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亲子关系?

08-14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亲子关系?”,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喜欢与孩子协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养成了民主协商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亲子关系呢?

1)多商量些,少命令些

父母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M.YJs21.Com

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你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会认为你尊重他,关心他的感受,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亲子沟通。

2)凡事都要学会商量

不管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不要自作主张,要学会与孩子协商,取得孩子的同意和认同。

喜欢与孩子协商的父母是民主的父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渐渐养成了民主协商的习惯,都愿意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3)以协商的口吻处理亲子冲突

当亲子关系出现冲突时,父母总是不愿意自己的父母权威受到挑战,希望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使孩子改变主意。实际上,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意见,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明智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使用协商的口吻,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尊重,体验到人格的平等,这样,孩子在接受父母的意见时就比较顺利。

冲突产生时,每个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他人压制,孩子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放下架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看待,与孩子进行协商来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4)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与孩子协商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事情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父母不可替孩子包办,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过协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孩子,让孩子权衡利弊后再作出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意见,毕竟,许多事情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用父母的威严来压制孩子,孩子即使口头上同意了,内心也无法产生努力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已经感觉简直就是受罪,怎么还可能与父母和睦共处呢?

因此,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处理,父母的意见只能通过建议或者协商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问题。

5)和孩子约法三章

对于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后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使孩子遵守。不过,父母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

与孩子约法三章,仅仅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父母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规则一定要孩子内心认可的,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协商后再制定规则,避免产生亲子冲突。

总之,父母凡事与孩子商量,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促进亲子关系的方法参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有时候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养的,和爸爸妈妈并不太亲热;有时候父母忙于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忽视了亲子交流。当亲子关系出现隔阂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呢

通常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与和谐,但是有时候本该紧密的亲子之间会出现隔阂,这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孩子主要由祖辈或保姆带养。

2.父母认为自己还应该 充当老师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灌输得太多,不能对孩子的情绪、语言和行为积极响应。

3.有些学龄儿童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与学习和行为管教上。

4.有的孩子有较多的行为问题,给父母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无形之中影响了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急躁、不耐烦,经常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孩子在重复的训斥、惩罚中越来越不服气,对父母的管教很反感。

为了改善亲子关系,家长最好挪出一段固定的游戏时间,即在应有的日常照顾(如带孩子上床睡觉、一起吃晚饭)之外,父母应每天单独和孩子进行30分钟的游戏。游戏时间应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如吃完晚饭或者做完家庭作业之后),气氛不能紧张,游戏前也不能争吵。

游戏的目的是学习关注和承认孩子的良好行为,获得孩子的信任;欣赏和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改善亲子关系。这种方法适用于3~11岁的孩子。

游戏应在室内玩,不包括剧烈活动(如追赶、骑自行车、踢足球)和非互动性的活动(如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

除此之外,几乎孩子建议的所有游戏都可以进行(如看图画书、讲故事、玩积木、拼图等)。

开始的时候选择在孩子玩游戏高兴的时候走进孩子,仔细地观察孩子的游戏2分钟,然后以欣赏的口吻提问“这很有意思”,“这看上去挺难的,你在做什么?”,“咦,它为什么会动?”,“我以前从没见你做过,是不是在学校学的?”等,然后加入游戏。

在玩得过程中,可以边玩边评论,口气简单、不过分、表达真诚的赞美,如“好球!”“放在这里很合适!”。有时候可以就是描述孩子正在做得事情,如“我看见你把太阳涂成紫色”,“一架飞机正在滑出跑道,它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终于它腾空而起!”15~20分钟以后,告诉孩子你很喜欢和他玩,提出设定一个游戏时间,以后每天睡前和他一起玩。

以后到了每天设定的时间,只需简单地说:“游戏时间到了,你愿意玩什么?”让孩子根据喜好选择相应的活动。花30分钟和孩子一起游戏,在第一个星期最好每天如此,至少也要做5次。以后,也要不断地与孩子玩这种游戏,争取每周3~4次。

如果父母心情不好、非常忙碌或者马上有事要离开,就不要做这样的安排,那是自己的脑子已经被事情填满了,积极关注的质量会大大下降。

要点:

