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既要管得住也要放得开——宝宝也有自控力

09-22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前准备一些需要的资料。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对孩子,既要管得住也要放得开——宝宝也有自控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自我控制能力,即意志力,是指根据外界或长期目标的需要,控制自我的冲动或欲望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的高低与身心成熟、以及教育培养有密切关系。对0-6岁的幼儿来说,自我控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有了孩子的妈妈累并快乐着,因为她内心充满了期望——等到哪一天,宝宝可以自己安静一会呢?什么时候,宝宝可以不惹祸了呢?宝宝多大,才可以自己管住自己呢?当然,这都和宝宝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关系。

自我控制能力,即意志力,是指根据外界或长期目标的需要,控制自我的冲动或欲望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它的高低与身心成熟、以及教育培养有密切关系。对0-6岁的幼儿来说,自我控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1

率性而为:0-1岁

4个月的奇奇正在妈妈的怀中安详的吃奶,不知不觉中,甜蜜的睡着了,妈妈轻柔的把他放在床上,但就在转身离开的时候,宝宝大哭,于是,妈妈又是给奇奇拿玩具,又是给奇奇唱歌。

这一阶段幼儿的自我控制力没有发展起来,还不能自我控制。他不会去控制自己的欲望、需要和行为,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生理感受来行动,饿的时候会哭,想睡的时候就睡,不会考虑时间、地点等外界变化。因为本阶段的幼儿,主要根据自身神经生理过程的规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所谓神经生理过程,也就是指先天所获得的生活规律、反应强度、注意力等气质特征。这一阶段,幼儿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这种先天气质方面。

◆◆◆特别提醒

幼儿天生的气质差异很大,例如有易养型幼儿,行为缓慢型幼儿,难对付型幼儿。

◆◆◆◆教育指导

1.父母需要耐心应对幼儿的各种表现,寻找并合适幼儿的生理规律性。

2.给予幼儿心理安全感,尽量多的微笑着与幼儿进行身体接触,目光对视,语言交流。

阶段2

听指令而行:1-2岁

15个月的乐乐在公园草地上玩耍,一个飘落的羽毛球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蹒蹒跚珊地奔了过去。“回来!”妈妈的一句话使他停下来,看看妈妈,好一会了,他走回到了妈妈身边。

这个阶段幼儿出现了自我控制的萌芽——服从。

幼儿自我控制的出现是伴随着认知能力——尤其是记忆与言语能力的发展而出现的。大约在1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早形式的自控——服从,他们开始能意识到抚养者的一些要求和期望,能自觉服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和指令。这表明他已经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即对自己能够控制什么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应用;同时也表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忆能力和言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记住父母的语言,并能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特别提醒

1.伴随着自控的出现,父母会发现,2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说“不”,特别喜欢唱反调,产生了“反抗”表现。

2.这个时期幼儿的服从动力主要来自于抚养者,依赖于父母发出的“指令”,即服从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控制,而是一种基于外部力量的自我控制。

3.这时幼儿常常“没有记性”。当父母不在身边或父母没有制止他时,他会仍然去做父母曾经不让他做的事情,仿佛忘记了一样。

◆◆◆◆教育指导

1.父母对幼儿行为的“指令”,往往需要与表情、手势、情景等一起,才能对幼儿的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2.父母应接受这个时期的幼儿不断的犯错误或者重复犯错误,通过自己不断的提醒帮助幼儿来纠正错误。

3.对幼儿的反抗,父母可以通过给予选择范围的方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淡化幼儿的反抗,促进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4.幼儿体验到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爱,对幼儿的需要和行为方式保持敏感。

阶段3

延迟满足:2-3岁

年龄分别为18个月、24个月、30个月的三组宝宝在心理学家的实验室中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实验的任务很简单,要求孩子不要去碰伸手就可以拿到的一个有趣的玩具电话。结果发现,18个月的幼儿大多都坚持不了10秒钟,而24个月的幼儿则平均坚持了70秒,30个月的幼儿则平均坚持了近两分钟。

可见,幼儿2、3岁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延迟满足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伴随着飞快的发展速度,幼儿的自控方式也发生着变化。2岁时,幼儿由于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不再需要借助于表情,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成人言语的意义,调节自己的行为。大约3岁左右,这种完全依靠父母言语控制的自控方式会成为历史,幼儿会学会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当他们想从沙发上跳下来,想去拿一个玻璃杯玩的时候;或当他们已经伸出手,准备去触摸一个电源插座的时候,他们会自言自语“不,我不这样。”

◆◆◆特别提醒

从严格意义来说,只有到3岁左右,幼儿才真正实现了自我控制,即不是根据成人的指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开始能够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育指导

