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

09-16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幸福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很多单亲父母,都因为自己失败的婚姻而感到内疚,总是怕孩子会因为缺一位父母而被剥夺很多东西。还有很多父母一直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在感情已经破裂的家庭里带着面具生活。实际上,在这种不健康关系的家庭中长大,远比离婚带来的伤害要大。

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可怜会被剥夺很多东西的人,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生活中能给孩子带来伤害的事情很多,不仅仅是单亲家庭。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实际上会给孩子带来更多困难和伤害。单亲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常听到单亲父母受到指责,觉得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因为缺失一方的爱,然而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由单亲父母抚养大的,对孩子产生最大影响的,并不是你的婚姻状况,而是你的心态和养育方法。

1

住在同小区的一个姐姐,离婚15年,一直自己带着女儿,如今过得算是风生水起。女孩乖巧懂事,成绩在学年名列前茅。有一天聊天的时候,我无意中说了一句:“你女儿现在青春期,本来就是单亲家庭,管教可别太极端,她或许比较脆弱吧。”这句话或许触碰到了她内心某个角落,当时姐一本正经的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你的心态极大的影响着孩子的心态,如果你时常感觉孩子可怜,因为自己离婚而内疚,孩子也会感到发生了一场悲剧。我从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满足我所有的需求。她就是个孩子,父母都爱她,只不过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但是对她的爱并没有减少,因为她是爸爸也是妈妈的孩子。相比之下,有一些男人,没有离婚,表面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跟朋友谈笑风生、殷勤热情,回家跟老婆孩子无言以对、冷若冰霜,要不就是出去聚会喝酒应酬,回家就到头呼呼睡。你在家当着贤妻良母,他却着实的“嫌妻”、“晾母”。与这种不合格的丈夫生活在一起,还不如自己过呢。真正带给孩子脆弱内心的,不是爸爸妈妈分开了,是明明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却一点都不相爱。”

是呀,很多女人当了妈妈之后,都会突然领悟到什么是父爱如山------山一般就呆在那啥也不干!回家之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累。”除了吃饭玩手机就是葛优躺,带孩子是妈妈的事、做家务做饭是妈妈的事,孩子病了妈妈管,妈妈病了还要拖着病体照顾孩子。妈生妈养,爹虽生犹死。

现在大多数爸爸都像个癞蛤蟆一样,戳一下,蹦一下,不戳不动。有时候逼狠了,去陪了陪孩子,但是注意力却仍然在手机上。很多爸爸总觉得自己上个班就特别伟大,按时交个工资就算尽职尽责了。妈妈们在这种长期的冷暴力下,都变得爱抱怨、甚至极端甚至抑郁。中国的女性都已经步入了社会,但是中国的男性何时能真正的回归家庭?社会需要妈妈做职场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妈妈做全职太太。对于女性而言,真是个前所未有的艰难时代。

与离婚相比,这样的家庭似乎带给孩子更多的伤害。妈妈总是对爸爸有指望,爸爸则是无动于衷,抓得紧了就甩手走人,期望大了失望也大,妈妈变得爱抱怨、每天的心情不好,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虽然能强颜欢笑,但是那种压抑的气场永远像一片乌云一样在宝宝头上盘旋着。

所以单亲育养的最大好处就是,你永远不必为如何抚养孩子而争吵。不要总是认为双方共同养育孩子更容易,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现在那么多的爸爸是根本就不管孩子的,还是就是妈妈一个人的事,而且你还要照顾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年男人。两个人经常为了孩子的事情争吵或互相指责没有花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双方共同抚养孩子其实没有那么理想化,篱笆另一边的草往往并不是更绿。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离婚,只是强调一下心态的重要性。

2

以前单位一个同事,人漂亮、多才多艺还特别要强,也是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回忆起小时候时,她说,她不怕被人瞧不起、不怕被人讥讽,最怕的就是被人同情。小时候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有时候妈妈带着她去单位,总会有人说,你看,这孩子真可怜。她说,真可怜这三个字于她来说,比给她白眼、打她两巴掌还要难受,她自己从没觉得自己可怜过,妈妈很爱她,她吃的穿的用的都不比别人差。与其和一个不负责的爸爸一起生活,真不如单亲的家庭气氛好了。

所以说,如果你是个心理健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根本不存在可怜而言。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单亲而无止尽补偿孩子。做一个有效的父母就够了。要培养单亲的好心态:‘情况就是这样,我们要面对,并尽最大的努力变得更好,我们或许因为单亲而受益。”我觉得单亲养育的一个好处就是,孩子们有机会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千万不要为了补偿孩子而骄纵他们。

