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专家认为,任性的父母,不仅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还会对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忽略孩子个性的过分管制下,有的孩子变得软弱,有的孩子变得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性强、推卸过失等等。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只要谈到孩子,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任性。但是与孩子们聊这个话题,却常常得到相反的回答,孩子们认为爸爸妈妈才任性呢。一些专家也认为,孩子的任性往往是父母任性造成的。
一位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某地一高中毕业生因为父母私下改了他的高考志愿而跳楼自杀了。这位心理专家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因为父母的任性培养了孩子的任性。在孩子还只有3岁时,他的母亲一定要他在蹦蹦床上玩,在她看来,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当她看到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终于变得“勇敢”,并因此奖励他玩具汽车时,儿子却把玩具汽车摔在了她的身上。
孩子幼小时的举动是一个信号,是孩子仇恨的反映。如果那时母亲能敏感地认识到儿子的怨恨,如果她在日后能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的感受,遇事多听听孩子的见解,或者在某些时候不妨向孩子妥协,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当孩子长大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约束孩子的行为。儿子明明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未来的道路,但母亲却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去改变它。
专家认为,任性的父母,不仅教育出任性的孩子,而且还会对孩子的其他人格特征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忽略孩子个性的过分管制下,有的孩子变得软弱,有的孩子变得缺乏责任心,还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性强、推卸过失等等。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人格缺陷,并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郑玉华老师认为,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又忽略了孩子们的需要,再加上与孩子沟通时缺少方式方法,必然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当然,也不排除社会上其他因素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孩子的压力重,慢慢地就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者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变得任性并且偏激。
郑老师认为,父母最好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知识,这会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当然,孩子与父母健康、和谐关系的形成还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导读:孩子任性多和家长有关系,家长的放纵加重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再就是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有位家长说:“我们孩子闹起脾气来,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饭从不按时三餐,想吃时就吃,而我们吃饭时,他准是在一旁玩个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边,如果硬劝阻他,他会哭闹不止。”像这样的儿童就可以被认为有任性心理症结。
虽然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但是,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人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当然由于孩子任性的表现干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负强化”的方法。任性,哭闹,家庭教育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2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3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4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在这时再进行说服教育工作。这种方法对于理智水平较差的家长可能难于做到。
5.榜样暗示法。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用电影、电视或图书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体形象、具体情节和行为活动给孩子看或讲给孩子听,使他从中受到暗示,得到启发和教育。
6.吸引法。家长可以从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动机中发现一些蕴藏着的积极的可培养的心理因素,即所谓的“闪光点”加以诱发和引导。这样做,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解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导读:要改变任性也非一日之功,家长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反复教育,直至孩子改掉了这个毛病为止。
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任性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
第二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
第三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
2、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行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
3、严格法。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4、民主法。经我们调查发现,家长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能培养出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少任性。
5、诱导法。诱导时要抓住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6、强化法。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表扬、鼓励,负强化就是批评、惩罚。
7、知识法。家庭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8、交往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平等相处。
要改变任性也非一日之功,家长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反复教育,直至孩子改掉了这个毛病为止。
导读:父母与其指责孩子的小毛病,不如去了解一下他们到底有什么压力,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到紧张。
吮拇指、拉头发、挖鼻孔……几乎所有孩子在焦躁、无聊或疲惫时都会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家长对此深恶痛绝,总希望能把它们“扳”过来。但有时,过分的关注不仅收效不大,还会适得其反。美国丹佛的儿科医生玛丽安妮·内佛特博士在《育儿》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些儿时的小毛病通常都是无害的,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随年龄增长自行消失。
1.挖鼻孔
