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有关专家提醒说与孩子沟通,用亲切的话语有利亲子间的沟通,所以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时,可以多说一些孩子理解,或能理解到孩子心理的童言,这对于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1、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2、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3、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4、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5、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6、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
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7、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俗话说“一种米养百种人”,由于教育的差异,会出现行行色色的人,而下面这几种妈妈,估计是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的。①生活上事事包办的妈妈
有一种妈妈是非常疼爱孩子的,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舍不得孩子做一点点事情。衣服,妈妈帮你穿;鞋带,妈妈帮你系;饭菜,妈妈帮你做……从小到大没让孩子做过家务活,美其名曰:爱孩子,不想孩子受苦!
曾有新闻报导过一个23岁的小伙子活活饿死,究其原因是在父母的过度溺爱下长大,使他丧失了生活能力,饿死在家里。这个事件足于证明过度溺爱孩子会害了孩子,妈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孩子终将要步入社会,自拾其力生活的,从小不舍得让孩子吃苦,长大后孩子会吃尽苦头。
②没有口德的妈妈
有一种人从来不控制自己情绪,稍有不顺就破口大骂,出口成“脏”,什么狠话,恶毒的话都能说出口。近墨者黑,孩子从小在这种氛围里长大,一开口就脏话连篇一点不出奇。古语有云“祸从口出”,指不定那天就惹祸上身。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家里长大的孩子,自是会缺乏素养。
③爱斤斤计较的妈妈
有一种人是事事不肯吃亏,总爱占上风。谁给的红包少了,谁送的礼轻了,谁请客没叫我……凡事爱计较,会让人觉得很难相处,自是会对你家的人、事,敬而远之。近朱者赤,这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定是个凡事爱计较的主。
礼轻情意重,与人相处贵在真诚、有心!
④不善待父母的妈妈
有一种人看到父母老了,干不动了,又没有退休金,要他们赡养了,对老父母是各种嫌弃,指桑骂槐,恨不得他们立刻死去。
曾听说过一个段子,有个老人的儿媳不孝顺,经常骂老人,见不得老人吃点好的,让老人干各种活,老人年迈干不了活,生病要人照顾了,儿媳妇就椯捣丈夫把老人丢进山里任他自生自灭。择日,丈夫在家里找了条粗麻绳,绑着老人,叫上十多岁的儿子帮忙,背着老人进山了。走进深山,儿子把老人丢在山里,正准备回家,扭头看到跟着他进山的儿子在解老人身上的麻绳,问儿子怎么还不跟他回家,解绳干嘛?儿子答:“这麻绳我要带回家,以后你老了好用来绑你!”老人的儿子听后一惊,看着眼前尚年幼的儿子,再看看扔坐在地上的老人,忽然明白了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赶紧把老人背回家,此后好吃好喝的待老人。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中,当心,老父母的今日是你的明日!孝敬父母,权当是做给孩子看的,因为,你也会有老的那一天。
天下妈妈皆爱孩子,爱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溺爱。妈妈除了有责任教育孩子也要对自己有要求,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培养孩子德、智、体全方卫成长,养育孩子是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与子女要共同成长,互相理解。
很多成人都知道,称赞孩子会让孩子有上进的动机,会愈想做好。从「刺激到反应」的理论上来看,给了正向刺激,当然会有正向反应,而且种瓜得瓜嘛!称赞孩子的教养历史,不管中西(尤其是西方),都是很渊远流长的。
但这样的认识只对了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如何称赞」比「要不要称赞」来得重要。这点在学术研究上、实际与幼儿的互动上,都得到了左证。因为称赞不得当反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来看以下这个例子,就会明白了。
称赞不当的负向效应
六年前,我教过一个叫小谛的学生,他是个很谨慎的五岁小孩,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再三,不容易犯错,也不会轻易踩到别人的地雷,他是成人眼中的乖小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总是遇事犹疑,不愿做他没有信心的尝试,这样的处事态度(基本上,也有天生气质的导向),就成了他的学习态度,比如说学写字母。
握笔能力不是他的强项,所以他不太愿意做写字母的练习,他总说:「我不会写,我不知道怎么写a。」但严谨一点来说,他的问题不是不会写,应该是:「我没办法把a的圆形,写得那么圆,所以我不会。」显而易见的,他不是懒惰,而是不愿意犯他心目中的错误,不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自觉自己是一个禁不起挫折的孩子。
身为老师的我,理所当然的决定以正向的称赞来导引他!那天,他拿着一个他自认写得很好的a来找我,他满心的欢喜都写在脸上。我也很开心的顺口就说:「哇,你的这个a,是你写过最好的一个!」我这样的反应,在理论上是没有错的。既是拿孩子的成就与他自己的相比,不涉及无谓的竞争、正面评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这样的称赞不是「你好乖或你是好孩子」之类的空泛语,所以应该会让小谛愈来愈有信心练习写字才对!