1.当幼儿自言自语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打断。

2.提高对幼儿自我控制内容的要求,强调幼儿要有礼貌、尊敬别人、遵守家庭的习惯、自己照顾自己、独立等,即用越来越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幼儿。

阶段3

策略调节:3-6岁

4岁的菲菲今天很高兴,因为有客人来家做客。妈妈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饭菜。菲菲在妈妈进厨房的时候,慢慢地凑到盘子前想“尝尝”,结果,妈妈发现了。“不许偷吃,客人来了一起吃。”菲菲只好退回到自己玩的小凳子上,自己用手蒙上了眼睛,不再看那些诱人的饭菜。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一阶段幼儿出现了策略调节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发展。

3岁后,幼儿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和心理表征能力的发展,逐渐学会了利用许多自我指导的策略来抵制诱惑,从而大大提高了自我控制水平。例如闭上眼睛、用手或脚做一些小游戏、唱歌、甚至于让自己试图睡觉等,从而使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不集中于诱惑物。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幼儿都比较善于采用这些策略,并且策略也比较丰富。

大约到6岁时,幼儿逐渐将“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自控方式内化,通过内部言语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这也就与成人的自我控制方式基本相同了。

总体上说,3-6岁幼儿的自控方式还没有定型,所以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期。

◆◆◆特别提醒

6岁前后幼儿使用的自我控制策略不同。6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外部控制下使用自我控制策略;6岁后的幼儿能够将这些策略内化并灵活使用。

◆◆◆◆教育指导

1.教给幼儿更多的自我控制的有效策略,例如有意识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自我监督等。

2.父母的积极鼓励、榜样提供、良好环境的提供,以及经常的训练等,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的自我控制。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导读:一个人要取得卓越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应具备控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教育来获得的。

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做了一个抵制诱惑的糖果试验:

给每个孩子发一块巧克力糖,告诉他们要等20分钟后才能吃,如果按照要求做,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结果有的孩子抵制不住巧克力糖的诱惑,没过20分钟就把糖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却能转移注意力,去玩游戏或看书,坚持等20分钟后再吃,最终得到两块糖。

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得到两块糖的孩子在老师上课时,极少打断或插嘴;兴奋、激动、生气或沮丧时,能让自己很快冷静下来,极少做出鲁莽的举止,有耐心,自觉性强。而那些只吃到一块糖的孩子却没有上述特点。

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取得卓越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应具备控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教育来获得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设情景

-训练幼儿有意转移注意力

延缓满足是测定孩子自我控制水平的一种手段,缺乏自控的孩子常常不能等待一段时间以得到自己更想得到的东西。为此,家长可采用延缓满足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如把一盘诱人的草莓放在孩子面前,孩子马上想伸手去拿,这时可对他说:“先把它们画在纸上再吃,好不好?”多创设一些此类情景,训练幼儿有意转移注意力,使他感觉到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如孩子在玩玩具时,看到家长端出一盘香喷喷的蛋糕,他丢下玩具想马上就吃。这时,家长可制止他,要求他先把玩具收拾好,把手洗干净,才可以吃蛋糕。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准时睡觉、准时起床等,做到长期一贯要求,不做无原则的迁就,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回家后,喜欢做模仿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游戏。这时家长可让他扮演老师的角色,像老师一样有耐心有礼貌。在交通安全教育的游戏中,让他扮演交警,要求他像交警一样笔挺站立十五分钟,指挥交通。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往往能取到极佳的教育效果。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孩子树立一个延缓满足、善于等待的榜样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善于模仿、易受感染是儿童的重要特点,让孩子学习那些不为小奖励所动而选择延缓后得到更大奖励的孩子,慢慢便会养成善于等待,善于控制冲动的习惯。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不能等待、情绪不稳定时,孩子也往往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时,家长要坚持说理和奖励相结合,让孩子学会用道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可观的物质奖励,应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内在的奖励制度,让他对自己做好的事情感到满意。

真正的自控来自于孩子的理解,也许刚开始讲道理时,孩子并不能真正明白,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原动力时,孩子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胎儿也有记忆力


在母亲子宫中发育的胎儿,不仅已经具有了学习的能力,而且还具有10分钟短期记忆力和24小时长期记忆力!这一个新发现和人们以前的认识完全相反。荷兰Maastricht医学院的科学家,对胎儿的记忆力进行研究后,得出了这个让人吃惊的结论。

专家在实验中,采用了重复振动和声学相结合的适应技术,对25个妊娠期在37至40星期的胎儿进行了刺激试验,并用超频率音响扫描仪对他们的反应进行了观测。研究人员指出,一般认为,当胎儿的肢体在刺激发生后的一秒钟内运动的话,说明他具有积极的反应能力,如果在连续进行了四次刺激后,胎儿不再有反应,则说明他对刺激已经适应了。但他们实验的结果却发现,哪怕在进行了初次刺激以后,过10分钟或24小时再进行第二次刺激,胎儿同样表现出对刺激的适应能力,这就说明在这段时间内,胎儿能够记出这一刺激。于是科学家们推断出胎儿具有10分钟短期记忆力和24小时长期记忆力。

家长爱宝宝也要爱保姆?