3

单亲养育,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那些让你“前任”丢脸的事,你自己可能体会到离婚的巨大伤害,但是你说的多了会诱导你的孩子去报复,要意识到,你的絮絮叨叨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你要做的,是鼓励孩子爱并尊重双方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爱另一方父母是他们的权利,并不是对你不忠诚。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你要做的是培养他独立的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依附你甚至你过度依赖你。

父母中没有扶养权的一方要始终可靠的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这是对孩子有极大好处的。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千万不要总试图争做那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通常没有抚养权的一方每次跟孩子在一起时都会为其提供特别的待遇,来争取孩子对自己更多的爱,但是这会给需要正常生活秩序和日常惯例的孩子们造成困难。这些伤害性的溺爱,真不如日常关心多一点,哪怕变天了打个电话叮嘱孩子要多穿衣服都好,让孩子时刻感受到有你的爱存在。在可能的情况下,双方一起参加一些有关孩子的特殊场合!当然,如果你的“前任”就是不负责任,你就要决定自己怎么做,而不是浪费时间为对方行为而生气、沮丧或失望。因为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一直在强调单亲养育的好处,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而意味着将双亲养育理想化并且对单亲家庭抱有否定态度,是无济于事的。不要期望你的孩子能立即适应你们的离婚,对离婚的适应是一个过程。

4

我的妈妈是一个十足的贤妻良母,她以家为重,照顾家庭成员的日常起居。同时她也是个极端的控制型母亲。对我的教育分外严格,我的每一次考试不理想、学习上生活上的小失误,于她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她会变本加厉的给我施压。从小到大对我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我辛辛苦苦付出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啊!“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了,我对你多好啊,你可不能让妈妈失望啊。”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深。这种关爱,就成了我的束缚。曾经我在博客里形容母爱,用了“无法窒息”四个字。过度的关爱不但没有给我形成一把利刃剑帮我披靳斩棘,反而成了我背后的光芒刀,一刀一刀给我砍倒了。

无论作为单亲还是非单亲的妈妈,你首先要有人生的广度和厚度,你所说的话永远是老生常谈、所做的事永远是一成不变,这是因为你跳不出原生家庭的小圈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乏味,更多会让孩子“窒息”,以至于对未来的婚姻、工作都有影响。

一个妈妈,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拥有自我意识的“人”,然后才是一位“妈妈”。找到了自我认同感,才能获得内心的快乐。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拥有幸福人生,却很少问问自己现在幸福么?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长成他们所看见的人。妈妈幸福了,孩子就幸福。妈妈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所以,你的心态影响着孩子的心态,如果你总是像个受害者就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乐观、勇敢的心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小时候越被严格管制,长大后越不幸福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把严格管教作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关心,并抱着“你将来的就会明白,我这是对你好。”的信念。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控制不利于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研究结果发现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研究人员通过对5000余名1946年生人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表示童年时被父母侵犯过隐私或自己的独立意识被父母打压的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30多岁、40多岁甚至60多岁时进行的总体幸福感测试中得分较低。因为儿童时期的经历对发育中的大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童年不自由,不快乐的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很多时候他们自以为知道什么东西是对孩子最好的,但孩子可能不这样认为,现实生活中,好多孩子在抱怨,他们必须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走,他们要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当父母说出:“我是你妈,你必须听我的”之类的话时,孩子的内心往往会涌出厌恶感。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对待,在日常生活的饮食穿衣等方面,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很多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不自觉地把他们当作是自我的延伸,这种意识会潜在地操控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做了他真正的自己,很难做到自我的成长,也在将来很难找到自己的快乐。

所以,最后建议父母记住UCL医学研究协会梅?斯塔福德博士的话:“侵犯孩子隐私、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以及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等行为,其实都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一种控制,这会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也是父母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就我们国家来说,已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些都是对中小学生最根本性的保护。但是,在了解这些法律条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自己的父母,认清自己在解决代际冲突中的责任。

从以上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受到鼓舞:到底有人替我们讲句公道话了!是的,你们应当非常清楚:父母实行专制主义是错误的,是可以反抗的。如《儿童权利公约》序言指出的:“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注:《儿童权利公约》的儿童概念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有了这一信念,父母如果再从肉体或精神上虐待你,你会明白是在承受一种错误的折磨。

但是,我仍然要提醒中学生朋友,你们既有反抗父母专制的正当权利,也有理解父母帮助父母的神圣责任——这是一种真正博大的爱,是当代中学生真正值得骄傲的胸怀。

为了孩子维持的婚姻,对么?


为了孩子维系婚姻,对么?

即使婚姻只剩下形式,很多人也会为了孩子勉强维系婚姻。夫妻两人在婚姻里你来我往,暗自较劲。但这样真的就是对的么?怎样才会让孩子更好呢?

