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成长路上的领航灯

12-28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父爱,成长路上的领航灯”,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个男孩和一个好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没有哪个男人比一个蹲下来帮助男孩的男人更高大。”

父亲对于男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论其影响是好还是坏。父亲对于男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父母大多认为养儿育女是母亲的事,“男主外,女主内”,说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家庭教育权威杜布森告诉我们,男孩的情感形成与男孩对于父亲的依赖方式之间有着重要联系,而这是人们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的。

在成年之前,有两个时期,男孩的心灵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男孩需要父亲关爱的第一层意思是:男孩需要父亲出现在家中,男孩需要父亲给予他时间。第二层意思是:父亲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在家中实行他的影响力。第三层意思是:在孩子受到外部世界伤害的时候,父亲应给予孩子持续的心灵支持。

3—5岁

阿帽是个小男孩,两岁多,他在确立了初步的自我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开始对性别有了理解。但是,这是懵懵懂懂的。

一次在幼儿园,教形体的年轻女老师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阿帽回答。

“啊?我这么温柔美丽,我怎么会是男的?”形体老师不理解地对阿帽说。

过了几个月,当形体老师再次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的时候,阿帽已经对性别有了理解了,他正确地回答道:“彭老师是女的。”

差不多3岁的时候,阿帽对男女区分准确了,这个时候,他小脑袋中对女孩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女孩子是怎么尿尿的?”“女孩子尿尿的地方跟我们男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很想看看女孩子尿尿的地方。”等等。

3—5岁是男孩性别生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开始与母亲渐渐地拉开距离,在这之前的婴儿期和学步期,小小的男孩完全沐浴在母亲温柔的目光下,而这时,小男孩内在的发展冲动推动着他离开母亲的怀抱,跨过一座并不平稳的桥梁,去投向父亲的世界。

男孩3—5岁时所要跨过的这座桥梁,并不是每一位男孩都能顺利跨过的。这个时期,父亲的“在场”能使男孩的男性身份得以确立。

这个时期,父母的首要职责是:

1、母亲应多鼓励小男孩多与父亲在一起;妻子应鼓励丈夫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给孩子和家庭留出时间;

2、父亲应更多地与小男孩玩耍游戏;

3、父母共同帮助小男孩确立男性身份和使命,告诉小男孩当男人意味着什么。

然而,现代生活中充满着“40秒父亲”,在美国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所花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0秒。另外,还有非常多单亲家庭的男孩,他们更少机会近距离模仿男人举手投足的样子和男人的思维习惯。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男孩的幼年,父母离婚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的原因了,这也能解释同性恋如此普遍的原因了。在小男孩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心灵危机时,父母的离异和父亲的忙碌使得小男孩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男性影响。

青春期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经历情感的“跌宕起伏”和荷尔蒙的急速增长。这个时期,父母若离婚,男孩心灵所承受的痛苦比任何时期都要剧烈。男孩在成年之前的最后阶段,需要度过难关的信心,同时,男孩需要学习成为一位健康的成年男子的礼仪、行事为人的作风等等。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的父母离婚,他在生活中缺少一位男性的榜样,那么,单亲家庭的男孩在成年之前的发展将会比完整家庭的男孩艰巨很多。

这是杜博士自己经历青春期风暴的故事:

在度过了一个幸福安全的童年之后,我进了初中读书,我几次受到比我大的学生的打骂。我记得有一天哭着回到家里,起因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了侮辱我的话,我陷入了一场信心危机,是我爸爸帮我渡过了这一关口。看到这么多的孩子面临着我经历过的同样压力,我经常对中学的孩子们说,只要他们能度过13岁和14岁的关口,那么他们就能对付以后一生中经历的任何困难。当然我说这话只是带着开玩笑的口气。

前几日,有一位母亲来找我,他们14岁的男孩想自杀,他在学校被人嘲笑,因为他的动作有点卡通化。

面对外部的压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手足无措,这时,父亲,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杜博士的父亲那样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而放弃即将成功的事业而回到家中?

