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需避免三大教育误区

09-17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单亲家庭需避免三大教育误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单亲家庭需避免三大教育误区(资料图)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原则是坦诚、沟通和鼓励,家长和老师不要对婚姻家庭这些事避而不谈,要让孩子知道离婚和结婚在社会生活中都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沟通会使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和鼓励,也许就能改变他的人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的老前辈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这代人也没搞清楚,我们的下代人也不会搞清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这条路线是物质发展的高速路线,然而,道德素质路线却迟迟启动不了,因此,“地沟油、瘦肉精......”就在这个年代产生了。

我是个粗人,没受过高等教育,对一些世事也看不透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中国的离婚率也荣升到了高速路线。我就不明白了,上代人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成功率为什么比现代人先恋爱后结婚的成功率要高?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今天想讨论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

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孩子成长(生理和心理)是没问题的。首先,调整好你的心态,分手是你们的事和孩子没关系,孩子不管跟哪一方生活,都要让他知道,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都一样爱他,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错失、坏话(其实,错和对都是相对的),让他埋下仇恨的种子;其次,多一些时间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和同龄人交往,培养他的健康心理。现代人物质追求意识非常强烈,但是,你必须明白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换到的,不要为了钱而失去不该失去的东西;第三,告诉孩子:“没有人不会犯错误的,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事都要告诉我,让我和你一起来面对”切忌不要恶语相加,不要棍棒相向,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后,虽然这个社会乌烟瘴气,但是,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让孩子遵守“知道的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原则。

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会在心理上出现问题,所以,重点要努力做到让他感觉和别的孩子没有啥两样,给他安全感,给他家庭归宿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单亲家庭也同样能做到,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

如何避免单亲家庭宝宝的性格缺陷


问: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哪些缺陷?

王极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以下简称王):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个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外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

还有些孩子性格具有双重人格,在家一挨训就唯唯诺诺,在外遇到弱小者就把在家受到的教育方式使用到别人身上,表现得暴躁凶狠。

问: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对孩子性格影响有什么不同吗?

王: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就会不一样。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易酿成暴力事件。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有时也会产生暴力倾向,发生激情暴力,但人是很复杂的,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问:作为离异双方中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王:首先,应该常常去探望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多关心孩子,更要注意和孩子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交流。离异家庭的父母亲常常有这么一种心理,觉得很久没和孩子见面了,一见面就带孩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贴心的交谈,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其次,在看望孩子的过程中,最忌讳议论攻击另一方。因为这会使孩子从小就无法辨别是非,或偏听、忌恨父母中的一方。而且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长大的孩子,会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情。连父母都在勾心斗角,那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友爱可言?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具有暴力倾向,而且在出现暴力事件时,出手往往比较凶狠残忍。

问:学校教育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什么影响?

王: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如果小海的老师不是要他在外面罚站,而是换种方式再拉他一把,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问:单亲家庭的孩子自身可以做些什么?

王: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看到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当然这种思想不会在孩子心中自发产生,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输入。不过,孩子可以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生中难免会有头痛脑热一样,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解决。如果觉得自我解决不了,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看看。确实严重的,应该到正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

单亲家庭成功教养法


单亲家庭的迷思

迷思一:单亲孩子会有严重内心创伤

一般来说,对于单亲家庭最大的一个迷思,就是父母离婚一定就会造成孩子重大的心理创伤!事实上,真正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是父母离婚的方式;夫妻关系一路走到离婚这个过程的争执与冲突;还有父母在离婚之后,决定怎么对待另一半,以及怎么对待孩子。

以离婚来说,当然增加孩子许多需要面对的挑战,然而,孩子并不是没有能力的玩偶,他有自己的韧性,他是有能力逐步适应这样的改变,只是可能需要多一些时间与成人的支持与相信。

迷思二:单亲孩子问题行为多

在父母离婚之后的那段时间,很多孩子会出现所谓的行为问题,原因可能只是孩子还没有适应跟习惯新的角色与身份,并不表示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行为,与其他孩子一样,他们需要的是成人的引导。

迷思三:单亲家庭等于失功能的破碎家庭

台湾旭立心理谘商中心谘商心理师黄柏嘉指出,有些夫妻之间冲突不断,父母之间花费许多精力在跟对方争吵,甚至让孩子遭受暴力、或是目睹暴力,又或者夫妻双方已经貌合神离,双方长期冷战(冷漠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相互攻击),这样的家庭让孩子夹在中间,承担许多的焦虑跟压力,即使夫妻维持了婚姻的关系,全家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维持了一个完整家庭的样貌,也未必比单亲家庭来得更有功能。

单亲家庭压力大?

