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幼儿的“研究”行为
这天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管仲然和郭泽凯对地上的几只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看,他们在搬东西呢?”“看、看,这肯定是只公的蚂蚁,他们都跟着它走呢!”·······眼看就要到了吃午饭时间,我只好过去催促他们,“以后再看吧,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得回教室呢!”看着他们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忽然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太好,过后,我想了好长好长时间······
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某一现象出现了“研究”,正是对此事物兴趣浓厚的具体体现,正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创造力得到发展。作为老师的我,不但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点,还要能随机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我想,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这样处理为好:
首先,积极去肯定孩子的表现。我所说的肯定,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亲身而为,作为老师,你要随时在观察孩子,并蹲下来融入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让孩子和你有情感上的共鸣。老师的可亲、信任、赞许,是令他们更自信、更积极、更大限度激发他们好奇心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要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强制。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我们不要在此时做出任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强制性地去否定他们,更要不得。当孩子的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产生矛盾时,老师首要做的是进行善意的提醒。但在集体生活中,是要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的,这也是他今后进入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涯中所必须具有的认识。培养服从大局的集体意识,是要必须从日常的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把它变为教育契机,对孩子耐心说理,让这种意识根植于他们心中,并能影响到其行为。切忌怕麻烦,简单、强制性地把事情处理掉,既伤害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也对今后关于此方面的教育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次,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时间。
孩子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要留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可以再进行一下提醒:“呀,你们那么专心,吃饭的时间到了,老师和小朋友们先到教室等你们,你们可要抓紧时间哦!”这样就给孩子一个缓冲的余地,他会不由自主地想出一个处理问题的办法,并能如期进教室用餐。这样,既锻炼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也保护了孩子继续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
导读:幼儿园教师工作繁琐,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幼儿安全、健康、卫生,还要应付上级检查,工作压力大,作为幼儿园领导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上多关心职工,使教师滋生的不良情绪和障碍得以及时缓解,工作得以很好的进行。
【内容提要】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有很大转变。但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由教师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这对幼儿身心发展、个性形成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还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投下阴影,甚至影响师生互动过程。
半年来,我对本地区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进行观察、了解。采用了观察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六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观察;并对其中一所幼儿园五个班进行半日活动观察。访谈法侧重了解教师对教育行为失控的理解和认识。
我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教育行为失控现象。
第一,教师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现,往往过多呵斥、惩罚,这不利于幼儿对错误的认识,同时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教师往往由对幼儿的印象、喜爱程度来决定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易使教师喜爱的幼儿形成骄纵的个性,教师头疼的幼儿出现沉默、反常行为,而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
第三,教师压制幼儿的个性,人为剥夺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会使幼儿缺乏创造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会给幼儿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自省自察,从而转变教育行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出现教育行为失控现象,我认为与教师自身素质,幼儿园领导的管理及幼儿教育的外部环境有关。对此应从这三方面着手改善教师教育行为。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优化自身文化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及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第二,幼儿园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园里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工作考核,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第三,通过各种途径优化幼儿教育的外部环境,得到家长及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
