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委屈巧化解

09-14

前辈告诉我们,做事之前提前下功夫是成功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师资料内容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孩子委屈巧化解”,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导读:通过事情的处理要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先释放情绪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m.yJS21.coM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巧对孩子发怒


对待孩子的愤怒的办法不应是压制,而应该引导和化解这种愤怒,以求得积极的效果。具体地说,开导愤怒的孩子有以下几个办法:

1、当孩子的表现好或争取表现好时,及时予以表扬,以使孩子明白大人对他(她)行为的要求。比如,家长可以说,“你分糖果给小朋友吃,真大方。”“你打碎了杯子后能主动告诉我,真让我高兴。”

2、让孩子参加足够的活动。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所以在家在校都不要给孩子规定太多的规矩,限制其活动自由。否则其逆反心理的作用会使其横下一条心,不理你那一套。

3、容忍态度。孩子的某些做法的确不妥,成人要让他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也不必每次都大呼小叫横加指责。

4、多接近和抚摸孩子,尤其是小孩。大人在近旁对孩子的安抚作用,有助于化解愤怒。

4、对孩子活动要有兴趣。假如一个孩子正在破坏他(她)的玩具,成人请其讲讲那个玩具怎么玩,可能要比对其大吼一声更有效。如果孩子读课文有困难,那么大人可以走到其身边轻轻地说:“来,咱们一起看看怎么念。”

6要舍得表达对孩子的感情。有时只要伸手抱一抱就可使孩子平静下来。当然也有对拥抱不领情的孩子,这要因人而异。

孩子任性妈妈巧治理


导读: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不是家长想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家长要用高明的方法对付孩子的任性,让其以后再也不犯。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请体谅宝宝的委屈


导读:生活中,孩子的许多举动得不到大人们的理解,而被看作是怪行为,这些时候孩子就会被曲解,被误会。孩子就是未来,不要委屈了本来没错的孩子。

为什么宝宝总是要做“跟屁虫”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在家里宝宝是我的“跟屁虫”,到东跟着,去西跟着。那天,去百货公司购物,我要上一下洗手间,就让她爸爸带着宝宝和宝宝的婴儿车等在门外。没想到,我在洗手间里听着宝宝的嚎哭,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惨,弄得我慌慌张张,行个方便也是急急忙忙。她爸爸也灰心丧气,好像自己是个后爹。

宝宝的话

我还没有满1周岁。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妈妈,而且不仅是喜欢,确切地说,我认为我和妈妈是一个“共同体”。所以,只要一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消失了。我怕不怕?

上次,妈妈没有先跟我说一下,砰地一下,把我和爸爸丢在一扇门外。我一个人坐在婴儿车里,实在太害怕,当然只能哭了。爸爸倒是来安慰我的,可是,我实在搞不懂“妈妈只是去一下洗手间”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妈妈不见了,那扇门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没有人告诉我,如果妈妈进了那扇门就再也不回来了,我怎么办?我要一直跟在妈妈身后,眼睛一直能看到妈妈。我还算勇敢的,人家的宝宝在家里看不到妈妈也要哭呢!专家都说这是婴儿的正常情绪变化。

爸爸妈妈不能怪我

以后,只要妈妈不嫌我麻烦,告诉我“妈妈要上洗手间”,再带我去看看那扇门里洗手间的样子,我就会知道:“噢,只不过是一间洗手间罢了!”虽然暂时看不到妈妈,但我知道妈妈就在那扇门的里面,很快就会回到我的身边。我就不会害怕了。

妈妈不在,有爸爸陪我当然也不坏,不然,那天我不哭死才怪。不过,假如爸爸平时多照顾我,多和我一起玩,我大概也不会那么不给他面子吧。

为什么宝宝洗澡总是哭哭闹闹的?

妈妈的误会与困惑

该给宝宝洗个澡了,准备好沐浴露、洗头水、爽身粉、干毛巾,放好水,测好水温……给宝宝脱衣服时候还手舞足蹈的,可是把宝宝一放下水他就开始哭,怎么哄都不行,只能三下五除二洗完拉倒,就怕以后宝宝对洗澡产生厌恶怎么办?难道天下宝宝都怕谁怕洗澡?以后还是速战速决的好,听着宝宝哭闹真揪心。

