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告别心理障碍

11-09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幼儿园教师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提前准备参考资料。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幼师资料有哪些内容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告别心理障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目前中国有三千万患有各类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家长应用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同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三千万患有各类心理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如何让他们在承担着繁重学业的同时,更加快乐而幸福地成长?如何培养乐观自信的儿童?家长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社会支持?本刊选载专研积极心理学的刘翔平的《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感觉良好》两本书。

刘翔平博士为我国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评估专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翔平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刘教授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有深入研究。他主张从改变人对事物错误的看法入手解决心理障碍,一方面要解决人的社会认知障碍,因为这个障碍歪曲了一个人对自我、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导致情绪困扰;而另一个方面就是解决人对自然界的认知障碍,即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数学障碍和书写障碍等。

大大咧咧也许更能生存

乐观孩子更容易成功

事例:一天在饭店里,我看见一个母亲带着一个说客,大概是孩子的姨妈,对一个中学生讲学习的道理。“你看见大街上扫马路的人了吗?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的你就是这个样子。要想成为人上人,就必须有一个好成绩,必须考上大学。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就要失业,就没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你看你叔叔,清华大学毕业,现在是工程师,一个月挣一万元,你看你舅家的小军,没考上大学,开出租车,没日没夜地干活,每月还挣不到两千元。”

刘翔平解读

如果我们一味地告诉孩子,不许做什么,不能犯错误,如果犯错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能建构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吗?如果一味地强调错误的代价,孩子们自主性和自发性如何才能培养出来?

在我们的文化中,家长和教师时常压抑孩子的成长,不能使孩子的乐观、积极和自发性顺其自然地表现出来。许多所谓的好学生,学习努力认真、能考上好学校,是以恐惧失败为动力的,他们的高分是以牺牲心理健康为代价的。

而那些乐观、大大咧咧、对危险和失败不敏感的人,那些对于恐惧的结果不焦虑的人和对恫吓不害怕的人,更加容易在学习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由于过分安全,他们不易在压力下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艰苦的作业,所以,考试的分数自然不如其他人,但这些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可能是较为高的,承受力较强。也许将来做生意、创业、开饭店的独立生存能力比分数高的学生要强一些。

胆量能练出来

让孩子战胜约拿情结

事例:约拿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他虽然有天赋,但缺少抱负,逃避责任,学成之后不去传道,于是上帝让鲸鱼吞噬了约拿,在鲸鱼肚子中呆了三天三夜后,他开始向上帝呼救,上帝命鲸鱼将其吐出来。后来,约拿终于醒悟过来,决心成为一个伟大的布道者。他变得自信,四处讲学,最后成为一名著名的牧师。

刘翔平解读

在一个社会中,当害怕失败和被淘汰成为唯一行动力量时,我们就只能停留于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人潜能就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为此,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成长,增加向成长方向的动力,减少对失败的恐惧。要让孩子相信,人人都精彩,人人都拥有不平凡的力量。我们可以回到马斯洛的一个说法,他号召人们不要害怕自己的杰出,要战胜约拿情结。为此,家长要鼓励孩子从事没有把握的事情,有创造性的但要冒一定风险的事情。胆量是通过行为练习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让孩子学会克服心理压力


导读: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所以,父母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目前,不仅是成年人有心理压力,孩子也不例外。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呢?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所以,父母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有些同学做得不一样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愿跟着别人一起逃学、不愿在考试时跟同学一起作弊、不愿偷着学抽烟等等。他们会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会由此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坚持原则,不对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要孩子知道,压力人人都会有,父母也常常会有烦恼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说教之嫌,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这样可以加强孩子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交给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办法。孩子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心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在课后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及所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父母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健康成长。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目前,不仅是成年人有心理压力,孩子也不例外。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压力呢?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是什么、压力来自何处。所以,父母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要专心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有些同学做得不一样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愿跟着别人一起逃学、不愿在考试时跟同学一起作弊、不愿偷着学抽烟等等。他们会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被孤立,也会由此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坚持原则,不对的事就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要孩子知道,压力人人都会有,父母也常常会有烦恼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说教之嫌,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尊这样可以加强孩子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交给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办法。孩子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关心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这对疏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在课后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的兴趣及所长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父母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健康成长。

家长帮助孩子告别社交恐惧


导读:社交恐惧症患者诸多因子(如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渡保护等)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是父亲尤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和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表现明显。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

社交恐惧症患者诸多因子(如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渡保护等)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是父亲尤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和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表现明显。

社交恐怖症的形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影响很大,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本文从父母教养方面来探讨本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对象