导读: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最近徐女士有点烦,原因是家里辞掉了保姆,她那八岁的儿子一时无法适应,整天哭着喊着要把保姆找回来。“唉,都上学了,难道还要把保姆留一辈子啊!”

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当遇到孩子与保姆比与自己亲时,家长们有怎样的良策呢?

支招从小培养亲子之爱讲述人:张悦(职员)

身为一名职业女性,我早就意识到,有一天当自己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后,会面对令人揪心的与孩子的“亲情”问题。

这不,我的一位同事因为儿子过分“黏”保姆,接连换了四任保姆来换取孩子的“情感所有权”,结果弄得四岁的儿子变得特别胆小、怕黑,没有安全感。这真是前车之鉴呀!

我觉得培养亲子之爱必须抓住关键期。就像“鸭子跟随实验”,小鸭子将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母鸭,而倍感亲近。我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不要离开孩子,不然对健康的亲子关系形成十分有害。

工作再忙,我保证每天与孩子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接触时间,好好享受孩子为我提供的这份纯真世界。要知道亲子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它令你体验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乐。

支招让孩子有更多的“玩伴”讲述人:吕光宇(职员)

我曾经看到一本育婴杂志上介绍,“孩子最早的信赖感形成于六个月前,新生宝宝看似没有记忆力,但一般在六七个月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认生’,这其实就意味着最初的信赖感已经建立起来。”

因此可以理解,长期由一个固定养育者来抚养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认生”反应,而如果孩子在六个月前由几个抚养者不固定抚养,则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对某一个人的信赖感,从而延长其安全感的建立。

在我儿子六七个月时,我们家不仅有保姆,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也会经常到家里看看宝宝,带他到公园去玩。所以我的儿子似乎没有认生的毛病,性格也很开朗,也不“黏”人。

这个时期,而我也尽量做到多呆在孩子的身边,单位一些应酬能推则推,尽量多陪陪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

支招母亲的角色谁也不能代替讲述人:吴媚(公务员)

书上说,2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判断个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如果他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确认“我是可爱的”。他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和积极的回应,会确认“爸爸妈妈很爱我,我可以爱自己,也可以爱别人。”

因此,在女儿这个时期,我特别心细,只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心,很难相信周围的人”。

尽管在我们家也有保姆帮着照顾孩子,但她的作用是帮着料理家务,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而与女儿的大量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都是我自己来的。

我上班这段时间,我让保姆多带女儿到公园走走,多跟公园其他小朋友玩玩。下班回家,我的任务就是陪女儿玩,教她念儿歌,给她讲故事,跟她做游戏……我尽我所知让她有更多方面的体验。

不是说“喜欢动的孩子更聪明”吗?我相信这点,也尽量多陪她玩,而这个过程是保姆或老人无法代替的。

支招父母要做“说了算的人”讲述人:林光良(医生)

我觉得,这种“夺爱”看似是隔辈人或保姆的某些行为“越界”,其实是由于父母的影响力不够所致。

也许这些影响力不够的父母所在的家庭比较复杂,家里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保姆等,而为人父母者或工作忙碌,或安于有他人帮忙的现状,成了孩子身边“靠边站”的角色。为人父母不能做“说了算的人”,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子女意识到你的重要。

在我们家,我们的房子因为拆迁还没交付到手,只能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家里两位老人很懂得回避,当他们养育的观点与我们年轻人不同时,他们不是呵斥我们的不是,而是退到一边,让我们自己来安排。这样,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编后语

如果因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年轻的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慢慢理解父母的这份无奈。

但与此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要“亡羊补牢”,尽可能弥补孩子这种不健康的心态,更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你们很“爱他”!

