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研究

07-31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享,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研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托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常规意识还比较弱。他们的情感拟人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托班幼儿不同于小中大班,他们玩游戏是很投入的。我抓住了这两个年龄特点,利用“小娃娃怎么哭了”这一拟人的情节,导演了这个游戏。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于2001年9月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基本思想中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其字里行间都鲜明的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并要求从实际情况入手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背景:

我班是幼儿园年龄最小的托班,有23名幼儿,今年新插入的幼儿有10名,其平均年龄在3岁左右(虚岁)。3岁是幼儿言语活动迅速发展的阶段,其感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观察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如把泡在水里的小花认为在洗澡m.YjS21.COm

幼儿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多数来源于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游戏的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游戏中多运用“拟人化”方法,可以促使游戏更为丰富。幼儿通过情感的满足,可以促进其动作协调发展及感知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

案例及分析:娃娃哭了

一天来园,幼儿进活动室后像原来一样进入活动区游戏。不一会儿,冉冉来向我告状:“沈老师,小朋友把玩具扔在地上”。我过去一看,娃娃家地上果然乱成一团,锅碗朝天的扔了一地。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看,一地的玩具,都没地方玩了。家里太乱了,快把玩具收好再玩。”经过劝说无济于事,娃娃家照样是一地玩具。此时我脑中闪出了一个办法,我走进了娃娃家抱起了被扔在地上的娃娃大声说到:“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娃娃家的幼儿马上安静下来,我侧耳靠近娃娃并点了点头像是听明白了似的。我告诉小朋友说:“娃娃刚才想去公园玩,可是刚出门就被你们扔在地上的锅盖绊了一跤,膝盖都流血了,还在哭呢!”“你们快把玩具收拾整齐,要不一会儿又绊了娃娃可不好!”说着我低头心痛似的揉了揉娃娃的膝盖。这个方法真灵,娃娃家的小朋友很快的把玩具收好了。收完玩具,小柯走过来对娃娃说:“好了,别哭了,我带你去公园吧”。托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常规意识还比较弱。他们的情感拟人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托班幼儿不同于小中大班,他们玩游戏是很投入的。我抓住了这两个年龄特点,利用“小娃娃怎么哭了”这一拟人的情节,导演了这个游戏。

“老爷爷”的出现

自然角里,种了些土豆、小葱、萝卜还有各种鲜花以及一些植物标本。这些大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刚带来时,幼儿积极性挺高,纷纷指着各种植物和花卉说:“老师,这是我带来的”“哪个是我拿来的……”可是,过了几天,孩子们的热情渐渐淡了。慢慢的,自然角里几乎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了。为了让幼儿重新喜欢上这个区角,每天我都会在活动区开始前向幼儿介绍植物角里的材料,有时也带他们做一些小游戏,比如:猜猜谁有大叶子、猜猜谁能吃;花儿有哪些颜色……可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幼儿的热情还是不能持续。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叶子是树宝宝的手指(拟人化教育)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小朋友在院中采摘冬青树的叶子。每一次我都会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小朋友一定要爱护花草树木。但效果不佳,仍然有许多的小朋友来采摘冬青树的叶子。

这一天下午,我带着小朋友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的手里拿着冬青树叶,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批评教育。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向他们介绍:“小朋友,你们看,树宝宝在向你们招手,打招呼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好吗?我附在冬青树上,将耳朵贴在树枝上,小朋友也像我一样把耳朵贴在树枝上。然后我对小朋友说:“孩子们,你们听到了吗?树宝宝想请你们说一说树宝宝都有什么本领?”孩子开始兴奋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树的功能。甜甜说,树可以吸收灰尘。栋栋说,树可以吸毒,还可以绿化环境。有的孩子说树木可以做成小桌子小椅子。小朋友谈论得非常热烈。

趁着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我又接着说:“树宝宝请老师转告小朋友,他们非常喜欢小朋友,希望小朋友以后不要再摘他们的叶子,叶子就是他们的手指,因为那样它们就会很疼、会很伤心。”孩子们认真地听着,然后纷纷跑到我的身边表示:我们一定要爱护冬青树,再也不摘他们的叶子了。

