长们交往中看到的是普遍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这些从海外高薪聘来的校长可能在他的国家做的很棒,但他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异国生活的经验、是不是足以去管理一所外国的学校?他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放下他的年纪、地位和之前的经验或包袱和趾高气昂的态度。他是否愿意去学习,去迎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中国孩子的诉求、困难、学习上的障碍?愿意去和当地的教育者去共同面对挑战?

以一个协助者的身份帮中国教育家携手一起培养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这件事情是个遗憾,也是一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时期,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心态。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双语能力和国际教育经验的中国学者、专家来做中国国际学校的校长,这是必然趋势,在企业界已经实现了,教育界也不会太晚。

你更应该关心的: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家长应该把更多的视角放在学生身上。家长在看课表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上课的时间上,喜欢去数每周有多少节语文课,多少节数学课。其实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校,小学六年的课程大纲不会差别太大,无非是那些知识。该学的东西终归都会学到,三年级不会的五年级他自然就会了。但是如果一切向成绩看齐,那么一些更关键的东西可能会被忽略。所以我更建议大家去数一数孩子们每天到底有多少课外时间,户外时间,有多少时间在长脑子,有多少时间在长身体。这里我说的“走出校门”,不光是说走出那个physical的门,而是说他们有没有机会脱离课本,走出教室,离开学校,摆脱老师们一板一眼的传授,从生活中,从社会里学到些可能更重要的东西。

一个学校作业的政策往往体现了办学特色。作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家长们都有各自的解读,所以可以先问问自己,你觉得每天做多少作业是合理的,然后再听听学校怎么说。如果你们是吻合的,那我觉得是一个好的迹象,如果差别很大,无论是太多还是太少,我都建议你转身就走。因为学校的作业政策不会因为你的需求而改变。

孩子们的识字率,他们的文学修养,还有最后他们能使用英语或中文去沟通、去表达、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往往不是取决于学校用的课本,而取决于孩子有多少时间花在阅读上,而且绝不是教材和教辅书,而是读他们自己想读的东西,可能跟考试无关的闲书、杂书,那些“没用“的书的机会。学校有没有提供足够的书,足够的阅读空间,足够的阅读时间至关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和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别,每节课上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光取决于学校的师生比例的设置。当然学生越多,每个人得到的机会肯定越少,但老师有没有愿意让学生去多说话,把课堂留给学生其实更关键。在课堂上用讨论和演讲代替记笔记和聆听,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分发者而化身一个学习的Facilitator辅助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能不能得以实现也是衡量一个新时代的学校的标准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无论年纪大小。学生每天都应该有一段时间是由他自己支配的,学校如果把孩子的时间都填的死满,孩子们被动的游走在各个教室和科目之间,没有机会去想一想他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在学习中做哪些决定,将来一旦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指导、家长的敦促,就瞬间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者,用什么样的学习,怎么学,学什么东西,都会让他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不用太在意去哪个学校就读,读什么样的学校。无论在哪,孩子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学他自己想要学的东西。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所以在培德每天都有很多的留白时间,这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决定。

现在的家长疲于把孩子填得很满,让他们没有任何留白的时间,让他们没有了休息的时间。总怕耽误了他们这个才华,那个才华的发展,总怕耽误了一个爱因斯坦一个贝多芬的出现,这种想法其实挺幼稚的,我只能这么说。我觉得家长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学校有没有足够的户外时间,有没有足够的运动时间。在小学阶段,在幼儿园阶段,还有什么比孩子长身体更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嘴巴里都懂得,但他们一旦择校的时候,那种消费者心态,那种自助餐消费者心态,就显示出来了,就会给学校提意见,时不时说你们这个不够,那个不够,一问就是这个不够,那个不够。他们看到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这个我是想提醒家长们要注意的,这个不是学校的问题,这个是家长的心态问题。所以你可以去问问学校你们的课表有没有设计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或者做他们爱做的事情的机会。因为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应该属于孩子的,家长们过多的干预,过多的规划,其实是剥夺孩子们成为自己学习主人的机会。

