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一个朋友的育儿日记:
晚上,宝宝洗了澡,本来再吃一顿奶就该继续就寝的,可是突然没一点来由的大哭起来。
怎么哄也不行啊,姥姥看着心疼得直跟我急:宝宝这是找我呢,拿来我抱。结果,换了姥姥抱也没止住了嚎啕。在排除了她不舒服、生病、害怕等等可能后,我恍然大彻大悟:宝宝就是在耍小脾气呢!
哭得太认真了,哭得太投入了,那眼泪跟断了线的珍珠似的,噼噼啪啪砸地……三个大人着急上火的忙做一团。这让我很生气,我决定,要跟她“讲讲道理”。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宝宝,大家都很重要,不光你很重要,姥爷很重要,姥姥很重要,妈妈也很重要,你不能要求大家都围着你转……”
“宝宝你不能这样,大家都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欺负别人呢。谁抱你不是抱啊,还挑人抱这个习惯不好;那么贵的奶粉,你吃两口就吧唧出来,这也太浪费了——你要再这么不懂事,以后谁还愿意对你好呀?”
宝宝本来还在撒了欢儿地哭,听我忽然把讨好绵软的口气换成了低沉的女中音,猛然就停顿了她的婴儿高音,当时我能想到的词儿只有一个:戛然而止。
然后,宝宝就开始一本正经听我批评她,听到后来,我的唐僧嘴脸肯定让她郁闷得不行,躺在我怀里,脖子扭到一边,把眼神送向远方。我说:宝宝现在不哭了,那你给我乐一个吧。她完全不睬我,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嘴巴瘪瘪着,嘴角耷拉着,蔫歪歪的,小脸儿上还挂着刚才新产未干的小眼泪儿。无言的抵抗啊,猪头都能看出她生气了。
但是,她听懂了。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把奶迅速乖乖吃光光。
我来补充两点,其一,宝宝的确切年龄是18个月零4天;其二,宝宝的姥爷在整个过程中对“讲道理行为”嗤之以鼻,表现出强烈的不屑和不信任,但看到结果这么神奇,就啥也不说了。
如果不是看到这个事实,那么对于一个18个月的婴儿哭闹,大多数人会怎么做?我想多半会像日记中的姥姥、姥爷一样,哄。其实,小孩子时常会通过“无理取闹”或者“使性子”来试探、验证,他对家人的影响力,如果我们一味的“哄”,就助长了无理的势头。这需要为人父母者及时明察。然而,这个故事最给我触动的还是,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孩子的智商究竟有多高,这往往需要我们试试才知道,而不是一贯的想当然的认为。
对于一个家庭而已,自己的孩子快乐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01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谋深远。
可惜,当下很多父母,失去了真正“爱子”的智慧和格局。
如迪士尼摸臀事件;
迪士尼内,8岁小男孩(可能)不小心摸了一个年轻女子的屁股,女子便说了男孩几句。
男孩的家长知道后,集合随行的几位家长对年轻女子推搡怒骂: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
“就你长这X样,还摸你屁股。”
再如35岁安医生被逼死事件;
游泳池里,13岁男孩摸了安医生臀部。
在安医生要求孩子道歉后,孩子不仅不道歉,还出现侮辱性动作,甚至吐口水。
安医生的丈夫看不下去,就把孩子的头按进水里,教训一下。
结果男孩的父母知道后,叫人去更衣室把安医生打了一顿,事后更带人去安医生和安医生丈夫的单位闹事。
甚至将剪辑过的视频放到网络,利用安医生夫妇体制内的职员身份引起社会公愤,引导舆论暴力辱骂安医生和安医生的家人。
结果,安医生心理承受不住,服用500多片安眠药自杀身亡。
我相信,没有人会说,以上这几位极力护犊的家长不爱孩子。
相反,他们极其深爱。
然而,父母之爱是需要讲究智慧和格局的。
当爱的智慧太浅、格局太小,面对孩子犯错,却无法正视这份错误,更无法纠正和得体处理,那么,这份爱便会变成侵害孩子的毒药。
在日常行为和处世态度中,一步一步腐蚀孩子的血骨和灵魂,使其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万物唯我独尊、事事要强的劣性人格。
02
是的。格局小的父母,就是如此可怕。
往小了说,他们在给孩子的人生制造挫折。
往大了说,他们在给社会培养未来的毒瘤。
因此,真正懂得爱的父母一定是修炼自己成为大格局的父母。
什么是大格局父母?
