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尝试。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弄清楚破坏缘由,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
对于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都会迁怒于幼儿,另一部分人则根据幼儿破坏情节的轻重或迁怒,或迁就。那么,应怎样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呢?下面是我曾经历过的两件小事。
记得我刚工作时,有一天,我穿了条新裙子给孩子们上剪纸课,我边巡视边指导。忽然,我听见有孩子喊:“老师,周娟剪你裙子了。”我赶紧将裙子转过来,一条一寸多长的口子刺眼地摆在那。我气愤极了,猛回头,看见的是周娟吓呆的样子。我稳定了一下情绪,轻轻地问她:“你为什么剪老师的裙子?”她说:“我想试一试剪子能不能剪布。”我告诉她:“剪子可以剪布,可是你把老师的裙子剪坏了,老师还怎么穿呀。”下班后,我到裁缝铺找了许多布头给孩子们剪贴,孩子们可高兴了。从那以后,周娟变得特别爱探索,什么事都爱问个为什么。转眼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周娟正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
如果说这件事让你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蝌蚪事件”会让你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有一年春天,我在班里养了许多小蝌蚪,准备上公开课时用。可是,就在上公开课的那天早上,蝌蚪全死了。一了解,孩子们都说是莹莹弄死的。我有些不信,就问他:“蝌蚪是你弄死的吗?”他点点头。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弄死它们?”他小声说:“我用香皂给小蝌蚪洗了澡,我妈妈就是用香皂给我洗澡的。”真让我哭笑不得,对于孩子善意的模仿而造成的破坏,我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他讲了不应该这样做的道理,鼓励了他善意的行为,教育他今后做事要多看勤问动脑筋。
从这两件事中不难看出,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破坏,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尝试。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弄清楚破坏缘由,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纠错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获得知识和经验。
导读:孩子有打人的坏习惯,不要纵容不究,要探究其原因,改正其行为。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妈妈发现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怎么劝阻都没有用,于是妈妈很担心,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呢?
儿童心理研究认为:攻击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宝贝的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在很小的婴儿身上也会出现愤怒,婴儿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发脾气。宝贝不自主愤怒的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宝贝越小,立即满足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要求越强烈。随着长大,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常见,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攻击、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行为如哀嚎、哭泣和发脾气由于不再受到父母认可,这些行为便会自动减少了。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持续的心理特性。研究证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岁时打架、嘲笑、戏弄别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这种稳定性对男孩、女孩都适用。
心理学家对6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有效地预测成年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如犯罪、夫妻不和等。另一项研究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10岁左右爱发脾气,长大后多与同事关系紧张。所以,宝贝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而两三岁宝贝的攻击性,有很多时候只是探索、好奇或是单纯模仿的结果,所以,要把正常的自信心和攻击与更令人担心的极端行为区别开来。
宝贝打人,可能是在吸引妈咪的注意力