父亲们,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因你的“在家”而像幼儿那样手舞足蹈,但他会因你的“在家”而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从而度过青春期的“疾风苦雨”。

父亲,伸出你的手来,在你的男孩成年之前,帮助他、疼爱他、管教他、引导他,他会长成一个健康的男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宝宝成长路上四个敏感期


小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四个敏感期。每个时期有何特点?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孩子似乎总有着无穷的精力和随时会变的小脾气,你是不是还在为摸不着孩子的“脉”烦恼?给你出点主意吧。

李文道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孩子出生后的前6年是由4个敏感期组成的。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自我发展期。1—2岁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地胡闹,这是孩子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所以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周围的人和事。对此,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

2.信任培养期。2—3岁的孩子逐渐具有清晰的意识,慢慢开始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形成期,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家长也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多陪他吃饭和游戏。

3.自主探索期。3—4岁的孩子性情会发生一些变化,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时刻要求别人陪伴。父母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任务,比如买东西、送东西等,不要过度保护。

4.语言发展期。4—6岁的孩子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除了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接触,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家长应不断用语言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不要不耐烦,否则会损害他们的自信心。

父母可以根据这四个敏感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父母也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行为,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育儿心得: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育儿心得: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不知不觉中我儿五岁,感叹时光飞逝的时候,也肩负着为儿解惑的职责。

这一段时日,震宇经常和我说不要长大,每当说起总两眼泛泪,细问之下才知道,因为我前些日子感叹“等你长大,我也就老喽!”他害怕老死之后的永久别离,所以一厢情愿地拒绝长大,我则被他深深的触动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无措地不知如何安抚他的忧伤。

最初,我一味的顺着孩子的话语安抚,他不要我老去,我便不老去,希望他可以放下心结,但是我错了,他其实明白这是不可逆的,只是执着的不愿面对那一刻的到来,平时电视中一丁点的小感触都会让他忧伤不已。

后来,我尝试让他理解,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如那花开花谢,凋亡之时也意味着新生的开始,结果当然是全然无功。对此,我颇有些纠结,孩子的哀怨总不是家长乐见的,我思索着下次他再提起时我该如何应对,直至近日我顺利的引导他去当医生,帮助人们减轻生老病死之苦,终于成功地让他不再钻那老死的牛角尖,有了目标,也就有了积极的生活态度。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情感关怀”


前段时间走进班里的群,才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班有一名幼儿,家长平时很忙,孩子几乎天天来园,只是在生病时孩子才能享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暖。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吃过晚饭,电脑就是孩子的朋友加玩具,孩子一直玩游戏到10点左右。后来导致孩子的饮食越来越差,吃的饭菜经常吃进去,再吐出来。偶然的机会,看到孩子的妈妈说孩子玩游戏到深夜10点,作为老师的我害怕,其实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没有想到现在的父母还有这样带孩子的。其他的家长也议论:第二天孩子起不来床,怎么办?孩子的妈妈说:使劲叫,大声叫。当时作为老师的我,有点气愤了,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也要说。就算是好朋友,你错了,别人说你也是为了你好,为了孩子好。随即我打上了两行字:XX妈妈,请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让孩子早休息。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必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其母看到了我的回复,马上说:我下了,让孩子睡觉去。对呀,作为妈妈,自己已是而立之年,应该学会克制自己,就是自己在喜欢玩,也要管孩子。不但给孩子优质的衣、食、住、行,而且也要给孩子“情感关怀”。让孩子知道温馨岁月里有了妈妈的陪伴,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儿时妈妈的故事,给孩子多少美好的回忆。

从那次回复后,孩子的妈妈对孩子关心多了,照顾的也多了,孩子较以前开朗了。现在孩子生病时,妈妈总是很担心孩子在园的情况,经常问孩子的情况,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孩子也可以大声地说:“老师,我有点不舒服,给我妈妈打电话!”孩子与妈妈的距离拉进了,母子情深了。通过孩子那双大眼睛,我似乎读懂了孩子:老师,我妈妈现在很关心我,我很少玩游戏了,我按照作息时间睡觉、起床,是个懂事的孩子了。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非常重要,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田。我能感受到孩子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孩子非常在乎妈妈的感觉:妈妈的夸奖、陪伴、拥抱、微笑、牵手……,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情感关怀”。

有了父母的情感关怀,孩子们会一天比一天活泼、勇敢、自信。慢慢改变自己,展示他特有的个性。

怎样父爱,父爱三个要素


我认为应抓住三个要素,即观念、方法和实践。

育儿观念在育儿要素中居首要位置。这是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规律。同理,我们有什么样的育儿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育儿思想、行动,最终决定或者至少影响宝宝的性格和命运!我体会,要想使宝宝健康、自信、聪明、快乐地成长,至少要树立“五种观念”:育儿先育己的观念、夫妻步调一致的观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念、言教与身教并重的观念、用宝宝的眼光看世界的观念