你可能不知道的:

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人,在于它的软实力而不光光在于它的硬件。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绝对不是它的硬件设施,而是它的教学团队。老师在这个学校到底有没有得到尊重和赏识,有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对他们工作的效率和持续的热情和激情是非常关键的。现在是一个人才争夺白热化的时代,学校在老师身上的投资直接反映它的价值观。当然,我觉得教育岗位不是一个简单的用金钱来衡量的职业。真心投身教育的人,他所期待的回报一定不完全是物质的。要吸引来优秀的老师,一定不是光靠高薪,要留住优秀的老师,需要为老师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成长的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在教师聘用标准上,一个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和优先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学历重要还是毕业院校的名声更重要?专业素养重要还是学习力更重要?一纸文凭重要还是老师的生命体验更重要?师德师品重要还是教学能力更重要?无论校长在面试时怎么问问题,但有两样事情我觉得是底线:第一,对孩子无条件、无差别心的爱和包容,第二,与生俱来的对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老师的工作时间除了在课堂上与孩子面对面的接触,还有一些是隐性的,如批改作业和备课的时间,所以看老师的工作量不能只看他教课的时长。老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些隐性的事情,他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下班后做这样的事情,最终是考验老师的人品,教书就是个良心活,没有底的。学校做人事编制,给老师排班的时候,有没有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眷顾是学校的一种态度。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老师们是从哪所名校毕业的,从哪所名校挖来的,他们面对当今的教学岗位都是有挑战的。学习的方式在变,学习的工具在变,学生们更在变,老师们不变,就会被历史淘汰。一个学校愿意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让老师们参加岗位上的培训,去给足老师自我提高的时间,给老师跟同事交流碰撞、跨岗位、跨学科、跨校区的去集体备课,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是真心的办教育还是说只是请来老师把课表填满,这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老师的培训有很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公立学校的模式,每年拨多少经费送老师出去上课,听讲座。但我觉得现在的老师最缺的可能还并不是这些职业上的培训。老师本身的审美标准、人文素养、甚至穿着品味同样重要。毕竟教学是件以心传心的事情,老师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我经常提醒老师们,不要把自己当成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年级的老师,他们应该承担起一个孩子的导师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我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打破自己的局限,去挑战一些他们的教学专长以外的东西。

在培德,师生共学共享是一种态度,一种操作方式。

你最应该知道的:

在私立学校,尤其是国际学校里,家长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和学校的关系非常重要,非常敏感。是敌对关系?还是战友关系?是消费者和客服经理之间的关系,还是同路人、共建者的关系?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家长决定的。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家长护持的。而孩子们很多在校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最明显的反映。一个在家里对阿姨不尊重的妈妈,孩子一定不会懂得尊重别人。

家长的声音能不能被学校听到,对于学校的长远规划和日常运营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不建议家长们只会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家长们应该伸出整个手掌,抄起拖把苕帚,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孩子们如果看到爸爸妈妈都在为学校做事,他们会很开心,对学校的看法,对老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都会改变。

家长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价值观,说到底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事情。如果一个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很淡定的,很清醒的家长也迟早会受影响。但反过来,如果这个学校大部分的家长是不焦虑的,他们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那他们就会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甚至彼此帮助,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共享共学的状态,那就是这个学校的最大的福气。我鼓励家长们对自己好一点,自己活的潇洒一点,家长们之间不要只聊该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家长们聚在一起也应该做一点大人们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报个亲子班跟孩子一起学古琴。

所以我觉得一个校长的职责一半在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一半在于给家长们提供一个共学共享的空间,所以培德每周都有一个讲座,让家长们来听一听专家分享教育的心得,一起来讨论下让他们自发的读一些书,针对他们的问题,让他们相互之间支持,相互帮助解决,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独的。

参观时你最该留意的:

家长们也不要过度依赖于在问答环节找到一切线索。很多事情,你们该睁开自己的慧眼,得出自己的判断。参观的时候,学校一定会把他最得意的地方展现给大家,这是人之常情,但它一定是片面的,是过誉的。这个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但其实有一些细节,你完全可以用眼睛,用耳朵,用手,甚至用鼻子就能感受到,反倒会更直观的客观的帮助你做出你的决定。

