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些孩子不爱洗澡,很可能是婴儿时期就有了不愉快的洗澡经历,导致长大后的害怕而不愿意洗澡。原因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有些孩子不爱洗澡,很可能是婴儿时期就有了不愉快的洗澡经历,导致长大后的害怕而不愿意洗澡。原因大致有下列几方面。
1、水温不适:给小儿洗澡的温度要适中,夏天水温以37oC-38oC,冬天水温为39oC-40oC较适宜;有条件的可用温度计测量一下;
2、抱得过紧:这会使婴幼儿受惊或被激怒;
3、洗澡水或沐浴露溅到五官;
4、玩得高兴时被洗澡干扰;
5、父母不觉得洗澡是件好玩的事,只一味清洗,同时加上一些责备或手脚过重弄痛了孩子。
这些都可能使孩子抗拒洗澡,要让孩子爱洗澡,首先父母要放松心情,费点心思。洗澡前先告诉孩子,让他有心理准备。洗澡时,可以和孩子聊天、讲故事。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同时要选用无泪配方的沐浴露。洗完后不要忘了夸奖他是个又干净又可爱的宝宝。其实,洗澡除了清洗之外,还是很好的亲子相处时光,孩子可以从妈妈轻柔的触摸中感受到母爱,也在轻松的戏水中让亲子间身体和心灵的接触更加亲密,相信这样一来,宝宝都会喜欢洗澡的乐趣。
导读:孩子是破坏专家,什么东西在他手里都能瞬间捣毁,你生气?你教训孩子?首先你应该知道孩子搞破坏的原因。
刚给孩子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两天却发现已经被孩子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孩子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破镜重圆”……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对此,我们的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
“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幼教专家说,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很多男孩喜欢把玩具拆开,去看车子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他是沉浸在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幼教专家认为,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其次,家长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所以,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的啦?”……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幼教专家说,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二、“破坏狂”心理揭密--善意、有趣、发泄、好奇......
很多妈妈常常抱怨到:“我家的孩子简直就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立刻变成废品,弄得家里都不敢随便放东西。好像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珍惜,难道破坏东西让他很高兴吗?真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其实,对于爱破坏东西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很复杂,有很多种类型,父母需要耐心、有心地去发现,不可一棍子打死,不能轻易地以打骂来应对孩子的破坏。一般说来,孩子爱破坏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1)好心办坏了事
幼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见金鱼缸里结了一层薄冰,怕金鱼冻死,把金鱼全捞上来包在手帕里;看到盐有点脏,把盐放在淘米篮里用水淘;出去打开水摔坏了水瓶……成人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想法是好的,接着告诉孩子失败的原因。自己不懂的事先要请教大人,自己力不能及的事长大了再去做。
(2)感到有趣
有些幼儿损坏东西,并未意识到行动的后果,而是对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觉着好玩。例如把图书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撕下来折叠玩具;到田里揪下菜花、豆角、嫩瓜;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成人发现后要及时制止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这些东西损坏就再也恢复不了原样了。要适当引导幼儿兴趣,例如对爱撕书折叠的,可给孩子色彩鲜艳的彩纸,由他折叠;对爱乱刻乱写的,可给他硬纸、刻刀、彩笔及作品范例,让孩子模仿着刻画。
(3)发泄心理
因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大人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成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捣熄了煤炉,让他与家人一起挨饿;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4)满足个人需求
有的孩子因提出的要求被大人拒绝,便耍手段,迫使成人“就范”。例如故意磨破衣服、鞋子,让父母买新的。为了得到自己最想吃的东西,故意淋雨,使自己患感冒。为防止这类行为发生,大人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若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把原因告诉孩子,取得孩子的理解。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要严肃批评,且绝不能简单满足他,更不能不容分说就加以打骂。
(5)发泄心理
因爸妈未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便赌气,故意损坏东西,发泄心中的愤怒。某些被溺爱的孩子常以此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对这种故意破坏的行为,大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例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半年内不买新玩具;砸坏了碗碟,告诉孩子两周内不买他最爱吃的冷饮,以省下购买新碗碟的钱。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耍泼了。
(6)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他们对不理解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弄个明白,喜欢拆卸钟表、玩具、收音机、笔,乱按电器开关或遥控器,从而损坏了东西。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平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不能乱摸乱尝的(如电器、药品),以防事故发生。对爱动手的孩子,可为他们购买拼插、组合玩具,使他们在装装拆拆的活动中体会构造的快乐。
(7)盲目模仿心理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8)嫉妒心理
孩子见别人东西比自己的好,产生嫉妒心。由于孩子的情感外露、冲动,自控力差,嫉妒往往直接付诸行动,搞破坏行为。例如故意剪坏别的小朋友的新衣服,弄坏同伴高档玩具,摔坏同伴新书包、新铅笔盒……嫉妒是一种阴暗、狭隘的心理,它既给孩子心中带来了苦恼,也影响孩子的成长及与他人的交往。为此,爸妈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让孩子的心胸开阔起来。
(9)报复心理
有些幼儿因弱小,斗不过“强者”,便偷偷地采取报复破坏,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孩子的这种报复行为,爸妈首先要及时制止和批评,然后再问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若孩子果真受了委屈,可告诉对方父母或老师,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
三、如何教育小小“破坏狂”?