压力一:经济状况改变

相较于夫妻关系很稳定,且夫妻双方都能够积极合作育儿的家庭,单亲家庭确实可能会遭遇一些困难,一方面是是资源的减少,因此,家庭的生活质量可能无法象是原本双亲家庭时一样。随着经济状况变得不稳定或是困难,单亲家庭遇到的另一个可能的困难,就是单亲父母在追求家人温饱的过程中,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也随之降低。

压力二:陪伴孩子的时间受限

如果夫妻双方是离婚的状态,在法律规定下,一方拥有的仅是探视的权利,那么与孩子接触互动的时间也会跟着较为受到限制!

然而,黄柏嘉谘商心理师鼓励爸爸妈妈,即使如此,也不要感到沮丧或轻易放弃,与其经常感到担心难过,不妨想着既然现况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受限,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提升两人相处的质量与气氛;与孩子之间保持良好亲子互动关系的是相处的质量,而非时间的多寡。

与孩子互动的时间受限制时,也无须感到沮丧,良好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是相处时的质量,而非时间多寡。

想不到!真正对单亲孩子造成伤害的是…

伤害一:亲朋好友的好意怜悯

事实上,对大部分单亲孩子造成伤害的,是父母身旁亲朋好友对孩子的“好意怜悯”,这时候很多的成人会给予孩子过多的协助与保护、怜悯与同情,尽可能不要造成孩子任何的痛苦。长期接受怜悯、同情对待的孩子,也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很脆弱的,怀疑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

伤害二:父母本身的罪恶感让管教原则难以坚持

有些单亲家庭的父母本身心理很容易产生罪恶感,例如,认为因为是自己的缘故,才会离婚,然后让孩子从小就没了爸爸或妈妈在身边,这样的罪恶感会让父母极力想要“补偿”孩子,除了会提供孩子过多的玩具、糖果饼干零食等物质享受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常会让父母难以坚持自己的管教原则,不但在需要指正孩子的时候无法坚持,还会常常为孩子的错误找寻借口跟理由。

伤害三:不断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批评另一半

必须经常倾听父母抱怨(另一半或生活)的孩子,可能会有两个极端的发展,一个是变成照顾创伤父母、过于早熟的小大人,变得过于懂事、敏感、贴心,优先考虑父母的需要,选择把自己孩子的一面,例如玩耍、调皮、撒娇的一面隐藏起来,这对于孩子长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个极端的发展则是因为长期下来,孩子难以承担父母的诉苦,于是开启自我保护机制,孩子会刻意回避与父母接触,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渐与父母疏远,甚至想要越早离开父母身边越好,长期来看,对亲子关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伤害。

心理咨询师黄柏嘉建议,习惯经常向孩子抱怨批评另一半,或是倾诉自己有多辛苦的父母应该学习(要做)的是:学习向外界求援,能够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让自己有能够真正倾诉,彼此相信与支持的朋友;而非总是向家中的孩子求助诉苦,让各种心理垃圾反覆在家庭当中转来转去,越堆越多。

伤害四:让孩子成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要小心不要让孩子变成你攻击对方的工具,你可能不再爱着对方,但是,孩子可能还是爱他/她,或者,对方也还是真心地爱着孩子的。”

黄柏嘉同时还提醒。

换句话说,父母双方越能在分开后,跟对方保持友善的关系,对孩子的好处就越多;如果不行的话,至少能够学习尊重孩子,让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决定跟对方保持怎样的关系,这样做不但可以缩短孩子适应父母离婚的时间,也同时减少孩子受到的伤害。

