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幼儿园接然然放学,顺便和老师交流起来。老师说然然很聪明,学什么都快,可就是上课的时候坐不住,总爱在教室里乱跑,请妈妈回家加强教育。晚饭后,妈妈问然然,为什么要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然然回答说:“不知道。”问了半天,也没弄清楚坐不住的原因。于是妈妈决定不再追究原因,而直接采取让然然不再乱跑的行动,并与他协商后订立了一份“口头协议”。
这份口头协议非常简单,就是每周日晚上,然然从自己收藏的车模里选出5辆交给妈妈,由妈妈来保管,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每天晚上,妈妈会向老师询问然然的在园情况,只要老师说他并没有在上课时随意走动,就可以归还一辆车模,反之,这辆车就得在妈妈这里继续扣押。如果一周下来,然然成功收回5辆车模,妈妈会在双休日再带他去买一辆新的作为奖励。
这招很灵验,然然果然一周表现良好,周日妈妈就带着他去买了一辆大卡车。第二周,妈妈没有再扣压他的玩具,只是然然如果表现好,就依然给买“奖励车车”。一个月后然然开始淡忘了,妈妈只能重新实施先行扣压的方法。
宝宝坐不住
是有原因的
宝宝在幼儿园里坐不住,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与年龄有关系,也可能是习惯没有养成,妈妈不要轻易就认为宝宝患有多动症。
年纪较小
现在的小朋友,入园的时间越来越早,有的2岁半、甚至2岁就上幼儿园了。较小的宝宝专注力往往比较差,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而且,宝宝的思想与行为是同步的,当他发现新目标时,可能就不会考虑幼儿园的行为规范了。4岁以前的宝宝,容易兴奋和冲动,常常不自觉地打扰他人;做事有头无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分散;行动不经思考,往往不顾后果。不过,这些问题妈妈都不用担心,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渐渐改善。
不习惯久坐
宝宝刚入园,对幼儿园的规范没有概念,做事就会随心所欲。他不管老师是否在上课,想站起来就站起来,想和谁说话就走过去说几句,看到玩具架上的玩具就会过去玩。有些插班的宝宝,更因为大声哭闹而影响正常上课,通常老师就安排保育员带他们在园内走动。这样的日子长了,宝宝就养成了习惯,误认为上幼儿园就是在园子里玩儿,再到教室里坐着就坐不住了。
要让宝宝了解幼儿园的规矩,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他站起来时,老师制止他,多次以后宝宝才会知道上课时不可以随意走动了。
藐视权威
有些古灵精怪的宝宝,老师爱逗他,他也知道可以和老师开开玩笑。他们并不是坐不住,而是在上课的时候有意去招惹老师或保育员,比如伸脚去绊保育员,抱住老师的腿不让通行等等。这些在被宠坏了的宝宝,已经充分认识到老师不会很严厉地对待他,爸妈只能寄希望于换班了。
超常宝宝也会坐不住
一些资质超常的宝宝,接受能力比一般宝宝强很多,就算他们走来走去,可能学到的东西却比坐着不动的宝宝还多。他们因为学得太快,觉得坐着很无聊,所以就站起来走来走去。他们不仅上课坐不住,还可能不睡午觉,甚至把小朋友都叫起来玩。如果宝宝的多动行为严重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爸妈应带宝宝去做相关的检查。确诊宝宝到底是多动还是超常,采取治疗或针对性的指导。
点评
扣压心爱的玩具
没收宝宝心爱的玩具,是最能让宝宝加强记忆的惩罚方式之一,比打骂有效得多。宝宝的玩具被妈妈“代保管”了,他为了要早些拿回来,必然会努力达到妈妈的要求。
物质奖励是辅助
可以给宝宝物质奖励,但是只能是辅助手段。有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在幼儿园里表现好点,也许诺给她买玩具,结果宝宝当面认同,到幼儿园就会忘记了。主要原因,就是妈妈仅仅打了“奖励牌”而没有实施让宝宝长记性的措施。
家长出言必践
与宝宝定约,爸妈必须信守诺言。宝宝做到了就要实践许诺,不能搪塞、推脱。
宝宝的记性不长久
对于三、四岁的宝宝来说,记忆力虽然强但兴奋点还是很容易转移的。当他专注于一些事情时,考虑问题就没有那么全面了。所以,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承诺,爸妈应该常常提醒他。