但孩子是不会撒谎的。 看孩子的表情就会告诉你,他们是倦怠,还是兴奋,是喜悦还是沮丧,是不是enjoy their lives in the school。你们还可以看他们悬挂在教室墙上的作品。如果有的话,这是怎样的一种呈现?我不是让你们去看他们的绘画的笔法和技巧,而是看他们是不是展现出了孩子这个年纪该有的天真,本真,那些还没有被这个世界污染的东西。

我在美国做校长的时候,曾接待过一个上海名校的校长。参观完她非常好心的把我拉到一边,无比真诚的提醒我说,“你们墙上贴的孩子的那个作品好像有错别字哦。”我当时就笑笑“因为他才一年级呀!一定会有错别字啊!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啊?”我最怕读的作文就是被老师批改后的,被家长辅导过的作文,虽然很通顺,但一点都不真实,我只想通过孩子们稚嫩而质朴的语言里听到他们天真而真实的想法。这些东西,比所谓的无差别、无差错重要的多,珍贵的多。

除了看学生间的互动,看他们是否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也要看老师和孩子们间的互动。不光是他们谈话时的措辞,他们的肢体语言,他们是不是蹲下来跟孩子去对话?他们有没有抱着孩子说话?还是把孩子逼在墙角训斥?我相信在国际学校里面,你们会看到跟体制内学校是不一样的,少了训斥、少了罚站、少了当众批评。

我有一些公立学校的校长朋友,他们告诉我最近几年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其实挺多,有时候钱花不完,于是三年两年就换一批全新的课桌椅,我觉得其实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家具,和校训一样,应该是可以流传的东西,是不是百年以后,还会在这里?所以,家具的品质,它的美感,它的质地,它是不是可以伴随孩子一起长大?校友们多年后回来,还能不能找到他当年坐过的椅子?这是细节,更是一种态度。

还有一个关键参考感官就是嗅觉。厕所是一个你不可忽略的一个地方。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们,小孩子的尿,其实是蛮臭的。很多学校把它当成一种常态:“对啊,就这样啊,没办法的,这么多小孩子!” 但我觉得还是细节决定一切,如果一个学校愿意花心思,把厕所这样微不足道的角落,弄到没有味道,那他在别的事情上一样会用同样的细心细致和温度去做,这可能是打扫孩子的心灵,同时也是打扫我们自己的心灵。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学校,设备相当的奢华。我当时还蛮得意的,经常带着家长参观,带着领导参观我们奥林匹克尺寸的游泳池,恒温的,还是臭氧消毒的。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惊觉:哎?我参观了不下二十多次,但每次都是空的,里面都没有小孩子。孩子们的体育课早就被改成了自习,别说游泳,连出来透气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怕孩子在操场上玩受伤,被家长告。所以,比起体育设施是不是高大上,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是否有机会去用它!

择校其实跟买房一样,看过10所之后,你最后一定会看花眼。所以相信你的直觉吧,相信你看这个学校时的第一印象,他是不是给你美的感觉?是不是给你暖的感觉?是不是给你一种信心,我的孩子在这里长大,他会变的优雅,变得文质彬彬,变得有情趣,变得爱学习,变得热爱生活,善于沟通,敏于思考。你可以拿一张纸,不要多,只用三个形容词形容每一所你看过的学校,最后把校名遮起来,只看那一列形容词,最接近你的价值观的,就是它了。

你最该问自己的

问了学校那么多,但是我再想提醒大家,一年365天,开学的时间,国际学校是177~193天之间,半年。一天24个小时,学生早上来,晚上走,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请你们勇敢的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勇敢的问自己一些问题,不要把自己当成教学的消费者和旁观者,做家长该做的事情。所以这张PPT告诉你们一些该问的问题,你们该做的功课。我们的家长不要强加于孩子身上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的同事,道禾学校的副执行长小风老师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乖的孩子伤最深,因为他身边住着一个最爱他的陌生人”。不知道你们是否听懂,我品味了很久,家长往往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不自查。我一直很遗憾我救不了太多学生,所以我希望我能够通过家长来帮助孩子。为家长提供一点思考的空间,让你们成为更淡定而不焦虑的家长,有更未来导向和人性化的教养理念。

