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09-29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你有过跟宝宝说反话的经历吗?宝宝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专家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跟小宝宝说反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非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宝宝个案:

上周末,五岁的洋洋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妈妈看着快到做饭的时间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妈妈要去做饭了,一会儿,你自己再搭会儿积木,就去看会儿书,等妈妈做完饭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兴,听妈妈这么一说,马上大叫起来:“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要去做饭,你不吃饭了吗?”“那也不行!”洋洋说着,开始大哭起来。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跟你说做完饭再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话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劲地哭吧!”妈妈说完,气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声大哭起来。妈妈就是想不通,这个孩子怎么听不懂大人的话呢?怎么越说哭得越厉害呢?

专家分析:

洋洋是听不懂妈妈的话吗?妈妈说的“要去做饭”的话,洋洋肯定是听懂了的,但是后来妈妈看到洋洋坚持让自己陪着玩,并哭起来,这时妈妈说的,“你哭吧,你使劲地哭吧!”这句话洋洋是没有听懂的,因为洋洋在妈妈说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记得我听一位小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上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大声喊着。“哟!你们还回来呀,再玩会儿去吧,别急着回来呀!”三个男孩听完,转身就向外跑。“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着老师分析:闹出这个笑话,错不在三个男孩,而是因为教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个老师原来经常教高年级,说“反话”学生也能听出来,等到再教低年级时,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孩子听不懂老师说的反话,才闹出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是犯了相似的错误,对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能理解反问语气的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这十句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讲


家长们在孩子的身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不要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下是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10句话,父母们要注意了!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种家长往往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

3.“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是教育最大的前提。

4.“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5.“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考砸了惩罚,考好了奖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也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6.“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7.“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此类方法前两次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逆反,索性将错就错。

8.“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情绪随意发泄,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会让孩子心生怨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或滋生叛逆。

9.“你怎么这么笨?”

反复的言词否定,无异于毁灭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自我否定并且在面对同一件事时越来越恐惧。

10.“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另当别论,如果仅仅是个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但结果更遭,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地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不要对宝宝唠叨


不要对宝宝唠叨

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个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做好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孩子的哭吵、破坏进行教养工作。

可能对我们这些边缘人士来说,我们也只能奉劝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点,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但实际上,繁琐的护理工作已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如果宝宝再哭闹、任性,那么这时妈妈眼中的宝宝将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会对宝宝发一通牢骚。

或许,发泄完之后,妈妈自己会好受些,并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妈妈是否想过,挨批后,宝宝的心里感受?专家告诫:妈妈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得三思。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五、拿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妈妈的这种心态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六、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来说,他从妈妈这里认识到什么是野蛮,并学会野蛮待人的方式。

对于宝宝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这些善意的千万谎言别对孩子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本期育儿播报为您盘点一些常见的坑娃谎言,希望各位家长读过就不要再犯了。

谎言一:药丸其实是糖果

对很多父母而言,喂宝宝吃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儿,孩子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家长为了让宝宝快快好起来,也是各种变着招数使,但有些招是万万使不得的。

前不久,一对夫妻抱着2岁大的女儿冲进医院,说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将放在餐桌上的红色药丸一口气吃了3粒,等父母发现的时候,她还在往嘴里塞。原来家长曾为了让孩子顺利服下药物,居然告诉孩子吃的是“糖果”或“糖水”,而造成孩子误食。

在此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欺骗孩子药物是糖果,对于有认知意识的孩子,要告诉他们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药,养成其正确用药观念;同时,由于小孩的模仿能力强,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动作,应该避免在认知力不够的孩子面前吃药,最好也不要将药品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但如果孩子已经误服药物了怎么办?

还用问!当然要及时送医!而且要尽量弄清孩子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用量。在送医前,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催吐(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药物被呕吐出来);但已经昏迷的孩子则不能催吐,以防发生呕吐物堵塞而窒息;最好把误服药物和呕吐物带至医院以便医生对症采取措施。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谎言二:不乖的话,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还有些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的各般闹腾无计可施时,习惯通过“恐吓式玩笑“令孩子乖乖就范,而且屡试不爽!袋鼠小编想提醒的是,这种方式只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大家都清楚,近来小孩被拐的案子比比皆是,多少家庭被人贩子给毁了。早前媒体就报道:一名9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小编若是这位孩子的妈妈,一定肠子都悔青了!为何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恐吓式”教育?相关专家说,这可能源于父母心态幼稚,其实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还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

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哦~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有值得夸赞的地方,而不是因为他是你孩子你就觉得他很棒。

“调皮就被警察抓走”、“不听话就让医生给打针”这类玩笑不能开,还有一类玩笑也是不能随便跟孩子开的。

我同学告诉我说,邻居有个孕妇是第二胎,然后邻居们或亲戚都对大宝说:“你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也不要你了。”结果某天孩子趁妈妈午睡时就生气地走过去,朝着她的肚子一屁股坐下去,就这样肚子里的宝宝一屁股给坐没了。可是这位母亲也没有责备她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听多了身边的人说的话才做出这样的事。

有些大人就是这样,在家骗自己孩子,到了外面,还会故意挑拨别人家矛盾,好看热闹,害得小孩子心里从小就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都极其仇视妈妈生二胎的原因之一。小编在此奉劝那些想生二胎父母们,先堵住亲戚邻居亲戚的嘴啊~~