研究组病例来源于本院95-99年心理门诊52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关于社交恐怖的诊断标准;对照组为社区防治工作中随机抽取的健康者52例。排除精神疾患,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2.5±5.68岁,最大者36岁,最小者16岁;研究组文化程度:大专13例、高中及中专14例、初中17例、小学及文盲8例。农村家庭者34例,城市家庭者1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之别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方法

使用C.Perris编制的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量表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分量表,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分量表,共11个分量表。

结果

社交恐怖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社交恐怖症患者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中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0.52±6.63/44.48±6.88,t=4.56,P<0.01;母:52.84±7.72/49.46±7.69,t=2.24,P<0.05)。父亲的“严厉、惩罚”因子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父:15.71±4.20/20.68±4.57,t=5.77,P<0.001),母亲项则无明显差异(P>0.05)。父母的“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组(父:8.82±2.67/12.21±3.01,t=6.07,P<0.01;母:11.88±2.96/13.49±3.82,t=2.40,PP<0.05)。“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及“过度保护”因子分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社交恐怖症患者存在着诸多因子方面的不良教养方式,父母尤其父亲对其明显缺少情感的温暖、理解;父亲的严厉与惩罚又明显多于正常组;父母尤其父亲对之更有过多的拒绝和否认。

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感情的温暖、支持、鼓励及理解,会使之产生孤独、被遗弃感,于是在社交中也同样带孤立无援、被冷落感从而阻碍社交并由此产生社交恐怖;父亲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以免“露丑”,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不现自己以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但由于动机过强,反而在社交中显得更紧张、局促、笨拙,而使病人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中。上述影响社交恐怖症的几种不良教养方式中,又以父亲做的更差点。

“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两因子虽父母均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但父亲差异更为显著。“惩罚、严厉”因子仅父亲与正常组差异显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扮演着强者的角色,所以父亲在子女心目中更“严厉”,这方面的负性影响更突出。

因此,为预防社交恐怖症的发生,使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应重视父母对子女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要尤其重视父亲的作用。

孩子看书串行是阅读障碍


导读:阅读障碍涉及了视觉、听觉、语调、语速、记忆等多方面问题,在表现上也各不相同。

成绩差就等于贪玩不好学?或者就是因为他们太笨了?专家可不这么认为。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中,70%以上都是由于阅读障碍引起的。

记字慢、看书串行都是阅读障碍

乍听这个词,可能家长们会觉得陌生,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刘翔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阅读障碍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学习障碍,出现率高达10%—30%。

具体来说,阅读障碍涉及了视觉、听觉、语调、语速、记忆等多方面问题,在表现上也各不相同。比如,有些孩子在识字方面有困难:记不住字,刚学的就忘;错别字连篇,经常多一笔或少一笔;有时还会把文字的左右弄颠倒。有些孩子则在阅读时出问题:朗读时增字或减字;听写成绩很差;阅读时必须用手指着,不然就串行等。其他如精力难以集中,思维跳跃快;方向感、距离感差;学习很容易疲劳等,也都属于阅读障碍。

早治疗就能克服

刘翔平说,目前看来,阅读障碍是个很复杂的“病”。“视觉、听觉、大脑神经功能障碍都是引起阅读障碍的原因。”所以,在治疗上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如果视而不见,或是治疗不当,孩子还可能因为总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变得自卑、胆小,并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美国专门成立了阅读障碍协会,号召家长、学校更好地发现和帮助有阅读障碍的儿童。而在英国,也有着相似的机构,他们将阅读障碍作为一种病来进行专业治疗,治疗效果很不错。

伦敦卡斯商学院的朱莉·罗甘教授在她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指出,在英美企业家中,每3个人中就有1个曾是阅读障碍患者,比如人尽皆知的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曾是一名阅读障碍患者,而现在,得到了适当治疗的他,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换个颜色,多做标记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阅读障碍的症状,千万不要责怪孩子,一味强迫他们学习。”刘翔平指出,首先,应该鼓励孩子,多对他们说“你能行”、“有进步”,以帮助孩子消除对阅读的恐惧;接下来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孩子进行矫正,例如可以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垫板,放到书上,帮助他们集中精力;教他们一边阅读一边在重要的词语下划横线,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这样能促使他们边读边思考;多让他们看些感兴趣的故事,并听孩子讲。如果阅读障碍比较严重,还要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矫正治疗。一般来说,只要在小学时干预,就可以克服阅读障碍,这对孩子的学业和人生有重要作用。

父母要及早发现孩子智力障碍


孩子生下来以后从不哭闹,吃吃睡睡,很少给你添麻烦,你不要以为这孩子很“乖”,其实,这孩子可能有智力方面的问题。这种“乖”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和反应能力较差的缘故。

由于家长们的误解,致使这些孩子的智力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得不到早期的训练,很多孩子直到上学后出现了学习困难,才知道这孩子智力发育迟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用训练来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则越来越难以奏效。所以早期观察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非常重要。