总之,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引起幼儿园领导及教师的重视,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师行为失控研究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有很大转变;如,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注重个别教育等观念已逐渐为幼儿教师接受、认可和重视。但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教师认识上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情绪失控,从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教育行为失控是指教师在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教育行为违背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现象,这对儿童身心发展、个性形成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投下阴影,甚至影响师生互动。为此,我认为必须对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
经过查阅1997到2002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中有关教师教育行为的文章,我认识到研究者对这一课题仍然比较重视,涉及最多得是有关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质量方面的文章。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有很多,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对>>
幼儿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及评价、对适宜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掌握、行政管理、工作评估、外界环境的支持与指导等。教师行为转变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只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才能取得成效,因而需要幼教研究者真正深入实际和广大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发展并检验有关措施与方法,以实现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达到促进幼儿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这几年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有了提高和改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正确适当吗?通过实践观察,我发现一些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因此,我决定对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任务及目的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失控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园教师的教育行为,找出教师行为失控现象存在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对象
在本地区随机抽取六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一班对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教师的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高中和大专文化为主,从事幼教工作均在五年以上。
四.研究方法
利用半年时间对各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进行观察、了解。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结合。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各园大、中、小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观察;并对其中一所幼儿园五个班进行半日活动观察。(观察提纲见附录1)
访谈方法是侧重了解教师对教育行为失控的理解和认识。(访谈提纲见附录2)
五.研究结果
通过观察,我发现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这以下教育行为失控现象
1.教师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现,往往过多呵斥,惩罚。
幼儿园里幼儿整天在一起活动,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争执,甚至打斗现象,教师在为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幼儿的态度和行为而情绪受到影响,出现烦躁,发火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如,教师正在组织全班幼儿玩玩具,这时幼儿乐乐抢了幼儿壮壮的玩具,壮壮来找老师告状。教师把幼儿乐乐叫过来,教育了他几句,就让他回去了。可没多久,又有几名幼儿来告乐乐的状,教师有些生气了,把乐乐叫过来训斥道:“乐乐,你为什么老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那么多玩具,你还抢!”“我没抢!”见乐乐顶嘴,老师更生气了,“没抢?!小朋友怎么都来告你的状,就你淘气!你别玩了。”
在幼儿园里,教师每天都要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有些幼儿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常常会将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给破坏,这时教师情绪往往失控,从而教育行为失控,出现大声呵斥,甚至当众惩罚幼儿的现象。如,全体幼儿正在听教师讲有趣的故事,突然有个“小捣蛋“拽了旁边小女孩的辫子,小女孩疼的“哇”得一声哭了起来,教室里一下就乱了,教师火冒三丈,几步跨过去,将捣蛋的幼儿拽了起来,“看你还欺负人不!”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但原来愉悦的气氛已不复存在。
在教师的权威下,幼儿的“捣乱”行为和他们之间的冲突表面上解决了,可实际上,幼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而是认为教师不好,老是训斥自己,他会想我怎样才能逃过或减轻老师对我的惩罚呢?而且,教师对幼儿经常大声呵斥还会给幼儿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幼儿会学着教师的样子大声呵斥其他幼儿,他们会认为大声呵斥别人也是人们之>>