请慎用“谎言”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的人。

亲子交流 父母不要说反话


1、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2、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3、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理解不了反问语气的话,因此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以上的小技巧和小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父母需谨记,在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亲子沟通时,不要说“反话”。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育儿观念: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现在每个家庭里,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再加上“艺多不压身”的古训,于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舞蹈、学英语、学绘画、学钢琴……生怕孩子比不过人家,输在起跑线上。

我班琳琳小朋友,三岁时,就认识几百个汉字,会说许多英语单词,现在刚满六岁,背唐诗、讲故事,那是小菜一碟,双休日,爸爸妈妈又给她报名参加了绘画班、钢琴班,谁见了都说“这孩子真聪明啊!”可老师却发现了一个问题:琳琳小朋友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差,见了长辈不知道问好;看见陌生人,就害怕的藏到家长后面;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时,又胆小又慢腾腾的。

孩子从小就和妈妈在家,不出去玩,只在家看图识字、学英语,学习几乎占去了孩子所有时间。大人剥夺了孩子与同伴游戏的权利,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与人交往上的心理障碍。

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学习,并且在大家的赞扬声中愈演愈烈,大人博得了面子,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却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我们呼吁各位家长,一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体、德、美、劳、智”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恢复孩子的天性。

不要轻易说孩子自私


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先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私。

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载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爸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孩子从一生下来,首先接触的人便是爸爸妈妈,他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都直接受爸妈的影响,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作为父母,除了重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外,还有一项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比智商教育更为重要的,就是“情商教育”。

1、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妈不会骗他,爸妈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2、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3、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4、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孩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我不想让他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的探究欲。怎么办?我一方面告诉他乱翻书不好,另一方面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好吧,那我们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他每次都很开心地照办。现在,他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5、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孩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6、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我会让孩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觉,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扰我;我会让孩子知道我对他不好的行为真的很生气;我会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我会让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时,他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父母千万不要利用大灰狼、魔鬼之类吓唬孩子


最近我班的云超家喜迁新居,超超呢也有了一个自己的房间。那是一间很漂亮的儿童房:四壁贴着浅蓝色做衬底,印有小飞机展翅飞翔图案的墙纸,这是妈妈选定的;窗帘上的画面十分生动有趣,是小熊一家在春游,这是超超自己去挑选来的;一个可以放许多玩具的涂着红黄两色油漆的柜子神气的站在墙角,这是逛了五个家具城才决定买来的;还有云超最喜欢的床——一张带滑梯的儿童床。

云超妈妈说起来都有些不好意思。搬家以前,由于住房条件所限,云超都五岁了,还一直和爸爸妈妈挤在一张大床上。云超到别的小朋友家去玩儿,看到他们有自己的房间和小床,很是羡慕。现在,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漂亮房间和可心的小床,别提心里多美了。

当他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独自睡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高兴得太早了。第一天可能是太累了,他几乎是刚躺下就睡着了。而第二天的晚上,爸爸妈妈和他说晚安,祝他做一个好梦,替他关上灯,又掩上房门,他忽然觉得特别不对劲。随着大人脚步声逐渐消失,一股前所未有的恐惧感马上笼罩住了云超。他试着用被子把自己的头捂起来,可还是觉得很害怕,于是云超大声的叫了起来:“爸爸妈妈,我的屋子里有魔鬼,你们快来啊!”

云超的叫喊声立刻换来了妈妈,他把灯打开,迅速来到了云超的小床边,惶恐的问儿子怎么回事。云超一把抓住妈妈,说:“我的房间有魔鬼,长头发、绿眼睛,特别可怕!”

妈妈听了云超的话倒舒了一口气,说:“你别自己吓唬自己,哪里有魔鬼啊,都是你自己瞎想出来的。”看着仍旧紧张的云超,妈妈决定今天晚上陪儿子睡一会儿,直到他睡着为止。

谁知,这一陪就没玩没了了。在睡着之前,每当妈妈想走开,云超就重复他的魔鬼要来的说法。为了让妈妈相信这是真的,在他的不断描绘中,这个魔鬼越来越逼真了。

可是,妈妈就是不相信,她总是问云超:“魔鬼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呢?”

对于妈妈的这个问题,云超每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他说:“魔鬼害怕大人,妈妈一来,魔鬼就走了。”弄的妈妈也无话可说。

爸爸说:“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动画片闹得。就那昨天那个什么斗士来说,连我看了一眼都觉得有点太阴森了,别再看了啊。”

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几天,云超依然还是看那个动画片,只不过是偷偷的看,爸爸妈妈一走过来,他就赶紧关电视。气的云超爸爸冲着云超直嚷嚷:“你就是胡思乱想整天自己吓自己,那么吓人的动画片你还看,说明你还挺喜欢魔鬼的,是不是?”

“、、、、、、”

云超妈妈走了以后,我仔细的想了一下这件事情。想象力虽然是一种好的能力,但想象的事物并不总是那么美好。随着孩子年龄逐渐长大,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孩子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其中就不乏那些不健康、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想象。就那孩子的害怕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想象引起来的。

2岁左右,随着想象的出现,孩子会说自己怕黑、怕大灰狼、怕大坏蛋;再长大一些,孩子还会说怕打雷下雨的夜晚、怕魔鬼、怕打针、怕死甚至怕后妈等等。尽管在大人的解释下,孩子也能认可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但他们依然不能抑制自己的想象活动,一旦出现适当的情境,这些消极的想象还是会占据孩子的头脑。更糟糕的是,孩子会把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会加重这些想象的不良后果。

孩子有一些消极的想象是难免的,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消极的想象,甚至因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父母们就应该注意了。

首先,父母千万不要利用大灰狼、魔鬼之类吓唬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喜欢《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反话”》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