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进行性教育应把握的原则

09-27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进行性教育应把握的原则”,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让孩子了解生命由来等科学知识。

父母可以开诚公布地与孩子讨论性及性器官的基本常识,让孩子知道大人对此所持的态度。告诉孩子性器官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是健康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们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我们有责任好好对待它们,保护它们。能够通过大人的语气、眼神和表情,让孩子察觉到,知道成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性别角色。

父母要引导孩子自我认知性别角色,明白自己是男的还是女的,并初步了解男女的区别,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获得充实感和安定感,这对孩子健康性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清洁身体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清洁身体也是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手纸的使用方法、擦屁股的方法、内衣的清洁等。比如,女孩子擦屁股必须从前往后擦,而决不能弄反了,否则会引起性器官的炎症;男孩子不能用刚玩过玩具的手去摸小鸡鸡,不以显露和玩弄生殖器作为玩耍和逗乐的手段,以免“伤害”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勤换内衣,不穿太紧的裤子,不盖太暖的被子,采取正确的睡姿,避免俯卧位姿势,学会使用冲水便器。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手淫”标签。

如果孩子有“手淫”的动作,父母可以不露声色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借助科普图片(如细菌、病毒的图片)使孩子逐渐明白玩生殖器的种种弊端,充分理解孩子只是出于好奇而想了解性器官的心理状态,用爱心、耐心使孩子在无意识中改掉这个习惯。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性教育主要在于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涉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具有“双性向度”,对父母的良好同化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根源。

父母还可以在许多生活小节中鼓励孩子,如:当男孩勇敢完成一项任务时,表扬他:“你真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引导他看见自己性别角色的发展,观察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怎样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生我的?”幼儿常常会向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幼儿对两性的差异也充满了好奇。女孩想知道为什么男孩可以站着撒尿,男孩想知道为什么邻家小妹妹身上总比自己少了点什么。细心的父母有时还发现一二岁的幼儿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这些现象都说明幼儿开始了对性的好奇。但是,幼儿的“性问题”往往得不到科学的回答,许多家长感到与幼儿讨论“性”是难以启齿的,或者认为幼儿长大后自然会明白,所以对幼儿的性问题,要么进行哄骗、给予错误的答案,要么将话题岔开,要么斥责、打骂幼儿,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学会了“耍流氓”。

事实上,幼儿的年纪虽小,但儿童期是幼儿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和探索时期。幼儿对什么都想问个究竟,性问题同样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求证行为。另外,幼儿身上确实存在一些性活动。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幼儿的性功能与生俱来,幼儿也有自己的性活动。婴幼儿时期是人性欲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此时已经开始了对性的探索,甚至还会创造一些“性理论”,是“对”和“错”的混合物。因此,幼儿的性问题,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

近年的研究发现,由于营养过剩导致生理早熟,而信息传播造成了心理早熟,因此我们青少年的性成熟比10年前普遍提前1年时间。但是由于性教育的滞后导致性无知,青少年到了青春期产生了许多性困惑,甚至出现性犯罪的情况。所以,家长有必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家长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掌握好幼儿性教育的时机。

国外的性学家主张从零岁开始进行性教育,指出5岁前是性教育的一个关键期,这与弗洛伊德的思想是一致的。5岁前是幼儿进行“性探索”和创造“性理论”的时期。幼儿对任何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以幼儿自然会注意到男性与女性生理上的差异,并由此开始进行“性探索”。当幼儿偶尔从电视上听到“强奸”一词时,他就会问父母“什么是强奸”,他并不认为这是下流问题,这只是他的求知行为。这时候,父母应该抓住机会,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话来回答他们的问题。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要随时随地解答幼儿提出的性问题。父母应该抓住5岁前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事半功倍的教育。

二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幼儿的性好奇和性活动是自然发生的一种本能,所以家长要正面回答幼儿的性问题。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时,妈妈一定要给予正确的解释。幼儿的性问题是他们求知问题的一部分,所以,幼儿的性教育应该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5岁之前,父母可以利用与幼儿一起洗澡的机会,教给幼儿各种性器官的名称,而不要使用让人联想到污秽和不洁的字眼来称呼性器官,并教给幼儿性器官的清洁方法。这样,让幼儿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了解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消除对两性差异的神秘感,家长还可以收集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让幼儿通过照片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用聊天的方式,自然地解答幼儿的各种性疑惑。此外,家长对幼儿的性教育,应该贯穿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教会幼儿正确使用手纸、擦屁股、对身体清洁的方法,这些属于性生理教育的内容。