间交往的一种方式,而这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造成消极影响。2.教师往往由对幼儿的印象,喜爱程度来决定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自身条件也不同,因而其生活、行为习惯、表现也不同。有些幼儿就显得特别聪明、乖巧、而有些幼儿就特别淘气、顽皮。教师的行为失控就表现在她们会对聪明,乖巧的这类幼儿过分偏爱,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各种活动和给予更多的表现机会,甚至幼儿做同样的事,教师对待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琪琪是一个令班内教师头痛的孩子,而宁宁是一个乖巧的孩子。这天,他俩都跑来告状,说有小朋友打他。教师看了琪琪一眼,说:“老师知道了。”就让琪琪回去了。“宁宁到老师这来,怎么回事?“老师和颜悦色的询问事情的经过……教师自有解释:琪琪平常就爱没事找事,他不打人就不错了,还会被人打?宁宁一向老实、乖巧、不会惹事的,一定被人欺负了。
同样是被人打,教师由于把琪琪归为“爱没事找事的”一类,把宁宁纳入“乖巧”的一族在这种稳定的印象下,面对幼儿相同的需求,教师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处理。但琪琪挨了打,还不被教师理解,他会与和“宁宁不平等的待遇”进行简单的比较:为什么老师不理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呀?……幼儿越比较越愤懑,就会通过不断地捣乱等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幼儿,长此下去,那些聪明、乖巧的孩子易形成骄纵的个性,他会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稍加批评,也会挫伤其自尊;而顽皮、淘气的幼儿,也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和亲切感,他们会表现出沉默、反常等行为,而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
3.教师压制幼儿个性,人为剥夺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家长都想通过幼儿园教育,使幼儿学到知识,希望别的孩子会的,我的孩子也会。于是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对幼儿严格要求好让家长满意。但教师却忘了幼儿虽然年龄小,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往往只要求幼儿听从教师的指导,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结果幼儿的个性往往会被压抑。例如:一节美术课上,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想像以拟人化的手法画出鱼群欢乐的动态形象。教师已提醒一名幼儿好几次了,让他在指定的画面上再添画一些水草,使画更漂亮,可幼儿始终不动笔,教师有些烦了,问:“你怎么还不画?”孩子非常自信的说:“我觉得已经很漂亮了,不用再画了.”教师一听皱了皱眉头说:“你在这画上水草会更漂亮!”……终于幼儿不得不画起来。
教师失控的教育行为仅仅是为了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却剥夺了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而幼儿创造性的火花,也被教师的做法给熄灭了。从此,幼儿只能循规蹈矩做事,已达到教师的要求。
六.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会给幼儿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同时,如果这种情绪和行为是经常的,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改变教师自身的个性和性格。我们发现,自己干教师时间长了,性格越来越急躁,这或多或少与经常性的行为失控有关,而这种不利因素又可能反作用于幼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与我们工作的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因此我们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自察自省,从而转变我们的教育行为。那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方面。
幼儿园教师在尊重幼儿,注重幼儿个性发展等观念上已有很大转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可见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观念和行为的统一。而作为教师如果观念和行为不能彻底转变,她就不可能克服来自机体内、外的困难,克服工作的情绪化,也不能去体验工作中的愉悦、感受成功并安于幼教事业。因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把爱心化作实际行动,做到爱岗敬业、尊重热爱每位幼儿。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幼儿自身特点或幼儿某些不良表现的影响,而导致的教师教育行为失控都是在情绪失控下非理智做出的,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因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水平,不但要加强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学会微笑、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幼儿。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很多是因为教师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引起的。如,教师在儿童发展方面知识的不足,使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把幼儿好动的天性,视为调皮、捣蛋,而对幼儿过分呵责;教育技能的不足,使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及不能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等。因而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教师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和幼儿完全平等的身份及幼儿喜闻乐见的语言、表情、手势去组织、指导、帮助幼儿。
第二.幼儿园领导管理方面。
幼儿园班级内幼儿人数众多,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们喧闹的环境和层出不穷“不听话”行为,如果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天长日久,教师对幼教工作,对幼儿的热爱之情就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淡化;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可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种幼教法规、规程,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规范教师的行为;还可通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开展师德形象讨论,评选师德标兵等形式,来学习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作风,从而净化思想,升华认识。