婴幼儿智力障碍的行为表现主要有:

1、很晚才出现微笑。正常婴儿2-3个月会微笑。

2、视觉功能发育不良,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眼神不会跟踪亮光或物体。

3、对声音或声响缺乏反应。

4、咀嚼晚,喂养困难,当给固体食物时,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5、会走路后两脚依然相互乱撞,到2-3岁仍有这种现象。

6、正常孩子在3-4个月时,经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双手。但智力低下的孩子在6个月后持续有这样的行为。

7、正常孩子在6-12个月后,经常将东西放进嘴里,当手的动作比较熟练时,就不再用嘴。但智力发育落后的孩子用嘴的动作持续到很晚,有时到2-3岁还把玩具放进嘴里。

8、正常孩子在15-16个月后就不再把东西随地乱丢,而发育迟缓的孩子持续的时间要长。

9、正常孩子在1岁时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孩子持续时间要长。

10、在清醒时,智力低下孩子有磨牙动作,而正常孩子没有。

11、智力低下的孩子有时需要反复或持续刺激后才引起啼哭,哭时经常发出喉音,有时哭声尖锐或尖叫,有时哭声无力。正常孩子的哭声常有音调变化。

12、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是智力低下儿童的重要特点。

13、智力低下儿童多表现为多睡和无目的地多动。

除了观察上述行为以外,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心理医生可以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来测查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家长应该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龄孩子比较,不要自以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或寄希望于他们长大会聪明。发现了问题,仍忌讳求医,这样会耽误孩子最佳训练时间,造成终身遗憾。

如何对抗孩子的选择性障碍


“老师,我喜欢黄色还有紫色。”

“老师,我可以一个涂红色,一个涂橙色吗?”

“老师,我可不可以两个都要啊?”

“老师,这个我也想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便开始思考起来,二选一有那么难吗?其实我起初并不是从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细节中发现这些并不是很起眼的小问题。而是因为我自己,我一向给自己定位为“选择性障碍”,可能我这么说自己并不是很确切,但是我就是觉得,就我个人而言,做决定真的很难,二选一更难……和孩子们一样,生活中遇到问题我就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不知道如何选择。经常会问我身边的人,红色好还是黑色好?放这张图片还是选那张图片?到底是现在还是呆会呢?去还是不去?

从自己身上的点点滴滴发现,原来孩子们有时候也和我一样,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就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发五角星,让孩子自己选一个颜色或者图案,但是往往有很多孩子在选的时候要考虑很久,左看右看都下不了决定。老师说请快一点,选哪个意义都是一样的,然后他们就不得不快点做出选择。还有就是画画涂颜色的时候,我也发现一部分幼儿,看着蜡笔“研究半天”,才选出要涂的颜色。还有个别幼儿,选一个颜色准备涂了,结果想了想又把选的蜡笔放回盒子,然后换一个颜色涂。

生活中的选择题太多了,面对这些矛盾的选择总是左右为难。相信不单单只是我有这些困扰吧!因为我发现身边有还有同事、家人、学生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如果来“对抗”我自己所定义的“选择性障碍”呢?

以我的困扰,我的经验来举例:

一、一一对比,排除选择就像四选一的选择题一样,几率只有25%,当你不确定答案,但是似曾相识的时候你该怎么选择呢?一般我会选择用排除法,针对每一个答案,找出突破口,排除疑虑的地方,剩下最后一个相对可信的答案。当然,这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例举方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对个人喜好而言,不过对我来说还是蛮有用的。

二、逐一询问,征求意见一般孩子在幼儿园碰到这样的问题肯定来询问老师,或者小伙伴;在家就得征求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意见啦。而我们,则会选择同事或者比较亲近的人,也是因事而论。听取大众的意见,然后进行对比、选择,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哦。

三、细细思考,扪心自问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得自己做选择,虽然你做的选择在某些时候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也必须去做,那么就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那样做的结果又会怎么样?把能够预料得到的答案思考一下,或者把摆在面前的选择题细细斟酌,然后问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么样的结果。

四、理清思路,请教专家找一个有见解、有学识、有经验的专家来帮你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远比一个人静静揣摩,独自钻在牛角尖里要好的多。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意义就在这其中。所以有时候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再聪明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指引。

相信很多人在我所定义的“选择性障碍”上还有更多的经验和方法。我只是从我身边的孩子、同事和我自己身上谈了谈一点小想法。

一个人的一生都要做很多的选择题,会想、会思考的人会做更多的选择题。有时候别太“细心”,有时候别太“多虑”,有时候别太“计较”,有时候别太“用心”。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心态,适当的处事方式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一生的选择题,在矛盾中突破障碍,在选择中把握机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孩子告别心理障碍》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障碍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