三是培养科学的性态度。

5岁前的幼儿处于性探索时期,他们的“性理论”不是完全正确的,因此需要家长的科学教育。成人对性的态度会影响幼儿对性的看法。如果父母认为性是肮脏、下流的,对幼儿提出的性问题,不但不能正确回答,而且还要加以斥责,幼儿就会认为性是不洁,产生对性的厌恶感和神秘感。父母如果认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能正面回答幼儿的性问题,并坦诚地与幼儿讨论,幼儿就能科学地了解“性”,并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在科学地了解“性”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性态度。

四是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

家长应该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儿童心理专家认为,5岁以前是儿童身份的确立和性角色的培养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幼儿进行符合他自己性别的身份体验。家长给不同性别的幼儿取的名字、穿的衣服、做的打扮、买的玩具、玩的游戏等都会对儿童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影响。这些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最初的性教育。如果男孩子喜欢女孩的打扮,家长就要着手进行早期干预,纠正幼儿的“性逆转”现象。如果一个幼儿喜欢持续穿戴异性的衣物,经常表现出异性的仪表、声调,这就需要父母采取措施改变幼儿的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父母错误的性别角色教育有可能会影响幼儿成人后的性意向。例如一些人的同性恋倾向,其根源很可能来自早期经验。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为了确立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父母不能依自己的意愿做与幼儿真实性别相违背的事。例如,不能认为好玩就给男孩子做女孩打扮,也不能把女孩当成男孩教养,这些都不利于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

4岁前利用“共浴”进行性教育


台湾政大附属幼儿园苏爱秋主任,每年都进行一次园内儿童实验。她把裸体男女像挂在大、中、小班的教室里,结果发现:3岁的孩子就可以区别男女的差异;5岁孩子才明显表现出敏感的态度,并做出表示“恶心”的反应。

因此,苏爱秋认为,当孩子未产生男女有别的疑惑或好奇心时,即4岁之前,是可以用男女孩子“共浴”或与异性父母同浴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关于男人与女人有什么区别这类问题的。

孩子和同性或异性的父母在公共浴室同浴,正好是创造性教育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觉察到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在生理发育上的不同,父母还可抓住时机,进行适时、适度的性别差异的教育,使孩子牢固地树立起男、女性别差异的观念和良好的性意识。美国一位幼儿教育学者说得好:“在孩子还在学前年龄时,父母在家中稍微赤身裸体是很好的性教育,可使孩子对性与身体构造有较放松而健康的态度,不过待7、8岁以后,就该保守一点了。孩子到了7、8岁以后洗澡时,也许希望把浴室的门关起来,就尊重他这隐私吧!父母们也该这样了。”

家庭性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


家庭性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

小孩一般都会好奇地问爸爸或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母亲经常是随便应付:“你是捡来的!你长大就知道了。或者胡乱编造一个谎言。父亲可能会斥责说:“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坏书了?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都有过类似的遭遇。逐渐觉得这是不应该问的问题,问这样的问题很羞耻,只能自己去猜想或者蒙在鼓里。

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许多家庭性道德教育内容及方式处于空白。而家庭缺乏性启蒙教育,不能适应孩子青春期身心重大变化,所以,孩子在这个方面的免疫力是很低的。不能抵制社会大量性信息的影响,孩子的行为难免产生偏离、越轨,性犯罪就是其中突出表现。有的家庭即使想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也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反倒强化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好奇心,易诱发孩子不良行为。在性教育问题上,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替代的。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可以说从他一出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比如,有些家庭,父母按照所期望的性别。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这样做都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面对孩子有关性方面的提问。父母不应回避,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发育状况和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地选择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父母自身行为的规范也很重要。如果父母在这个方面不够检点,追求低级趣味的色情读物,或者黄色影碟随处乱放,这都可能对孩子产生非常消极的不可低估的影响。相反。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父母是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孩子常会问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担心孩子会早熟,严厉斥责孩子。其实正确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并引导孩子认识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进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识需要引导。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年龄的需要。儿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性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认同感”,影响以后的性别行为以及性向目标选择。

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感需要培养。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经产生了所谓男孩、女孩的概念,从而会做出一些性行为,包括对人体器官的关心。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异性伙伴之间,或者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会玩些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性游戏。