但我做错了,换句话说,我称赞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那天过后,小谛非但没有意愿提笔写字,拒绝的态度也比以前更明显。虽然我一直说,「你写得很好呀,你看你那天……」但他总是婉拒我的邀请。直到有一天,我看他在画图,才真正懂他!小谛那时用彩色铅笔在画一个小孩,他用心的握着笔,画身躯、画五官,在他努力画完两只大耳朵后,他把用具收好,对他的同伴说:「我不画了。」同伴问他:「为什么?我还没画完,我还要画车子。」小谛则回答说:「我不想画了,不然我又会画错。」
我听了以后,吃了一惊!原来,小谛很敏锐,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一旦自己所做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害怕失败,就绝不会再尝试第二次。这个发现,让我对他的学习反应,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个领悟,也让我知道,我对他的称赞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害了他。因为我的称赞,证实了他认为「自己不行」的想法:
1.「既然是最好的a,那我以前写的,其实全部都很差!你看吧,我果然是不行!」
2.「只要我不再写,那我的表现就不会让别人失望,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善良的小谛,因为我自认为的好称赞,更不敢尝试、更没有信心呀!而我这个老师,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重要,因为我是他每天在学校八个小时,那「家的延长线」,所以他不愿意让自己失望的同时,也不愿意让我失望!
我在难过之下,开始探索称赞孩子的方法。因为我相信,正向的导引和赞赏,在教养的原则路上是不会错的,因为那是引发动机和行动的来源!但称赞的方法,应该是有商议的空间。于是,在我看了几份报导和研究后,马上采取了另一个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
称赞得当的正向效应
那天,小谛顺着我的鼓励,练习写着圆形的字母系列(c、o、a、d、g)。我请他坐在我旁边写,就在他不是很有信心的写下第一个a时:
我指着那个字母的圆弧形部位说:「我可以看得出来,你很努力的转弯,你看到这个圆弧了吗?」
小谛点一点头,很专心的看着。
我又继续说:「我写给你看,你以前的圆弧度是这样转,你现在的是这样!会这么圆,是因为你一直练习,很努力的练习呀!」
我在小谛的面前,模拟他在两个月前,刚刚练习写a时的字形给他看。小谛看了一直笑,然后就自己提着笔,边写边笑着说:「你看,这个也转得很好哟!啊,这个,长得像我以前写的……」
就这样,小谛拿着笔一直写。最重要的是,他一直笑着写,很有信心的写,不怕失败的写,与自己一直挑战的写。那当下,我好感动的看着他,体会到「适当的称赞,所能带给孩子的无限信心和希望」。我好谢谢小谛,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的看待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成就!努力,是自发的;成就,是别人给予的。自发的,会让自己在自己的定义里,更上层楼;别人给予的,随时可拿走,是靠不住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赵孟能贵之,亦能贬之」呀!
