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入园难现在已经成了现在很多大城市的普遍现象,从4月份幼儿园报名前的宝宝择校难到9月份入园后的宝宝适应难,相信很多妈妈们为了宝宝入学的事情都已经心力交瘁。而各大育儿网站上也相继出现妈妈们的求助,诸如孩子入托后日渐消瘦,不合群,不好好吃饭等问题相继成为妈妈们的困扰。
根据最近上海某知名幼儿园的一份调查显示,2~3岁的宝宝,他们多是第一次入园,第一次长时间的离开亲人,第一次独自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
这份调查还显示,宝宝入园之后,对于妈妈们来说,最焦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情况:85%左右的孩子哭闹不肯上幼儿园;60%左右的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变瘦了;78%的父母担心孩子入园后会吃什么,老师是否会指导孩子吃饭。
针对这种现象,不少育儿专家指出,这是大多数新入园的宝宝都会碰到的问题,宝宝在初入园的一两个月会表现的特别明显,父母大可不必太过担心,这是宝宝从熟悉的家到陌生幼儿园心理焦躁和安全感缺乏的表现。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这种心理焦躁和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相关专家也指出因为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之后,主要的生活中心从家转移到了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妈妈们虽然无法全天陪同,但可以在宝宝下课回家后及时跟宝宝沟通交流,来改善孩子的这种焦躁心理和对新环境的不知所措。在饮食方面,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宝宝会经历一段适应期,可能会变瘦或者不爱吃饭,妈妈们要注意对孩子的引导,并适当为宝宝补充营养,确保宝宝顺利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作为80后一代的父母,从小难免娇生惯养,多少有点自私和任性。记得刚生完孩子的时候,同事打电话过来开玩笑说:“我很难想象一个大孩子带着一个小孩子的景象是如何的。”是这句话促使我一定要做一个成熟的好妈妈。俗话说:“家庭教育无小事,生活无处不教育!”教育孩子就要从点滴开始,从自身出发,做孩子的榜样。以下是我这几年来教育女儿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一个口出脏话的父母,有何资格去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父母,有何资料格在孩子面前谈论道德与素质?一个言而无信的父母,有何资格去给孩子解释“守信和真诚”的意义?坚信这三点是我们做人的真谛,也是这个真谛带着我开始起航在我身为人母的航线上。
二.学会沟通,尊重孩子。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是传递情感的纽带。别将孩子当孩子看,她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孩子,给她一些发言的权利。我相信受人尊重的孩子更自信,受人尊重的孩子更懂事。
三.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做孩子的玩伴。
玩是孩子的天性,连老人们也常说“会玩的孩子聪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对世间万物充满着好奇和探索欲望,作为父母我觉得应该鼓励孩子,支持孩子,让她去探索其中她认为的快乐。每当女儿邀请我加入她的游戏世界时,我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在手头的话,我总会欣然接受。有一次,我女儿问奶奶要几张白纸,奶奶给她找了几张彩色图画纸,女儿不高兴了,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几张纯白纸,一拿到手,女儿就用剪刀喳喳喳剪的稀巴碎,奶奶见此状,发火了:“你这孩子,奶奶好不容易给你找到了白纸,你不好好画画写字,你居然把它剪成这么碎,以后你别指望我再给你找纸了。”女儿是个倔脾气的孩子,一听奶奶骂她,唰地把剪刀甩老远,不理人。我看了,走过去问:“怎么了呀,发这么大的火啊?”女儿理直气状地说:“我要办事情,奶奶给我捣乱。”我也好奇了,就问:“你要办什么事情呀?”“我要开超市!”我一听女儿要开超市了,也假装高兴地不得了:“哇,不得了,我女儿要做老板了嘛,那妈妈等着你的超市开出来,我来扮顾客买东西,好吗?。”女儿一听早把不高兴的事抛的九霄云外了。于是就在指甲般小的纸上,用铅笔写上“13.00,15.00,21.00,35.00…”一会儿,果粒多上,乳娃娃上,牛奶上,杯子上,玩具上….标满了“价格”,还用自己的早教机当成收银台,高兴地站在那里等着“顾客们”来购物。于是我就成了她唯一的顾客,两个人玩的津津有味,整个晚上,我都喊她“王老板”,连最后睡觉时,我也说:“王老板,早点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开店做生意呢。”
四.和孩子一起学习,做孩子的同学。
天妃幼儿园以阅读为特色,整所学校都具有着浓浓的书香气氛,每次走过阅览室的走廊上时,总会提醒我,要让孩子多看书,多背诗,园长曾说过“让孩子背诗,不一定要让孩子懂其意,主要是让他学会记东西,对提高记忆力非常有帮助。”所以,我和很多家长一样,会去教孩子背些诗词,不过我或许和其他家长不一样,因为我会选择一些自己也不会背的诗词,这样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背,不会给孩子有种妈妈像老师的感觉,让她觉得自己和妈妈是同学,我们可以平起平坐,共同进步了。
五.多点鼓励和赞赏,少些批评和责备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所以教育女儿
看到xx妈妈如此重视老师的意见,在家里又花时间、又花精力、还动脑筋,关注、陪伴、引领着孩子的成长,我很感动。
好多年轻一代的小爸小妈们自己都没有长大,常常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如果学校真的能承担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那么所有的学生就没有任何差异了,正因为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因而世界也就变的那么立体而有色彩。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养、追求知识、性格开朗、有很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做家长的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榜样,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所规范,正如小树刚刚长出来的时候需要一根水泥柱子帮助他长得正且直一样,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我们随时、耐心地矫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长得健康又漂亮。
不需要多么成功,只要做个有家教的孩子,父母就一定能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
我很理解他的心理,但是并不认同他的做法。儿子已经三岁了,上小班,应该是个棒小伙了,他将来要独立去适应社会,并要学习着懂得谦让照顾老人妇女儿童,如此让爸爸牵挂的孩子在家里一定被百般呵护,那他将来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呢?