长期以来各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把上课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也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因此园领导评价一个教师好不好的标准是看她会不会上课,课上得好不好,而对教师日常活动中对待幼儿的态度、行为关注较少,考核不足;因此,我认为应当调整原有考核标准,放宽对教师上课的要求和限制,以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施情况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实际能力的获得为评价重点。这样,教师的责任感增强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也会减少。
幼儿园教师工作繁琐,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幼儿安全、健康、卫生,还要应付上级检查,工作压力大,作为幼儿园领导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上多关心职工,使教师滋生的不良情绪和障碍得以及时缓解,工作得以很好的进行。
第三.我国幼儿教育外部环境方面。
我国在儿童教育方面一向是以施加高强度的规范教育为主,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加之现在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受传统的“玉不琢不成器”的观念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影响,较重视幼儿的知识学习和规矩的养成而忽视幼儿好动的天性和个性。这就需要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刊物给予舆论、信息上的倡导,使大家明白教育幼儿不仅仅是学知识、懂规矩及照顾好幼儿,而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不只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还应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
七.小结
通过对各园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行为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应当引起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以便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八.附录
【附录1】观察提纲:
1.日常生活中。
1)幼儿来、离园时,对情绪不好的幼儿,教师是否给予安慰,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是否能够搂一搂、抱一抱。
2)当幼儿无意出现过失时(撒汤菜、摔了、吐了、大小便弄到衣服或床上时……),教师是妥善处理、耐心安慰幼儿;还是指责、埋怨幼儿。
3)当幼儿有意出现不良表现时(打架、骂人、抢玩具等),教师是不受幼儿自身特点影响,对他们的态度、行为一样;还是喜欢的幼儿耐心教育,不喜欢的幼儿训斥、批评。
4)当幼儿生活上遇到困难(生病、穿不上衣服等)时,教师是否耐心照顾和帮助幼儿。
2.教学、游戏、户外活动中。
1)个别幼儿有说话、捣乱等不良表现,教师是呵斥、体罚、变相体罚;还是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进行教育。
2)教师是否在照顾全体幼儿的同时兼顾个别幼儿,因人施教,引导、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教师是否同等对待幼儿,不论是教师喜欢的幼儿还是不喜欢的幼儿,让他们在活动中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4)活动结束时,教师是客观评价幼儿,指出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成功和进步;还是嘲笑、挖苦活动中表现欠佳的幼儿。
【附录2】访谈提纲:
1.你认为存在教育行为的失控现象吗?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你是否有因个人情绪失控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的现象存在?
3.在现实教育中行为失控的表现有哪些?
4.你认为产生教育行为失控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采用何种方法可以防范教育行为失控的发生?
案例一:餐前,老师正在介绍餐点,赵浩然一边听一边不自觉用小手卷桌布玩,杨竣然看到了,也学着赵浩然的样子卷桌布,卷着卷着两人便起了争执,杨竣然一下子就紧紧的抓住赵浩然的手臂,边拉边喊:“你不能用手卷桌布!我不准你这样!”赵浩然试图使劲挣脱,无奈杨竣然紧抓着他的手不放开,甚至趴到了桌子上,直到老师走过来制止他的行为。
案例二:喝水时间到了,小朋友们排好队依次取水喝,杨竣然趁着老师不注意,溜到走廊,眼睛望着操场,不知道在想什么。当老师叫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才赶紧走进教室,拿杯子取水喝。
案例三:上课时,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讨论,旁边的小朋友相互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杨竣然似乎丝毫不感兴趣,先是用头跟左右两边小朋友的头碰着玩,然后又抱着左右两边小朋友的小腿,哪怕小朋友放弃与他讨论,不再理会他,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行为,脸上还带着得意的笑容,直到老师制止他。
行为表述:
与同伴争抢玩具、擅自离开教室、打人、大哭、采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行为观察:
1.行为经常发生的时间段?
一天的任何时候
集中发生于区角活动时间、饮水盥洗、户外活动时间
2.行为经常发生的地点?
教室、操场、睡房等
3.可能引发行为的原因?(行为前的事件情景)
(1)争抢玩具
其他小朋友有他想要的东西
他无法完成某项活动
被同伴拒绝合作游戏的请求
(2)擅自离开教室
他不想参与集体活动
操场上或走廊上有声音,让他产生兴趣
(3)打人
其他小朋友有他想要的东西
其他小朋友抢走了他的东西
小朋友拒绝了他的某项要求或阻止了他的某种行为
他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吵
他受到了某种莫名的挑衅
(4)大哭、发脾气
受到了刺激:如摔倒了弄疼了自己
和另一个小朋友有肢体冲突
教师拒绝了他某项不合理的要求
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别的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或不听他指挥
4.谁是受害者?
任何小朋友都有可能
一名小朋友或者某些特定的小朋友(如曾玺屹、张涵妍)
胆小的小朋友(如何东泽)
坚持自己意见的小朋友
5.行为后的表现?