高招让孩子开声


导读:诵读困难的孩子通过特别训练和心理治疗,大多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因此家长应尽早求助于专家和医生。

幼儿的“诵读困难症”的典型症状是学习阅读、朗诵、书写、发音时比同龄孩子困难得多,一般开始发生于3-4岁的幼儿期或5-6岁的学龄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矫正或治疗,症状可能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持续至整个儿童时期。该症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如:有的孩子会倒过来朗读或写字;有的孩子在大声朗读时常常漏字或反复读错字而浑然不觉;有的孩子在朗读时严重口吃,无法读完短短一篇课文;有的孩子不敢大声朗读,唯恐出洋相;还有的孩子无法准确、迅速、清楚地发音或模仿教师发音。在美国,约占5%-15%的孩子患有轻重不一的诵读困难症,比例不低。

一般来说,儿童的朗诵、发音困难属于一种语言障碍。在发生语言障碍的同时,这些孩子往往还会出现某些行为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困扰。特别是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时,周围的小朋友很快就会意识到他们和其他诵读、发音正常的小朋友不一样而加以取笑、嘲弄。此外由于在其他孩子眼中往往属于“异类”,他们往往难以交上朋友,在游戏时也不大受小伙伴欢迎。这样难免会给他们幼小又脆弱的心灵增加压力,宝贵的自尊和自信便会受到一定冲击,长此下去强烈的自卑感便可能悄然而生。待他们上小学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后,心理上的困扰可能越来越大,因为所有的科目都与语言表述紧密相关,特别是语文和外语课,他们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都可能特别差劲。而且,语言障碍和心理困扰还会导致某些行为障碍,如多动、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差、怯场、不喜欢交际、不喜欢集体活动、学习不愿下工夫甚至自暴自弃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的这种语言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其人格发展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语言矫治中心对英国和美国8所监狱所做的一项调查,在押囚犯中,学龄前有过诵读困难的人占很高比例。

有幸的是,诵读困难的孩子通过特别训练和心理治疗,大多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因此家长应尽早求助于专家和医生。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语言矫治中心治疗专家朱迪女士介绍,他们对第一次前来就诊的孩子通常会做一次“语言标准测试”,检测该孩子在其年龄段是否达到了应有的语言水平。要是尚未达到,就须作进一步的观察。当孩子第二次前来就诊时,一般就能予以确诊了。在第三次就诊时,专家便可提供精心设计的治疗方案。孩子如果能对专家设计的治疗方法作出积极响应,与专家配合默契,一般经6天治疗即可回家。当然回家后尚须在父母的帮助下继续操练。去年,该中心接受了2000余名3-8岁的就诊儿童,治愈率达到90%。

美国专家另一项新发现:诵读困难症与遗传基因,较之于与大脑受伤,更为直接。他们利用新设计的大脑扫描仪,发现诵读困难的孩子在学说最简单的词语时须动用的大脑皮层面积竟然是正常儿童的5倍!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大脑在学习语言更努力地工作。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大脑的化学成分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因而发生化学反应的“质量”也不同。此项发现的实际意义在于,医生可通过扫描及早发现孩子是否罹患诵读困难症,并为科学治疗开辟一道新的途径。

家长们则无须过分焦虑,诵读困难等语言障碍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和其他病理性障碍并不是一回事,甚至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病”,而且大多完全能治好。一般来说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科学的矫治,便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而且矫治愈早,疗效愈好。此外,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和治疗背景——研究已证实,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温馨的成长环境可大大提高治愈率。

安慰孩子也要注意方法


导读:安慰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它会使孩子心理矛盾产生缓冲,它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它会扬起孩子鼓足勇气、奋勇前进的风帆,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绪体验,如受委屈、生病、被惊吓、学习成绩不如伙伴等等。此时,孩子非常希望能得到成人的同情与安慰。成人应及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给予一定的安慰。安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了解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并应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用一些温柔的言语安慰孩子。这样,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心中的委屈也就自然减少了许多。

2、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伙伴,学习中产生困难而出现焦虑、急躁、自卑时,家长一定不要过高地要求孩子,不要说刺激他的话,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说一些安慰他的话,并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本领的方法、技巧,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3、要宽容和帮助孩子。

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孩子受挫后,会产生不良的心理表现,家长切不可一味训斥孩子,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安慰、帮助孩子。应抓住孩子受挫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使他认识到一个人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不会什么事情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应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

4、坚持正面引导与教育,并教会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天空突然打雷闪电,孩子十分害怕,急忙躲在成人背后。这时家长不要用“胆小鬼”之类的话语去斥责孩子,要表现出十分镇静的样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正确地解释这些自然现象,并告诉孩子要注意的方面,教给孩子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既消除了孩子害怕的心理,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安慰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它会使孩子心理矛盾产生缓冲,它会让孩子感到温暖,它会扬起孩子鼓足勇气、奋勇前进的风帆,它会使孩子的心理活动得到健康的发展。

喜欢《对孩子,既要管得住也要放得开——宝宝也有自控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