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10-07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用儿语和宝宝说话”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语言稚拙、纯朴、有趣,一些父母为了能更好地和宝宝沟通,常常会不自觉地用孩子的语言跟他们说话。这样做究竟好不好呢?

父母学着用稚拙的儿语与幼儿交流,是想用孩子熟悉的方式与之沟通,从而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这种交流方式很容易与孩子亲近,也表现出一种平等。但是,父母不应该过多使用儿语。因为孩子是通过不断接收外界信息逐渐成长的,父母常常使用儿语,迁就孩子的语言习惯,可能会阻断孩子语言学习这一重要的成长通道。父母以成人的语言说话,就能正确反映孩子要学习的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所以,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和孩子一起外出,父母要把看到的一切用成人的规范语言告诉孩子。孩子长期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将会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用儿语来说话时,他们以后就很难摆脱儿语,稍长大些,还是用儿语来和同龄孩子说话时就显得很幼稚,听上去再也不觉得好玩了,这时候家长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来纠正孩子的儿语。因此,在与刚会说话的孩子交流时,千万不能顺着孩子用儿语来说话,更不能用儿语来教孩子,比如看见汽车过来了,不能对孩子说“看笛笛来了”,这是错误的。这时候大人要纠正并引导孩子来摆脱儿语,把规范的语言教给孩子,正确的应该教孩子这样说“汽车,一辆红色的汽车”,要强调你教给孩子的是“汽车”。以后看见汽车后,可以问孩子“这是什么?”让孩子告诉你这是汽车。相信在父母的正确教导下,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加强,儿语现象会成为过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儿语”背后的深意


孩子的话,看似简单,却常常有我们揣摩不透的深意。2岁8个月的小侄孙女总对我手腕上的佛珠颇有兴趣,所以每次去哥哥家,我都会特意戴着佛珠,给她机会玩一玩。某日,我戴了三串佛珠去见小家伙。她的玩法让我彻底懵了:小家伙摘下我的佛珠,一串递给我,一串放在沙发上,一串放在她自己小手心,搓了起来。看我把佛珠戴手腕上,小家伙立刻摘下来,再递给我:“姑奶奶,这个给你。搓搓!泡泡!”说实话,我没听懂她到底说的是什么。不过,没关系,我有绝招——那就是模仿她的行为。无论孩子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当我们兴味盎然地模仿他的行为,或者对他的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时,他们通常会很开心。于是,我学着她的模样搓了搓佛珠,然后停了下来。我对她行为的模仿让她非常兴奋,她玩得更来劲了,小家伙搓了搓手中的佛珠,之后,将小手伸向沙发靠背,又说了两个字:“洗洗。”我怎么也揣摩不透,“洗洗”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决定先停下来,看看她的反应再说。看我没动静,小家伙立刻示范了一遍,并给出了提示:“姑奶奶,洗洗。”尽管我依然没明白把手伸向沙发靠背翻腾几下意味着什么,还是很乖巧地将手伸向了沙发靠背,学着她的模样来回翻转几下手掌,停了下来。之后,小家伙将佛珠放在沙发上,两手抬起,放在鼻子尖下,使劲嗅了几下,随后感叹道:“好香啊!”直到此刻,我才明白她究竟说了些什么。原来,她把佛珠当泡泡洗手液,玩起了洗手的游戏!这个游戏的产生,源于小家伙看到了佛珠和泡泡的共同特性——都是圆形,这个显著的特性消融了佛珠与泡泡之间的界限,让它们彼此关联起来。于是,佛珠幻化成了泡泡洗手液,具备了清洁的功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凡是有着某个共同特性的东西,它们都能以这个特性为根基而互相指代。因为可以互相指代,孩子的游戏也丰富了起来。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孩子,体会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就会发现,事实上,他们往往比成人更容易把握事物的特性,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将这个特性泛化,指代更多的事物。不仅如此,正如我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样,一个小男孩竟然可以用楼梯指代“外出”“爬高”“下楼”“去往低处、高处”等诸多的意义,源于他们可用特性A关联甲事物与乙事物,又以特性B关联乙事物与丙事物,不断延伸,于是,这种关联变得更为复杂。了知孩子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揣摩孩子的心思,读懂他们内在的需求,对他们的行为给出更恰当的回应。当我们能给出更恰当的回应时,他们会更满足、更快乐。与此同时,当孩子的心思被理解、需求被满足,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将更亲近、更易于沟通,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自然消融了。总之,以解读古汉语似的方式去解读孩子的“儿语”,了知他们每个词背后可能都有指代、假借、转移等深意,即便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要读懂孩子,也不再是难事了。

怎么和孩子说话


怎么和孩子说话前不久,我开始用本子随手记录**的言行。我将这个本子命名为《留下时光》。一方面我觉得这样的东西积累起来,对**会是非常好的一个纪念,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我的记录能力。

这么记着记着,发现和**对话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前两天,我新买了一件衣服,回家后对镜试穿,但他一直挡住我的镜子,我让他离开,说:妈妈穿得不漂亮,要多试几次衣服。他不让,随口就接:穿得不漂亮就上购时尚!