人的性心理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任其自然发展,往往是正常的;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则会形成畸形的结果,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而孩子在和周围的人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理解一个男孩应当如何,一个女孩应当如何;加之同性和异性孩子之间相互接触有一系列规范要求,因为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角色期望和角色行为的性别要求是不同的。这种男女性别适当心理的形成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性教育。

二、父母对性教育的误解

亮亮平常喜欢和邻居婷婷玩过家家,有一次,两人玩着玩着,亮亮对婷婷说:“你是我老婆”,便像模像样地拉着婷婷入“洞房”。两人躺在床上也不知道做什么,亮亮突然凑上去吻了一下婷婷。没想到婷婷马上就哭着跑出去告诉了亮亮的妈妈,说亮亮欺负她。结果,亮亮被妈妈打了几个耳光,哭泣不止。

见“性”色变并训斥孩子。孩子很好奇男女孩子有什么不同,父母在洗澡时孩子也很想偷视。现实中,父母对孩子这方面非常小心,不希望孩子涉猎。于是,见到孩子模仿做出一些大人之间的亲密行为,如亲吻、拥抱等,有的母亲就怒斥阻止:“不许动!”“羞死了!”或者用手强行拉开甚至痛打一番。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与异性朋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不好的、羞耻的,这些行为活动是要受到抑制的,受到惩罚的。

有一天晶晶对妈妈说:“外婆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是真的吗?”妈妈很尴尬,边哄边说:“你外婆说得对,你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你以后长大结婚了再告诉你吧。”

晶晶上幼儿园了,有天爸爸把她从幼儿园里接回来时,她问:“爸爸,为什么上厕所时,有的小朋友要站着,我却要蹲着呢?我偷偷地看小虎,我们长得不一样。为什么啊?”爸爸说,“以后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还有啊,以后上厕所要专心点,别去盯着别人,那样可不是好孩子。”

忌讳谈论性方面的科学知识。在传统的教育中,父母总是避讳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往往使许多孩子因一时的“性”好奇,而犯下错误。其实在孩子年幼时,即可以自然的方式和孩子谈“性”问题。此外,平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言行和隐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提醒孩子如何适时保护自己,以免受到坏人的伤害。

育儿观念:家长应把握好爱的尺度


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用力撕扯着妈妈的衣服并哭喊着:“给我买,给我买……”妈妈哄着:“咱不吃辣条,那是垃圾食品,你不懂,辣条吃多了会不健康的!”这时小女孩不仅哭的声音更高,还用力打着妈妈。妈妈的解释是那样苍白。最终这位母亲还是在孩子的哭喊中走进了附近的小卖店……

看到这一幕,我想到了现在一些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不听话”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不可避免的犯些“错误”。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有的父母对此会摇头叹息束手无策;有的父母平时娇惯孩子,让孩子养成了哭闹耍赖的坏习惯。像上面这位妈妈既然不想让孩子吃一些不卫生的食品,给孩子讲明道理后,就应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就范,否则孩子就会觉得哭闹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体验这些好处的次数多了,也就养成了哭闹任性的坏习惯。家长朋友们想一想,这些“不听话”的孩子是天生就不听话,还是家长给娇惯出来的呢?

现在确有一些父母过分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基本能让他们满足,即使有时对孩子进行一点点惩罚,事后会非常心疼,接着就用加倍疼爱孩子的办法加以补偿,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也好,适当的惩罚也好,应给孩子一个反省的时间,并用原有的态度对待他们,坚持原则,不应迁就,当他们有改正时,给以表扬,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当然,孩子还小,批评要讲艺术。父母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随其所欲,稍不如意孩子就会以哭骂、赌气、绝食来威胁家长。物质的占有,欲望上的满足,会使孩子养成贪婪、自私、甚至残忍的性格。这对孩子的成长不但不会带来半点好处,反而会有很大的害处。

孩子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不停的追求与失落、满足与失意、希望与失望、跌倒与爬起、成功与挫折,这些不同的体验,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与品质。

望年轻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把握好爱的尺度。溺爱不可取。

瑞典从幼儿园开始进行性教育


瑞典是性教育开展得较成功的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育内容和体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自1976年开始,瑞典少女妊娠和人工流产数字明显下降,性病和性犯罪发生率也逐步减少,“未婚母亲家庭”几乎全部消失。

实际上,英国是西欧国家中性教育办得最差的。上文中提到的17岁少女妈妈维姬?格莱恩只是英国每年新增的几十万少女妈妈中的一个。她们中多数都会把孩子生下来,而其中有一成甚至还不满16岁。这个数字在欧洲高举榜首,更是比公认的性开放国家荷兰高了将近5倍。