有可能的话,也请尽量不要依赖于学校的校车接送,我希望家长能够挤出这个育儿的时间,我说的不是生育而是养育的“育”,去多陪陪他们,去听听他们说话,去真正的关注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他们的未来不该由你来全盘设计和操纵,要参与不要干预,这里面有微妙的区别。

但既然有学校这样的一个产物,它定有它独特的功能。易子而教的意思就是说,有些事情可能确实是亲爹亲妈无法实现的。那你就回去想想学校到底能够帮你做些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个学校,它的设置,它的理念, 是否能够帮你实现这样的一种诉求。

那最后还是在强调读书的功能和意义。问问你自己,问问你的全家,要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不是说家长在一边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一边给孩子说:“儿子你好好读书啊!不好好读书将来扫大街。”

你最该问孩子的:

我最爱的阿拉伯诗人纪伯伦说:孩子是搭在父母弓上的箭。他有一天注定会离开你,尽早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主人,让你的存在成为他坚强的依托,但不是他随时的依赖。更多的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的空间,给孩子一些让你知道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机会,我觉得比什么都重要,比之前的PPT内容更重要。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做的话,请你花一点时间去问问你的宝贝一下这写问题,我觉得你可能会得到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你可能会帮助你做出一个更明智而善意的决定。

最近看到一则微信,是博雅小学堂做的一个调查,她们就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些家长可能会觉得我们疯了!我的孩子才三岁,你要问他一个我自己还没有想明白的问题!然而,就是这个问题的可贵之处。不管是几岁的孩子,只要他会说话,你就问问看,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惊喜,甚至给出你择校的标准。

还是那句话,不要依赖专家学者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要想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家长,我觉得更多的思考来自于你自己,更多的答案也来自于你。培德从创校初始就提出了三代塾的概念,我们不但给家长们开了各种雅文化课程,也会定期举办公益家长讲座。希望让家长们,即使不能送孩子来培德上学,也能够把这里当成一个可以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的空间,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不急功近利,更放眼未来的成长环境。

最后分享在我们学校发生的事情。我每周都会有一次与孩子接触的校会,非常珍惜与孩子面对面的机会,所以给孩子做了一个护蛋工程的活动,发给孩子一枚生鸡蛋,让孩子照顾它,带着它上学带着它回家,保护完整,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体会到责任感,体会到家长养育孩子的艰辛,体会到怎样去保护它,激发潜能,也让他们体会到对生命的尊重。

本来护蛋工程结束了就结束了,但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的驱动,这个工程又衍生到孵蛋工程,他们又问到了鸡生蛋蛋生鸡,问到了小鸡怎么来的问题,后来家长响应也捐来了孵蛋器等的,我们还给没有孵出来的小鸡以及死去的小鸡举行了葬礼。一个生命课程在孩子们的推动下演变成了一门很有意义的活动,从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有关生命、有关活着、有关死亡的深层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这节课并不是真正教会家长们如何选择学校,而是通过这个话题,激发家长们对生命的思考,对教育本质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对孩子的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我觉得教育是一个门槛不高,但又学无止境的一门学问,我也希望家长们能够继续用你们真诚的、好学的态度跟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去研究去辩论去总结出关于孩子、关于教育最原始最朴素又最有效的教育法则,我对大家有信心。谢谢大家。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的这些行为你误解了吗


生活中孩子总是有大大小小许多“问题”,总是会受到大人们的“指点”。其中有不少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而是你我一样曾经历过的事情。下面这些事情你都误解过么?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所以有些家长更愿意对孩子实行“放养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孩子问为什么,你敷衍对待了吗?