方法决定成败。就像一个人涉水过河的过程,首先,必须明确是否要到河对岸去,过去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好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搭桥而过还是乘舟前行。这里的船和桥就是过河的方法。我比较欣赏的育儿方法有七种:随机教育法、赏识教育法、规则教育法、挫折教育法、快乐教育法、暗示教育法、灵性教育法。

实践出真知,实践见成效。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应做一个主动的教育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育儿实践。做一个主动的实践者,关键要把握好“四个问题”:一要编织一个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连的育儿网络。二是要根据宝宝的年龄段提前学习掌握相应的宝宝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三是要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与宝宝同娱乐、同学习。四是要不断总结育儿教训和经验,提高育儿能力。

《爸爸去哪儿》引热议 父爱教育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你懂得怎么做爸爸吗】

日前,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热播。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有网友感叹:“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 天才懂得,儿子是这么需要我,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而几个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家长中引发热议和讨论。

【事件】

亲子节目引热议不少爸爸不懂育子

节目中,没有妈妈陪伴,爸爸和孩子要进行72小时的单独出行挑战,众老爸直呼Hold不住。这种形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子间的亲情互动,也让人体会到爸爸们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这 档形式新颖的亲子节目也在网上引起热议和讨论。已经是爸爸的微博网友反思:“整天忙着挣钱,从来都把教育孩子扔给他妈妈,以后一定不再缺位。”更有网友感 叹:“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儿子是这么需要我,儿子到底在想什么。”还有网友在微博许下诺言:“明天,我会成为更好的爸爸。”

有网友说,这个节目不光让人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冲突与矛盾,还看到了中国式教育背后种种让人反思的地方。

网友“西米兰”说:不难发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父亲的性格能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爱心、独立、乐观。

“孩子是父母为人以及教育方式的一面镜子。”网友“日光倾橙”则说,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为人父母的都应该从这些教育方式中吸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调查】

近七成爸爸淡出幼儿教育

不少人通过这个节目发现,现在的爸爸很少和孩子单独相处,也不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专家认为,许多父亲已经从家庭教育中“消失”。

郑州一所幼儿园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育中,妈妈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儿教育,只有33%的爸爸经常和孩子共同 阅读、讲故事。孩子病了,只有25%的爸爸会带孩子上医院,大多数时候都是妈妈带孩子去。而在孩子们中形成的惯性是,遇到困难时69%的孩子会选择找妈 妈,30%的孩子会找爸爸。

“我们一个月开一次家长会,中间还有观摩课,但来的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家长。”郑州一所幼儿园负责人表示,他们都给家长发短信,希望爸爸也能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可惜收效不大。

为什么父亲疏于教养孩子呢?“忙。”不少爸爸的回答都不约而同。

“我们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八点才回到家。”郑州市民赵先生说,自己回到家,洗漱、吃饭,一般都九点多了,一般这时候孩子都准备睡觉或已经睡觉了,根本就没时间和孩子多沟通。

【专家】

爸爸要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中 国文化有个误区,总说‘男主外,女主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总是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妈妈管。”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说,现在九 成的家庭里,爸爸都是“有身份,没位置”,和孩子的亲子沟通不够。“不少家庭里,爸爸只是充当‘救火队’职责,孩子出了问题父亲才管,可管时才发现因缺乏 共同语言,想救火很难。”

王海勇认为,如果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男孩子容易少了阳刚之气,变得有点“娘”,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汉子”。

“父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岁之前。”王海勇建议,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沟通两次,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父亲也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英国的研究人员以英国一些小学作为试点,创造了许多将爸爸带进课堂的方式。父亲和子女一起野营、学习烹饪和缝纫,甚至一起制作母亲节贺卡。他们发现,爸爸越是积极参加活动,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总体表现就提高得越快。

育子建议

方式一:放手让孩子从爱哭鬼变身“女汉子”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前后变化最大的属田亮的女儿cindy。她前半天一直在大哭,可当离开爸爸面对找食材任务时,cindy从“泪崩萝莉”变身小“女汉子”,不仅照顾妹妹,还自己拎篮子。