单亲爸妈很重要的功课之一是要将“自己跟对方的关系”与“孩子跟对方的关系”做出区隔。

有时候夫妻分开,是因为双方之间的感情关系早已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两人都已经不再爱着对方,甚至有些还会有无法谅解对方、有仇恨对方的情绪,然而,父母很重要的功课是,要将“自己跟对方的关系”与“孩子跟对方的关系”做出区隔。

伤害五:完全断绝、禁止孩子与另一半继续互动往来

若是父母两人的关系、婚姻真的无法持续,必须以单亲的角色育儿,但另一半仍相当愿意一起协助合作教养孩子,不妨试着鼓励孩子持续跟另一半持续接触。或许对方不是一个好的伴侣,但他(她)未必无法做一个好的父母。

或许单亲父母已经无法不再爱对方,但是未必孩子也不爱这个离去的父母。事实上,被要求站到父母任一方,或是不被允许跟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接触,对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且难受的。

单亲家庭教育子女5大提醒

提醒1:勿在孩子面前不断攻击已分开的另一半

单亲爸爸或妈妈,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并仔细的观察,是否在伤害对方的同时,自己跟孩子也同时受到了伤害跟影响?在某些状况中,自己或许真的没有办法那么快能够原谅对方,但是,不意味着孩子不能够持续从对方那一处得到关爱跟协助。

提醒2:把孩子当孩子,而非单亲家庭的孩子

要把孩子当成孩子,而非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时,也学着把自己当成爸爸或妈妈的角色,而不是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单亲家庭的妈妈,不要抱着罪恶感或弥补的心态去教养孩子,才能够凭着最单纯原始为人父母的直觉慢慢学习如何教养孩子与孩子互动,该严厉管教的时候管教,温柔互动的时候温柔互动。

提醒3:把单亲当挑战而非问题

单亲的教养,有许多的困难需要面对,但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单亲的父母可以决定要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要知道有许许多多的父母,都痛苦于要如何跟对方妥协教养的方式。

事实上,越是把单亲认定为特别的状况、问题,或是宿命的时候,就越容易悲观,很多双亲家庭也有他们须克服的困难,试着把单亲当成挑战吧!“挑战”的意思是,只要经过时间与学习,自己将会越有能力让自己与孩子都越来越稳定,并往正向发展。

提醒4:勿把孩子当成情绪配偶

单亲父母应该要学习如何向外求援,建立起自己的支持系统,适度地分担自己的情绪与压力,勿把孩子当成唯一的支柱或情绪配偶,若长期把孩子当成情绪配偶,过度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情绪的满足,小孩会被迫提早承担大人的角色与责任,长大后较容易出现更多问题。

此外,由Minuchin等人在1967年提出亲职化儿童(ParentifiedChildren),亲职化儿童大部分是由于父母亲职功能缺失,孩子自幼就必须扛起原属于大人的责任,背负来自家庭种种物质与精神上的压力,过度亲职化角色,易使成人后出现偏差征状。

提醒5:尊重另一方及其新伴侣跟孩子有与你完全不同的互动关系

当夫妻之间已没有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孩子的生父或生母可能各自交往男女朋友,有各自新的伴侣关系,但孩子可能会一如以往的在分配的时间中到对方家中与对方相处,不论另一半在探视的时候,选择要宠孩子、严厉管教孩子,而这个作法跟你有很大的不同时,建议仍然给予一定的尊重。

主要照顾孩子的一方,仍可以在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使用属于自己一致的管教方式。

单亲家庭的孩子数学相对较差是必然的?