当你每天都被宝宝的“为什么”或简单或复杂的问题轰炸一万遍后,你是否会对宝宝说“你烦不烦”“问别人去吧”等捎带刺激的话语呢?面对宝宝那么多的”为什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给予答案呢?

宝宝如果问”为什么”其实说明宝宝智力及思维水平提高了,已经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发展,这是孩子在接触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表示。这时要求父母一定要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能敷衍或者不理不睬,因为父母如果向孩子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孩子很长时间。

如果父母态度蛮横或粗暴干涉,例如:“你烦不烦啊”,“问别人去”等,不仅会严重挫伤孩子求知的积极性,甚至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从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孩子希望父母给答疑解惑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1家长要耐心

家长要耐心、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提问。孩子提出问题,是希望从父母处得到满意的答复。因此,家长在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地听取,准确而生动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并给孩子的提问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大胆地提问,使孩子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注意方法和态度

父母在回答孩子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方法和态度,不能欺骗孩子,更不能随意敷衍,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

3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父母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对孩子的问题,一般不要直接回答是什么,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些提示或反问,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而当遇到家长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时,父母应当勇敢地承认,并且鼓励孩子一起来探求,培养孩子追求真理的精神。

幼升小择校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错过了幼升小的择校,就不能再错过小升初的择校了,为孩子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负责的老师、良好的校风都是众多考量的因素之一。

对于择校,无论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很多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口碑、升学率、离家远近等。名气响的学校通常情况下升学率都有保障,而让家长担心的是学校是否离家太远、住宿是不是太早了等问题,的确,这很可能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客观因素。

其次,家长会冲着学习是否轻松、校长能力是否强等选择学校。部分家长放弃名校的原因是因为不想孩子学习太辛苦,始终主张“愉快教育”,所以自然而然地不会考虑那些出了名以题海战术教学的学校。还有就是“校长效应”,好的领导力能带领团队创造奇迹,所以同样也有家长会冲着某某校长去报读。

正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幼升小和小升初择校不仅考验的是学生的实力,也是家长的智慧,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也是门技术活。

孩子阅读的关键十年!这些你做到了吗?


你耕耘什么,将收获什么有一句话说“不阅读的孩子,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如果你还是对孩子的阅读不屑一顾,只关心他的学习成绩,看到没考好就打骂,但就是找不到孩子为什么没有考好的原因。其实是孩子的能力根本就没有提升上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终究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在今年的语文课本设置上看到了一丝生机和变化。

今年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启用新版语文教材:里面的亮点是更加重视孩子的阅读,并且提倡孩子和大人一起读,增加课外阅读的一个要求。下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变化:增加了一个“快乐阅读吧”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有一幅图是孩子们一起讨论《西游记》等故事,语文学习将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表达,通过读故事、演故事、看故事等,提升阅读能力。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这就是提倡亲子共读,拓展孩子课外阅读的一个方向。希望老师和父母能够一起,真正地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因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篇碎片化教学。需要一个阅读的氛围,一个阅读习惯和水平。可以说,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成绩肯定不会很好,因为综合能力的考核需要更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来支撑。

而且可以想象在新的时代里,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是会被淘汰的。因为信息化时代,需要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很多家长一看到深度的报道,马上就傻眼了。但是那些狗血的娱乐新闻倒是能够乐呵呵地笑几天。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是学习的需要,是个人发展的需要。父母没有权利去剥夺,而是要积极地为孩子培养这种习惯。而且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个关键期,那就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而且收效甚微。

阅读的黄金十年是哪十年呢?阅读的黄金十年可以说是从0岁开始到10岁,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0-6岁有一个感官关键期,从出生起,孩子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个时期孩子就可以接触图书,由父母开始进行亲子共读。而这个时期的努力,将为接下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识字敏感期,此时期的阅读建议是: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绘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识字,就不给他阅读,而是要多阅读,让孩子从宏观上认字。这个时期,孩子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达不到书写,更不能掌握字的含义。

