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犟种,是喜还是忧

08-18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有小犟种,是喜还是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脾气秉性这东西,真是不好说,说不定养个娃娃,他的脾气秉性就和粑粑麻麻都不像,但那时孩子的天生气质,是来自遗传的,所以粑粑麻麻要做的就是自我修炼,自我提高。修炼和提高就是为了能够正确的处理教养中的问题,而不是沿着自己曾经习惯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那样往往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养的目的。今天科学育儿老胡要和大家聊聊这个家里的小犟种的事儿,在天生气质的维度里面,这个被称为坚持度。如果你家孩子的坚持度高,那么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讲,那就是有个小犟种了!这个坚持度如果是在大人期望的领域,那还好办,否则那可真是一件持久战斗和头痛的事情了。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就是从小喜欢运动,对运动的坚持度就非常高,无论是春夏秋冬,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监督,都自发的锻炼,而且在复习考试的紧张时候,也依然不肯减少运动时间。这个坚持运动的犟种,因为和大人的期望是吻合的,所以打人自然就会乐见其成。相反要是大人所反对的,那可就麻烦了。我举一个不是太典型的例子,我记得我小时候对于苦的东西就特别抵触,坚决不肯吃。普通食物也就罢了,生病吃药,那可是不能免除了。于是,我一生病到吃药这个环节,那可是一场场的大小战斗呀!因为对苦味的拒绝,我首先拖延,其次每次吃都会卡在喉咙,然后引发呕吐,药片通常都是化了一半儿,另一半粘糊糊的被吐了出来,然后我满脸流泪的坐在那儿休息1小时,然后在经历一次这样的折腾。所以,那会儿我打针也就比较多,不吃药难免打针了。我还记得最激烈的一次斗争,是我妈要求我吃中药丸子,把那么大的丸子搓成小丸子,然后一粒一粒的吞服,这个我更加拒绝了。但是老妈搞高压统治,强迫我必须吞,经过斗争失败以后,我记得我一赌气把药丸放在嘴里拼命的咀嚼,让那种苦充分的刺激我的味蕾,在伴着满脸的泪水,那个痛苦啊!这还不算完,这样做的居然直接导致流鼻血,我因为遭到镇压,在气头上,不让人碰,于是搞的满哪儿都是血,那个惨呀!在我的记忆里面,经过这一役,以后再没人逼我吃中药丸子了。在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来,我在味觉方面还是个坚持度比较高的小孩儿。呵呵,我说的是30多年钱的小孩儿。你说家里要是有这么一个小犟种,真是不知道是喜是忧了,对吧!科学育儿的观点是,不喜不忧,都是自家孩子平常心对待!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坚持的是值得鼓励的事情,那自然不用讲了。如果是需要反对的,那也要温柔而坚定的建立规则,循循善诱,把孩子引导到大人预设的情景当中,让孩子自己做出符合期望的选择。生活中处处需要智慧呀!面对坚持度低的孩子,不但不犟,还有点儿随风倒的,那大人也是要花些心思的了!一定要多创造机会,和孩子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情,然后鼓励孩子。循序渐进,完成更多的任务。因为天生气质坚持度低的孩子,特别容易放弃一些事情,而且对于这种放弃没有什么负疚感。大人都知道,很多事情还是非常需要坚持的,没有一个坚持的精神,很多事情也很难做成功的,所以如果孩子坚持度低,那也是要多花些心思往增加坚持度方向引导的了!当个好粑粑麻麻,真心不容易,不但要有识人的能力,还要有很多生活的智慧。跟着科学育儿走,不但能培养聪明健康的小孩,发现自己也变得聪明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球球留学归来的喜与忧


我接触过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课业成绩不存在任何问题,语言关却是实实在在的困扰,有的即使进了大学,却很难毕业。这也是我当初把球球送走的初衷。

我一直认为留学的概念绝不是指初等教育,而应该是有文化的人的再教育过程。只有10岁的球球无法形成这样一种知识体系、判断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虽然有姑姑的照顾,虽然没有经济压力,但是为了我的孩子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还是让他回国了。回国后的球球发生了很多可笑可爱的故事。