1.不指导、不纠正:在游戏期间依从孩子的意愿,只要行为恰当,怎样玩都行。父母要做到绝对的心平气和,只是参加他的游戏。父母应尊重孩子,相信他能自己解决问题。不指导,不试图改变孩子玩耍的方式,不对游戏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否则孩子会反感。游戏的过程应该是温馨的,让孩子期望和父母一起游戏。

2.不提出问题和要求:这十分关键。提问会干扰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尽量减少,只用于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不理解时要求他解释。记住这是孩子放松地享受和父母玩耍的时间,不是受教育的时间,孩子反感父母利用游戏灌输知识或进行说教。在提问前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会使他停下来不和我玩吗?”

3. 恰当地关注:观察孩子做的事情和情绪,然后反映给他知道,如类似于播音员的形式“下面轮到小明投篮。他稳稳地站在线后面,投篮!球进了!”,或者描述孩子的感受“你是不是觉得这很搞笑”,“我们采访一下小明同学,你5个球全投中了,是不是非常兴奋”。在游戏期间还要诚恳、恰如其分的表扬孩子“你投篮很准”(而不是夸张地说比“你姚明还厉害”),“你把这摆成过山车的轨道,很有创意!”(而不是夸张地说“你真是个天才”),“你的这个游戏很有趣”,“ 我很喜欢这样一起玩”。还可以摸摸头或者拍拍肩膀,竖个大拇指表示自己的赞许。

4.不要在乎轻微的不良行为,如怪叫或者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如果孩子表现出破坏行为,可以转头去看别处几分钟,这样做有可能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5.当孩子做出较严重的不良或攻击性的行为时,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如果继续这样就中止游戏。如果孩子仍不停止,家长用冷静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游戏时间已经结束。

促进亲子关系的小游戏


面对嗷嗷待哺的宝宝,我们除了喂奶和与他进行所谓的交谈之外,是不是觉得其他沟通方式就少得可怜了呢?不要心急,下面我们就针对一周岁以内的宝宝,为您推荐几个亲子小游戏,拉近您和宝宝之间的距离,用互动游戏的方式传递彼此的感情。

NO.1:亲子体操进行时

可以在宝宝吃完奶半小时后或是在洗浴完毕后进行。首先让宝宝平躺着,我们拉起宝宝的两只小手带动手臂,在其胸前拉平再弯曲,轻轻地做扩胸运动,反复十几次。然后,我们再攥住宝宝的一只小脚,向上推至弯曲再拉平,反复10几次,再换另一只小脚做着同样的动作。如果边做边数着节拍,不但能增强宝宝的专注力,还能引起宝宝极大的兴趣。

NO.2:手鼓、摇铃动起来

为宝宝准备一款手鼓或是摇铃类的玩具,就是那种摇一摇就发出声响的玩具。我们可以拿起手鼓或者摇铃高兴地摇上几下,然后放回原地。这时,我们会发现宝宝将朝着玩具的方向发起进攻,借此锻炼其四肢协调能力。当他拿到玩具后,就会学着大人的样子摇动起来,此时宝宝的模仿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当我们看到宝宝面带胜利的微笑向你摇摆着手中的玩具时,此时的你是不是比他更开心呢?

NO.3:撕纸游戏

对于小宝宝来说,任何事物在他们眼里都充满了新奇感。即便一张薄薄的纸,他们也会玩上一阵子。我们不妨给他个机会,让他亲身体验一下纸的奥秘。首先,他会拿在手里拍打着,然后是进行揉搓,等一切都研究过后便会将其撕成一片一片的。我们只要监护好不让他放在嘴里品尝即可。其实,当宝宝以不同的方式把玩着纸的同时,就是一种思考、观察和研究的过程。而且,撕纸游戏还锻炼了宝宝手指的灵活性。我们不妨也陪他一起游戏,一起撕,和他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