5-7岁,孩子进入大量认字的阶段,可以读一些简单文字类的图书,比如《中国童谣》、《开心柯蓝》、《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图书。8-10岁,孩子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开始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爱好。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个时期可以读深厚一点的书,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绘本阶段,比如《诺贝尔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译家任溶溶担纲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还有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边的信息,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触角不断伸长,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个黄金时期没有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级或者大学,要想再去弥补,难免“先天缺陷”,无法治愈。

为什么要在10岁前培养呢?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是在10岁前形成。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0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永远无法拔掉和剔除了。”如果孩子过了10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已经很低了。

假如这10年里,你让孩子形成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习惯,你会省心很多。阅读的关键十年,给予父母三条黄金法则:

1、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你做了什么很重要你仔细想想,家里有书吗?你自己最近读过书吗?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我发现过一个很有趣的事,只要我看书,小小鱼基本都会去提几本书来,说要我讲。每次我得满足他,我才能自己继续读。但是我如果在电脑前面,他会跟我说,我也要玩。于是他就来我怀里敲键盘。幸好我不追剧,不玩游戏。否则他肯定都会学了去不可。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有一次他还问我,为什么小孩不能抽烟呢!我想你应该看到了自己。如果你天天追剧,那孩子怎么会去爱上阅读啊!我敢保证,只要你将家里的电视机关掉,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建一个读书角或者书房;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故事;给孩子增加书的速度要多于自己的应酬次数的话,你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基本就是从这样的家庭里长出来的。

讲真,没有人天生不爱阅读,也没有人天生就爱书。你会说你自己天生就不爱阅读???其实你会说自己只是没时间看书罢了。读书的时间,现在是我们中国人最舍不得花的时间。而打牌的时间,是大街小巷最时髦的时间消费。

所以我们常常想给孩子找一个读书的地方,方圆20里没有书的踪迹。与其怪社会不懂味,不如自己努力,给孩子建一座家庭图书馆。愿你的时间不要放在电视机和商场里。特别是做了爸的人,不要把时间还放在网吧和游戏上。你这样做,孩子不学你,都对不起你啊!

2、给孩子选一套好书很重要

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配好鞍才行。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匹千里马,你把他当驴养。可叹这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很多孩子是爱阅读的,只是苦于两点,与其失之交臂。一点是从来没有真正地读过,没书可读。一点是从来没读过适合的书。

有人会说,没书可读,太危言耸听了吧!学校里不是正读着嘛!说实话,学校里的课本不能叫阅读,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阅读。有妈妈说怕孩子分心,只要读学校的课本就好,能考高分才是王道。好吧,你赢了。你赢在了对孩子分数的重视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忠实粉丝。

只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不杂学一点,将来出了学校怎么混。骗子这么多,傻子都不够用了。单纯的学生已经成了骗子们的香馍馍。

另外我们谈一谈为什么说孩子没有读过合适的书。这种情形太普遍了。我们打开淘宝,看看热销榜单。有不少的格林童话改编本,365夜故事改编本,性格养成100法等。小巴掌大的书,20本一套,只要9块9,还包邮。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自己的第一套启蒙书就是这种书。画面都是花花绿绿的,美其名曰“视觉刺激”,图形扭曲变形,美其名曰“开发想象”,将一只老虎画成一只猫,是想告诉孩子老虎就是猫科动物吗?别拿这种劣质的图书荼害孩子的心灵了。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认为的好书,硬塞给孩子读。比如有些父母觉得要给孩子读国学,于是买了三字经,百家姓,天天给孩子读。自己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和朗诵的音律之美,当然无法让孩子去感受。

所以一顿搞下来,孩子对阅读彻底没有了兴趣。妈妈一说阅读,孩子的头就大了。有时候,就好像你养一只小白兔。它喜欢吃青菜萝卜,但是你给他吃大米,吃鲍鱼海参。因为你觉得这是好东西,但是兔子未必喜欢呢!有时候,父母选书就是这样,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给大家从图书的一些硬性指标说说选书:纸张、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适当。让孩子欣赏的图书都必须严格要求其字体、图书印刷清晰、精美。对于小家伙来说,圆角的图书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护。尺寸的话,对于大孩子没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们更喜欢小一点的,手掌书,手指书,互动书,洞洞书简直就是小家伙的最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小小的。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均衡:就好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我们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选择图书也是如此,不能孩子爱读漫画,家里就只买漫画书;孩子喜欢地理历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学;孩子喜欢童话故事,那就不读社科文学,肯定不行,给孩子读书,就要荤素搭配,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