宝宝的话

谁说宝宝是因为不喜欢洗澡才哭的?不说别的,光是让宝宝脱光衣服,可以手脚乱动,就让宝宝开心不已了。而且,宝宝也喜欢和习惯在水里,宝宝没有出生前不在水里呆了9个月了吗?脸上稍微沾到一点水根本不在话下。倒可能是水温太高宝宝会不舒服,比大人的洗澡水温度低一点才是宝宝喜欢的水温。妈妈觉得热,宝宝已经觉得烫了。被洗澡水烫过,宝宝才会害怕洗澡,见要洗澡就哭。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手脚都是蜷缩在一起的,现在,突然把宝宝放进陌生的水里,手脚被分开,宝宝会感到很不安;再加上妈妈的紧张,洗澡的时候忘了和宝宝说话,安慰宝宝,宝宝就更不安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给宝宝裹一块大毛巾吧!那样会消除宝宝的紧张,宝宝就会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妈妈,妈妈托宝宝身体的手也不那么容易打滑了。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

宝宝不喜欢妈妈把肥皂或者沐浴液直接往身上抹,要么硬硬的,要么凉凉的,弄得宝宝一惊一咋,感觉不好。宝宝喜欢妈妈用手抹一点肥皂或者沐浴液,然后,轻轻地,软软地,暖暖地,在宝宝身上摸一摸,揉一揉。宝宝最最喜欢的是妈妈放松的、充满爱意的抚摸。

为什么宝宝吃奶时吸着乳房当玩耍?

妈妈的误会和困惑

宝宝吃奶很调皮,前半段还专心,含着奶头用力吸吮,可后半段就吸吸停停,开始玩了。我抽开乳房,他就哭。有时候,我只不过想换一个乳房,他也不乐意。医生说,应该两个乳房轮流喂。

宝宝的话

宝宝还没有准备放开妈妈的乳房,乳房就已经被抽走了,这是什么样的感觉?难道妈妈不愿意让我继续吮吸?难道妈妈不喜欢我

有的医生常常建议妈妈,让宝宝每次都轮流吮吸两只乳房。这个建议不那么好,因为一开始宝宝吮吸到的乳汁比较淡,含有矿物质和蛋白质;后来的乳汁比较浓,含有较多的脂肪。为了让宝宝获得营养全面的乳汁,最好让宝宝吸光一边乳房的乳汁,再换另一边。

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做也是宝宝最不满意的。因为宝宝吸奶的最后一段时间,正是享受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生理饥饿所需的奶量,宝宝在尽力吮吸、几乎没有停顿的前几分钟就已经获得;而在后半段,宝宝较多感觉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妈妈在一起,躺在妈妈的怀里,望着妈妈的脸,让宝宝满心欢喜,怡然自得。这时候,宝宝会放松肌肉,慢慢地吸,两眼注视着妈妈;而在前半段,宝宝全身心的力量和注意都放在肌肉上。

这就像你们大人和好朋友一起用餐,吃完了不还要继续留在餐桌旁快乐地东拉西扯吗?那时候,你们大人享受的也正是心理上的快乐。因为和朋友用餐是你们大人和朋友同伴沟通、交流感情的好时机。假如妈妈把给宝宝喂奶的时间,也当成和自己所爱的人愉快相处的机会,那么,妈妈还会生硬地抽走乳房吗?

宝宝睡觉怎么总是日夜颠倒?

妈妈的误会

这几天可把我弄惨了。宝宝颠倒黑白,白天呼呼大睡,推不醒,叫不应;晚上手舞足蹈,不想睡,这深更半夜的,一会儿哼哼叽叽,一会儿又哭又笑,搅得全家睡不好觉。爸爸要上班,妈妈只能冲在第一线,这下只有叫苦连天了。宝宝要颠倒多久才算完!

真恨不得拍宝宝几下,解解恨。

宝宝的话

我现在能吃能睡,我喜欢我现在的生活,也喜欢上爸爸妈妈了。不过,妈妈这几天有点不对劲,无精打采的,说是因为我颠倒黑白,闹得她睡不好觉。白天和黑夜,我是不太清楚的,反正我只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妈妈别生气,也别担心,专家说,宝宝出生时身体里的生物钟是一天25小时,在向一天24小时调整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混乱,变得昼睡夜醒,黑白颠倒。宝宝是有一点点颠三倒四,但多数宝宝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宝宝绝对不是故意捣蛋。

这不过是一时性的,过了这个时期就好了。

不过,要说到怎么办,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好办法,只有等宝宝自己调整过来。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最好是你跟宝宝一起颠倒黑白,宝宝睡你也睡,尽量抓紧时间休息,有些事儿就交给爸爸去做。虽然,他还要上班也挺辛苦,但这个时期,爸爸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妈妈,要当一个妈妈“好情绪的守护神”,让妈妈心情愉快,情绪放松。

妈妈,对不起了,你再辛苦几天,很快就会好的,我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为什么宝宝就是不肯在婴儿床上睡觉?

