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12-28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暗示——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


儿童善于模仿,所以成人的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暗示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品质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父母,你注意到暗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吗?你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暗示方法呢——

调查:

家长“无声教育”令人忧虑

12月21日,在翔龙山机关幼儿园,一位年轻的母亲接到自己女儿后,恰巧遇见了买菜回家的同事,孩子的母亲喊女儿跟“阿姨”打招呼。女孩迟疑了一会儿,没有吱声,母亲解释说:“这孩子就这样,从小遇事就很害羞、胆怯,怎么教都不会。”同事善意笑笑道:“女孩子嘛,性格比较内向腼腆,这很平常。”女孩听到后,下意识地闪避在母亲身后,把头埋得更低了。

记者随后采访了这位后来得知叫周仪萌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女儿平常在家里还比较活跃,遇到陌生人或在公众场所时,就变得特别拘谨,不仅不爱说话,不敢表现自己,就是碰到熟人,也很少打招呼,她不知道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

12月23日,在市中区大洲广场,记者看见一对夫妇陪着父母、带着孩子在广场散步。孩子只有几岁大,但非常活泼,趁家长聊天时,从父母手中挣脱后,一个人在旁边玩耍,不小心摔倒在草坪中,父母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问:“宝贝,是不是摔得很疼?”孩子的祖辈则当着孩子的面埋怨父母没有照看好孩子。记者注意到孩子在摔倒时并没有哭泣,在父母及祖辈采取一系列行动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并且越哭越厉害,孩子一会儿说腿痛,一会儿说肚子疼,一直被父母搂在怀里边走边哄。

在记者采访中,有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很挑食。12月23日晚,在邱家嘴某大型超市内,家住南环路266号的李建宏带女儿李瑗佳购物,在蔬菜摊位上,女儿指着菠菜与土豆说:“这里有妈妈爱吃的菜。”李建宏说:“我们今天主要买佳佳喜欢吃的鱼和排骨。”李建宏告诉记者说,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吃蔬菜,周末特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食品。当记者问女孩挑食吗?女孩说:“爸爸喜欢吃鱼和肉,我也喜欢吃。”

分析:

家长消极暗示误导孩子

针对以上现象,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骊龙主治医师。他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接受暗示对象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在潜意识中发生变化。暗示在本质上是情感和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即心理机制受到外界刺激作用,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从而支配个人行为或思想。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它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与说理教育相比,正确的暗示更有利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含蓄委婉,无形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除了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外,还可能误导孩子接受某种错误的信息或概念。”

他具体分析道,例如,家长以“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解释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胆怯内向型”,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使孩子默认了对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胆怯元素,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

又如,家长过分担心外界带给孩子的伤害,在表示焦虑不安的状况下,也同时暗示孩子“摔跤一定会很疼痛”、“不应该脱离父母的精心照顾”等信息,一方面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脆弱,另一方面让孩子滋生了生活中的惰性,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如果家长此时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吧。”孩子则很有可能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又如,个人口味是后天养成的,最初孩子并没有对食物定义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某些孩子噘着小嘴,噙着眼泪,表示“青菜不吃,萝卜不要……”,除了自身体质不佳等因素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表现出来的偏好,也会使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厌恶感。另外,父母出于对孩子体重期望值的考虑,有可能针对孩子饮食施加某些压力,要求他们多吃某类食物,形成暗示效应,从而也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习惯。

对策:

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针对问题,熊骊龙医师说:“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积极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家长应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他说,家长在讲解道理时,可以将“理”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中点拨启发孩子,实现教育目的;在纠正孩子错误时,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时,促使其不断进步。家长在暗示教育时,要灵活运用神态表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对孩子独立能力给予赞赏、肯定的眼神,让他体会成功的愉悦;对孩子的挫折失误,给予安慰、爱抚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气与力量。家长还可以利用激将法,含蓄委婉地避免说教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发起孩子战胜困难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的四种暗示法


教育孩子的四种暗示法

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4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做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10种教育态度,孩子最难接受


有时候家长的一些教育方式,不仅孩子不能接受,甚至是反感、反抗,这说明教育态度很重要。下面介绍的10中家庭教育态度,都是孩子无法接受的,家长要注意咯!

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批评得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孩子易接受?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孩子最易接受的3种教育方式


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孩子接受溺爱方式教育的五个信号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局限于“窝里横”,虽然偶尔对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点过度膨胀了。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有点过于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却发展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这明显就是“强盗逻辑”,不跟你讲道理,反正你必须满足我!也就是说,孩子在试图控制你!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诱惑来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菜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手的。因为老人往往舍不得训孩子,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时间长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会急剧膨胀,变得目无尊长,叛逆难管。等到了青春期,就会很难控制。而且,孩子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是将来对年迈的父母的态度。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1252139371,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儿”:自己书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妈妈忙着做饭让他帮忙摘菜都不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话语尽量不要说

“不要怪他,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经常见到这样的护子心切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闯了祸别人找上门,都会用“孩子小,别跟他一般见识”来替孩子开脱,试问这个社会会以“还小”为借口原谅孩子的一切过失吗?