“定协议”不适合所有宝宝
宝宝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三岁多就能坐着十分钟不动,有的宝宝就是坐不住,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迫他。与宝宝定协议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以让宝宝学着自我约束。但是,只有具备较强自制力的宝宝,才比较容易执行协议内容。宝宝如果不到3岁,还没有长效记忆,通常不容易记住协议内容。
情景1: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
在妈妈让宝宝上床睡觉的那一刻,宝宝会说:“妈妈,开着灯,我害怕在黑屋子里睡觉。”妈妈会想,是不是有谁吓着宝宝了,或是有谁给宝宝讲了恐怖故事。确实是这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宝宝产生怕黑的感觉。
帮助方略: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训斥宝宝,也不要叫他胆小鬼,这会导致宝宝自我封闭,纠缠在恐惧和不安中。妈妈要告诉宝宝:“爸爸妈妈都在隔壁,没有什么好怕的。”通常宝宝能够得到大人的支持,就会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睡眠上。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安静下来,那就最好给孩子装个方便开关的小灯,嘱咐他在快要睡着前自己关灯。或者给他一个玩具小手电,这样在黑暗中,他也会感到自信。
情景2:遇见小动物惊恐不已
在感觉方面,其实成人和孩子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成人积累了生活中的经验,哪些东西是软的、带刺的、光滑的,或者是坚硬的……但宝宝不行,他所遭遇的一切都可能是第一次,他无法判断会不会伤害自己。
帮助方略:对于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宝宝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肯定会感到惊恐,会大声呼叫妈妈保护自己。这时妈妈要主动给孩子介绍这个新朋友,不要故意避开,不然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不妨对宝宝说:“这是毛毛狗,你看它的毛很柔软,样子是不是很可爱,来,摸一下,它很乖,不会咬人的。”
情景3:见了生人就会哭
有的宝宝很怕生人,与生人交往时就不安。有时梦里也会无缘无故地抽搐、呜咽或哭泣。
帮助方略:先不要把陌生人介绍给孩子,而是把孩子介绍给陌生人。同时要抱着宝宝,通常宝宝在妈妈的怀里,相识的过程才会愉快和平静。还可向宝宝解释,来人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他的小朋友以后可以跟你一起玩,使宝宝自然地、充满信心地面对陌生人与事,不会发展成不可抑制地恐慌。
情景4:见水就想逃出来
当妈妈把宝宝放到浴缸里,或者游泳,他就会害怕,就会哭泣,就会挣扎着离开。这是因为洗澡的时候,有些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舒服,譬如水从头上冲下来的时候感到喘不过气来;刚下水时宝宝会觉得水冷等。
帮助方略:首先,不要强迫宝宝做他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制他洗澡。如果他怕水,就不妨从小环境开始,譬如宝宝拒绝去浴池,就换在卧室里洗。可以在水盆里放个玩具,让宝宝蹲在外面玩,过一段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把孩子放进水里。游泳时要选择舒适的地方,如露天游泳池,那里的水经过一天的阳光照射,就像温水一样,宝宝会感到舒服而不再怕下水。
最近有小伙伴说她家宝宝对任何爱上吃饭的方式都“免疫”!在简单的沟通后瓜妈知道了缘由,想必也有不少家长会做同样的事情——让宝宝长时间坐在餐桌前,不管他究竟有怎样的情绪。
2岁孩子在餐桌上的注意力只有10分钟!