这两种婚姻害了孩儿

父母可能觉得夫妻间的暗自较劲不会影响到孩子,但家庭就像鱼缸,夫妻关系就像鱼缸里的水。水质坏了,水里的小鱼当然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实际上,孩子的安全感、性格塑造、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都会受影响。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小刚(化名)的生活本来很幸福,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开始经常吵架。他晚上经常被父母的吵架声吵醒,父母的凶狠形象吓得他忍不住流泪。他不明白爸爸妈妈这是怎么了,当他开始追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吵架?”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回一句“大人的事,小孩别管。你把你的学习弄好就行了”给堵回去。

小刚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生活习惯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吵架,所以他努力的提升成绩,早睡早起,帮助妈妈做家务。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没有作用。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但这些事情他父母压根没有发觉。等他们发现时,孩子已经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和很差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了。后来,他不仅学习成绩差,还经常偷家里的钱呼朋唤友通宵游戏。

小明(化名)在父母离异以后跟随了母亲,但是他母亲经常把对他父亲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到小明身上。如果小明的父亲不按时打生活费,他就将面临母亲的痛骂,甚至殴打。他觉得自己特别无助。愤怒在他内心里不断累积,终于有一天,他拿刀刺伤了母亲。到了这时,她母亲还在痛骂她,咒骂小明的父亲。

当孩子缺乏关注,他们就会想法设法的寻求父母关注,而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坏,或者说更极端。当孩子走向极端,其实父母都是推手。

两种情境,都有解决的方案

健全的家庭也有宠坏的孩子,单亲家庭也有懂事的儿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当然,阿里宏这里的教育,不仅仅是指上学读书,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阿里宏已经在前面举例和大家讲明白,勉强的婚姻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我们不能拿“为了孩子”不离婚,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然后再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基于以上观点,阿里宏觉有两个方面和大家分析。

1.如果矛盾尚可调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积极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争吵和打架。因为你们对婚姻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也会对他以后建立亲密关系造成影响。当孩子看到爸妈婚姻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能教会孩子怎样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这些问题解决的模型,还会深刻的留存在孩子的大脑里,为他以后亲密关系里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如果单亲带孩子。阿里宏见过不少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内心都会有“阴暗面”。很多人会责备这是家长离婚导致,而阿里宏恰恰认为这是教育导致的。是那位“留下来”的父母并没有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连自己糟糕的过去都无法勇敢面对,没有给到孩子以新的力量。当你垮掉了,懈怠掉了,你的孩子自然难以有好结果。你可能会推说,这都是离婚害的,不是我的错,要不是他变心,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阿里宏分享给大家。

这位妈妈是一位老师,他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工作稳定,丈夫在单位也很受重视。后来因为国企改制,丈夫的工作收入一天不如一天,脾气却越来越大,喝酒的次数越来越多,喝多了很晚回来就和她吵架,摔东西,有时候甚至打她。此外,她还要忍受婆婆的臭脾气和刁难。她默默地努力,不停地看书,在她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念完了硕士,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她读完了博士。于是,她换了一份更加出色的职业,坚定有力的带着她离开了那座城市。

后来,她女儿说:“我一直觉得,在这件事情上,父母的态度和教育很重要。只要是正面的,积极的,孩子们是可以理解的。就算当时不懂,长大以后也会明白父母是为了孩子做出的选择。无论是离,还是不离,要真心的为了孩子做出的选择。可惜很多父母讲出“为了孩子不离婚”这样的话通常是源自内心的恐惧和自己的懦弱,并非真的为了孩子。”

他们娘俩一直过得很好。

阿里宏提醒大家,饱受煎熬的婚姻给孩子带来的折磨其实并不比单亲家庭的残缺给孩子的折磨少,所以孩子并不应该成为离婚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提供给孩子一个能提供优质亲情的环境。如果不离婚,请努力维持好夫妻关系,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如果选择分开,请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积极的教育。请相信,只要做对的事,善一定能循环。

如果你深陷失败的婚姻里不能自拔,甚至一蹶不振,那孩子去依靠谁呢?父母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无论任何时候都是。

为了孩子而凑合的婚姻对吗?


婚姻一旦凑合

既为难自己,也伤害孩子

1

昨天回家,又听到领居张姐在大声训斥她的儿子盼盼。“你竟然逃课去网吧?你到底还读不读书的?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你现在这样对得起我吗?”