“乖乖吃饭,吃完饭妈妈给你买......"

听完这句话,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拿不吃饭、不上学等理由威胁你了,暂时的诱惑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是你总不能整天用这种诱惑的方法使孩子听话吧?

“桌子坏坏,打它,谁让他磕着宝宝的?”

无形之中你在告诉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过错,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关系。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对孩子的将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学会拒绝

从明天起,拒绝百依百顺,拒绝心软,不要因为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做家长:该买的、需要的咱一样也不给孩子落下,不该买的、多余的,能不买就不买。

惯子如杀子,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活的有温度、有力度、也要有“难度”,孩子一定要爱,但千万不要溺爱!

4岁起孩子必须接受性教育


英国慈善机构呼吁:4岁起孩子必须接受性教育

目前,英国两家健康慈善机构要求,要对年满4岁的孩子进行强制性性教育。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婴幼儿及家庭计划协会提到,从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在他们成年后帮助减少堕胎率和性传染疾病。该慈善机构称,可以以身体知识教育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性和两性关系的教育。

婴幼儿及家庭计划协会首席执行官西蒙·布莱克倡议,全英国政府都应该保证所有年满4岁或更大孩子在学校接受性和两性关系的教育。

布莱克说:“如果我们在整个大不列颠的国土上,都能对小学和初中的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性及两性关系的教育,所有的证据都会显示出青少年怀孕率将持续下降,并将提高强年轻人的性健康。”

布莱克说:“如果在性教育上,我们对孩子抱以很高的要求,那他们自己就会对这件事情很重视。”

他补充说:“所有证据都显示,如果从越小孩子的时候———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前,在他们对异性产生兴趣前,就进行性行为及两性关系的教育,他们就会越晚实施性行为。他们会更可能地使用避孕措施,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5日,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已经发布了一项新的草案,提出了关于孩子未来幸福的指导建议。

英国全国性质的性与两性关系的官方机构———性教育论坛,要求进行个人、社会、健康和经济教育,其中健康教育就包括性行为与两性关系的教育,并呼吁将这一要求立法成文。

婴幼儿及家庭计划协会执行官茱莉·本特利说:“并不是说要对4岁的孩子讲要怎么样进行性行为,而是教给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在长大以后,接触到性,想知道更多关于性知识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提问。”

孩子从小就要接受精英教育?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0~3岁是儿童身体成长、智力拓展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昨天,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出版的《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指导手册》,正式在全省免费发放。俗话说,3岁看老,这个阶段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专家表示,该《手册》的发放在全国还是首次,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家长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科学喂养,引导孩子在味觉、视觉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托付给早教机构,进行超大量所谓“精英”教育。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书

107个问答,全面解答育儿疑惑

此套书分为3册,分别对应0~1岁、1~2岁、2~3岁三个阶段的儿童,每册书中又细分出如1~2个月、21~24个月、31~36个月等阶段的宝宝。该手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应用实践经验,注重孩子机体系统发育,引导和帮助其感知、认知、表达、运动、协调等功能的发生、建立和巩固;注重对孩子带养人的知识普及、能力提升和方法传授,并与儿童保健相互衔接。

手册共收集了107个从带养人处搜集而来的常见且具普遍性的问题,并邀请了相关专家回答解释,介绍科学喂养、合理起居、身心成长、功能练习、行为习惯养成、性格培养及疾病预防等多方面问题。

全书由省内知名的权威专家编撰,主编为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专委会主任顾荣芳教授,编委会成员有来自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专家孙丽洲、儿科专家秦锐等。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洪浩说:“这些问题全部采用问答形式,简洁明了。问题全部都是经过前期调研、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可到当地妇幼保健所免费领取

洪浩介绍,手册已发放至各市卫计委妇幼健康部门,相关部门根据各家情况主动送书上门,有需要的市民也可自行前往当地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处领取。

据悉,全省0~3岁儿童目前一共有240万,每年还将新增80万个。更为关注的是,全面两孩后,还有不少妈妈是高龄产妇,怎样让儿童更加健康、教育更加规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说,0~3岁是儿童身体成长、智力拓展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决定人的一生健康、幸福的关键阶段。省卫生计生委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组织编印了75万册《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指导手册》免费发放各地,促进科学育儿经验的分享和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