球球回到原来的学校和班级学习,刚开始我有些担心他跟不上。经过几次测验,球球的数学成绩很不错,我想可能是学习奥数的作用,而且小学的课程还是相对简单的。语文成绩就差一些了,虽然在澳洲姑姑每天要他读一篇童话,但还是有许多生字不认识。

最让球球有成就感的就是英语课。原来学校有外教课,球球不喜欢,说外教说的英语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听不懂。这次回来后如鱼得水,和外教老师一唱一和地聊起来没完,还和同学说:这才是纯粹的英语。。。。学校经常有一些外事活动,球球就担当了小主持人和小翻译的角色。大家的赞扬和羡慕让球球对英语愈加热爱,看原版的电影、电视,唱一些英文歌成了他的最爱,还主动提出要去新东方外教班学习。。。看着那小小的身影混迹在大他五、六岁的同学之间侃侃而谈,让我深有感触,赞美不仅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还能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澳洲学校的教室都是很干净的木地板,孩子们进教室会把鞋子脱在外面。当初在澳洲时,球球经常穿着鞋就跑进教室,现在回到国内,又经常把鞋脱在外面进教室,引得同学大笑,白色的袜子也经常变成黑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还是偶有发生,成了年级的笑谈,同学们还给球球起了个“赤脚大仙”的外号,现在说起来球球还很不好意思呢。

中午吃饭老师会把饭打好,发给座位上的学生,这在国内是司空见惯的,而在澳洲都是要孩子们自己做的,每人一天轮流值日,包括检查每个同学是否将饭吃干净、把饭盒和纸巾送到校外的餐车上。所以每次午饭球球都很踊跃地做这些事,为此还当上了班里的生活委员。

还有就是课堂纪律,本来球球就是个好动的性格,在澳洲老师却总说他不够活泼,鼓励他随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上课的时候也可以说出自己想做的事。回到国内,球球还是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完全不顾及课堂纪律,高兴起来还会拍着桌子唱起来。。。老师刚开始还考虑他在国外养成的习惯,到后来在球球的带动下,整个班的孩子都会大吵大叫,气的老师连续两次把我从公司叫到学校,一通狠批。球球很委屈地看着我被老师训,他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行为,澳洲老师会很慈爱地夸奖他,在国内不仅横眉冷对,还要连累妈妈。。。他的疑问我无法回答,我真的不知道这一年的留学经历对我的球球是福还是祸。。。

记得当初球球的澳洲老师开玩笑地说,只有中国家长要求给孩子留作业,别的家长来问的都是怎样让孩子玩得更开心一点。听了这话,我无言以对。

在澳洲,我经常看到不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美丽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里,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上写着什么。别人告诉我,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至于图书馆和博物馆,更是孩子们经常去的地方。球球最高兴的就是背上水和面包,拿上纸和笔,到郊外和博物馆去“玩”。回到国内后,球球的这个爱好只能由我来满足,每个假日,不管刮风下雨,我和球球都会奔走其间。一个科技馆球球就去了十几次,最后我都不知道他在看什么了,可他还是乐此不疲,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球球回国后曾自己做过一个名叫《我的故乡是中国》的PPT文件,说是要寄给澳洲的老师当礼物。我当时惊讶于这样天大的题目是一个10岁孩子能完成的吗?他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来呢?

一个星期以后,球球的文件做好了,还特意打印出一本十几页的小册子。一翻,里面的内容可真的不少!从五千年前的中国象形文字到今天简化汉字,从九曲黄河到长城内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地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还分析了中国的文化和澳大种亚文化的差异,最后还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好一篇热闹的文章!虽然稚嫩但很是流畅,相信这是儿子花了很多时间从网上搜出来、到图书馆里找出来的。文件的最后,还列出了参考目录,说明他所知道的祖国文化是从哪几本书参考来的。

这本小册子让我激动也让我欣喜,我知道我的球球不仅能鱼更善渔矣!

