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十八岁孩子需具备的七种能力,无关才艺与学业,却比才艺学业重要百倍。如果你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一个自信成熟、游刃有余、有温度、有爱心的成年人,一定看看。
一、必须懂得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今天的社会,每一个家长出于安全考虑,都在不停地告诫孩子“不要与陌生人说话”。可是十八岁以后,他们都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学校的熟悉而舒服安全的环境,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
局促紧张、词不达意、吞吞吐吐、目光游离、手足无措,这些都是常见的“陌生人交际恐惧症”的表现。而一个十八岁的人如果还有这些表现,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从孩子过度为一个成年人,不具备应有的成熟。
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尽早培养孩子以成年人的方式与人交流:主动与人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有礼貌的肢体语言,包括微笑着直视对方的眼睛、尺度适宜地握手、敢于提问题等等。一个十八岁的人学会成熟大方的交流方式,会让对方在初次见面就很快产生尊重和好感,而不会因为年轻受到轻视。
二、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业或工作,牢记各种任务的截止时间
很多做家长的每天提醒孩子们该做什么:每天的作业、活动和比赛的日期时间等等。时间表由家长来掌握,孩子们习惯了被动听从父母提醒。当他们离开父母、必须独自面对这些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于是有人沉湎于游戏网络,到了最后一晚才着急该交作业。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妨放手,让孩子学习承担自己的责任。即使他们因为自己的疏忽忘记完成作业而影响了成绩,家长也要学习狠下心来不管,让孩子从中得到教训。这样孩子才能学会自我时间管理。
三、学会关爱家里的其他人,而不是袖手旁观
家长们往往舍不得让孩子帮助做任何家务事,而为了让孩子全力以赴学习。家长们不仅满足孩子一切的物质需要,而且让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孩子常常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该怎样尊重、照顾家里和周围的人。
为了不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冷漠、不受欢迎的成年人,家长们要让孩子日常为家里做些哪怕只是刷碗倒垃圾削苹果这样的小事,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父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四、能够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家长出面去理论;孩子感情受挫情绪低落时,家长无微不至地安抚呵护。这些对孩子情感上的“溺爱的做法”让孩子的情商无法长大,无法独自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所以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难缠”的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时,父母不妨克制一下帮助安抚的冲动,冷静观察,看看孩子是不是能够独自承担、独自解决。
五、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大起大落
尽早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因为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或走向社会,生活里有太多的变化。有的孩子曾经是高中里的优等生,在大学一次没考到,就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心理崩溃,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重要,褪去完美主义的念头,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孩子才能习惯和度过人生路上的起起伏伏、沟沟坎坎。
六、必须有赚钱的能力和经历,并懂得如何管理金钱
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八岁以前从来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赚过钱,从来都是伸手向父母索取,而父母又总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那么成人后他们很难理解金钱背后凝结的辛苦劳作。
这样的人往往在工作中缺乏踏踏实实做事的责任感。那些成年了依旧理直气壮向父母伸手,在工作中眼高手低的年轻人就是这种类型。
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赚点钱,并让他们自己管理赚来的钱,这会培养他们一种正面的金钱观,真正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量入为出。
七、必须能够承担风险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所有的决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小到学什么乐器,参加什么课外活动,大到选择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就是说孩子一路都在父母指定的、铺好了的路上走着,既不用做决定,也不必承担风险。
可是他们终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里的各种选择,他们必须自己做决定,冒风险,承担有可能失败的后果,他们需要懂得所有的成功都是经由失败而来的道理。
在孩子十八岁之前,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为自己做一些决定。而一些关乎孩子前途的重大决定,如升学和选专业,家长也不要一言堂,最好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分析利弊和风险所在,对每个可能的失败做好心理准备。
上面这七条,看似平常,可是细细想想,都能做到并非易事。若我们希望孩子在十八岁时成为一个在生活里自信成熟、游刃有余的成年人,赶快对照检查或尽早培养,给孩子补上欠缺的那些能力吧。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就开始了。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够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有所创新。人们经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模仿涉及到拷贝某个具体的行为或是某种类型的动作,可以使孩子非常快速、有效地学会一系列的身体技能。所以,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的第一步。
模仿--孩子学习第一步
经典实验回放:
1999年,科学家梅尔特佐夫让一个18个月大的婴儿观察一位成人从事一种不成功的行为,并让婴儿也来尝试这种行为。如果婴儿只是模仿示范者实际操作的内容,那么最后模仿行为就会失败。第一步,婴儿在一旁观察一位实验人员将小哑铃拉开并成功的过程;第二步,实验人员给婴儿一个过大的塑料小哑铃,让他尝试拉开。婴儿使用示范者的方式,用两只手去抓小哑铃,并做出向外用力的动作。但是,小哑铃对婴儿来说太大了,婴儿模仿不了示范者拉开哑铃的动作。后来婴儿尝试了新的解决方法,他把哑铃放在桌子上,使用两只手来拉另一端。结果他成功地拉开了小哑铃。这个实验说明,孩子能够通过模仿学习并进行自我创造,因此模仿是孩子进行学习活动最有用且有效的工具。
模仿从婴儿开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对婴儿的模仿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中,婴儿就已经具有模仿能力了。那时的婴儿模仿的是张开嘴、撅起嘴,或者是在嘴里动舌头。
大一点儿的婴儿能够通过模仿学习三种类型的行为。其一,婴儿能够跟随成人一起到处走走,到新的环境中进行探索。这个时候,婴儿也有能力跟随着一个移动的玩具,并自己摸索着返回。其二,婴儿模仿已经熟悉的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通过模仿能提高这类行为的发生。比如和婴儿一起玩“平等交换”的游戏,他随后就会想到要把玩具送给其他人。其三,婴儿通过观察其他人,能够模仿学会一些新的行为并且有自我创新。比如上面实验中拉哑铃的例子,婴儿自己发明了把哑铃放在桌上,用两只手拉同一端的动作。这类模仿行为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是很需要的。孩子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并进行迁移和创新,学习新的词汇。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每年春节,孩子们都能收到很多压岁红包。随着现代人财富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压岁红包不妨成为孩子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孩子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首先,家长不妨利用压岁钱,给孩子开设一个儿童理财账户,定期让小孩看到自己储蓄账户的金额。同时,给他制定一些小计划,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储蓄的收益。而且,还可以不断地设置一些“小恩小惠”奖励,让孩子养成节俭并有计划的消费习惯,学会储蓄。储蓄账户,可以算是激发孩子们理财兴趣的第一步。
其次,家长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长期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股作为“红包”送给孩子,开启孩子的财智教育。与此同时,股票作为一种新型红包,还能够早早地让孩子明白父母挣钱的艰辛,也让他们懂得除了工资以外,还可以投资股票让财富增值。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并为孩子将来成年后的生活所需积累一笔财富,都有极大的好处。
最后,一些家长选择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特定的银行卡中,并与定投账户绑定,每月扣除,为孩子“定投”基金。“压岁定投”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习惯,一旦孩子需要花钱,也可以从银行卡中取出,操作也简便。而且,家长还可以利用压岁钱制订不同的理财方案,让孩子学习财商、提高财商,基金定投也是培养孩子理财习惯的良好平台。
理财专家指出,现在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多数是重视智商、情商的培养,而忽视财商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孩子很有可能变成“高智商的穷人”。作为父母,可以在为孩子打理年终奖的过程,给孩子讲解相关的财富知识,逐步的积累有助于帮助孩子渐渐熟悉“投资”的概念,成为培养孩子财商的第一步。
在一个公交车站,一辆掉头车还未停稳,就看见一个学龄前的男孩硬是钻进人缝挤上了车(显然不是第一次)。待孩子的父母挤上车时,孩子朝他们挥手大呼:“快点,我抢到两个位子!”孩子的妈妈一个箭步坐上了“抢到的位子”,喜形于色地对身边的丈夫说:“阿拉儿子现在是越来越活络了!”
有人对孩子的妈妈提出批评:“小孩从小‘门槛’这么精,不好的。”
那位妈妈不以为然:“现在是竞争社会,做人就是要硬一点,学点‘门槛’,该冲的辰光就是要伊往前冲??”
做人“硬”一点,往前冲?说得似乎没错,但生活的辩证法向我们昭示:事物都有两面性,它的另一面你也许不知道。
在公园里春游时,幼儿园的老师问孩子:“树什么地方最硬?”大家经过观察,回答道:“树节”。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问:“树什么地方最容易折断?”见大家回答不上来,老师公布答案:“也是树节。”
也是树节?最硬的地方怎么最容易折断呢?老师解释说:“暴风雨过后,你捡起一些折断的树枝看一看,就会发现,大多数树枝折断的地方,正处在有节的位置。”
顿了一会儿,老师又说:“我们再来看看暴风雨中的一些小树,它们总是在暴风雨中弯曲着柔弱的身子,似乎不堪一击,但它们弯曲身子正是为了减少暴风雨对自己的伤害。风雨过后,它们又开始慢慢地挺直身子。我们应该向暴风雨中弯曲的小树学习,不必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耿耿于怀,否则,就会生出许多‘心结’。这些‘心结’看似坚硬,实则脆弱,就像那些树节一样,这也是我们人生之树最容易折断的地方。面对失败,我们何不暂时向失败‘妥协’,承认自己的失败;面对外来强大的压力时,何不弯曲一下身子,承认自己的弱小。要知道,柔弱的另一面是坚强。”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听着,当他们回家将“弯曲小树”的故事告诉爸爸妈妈时,大人们有了觉悟:对他人的礼仪、谦让,看似“弯曲、柔弱”,实则是自信与坚强。
说到“往前冲”,不禁想起一次中学生的自行车比赛。这比赛有点特殊,不仅要比快,还要比慢。我惊奇地发现:比快的时候,选手们都给轮胎打气,而比慢的时候,却在给轮胎放气。
赛后去问慢骑赛冠军,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放掉一部分气,就能加大车轮的摩擦面,有利于减速;另一方面,扁平的轮胎也有利于选手完成自行车“定住”的技巧,此技巧正是取胜的关键。
细细想来,打气与放气也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那些审时度势能够驾驭自己的人,知道什么时候给自己打气,什么时候给自己放气,最终都是事业的成功者。
打气与放气其实也是人生的“进”与“退”。而“行礼仪”要求我们更多地掌握“退”的技巧与智慧。因为,退比进更难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任何人都具备的。美国《读者文摘》请读者推荐人生格言,推荐人数高达第二位的格言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孩子从小只知道“抢位子”的小门槛,而不知道“让位子”的大智慧,那可不行哦!
相信《零到十八岁,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用心呵护》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下一步工作计划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