这套书的出版发放在全国还是首创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说,关注教育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出版这套书,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培养身心健康、拥有安全感、快乐成长的儿童,对家庭来说有特殊意义,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件公益事业。老话说,3岁看老,民间就有这样的认识,0~3岁是儿童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抓住这段时期科学指导,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尤为重要。在发达国家,对0~3岁研究起步比较早,各国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计划,美国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先后有开拓计划、新型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早教项目。近年来,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全国各地要充分重视0~3岁的婴幼儿教育。编撰这套图书、建设儿童早期服务体系也是一件民生工程,充分说明省政府和省卫生计生委具有超前眼光和服务意识。这件事,在全国也是首创。

0~3岁的孩子怎么养

科学喂养、正确引导是主要内容

目前,各类“早教班”、“亲子园”层出不穷,但多数传授的不是儿童早期发展所需的主要内容。

手册编委会副主任、省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洪浩介绍,0~3岁孩子首先需要的是科学喂养,只有正常生长各项机能才能表现。家长以及带养人要学会引导孩子,激发他们如视觉、听觉、味觉和反应能力、动作协调性、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潜在能力,这才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主要内容。

“比如,孩子喊爸爸妈妈,是在家里由家长上百次引导得出的结果。很多家长花钱后,将这个责任交给早教机构,这是不妥的。”洪浩说,不赞成早教机构开展所谓的“精英”“神童”教育,这些教育往往对孩子进行超量的舞蹈、英语等教育。

早教机构鱼龙混杂,别被忽悠了

已经有南京市政协委员意识到早教机构的不规范性,在提案中指出,由于缺乏监管,目前南京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办学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早教机构商业运作成分太大,几乎所有早教机构都会千篇一律地劝说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说法在政协委员看来,是有经济利益和商业背景的。不少早教机构还会投家长所好,忽视教育的科学性,随意编制课程,对2~3岁的婴幼儿开设数学、英语等课程,拔苗助长,违背孩子的正常成长规律。

有的早教机构,甚至英语、数学、语文、舞蹈全都上。根据南京市教育局、人口计划生育等部门2012年对全市的早教市场调查,南京在工商、教育、民政等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早教机构达589家,全市共有早教从业人员7653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821人,约占63%;持包括幼教证书、保育员证、育婴师证书的只有七成,近三成早教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资格证书。

同时,由于目前缺乏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整体规划,早教行业也缺乏具体的行业标准,致使每个早教机构都自由发挥,自编教材和课程,导致所教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无从考证。

这些疑惑你遇到过吗

“新生儿出现黄疸怎么办?”“1~2岁的宝宝可以开始独立睡眠了吗?”“怎样给宝宝立规矩?”……这些琐碎但又经常困扰年轻父母的问题,非常渴望权威专家答疑解惑。

要不要教宝宝识字?

3岁之前,不少家长喜欢教宝宝识字。《手册》中认为,这个时候,孤立地教识字不符合宝宝的认知规律。因为宝宝只是将文字作为一个符号,并不理解文字的意义,很快就会遗忘,所以不建议爸爸妈妈提前教宝宝识字。也有家长疑惑:阅读很重要,宝宝不认识字怎么阅读呢?其实,宝宝的阅读与成人阅读不同,成人以文字为主,宝宝以画面为主。学龄前的儿童是先阅读,再慢慢地识字。过早地将注意力放在识字上对宝宝是有害的。识字不是2~3岁宝宝的主要任务,在陪伴宝宝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宝宝对阅读的习惯,对画面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宝宝喜欢看电视怎么办?

《手册》中介绍说,宝宝喜欢看电视玩电脑是有原因的,有的是无同伴玩耍,有的是无家长陪同,还有的则是家长认识不清,认为电子产品传授的知识更容易被宝宝吸收。

如何帮助宝宝摆脱这个习惯呢?首先,爸爸妈妈不能粗暴制止。可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爸爸妈妈要多花费时间陪伴宝宝,还可以和宝宝商量看电视的规则。比如,可以限定每次不超过15分钟。另外,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不要沉迷于电子产品中。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爸爸妈妈信奉自然成熟主义,以为宝宝年龄小,可以为所欲为,等长大了就自然懂规矩了。其实不然,宝宝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培养,等长大了就来不及了。所以3岁之前,就要给宝宝立规矩。

比如,一些生活习惯的规矩、社交的规矩,等等。不要以为宝宝小,什么都不懂,爸爸妈妈就可以简单粗暴地命令宝宝,其实宝宝是渴望理解的。不理解规则的意义,宝宝就无法自觉遵守规则。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一些方法,比如宝宝不想洗手吃东西,爸爸妈妈可以解释:“你的手上有很多小虫子,如果吃到肚子里,会咬得你肚子疼。”

相信《暗示——孩子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