果然,孩子们真的再也没有去摘树叶,看到别的班的小朋友摘树叶,他们会跑过去认真地告诉他们:别摘树叶了,树宝宝会很疼的。

看来,对幼儿园里的孩子用生动亲切的拟人方法教育比单纯讲道理效果好。

朗读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导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玩“过家家”游戏的教育作用


玩“过家家”游戏的教育作用

孩子喜欢过家家,通过游戏他们可以感受到快乐,但过家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如果利用得好,他可以成为提高孩子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首先,他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时,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与同伴协商角色的分配问题,公议活动内容,去商店、餐厅中他们会渐渐掌握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技能。

其次,它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在游戏中,孩子不断的依靠想像而变换道具的功能。比如一个盒子,先当电视机,后来又当桌子。游戏中的人物也可以变化,一会儿是老师,一会儿是医生,一会儿变成售货员。游戏的情节更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而千变万化。过家家中的几样简单玩具,就能让幼儿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是想象力得到迅速发展。

再次,它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孩子在玩过家家时,必须要协商确定各自的角色以及活动的内容等等。如两个男孩都想当“爸爸”,他们的争论会阻止游戏的进行。这是其中一个也许会做出让步,这正是合作的萌芽。

过家家是孩子爱玩并且能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的游戏,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玩好过家家。

教育笔记:《同伴导向作用》


教育笔记:《同伴导向作用》

天气热了,班里的女孩子们都穿上了漂亮的裙子。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最近发现有不少家长跟我们诉说这样的难题:如孩子在家不愿穿那件过去喜欢穿的衣服、裙子了,问她为什么,原来是小朋友说不好看,没有小珠子、亮片等等。虽然家长苦口婆心地教导,但孩子就是不理解,非要买新的、漂亮的裙子穿。其实这是“同伴导向”作用,大家在一起相互模仿学习,相互影响感染,“一个学一个”,表现出一些“同伴导向”行为:同伴梳的发型,我也要梳;同伴有的玩具,我也想要……于是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越来越在乎同伴们的看法。

当然,“同伴导向”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消极因素也不少,就如上面所说的。作为家长,不能忽视“同伴导向”作用,要引导孩子接受同伴好的影响,也要注意帮助孩子避免同伴坏的影响。我们要关心、了解孩子,注意孩子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交流,指正孩子对的言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使孩子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独立性,从而抵制“同伴导向”中的消极因素。

《巧用教育契机》《区角的作用》


区角的作用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这不仅是成年人的需要,也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为此,我班创设了新的区角——“倾诉角”,并准备了许多的玩具小动物来和小朋友聊天,其中有小狗、小猫、小鸡等。可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孩子光顾这个去角。

为此,我与孩子们进行交谈。“我不喜欢和小猫聊天。”我想和孙悟空说话,请他来做客。“我喜欢大头儿子。”“我喜欢白雪公主。”“我喜欢美羊羊”……

原因找到了,孩子们要的是自己喜欢的倾诉对象,他们喜欢卡通人物,因为这些人物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于是,我和孩子们对这个区角进行了重新“改造,”使这个小小的去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老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从孩子的需要入手,使各个区角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巧用教育契机

这天早晨,孩子们陆续来到幼儿园,各自到自己喜欢的区角忙碌着。我便坐在后面的桌子上画范画,为的是不耽误下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不知什么时候,孩子们一个个围了过来,然后大呼小叫地赞美我的画。

为了不影响他们各自的活动,我连忙轰走他们,可是只一会儿他们又围了上来,唧唧喳喳评论着。“喜欢吗?”“喜欢!”“好看吗?”“真好看!”一时间我飘飘然了,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立刻我就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机会。

我问孩子们:“老师的画为什么好看?”“涂色均匀。”“看我是怎么涂色的?”“顺着一个方向凃!”“颜色搭配也很好!”“没有凃到外面去!”“画面也很干净!”……

接下来的美术课上,孩子们画得出奇的好。我想这全归功于我守着孩子们画画的那几分钟里,孩子们观察、讨论,从而获得了学习方法,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幼儿一日活动即课程,我们应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音乐活动中的幼儿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