盼盼今年14岁,刚上初二,平日里话很少,在楼道里碰到他,都是我主动跟他打招呼,他才回应一两句话。

也许是到了青春期吧,盼盼有些叛逆。最近张姐训他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以前都是张姐大声吼着,盼盼要么不发一言,要么直接将门锁死充耳不闻。可这一次盼盼却说话了,我听到他大声吼了一句“那你就离啊,谁要你为了我不离的,我受够了你总是说为了我,我一点也不需要。”话音没落,我就听到清脆的耳光声,接着就是门猛地一摔的声音。

毕竟是别人的家事,我也不好去劝,于是便窝在家里装没听到。等到洗澡时,我发现家里的沐浴露用完了,就打算下楼去超市买一瓶。下楼后,我看到张姐正在小区里找盼盼,她一直喊着,可没人回应。

张姐看到了我,于是问我有没有见到盼盼。我摇摇头,看她那么焦急,就帮着她分头找。我在一个花坛后面发现了正在哭的盼盼,刚想喊一声告诉张姐,他却拉着我的手说 “别喊!”

看他通红的眼睛,我蹲下来,搂着他拍着他的肩。他擦了擦眼泪,断断续续地说:“他们在我5岁就吵着要离婚,可到现在也没离。爸爸一回家就是跟妈妈吵架。妈妈总说是为了我才不离婚,可是我真的恨透了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婚姻,最痛苦的是我?”

听着一个14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觉得好可悲。见过太多父母为了孩子不离婚,可是又不愿意在孩子面前装作恩爱的样子,总是在孩子面前吵架。本是为了孩子在健全的家庭里成长,可是在每天争吵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真的能健康成长吗?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在没有爱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有幸福可言?

凑合的婚姻既为难夫妻双方,还伤害孩子,孩子需要的爱,是父母相爱的同时爱着自己。勉强凑合在一起的夫妻,自己不快乐,如何让孩子快乐?

2

大学室友方思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个开朗活泼的女生,对爱情充满向往。

在一次寝室夜谈中,大家不知怎的突然聊到了父母,大家都说着父母之间的趣事。方思突然叹了口气说:“真羡慕你们,我爸妈在我7岁就离婚了。你们说的那些父母之间的趣事,我都没见过呢!”

她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住了,都纷纷安慰她。方思一听大家的语气,笑着说:“我就是怕你们这样,才一直没说这事。其实他们离婚,我反而很庆幸。”

大家都很诧异,有一人问到:“怎么会呢?”

方思说,在她5岁前,父母关系很好。可自从她爸爸因为工作安排调到分公司后,她见爸爸的次数就少了。爸爸每个月回来一次,还总因为一些事跟妈妈吵架。那时候她一见他们吵架就哭,妈妈就会把她抱到房间里,然后关上门在客厅和爸爸吵架。吵完之后妈妈红着眼眶来哄她。

又一次方思的爸爸和妈妈吵得不可开交,方思在房间里听到花瓶碎的声音,听到妈妈说要离婚,那天晚上爸爸没有摔门而出。

第二天,爸爸妈妈带着方思去了游乐园,方思玩得很开心。回家后,爸爸妈妈坐在方思面前,妈妈先说了话。“思思啊,爸爸和妈妈要分开了,对不起,妈妈坚持不下去了。不过爸爸妈妈还是会一直爱着你,我向你保证。”爸爸也说:“思思,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可我们都很爱你。”

方思问了一句:“你们分开了是不是就不会再吵架了?妈妈也不会再哭了?爸爸也不会再叹气了?”

爸爸妈妈都点头了,方思说:“那你们分开吧,但你们要一直爱我。”听到这话,爸爸妈妈都紧紧抱住了她。

那天过后,方思就跟着妈妈生活在一起了。爸爸每个月都会回来看她。她的所有毕业典礼,爸妈都没有缺席。后来爸爸再结婚了,那个阿姨对方思也很好。

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也保持着朋友关系,对方思呵护有佳。方思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可是该学的道理、该保持的天真,一个都没有落下。

故事讲完后,方思说:“虽然我也很想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长大,可是如果爸爸妈妈不相爱,那我也不会快乐。我庆幸妈妈没有为了我勉强撑着,如果他们一直不离婚一直吵架,我肯定过得更痛苦。他们开心了,我也就开心了。”

没了爱情还凑合在一起的夫妻,本意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哪怕自己痛苦点也没事。这种想法其实错得离谱。凑合,不仅是对自己的感情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成长更是不负责任。

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早点分开。若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也别做一对互生怨怼的父母。

3

以前觉得,但凡没选择离婚的夫妻,必然是还有坚持下去的理由。可是如果这个理由是孩子,那真的没必要勉强。

也许父母可以保证即使不爱彼此,也会在孩子面前营造一种幸福的表象。这样的想法,真的是低估了孩子的情商。父母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最敏感,你是真的开心还是装作开心,他会分辨的。最怕的是孩子明知道父母不和,却埋在心里装作不知,这种压力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恩爱,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如果父母不爱了,也没法改善了,那就分开吧!没有人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可是打着为孩子好而凑合的婚姻,这种爱太沉重,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既是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对孩子的凌迟。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实在是太常见了。当问题出现时,要么夫妻二人理性地解决问题,用心地改善相处方式。如果真的无法忍受对方,就分开吧,让自己快乐点,让孩子轻松点。

无论结婚还是离婚,快乐都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哪怕离了婚,只要心里对爱有憧憬,对孩子负责任,孩子都会健康成长,永远怀着对爱的希望。

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庭中长大,作为父母有责任去运营一段高质量的婚姻,给孩子带去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但是,夫妻双方如果拼尽全力也无法维系良好的关系,与其遍体鳞伤,不如放弃吧。理性的结束,成熟的处理,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离婚不离爱,不要因为婚姻失败而牵连到对孩子的关爱,不要私心作祟而阻止任何一方关心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是分开了,但是爸爸妈妈依然爱你!