咱们最常见的喂宝宝吃饭的方式有这三种:一是追着喂、二是喊孩子过来吃、三是用学习椅“固定”在餐椅上吃。
但英国的一家医学机构公布了一项多年的跟踪研究:他们追踪1岁半到2岁半的小朋友的喂食方式,一直到他们4、5 岁的饮食习惯,结果发现不是所有小朋友都能够从小训练坐在餐椅上好好吃完饭!
而这个年龄层的小朋友坐在餐椅上专心吃饭的时间大概只有5 ~ 10 分钟,即使3岁的孩子也只有15分钟左右。
超过15分钟之后,他们就会开始扭来扭去、挣脱餐椅、转头不吃或哭闹不休。但以父母的经验,5~10 分钟是喂不完的,接下来能否再让孩子继续吃饭才是体重持续增加的关键。
不要急着喂!把握黄金10 分钟
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训练长时间坐在餐椅上吃饭的,因此父母应该要了解幼儿在饮食上的专注力最多只有10 分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强迫孩子非得坐在餐椅上把饭吃完,否则餐椅反而可能成为孩子厌恶吃饭的主因。
好好把握前10 分钟鼓励孩子尽量多吃一些,当他想要用手抓饭菜、或抢汤匙、筷子,就让他们自己吃。不要斥责孩子来抢汤匙或吃得乱七八糟,这样反而破坏了他的吃饭动机。
之后孩子开始躁动时,父母可以用变化菜色或拿饭菜来发挥想像力跟孩子玩等方式,让他有兴趣继续吃饭。再接下来孩子再也坐不住时就不要硬压着他坐,跟孩子制定好规范,就让他坐在你身旁的一般椅子上自己吃就好。
很多爸妈没注意孩子一开始有好好吃饭,或吝于鼓励他们,只在意孩子在10 ~ 15 分钟之后的行为,被气得一肚子火,孩子也会发现每次吃饭就挨骂,亲子双方都闹得不开心,吃饭变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们就更不喜欢吃饭了。
所以说:“没有不能好好吃饭的孩子,只有吃饭动机被破坏光的孩子”。
不要有“非吃完不可”的餐桌强迫症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非吃完不可”的餐桌强迫症!其实,吃饭最多只要30分钟就好,超过30 钟,有吃完六、七成就不要再强迫孩子吃了。
很多妈妈或长辈不能接受,硬要孩子非得把饭吃完才可以。甚至误以为孩子只是不喜欢吃冷饭菜,将饭菜拿去微波加热之后又再继续要孩子吃。
其实,回锅加热之后的食物,色、香、味都跑掉了,这么难吃的食物,为何要再强迫孩子吃呢?
再加上这时候大人通常情绪已经不好,责怪孩子不肯好好吃,孩子被骂又被逼着吃走味的食物,站在他们的立场,其实也是蛮惨的。
只要孩子长高,体重没有往下掉太多(2%之内都可接受),健康和活力也没有异状,到了饭点的时间也会有想吃饭的反应,这样就表示他的饮食没有问题。
也有研究发现,其实5个月大的婴儿在父母向他说话时,他脑中就已经有回应,只是他嘴巴讲不出来而已。
由此可见,幼儿懂得比大人想像的多很多,他们很早就想模彷大人的饮食行为,想跟大人一样坐一般的椅子吃饭、想学大人用汤匙或筷子,只是能力不到,做得无法像大人一样好。
爸妈不要有预设心理,认为他们什么都不会,还没试试看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四招搞定餐桌上的“小乌龟”
其实讲到小孩吃饭吃太慢或是总等着大人喂食的问题,最终的关键致命点,就掌握在大人手上!