“看到田亮女儿各种飙泪,我真是感同身受。”市民张琳说,她的女儿4岁半,和cindy开头时一样爱哭、娇气。怎么能放手让孩子胆大、独立一点是她最头疼的问题。

“这个例子说明,孩子的适应能力永远超出家长的想象。”王海勇说,中国常规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敢放手,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下雨天怕淋着,刮风了怕冻着,总是不敢放手。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王海勇建议,家长可以把握紧的“手”松开一点,不要凡事都帮孩子做了,你做得越多他做得越少,他的动手能力越差。

方式二:“爸爸式”正能量让孩子更乐观

节目中,林志颖的儿子小kimi抽到了环境最差的3号房,有点沮丧。但林志颖在最无奈的境遇中还能很乐观,用“爸爸式”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去鼓励kimi,让孩子很开心。

“我想,要是妈妈们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家长赵女士说,她最欣赏林志颖的这种教育方式,从头到尾正能量,不抱怨不埋怨,充满鼓励。而且她注意到,林志颖每次和Kimi说话都会蹲下来,采用和孩子一般高的姿态,这一点也让她觉得“应该学习”。

“爸爸在孩子有小脾气时候,一般不是简单哄劝让孩子不哭,而是用更积极的对话模式来交谈,这对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很重要。”王海勇说,家庭教育中,妈妈一般比较感性,很容易有负面情绪,而爸爸则更理性,更乐观,这种影响对孩子很重要。

王海勇认为,在孩子成长中,爸爸给予的正面引导非常重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何种处境下都要保持良好心态,心理素质的锤炼胜过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

方式三: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不黏人

节目中田亮女儿Cindy对老爸的黏糊劲儿十足,kimi也因为要离开老爸林志颖而闹别扭。“爱黏人”是让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之一。

王海勇认为,孩子过于黏人,家长应该往自己身上找原因,根源可能在于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 长应该多审视自己,平时陪孩子时间是否少;和孩子一起时,是否做到了真心陪伴?”王海勇表示,要改变孩子黏人的状态,家长们就必须做到离开孩子时,一定要 明确告诉孩子自己回来的时间。而且,这个回来的承诺必须准确兑现,如果没兑现,孩子会感到自己被骗,越来越没安全感。另外,家长们不能遇事惊慌,尽量给孩 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在心灵上能感到安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很重要。孩子越小,父亲的教育参与越重要。

无可替代的父爱


无可替代的父爱曾经,无数次的大手牵小手。

曾经,无数次的抱在怀里。

曾经,无数次的扛在肩头。

这样坚实的背影,就是父爱!

我一直以为身边有我的陪伴,丫头心里的爱就没有缺憾。

事实上,我给孩子再多的爱也弥补不了爸爸不在身边的缺憾,孩子时常的念叨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看着孩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想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期待,不想破坏孩子心中那份真诚的父女之情。

无数次的抱着丫头说:“快了,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快过年放鞭炮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

听了我的回答,丫头总是很兴奋的大喊:“下雪的时候我爸爸就回来了,过年的时候我爸爸就回来了!”

对于孩子这样的念叨,真的已经成为耳边的习惯。

孩子对父爱母爱的渴望,让我心里更加的明确,一个完整的家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爱。

农历的十月初二是老公的生日,头天晚上,躺在被窝里和丫头聊着天。

我:宝贝,明天是爸爸的生日!

丫头兴奋的大喊:啊?爸爸的生日,爸爸要吃蛋糕了!

我:是啊,过生日要吃蛋糕,一会你给爸爸打个电话,祝爸爸生日快乐吧!

丫头:妈妈,是不是要给爸爸唱生日快乐啊?

我:可以啊!爸爸肯定高兴,那一会妈妈拨通电话,你给爸爸唱好不好?

丫头蠢蠢欲动的说:好!

拨通男人的电话,这边丫头已经兴奋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对着电话说:爸爸,明天是你的生日!熙熙要吃蛋糕!

男人:爸爸都忘了,明天是爸爸生日啊!行,明天让妈妈给你买个大蛋糕,你替爸爸吃了吧!

我示意丫头给男人唱歌,丫头明白了我的意思。

丫头对着电话唱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这首生日快乐歌是丫头在幼儿园里学会的,男人这是第一次听丫头唱生日快乐歌,而且是唱给自己听。

我能感受到男人在电话那头的伤感与感动。

听着自己的小情人唱着生日快乐歌,亲口对自己说生日快乐,我能感受到男人是幸福的。

喜欢每天睡觉前和丫头聊天,那天正聊着,丫头忽然说:“妈妈,熙熙这个眼里有泪,这个眼里也有泪!”