断奶对孩子的影响


每个吃奶孩子都要经历断奶过程,有的孩子断奶比较顺利,有的孩子则非常麻烦。断奶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这是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吃惯母乳的孩子不仅仅把母乳作为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且对母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喂奶的姿势,使孩子和母亲肌肤相贴,孩子能闻到母亲身上熟悉的气味,享受母亲怀抱的温暖,母乳会给他们一种信任、安全感,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依恋母乳。如果突然断奶,孩子就无法适应,会出现好哭闹、夜惊、拒食、情绪不稳等表现。这样不仅会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影响,还会对小儿心理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母乳喂养时间长,又没有及时添加辅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孩子断奶并不想大人所想象的那么容易。有些母亲在断奶时,会采用在乳头上涂上紫药水和抹上辣椒、黄连等办法,企图借此来戒掉孩子吃奶的习惯,这是极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悲伤、焦虑、愤怒等不良的情绪。

为了能使孩子在生理上,心理上顺利地度过断奶期,父母应该有个长远的打算。从孩子4个月起就按时添加辅食,逐渐喂一些奶糕、米粉、稀饭、面条、蔬菜、鱼肉、肉末等食物,为断奶做好准备。一且孩子接受了这些食物,就可逐渐过渡到断奶。断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遇到孩子身体不适或恋奶等情况时,还需要反复多次尝试断奶。只要断奶前有了充分的准备,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替代的方法,孩子就会顺利地断掉母乳,而不至于因为断奶对孩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夫妻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对夫妻来说,这是一段重要契约的结束,可能还伴随着爱恨情仇的转变。对孩子来说,这意味着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着对“家”的理解将要重新定义。

但首先,它对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后,才是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大事。这个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颠倒了,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在这样一场分离事件中,两个伤痛、委屈、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伤害自己、对方以及他们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万事皆有因果,离婚只是时间上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往前回溯,是夫妻两人如何处理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往后延伸,是他们如何评价这段婚姻与对方。这一前一后加起来的言行累积,对孩子的影响,才远远大过离婚这一个“点”。

01

成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动物

人说到底是情感动物,而不是理性动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学家的理想,却从未被广泛地实践过。

在所有的神灵中,最能引起人共鸣的,是希腊诸神,因为他们没有空灵的“神性”,也没有高尚的道德(这些都多难做到啊);他们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欲,只图活个痛快,哪怕放纵之后是长久的痛苦。所以希腊神话里,充斥着迷恋、诱惑、劈腿、嫉妒、欺骗、控制、杀戮……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无论什么时代,都会在人们最热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复着,证明着它们对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结成夫妻的两个人之间,常常有无法向外人言传的深情或怨恨、亲密或疏离、忠贞与背叛……也因此能激发出其他人际关系都无法想象的炽烈情绪。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这些极端的情绪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复,就会演变成为口不择言的诅咒、不甘心的复仇或者绵绵不绝的自怨与自怜。

02

扔给孩子世界的原子弹

不要以为,一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后,就从此被催熟为大人,不,你去仔细凝视很多父母,会看见他们内心藏着一个委屈的小孩,当他们以为受到攻击和伤害时,就会像三岁小孩一样失控,耍赖、破罐子破摔、乱发脾气……什么都来。

一个网友说:“在父母离婚整个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静的就是我。他们分居时,每次单独见到我,就会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诋毁对方,对着我哭穷、诉说委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父母至今针锋相对,提起对方这么个人就情绪失控,什么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能倒出来,什么负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对方身上。”尽管这位网友以冷静的语气回忆着,我们却不能忽视,在离婚家庭里,对孩子最具原子弹级别的伤害,就是这样恶毒的诋毁和失控的委屈——他们无情地离间孩子与父母的感情,摧毁了一个孩子最可靠的依赖,残酷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本该最爱你的人,不爱你;不仅不爱你,他/她还是个穷凶极恶的坏蛋。

这对男女在相互厮杀时,全然忘记了孩子的需求,甚至会把孩子当作复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争夺到自己的阵营,灌输仇恨,巩固自己的士气。