作为青壮年男人,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肯定不只限于照顾好孩子,虽然我很希望爸爸们能分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但目的是让孩子们更阳刚,让男孩们更有男子气,而不是连上幼儿园都依依不舍啊。既然孩子白天上幼儿园,那就放心交给老师,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适应能力和独立能力。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外婆或奶奶身上的,也有少部分妈妈会这样,不过在我从业的二十多年中,近几年来这种“黏糊糊”的爸爸越来越多了,不知道是现在的爸爸更爱孩子了,还是现代人的性别差异越来越不明显了?
每一个孩子在12岁以前都是具备情感灵心的,他们还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灵心。什么是情感灵心?你可曾发现孩子无故大哭,没完没了的大哭?那是孩子在发展自己的情感灵心。曾经在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的人们经常对孩子说吓唬的语言。
“你要是再哭我就把你卖给别人!”
“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把你人到外面去!”
是的,这样的语言,我们都知道不好,可是怎么不好呢?那些言语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是没有感情的人,孩子,你要学会按我的方式生活。卢安克说:“你们为什么要那样对孩子说话,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哭,让他们乖些吗?可是那样你就伤害了孩子的情感灵心,那以后等你老了,孩子拿什么来爱你?”。
在坚硬的,没有感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定是一个没有心的机器人。在生活中,你常常见到没有爱的人吗?他们视万物为草芥,没有真实的情感,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这样的孩子从小一定生存在那样的环境中。
严厉的打骂、挖苦、责备会给孩子带来缺少情感的世界,然而过度的溺爱也会造就坚硬、缺少情感的孩子。因为溺爱就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所有的爱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你见过农村的老人是怎样与孩子打招呼的吗?他们从来都不要求孩子先向自己打招呼,也不用粗鄙的言语去逗弄孩子。他们把对孩子的爱,可以说是对世界的爱都掏出来,用脸来表达心的微笑。“额娃亲滴很!”试试,也学着我们先辈的样子来几个这样的微笑,看看是不是大不相同!
孩子在有情感的世界中,获得情感灵心!孩子将成为有情感的、有爱的性情中人。我曾听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们说,她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去给孩子打招呼。那是因为她们还不理解社会是教育孩子的大环境,而社会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创设。当我们充满爱意地向你身边的孩子真切的交流时,你就是给自己的孩子上了最重要的一课,而当你不断地将这样的行为内化后,自己的情感灵心也会大大的发展,你会发现爱意充满了自己,胸间的心热情澎湃!
培养一个孝顺的儿女,仅有情感灵心还不够,还要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感情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要真实的表达,无论是正面的情绪,还是反面的情绪。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在宽容中失掉认识他人感受的机会。
真实的表达情绪,带给孩子的是真实的人,相反,就把弄虚作假带给了孩子(在表达真实情感的同时,自己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对孩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孩子拥有了情感灵心,又了解父母的真实需求的时候,孝顺之道也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孩子需要适应期,很容易理解,老师需要有一个和宝宝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容易理解,那么家长为什么也有适应期呢?
这里所指的家长是指带养宝宝的人,她可能从宝宝出生一直带到宝宝入托,在此期间和宝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一旦宝宝上了托班,便有失去一样随身物品的感觉,每天好像掉了什么东西,很不习惯。于是宝宝不在身边的时候,脑海里总牵挂着,担心宝宝的冷暖和饥饱,担心宝宝的情绪。此时家长已经不知不觉有了焦虑情绪。
家长如果能正确理解这种适应期,相信老师会照顾好宝宝,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适应新环境,有坚定的信念让宝宝去经受这种必要的锻炼,那么这种适应期就会顺利度过。
有的家长喜欢躲在教室外面偷偷地观察孩子的情况,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孩子迟早会发现那一双熟悉的眼睛(孩子尤其是不会说话的孩子心灵感应的能力特别强),一旦发现,孩子对班级活动就会失去兴趣,便会不停地寻找,找不到就会哭。如果长期有一双眼睛在悄悄观察她,可能会引起孩子心理焦虑甚至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请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请相信老师有无限的爱心。因为这是让宝宝健康成长的唯一的选择。
相信《80后妈咪的科学育儿观》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儿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