宝贝的表现来看,她是在用攻击行为来争取妈咪的注意力。因为,妈咪跟她分离得太久了。隔代抚养最大的一个弊端是,3岁前的宝贝正处在亲子关系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是建立爱和信任的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而家中最重要角色的妈咪的缺位,会让宝贝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的爱是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的。潜意识担心妈咪突然离开的宝贝,可能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吸引妈咪的注意。
宝贝要大人告诉她“宝宝好,打了也没关系”,说明宝贝很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可。因为即使是“打了,宝贝也还是好的。”另外,爷爷奶奶很容易对宝贝过分溺爱,而不能给宝贝建立一个赏罚分明的家庭规则。宝贝因为自己的要求总是能够得到满足,当发现破坏性的行为也被宽容的时候,他就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因为即使是打人、骂人,也基本上得不到惩罚,还会得到“宝贝好”的评价,这样宝贝的行为就越来越变本加厉了。
小孩子在用“打人”来探索世界
有些小孩子的“打人”则代表着另外的一层意义。这是她探索世界和交流的方式。外向、好动的孩子看到陌生的事物或小朋友,会产生一种好奇感,她会先仔细看,确定是什么,而后伸出手想“探索’一下。
也可能之前,妈咪或是到家里来的朋友和亲戚看到孩子可爱的样子,会摸摸她的小脸、打打她的小屁股,模仿能力强的宝贝就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搬到她和小朋友的交流中。在她的心里,拍打别的小朋友和拍玩具、桌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外,表达愤怒、单纯模仿等也是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你的行为不恰当,会无意间强化宝贝的攻击行为
虽然攻击的行为起因不同,但是,你都会对宝贝的攻击性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你可能会加强你不喜欢的行为,而会削弱你们真正希望鼓励的行为。
还有,你的这种安慰使得你以后对哭嚎让步的可能性变大了。如果你知道,你是在“训练”宝贝哭嚎,而宝贝是在训练妈咪采用非正义的、毫无抵抗的手段,你会怎么想呢
如果宝贝这次因为哭闹,而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下一次,他肯定还会采取同样的方式。
怎么让打人的宝贝改掉坏习惯
无论宝贝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打人”行为,都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宝贝需要慢慢懂得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界限的。
1、给宝贝机会安静下来。
如果在愤怒最激烈的时候进行责骂可能酿成失败——怨恨——攻击——反击的循环。当宝贝激烈地发脾气的时候,同他说理是无用的,转过身不理会这些持续的发脾气,或者走开不听。当宝贝冷静下来,应该告诉他为什么这种行为不可接受。
2、严格而尽可能温和地约束他
你不能总是对宝贝的攻击置之不理,最好伸出手臂紧紧抱住他,这样他就发作不了。
3、减少与攻击模式接触
如果宝贝与一个“小霸王”在一起,应尽快叫宝贝脱离这种关系。另外,自己也要避免表现出攻击行为,千万不要体罚宝贝。研究证明,宝贝不但模仿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模仿不恰当的行为,体罚只会让宝贝学会以暴制暴。
4、让宝贝看到好的榜样
你可让宝贝接触表现温和行为的宝贝,并给表现好的宝贝奖励。当他看见因这种行为而获得奖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效果。要教会宝贝新的行为方式,给他机会观察别人如何实施要求做到的行为。
5、帮助宝贝变得自信
有时候,宝贝采取攻击行为以应对各种挫折和羞辱。如果能帮助宝贝变得更舒适和自信,他就会更少攻击性。
6、对宝贝的攻击行为叫停
当宝贝对别人发生攻击行为时,把他从攻击的环境中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吵闹,比如把他送到自己的房间去。
7、父母也要安静下来
在宝贝大发脾气时,你应该让自己也静下来,不要对宝贝大吼,可带着一本杂志到洗手间去,等一切平静下来再出来,这样有助于你恰当对待宝贝的行为。
导读:阅读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幼儿的阅读,与其说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活动。
困惑1孩子为什么迷电视不迷书?
“我的孩子看电视津津有味,还特别迷恋卡通书,对科普知识的书不屑一顾。我怎样才能让他爱看书呢?”
原因:
1.从小没有培养阅读的兴趣,等孩子上小学后才来培养就比较困难了。
2.家里整天开着电视机,每天花上三个小时看电视的儿童都不喜欢看书,如果迷上了打怪兽等计算机游戏,而不懂得控制时间,他也是不会喜欢看书的。
3.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时常会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读书积极性。最常见的是孩子在书店想买书,父母却说:“家里那本你还没看﹗”
措施:
1.“尽早阅读就是一切。”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就可以培养他的阅读兴趣,“爱他就陪他阅读吧!”
2.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到图书馆。
3.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留意到你的阅读的习惯。
4.对孩子的读本表示兴趣,并多加留意孩子阅读什么刊物。尝试与孩子一起讨论及交流阅读的心得。
困惑2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吗?
“我的孩子5岁了,每天晚上我都给他讲一个故事,可是,孩子听过的故事就不愿意听第二遍了,这样我得一天换一个故事,我该怎么办呢?”