虽然自布莱尔上台后,英国工党政府从1998年发起过数次旨在减少少女妈妈数量和发展青少年性教育的行动,但收效甚微:每万名英国少女中,有31人怀孕;而荷兰只有不足7人。

“我身边的现实就是,许多人在不到16岁就有了性经验。我还认识很多十二三岁就有性经验的朋友。麻烦在于,他们所认识的‘性’神秘又有趣,但却不知道它同样会带来危险。”少女妈妈维姬坦言道。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教育的培养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教育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个性是指幼儿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幼儿区别于其他幼儿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幼儿的良好个性具体表现在主动.独立.合作.自信.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大胆表现等方面。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全面发展,创造的前提是独特的个性,有了个性才有思维的发散,才有创造火花的闪耀。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从小就养成吃苦耐劳,做事有信心,敢于在困难面不怕吃苦苦,坚持到底,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等好品德......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尤其是很重视从小班幼儿开始抓起。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入园那一天起,就能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克服和改掉在家里养成的不利身心发展的消极东西。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学会交往,提高意识,规范行为,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在我们有些幼儿园幼儿教学中则存在着过于强调幼儿的共性.强调整齐划一的弊端,对幼儿个性的漠视,使得创造成为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下的一句空话。如果一个从小就缺乏个性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去创新呢?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唯一的童年给孩子”,始终关注“童年”的三性,即“童心”“童趣”和“同权”。这其中的个性培养就是尊重“同权”的体现。我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始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作法:

1.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决定着它加入家庭之外的世界的特点,通常溺爱型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常常是培养利己型孩子的 床。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使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也是谦让克己美德的源泉,因此必须重视密切与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家庭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并尽量消除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以达成良好个性培养的一致性。为了培训家长,我园办起了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还让有些家长亲自上台现场说教,让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我们教育的延续性,又例如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我们经常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享有父母充分的爱,也让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的那样,“爱比维生素还重要”。

2. 通过各种区域活动,培养幼儿个性

在我们幼儿园中,各种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比较充足的,引用园长的话“只要孩子需要的,我们就要为孩子提供”。在角色游戏中最能体现幼儿的个性倾向,有的幼儿好动,性格开朗;有的则好静沉稳,不苟言笑。我班就有一位男孩子,看上去老老实实,从不多说话,每次自由活动时间,他都最先选择积木区,悄悄地一坐就是半个小时,不动一下,自我欣赏着他的“杰作”,有时还伴着自言自语,这样下去他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我觉察到这一点,就有心地与他交谈,带他到其它区看其他小朋友游戏去观看其他小朋友游戏,慢慢地在老师引导之下,他渐渐地露出了笑脸,也加入了大家的活动中来。我常常是这样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也通过这种方法纠正孩子的不良的个性。

3. 自发交流,鼓励幼儿介绍“我的新方法”

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开发幼儿创造潜能要立足于日常教育。为此我们要从物.人.环境.时间的几方面着手,释放空间.时间,为幼儿创设了开放式的教学坏境,让幼儿在环境中主动联想.积极创造,求异表现,与同伴共享成功的快乐,在活动时候,当幼儿陷入困境时,如果老师不闻不问,幼儿的创意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分析把握幼儿的游戏动向,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提供适合幼儿游戏的材料,排除阻碍游戏发展的干扰因素,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了让孩子敢想,能够大胆表现,在小朋友之间,我会经常鼓励孩子提问题,引导幼儿勤于思考,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也能认真地去了解别人。

4. 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孩子的特长

在许多幼儿园中,老师们都不喜欢经常表现出“反抗”的”捣乱”行为的幼儿,对于幼儿的“淘气”行为,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往往采用制止.惩罚等方式加以限制,强迫幼儿听话.顺从。其实教师要求幼儿听话.顺从,只注意到让幼儿适应社会化的一面,没有注意到让幼儿冲破束缚.进行创造的个性化的一面,没有将幼儿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结合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幼儿教育就很有可能把幼儿的创造性,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勇气和初步创造能力扼杀在萌发状态。为了让孩子“反抗”和“捣乱”的能量转化为创造能力的涌动,我们都应从幼儿有追求个性的内在的角度去分析幼儿的“反抗”和“捣乱”行为,并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它们.引导它们。在幼教老师们的心里是没有坏孩子之说的。

5. 户外活动,个性培养的大“融炉”

每天一次的户外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孩子们的兴奋状态你是不能预测的。户外活动最能对幼儿产生影响的一个特点是各类环境的开放性。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自我中心的特征。它们必须通过实际体验,亲身去看.去听.去摸.去品尝,才能达到对事物真正的了解,才充分发挥想象,去尝试.去创造。并在活动中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合作等技巧,在户外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交往.共享的空间,使其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加自信做任何事都敢于表现、会表现,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标准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能力等都进一步发展起来。

总之开放的时代就需要开放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幼儿天天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天天充满智慧与活力!