育儿心得:是自由还是放纵


育儿心得:是自由还是放纵

全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要留给孩子发展的空间。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尊重孩子的想法,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上课的方式和以前不同。以前是灌输式,现在是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地、主动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现在的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每位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班里有一个小朋友有些与众不同,情况也比较特殊,孩子也很有个性,家长也是经过一番考察才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因为之前也上过两个幼儿园,不是很满意,中途退园了。所以我对他很关注,也经常和孩子家长交流、发短信、谈话等等,经过一个多月的了解、相处,还有我们老师所做的努力,孩子也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对我们也算满意,但通过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太理解他妈妈的做法,她还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介绍了她的育儿方法、教育观念。我赞同她说的“爱和自由”,这是孙瑞雪在文章中提到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行为上有些偏差,在我看来,她的这种“自由”变成“放纵”。她告诉我在家里比较尊重孩子,不逼孩子干他不想干的事情,要不孩子时间久了不快乐,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我认为给孩子自由也要有个限度,看孩子的要求、做的事情是否合理。她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多地约束孩子,我们也尝试着对他进行个别教育,循序渐进,让他慢慢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不做过多的要求,但最近发生的事让我觉得不知是家长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她说小时候她因为家教很严,所以自己心里都有阴影,不敢干这不敢干那,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吸取自己的教训,对孩子完全放手,给孩子自由,不太约束孩子,有一次孩子在班里随地大小便,正好她也看到了,什么也没说,还和我说在家也没怎么要求,他想尿在哪还不让我们说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以后还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难道都成了约束孩子、限制孩子的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清楚事情的性质,对的可以让孩子做,错的事情就不能做,虽然孩子一时闹情绪,但事后给他讲道理,孩子也会明白的,如果一味地放任自流,后果会很严重的。她对孩子比较敏感,总是顺着来,不让孩子受委屈,害怕孩子心理有阴影。她对孩子的爱,我能理解,但做法我不赞同,我们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明白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我也要以实际行动向她证明怎样做是正确的,现在孩子在家自由惯了在幼儿园就不太适应,也比较有个性,比如我们在上课,他想出去玩,这是没办法满足的,有时睡觉了不想睡,让老师带他去玩,这也不太现实。她的这种教育形式我以为培养的孩子独立性很强,也很有主见、有思想,不太依赖大人,但是现在需要别人满足他的要求,合理的还可以,但是有时不能满足就张嘴大哭,向大人示威,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变得不讲道理,会很任性的。

我只想说以后我们只能适应社会,不是社会来适应我们,不一定想要的就可以得到,给孩子讲道理就可以接受的,不满足不全理的要求并不是不爱他。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哭闹就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爱孩子是有限度的,希望家长朋友们不要迷失了方向,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必读:家有熊孩子,经常不听话,“打”还是“不打”?


孩子小时候,都有淘气的时候,都有一段时间“人嫌狗不待见”,让爸爸妈妈为此头疼不已。在西方文化中,儿童是平等的,孩子可以将爷爷奶奶告上法庭。在我国,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很严重,将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敢舍得打孩子?没有孩子打妈妈就不错了。

案例:

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不买,任性气大的儿子竟开始抓母亲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但被男孩的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张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最终只好向儿子屈服……

其实小孩心里都有数,他们有时候也很乖巧,也会讨巧卖乖,给爸爸妈妈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爸妈给予的“骄纵宠爱”。于是,大多数孩子必然会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

爸妈打孩子,其实也是打在儿身,痛在我心,颇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在东方家庭教育里,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之下出孝子,你不打他,他不知道你提倡什么、严禁什么。有时候,适当的“动武”,还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你苦口婆心说一百遍,孩子还是不听要强。

那么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打得时候要注意什么,这是一门学问。

什么时候该打?