妈妈的误会

宝宝出生了,宝宝的外公外婆送来的礼物是一张白色的有栏杆的婴儿床。太漂亮了,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宝宝床。

宝宝的话

大人总是把他们认为好的,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我们,就因为我们不会说“我不喜欢”?我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有栏杆的婴儿床,恐怖的是,妈妈还在栏杆上围上大毛巾,说一可以挡风,二来万一我的头顶上栏杆了,也不致于碰痛。可她不想一想,这么一来,除了天花板,我还能看什么?好心办坏事,这是大人的毛病。

妈妈一点也不知道,我虽然才出生,看上去只会睡觉吃奶,其实,我并不是大人想像的那样无知低能。妈妈别忘了,我有一个大脑袋,现在已经拥有数十亿的脑细胞,我很有兴趣听大人说话的声音和音乐,我喜欢看树木花草,和各种各样会动的东西,这意味着我开始获得外界的知识;而且,我多么喜欢有足够的空间来活动。难道妈妈没有发现,只要没穿衣服的时候,我多开心,拼命享受动弹小腿的乐趣。听说至今还有大人要给婴儿捆“蜡烛包”,真吓人。

说真的,专为婴儿准备的婴儿床并不适合我们,因为床太小,周围布满栏杆,还有布幔毛巾什么的,把我的视线堵得严严实实。我需要练习把眼睛的焦点集中在房间的某一个物体上,而不应该被这些劳什子所阻挡。光秃秃的天花板、床边的栏杆和所谓的挡风毛巾对发展我的观察力可没有好处。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有不少大人一时还不能接受。

能不能给我更宽阔的活动空间,而不是狭小的婴儿床或者婴儿摇篮?譬如,爸爸妈妈的大床,或者干脆给一张放在地板上的床垫。我希望能在那里慢慢地、但自由地转动身体,改变姿势,直到碰到边缘。妈妈不要低估我的能力,我会相当注意地去感觉身体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关系。

妈妈,请给外公外婆打个招呼,我可不愿意他们不高兴。

案例:巧控孩子看电视时间


难题:

佳佳4岁,平时就是个电视迷,从周一至周五,每天只要从幼儿园回到家,就会熟练地拿起遥控器,趁妈妈做饭之际,看上一个半小时电视。晚饭后,通常还会看上一段时间的卡通片才肯在妈妈的督促下洗澡睡觉。到了周末,她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直到爸爸妈妈带她外出才肯罢休。如果恰巧这一天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带她出门,那么电视就几乎要从早开到午睡之前了……

快要放暑假了,妈妈想,如果让佳佳整天看电视,不就要变成“沙发土豆”了吗?于是,她为佳佳拟了份“电视协定”:每天保证1小时画画或者做手工,保证1小时游泳,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如果不能按规定活动,就缩短看电视时间……妈妈将“协定”交给爷爷奶奶督促佳佳完成。

第一周过去了,佳佳以各种理由,譬如外面太热、红蜡笔用完了甚至用坐在小椅子上屁股疼等理由压缩游泳和画画的时间。当然,看电视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填补空余时间的活动。暑假过半,佳佳由于每天长时间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整天精神萎靡,懒洋洋的。此外由于每天消耗不掉精力,又转化成无理取闹的动力,常常会制造出各种事端来发泄情绪,消耗体力……

支招:

妈妈为佳佳制订的“电视协定”之所以会在女儿讨价还价中变得面目全非,是因为“协定”有不少缺陷,譬如为孩子安排的暑假生活过于单调,几乎都在家里活动,而作为惩罚所规定的电视时间没有明确标准,等等。其实,父母和孩子的规定签得越明确、越具体就越容易实施,如果规定可以有多种解释,就不容易很准确地实施。

分段控制更有效。与其规定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2小时,还不如规定每看完30分钟或2集动画片后必须关上电视,休息30分钟。全天累计看电视时间不得超过2个小时,休息时必须彻底离开电视。这样不仅能控制孩子用眼时间,以免眼疲劳,而且在休息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些其他方面的运动,暂时忘记电视。提示:如果父母不去生硬地打断孩子看电视的乐趣,往往更能顺利地按规定时间执行计划。譬如30分钟是一个看电视的时间段,父母可以在25分时提醒一下孩子“还有5分钟”,到了时间,再适当延后两三分钟,然后彻底关掉电视。