在这次的领悟后,六年来,我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看见了更多孩子的努力,也鼓励了许多孩子的动机与行动。
正确的语言可激发潜力
五岁的安娜,对写作文裹足不前,她觉得自己的作文写不好,因为她能想到的句子都很短,像是:「Iliketoplay.」于是我对她说:「你现在写出了四个字,以前你只能写词哟。我想下一句,你一定可以再多加一个字的。」
安娜听我一说,就自己用手指头算了算,一会儿,很开心的对我宣布:「我找到五个字了!」于是她用五个字造了下一句:「Iliketoplaygames.」购
而我也很开心的回答:「你真的做到了,是五个字呀!」
就这样,安娜又努力挑战六个字、七个字的句子。她好开心,也充满信心!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称赞孩子的成就!用这个原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小孩!
教育孩子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对孩子进行“心罚”,其实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
忌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也有的采取冷落的办法,给孩子“冷脸”看。长期这样恐吓、冷落孩子,孩子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忌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常常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相比,一次没考好,就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小王就是比你聪明,这次又比你多考了2分。”长期抹煞孩子的成绩,会产生不良影响,使孩子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逐渐变得自卑、压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忌夸张言辞影响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都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有些家长还会把事情“歪曲”。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错误,有的家长会夸大后果,这样容量刺激孩子,孩子以后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变得胆小,而且更容易犯错,即使犯了错误也不敢对家长说,也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等行为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为了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才,很多家长早早就开始让孩子学习绘画和音乐等等。专家提醒,家长对待孩子绘画应注意避免以下行为。
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
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要重复“不要骄傲”之类的话;
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给父母的10个建议
以表扬为主,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对独具个人创作特点的尤其多加鼓励。以建议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
目的:增强自信心,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目的:使孩子感受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
每逢家中亲戚朋友过生日鼓励孩子作画相送,以此让孩子表达感激之心。
目的:以孩子自己用心创作的作品代替用钱购买的礼物。
为孩子提供不同规格的纸张和多种绘画材料。在使用大块油彩时可用成人旧衣物作为工作服使用。活动完毕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打扫。
目的:让孩子尽情工作,避免不愉快争吵。
当孩子解释自己的画时注意倾听,遇有不解的地方及时提问。
目的: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当孩子因叙述能力有限无法讲清自我感受或现实情景时请他画下来,以利于孩子再次归纳思考,并组织想要表达的语言。
目的:同时是一次口语复述的联系。
如孩子情绪过于紧张激动,伤心郁闷,成人可以用画画的方式与孩子对话,起到发泄疏通的作用。
目的:让孩子在平和的气氛中恢复平衡。
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
目的:让孩子享受艺术的创作过程。
带孩子参加成人聚会或与孩子无关的活动时携带绘画用具。
目的:以防孩子感到枯燥乏味。
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目的:记录孩子精神成长的财富。
快3岁的小刚,智力发展得不错,能用积木砌出他所见过的汽车。父母对孩子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感到很满意,于是备加称赞,还常让他在别人的面前“表演”,这样,他赢得的称赞就更多了。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小刚照例地进行“表演”。可是,同来的一位和小刚年纪相仿的小客人,在同小刚一起用积木建“高楼”时,小刚却怎么也不如小客人建得那么高。这时,小刚竟一手把小客人建的“高楼”推倒了,并抢过积木,到一旁“造”起他的汽车来。
客人走了,父母问小刚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小刚竟委屈得泣不成声……显然,这时候孩子的心灵,已被妒忌心占据了。由于平时过多的称赞,使孩子滋长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觉得自己真有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本领,以至于使他不能容忍别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
可见,孩子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称赞的,但这种称赞不应该是廉价的、言过其实的,而应该是适度的、恰如其分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称赞的同时,做家长的要善于诱发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要求。这样,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
好多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经夸。的确,涵妈也有同感。涵宝出生以来,涵妈一直认为,只要孩子听话懂事,要经常给予夸奖,认为这样可以鼓励她做得更好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可是只要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大肆夸奖的话,会适得其反。
涵宝从小一直包着尿布湿到1周岁2个月,因为涵妈一个人带,想着省点精力。到1周岁3个月的时候尿布湿拿下来那会,涵宝就每天尿裤子,有时一天尿好几次,涵妈曾经被涵宝弄的精疲力尽。
有一段时间,涵宝表现很乖,竟然连着几天没有尿裤子,涵妈那时的高兴啊,还当着涵宝的面,高兴地打电话给远在家乡的妈妈。就是当晚,涵宝尿床了,然后接下来几天,又像以前一样每天尿裤子。涵妈在心里感叹,如果不打电话给妈妈表扬她,会怎么样。
涵宝正一个人玩积木,还拼了一个形状。涵妈见状,立即表扬涵宝,宝贝真棒啊,拼得好棒哦。涵宝听后很开心,赶紧又去拼一个,马上又拿给正在做事的涵妈看,想得到涵妈的表扬......