1、制止危险行为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到处摸摸,到处尝尝,或者喜欢到一些危险场所。然而,由于孩子年龄太小,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或者自制力差,理解了却管不住自己。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一个人偷偷溜到马路上玩,搬弄暖水瓶、玩火等等。这个时候,一时的心慈手软,不能有效制止这些行为,很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家长要记住一句话:宁要孩子痛一时,不要亲人悔一生。

2、不好的习惯、心理倾向

当孩子小时候的某些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违法行为时,要力行制止。比如:偷东西去买自己喜欢买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欺负弱小,并以此为乐等等。

3、自私自我,性格乖张

过于自私,不懂分享,不懂关心人,自我为中心,性格乖张,做事一意孤行,从不为别人考虑,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长此以往,学校与同学难相处,长大后难适应社会。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从小被宠坏了的孩子身上,爸爸妈妈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屡教不改,故意犯错

有些孩子,在爸妈和老师的多次提醒后,照样我行我素,故意犯错,犯规之后还丝毫不认错,下次还是继续犯错。这种情况,可以“动武”制止,让他意识到什么是雷区,不可再犯。

什么情况下不能打?

1、3岁以下不要打,6岁以后要少打,12岁以后不能打

孩子在1~3岁的时候,活动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这一阶段体罚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并且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这个时候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留下阴影。等到12岁之后,孩子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应形成完整统一的自我,这个时候体罚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效应和报复心理,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

2、随错随罚,道理陈明

家长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以后再遇见这些事时,就会联想到犯错的不愉快后果体验,就会警醒自己不去触碰挨打“雷区”;每次体罚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讲明道理,说明危害,对他进行正确引导。不能只给孩子留下挨打的“痛”,更要在这个基础上给孩子留下为什么受“痛”的原因。

3、外人面前,尊重孩子

孩子虽小,脸皮也薄,不能让他在小伙伴面前丢“面子”,他长大后会很感激你的。尤其是自尊心强的孩子,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进行不留情面的体罚。

4、有时有度,不要滥用

不要滥用体罚,孩子一旦习以为常,就没有第一次使用体罚的教育效果了。就像农田的灭草剂,滥用的话,杂草会产生抗体或者突变,变得百毒不侵。同样,滥用体罚,孩子“久经沙场”后,自然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这样就会与我们打孩子的教育初衷相违。另外,打孩子的时候,切忌不要打头部或脸部,也不要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屁股就行了,是为了教育而打孩子,而不是走向极端虐待孩子。

是礼物重要还是礼物重要?


是礼物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以下文字是我去年写的,把它重新提起是因为文章里所提起的现象越来越

泛滥了起来!而且还变本加厉的直接用物质来诱惑孩子们。只因身在其中,

所以对用物质来诱惑孩子的行为及其的厌恶。这些行为的后面,藏着有辱

“老师”“教育”这些名称的种种动机。这多么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认

真的去思考。也非常需要家长们擦亮眼睛,为孩子选择一方净土,让孩子

们的天赋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做了这个物质时代的牺牲品。

————xx年xx月xx日

今天在课前准备美术材料时和一位5岁半左右的孩子有这么一段对话

孩子:老师我很喜欢画画的。

老师:哦,是吗,那太好了!

孩子:不过我没有报美术班。

老师:能告诉我原因吗?

孩子:因为美术班不发礼物的,我报了某某班,他们有礼物发的。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那美术班如果也发礼物你会来参加吗?

孩子:会呀!

老师:那不发礼物呢?

孩子:那就不报了。

老师:那你喜欢画画吗?

孩子:喜欢呀,不过我怕弄脏衣服,我身上很干净的。

………….(省略部分对话)

开学初,就有老师建议我准备一些礼物给孩子,理由是便于招生,并且很多兴趣班都发给孩子礼物,孩子很喜欢。听到老师的提议我最初的反应是愣了一下,当时也没想太多。今天和这位孩子的对话让我不得不在这里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岗位上十年中从没有给孩子们发过礼物,就连在幼儿园非常盛行的可以贴在脸上手臂上的贴纸我都没有发过。我奖励孩子的方式就是用肯定而激动的言语对他们说:“天呀,你太棒了,这张画画的很特别,连我都没有想到可以这样画呢!”除了语言,我还会给孩子们大大的一个拥抱,然后在孩子们的脸上加上一个狠狠的吻。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而且我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我会像孩子一样瞪大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用欣赏、新奇的眼神看着孩子。孩子的反应可想而知,并不比收到礼物高兴的劲差。往往这样做之后有的孩子嘴上露出偷偷的笑,有的孩子咯咯咯的大笑,有的孩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把一副画痛痛快快的讲一遍,还不断的添加内容,还有的孩子什么也不说转过身画的更带劲。然后无论我在什么地方碰见那些孩子,那些孩子都会非常热情的和我打招呼,有的孩子还会主动的拥抱我,我也会回应一个热烈的拥抱。有的孩子干脆说“老师我爱你”“老师我喜欢你”。让我无比的感动,我会紧紧的抱着孩子,说“我也很爱你,我也很喜欢你!”