购时尚是央视一个电视节目,提供着装知识。我爱看。这个栏目的口号是“时尚重塑自我,自信改变人生”,但我觉得**的“提炼”也很有意思。

昨天他谈到幼儿园的一位老师,他说:她对我还好吧。以前对我也可以。我想还是现在对我更不错一些。说到我,他说:妈妈大部分时候对我很好。发脾气不好。发脾气的时候挺多的。客观公允,层次分明。

我追求知识。对我来说,知识的来源,主要是阅读。所以,初为人母,我想到的就是一点,多给孩子讲故事。

**四个月起就听我给他“讲故事”。这比跳来舞去和他玩省事多了,我说得绘声绘色,他也“听”得挺投入。

**八个来月大,我买了本《小红帽》,封面上画个猎人扛了一把枪。结果**看到后,狂呼着扑上去:“绷叭,绷叭!”他是对那杆枪感兴趣因此也爱上那本书。我递给他,一页一页读给他听。读到枪,就用“绷叭”代替,也解释:这是枪。枪!好象就是这天开始,我给**讲睡前故事正式成为生活中的重头戏。

我自己希望多看点古典诗词,有一阵子每天睡前拿本唐诗三百首看看。古文我总是看不了多久,因为看不懂。但我贪恋那点“古味”。现代文字要一段话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诗或词一句就搞定了。所以我读些简单的给**听。虽然他根本听不懂意思,但抑扬顿挫的腔调他不排斥,一岁多时,**还会跟着背几首。

更大一些后,我除了买绘本,故事书,还自己结合实际情况现编故事给**听。不过我编故事的能力一般,总是教育的味道重,趣味性不强。

不管讲故事还是读唐诗,我从来不在意**能背得多少。我意只在一种“薰陶”。

和孩子交流时的语言很重要。一是要平和,二是尽可能简短,三是交流时眼神和孩子平视,另外,家长的表情也尽可能生动,肢体活动也是一种语言,孩子能读得懂。

此外给孩子听听音乐是很好的习惯。

有的父母花很多时间“教”孩子说话,结果孩子却迟迟不开“金口”,心急之至。也许事情恰坏在于急于“教”。我的观察是,孩子是不需要什么教的,不管是说话,还是画画,还是玩玩具。但是要陪。而且是那种专心的陪。最重要的是,想让孩子语言表达很好的父母,您自己是否很注意和别人沟通的方式方法呢?做好自己,孩子自然会跟上你的脚步,并且超过你。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


宝宝说话早要靠家长引导经常有很多朋友问我,xx说话比较早而且很清晰有什么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多交流。除去遗传因素主要看宝宝的语言发育情况和家长的引导,一般女孩比男孩要说话早些。但我也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医生说,宝宝说话有早有晚,但如果到两岁还不会说话,除去生理原因,肯定是家长的原因,错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平时缺少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或者是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因为发音等问题得到家长的训斥或嘲笑,反而不愿意开口讲话,孩子越不说家长越着急,越把孩子不爱说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形成了恶心循环,宝宝更不爱说话了。

所以xx一出生,我就从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变成了个话唠,我每次干什么都要和她说,经常和她交流,她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的到,她睡觉我帮她盖一下被子都要告诉她,我开一下窗、喝一口说都会和她说的,所以xx说话还算比较早的,一岁半的时候基本正常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了.