时间一长,涵宝似乎对夸奖上瘾了,有一点点事,就会拿给涵妈看,妈妈你看我棒不棒?涵宝已经觉得她有一点点成绩都需要妈妈的表扬才行。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涵妈一夸奖涵宝,涵宝立马就停下来自顾高兴了,刚才的兴趣也不继续了。
涵妈想,夸奖也要适度啊!
当然有时必要的夸奖还是要的,比如当涵宝很不自信缺乏勇气的时候;比如涵宝改掉了不好的习惯,吃饭时不用手抓菜了;比如见到熟人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比如背会了一首新唐诗;画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需要鼓励表扬的,要用肯定的语气和眼光赞赏孩子。孩子得到了支持和鼓励,会更努力地进步。
你是合格的家长吗?孩子该怎么教养,常是引起新手父母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不论父母采取哪种教养法,最重要的原则都是:让孩子感受父母满满的爱,并依孩子的个性来研发教养策略。
教养模式一双方都权威
严厉的父母通常自我主观意识较高、控制力强。此类型教养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标准,即在家长面前表现为符合家长标准的乖宝宝,但在家长不在时又有另一种表现。不过,有时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标准遭责骂,而出现退缩的情况。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质本来就文静,那么有可能因为父母严厉地管教而出现退缩,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新事物。孩子可能会是家长眼中的乖宝宝,但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进,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
若属于外向型的孩子,则有可能在年纪小时完全服从家长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龄之后出现反弹、反抗,而有愈来愈顽皮的倾向。
教养小帮手
严格不一定就是好。正确的方式应该是:
1.明订赏罚,给孩子信心:加强幼儿行为训练及认知反省能力,对于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订立一套准则,并且有延续性,在孩子达到时给予肯定。
2.避免情绪性字眼。父母需注意,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具有指标性作用,还是只是情绪性的反应,要防止自己出现情绪失控,甚至是怒骂孩子的举动。
3.清楚地表达指令。有时孩子也会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牺牲品。
4.让孩子感受关心。父母就算要采取严格的教养方式,最好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严厉背后的关心。
教养模式二双方均放任
放任可约略区分为,偏向西方民主式教养的适度放任,及较偏向东方完全宠溺型的极端放任。
所谓适度的放任指的是,以不打、不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任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毫无压力的环境下成长。
过度或极端式的放任教育,则是指让孩子予取予求、一味地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凡事都依孩子的喜好来进行,使孩子经常主观地以自己的意见为意见,无法体谅他人,这种多半易出现在由长辈带养的孩子身上。
教养小帮手
当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任其自由发展或是一味溺爱时,往往会在孩子入学后产生一些教养上的困难而使孩子不适应,甚至是产生人际困扰,因此,不论您有多宠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力,适度的生活常规训练仍是必要的。
教养模式三一方放任,一方严厉
一般传统的教育法多半是严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搭配得很好,也是不错的教养方式。但若父母亲经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若父母亲针对某一件事的想法一致,那么一个宽松,一个严厉,反而可以让孩子得到一丝喘息的空间,避免弹性疲乏。但若父母双方本身对事情的看法就相左且经常有冲突,那么就有可能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很世故,很会看父母的脸色。
若是父母当中有一人显得强势,一人显得弱势,孩子可能会衡量轻重,选择与强势的一方站在同一阵线,而使亲子关系失衡。