几乎每个孩子都挖鼻孔,有的还会把鼻屎抹得到处都是。这不仅是社交上不能容忍的行为,还可能造成鼻孔出血,增加感冒风险。如果孩子挖了鼻孔再揉眼睛,还可能引起结膜炎。
该怎么做:看到孩子挖鼻孔不要说他们“恶心”,因为这会使孩子觉得你不喜欢他,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有过度反应,变本加厉。家长应用就事论事的态度让孩子不要在公共场所做出这种动作。给他们块手绢;注意及时为他们剪指甲;在房间里可以用加湿器,避免鼻子出现不适。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他的手指贴个橡皮膏,让他挖鼻孔时感到不顺手,就会停下来。
2.拉头发
孩子在5岁以前往往喜欢用手去拽头发,一旦停下来,就吸吮手指。相对来说,这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的发生在较大的孩子身上,叫拔毛发症,他们会不能克制地长时间扯头发,这有可能造成明显的秃顶。
该怎么做:不要为此惩罚他们,也不要给他剪短发,更不要企图用买玩具的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因为这会让孩子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对学龄前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只要忽视就可以了,当他们不再吸吮手指时,这个动作也会消失。但大些的孩子如果总拔头发就要看医生了。
3.吮手指
大约有一半4岁以下的小孩都有吸吮手指的毛病。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且,婴儿觉得孤独时,吸吮手指还能帮他舒缓情绪。通常情况下,孩子到了三四岁就不再吮手指了,1/5的孩子会晚一点,到5岁才结束。但如果孩子到了6岁左右换牙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对牙齿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该怎么做:在孩子4岁以前,不必刻意去制止他们,即使孩子年龄稍大还没有改,也不要为此责骂他们。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做些有益的运动,避免枯燥的生活,比如玩一些需要双手都动起来的游戏。孩子懂事后,耐心地叫他们不这样做就可以了。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因此牙齿受损要尽快去看医生,同时也可以考虑去看看心理医生。
4.咬指甲
10—18岁的青少年不少都爱咬指甲,这表明他们感到紧张、无聊或正在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干燥的、有裂痕的指甲也会吸引人去咬,而且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习惯。这很容易伤害指甲周边的皮肤,引起流血或感染,同时,也会对牙齿,特别是门牙造成损伤。
该怎么做:不要指责孩子的指甲难看,这只会加重他们的这种行为;也不要让他们用指甲去做挖土这样的动作,因为这会使指甲边缘变得粗糙,刺激他们去咬。家长应该每天对孩子的指甲做护理,涂些滋润乳,修理指甲的边缘,用指甲锉把不平整的地方弄好。
5.舔嘴唇
舔嘴唇或咬嘴唇是孩子想要滋润干燥开裂嘴唇的表现。当他们感到紧张、焦虑、疲劳时,舔唇动作会明显增加。这种行为易使嘴部皮肤出现感染,令嘴唇周围一圈的皮肤呈现红色。
该怎么做:不要对此过分留意,但要给孩子一些护唇膏,让他随意使用,晚上也可以敷上凡士林促进皮肤愈合。
6.磨牙
15%的孩子有睡觉磨牙的习惯,对此,专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原因。但有种理论认为,这是神经紧张的一种表现。长期用超出平时的力量运动下颌,会使下巴酸痛,牙齿也会变得松动,还可能引起头疼。
该怎么做: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在磨牙时把他叫醒。坚持带孩子做牙科检查,可以预防磨牙。尽量减轻孩子的生活压力,比如睡觉前聊聊天,帮他放松心情。
7.男孩爱抓自己的“小鸡鸡”
小男孩总爱玩自己的“小鸡鸡”,对此,多数父母认定是个坏毛病。实际上,这只是孩子在熟悉自己的身体,对幼儿是完全无害的。所以家长不应该做出过分的反应,这会让刚学走路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精神上受到伤害。其实,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到这样的举动在公共场合不能被接受时,他就会不这么做了。
该怎么做:把身体每个部分的正确名称教给孩子。如果孩子小时候在其他人面前露出生殖器,要不动声色地用其他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到了四五岁,可以告诉他,生殖器是不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展示的。如果孩子在规劝后仍经常这样做,还总想触碰其他人的,那就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导读: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网友:有什么不依他的话,他就又哭又闹,还赖地上不起来。打骂骗都没用。
育儿专家答疑:您的孩子属于任性,与家长育儿方法有问题有关。
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比如,4岁的杰克看见表姐尼娜有个新玩具,在表姐离开后他便开始要求母亲,非得立即有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母亲不可能驱车进城为之寻购。于是,杰克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杰克任性,无理取闹。可母亲没有从心理角度去了解杰克为啥非要立即要那玩具不可,而更多的是责怪他“要别人的玩具”,或者“性子太急”。其实孩子只是想弄清那玩具的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这就是一种好奇的心理需求。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与母亲作对,无条中只得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如果母亲弄清孩子的这种心理,在表扬杰克为弄清玩具为何闪亮是爱动脑筋后,再摆出今晚不可能得到这玩具的道理,并承诺明天将与他共同研究玩具闪亮的方法,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的情绪好得多。至少,他心理上感到母亲对他在“闪亮”问题上的认可。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都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家长对此首先不可包办代替,其次不可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越来越严重。这种任性,实行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任性怎么办?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我的孩子脾气大”、“我的孩子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的任性与家长很有关系。1~2岁的婴幼儿已经有了一些独立和自理的能力,因而有了自己的要求。2岁以前小儿虽自我表达能力差,但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一旦达不到目的或遇到他不满意的事情就会发脾气,用跺脚、打滚、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家长要弄清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处理。对小儿的一些正当要求,如要求自己吃饭等家长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也不能与他讨论,因为他还没有发展到认识错误的水平,家长应转移他的注意力,以稳定他的情绪,或者采取不理睬的冷处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的要求如果不制止,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小儿任性的坏习惯。对2岁以上的较任性的孩子,家长及时给予教育是可以纠正的。对于孩子的正确要求,家长要给予满足,对无理要求要明确的回绝,而且要一贯坚持同一态度,不能以家长自己的情绪为转移,高兴时对孩子听之任之,不高兴时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同意。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也要一致,特别是有老人时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意见常不统一,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的榜样。
幼师资料《孩子任性需要纠正》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怎样教育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