如果你去问这对杀红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他们会生气地回答:“我是为了孩子好,我说的都是事实!”你很难想象,这些人在公司里、在朋友面前却常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的。

或许,这段婚姻,这段感情,真的伤透了他/她的心,让他/她变成了一只呜咽着、可怜的、虚张声势的野兽。一个长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尽管他/她本身未察觉,怨恨却已经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毁掉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早期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一对相互诋毁、相互扔炸弹的父母,必然把孩子的情感大后方炸成一片废墟。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离婚,也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树立一个妥善处理复杂情感的好典范。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远远少于相互结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会觉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开端的模样,而是看它结束的样子。

因此,离婚或危机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事实是:如果你感觉内心有强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将这种情爱中的怨恨转移给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后仍然伤痛难当,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情绪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个悲伤的小孩的故事。

03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是诚实、智慧、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离婚事宜一旦启动,两个大人就要处理一系列的实际事务:分割财产,协商抚养权、抚养费,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变动,孩子可能需要转学,以及未来的再婚、家庭重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只有一个核心要把握,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绪时,每一个在分手边缘的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我要全盘否认这段感情吗?还能回忆起曾经的心动和美好吗?我还能客观地评价他/她吗?当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点?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爱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吗?他/她或许也没那么糟糕,只是我们尽力了也无法在一起?这些年来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吗?我的婚姻就要结束了,我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吗?我是怀着恨意分手还是自由的心态?我还有信心去创造未来的情感和生活吗?”

如果你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感受到的不是尖锐的怨恨,而是有几分体谅、豁达与乐观,还留存一份缓和宁静的心绪,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内心宽阔的父母,孩子也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份真诚、勇气与创造性。

我们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选择拼命(甚至是通过作假的方式)营造一个和睦无缺的环境,才是对孩子负责。生活是复杂的,男女感情也是复杂的,这并没有一种标准单一的模式,对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这是每个生命天生的力量,因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尽管显示了生活的某种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实生活的重要时机。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平和、豁达、自信的,孩子就会体现出极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当我说要写一篇关于离婚的文章,需要一些亲身案例时,一些网友分享了他们对父母离婚的开明心态。

一位网友说:“初中时父母离婚,之后跟着妈妈生活,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感觉父母只是选择自己要过的人生。看到他们的经历,我就觉得,一定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即便不爱了也希望好来好去。”

我问:“父母在分手这件事上是否处理得比较得当?没有太失态过?”

她回答:“对,没见过他们吵架,之后也没听过他们相互抱怨,所以觉得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离婚,当时她年纪更小,因为我是‘过来人’,就去问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现得更豁达,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决定。”

另一位网友说:“父母在我幼儿园时期离婚,之后跟随父亲生活成长,节假日或寒暑假会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因为所居城市并不大,所以即便不是节假日,周末有时也会和母亲一起出来逛街吃饭等。我个人目前工作两年,单身状态,谈过恋爱,对恋爱和婚姻都无排斥或者阴影。对我来说,父母离婚并没有多少负面影响,这还是保守的说法,我很想说父母离婚其实挺好的,因为本不合适的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只会更不幸福。”

这位网友更是耐心地列举了身边几个单亲小伙伴的故事,认真地说:“我觉得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离婚不过是一次失误,跌倒了再站起来。我这些同学的父母大多都有着稳定的工作、正常的社会关系,私人生活也无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这些朋友的父母几乎从来不去指责离异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对待我们,所以我们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长,并没有因为离异或单亲就有了特殊变化。”

原来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并支持父母的离婚决定。当然,从他们的叙述当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一定在之前就拥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并不担心离婚会改变父母对他们的意义。

还有一位网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写离婚,奥巴马的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奥巴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就敢和一个黑人(也就是奥巴马的父亲)结婚、怀孕、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祖父母,从未对“抛妻弃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极力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够应付任何情况,让每个人都喜欢上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04

育儿的本质

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1980年的奥斯卡影片《克莱默夫妇》,里面涉及了女性对“妻子、母亲、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挣扎,女性解放思潮与“离婚潮”给传统家庭模式带来的冲击,父母分居对子女养育的挑战,社会性别分工的局限之处……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对普通男女的故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有不满、有埋怨、有伤痛,因为两人矛盾不可调和,最后也离婚,但是,他们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逃避内心的困境,也没有以孩子为借口放弃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我、亲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丰富而成熟。

当我们说育儿时,我感觉我们常常忽视“生命教育”,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潜力无限的生命。许多父母整天看育儿经,却逃避自己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滞、呆板和狭隘。生命的成长不是学习加减乘除和微积分,而是要去学习“活着”这件事。生活不是一个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澜壮阔的。