回想一下xx学习说话的阶段,主要做到了这几点:

1.多和孩子交流,咬字清楚,语速缓慢,态度温和

2.家长尽量说普通话,这样以后出去说话的时候没有障碍,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3.多和孩子互动,一起看书,唱儿歌、童谣,更能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

4.不要嘲笑孩子发音,但也不能迁就,孩子说错了,不要特意纠正,只要说出正确的就好

5.和孩子交流一开始就要使用成人语言,不要过分运用叠词,吃饭饭,喝水水啊,尽量避免,因为这会造成孩子的误解,因为语言就是这样说,等孩子掌握运用之后又发现不对,还得进行二次学习。

6.适当诱导。不要一味迁就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肯定不会表达,一般用肢体语言,这时候尽量诱导孩子说出来,一次不行没关系,下次再尝试。

所以只要多给孩子点耐心,多些交流,让孩子在语言上慢慢积累,等到说话的时候就能较早而且清晰了。

说话带手势 宝宝智力高


美国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婴儿学习一种简单的手势语言,学说话会学得更快,并且在日后的智商测验中会表现更佳。两名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人员,研究用于健康婴儿的手势语言达10年以上,他们专门研究了家长们在家发明和使用的手势语言,例如“狗“。但是,有人认为学语言借助于手势,会使婴儿懒得张口说话。

加州大学儿童发展专家古德温认为,学会手势可使大脑功能增强。在11个月时学习了手势语言的婴儿,几个月之后语言能力就超过了同龄人。而且,这种语言优势一直可以保持到3岁。不仅如此,到8岁的时候,小时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人,在智商测验中会出类拨萃。

研究人员考虑了家庭收入、教育和其他因素对智商的影响后发现,32名小时候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与37名没有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相比,其智商要高12分。32名儿童的智商平均分为114,而37名儿童的智商平均分为102。使研究人员感到惊讶的是,那些受过手势语言训练的儿童的智商会超过比他们大一岁的孩子。

新生儿宝宝的身体“暗语”


新生儿的身体“暗语”

父母在面对出生的宝宝,总是喜滋滋地看,他长的象爸爸或妈妈?体重多少?身高多少?哭了或笑了?您可曾进一步去观察,他想告诉您什么吗?若您有机会从现在开始接触您的宝宝,您即可发现您的小宝宝有他自己的肢体语言,透过表情、动作来与您“说话”。您将从中得到相当高的乐趣,也可帮助宝宝智能、情绪的发展,增进亲子的互动,减低照顾宝宝的挫折感。

新生儿宝宝的身体“暗语”

宁静睡眠期:

双眼闭着,呼吸平稳、规则,没有自发性运动,外观一看便知在睡觉。该阶段不易叫醒宝宝。

活动型睡眠期:

双眼闭着,呼吸快、不规则,偶尔手脚会动或眼睛微睁开、笑或作出表情,照顾者常以为宝宝并未睡着,该阶段不易叫醒宝宝。

昏昏欲睡期:

想睡的样子,眼睛半睁、目光迟滞,呈迷糊状态,通常有反应,给予刺激时,容易改变动态,此时期可叫醒宝宝。

宁静警觉状态:

婴儿清醒、目光炯炯有神、没有自发性活动、注意力提高,最容易有反应的状态,是为喂食、说话、互动最佳时机。

活动型警觉期:

睁开眼,有自发运动,脸部及身体活动多,对刺激敏感,较易哭吵、情绪激昂不安,需先安抚情绪,才易喂食及互动。

哭泣:

大声哭叫、情绪不安。不宜进行任何活动,照顾者需先安抚。

以上六个状态,在任何时候,将交互出现,您可以依宝宝的情况需要,而给予适当的照顾。

要怎样依宝宝的需要,而给予照顾呢?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护理系教授KathrynBarrnard所倡导的理论,宝宝肢体语言将可透露信息。

*我饿了要吃奶了:

宝宝饥饿时会以表情或动作来告诉您。如脸转向照顾者,嘴巴有吸吮动作,手紧抓住不放,轻触嘴角会勋章食物或吮吸手。

若喂奶时间到,但宝宝仍在睡觉,表示他不会饿,请勿打扰。根据研究发现,喂食母乳的宝宝其睡眠时间比喂食婴儿奶粉者长,睡醒的时间短,比较少哭。

*我吃饱了:

宝宝的表情及肢体动作,让您觉得“我很满足了”,将母亲奶头或是奶瓶推开、把头转开,四肢呈现松弛、舒服的样子,此时应让宝宝休息,不宜再强迫喂食。

*我要您跟我说话、玩耍:

表情微笑,头转向照顾者,眼睛睁开,脸部及身体活动多。照顾者可与宝宝面对面,予以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如将包裹的毛巾打开、将婴儿直立起来、和婴儿说话、给婴儿一些东西吸吮。