父母把握餐桌上的教育契机


提到餐桌上的教育,以前我总以为就是让孩子吃得饱一些,不挑食,至多是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罢了。如今,随着女儿的长大,通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努力,我发现餐桌上的学问可大啦,不仅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今的家长,对幼儿的吃饭问题可能都感到头疼,常常是孩子在前面跑,大人端着饭碗在后面追,嘴里还不停地说:“乖宝宝,再吃一点……”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三餐要准时,严格控制零食。

为了让孩子养成按顿吃饭的习惯,尽量使孩子在吃饭前产生饥饿感,吃饭香,除了家中有特殊情况外,三顿饭都有准钟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一到点就会嗲声嗲气地催促我:“妈妈,到点了,宝宝要吃饭了。”同时我还要求孩子每顿饭能在20分钟左右吃完,既细嚼慢咽,又不磨蹭。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注意“饥饱适度”。一个健康的儿童,只要饮食有规律、运动量适宜、进餐时愉快,就别怕他饿着,吃多吃少顺其自然。孩子说饱了,就可以下桌。当然有个前提:不吃饭,别指望零食(除了上午9点钟和下午3点钟吃点点心和水果,其余时间均不提供零食)。

2.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的模仿性强,尤其喜爱模仿成人的行为。每次吃饭时,我都会夸张地说:“今天的菜真香呀!”女儿往往也受到影响,嚷嚷着:“我要吃……”在吃饭时我从不说:“海带真难吃呀!”“鱼刺太多啦!”等话,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影响孩子的食欲。

另外,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例如,不挑食;不边吃饭边看电视;不离开餐桌,边走边吃等等。让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成人的做法。

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每天吃的食物我都一一教女儿指认,让她说说颜色、形状、名称、味道,了解各种菜的营养,吃了有什么好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带和秧草是女儿不喜欢吃的菜,可自从我给海带取名为“美人鱼的飘带”,秧草取名为“小羊宝宝吃的草”后,女儿对这些富有童趣和诗意的称呼很感兴趣,总是很乐意地吃下它们。

三、鼓励孩子多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性

当孩子还不能灵活地使用餐具,把饭粒撒得满地都是的时侯,我就让她学习自己动手吃饭。虽然这样比喂饭更辛苦(擦桌、擦嘴、捡饭粒等),但我知道,孩子从不会到会总得有一个过程,这是充分发挥女儿的自主性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她的小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啦。

四、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尊重长辈的情感

以前凡是孩子喜欢吃的菜,我总是放在女儿的面前,一是让她方便够得到;二是说实在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是希望孩子能把菜吃个底儿朝天,可以长得壮一些。可是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做法。先生和女儿都很喜欢吃松花蛋。有一天,女儿先坐好后先生刚要坐下,女儿忙把盛松花蛋的碗移到自己的面前,且嚷嚷着:“松花蛋我要吃的,爸爸你不要来吃喔。”独生子女独占的倾向在我女儿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克服这一点,我首先做孩子的表率,每逢有好吃的,我总是端给公公婆婆,让他们先尝。日积月累,现在,女儿有了爱吃的东西,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据为己有,总会学着我的口气对奶奶说:“奶奶,您吃点儿。”

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每次吃饭的时间,就是我们全家人交流感情的时候。我会问问孩子今天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东西等等。虽然女儿还不能把一件事情完整地表达清楚,总要让奶奶从旁解说,做“翻译”,但我逐渐发现了孩子在观察、记忆和语言方面的进步。首先她乐于和我交谈,不论是高兴的事情,还是自己犯的错误,都愿意让我知道。其次,是她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并能运用“好”和“不好”去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这种谈话使我们母女俩的感情更加亲近。

六、换个角度让孩子感受生活的快乐

女儿天生喜欢音乐。吃完饭后,我常常有意识地为孩子准备碗、筷子、勺子,用筷子或勺子敲击碗和盘子等餐具,让她感觉声音的不同。有时,我也会即兴表演一段“打击乐”,孩子会愉快地和我一起玩。她学敲击的动作还挺像那么回事呢!而且,我发现她的节奏感增强了,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慢慢地提高了。

只要家长有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蕴含着教育契机,如果能把握住这些机会,进行适宜的教育,你的孩子就一定会健康成长!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楷模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楷模

父母每时每刻都在以他们最自然也最有力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作为老师的父母,应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呢?