好好的怎么会有泪的,我不明白的问:“眼睛里怎么有泪呢?”

丫头揉搓着双眼说:“我想爸爸了!”

把丫头搂在怀里,可怜的孩子,又想爸爸了。

给男人拨通了电话,丫头听到爸爸的声音,眼泪禁不住的夺眶而出。

男人在那边安慰着伤心的丫头,估计男人心里也不好受。

这个周末因为要回原单位办理失业保险,必须本人去,所以男人不得不回来一趟,但是办完事还必须回去。

给丫头说了爸爸快要回来了,丫头异常的兴奋。

这个时候我不敢给丫头说爸爸回来只是短暂的,我想让丫头有个美好的盼望,而不想丫头提前失望。

自从给丫头说了爸爸要坐飞机回来后,有时候天上飞过飞机的时候,丫头总会问:爸爸在上面吗?

男人来回一共十一天的时间,出去路上,在家也就是一星期的时间。

短短的几天过后,等男人再走了之后,我不知道丫头会有怎么样的情绪。

会有不安和失落吗?

我希望这短时间的见面不会伤到孩子,重逢之后的分离比没有重逢更加的让人难以接受。

希望男人短暂的回来能减轻一些丫头对爸爸的思念吧!

再次的离别不会给丫头带来新的伤痛!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不要让孩子开着灯睡觉

有许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特别怕黑,从小喜欢开灯睡觉,虽然是那些不是很亮的夜灯或小灯。如果不开灯的话,孩子很可能就是无法入睡,甚至是立马哭闹。严重的,孩子看见四周黑漆漆的,就会吓得大声尖叫。

当家长问孩子原因时,孩子往往说是看不到爸爸妈妈而害怕。于是,不少父母就心疼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早一点睡觉,不少家长就“顺应”孩子的要求,采取开着一个小灯的方式,让孩子在弱光下睡眠。好一点的父母,会在孩子熟睡以后,把等关闭。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生长是有较大影响的,孩子养成习惯以后,未来会有许多问题的。参见《案例分析:由睡眠情况决定孩子几点睡觉》。

从生理的角度看,开着灯睡觉肯定是有损害的。这不仅是开灯睡觉刺激眼睛和大脑,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使孩子每次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也会变浅,而且很容易惊醒,最终导致注意力不精中和记忆力下降。长期在灯光下睡眠的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眼部网状激活系统,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不利,会成倍增加患近视的几率。

亮着灯睡觉,会改变人们昼行夜伏的自然生活规律,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新陈代谢,阻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比如,因为睡眠不良,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某些研究还说,人在睡觉时开灯会抑制人体褪黑色素的分泌,使心跳速度加快得不到休息,导致人体容易疲劳而使免疫功能降低。由于本人对此没有研究,就不妄加评论了。

当然,如果孩子要求开着灯睡觉,家长断然拒绝也是不恰当的。一般遇到这样的事情,例如睡觉要开灯,或害怕某个东西时,父母最好先暂时答应孩子的要求,然后去挖掘孩子为什么会害怕。父母只有真正找到问题表象后面的根本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才能“由内到外”的进行矫正。需要知道的,有些孩子问题表现后面,可能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参见《案例分析:孩子睡觉晚的原因和解决技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怕黑?

第一,父母自己就害怕黑暗,为了安全可能自己睡觉都需要夜灯。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如果自己在小时候就害怕黑暗,就会在自己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些父母认为孩子怕黑是理所应当的,而解决的方法就是点灯睡觉。于是,孩子从父母的行为和对待黑暗的态度上,在示范和“灌输”下,也会认为黑暗是很可怕的。参见《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第二,在婴儿阶段,家长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喜欢点灯睡觉。特别是对哺乳期的孩子,很多妈妈为了夜里起来喂奶方便,以及生怕压倒孩子,往往想一睁眼就看到孩子。这样,当孩子由于饥饿、排泄等原因而哭泣时,父母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响应。久而久之,孩子也养成开灯睡觉的习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甚至是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