让我很欣慰,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是因为“礼物”而是因为“爱和喜欢”。

我不喜欢用物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比如小花红,小礼物什么的。因为我认为物质的鼓励是残酷的,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通常,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得到小红花、小礼物,或者老师为了讨好孩子的时候才发给孩子。当我们把一张贴纸一个礼物发给一个孩子而不发给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将孩子分了等级,分了好与坏高与低。尤其是很多老师,在发贴纸的时候都忍不住对表现不好的孩子加上几句挖苦的话“谁让你今天表现不好的”“下次表现好我就发给你”“今天老是捣乱还想要贴纸?”一张小小的贴纸,一份小小的礼物就那样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就那样“诠释”了孩子存在的价值。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抵御不了“礼物的诱惑”,这也成了很多人的招生手段。“礼物的诱惑”破坏了孩子们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改变了学习的动机。“礼物的诱惑”让孩子们单纯的需要变的复杂;孩子与老师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深厚的感情;不是相互信任和接纳,而是屈服于老师屈服于礼品的诱惑;美好的情感得不到传达,心灵也得不到滋养。礼物、贴纸表面上能促进孩子们的进步,实际上那种进步是孩子为了讨好老师,为了得到奖品而放弃了自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故意约束了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多么大的阻碍。

有一定素质的教育者是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去拉拢孩子的,更不会以此来表示爱孩子。相反这不是真正的爱,也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需要的是老师永远宽大的胸怀,甜美的笑容,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纳。老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部分因素之一。孩子不仅需要与老师一起快乐的学习,还需要从老师感受到老师身上焕发的美好人格。这样孩子才能从老师的身上吸取营养,得到浇灌。

所以,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还是传播爱与平等的使者。

我有一个小侄女,以前我去看她时出于礼貌我会带上礼物去看她。有时会空手去,孩子就问:“姑姑,你怎么没给我带礼物呀,你记得下次要带礼物给我啊!”我想这样下次去不行,于是有一天我故意没带礼物,孩子问姑姑你带礼物了吗,我说我带了,你闭上眼睛,把手展开等我说睁开眼睛你就可以看到了。小侄女很听话按我说的去做了,于是我蹲下来用我的手紧紧的抱着孩子,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我说这就是姑姑给你带的一个大大的礼物!你也给姑姑这样的礼物吧!我和孩子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接着小侄女用同样的方法拥抱了奶奶、妈妈和爸爸。

从此后这个方式成了我们的见面礼和表示喜欢对方的方式。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感动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来,我想给你一份大大的礼物,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的手臂让我抱抱你!”

家有小对头还真是棘手


莱莱最近很叛逆,不知道是不是到了他的第一叛逆期,大人说什么,他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就和你对着干。你要让他吃完饭再看电视,他偏不;你告诫他不许躺在冰冷的地板上,他却乐得其所。家有小对头,还真是棘手啊。

专家支招:

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状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大大增强,自我意识日益明显。

当孩子和你对着干的时候,你可以试试:

1.选择题,你是想先看电视还是先玩一会儿?

2.转移注意力,我们一起躺在床上吧,而且还可以玩玩“躲猫猫”的游戏。

3.共同约定规则,在孩子没有情绪的时候和他一起约定规则。若违反的时候可以轻声提醒,让孩子逐步形成内在约束。

4.角色互换,家长做“”不“孩子”,让“”不“孩子”做家长,你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5.讲一个关于“”不“孩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时候说“不”,如何与“不”再见。

是小孩任性还是大人强制?