一个生命活着,有许多重要的内容等着他去发掘:如何获得生存的资本,如何辨别美好的事物,如何应对常见的挫折,如何处理细腻的感情,如何调理变动的情绪,如何发现活着的乐趣,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这些才是生活的本质。就像鱼每时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时每刻的言行,在告诉孩子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处理离婚这件事时,有的父母展现了可贵的气度、智慧和真诚,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启蒙。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无缺的父母,孩子的潜力是惊人的,孩子可能会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会伤心和难过,但只要身为父母的你总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会更理解热爱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义。

05

不离婚的伤害

有许多家庭认为,为孩子好的底线就是“不能离婚”,他们认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对孩子的保护。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关系长期冷漠、紧张、尖锐、充满敌意,双方也缺乏改善的动力,那么,“不离婚”就只是将孩子囚禁在一个冰冷、恐惧、荒谬、摇摇欲坠的环境里。

离婚处理不当对孩子的伤害,与不离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对孩子的伤害,是同等级别的。这种确切的伤害,在很多人的成长经历中都被证实着,看一下大家发给我的真实案例:

A说:我爸妈离婚的时候,我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五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全不会在乎我的感受,还不如离婚。后来,幸好他们离婚了,不要觉得我无情。

B说:虽然是长大了才离婚,但是贯穿童年的争吵让我习惯去逃避,不听,不想,不看,可是到头来还对我说我们对你好,熬到你长大才离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经被伤透。

C说:说实话,我巴不得他们早点离,大约小学时候就已经挺貌合神离的了。互相折磨,一个不顾家,另一个怨懑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来关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侣就尝试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闭自己,早就从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说:从小我爸就对我妈很冷淡,我妈总说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很痛苦,好像很对不起她,长大后,我劝我妈离婚,她还是离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离的婚姻,虚伪空洞的感情,只会让孩子看到对生活的将就和敷衍,体会到情感上的无奈与无力,养成逃避真正问题的习惯。因此,不必轻易挥舞道德大棒敲向离婚的夫妻。离婚的,未必就不爱自己和孩子;从不离婚的,也不一定就爱自己和孩子。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啊。

离婚了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离异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很不容易。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离婚这件事的本身,并不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惟一因素,真正影响子女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内新组建家庭的环境影响,这使得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以下的特殊的心理现象:

一、自卑。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 “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消极悲观的想法。

二、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特别是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

三、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四、逆反。这类孩子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出逆反的心理现象。

以上只是父母离异后的子女在心理发展、性格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倾向分析。孩子处于单亲的环境生活,家长要记住父母永远是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的在一起的机会,即便你们再婚了,也要承担起为人父母养育和教育的一切责任,但不要报有弥补的心态来面对孩子。家长而应该让孩子仍处于一个与以往正常家庭一样的生活,也许只不过是不能和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在一起,但一定要让孩子仍继续与父亲或母亲进行电话、见面等等方式的沟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父亲或母亲的不对之处,让孩子觉得,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家还在,爸爸妈妈还是永远和从前一样地爱着他。

其次,和孩子的学校保持良好沟通。你可以告诉孩子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即使你现在离婚了,在所有关系到你的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在学校表现等方面,你和你的前妻(夫)有同等的知情权,包括家长会。把单亲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闪光点告诉给老师,让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第三,在教育孩子方面达成共识,尊重拥有监护权的父(母)制定下来的规矩。比如什么事情是在那个家庭里不可以做的,那么在这个家庭也不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适应问题和因为父母的过分讨好而变成被溺爱的孩子。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其实,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还是莫衷一是的,离异前后孩子的生活环境,父母离异时的方式,离异发生时孩子的年龄等因素都会综合作用在孩子身上。

但是基本上,就我本人来说,父母在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离异,当时弟弟3岁,妈妈沉重的问我,如果妈妈和爸爸离婚你同意么。11岁的我思考了一下之后说同意。

然后问我,那妈妈和爸爸你跟谁呢?我说:我跟弟弟过。现在想来,都震惊于自己的强大啊。很听话的爸妈于是就离婚了。但,他们是很好的父母,努力在让离异对子女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首先,他们在离异后,因为孩子们都还小,所以一直搭伙过日子,但互不干涉对方私生活,直至我初中毕业,弟弟上小学。彻底分开后,爸妈每周尽量会均衡与我们相处的时间,保证孩子同爸爸和妈妈相处的时间上平衡。

他们还会互相关心对方,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帮助,甚至互相建议对方再找什么样子的伴侣。在各自均又结婚后,依然互相关心对方的家庭,从不因为抚养费的问题产生任何争执,永远在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不推诿计较,甚至神奇的我和弟弟发生重大事件要庆祝或决定时,两个家庭的四个长辈会同时坐在一起帮助我们,可以愉快的聊天、谈笑。