因为看着孩子眼前的这碗饭还留一大堆,我们的心就不禁的揪了起来:“小孩子不吃饱怎么可以呢!”随后我们的手就比大脑的反应还快,马上伸出手来喂食小孩。
但也就是这样可怕的无限轮回,让小孩在餐桌上越加的被动,到了吃饭的时间,小孩不开心,但其实大人也没能好过到哪里去,吃一顿饭要整场盯,不时的催促,不时的警告,不时的生气,最后吃饭这件事对小孩来说,似乎成为了一种处罚跟无限痛苦!
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总结的四招,搞定餐桌上慢吞吞的“小乌龟”:
第一步:把小孩碗里的饭量先减量一半
记得之前在催促宝宝吃饭时,他曾经回嘴说:“我就算吃快点也吃不完呀!”所以或许是我真得的太过高估他的食量了,满满的一碗饭菜确实容易让他望而生畏。
所以我在帮他准备餐点的时候先减量一半,但是当我把碗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一定会先说:“妈妈这次帮你准备少少的饭菜,吃完还想要再跟我说~”
第二步:预告!把流程先讲清楚
不管用餐地点是在餐厅还是自家,都先把待会的流程预告给讲清楚,我一般都是说:“宝宝!妈妈吃完自己的饭之后,就要离开这里(整理碗筷),所以你要把握时间喔!如果来不及吃完是很可惜~也很浪费食物!”
第三步:无论宝宝怎么闹,就是要雷打不动!
面对小孩可怜兮兮的喂食要求,或是玩这摸那再加唱歌聊天的不吃饭行为,妈妈就是要雷打不动!
专心的用正常速度把自己的餐点给吃完,中途可以好心的提醒不专心吃饭的宝宝:
“我们这餐吃完之后,下一餐是午餐(晚餐),如果你现在没吃饱,等一下肚子饿的话,要自己忍耐到下一次吃饭喔!”
第四步:说到做到!这条最重要!
如果自己说出口的规则没能够实践,等同于告诉孩子:“妈妈只是说说而已!”所以这最后一步就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关键!
大人一定要说到做到!刚刚说了吃完就要离开,就不应该有:“好啦!我再给你十分钟”这种事。
刚刚也说了下一餐之前饿了要忍耐,所以绝对没有下午茶、点心或是零食,即使小孩祭出一哭二闹三滚地,大人可以温柔且坚定的说:“哭闹是没用的!”
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状况之下,不妨就放他们自己好好宣泄一下情绪吧。
首先,咱们都要从头脑中清除“把饭吃光光才是好宝宝”的错误思维!只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尝试,虽然宝宝不是餐餐都吃很多,但是应该不会再要求大人喂,也不会像之前干脆就不动手等着人喂!
还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吃饭是自己的事情!而且早一点吃完,就会有更多的时间一起玩咯~
饥饿,是宝宝哭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哭声短而有力,比较有规律,中间有换气的间隔时间,渐渐急促。一般来说,做母亲的对这种哭声都比较敏感,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母亲,她乳房中的乳汁也差不多涨满了。当宝宝感到饥饿时,应适时喂奶,消除他的饥饿感,使宝宝不再啼哭。
不舒服,是宝宝哭的普遍原因
宝宝明显感觉不舒服的是尿布湿了,“哎呀,真难受,快给我换换吧!”宝宝用哭声通报着。宝宝的皮肤十分敏感,如果尿布湿了,他就会感到不舒服而大声啼哭。这时,父母应及时替他更换尿布,使宝宝感到舒服而停止哭声。
太冷或太热,也会使宝宝感到不适应,他会用哭声来表示。
这时,父母就要用手摸摸宝宝的腹部,如果其腹部发凉,说明宝宝感到冷了,要赶紧添加衣服;如果宝宝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则表明宝宝太热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温水给宝宝洗浴等。
宝宝痛苦地哭,多为消化不良、腹胀等原因。
在进食过程中,宝宝往往会吞咽下许多空气,这是引起他腹胀的原因之一。这种哭往往来得突然,第一声又长又响,之后是较长时间的屏息,接着又是一声大哭。这时,父母要想办法让宝宝打出嗝来,他才会觉得好受一些。
打嗝是常见的现象,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帮助他:其一,可以将婴儿放在你的肩上,轻拍他的后背;其二,可以将婴儿整个放在你的膝盖上,捧起他的头,轻拍他的后背。宝宝舒服了就会停止啼哭。
宝宝因情绪不良而哭。宝宝有时也会感到寂寞,通过哭来宣泄。