是小孩任性还是大人强制?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爷爷给爸妈讲述了在老家发生的、和我有关的一件事情。(因奶奶身体不适,上周一下午,我就跟着爷爷回老家探望。周六爸爸妈妈才接我回县城。)

妈妈听完后,是感慨颇多、无限遐思。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爷爷,我要把长裤脱掉。”那天晚上临睡前,我对爷爷说。

“不可以,穿小裤裤睡觉太凉了,容易感冒。”爷爷回答。

“那你怎么可以穿小裤裤睡觉?我看到奶奶也是这样的。”很不服气,我反问爷爷。

“没有呀,奶奶现在穿着长裤呀。今天晚上,我也要穿长裤睡的。”爷爷有点尴尬,他们不知道,平时我已留意到了这个生活细节。

持续几天的下雨天气,气温下降了许多。我的睡姿本不安分,外加我的感冒还没有完全康复,爷爷坚决不同意我要脱掉长裤睡觉的要求。

僵持不下,几分钟之后,我的“鬼点子“上门了——

“爷爷,我尿湿了。”我笑嘻嘻的,告诉爷爷。

“啊?你怎么尿湿了?”爷爷觉得很纳闷,(白天和晚上的尿尿问题,我已经控制得很好。许久未曾尿湿,尤其是白天),就顺口问了一下。

“因为我尿湿了,爷爷就要帮我换裤子(就要脱下裤子)呀!”听到这个答案,正准备要给我换裤子的爷爷都傻眼了。“尿湿居然就只为达到自己的要求?!

脱下来后,我可高兴了。当然,我就不会再配合爷爷给我穿上了。任凭爷爷怎么苦口婆心,百般哄骗,“不穿,就是不穿!”。后来爷爷实在是没办法,在征得我的同意后,就用浴巾把我裹起来后,让我直接睡觉了。

xx妈心情:女儿现在已经很有反向思维了,很多她想做、但我们又不让做的事情,除非能给她一个很充分、且能发自内心的让她接受的理由,否则女儿总能想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伎俩,表现出她的“小聪明”,来达到她的目的。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们给的自由不够?还是我们的引导方式有误?

单纯这件事情来论,xx确实有她的理由:“大人可以穿着小裤裤睡觉,为什么我就是不可以(会感冒)呢?”她已经见证了爷爷奶奶的生活行为(“言传身教”的分量)。且我们也确实说不出她的这个要求有什么危害,除了大人主观的担心、心存恐惧以外。

可是照顾方换成是我,也一样会对她的这个要求进行百般阻扰的,哪怕是采取在她睡着后给偷偷穿上。因为我真担心她会着凉、害怕她会感冒……

入冬以来,近乎每天早上起床或晚上外出,我和xx爸都会因为女儿不加衣服的问题而大发雷霆、甚至河东狮吼。经常是要强行给穿上,搞得彼此的心情都非常不悦。

科学的育儿理念主张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适度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食其“恶果”(因为不穿衣服引发感冒,去看医生、需要吃药打针),然后再做事后的引导(孩子有了自身体验后就能明白不加衣和感冒的必然联系),这种方法更为有效。

可是在现实面前,我依然没有勇气,提供给孩子自食其“恶果”的机会。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无法说服自己的主观忧虑。

明知自己已经踩入了教育的雷区,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女儿频频以她自己的方式发出抗议、做挑战时,让我不得不去反思!要怎么办?

问题的根源,在大人身上。解决问题,首先要克服我们的主观忧虑,给孩子自主选择,可是这点做起来,真的很不容易!今天写下此博,只想勉励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和孩子共处,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如自己期待的那个模样。

妈妈们有什么高招吗?要怎么样才能彻底消除我的这种内心忧患呢?

PS:晚上带女儿到户外去,出门前没有强制让她加上衣服。只是告知,妈妈有帮她带了外套,如果觉得冷的话再告诉我。可是在户外的近一个小时,包括在回来的路上,女儿始终都没让加衣。也许,真的是我们大人太过主观臆断了,也许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的抗寒能力。但是不管怎么样,今天我是和xx爸说好,从今天开始,把是否加衣的主动权给孩子了。

相信《家有小犟种,是喜还是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故事犟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