首先,家长要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你就不会面对小小“破坏狂”不知所措了?
孩子在六七个月时,开始对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玩汤匙。当孩子手拿汤匙时,会咬一咬、敲一敲,下一步就是把它扔到地上;你拾给他,他等一下又会把它扔掉。孩子的这些举动,并非故意要惹你生气,其实他已开始探究事情的因果关系。?
孩子到一岁时,已经能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如说:你会知道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电灯会亮;玩具小狗上了发条才会走。通常孩子到两岁的时候,就能从结果推想原因了,这种能力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累积而成的。所以,当孩子对某些事物一再尝试,或将家里搞得一团糟时,家长先别生气,因为对一岁的宝宝而言,这正是学习的最佳环境。?
既然“扔东西”是这阶段孩子正常的行为,作父母的就不必为此沮丧、发脾气,反而要为孩子准备一些扔不坏的东西,充分满足孩子扔东西的欲望。您可先将家中不能扔的东西收拾好,再设计一些活动,如:准备一篮大大小小、硬的软的球,让孩子尽情地、有目标地扔,训练他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孩子一再重复的实验行为,对父母的耐心的确是一大考验。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如果仅仅为了维持一丝不乱的环境而处处限制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浇灭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兴趣。?
给年轻父母一点建议:让孩子自由且安全地探索、发现与学习,只要保持环境的安全与清洁,混乱一点又何妨?
导读:阅读能力是孩子日后学习知识的基础。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会陪伴和影响他的整个求学生涯,提高他的整体素质,使他终生受益。
早期阅读对于提高孩子的智力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喜欢阅读。
1、早期阅读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阅读能刺激孩子的大脑,是健全大脑神经组织的最好方式,让孩子早阅读,可以让他们汲取知识的营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孩子的童年生活变的更丰富,更有乐趣。
2、早期阅读是孩子个性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阅读能增加孩子的交往,孩子的性格、兴趣、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与阅读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阅读,孩子可以丰富经验,增添生活的感受,培养独立的个性。
3、早期阅读是孩子今后学有所成的一个重要前提。阅读能力是孩子日后学习知识的基础。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会陪伴和影响他的整个求学生涯,提高他的整体素质,使他终生受益。
导读: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引起多动症的原因很多。
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引起多动症的原因很多,目前仍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
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
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素质因素。
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
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
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
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导读:年幼的孩子对外间事物充满了好奇,如果爸妈未入睡,或仍有客人在家中,他深怕睡觉后看不到家人做的事,所以实在不愿因睡觉错过了机会。
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都不一样,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情况各有差异,有人必须睡上八小时,也有人连续熬上数天通宵也面不改容。所以,没有人知道或可以决定别人到底需要多少睡眠时间,对待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当父母经过一天工作,正值筋疲力尽之际,希望孩子早点入睡,好让自己集中精神做点家务或早点休息,但孩子偏偏缠着爸妈玩这玩那,不管你多么努力,也难以让孩子入睡,的确令人伤透脑筋。
孩子不愿入睡的原因
年幼的孩子对外间事物充满了好奇,如果爸妈未入睡,或仍有客人在家中,他深怕睡觉后看不到家人做的事,所以实在不愿因睡觉错过了机会。
孩子的精力充沛,即使没有午睡,到晚上依然活力十足。
父母白天上班去了,孩子尽量在晚上争取接近他们,故迟迟不想入睡。
孩子日间玩得过度兴奋,往往令晚上难以入睡,或睡至半夜惊醒。
案例描述:
郑筱霖,女孩,5岁。曾经在其他幼儿园读过一年的拖班,之后在小班时转入新蕾幼儿园。这孩子的适应能力极差,几乎每天来幼儿园都要粘着妈妈,妈妈一走就马上的哭泣。直至这个学期的中旬入园时才开始停止哭泣。这孩子的语言发展不是很好,说话口齿不是很清楚,性格较内向,不会主动的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要解小便了,就只会在那边哭,等老师过去问的时候还是不说,等问是否要解小便的时候才停止哭泣,入厕。她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极差,从来不会参与集体活动和自主游戏,如大型玩具,橡皮泥,积木等等,自己一个人就这么站在旁边。这个孩子的身体很弱,三天两头的就生病。她的各方面的能力还是可以的。