根据一项新研究,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数学、社会技能上不及同学,而且更容易出现焦虑、压力和自尊心弱等。

随着人们观念和对幸福追求的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婚姻,开始追求新的幸福,但是这种情况却给很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

根据一项新研究,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数学、社会技能上不及同学,而且更容易出现焦虑、压力和自尊心弱等。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人员HyunSikKim称,这些不利影响是在离婚程序开始後才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

Kim在声明中说道:“我原本预计不利影响在父母正式离婚程序开始前已经体现到孩子们身上。但我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此次研究基于3,585名学生的数据。数据记录了他们自幼儿园到五年级的成长过程,考察家长离婚前、离婚中及离婚後对他们的影响。

Kim将家庭经历离婚的孩子们的发展历程与稳定家庭的孩子们做对比,结果发现成长问题在父母离婚後仍在继续。

Kim解释道:“此次研究显示,这些负面影响在父母离婚後不会加剧,不过也没有迹象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会赶上同龄人。”

育儿心得:凸显父亲家庭教育位置


育儿心得:凸显父亲家庭教育位置

前晚,我参加了由儿子幼儿园组织的“父亲教育在行动”班级亲职教育活动。活动通过先让每位“爸爸”进行自我简介,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切入点,让大家思索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很好地包含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一部分“精彩”是不是来源于自己,最后班主任老师还对如何做好一名好爸爸为大家做了生动而精彩的阐述,令人印象深刻。整个活动过程可以说气氛轻松、互动性强,且对“父亲”这一角色极富教育意义。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就自己而言,收获最大的就是强化自己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怎么在今后以行动来带动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的思考。我认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这里既要母亲的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父亲的教育。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态度,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父亲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中,有着母亲不可也不能替代的作用。今后,对待儿子教育上,除了要培养他具有坚毅的气质外,还必须注重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而树立一个男性应该具备的自信感和责任感。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和纠正对策


在我们周围,的确有不少智力超前发育的聪明孩子,许多聪明孩子的父母会花费更多的心血教育孩子,却不知道:聪明孩子的身心发育,常常会由于某些智力超常发展而引起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就无法采取适宜的措施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无法为孩子的智力优势的充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聪明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去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一样好等于样样好”。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越是优异,就越是要在智力发展的各个方面表现突出。如:孩子数学超常的话,父母就期望他在阅读、绘画、舞蹈、演奏等方面也都超常出众。

专家意见:

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并不了解,聪明孩子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5岁儿童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可以达到9岁左右的水平,而在其他方面仍然接近实际年龄。如果家长要求他们在一切学科、一切活动中都表现出智力超常,就会使他们因不能实现家长的期望而疲惫不堪,结果,由于心理上的压力反而使他们比普通儿童丧失更多的智力潜力。

对策:

家长应当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倾向性,掌握孩子智能的特点,因势利导,是聪明孩子发挥出独特的智力优势。

误区二:“智商高等于情商”

一些家长认为:既然孩子智力早熟,那么,在情感发展上也应该跑在普通儿童前面。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像普通孩子那样天真幼稚。比如,他们觉得很奇怪:孩子和大人一起轻松自如地讨论科学难题的同时,还会爬到妈妈的膝盖上、依偎在妈妈怀里,要妈妈抱一抱、亲一亲。

专家意见:

这些父母并不了解,聪明孩子首先是儿童,他们具有的超常的智力并不等于情感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和同龄的普通儿童一样,也有情感兴奋性、外露性以及亲情满足上的需要。

儿童情感发育自有其特点,这与孩子的智力天赋没有直接相关,家长如果不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常常会因为他们的童心得不到理解而感到不安。

对策:

家长应当了解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情地表现出童心、童趣,使他们的独有的创造性天赋在适当的环境气氛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误区三:“别和笨小孩扎堆”

家长也知道,聪明孩子的身体发育与一般的“笨小孩”是一样的,但还是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家长看到聪明孩子和大孩子交谈或进行智力游戏时,会非常高兴。而看到他们做体育活动、游戏玩耍时,甚至与同龄的“笨小孩”为伍,便大为恼火。他们认为,这会影响超常孩子早日成才。

专家意见:

其实,聪明孩子仅仅是智力发展比普通儿童快得多,他们的体格发展水平并没有超过同龄人。如果家长剥夺了他们和同龄儿童游戏的权利,反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肌肉力量的方面落后于同龄人。

聪明孩子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大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对策:

父母要解除聪明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游戏的禁令,使孩子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开发了大脑。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三大误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成长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一些孩子虽然得到了父母物质上的溺爱,却又陷入情感交流上的贫乏。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哪些误区?有何破解良方?