NO.4:比本领,学手势

我们可以先从几个简单的手势让宝宝学起。例如:抓挠、拍手、真棒、再见等。只要我们边说边多反复几次做给宝宝看,他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动起来。“抓挠”,只要把宝宝的一只手举高,他自然就会弯曲,这是引导他进行手指曲张能力的练习。“拍手”,我们可以拉起宝宝的两只小手拍在一起,发出的响声会激发宝宝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我们带动着他的一双小手多来几次,等他对这个动作渐渐熟练后,就会满心欢喜地开始自我练习。而且电视节目中会有很多鼓掌的场面,当宝宝看到大家拍手的场面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一起拍手的。“真棒”,我们对宝宝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给予由衷的赞赏,而高高挑起的大拇指就是对宝宝的一种鼓励与支持。

将宝宝的大拇指分离竖起,告诉他这是“真棒”的意思,并以点头作为诠释。相信从你欣赏与赞许的目光中,宝宝会找到一种自信。“再见”,亲朋好友临别时,我们可以举起宝宝的手臂左右摇摆着,并连声道别。情景相融,宝宝对再见所蕴含的意思就会有了一种认识。当宝宝对这些手势都能掌握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种游戏对他进行考验了。当我们喊出动作的名称时,宝宝做出相应的举动,如此反复乐此不疲。当然,还可以作为一项本领,成为宝宝炫耀的资本哦!

美国父母怎样维持良好亲子关系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

伟大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亲子关系良好。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到底怎样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家长采取溺爱或理智的教育态度,是家庭教育成败之最重要的分水岭。许多家长都在探寻:到底怎样的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家长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弹性式的亲子关系,希望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一、刚性式亲子关系——共生,疏离

刚性,顾名思义,是易走极端、两极化、没有余地和张力的。刚性式的亲子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共生,一种是疏离。

共生性的亲子关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父母将孩子当作生活的核心与惟一,按照自己的要求来照顾和塑造孩子,对孩子处处娇宠、有求必应;另一种是父母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完全依附于父母。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父母很容易将自己和孩子混淆,即完全用自己的想法、行为去控制和影响孩子,把孩子视作自己的附属物,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性。亲子关系就如图1所示,尚未分化,处于一种“黏结”状态:孩子不能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展现出独特的自我,父母和子女之间无法建立一种民主、自主的亲子关系。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下,往往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极大的依赖性和低自尊,而且易形成任性自私、易发脾气的性格,甚至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补偿和平衡。

疏离式亲子关系的特点是:

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父母与孩子处于各自的生态圈,较少发生相互作用,亲子关系完全分化,甚至是分裂。儿童在这种教养模式下得不到关爱,很难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逐渐养成冷漠、情绪不安等心理,常表现出反复无常,易怒,对周围事物摸不关心。

二、弹性式亲子关系——自主,亲密

心理学家包温指出,家庭是一个情绪系统,在此系统内有两股力量存在:一个是一体感或亲密的力量,另一个是个体化或自主的力量,家庭成员就在这两股力量中寻求平衡,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分化。而弹性式的亲子关系(如图3),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一种有点黏又不会太黏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家庭中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个别性,父母可以配合子女的发展需求而调整关系距离的远近。和以往亲子关系不同的是,弹性式亲子关系提倡亲子间维持良好的分化,允许家庭成员展现独立的自我,与此同时又要维持联结。可以说,这里的“弹性”就体现在亲子关系是在自主与亲密中求得平衡,双方是一种陪伴(being-with)而非共生(being-in ) 的关系,孩子与父母保持“联结”,而非“黏结”。这种既尊重孩子自主同时又与之保持亲密的弹性式关系留给孩子一个发展自我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么,一个能成功促进个体独立又亲密的家庭有何特征呢?这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催化或支持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情感的支持,孩子被鼓励要自主、有责任感;父母的婚姻关系牢固,父母本身拥有自己的生活,不会侵扰子女的生活,不全以子女为重心;这个家庭的成员是自我肯定的,每个人能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同时也尊重并承认其他家人的信念、感觉与想法,并可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并有回应,不需被迫统一某些观点。在这样自主又亲密的家庭中,每个人都首先是“我”,然后才是家庭中的一员。