误区:亲子阅读就是给孩子讲故事,不需要让孩子参与阅读。
正确的做法:
1.应尽早让儿童从口语过渡到书面语。亲子阅读不是给孩子讲故事,而是给孩子读故事,家长在为孩子逐字朗读的时候,可以一边用手指出书上的字,引导他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这样就把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从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认识了很多字,丝毫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这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
2.让孩子试着跟随大人一起朗读。大人每次朗读所使用的语言都应是规范并且相同的。随着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孩子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语言。于是,在大人朗读的同时,他也开始试着跟随大人一起朗读。通过这样的模仿,孩子开始从被动地听故事,一步步参与到阅读中,并最终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大人还可以把以前阅读过的故事拿出来再次阅读,这时由于曾经接触过这个故事,孩子会像遇到一个老朋友那样兴高采烈。此时的分享阅读,已不需要家长的太多参与,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即可,孩子会觉得自己真正独立地进行了朗读,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困惑3阅读就是孩子自己看书?
“我经常给孩子买书,孩子也很爱读书。可是孩子还总是缠着我问书里的东西,搞得我很烦。我认为阅读就是孩子自己看书,对吗?”
误区:家长忽视了早期阅读与对话、游戏、讨论等社会交往活动的结合,忽视成人对孩子阅读的支持和示范作用。
正确的做法:
1.亲子阅读很重要。阅读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幼儿的阅读,与其说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与家长共同游戏的活动。
2.孩子的好问,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好奇心。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师,当然应该解答孩子的疑问。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
困惑4看图画算不算阅读?
“我的孩子7岁了,还特别喜欢看那些很幼稚的图画故事书,正常吗?”
误区:早期阅读指的是年幼的孩子,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正确做法:图画故事书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阅读图画故事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可帮助学前儿童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及审美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好图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并结合上下文和图画学习生字词。因此,即使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图画故事书仍然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困惑5早期阅读=识字?
“我经常给孩子买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图识字之类的书,现在我的孩子刚满4岁,她已经能认600多个汉字了!我这样的做法对吗?”
误区:早期阅读不等于识字。
1.识字和阅读不可分,不能脱离阅读谈识字。现在市场上的识字卡片实际上就是脱离了阅读的识字。在阅读中自然识字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
2.孩子会识字,但不一定会阅读。有些孩子认识了很多字,但缺乏阅读兴趣。他们即使认识了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却不能把所有字的意义连贯起来,完成对整个句子意义的理解,表现出阅读理解能力差的问题。
3.早期阅读的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
家长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让年幼的孩子进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并不在于让他在阅读中学习到多少知识,而是让他掌握一些与阅读活动有关的基本技能,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今后的正式阅读。
困惑6阅读是孩子上学以后的事?
“孩子还没上学,还没有一定的识字量,怎么可能阅读?”
误区:一是忽视早期阅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是过于强调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忽视了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伴随学习。
正确的做法:
1.有关研究表明,早期阅读的起始时间以9个月到1岁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适当,孩子早期阅读能力就可能较早出现。
2.有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即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儿童的早期阅读至少具有以下5个积极作用:一、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二、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三、孩子智慧发展的钥匙;四、有助于发展今后学习所需要的阅读技巧;五、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导读: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小逸今年3岁了,简直就是一个小“破坏狂”。家里稍微结构复杂的东西都会被他拆得乱七八糟,但又装不回去,很多玩具都因此“死无全尸”,还有很多贵重的用品也不能幸免于难,着实让人心痛。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是好是坏?做父母的该如何面对?