一方家庭发生问题,另一方家庭总会火速赶去参与解决。

我结婚时,爸妈牵手上台,四位长辈都邀请了自己的亲友共同为我庆祝,他们的桌子甚至都挨在一起。

即便和谐如此,我和弟弟身上还是出现了离异家庭孩子的性格倾向。

1

首先,我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这是必然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清醒的意识到了自己同大多数孩子的背景不同,因为自我认知就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总是更关注自己是否被保护的很好。

我睡觉时,甚至枕下都必须藏着匕首。因为只有一个长辈在家,我不知道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会不会需要我的帮忙,有备无患。因为安全感的缺失,我睡觉穿衣方便逃跑,我一个人在家必须在房屋的中心睡觉,可以掌握各个方向的动静等等。

2

生活技能过度强悍。世界上的人类分为男人、女人、离异家庭子女。无论性别,他们总是较早的承担起生活的负担,经济上、心理上,靠山意识比较薄弱,几乎从不依仗自己的家庭,即便自己的家庭可以提供足够帮助。就我来说,我需要帮忙,但总是会纠结于跟哪方开口,于是还是干脆自己解决了。

我的爸妈,原本就特别注重我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离异后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独立和抗打击能力。我神经强悍到婚后丈夫出轨都可以坦然面对。生活技能上,强悍到变态。水工、电工、焊工、油漆工、修各种车、修各种玩具、修电脑、修手机、修理一件玩具可以重新焊接电路板,洗衣、做饭、整理、清洁等各种家务,中餐、西餐、韩餐、日餐、家乡菜。每天连晚饭都4菜一汤。户外生存能力,生火、搭帐篷、徒手斗藏獒。。。一个中国三线城市的女生,生生具备了欧美硬汉的功能。

3

极度缺爱。其实离异家庭子女大部分还是能得到比较足够的关爱,甚至多于普通家庭,但是我们就会对依偎父母膝下等温馨画面有执着的追求。

在选择伴侣时渴望得到更多更多更多的爱。要求爱的信号的强烈程度经常会让我们迷失。可能过早的向往家庭生活,可能永远也不想过家庭生活。倍加珍惜感情,却总是有惶恐感,仿佛即将要失去,永远感觉美好是事物或感情对自己来说是奢侈。渴望爱却又不会强烈的表达感情。

4

极度明确自己和自己所求。目标感强烈。生活效率极高。热衷于迅速达成目标,并且寻求最优解决办法。过早的看透自己的需求,只要满足需求的关系,可以长期甘之如饴。

对于作为女人的我来说,不太懂得一些女人的能力,比如撒娇,任性,温柔,骚情。偏重于像一个渴求着大量爱的强大生活机器。懂得并需要生活的激情,却羞于且不善于充分的表达,做的比说的多。

5

面对打击,承受能力过强。任何事情的打击都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很久之后才会想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单纯可爱。可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性格。众所周知,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外家庭环境的影响则最为深远。

离园活动时,小朋友正在书写数字,王立惠的爸爸来接他时还剩一点就写完了,李老师便让家长稍等一会儿。就在这时,我们班的“小淘气”姜建宇小朋友就开始捣乱了,时不时动动王立惠的笔和本,影响小朋友写字。李老师发现后变出声制止了他,可李老师刚转过身姜建宇又开始捣乱了。这下王立惠的爸爸发火了,冲着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是不能揍他?笨死吧,就老实在那儿让人欺负。”李老师见状连忙上前调和,让孩子爸爸消消气。孩子们见状都吓得鸦雀无声

,王立惠唯唯诺诺的躲在李老师的身后一言不发,好似下一刻爸爸的巴掌就会落到自己身上似得。就这样李老师安抚了王立惠爸爸好长时间才让家长压下火来,带着孩子离开了。这样让我从中看到了王立惠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因为爸爸的火爆脾气导致了孩子胆小内向的性格。第二天,孩子来园后我特意询问了他,爸爸在家中经常发火吗?孩子点了点头。这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渐渐地我发现,王立惠小朋友变了,经常会有小朋友跑到老师跟前告状说王立惠打他了。活动时间也时常能看到他违反活动规则与他人打闹的场景。但一点到他的名字却依然是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很明显孩子听了家长的话,开始慢慢变成原本那个自己不喜欢的他。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如果早期教育能给孩子以足够的关爱,让他在被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勇敢、自信,懂得和别人友好交往,自然没有人敢随便欺负他;相反,如果家人之间行为粗野,经常互相指责、抱怨,动不动就恶言恶语,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就会胆小怕事,被人欺负也不敢吭声。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被欺负的负能量积累到极限,就会爆发出来,这时,角色就会转换,总被欺负的孩子就会突然变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好战分子”。

作者:于福宁来源: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牟幼儿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幸福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