大格局父母:明是非、懂自省
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有大格局的父母一定不会推卸责任,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他人、学校或社会身上。
她一定会在孩子的错误行为中看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走回正轨。
大格局父母:轻利益、重品行
曾亲眼看到有父母为了逃票,在游乐园或公交车上,要求孩子量身高别站直。
这种父母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殊不知,几块钱的便宜占得不大,却给了孩子极差的品行教育,给了孩子致命的人生设限。
有大格局的父母则相反,他们深知好的品性才是孩子最硬的底牌,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通行证,才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因此他们会不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和处世态度。
大格局父母:会鼓励、重过程
有些父母会在孩子赢了比赛时,立马对孩子又亲又抱,甚至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奖励。
可是,当孩子输了比赛时,他们又立马表现出失望、气馁、冷漠等情绪,将孩子置身于灰暗的自我怀疑之中。
而有大格局的父母,在孩子失利时,他们绝不会冷眼相待,甚至加倍给他增负。
他们会给予孩子鼓励,教会他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输赢。比起输赢的结果,他们会更看重过程给孩子所带来的成长。
大格局父母:尊重个体、给予自由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谈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你而来,却不因你而来。他们虽与你同在,却从不属于你们。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从不用自己的梦想和爱去绑定孩子的人生和自由,绝不让孩子活成自己的替代品。
他们会尊重孩子作为人的独立个体,尊重他生而为人的做梦自由,也会鼓励他去勇敢追梦,甚至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有力的条件。
大格局父母:既温情、又狠心
马卡连柯曾说:一味地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是最坏的教育者。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虽然心里深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但是他们又深知父母子女一场,终归要分离;孩子终究要独立去面对世界,要独自去扛起生活的重担,要独立地撑起一个家。
因此,他们不敢懈怠,他们会狠下心地教会孩子独立、自主和坚强。
大格局父母:眼界深、不轻言弃
孩子的本性,即遇到困难就退缩。
所以很多孩子学习一项特长兴趣,往往都会经历过“我不想学”的阶段。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不会以孩子当下的感受为主,不会盲目顺从孩子的“不想学就不学”。
他们会引导孩子去思考是“太苦想放弃”还是“不喜欢而放弃”。
如果孩子怕吃苦,大格局父母会想方设法去开导他,让他明白坚持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也让他明白只有经历量变才能达到质变;更会让他明白“苦只会苦一时,不苦则会苦一世。”
大格局父母:舍得管,更舍得老师管
孩子如同幼苗,如果没有人及时为它修枝剪杈,就极易长成“挖脖子树”。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并给予相应的惩罚时,他们不会立马不高兴,或站到老师的对立面,甚至让老师丢饭碗。
他们知道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
于是,他们会严格教子,也会和老师形成统一战线,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共同让犯错的孩子回归正道。
大格局父母: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当父母情绪失控,孩子就只能接收到父母的吼叫,教育信息一概不知。
犯过的错,在父母的吼骂下得到暂时修正,不久就又复发。
更要命的是,不断地吼,吼走了孩子的安全感,也吼掉了孩子遇事好好说话的能力。
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比起短期的教育效果,更看重孩子成长背后的逻辑。让他从根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解决问题,更要言传身教,让他从中学会遇事淡定,有力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因此,他们一定会尽量不吼不叫,好好说话。
大格局父母:以身作则,表里如一
董卿曾说: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因此,有着大格局的父母永远不会自己一边搓麻将,一遍训斥孩子好好读书;一边炫耀花钱走后门更省事,一边要求孩子做正直的人······
他们会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让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父母的表里如一中变得智慧、变得自律、变得优秀。
03
俗话说: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格局,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认识世界的第一双眼睛。
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请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格局父母。
用自身的大格局,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成为一个是非有见解,眼界有高度、思维有深度、为人处事能从容大度的人。
而不是让自己事事挡在孩子前面,替他抱不平、扛风雨。
更不该让自己成为不分青红皂白、胡搅蛮缠、报复心强的人。
爱孩子,请选择成为大格局父母!
在此,只愿世间不再有包庇孩子摸臀和逼死他人的事件。
以上,共勉!
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
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父母决定孩子性格吗?
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
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着的相关。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
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能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能否在亲子关系中融洽自如。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身为父母,不要太重视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绩好坏,上的大学好不好,有没有找到好工作,这些外在的标准固然对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须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时代动摇了老年人的权威。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
所以,我认为,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什么方法最有效?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小贴士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
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
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
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
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声明:版权所有,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爸爸的素质决定孩子飞多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爸爸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