管吃管穿管不了“心病”“非职业”家长“无证上岗”

“吃好,穿好,上最好的学校”,这是王先生的教子经,也是大部分家长认同的教育方法。

这些家长认为,做一个好家长,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翟红娟老师认为这种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她说:“父母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地位和责任,你不仅是孩子的保姆,还是第一任启蒙老师。”因此,她建议家长在嘘寒问暖之外,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由于父母没通过培训便在家长这个“职位”上走马上任,以致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林女士的儿子在一所寄宿制学校读初中,一个月回家一次。“我现在天天都在担心他,一个人在外面有没有吃饱穿暖?碰到什么困难没有?”为此,林女士每天给儿子打一个电话。

有些家长则是对孩子的不良嗜好无能为力。孙女士自认是个失败的妈妈,因为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教育不好。虽然戒网瘾机构鱼龙混杂,但教子无方的她只好病急乱投医,狠心把儿子送进一家戒网瘾机构,希望通过强化体力劳动尽快把这棵长歪了的小“树苗”扶正。

还有些家长是因为无法与孩子沟通而发愁。“每天都为了孩子忙乎,可孩子还是对我爱理不理。”家长辛苦,孩子却不领情:“整天只知道问分分分,你最关心的是分,不是你孩子。”甚至有无奈的家长表示:“谁能帮我教育孩子?出多少钱都可以。”

“替不了”的爹妈“顾不上”的学校谁来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青少年时期性格、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又无可替代。”石家庄市十五中班主任张丽表示,相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性格、交往、学习等多方面表现出较大差距,这跟父母的言谈举止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石家庄市十五中教育处主任张寿明说:“家长不能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家长要多和老师沟通,及时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有些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方法不够科学,而学校又不可能替代家长。”据翟红娟老师介绍,为了解决家长不会教的问题,目前国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专门为家长传授教育知识。

翟红娟说,家长学校一般有面授、网上家长学校、广播家长学校、电视家长学校四种形式。有些家长学校还自编了教材,我省的省家长学校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手册》就是其中较完备的一套。

是否有必要上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是当前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对此,省家长学校张艳辉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孩子染上坏习惯就像生病一样,刚发现症状时不去医院诊治,等到晚期就难办了。”参加过家长学校的一位家长对笔者说:“以前孩子总和我对着干,我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听老师讲完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后,我试着和他交流了几次,没想到我们爷俩居然能心平气和地谈话了。”据这位家长介绍,在家长学校,能得到教育专家权威指导,听优秀家长介绍经验,还能和其他家长一起讨论好的教育方法,很有针对性。

成人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家长学校“夹缝求生”

教学方式形式各异,专业教材针对性强,可家长学校的发展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乐观。据省家长学校张艳辉介绍,全省有1000万中小学学生家长,但进入家长学校学习的只有1%左右。

根据相关文件,家长学校是“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幼儿园主办,校务委员会负责家长学校的管理”。属于成人教育机构,却脱胎于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注定家长学校在成人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有扯不清的渊源。身份不明,家长学校一“出生”便预示了其尴尬处境。

“根据义务教育全免政策规定,如果被界定为义务教育性质,那么家长学校绝对不能收一分钱。但实际上,家长学校的学员为家长也就是成年人,理应按照成人教育政策对待。”虽然据有关规定,“家长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下拨外,可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取少量的办学经费,同时可筹措社会资金”,但目前资金压力仍让家长学校运营捉襟见肘。据家长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家长学校中的广播和电视部分由省财政拨款,但慈善机构承诺的慈善基金目前还没到位。为了维持运营,学校向每位家长每年收取50元钱,包括一本教材、一年每周发行的家庭教育报、一张网络课堂上网卡和一年8节课。然而就是和成本相当的这50元钱,却引发颇多争议。个别家长抱怨:“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教育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怎么还让我掏钱来学习?”