观察时间:4月14日上午
观察地点:教室和户外
观察人物:郑筱霖
妈妈拉着霖的手进了教室,可是霖还是粘着妈妈。妈妈就对霖说:“妈妈今天早点来接你啊?”霖笑笑还是拉着妈妈不让走。“晚上回家的时候给你买你最爱喝的酸奶?”还是不依。妈妈在孩子的耳朵边叽里咕噜了好长时间,这时侯霖才点点头,对着妈妈挥挥手说再见。
霖就站在这个位置上一动也不动。小朋友们在玩桌面的玩具,她就站在旁边看看。我说:“小林,老师和你一起玩玩具吧?”她甩开了我的手,不要去。这样直至站到8:30晨间谈话,才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坐下来。在谈话的过程中,突然她就哭了。我问:“小林,是不是要小便了?”她点点头。我温和的说:“那你去吧。不过下次要解小便的时候跟老师来说好吗?”她又点点头,就去厕所了。
在吃点心的时候,发现她边在喝豆浆,边和旁边的布布在开心的说话,很难得看到她有这么一幕,我不去理会她。在做早操的时候,又发现她做的特别的认真,我就马上说:“小林,早操做的可真棒,请你来当小老师!”第一次,她低着头,不要上来,那我就去请了其他的小朋友当小老师。第二次,我还是邀请小林,这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开心的上来当小老师。
在集体教学活动《我的好朋友》中,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性的游戏,其他孩子玩的很开心,但是发现小林还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会与小朋友门一起来参加游戏,即使我去邀请她也不愿意上来。我根据课堂故事内容,有意的提了一个问题:“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也像这个孤单的小熊一样,没有朋友,只会自己一个人玩……”还没有等我把话给说玩,小林就开始抽泣了。我马上转移话题:“你们愿意和小林叫朋友吗?”小朋友都说愿意,昕怡还帮助她把眼泪给擦掉了,说:“小林,你不要哭了,我和你做好朋友吧。”她才停止了哭泣。
在户外活动时,她还是照旧的站在大型玩具旁边不动。我走过去,说:“小林,跟老师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吧。快来踩老师的影子哦!”我开始跑起来,小林也马上来追我。我和她玩了一下,说:“小林,你的好朋友是谁呀?是诗诗吗?”她点头笑笑。“那你跟诗诗一起来玩好吗?”我把诗诗叫来,两个人你追我赶玩的很开心。我又故意说:“小林,快去踩滔滔的影子!”“小朋友们快来踩小林的影子啊!”这一次小林和小朋友们玩的非常的开心。
回教室后,我大大的表扬了小林,因为她今天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心的玩了。还邀请郑小林和全班所以的孩子握手交朋友。小林今天很大方的和所有的孩子握手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分析:
郑筱霖的性格很内向,依恋性很强。社交成了她的问题,如果她能够克服这个弱点的话,那么她的能力还是能够很快上去的。对于她的这种现象我已经留意很久了,一直在关注,该怎么去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她的说话口齿不是很清楚,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或者上来表演的时候,孩子们总表现的很不耐烦的听她说话,至使产生一种厌恶与小朋友们交往的需求。由于身体弱,三天两头的生病,刚有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时候又在家休息了,往往复复总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还有就是对父母的依恋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妈妈的教育方式,总要在满足孩子的需求之后才可以,一旦幼儿园的生活达不到她的要求,就无法去面对,只有哭。没有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困难与体谅他人。妈妈上班都快要迟到了,还在那边和孩子磨和,一直到孩子满足为止。
在社会性上,是有很大的障碍的。一旦离开了依恋物,将不知所措只有呆呆的站在旁边看着。如何让她能够主动的与老师与小朋友们交往是要思索的大问题。
对于林的这种现象,我只有耐心的交谈与聆听。不过通过我一学期的交流林在情感上还是认同我的,喜欢我的。因此我可以在这方面着手来帮助她克服弱点。每一次与她的交谈,我总会耐心的询问与关怀,不会很简单的批评与斥骂。在对解小便的现象上,孩子的心理是要求知道的,她本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老师直接的表达,因此,我只有在循循善诱中去帮助她主动的表达。因此乐意表达是问题的关键。
在早操上面是她的优点,因此,我抓住这点,让她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表现自我,感受到荣誉感与自豪感。刚开始是有点害羞,但不必强求,留给她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考虑,这是她能够大胆当小老师的关键。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也出现了一个急于求成的弊病,使得她感到很羞愧很难堪,打击了幼小的心灵,不过还好有救场。在户外活动中,不能够要求她去主动的和孩子们玩耍,这对她来说是很难的事情,因此,在平时我发现她还是很喜欢玩这个踩影子的游戏,我就先主动的和她来玩,再慢慢的要求她和她的好朋友来玩,最后是集体的玩耍,层层递进,慢慢的适应,感受与同伴与老师一起玩耍合作活动的乐趣。
在不懈努力下,目前小林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和孩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能够大胆的来表现自己,喜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演节目以及来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深深体会到多给孩子一点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她的发展将会是无量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