有时父母间教养不一致,是为了争宠,与父母的人格特质有关。当父母为了讨好小孩而出现种种不客观的取悦举动时,可能会干扰教育,而使孩子产生投机的心理,如:有需要时,就会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较扭曲的人格特质,比如无法客观地评断事情的是非善恶、以物品来取悦他人。
教养小帮手
避免争执,维持教养一致:不论父母亲对于该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异性,最好彼此商议出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教养的重点是双方如何沟通。
现在的父母都很清楚的一点就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也赞同,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如果在工作中得到表扬夸奖,我们不也是积极性大增么?随之创造的是更多的价值。孩子得到表扬夸奖会越来越自信,随之让我们越来越为有这样的孩子骄傲。
很多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在家做什么事情似乎都兴趣高涨,也特别的快乐,可是到了幼儿园,似乎就变得有些蔫蔫得,甚至不原意和小朋友交往,和老师互动,上课或者游戏时候总是不太情愿,原本会做得事情似乎也不会了,总之就是和家里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情况有很多种原因,如果是刚上幼儿园那就有可能是在适应期,但是如果上了很长时间了还是这样子,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找找原因了,大家可能觉得我现在写的有些文不对题,但是这确实是息息相关的。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孩子在家的情况吧,每当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候,我们是不是说宝宝你最棒了,每当孩子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说宝宝你最乖了……是的,我们这是在表扬孩子,希望宝宝加油能做的更好,宝宝就是在我们这样的夸奖中长大了,然后到了上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时候了,可爱的宝宝一个人在幼儿园却发现,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比我做的好,我不是最棒的么?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冲击,慢慢的,孩子就变得像本节我刚叙述的那样了。错就错在了我们的表扬方式了,“最好”这个词在英文中是“best”,在没有比“best”更高一级的了,低一级的是什么——“better”,汉语意思是“更好”,好的,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组词哪个更有余地呢?当然是“better”和“更好”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夸奖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不要一味的灌输他他是最棒的,最厉害的,在生活中要经常对宝宝说“你做的真好”“你做的真棒,我想你以后一定能更棒”。或许有人会说了,那孩子岂不是觉得自己永远都不能做到最好?不要担心,其实“最”这个字不是不能说,但是要注意怎么说,也就是说要注意界定一个范围内。我就举我家的例子吧,我有时会说宝贝你真帅,宝宝会问那谁最帅?我说我们三个我觉得你最帅(我、我先生和儿子)。瞧,这就是界定范围的“最”。
孩子要是做得不好我们要怎么表扬呢?大家一定奇怪怎么做得不好也要表扬啊(这里说的不好可不是那种过于的调皮捣蛋,故意不做好的事情哦),是的,也许他画画不好,也许他手工不好,也许他有很多方面都没做好,这时候千万记得对他说:“宝贝你做的不错啊,下次我们加油做得更好行么?”这样的话对一个可能正因为没做好而心里难受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我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更努力的,如果说:“瞧瞧吧,看你做了什么?”这句话对此时的孩子又是一个打击,他下次还有信心做好么?恐怕对一个小小孩来说很难做到。
恰如其分的表扬和夸奖对从小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既能知道自己很棒,又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最好的,潜意识里有了这一点,那么ok了,他能很愉快的接受自己有时候不如别人的现实,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孩子自己知道他能做的更好。
相信《夸奖孩子讲究方式称赞忌过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