确切地说,关于青春期教育,我认为应该在孩子的性发育尚未成熟之前进行为宜。性健康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性教育不仅包括性知识教育,也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美学、性法律和性伦理等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应该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就告诉他一些人的生理常识;在小学二三年级时,开设性教育课,主要讲解性的生理知识,让孩子懂得自己是怎么来的,自己的身体结构是怎么样的;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时,重点向孩子讲解性心理与性道德;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则以讲性道德、性法律和性美学为主,让他们深刻了解爱情与婚姻。

这是学校教育的步骤。建议家庭教育也借鉴和配合这个步骤进行。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同伴间的交往乃至与异性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在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有哪些提示和帮助?

第一,要教育孩子从小知道维护自己身体的重要。父母要告诉孩子,除了生病看医生等特殊的情况之外,别人是不能随便触摸你的身体的,这是一种权利;同样,你也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身体,这种权利是对等的。这能使孩子在年幼时就确定了尊重隐私的意识,长大后就能明白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第二,在孩子的中学阶段,父母就要把性交和避孕知识明白地告诉给他们。每一个中学生,都特别需要接受避孕知识教育。很多的教育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是在不了解自己身体、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些越轨行为,他们不清楚怀孕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清楚怀孕的后果、要承担的责任,更意识不到感染上性病或艾滋病的危险。孩子对一切都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严重失职。

第三,鼓励孩子的正常交往。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当然,鼓励不是放纵。所以我们说,尊重和信任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一谈到青春期教育,许多父母首先想到的是该怎么对孩子说。其实,在父母每天的行为中都包含着对孩子的性教育信息,甚至父母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小节,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是的,不仅会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天下父母哪对不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哪对不是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比如说,丈夫下班回来,妻子为丈夫送上一杯热茶;妻子上班之际,丈夫为她披上风衣,等等。这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和画面。当他们长大时,在自己面对与异性交往的问题时,就会以父母为榜样,这对他们处理相关的问题是大有好处的。同时,家庭中父母是否恩爱、关系是否和谐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父母之间相敬如宾、体贴呵护,会为孩子的性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如果父母之间关系恶劣,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将来也会影响到他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有责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应当从生活的点滴之处着眼,处处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要背着孩子亲热却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开放的父母不妨当着孩子的面拥抱接吻,这既是向孩子传达爱的信息,也是向孩子无声地进行着性的教育。

您说过,父母们每时每刻都在以他们最自然也最有力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在家庭中,在具体的操作上,父母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父母不要谈性色变,要以平常心对待性。家庭性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来学习与性有关的科学知识,应保持一种健康进步的观念和态度,并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如果父母无力对孩子讲解性知识,可以在家中备一本介绍科学性知识的书,让孩子容易看到就行了。

第二,父母要在家庭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性形象。性,不仅指性生活,也不仅指性知识,它还包括性心理,包括亲密与爱的表达和体验。夫妻应当经常地、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看到夫妻间嘘寒问暖,拥抱接吻,谈笑风生,这样可以使孩子初步形成对美好生活、爱情、婚姻的向往心理,为其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夫妻在孩子面前亲近要得体。亲密不等于过分亲热,夫妻可以让孩子看到彼此之间亲密的身体接触,如拥抱接吻,但不宜让孩子看到具体的性交过程。

第四,关注孩子的性成熟。男孩的遗精、女孩的月经都是孩子青春期来临的重要标志,在此前后父母都要注意做好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自豪,感受到长大的庄严。同时,也要对孩子的白日梦、手淫等现象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理解,及时地讲解有关的知识,帮助孩子正确地接纳自己。同时,父母还要在一些生活小节上多加注意。比如孩子要尽早与父母分床睡,不要让孩子赖床,要养成醒了就起的好习惯,等等。

我国未成年人的性知识近70%的人来自黄色杂志、三级片和成人网站;24%以上是自己通过各类书籍获得;仅有约1.66%和1.32%孩子的性知识来自最有责任承担性教育义务的学校和家庭。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进行性教育应把握的原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礼仪的原则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