这种哭声一般是在无声无息中开始的,常常是由几声缓慢而拖长的哭声打头阵,声音较低发自喉咙,这只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把他抱起来。父母应经常与宝宝玩耍和交流,唱歌、讲故事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一些轻软的玩具,来消除宝宝由于寂寞而引起的哭。
宝宝在睡觉前或快睡醒时哼哼卿卿地哭
这时,宝宝的哭声不太大,有规律,比较缠绵,甚至有些不安。稍大点儿的婴儿常常会用手揉眼睛、鼻子,或者哭哭停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闹瞌睡。如果是他累了,就让他做一些缓慢的或有节奏的运动,或讲一些抚慰的话帮助他放松或让他睡觉。如果是他睡醒了,父母不要见他一哭就抱,可以轻轻拍拍他,给他哼哼歌,让他感到安慰,慢慢地他就不哭了。
宝宝为爱与交往的需要而哭
对于婴儿来说,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宝宝整天躺在床上无人理睬,缺少温暖,也会引起他烦躁不安的哭声。这时,父母要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给宝宝以关注、亲吻、爱抚,可拍一拍、抱一抱他。通常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把宝宝抱起来,放在你的左胸处,以便让他能听到你的心跳。也可以在给宝宝洗澡、擦油时,轻轻地哼歌,抚摸他,给他以精神上的满足。
宝宝在幼儿园里总是坐不住,该怎么办
主持人:有一位家长这样说,宝宝在幼儿园里总是坐不住,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话他就到处乱跑,问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坐得住,这个孩子四岁左右。
徐凡:这个情况其实哪个幼儿园都会有一些,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在幼儿园坐不住是不是在家里也是这样,当然在家庭的宽容度比较大,在幼儿园也许老师就批评,也许老师不批评。如果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都是这样,孩子比较爱跑爱闹,可能孩子天性中就有这么一些东西,他的精力比较旺盛,就要看一看他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学到,有的小孩虽然在不停地动,你看着他在这儿跑跑那儿跳跳,实际上你说的话全在他脑子里,他不是跟你没有信息交流。有的小孩可能真的没有接受到你的信息,他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一点问题需要请专业的人员来做诊断。不同的情况确实反映不一样,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孩子很喜欢的活动,对于比较正常的,不是极端问题的孩子,能接受别人信息,能够跟别人沟通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慢慢让孩子感兴趣的,如果就针对就是幼儿园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前跟幼儿园老师做沟通,定期幼儿园会上一些什么样的课,这些课里讲一些什么知识,玩儿一些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提前有这样的一些预知,我们要想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喜欢这些东西,如果他在能力上稍微有点准备,他就会喜欢的话,我们就要考虑给他一个能力上的准备,之前要有一点帮助,如果他能力上准备不足,那他就对这个没兴趣,他就要找他有兴趣的事情来做。如果他是属于天生的对这类事情没有兴趣,我们也要跟老师有沟通,怎么调整一下。因为有些东西你即使给他做了能力上的准备,他依然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他准备的过程会很痛苦,所以要跟老师商量一下。其实跟老师商量,老师会有很多好主意,针对他自己的课程会有很多好主意,他很清晰地了解你孩子的情况,他也会帮助老师了解这个课程,比如孩子很喜欢车,这个课程本来是一个语言性的课程,这个语言性的课程能不能和车结合起来,说不定这个事就解决了,你再让孩子做个小火车头,没准这个游戏就很顺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