发放电视票方式。每天给孩子发30分钟一张的电视票4张,由孩子自行安排,看时交票,但票用完后就不能再看了。电视票最好和孩子一起制作:把图画纸裁成小方块,画上漂亮的图案,然后让孩子摁上自己的小指印,告诉孩子这是他信守承诺的标志。这样,孩子为了节省电视票,会少看或不看那些可看可不看的节目,自我控制看电视时间。有时,不妨给孩子配备一个造型可爱的卡通计时器,通过玩具让孩子自己更有兴趣地控制看电视时间。

采用量化的奖励。可以尝试一些奖励方式,激励孩子执行规定。譬如,每天游泳6圈,每超过2圈,可以换取看电视时间5分钟;每天画画时间1小时,如果超过30分钟,就可以换取看电视时间5分钟,等等。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让孩子少看电视的提醒:安排更丰富的暑假活动,如夏令营、暑托班等,引导孩子用更生动的方式来度假。但也最好不要让看电视的环境过于舒适,如果没有宽大的沙发和柔软的靠垫,或许孩子更容易离开电视。不要提供看电视时吃的零食,电视和零食是一对魔鬼组合,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看上一整天电视。

幼儿园教育小结:如何化解孩子间的小纠纷 教育小结:如何化解孩子间的小纠纷


教育小结:如何化解孩子间的小纠纷

在幼儿园中,每一位老师就仿佛是一颗颗不起眼的小流沙,而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枚枚姿态万千的小花。在流沙的世界里,每天洞察万千,演绎着苦辣酸甜;在花朵的天堂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或喜或忧,精彩纷呈的小故事......

记得我带中班的时候,有一天,我正在组织孩子们玩区域活动,明洋刚想到“娃娃家”里去玩,瑞瑞突然挡在门口拦住了她,蛮横地说:“这是我的家,你不能进来。”明洋是班上最小的孩子,平时就比较胆小,看到人高马大的瑞瑞,当时就“哇”的哭了起来,接着就跑到我这里来告状。看到这个情形,我有些生气,觉得瑞瑞太没礼貌了。但是转念一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为什么不能因势利导用另外一种方式解决问题呢?于是,我微笑着对乘瑞说:“瑞瑞,这是你的家对不对?”瑞瑞怯怯的点了点头。我接着说:“你看,你的家多漂亮啊!明洋小朋友想来这里做客,你欢迎吗?”瑞瑞眼睛一亮,爽快的说:“好啊,跟我来吧!”接着他牵着明洋的小手走进了娃娃家,两个小家伙玩的非常开心。经历了这件事情,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和立场来解决问题呢?

后来,我有幸在一位专家的讲座中观看了一段《豆豆和周周》的视频,视频中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小事争吵时,老师并没有喝斥或者横加指责,而是在缓和矛盾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慢慢解决这个问题,整个过程是诗意的甚至是童话的,可以说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非常巧妙。我想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处理的这样恰当,是因为她对儿童的性格、心理和认知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尊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很多时候,孩子发生矛盾,只是一时的情绪冲动,无所谓对错。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更不宜用成人的方式去解决。

从教十几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一、在处理孩子纠纷时,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理智平静地分析事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温和的语言,带上春风般和煦的微笑和孩子交流,不要武断地充当“裁判”。

二、温柔安抚,第一时间平复孩子的情绪。事件的最初,孩子往往很激动,情绪不稳定,面红耳赤的争辩。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平复孩子浮躁的情绪,让孩子平静下来,将矛盾的爆发点降到最低。

三、耐心倾听,为孩子创造一个宣泄和疏导的出口。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尽情地诉说,将消极、暴躁的情绪发泄出来,让孩子通过这样一个途径疏导、宣泄压抑、生气等负面情绪。孩子在这之后再来思考或者倾听,往往会更理智。

四、微笑调控,保证孩子始终处于快乐的氛围。老师要用微笑做武器,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和、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始终能开心地接受。快乐的接受不足,知道怎样改正;快乐的接受帮助,充分释放压抑情绪。

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应该表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上,用孩子的眼光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误解孩子,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做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指导者。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书中写道:“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做导游,给他们介绍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是新来的”。孩子就是孩子,我坚信,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走向理解的爱。

相信《孩子委屈巧化解》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