3、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及水平很重要有很多妈妈希望我给孩子推荐图书,其实这有点瞎子过河的感觉。真正能给孩子选择图书的是两个人:一个是父母,另一个是孩子自己。

有人找鱼爸咨询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般会首先问孩子读过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很多妈妈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不了解孩子的兴趣,所以选书无从谈起。所以,一定要坚持亲子共读。因为我觉得只有亲子共读才能让父母真正地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阅读能力很多时候和年龄都无关,比如小小鱼现在已经能够理解大孩子的一些书。有些7岁的孩子能读9岁孩子的书。这个阅读能力的形成跟孩子的阅读经历和积累有关。

而这个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父母要有足够的参与和把握。不要觉得自己丢几本书给孩子就行。

另外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兴趣,不要逼着他去读一些不感兴趣的书,也不要阻止他去阅读自己想读的书。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天天只读漫画,就逼着他去读文学书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给他一些故事性强的美绘图书,图片还是有很多,文字相对较少,给孩子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你可以做的事很多。比如向孩子推荐一些好的书,并且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增加其他图书的比例,慢慢地就将重心转移了。真正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孩子,阅读量一般都很大,而且几乎是不挑食的。

你会问孩子什么?


你会问孩子什么?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文,题目就是“你会问孩子什么?”感觉受益匪浅,记录下来与亲们共享。

文中说到,他的一个日本朋友来中国工作,于是把孩子也带来中国,主要是想让孩子学习中文。开始的一段时间,孩子从学校回家总是闷闷不乐,说老师、同学都不怎么和他交流,他感到很孤独。这个父亲问:“那你今天有没有帮老师或者同学做些什么事情?”孩子摇头,于是这个父亲就说:“那从明天开始,你每天帮老师或者同学做点儿什么事情,然后回家告诉我。”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从学校会回来,再也不是一副伤心落寞的样子了,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

这个父亲说:“我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呀?你今天都吃什么啦?老师讲的课你有没有听懂呀?我认为这些都是废话,没用!我们会引导孩子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具有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

这个父亲的话让我感到很挫败,因为有些话确实是我经常问孩子的,比如,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呀?老师教没教你们新儿歌呀之类的?有没有和小朋友打架呀之类的。难道这些话我都不应该问吗?我们应该问孩子什么?

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话应该问,但是我们应该换个方式来问。比如“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人欺负你呀?”我理解家长是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所以才问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换成下面的说法,可能会更好些:“你今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闹矛盾了吗?为什么闹矛盾呀?这么解决的?”因为如果直接问“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直接的印象,哦,我只要是在学校吃亏了,那么就是别人欺负我了,而不用管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不一定。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起因很多,也许起因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只看事情的结果,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如果避免冲突;如果无法避免,起了冲突,孩子应该学会解决冲突,避免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儿。我们需要教孩子一种解决矛盾的能力,而不应该只关注孩子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今天老师给你讲什么啦?你有没有听懂呀?”这些话可以问。这本身就是在教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回忆老师的讲课内容来发现自己没有听懂的地方,回家再进行复习巩固(好像比较适合已经上学的孩子哈),不是很好吗?而且鼓励孩子复述老师的讲课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孩子的记忆,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再继续问下去了,免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我觉得那个父亲的做法很好,鼓励孩子去帮助老师、同学,为孩子培养一种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这的确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好多家长都说,现在的独生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太自以为是了,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个父亲这样,从小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我想孩子们一定都会成为善良、开朗、乐于助人、具有团结合作精神的人!

孩子从学校回来,你会问孩子什么?

家园共育《择校时,这些应该问的问题,你都问了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熊你长大了吗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