(1)争抢玩具
通过语言告诉其他幼儿所有的玩具是属于他的,不能分享
打想要这些东西或拿这些东西的幼儿
请求老师帮助
把玩具搬到一个封闭、不受打扰的地方
告诉其他幼儿他要自己玩,不愿意合作玩
(2)擅自离开教室
不甘心的回到教室
趁老师不注意又试图溜出去
当老师要求他回到教室时,他会笑
当老师试图抓他回去时,他会故意让老师追他,感觉会变成追逐的游戏
(3)打人
打人后承认打人,但会望着老师,不断地强调说其他小朋友也动手了,当小朋友委屈的反驳时,他会一直坚持重复。
打人后。否认打人
当被打的孩子哭时,他会看看被打的孩子然后跑开
打完人后站到旁边
打完人后高兴的笑
(4)大哭、发脾气
环顾四周,看是否有教师在看他
当教师在旁边时,他哭闹、发脾气更厉害
她试图伤别人(如打、踢、抓别人)
6.其它(与家长的交流情况记录)
(1)若孩子犯了错(如打小朋友),和外婆交流他的情况时,外婆会点头表示知道了。再次和外婆反映情况时,外婆会批评几句,告诉他这样的行为外婆不喜欢。
(2)妈妈的批评方式以打或者是犯错后就不满足他的某个要求为主,妈妈表示无奈,妈妈会说外婆比较惯着他。
(3)当他不听外公的话时,外公会采取吓一吓他会直接很凶的批评。
行为原因分析:
争抢玩具:第一,幼儿的年龄特点。自我出发,即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他认为这是我要玩的,这就是我的,我想拿就拿,不给别人玩。
第二,家庭的不良影响和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们都宠着他,顺着他,他们缺乏沟通、交流、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擅自离开教室:第一,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如操场有音乐或易家坝广场噪音大,出于好奇跑出去开;第二,一日生活活动,环节与环节衔接时,出现消极等待,幼儿无所事事,出于无聊离开教室
第三,走廊上有吸引他的玩具或其他事物,出于孩子的天性好玩;
第四,下午离园时,听到音乐声就会跑到走廊去看家长,并进来拉其他小朋友出去看。
打人:第一,自己坐着无聊就用手打其他小朋友以吸引其他小朋友注意;
第二,当其他小朋友和他意见不统一时;
第三,别的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
第四,老师要求做一件事时,他看到有些小朋友没有去做就会上前打
发脾气:第一,用发脾气的方式与出现在生活中的现象对抗;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原因,家长喜欢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三,交往能力的欠缺,不懂得如何正确交往、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用发脾气的方式。
策略:
面对杨竣然的行为,我们先是采取说服教育,给他讲道理,让他了解我们是一个集体,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小朋友们生活在一起,你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又在一次阅读活动中,我们老师给小朋友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1)争抢玩具:
A.和班上的小朋友讨论有关玩具的使用规则,强调需要尊重他人的物品;
B.制定一些分享玩具的规则,和幼儿讨论;
C.及时表扬,强化幼儿分享及合作游戏行为;
(2)擅自离开教室:
A.尽快与家长沟通,表达对这一行为的担忧,看看幼儿在其他场所是否有擅自离开的行为,与家长商量该如何处理;
B.当发现教室外面有分散幼儿注意力的活动,及时关闭教室门;
C.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材料,找事情让他忙起来。
D.表扬他参与室内活动的行为,如喝水时在教室安静的排队。
(3)打人:
A.降低环境(如座位)的拥挤程度
B.让容易与他发生争执的小朋友适当远离他
C.保证活动材料充足,免于因材料不够起争执
(4)大哭、发脾气
A.适当忽视幼儿的宣泄行为,当幼儿停止哭泣时发脾气时,予以关注和强化;
B.帮助他学会以适宜的方式应对不良情绪反应;
经常留意他情绪及动静
评价与反思:
从气质类型来说,杨竣然小朋友属于多血质,倔强、聪明、好学好问、敏感且反应迅速,接受新事物快,对学习、劳动、社会生活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注意力容易转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也易于改变。
他爱好广泛,擅长建构、绘画、讲故事。乐于探索,尤其对海洋世界特别感兴趣,在各类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较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处理问题的能力稍弱,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在同伴合作性游戏中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合他的心意、他觉得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与同伴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常与家长沟通,通过与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竣然是独生子女,平时爸爸妈妈工作较忙,外婆对他的照顾多一些,外婆比较溺爱孩子,对他百依百顺,当他犯错时,外婆有时虽会苛责他,但更多的时候都会偏袒他。从而造成了孩子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希望首先要满足自己的愿望,要求人人为己,却对别人的需求置之度外,很少为别人做出牺牲。