*我要休息了

累了、想睡觉,头转向他侧,不注视照顾者,打哈欠、打呃......在此状态,请将宝宝安置于舒适的位置让他休息,请勿打扰,将会长得更快些。

*哭泣时如何使其停止

将宝宝改变一个舒适的位置,一只手放在宝宝腹部,轻轻摇一摇他、拍一拍他,用很轻柔、平稳的声音和他说话;这些活动需很慢有韵律,且不具变化,则婴儿就可以停止哭泣。此安抚宝宝的情绪调节状态,将可使婴儿与周遭的关系更和谐,使亲子关系更美满。

当您掌握了宝宝情绪、表情与动作,相信您定能在照顾上获得乐趣及回馈,增进您和宝宝亲密感觉,宝宝可得到较多的安全感及满足感,对其日后的情绪和智能发展将有莫大的帮助。

鼓励宝宝开口说话


鼓励宝宝开口说话

有的孩子迟迟不开口说话。如果孩子全身各个方面均发育正常,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训练不足有关,这时家长就应该特别注意给创造孩子说话机会,鼓励孩子开口说话。

父母在鼓励孩子开口时,要在孩子愉快、恬静的时候和他交谈。安定的环境,会使孩子的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愉快的心境,可以使得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相应地提高。所以,使孩子保持这样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一些比较腼腆和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巧用心计,耐心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他开口说话。你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时,大人在一旁不停地说“兔子跑、小马跑、宝宝跑不跑”,当孩子反反复复听到“跑”字以后,慢慢地就会开口说“跑”字了。

父母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可以随机的选取各式各样的教学道具抓紧训练,例如,带孩子到外面玩耍的时候,看到猫、狗、小白兔等动物,可以教孩子说出这些动作的名称。例如,看到兔子在蹦蹦跳跳,就可以抓住时机教孩子说“兔子”“跳”等字音。

有的家长没等孩子说话,就会将孩子想要的吃的、喝的送到嘴边,使孩子没有了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从用不着说到懒得说,而不用开口讲话了。过分的照顾淹没了孩子用言语表达需求的时机,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家长重视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孩子要喝水时,请你一定记住:必须先鼓励他说出“水”字来,然后你再把水瓶或水碗给他才行。孩子要说出一个陌生的新词,从大脑的指挥到发声器官的运动是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是需要一个反应过程的。

为了鼓励孩子开口讲话,自己主动的表达需求,你一定要和蔼的耐心的容他时间去反应,不要急于去完成任务,简单地把水给孩子就万事大吉。如果孩子性子急,不肯开口说话,你就应该适当的等待,“延迟满足”是可以促使他开口说话的。

孩子的语言发育也是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父母照料孩子的方式有很大关系,1-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语言发展的质量。在你为孩子提供日常照顾的时候,就是你和孩子说话的好机会。

学说话的过程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必须让他看到同他对话的父母的面孔和口型,这样他才容易跟着学。父母在说话时眼睛也要看着孩子,语气要愉快,语句要简单,速度宜慢,有短暂的停顿,讲话内容结合眼前的事物、当前的活动或符合孩子的兴趣;说话时,还要辅以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让自己说出的话生动有趣,易于被孩子接受。

经过长期、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对父母语音会产生记忆,能理解父母的话,会模仿他们的口形,慢慢地孩子就会从周围的人那里学习语言了,就能够学会用语言于他人进行交流了。

国外: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有位老教师,在谈到赴澳大利亚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们蹲着和孩子说话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亚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与成年人是平等的,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和自主的人格,

老教师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朋友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家里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孩子的妈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当时,老教师以为这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因此并未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丘蒂请老教师共度周末时,他再次见到了这一情景。

丘蒂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当他们一同去超市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丘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地正视着他,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丘蒂又带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丘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了,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老教师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玩去了。

随后,老教师禁不住与丘蒂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丘蒂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和他们说话……”她这一番话道出了中澳家教最根本的差异点:是否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是否尊重孩子的个性?

家长蹲下来与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与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澳大利亚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正视和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氛围,而不至于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

新生儿心理和智力的开发


谈到小儿心理发育,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心理和智力的概念。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是通过人的脑来产生的,也就是说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脑是

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因此,心理发育的基础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具体谈到儿童的心理发育它是指儿童在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等方面的发育。

那智力是什么?与心理有何关系呢?目前有关智力的概念有许多学说,但都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我国的代表人物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

1、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是智力的来源;

2、抽象概括能力,也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创造力,则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因此,可以见得,智力和心理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儿童随着其心理水平的不断发育,他的智力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想孩子智力超群,从小就得给他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促进其心理的发育。

相信《少用儿语和宝宝说话》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