三、如何建立弹性式亲子关系

(一)父母要及时转移重心

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向老师抱怨:“你说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可是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才这么小就管不了了,唉!……”从家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些父母非常关心和疼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当作自己幸福的延伸,所有未完成的心愿也都压在孩子身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都不很成熟,父母将部分重心放在他们身上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着父母要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而父母应该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时,逐步将重心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留给孩子更多的心理空间。当然,这里说的是“转移”,并非让家长只关注自我,对孩子漠不关心。此时,家长们都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妨多关注一下自己、充实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已经被孩子的一切湮没了自我,是不是应该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分一些界限,留给彼此一必空间,以免令孩子产生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

(二)父母是环境支持者

客体关系学者Winnicott认为: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支持的环境,即以孩子为主体,随着孩子的需求而满足他们。父母的责任是倾听、给予,而不是强加。这里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还应当包括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对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提供物质环境不难,难在后者。因为他们很少能够以孩子为主体,倾听孩子的需求而后给予支持。更多情况是家长以自我为中心,用“控制”取代了“支持”,试图牢牢掌控孩子的一切,没有为孩子的发展留下一丝空间。

如何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支持,需要家长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合理需要并予以满足。Winnicott提到,如果家长没有及时顾及到幼儿细微的需求,孩子只好顺应外在环境,这样就会形成“假我”(false self),造成幼儿缺乏主动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容易形成一味顺从、无法真正接纳自己的个性;但另一方面,如果家长过多考虑孩子的需求,就会取代孩子的自主发展,产生“超限效应”。可见,家长支持要有度,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的后盾,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们会适时给予支持;在自己需要独立空间时,他们又能悄悄地退到一边……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能亲而不腻、疏而不离,一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三)亲子间要适度分化

可以说,“分化”这个概念对于只讲求亲密无间的传统亲子关系来讲,代表了另一种全新的观念——颠覆父母过度控制,注重幼儿自我发展。谈到幼儿自我的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和他人的关系,而幼儿时期重要的他人就是父母,与父母关系的亲疏将直接影响孩子独立自我的发展。如何能够使孩子在自主与联结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的确值得每位家长深思。这就要求家长能够在一定时候学会拒绝,亲子间要适度分化,展现出一定的人我界限,父母能够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也包括心理距离。如孩子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家长不可一味迁就,而是应当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要求我无法满足你,无论你使用什么手段,都是不行的。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决定拒绝孩子的某个要求,就要坚持下去,否则朝令夕改只会让孩子有可乘之机。再如当孩子和父母就某一个问题产生矛盾和分歧时,父母不妨调整好心态,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观点来统一和包纳孩子的观点,要让孩子感觉到在家庭中有属于他自己的领地。

小结: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爱他的,是亲人;父母是尊重他的,是朋友;同时父母也是严格要求他的,是良师。

怎样快速改善亲子关系?


1.纠对不纠错

不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告诉TA错了,而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告诉TA这样做是对的。

2.不奖励不惩罚

不承诺孩子达到目标就奖励,因为一旦没有奖励,孩子容易失去动力。

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惩罚,因为一旦犯错,孩子会因恐惧惩罚而不愿承认和面对错误。

3.允许犯错

保证孩子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允许孩子犯错,带着孩子一起认识和改正错误。

4.用日常惯例替代催促

平常帮助孩子培养习惯,不要遇事而临时进行无休止地催促、指责、埋怨。

5.鼓励而非表扬

把握好鼓励和表扬的界线:鼓励是对事,表扬是对人;鼓励是对过程而言,表扬是对结果而言。

6.提问而非告诉

用“你觉得呢?”代替“你应该……”。

用“哇,宝贝你是怎么做到的?”代替“宝贝你真棒”。

7.花时间训练

孩子各种习惯的养成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花时间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持续性地训练。

8.关注解决问题

孩子打碎花瓶,第一句话用“宝贝,你怎么样?没受伤吧?”代替暴躁愤怒的语言和情绪表达。

9.行大于言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闭上嘴,放开手迈开腿去做。孩子会跟着学。

10.家庭会议

定期开家庭会议,允许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感受与看法,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

11.用尊重示范尊重

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先学会尊重孩子。

12.带着爱放手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学着放手,相信TA有能力去处理与应对。

喜欢《父母应该怎样运用协商来促进亲子关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