我们能理解,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尽量满足孩子,不会有人去和孩子争抢,这样的环境就容易造成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分享,从而也不知道谦让。所以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其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当孩子有谦让行为时,应及时给予鼓励,通过家长的言语强化,让孩子懂得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受欢迎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将培养孩子的谦让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及时引导。家长要学习育儿知识,在学习中成长,具备爱的能力,使孩子从爱走向独立。
首先,家长要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以最好的习惯、举止、语言面对孩子,当孩子混乱时做错事时,其次,“规则”帮助孩子,1、需要让孩子知道并遵守以下规则;2、在基本规则的问题上不能商量;3、成人先遵守规则,做好榜样。
一、案例背景
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
小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较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
案例二: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
三、案例分析
结合对小晴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
四、案例反思
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则,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
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幼儿园是众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们中有活泼聪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数性格孤僻、身心异常的。幼儿教师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带前一类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类。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后一类小孩的教育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更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重视。
一、观察实录与分析及应对措施
观察对象:李辉,男,2002年8月29日出生。
观察时间:2005年8月29日至2005年12月1日。
观察目的:帮助幼儿改变社会退缩行为,适应新环境,乐意上幼儿园
观察实况:大哭入园
开学了,新生李辉入园,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总是双手缠绕着妈妈的脖子,双脚紧夹车椅,放声大哭,不肯入园。妈妈硬把他往教室里一推,嘴里骂骂咧咧地走后,老师过来劝他,但怎么劝也没用,一般约半个多小时后,他才开始透过泪眼观察教室里的每个人,一遇到老师的眼就把头低得很厉害而且吸吮手指,一整天除了老师牵他的手去厕所,无论怎么抱也抱不出门半步的,他整天不讲话,只有中午老师喂饭时,才能看见他的嘴动。
分析:上学哭闹,是一般幼儿常有的事。但正常幼儿的适应期很短,像李辉这样持续多日,且孤僻、固执的小孩还不多见。他喜欢低头、吮吸手指、怕与人接触,教室里这么新鲜的玩具和游戏怎么也吸引不了他,说明这个小孩有与正常的小孩有不同的地方,他的害羞、焦虑等种种表现反映出他有典型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特征。对这样的儿童的教育,主要的是要消除他的这一不正常心理特征才行。为此,首先要弄清他这一现象的原因。于是,我采取了初步措施:
1、家访:我了解到李辉从小住在乡下,和他奶奶住在同居于一大院内,平常不与其他同伴交往,接触范围小,只会讲家乡土话。最近刚刚进城,但其父常常出差在外,其母是一家工厂的计件工,经常加班,接送小孩匆匆忙忙,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情况,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这些情况说明,李辉有着形成社会退缩行为表现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先从外部因素的改变着手,进一步观察其变化并作适当调节。