专业师资的匮乏也是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瓶颈。家长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类高校中并未设置家庭教育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也多为教育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出身,家庭教育资格认定在国内也尚无统一标准。

家长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


和一位家长聊天,谈到自己家的两个宝宝的教育,颇为苦恼,通过家长描述,我看到她与不少家长具有的共同问题,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一味唠叨训斥,忽视行为训练

这位家长把儿子一直放在爷爷奶奶家,一年级才接过来,突然发现孩子有很多缺点,实在不尽人意,其表现出的野蛮和任性,让妈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在他人面前感到很难为情。妈妈看不惯,心里烦,于是开始唠叨孩子,例如:“你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磨磨蹭蹭,什么时候能做好?”“你太没有礼貌了,这都是谁教的,你觉得你这样好吗……”“你怎么这么对待你妹妹

,太没有爱心了,你多大了!”“……”这种唠叨接连不断,甚至演变成谩骂和训斥,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既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又破坏了家庭的和谐氛围,还导致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事实上,想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言行,爸爸妈妈首先要闭上唠叨的嘴巴,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例如,妹妹在模特比赛中获了奖,哥哥冷嘲热讽:“有啥了不起?”家长不要训斥他,而是把儿子喊到身边,告诉他:“妹妹获奖了,你要为妹妹高兴,说说鼓励祝贺的话,让妹妹感到温暖。如果你也进步了,妹妹也会同样对待你。”而后,请哥哥真诚地对妹妹说:“妹妹,你真棒,祝贺你!”妹妹也要有回应,接着把这个情境多练习几遍,让孩子知道这样说是对的,以后要这样对待妹妹。有了这种体验,感受到友好的表达、有效的互动,孩子才会“重装程序”,逐渐形成良性的行为模式。

误区二:一味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管理。

很多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喜欢结果管理,而忽视了过程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在孩子做某事的过程中进行监控,而不是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后再进行批评惩罚。例如孩子喜欢磨蹭,早晨从起床到吃饭要耽误很长时间,家长很着急,通常会在孩子旁边大声警告:“今天不要磨蹭哈,你要是再磨蹭,等着!”家长说完这句话,就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到孩子又拖拖拉拉的时候,家长火冒三丈地开始训斥孩子,孩子却如同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故。其实,家长不如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管理,发出明确指令,让孩子根据指令去做,提出的要求越细致越有利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以刷牙为例,孩子平常喜欢边刷边玩,家长可以发出这些指令:“拿牙刷,挤牙膏,盖子拧好,接水,开始刷……”一环扣一环地指令,是为了让孩子不走神不分心,去掉“多余动作”,明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连贯性,不在无谓的事情上耽误时间。再以写作业为例,家长陪伴时要关注孩子的具体写作业的内容,要求把每个字每一笔画写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培养了习惯,这是很好的过程管理。而不是忽视过程,等孩子作业写完了再检查,结果发现孩子写得不好,火冒三丈地撕了,让孩子再重写,不满意,再撕。反反复复,双方都很疲惫,收效甚微。

误区三:一味拿孩子和别人比,忽视孩子优点

我询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经常说儿子这样的话:你还没有妹妹做得好……你看你妹妹……你妹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长频频点头,惭愧不已:“是的,我经常说,而且我们一家人也都经常说,把这些话挂在嘴边。”我告诉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言行之一,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尤其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比,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同学朋友,家长的比较,目的是激励和奋进,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否定,是嫌弃,是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他们通常用“不理睬”“装不听见”“争吵辩解”来对抗家长的“软刀子”。作为家长,一定注意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都各有所长,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的优点,把优点放大再放大,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才是教育的成功。事实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在大人的嘴巴里长大,引导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勇于面对优点不足,家长扮演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孩子才会逐渐找到自信、找到自我,从而自主成长、自主发展。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6岁,特别是0-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孩子自发地专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马桶盖、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成长。采取的融入生活、潜移默化的早教。在这些充满“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中,孩子的各项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家园共育《单亲家庭需避免三大教育误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安全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