孩子破坏东西的原因
1、对新事物的好奇。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一种好奇心,促使小儿去探索。在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表现出喜欢拆卸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拆后往往不能重新装上,于是被家长视为“破坏”。
2、情绪发泄。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心情不愉快时就可能以摔东西来发泄不满,受到家长指责后不服气,为了报复将家里的东西毁坏。
3、吸引大人注意。当孩子感到寂寞或是受到冷落,有时也会以摔东西来吸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4、动作还不协调。小孩的动作发展还不很协调,由于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又不能像成人那样集中,难免摔坏东西。
如何看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做父母的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正确引导。一般来说,1-2周岁的孩子,既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有道德标准,更没有价值观念。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拆拆小玩具,看起来是破坏,其实是从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当看到孩子将房间搞得一团糟,玩具被拆得七零八落,正丢在一旁,家长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思考、敢于创造。当然孩子有时生气,会使性子,发脾气,故意把东西弄坏。大人对这种破坏性行为,要坚决制止,而且要弄清孩子不高兴的大兵团,有针对性的教育。
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建立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可以碰的概念。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同时,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一些组合式的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孩子手里的东西要少棱角且质量好。
导读: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个案:
朴女士的孩子现在6个月,是个胖嘟嘟的男孩。采访时孩子正在婴儿车里睡觉。孩子3个月大时,朴女士就给他放《三字经》的录音,还有钢琴曲。她家的宝宝最爱听舒缓抒情的曲子,只是一听快节奏的笛子之类的音乐,就会表现得很烦躁。朴女士在每天下午宝宝心情不好时放给他听,宝宝最喜欢一边别人给他洗澡一边听舒缓的曲子。另外,朴女士每天跟宝宝一起做“亲子操”,一边有节奏地轻轻地抻宝宝的胳膊、腿等关节,一边逗他开心。朴女士反映宝宝爱看电视屏幕,只要开电视他就死死地盯着不放,电视里有人笑他也跟着笑,电视里有人哭也会把他吓一跳,孩子对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
朴女士还告诉记者,宝宝喜欢抓东西,经常抓过纸来撕,只要宝宝玩得高兴,不把纸塞进嘴里,她一般不会阻止;宝宝还特别钟爱吃手,尤其饿时吃得最厉害,她也不会阻止,只是勤给宝宝洗手。
专家点评:婴儿在3个月时就给他放《三字经》,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音乐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喜欢可以给他听;“亲子操”利于婴儿骨骼肌肉的生长,但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婴儿撕纸、看电视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吃手的问题需耐心疏导。
专家支招:
给宝宝以足够的“破坏空间”
李教授提醒宝宝的父母们“撕纸”行为几乎是每个婴儿都会有的,家长不必在意。因为对于婴儿来说撕纸时破坏物体所产生的“咔嚓咔嚓”的声音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而且撕纸等活动是婴儿在尝试体验改变物体形状的快感,婴儿正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感受外界物体属性的。因此,家长不仅不应阻止,反而应该给婴儿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纸撕,但要慢慢告诉婴儿像书之类的不能撕,更不能把纸塞进嘴里。
让宝宝看电视感受五颜六色
电视屏幕的影像不停跳动变化,而且五颜六色,声画俱全,婴儿很喜欢。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他们会形成对颜色的认知,所以孩子爱看就让他看,只是要注意尽量选择动画片等适合孩子观看的内容,还要注意和电视屏幕保持一定的距离,音量不要太大,免得孩子受惊吓,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宝宝吃手要耐心疏导
李教授指出,婴幼儿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旦固定化了纠正起来很困难。一般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3个月,如果要巩固这个习惯还得3个月,因此纠正时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李教授说,其实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都会有吃手的习惯。因为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寻找到一种最便捷的替代和自我安慰的途径———吮吸手指。这是孩子自娱自乐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孩子饿了或无聊了,用吃手来表达。如果想纠正,不要硬性责骂强迫孩子禁止吃手,家长语言、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多给宝宝肌肤相亲,宝宝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方法可以是多给宝宝念儿歌,多和宝宝说话,让他多动嘴或给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把他的手占住,尤其要把玩具放在孩子最习惯吃的那只手上。这样分散他的注意力,慢慢他就会改掉吃手的习惯。
幼师资料《宝宝喜欢搞破坏的原因》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厌学原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