导读: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应来提醒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周实施的主题是“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会和别人交往。在音乐活动“对不起、没关系”和“两只小象”中,就涉及到了礼貌用语和交往方面的内容。

毛蓓蕾老师说过“音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的感染作用,往往比教师单纯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的确,光靠老师讲大道理,要如何有礼貌、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怎样等等,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因为孩子在家里听多了家人的唠叨,在学校多听几次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在两次音乐活动之后,孩子们的行为就有了变化。

这两首歌都是以故事性的语言出现的,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会歌唱之后,就开始分角色表演。活动结束后,我再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教育寓意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来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我来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应来提醒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孤傲自封不和群,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一些最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没有学会,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使幼儿的修养得到提高,美化其心灵,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勇敢的个性,区分善恶美丑。发挥音乐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应注意几点:

1、对音乐的利用不局限于播放现在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取的乐曲与教材有思想上、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2、运用音乐是手段,目的是更好进行品德教育。在采用音乐手段时要讲求实效,不能乱用、滥用或把品德教育活动成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作用很大


本周实施的主题是“我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注重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学会用礼貌用语、学会和别人交往。在音乐活动“对不起、没关系”和“两只小象”中,就涉及到了礼貌用语和交往方面的内容。

毛蓓蕾老师说过“音乐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的感染作用,往往比教师单纯讲大道理要有效得多”。的确,光靠老师讲大道理,要如何有礼貌、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怎样等等,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因为孩子在家里听多了家人的唠叨,在学校多听几次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在两次音乐活动之后,孩子们的行为就有了变化。

这两首歌都是以故事性的语言出现的,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会歌唱之后,就开始分角色表演。活动结束后,我再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教育寓意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来总结,得出结论,而不是我来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了音乐的美,同时又让自己的品德行为得到了提升。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多孩子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都会来告诉我:**没有和我说对不起、**不和我玩……我就会运用歌曲的效应来提醒他们,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孤傲自封不和群,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一些最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方法也没有学会,音乐教育在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使幼儿的修养得到提高,美化其心灵,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勇敢的个性,区分善恶美丑。发挥音乐教育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应注意几点:

1、对音乐的利用不局限于播放现在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取的乐曲与教材有思想上、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2、运用音乐是手段,目的是更好进行品德教育。在采用音乐手段时要讲求实效,不能乱用、滥用或把品德教育活动成音乐欣赏活动。

教育随笔《绘本阅读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使人明理,为人生导航。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爱上阅读,我们责无旁贷,而绘本是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那么如何让幼儿接受绘本并且爱上绘本?如何在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中,利用优秀的幼儿绘本读物,让幼儿快乐阅读呢?根据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开展了《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研究》的课题研究,尝试将绘本内容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对绘本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分享是幼儿将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在工作中我们教师也始终将分享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案例:在园内绘本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绘本故事教学《快乐的森林舞会》。通过欣赏、理解了绘本故事,幼儿懂得了要与小伙伴分享、友好相处。活动结束第二天,班中的刘心怡小朋友就带来了好多糖果,开心地对我说:“刘老师,我把糖果和小朋友分享。”接下来的几天,班中的一些孩子都陆续带自己喜欢的物品和伙伴分享。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开心着自己的绘本故事教学给与孩子的道理启示。可是在今天的分享活动中,却令我深思:苗子童开心地将自己带来的零食一个一个地小伙伴分享着,当他走过冯梦娇小朋友身边时,却没有将零食分给她。我悄悄地问他:“你怎么不和冯梦娇分享呀?”苗子童一本正经地说:“她今天表现不好,老是欺负小朋友,我不想和她分享。”看着苗子童一副不开心、甚至难过的表情,我沉思了……

反思:对于幼儿来说,分享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经意间流露或者发生与同伴交往的一种形式。孩子的分享有着“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他们的分享缘由是什么?分享过程开心吗?分享结果满意吗?幼儿能否真正理解分享的道理呢?这值得作为老师的我们沉思。

教育笔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研究》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笔记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对游戏的作用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