2、主动亲近他。从李辉低着头的神态中,我观察到他有恐惧、陌生、孤独的心理,于是我主动关注、亲近他,给他擦眼泪、抚摸他,经常陪他。我经常这样做的结果,在观察的初期并未收到理想的回报,但我没有灰心,继续注意观察。
观察实况:他认我这个老师了。
十月的一天早晨,又哭又闹的李辉又被妈妈“塞”进了教室。我抱起他,他拉着我的衣服喊:“打电话,打电话。”我对他说:“不哭,我去打电话。”他坐在椅子上不断重复“不哭,打电话。”随着晨间活动的开展,他的哭声渐近尾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拒绝一切活动。
分析:他抱住我并开口说话,说明他已经承认我的存在,他要我去打电话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我平时对他说的“宝宝来上学,妈妈在上班”的话了。在此基础上我适当调整了引导措施:
1、在活动中亲近他,我经常同他搭积木或给他讲故事,多看他,对着他讲话,帮他摆脱孤独感,让他意识到,他在集体中、整体中。
2、争取家长配合。就李辉的情况,我与其母建立了联系。根据和她妈妈接触的情况,我觉得,李辉的行为表现其家庭影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使李辉目前的状况得到改善,先要使他的家长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行。于是,我建议他的
家长定一份《家庭教育》,并决定和他多接触、多交流。
观察实况:他走出教室了。
这天,李辉哭着,脚却知道往教室挪了。晨间活动时,有一块积木滚落下来,他用脚踢了一下,积木滚动了几下,停住了。他抬眼看了四周,没有人注意,他又踢了几下,忽然望见了我,便缩回了脚,坐好低着头,手指仍不紧不慢的在嘴唇上磨蹭。我拿积木给他,他不要,我走开,他好一会才慢慢拿起来,见到别人的眼光立即不动。户外活动开始了,他又坐着不动,知道我要来招呼他,他双手抓住桌面,脚紧夹椅子,准备拼命大哭一场。我没有去理他,只对小朋友们说:“昨天的那个电话修好了,我们去玩打电话的游戏。”电话只是院内一个半人高的玩具而已,上面套着铁链,取下来就像一个电话听筒,小朋友都爱玩。当小朋友散出去后,我有意装着不经意的说:“我要出去打电话了,教室里还有人啊,一起出去玩吧?”我说这话时,看也不看他,不给他犹豫的机会,拉着他的手做出来了。来到院子里。我让他先打电话,他拿起话筒就说:“妈妈快来接我”并不肯放手。其他小朋友说:“你打好了,给我打打吧。”他松开手,又大哭,“妈妈来,妈妈来。”喊个不停。
教师感受:我的不经意,终于把他引出教室,解决了一要他出教室他就抱着桌腿大哭大闹的问题。我想,这其中适当的冷处理也是有作用的。在经过了两个月的集体生活后,它能从游戏的旁观者转变为自己单独游戏,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为了使他消除孤独感,能参与集体活动,我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
1、创设游戏环境,增添游戏内容,创立贴星星等小玩意奖励吸引他,并让他在同伴身边玩相似的玩具,让他多模仿。
2、通过家园联系册我了解到李辉近来家里的情况:他会许多儿歌,在家常自言自语的念。这说明李辉小朋友内心还是蛮想学的。于是,我建议他妈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交谈。
3、经常和他共同合作涅橡皮泥、剪纸、搭梯子,增强他的动手能力,在合作制作过程中,诱导他的主动性,发展他的动手能力、欣赏能力和成就感。
观察实况:哭声小,没有泪水。
进入冬季,李辉入园时,穿戴多了,经常戴着帽子、手套,穿着大衣,整个一个套中人,当帮他褪去围脖、手套等物时,他就大哭。讲道理,他也不听,死命护住自己的东西,别的老师也来教育他,可最终都摇头走开了,认为这样的孩子真少见。但我发现他的哭声比以前小些,没有泪水,低着头,手指机械地磨蹭在唇间,眼睛向上、向四周瞄,别人碰他,他便往里坐一下,再碰他一下,它就对小朋友或者老师大哭:“他打我,他打我!”不断重复几十遍,惹得小朋友们不敢碰他。
老师感受:尽管李辉仍然在哭,但他是哭着向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告别人的状,这是他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求救于人的信号,说明他正在迈向与人相处的第一步,这时积极的引导教育对他来说很重要,于是在教育中我注意了一下环节:
1、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和他说话,聚集在他面前做游戏,便于他看到,让他用心于别人交流。
2、每人分得的一个放衣柜子上都贴上苹果,五星、花之类的图形,特别给李辉的柜子上贴上一只小白兔图案。
3、让他目睹其他幼儿进教室后,自己放衣物入柜,回去时自取的做法。
4、放学时,我经常对他亲切的说:“再见,明天早上我等你。”
5、经常与他妈妈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情况,以便调整对他的教育。最近她妈妈说,现在他以不那么想他奶奶了,想也没用,只是脚前脚后跟着我,我也不打他了。这说明家长的做法也有改变,对小孩的行为改变是有益处的。
观察实录:他笑了。
虽然李辉还是哭着走进教室,但停止哭后坐下,老师帮他拿掉帽子、手套放入他的柜子中,他已经习惯了。有一个周末过后,他穿着新衣服进来,我说:“这衣服真好看,谁买的?”“妈妈。”他笑着回答我。这是他入园以来的第一次笑,羞涩的笑。从这个星期开始,他已经能默默地参与大家的活动,如做操、跳绳、在桌上折纸等。
教师感受:李辉的种种不良行为已有所改善,有些还比较明显,说明以上种种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继续为之,将会强化他表现出正常的行为,达到教育好他的基本目的。
这时我最纳闷的是为什么他至今早晨入园仍要一直哭个不停。后来我细问原委才知,原来每天他上学时,他妈妈总要他喊“老师早”,他不肯喊“老师早”不等于他不接受老师,很可能是腼腆害羞。于是每次早晨入园,我主动地喊他早,给他打招呼,把他领进教室。几次下来,他习惯了,哭着上幼儿园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好了一段时间后,又是哭着来幼儿园的,问他自己哭的原因,原来是他妈妈答应晚上带他出去玩,结果没去,他妈妈不守信用,还恐吓他,要打他。事后我与他妈妈交换意见,他妈妈红着脸说,昨晚下雨了不能出去。尽管这是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家长善于换一种方式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恐怕会不至于如此。还有几次早晨哭,是因为她妈妈没有给他买他要吃的早饭,他不顺心,其实这可能是他妈妈怕迟到,来不及买,也可能是他妈妈随便说说而已,岂料这个孩子是个认真的孩子,得不到满足,他便逐渐怨恨起妈妈,向我告状。看来,家长的言行在自己看来是个不经意的事情,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言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有很大价值差别的,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二、小结
有资料显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造成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儿童以往的经验有关,如缺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经验与技能。适时地转变儿童的这一不良行为,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在李辉小朋友开始哭闹着入园时,我观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尽快适应环境,乐意上幼儿园,但是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李辉在与人交往和相处时候所显出的踌躇、害羞,在人际关系上出现的困难,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十分相似。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观察小孩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家庭的生活背景,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原因的主次方面,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作用。这其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氛围时原因可能会变我们不妨经常从孩子本身、家庭、老师自己这三方面多加以分析,以求原因的真实准确性。
2、树立教育孩子就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观念,让他们最终知道自己是幼儿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教育是很有益处的。幼儿与青少年不同,幼儿几乎没有独立能力,在幼儿心理上客观存在着对别人的依赖性,我们正是借助于他们的这一依赖性,建立起与他们的教育感情,让他们在老师的示范中,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影响中,逐步学会自己活动,慢慢走向独立。那种缺乏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教育,虽然有可能会“教好”孩子(吓住、管住)孩子,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是无益处的,不可能指望以此转变幼儿的非常行为。
3、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掌握小孩的细微变化,和家长一起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多予鼓励,适时指出家长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育意见。只有家园配合,教育一致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的重复行为研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