第三,父母以为孩子怕黑。实际上,在孩子出生以前,是在一个黑暗、温暖的环境中“生活”。从某种意义上,孩子的第一声哭泣,也是第一次感知明亮、低温的外界环境,从而产生了恐惧。所以,理论上孩子是不应该怕黑的。孩子后来养成对黑暗的恐怖,大多是社会化习得的产物,和父母的教养有极大的关系。

第四,在婴幼儿阶段,父母曾经吓唬过孩子。例如,家长给孩子讲有关鬼、神的故事,或利用这些经常在黑暗中出没的故事人物来吓唬孩子,以要求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把对妖魔鬼怪的恐惧和黑暗联结起来,认为只要有黑暗就是可怕的。久而久之,孩子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期望家长陪伴,或不敢关灯睡觉,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参见《教养坏习惯:故意吓唬孩子》。

第五,孩子对黑暗的恐惧,源自其亲身体验。由于婴幼儿的认知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区分现实和想象,如果恰巧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东西,或曾经做过可怕的恶梦,若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解决,也会造成对黑暗的恐惧。于是,孩子就会认为开着灯就是安全的,而一关灯那怕是一些影子都会引起联想。

第六,害怕黑暗,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这些孩子而言,害怕黑暗还不如说害怕父母离开,或生怕看不到熟悉的环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多陪伴一会。所以,想解决这一问题,其核心是补足孩子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家长可在睡前多和孩子玩相对安静的游戏,或讲一些温馨的故事,避免毫无“征兆”或忽视孩子情绪就离开。参见《孩子的分离焦虑及其应对手段》。

如果孩子已经“沾染”开灯睡觉的习惯,那怎么解决?为此,我提供一些小技巧,大家在找到具体害怕原因后,可以适当选用。

技巧一:睡前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绪。比如,睡前听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或在洗漱后给孩子全身按摩,或听比较温和的故事等。父母离开一定要打招呼时,让孩子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孩子情绪不好就暂不离开。对某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或比较害怕黑暗和独处的,父母可以承诺一直陪伴到孩子入睡,使孩子更加放松,也容易入睡。

技巧二:在孩子睡觉的房间加装灯光调光器,逐渐降低光强,让孩子慢慢适应。但家长需要注意让灯和床之间保持一段距离,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最好是孩子可以看到折射的光。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房门打开一道缝,或直接采取过道中的灯。一般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会比较适应弱光,最后可以做到关灯睡觉。

技巧三:改变孩子的认知,要给孩子多讲一点正面的东西,放弃给孩子讲鬼怪之类的故事,同时也不在生活中用这些事物来吓唬孩子。另外,不建议为了纠正孩子的认识,说那些鬼怪并不存在,因为在小孩子的认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解释反而引起“冲突”,更难摆脱对黑暗的恐惧。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什么都有用。参见《案例分析:幼儿信不信童话顺其自然》。

技巧四:当遇到孩子半夜醒来,或出现哭泣,不要马上开灯。此时家长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轻语,比什么都管用。如果孩子是做恶梦而惊醒,家长追问孩子情节,重复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此时多说“妈妈在”是比较合适的。假设孩子非要开灯,就给适当的弱光让孩子眼睛适应。否则,强光的刺激会加剧孩子的不适,加重负面情绪。参见《孩子发脾气的通用处理技巧》。

家长需要知道的,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纠正孩子开灯睡觉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着急和贪功,且目标需要一点点地完成。但最关键的是要在尊重、认同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需要耐心地坚持再坚持,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绝不是几天或几周就可以完成的。当然,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请教于专业人士,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校正。(作者:XXX,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儿书籍《生活场景中的教子智慧》)

专家:家长要学会帮孩子"立志" 当好孩子的领航人


谈到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时,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这东西太虚,现在把学习搞好了是最实际的,将来就什么都有了。”有关专家表示,家长一定要学会理想教育,帮孩子“立志”,当好孩子的领航人。

近日,在天津举行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与家庭责任”学术论坛上,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说,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孩子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自身的激励因素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在成长道路上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不是自己向前奔,而是靠父母推着走。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这是孩子成长的大忌。

专家说,实际上,人的志向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萌生了。它是随着孩子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发展,随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化,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步形成的。如果说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那么父母就要帮助孩子立志,当好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航人。

关颖认为,孩子立志,首先要找出孩子的素质优势和兴趣所在,扬长避短,确立发展的目标。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帮孩子作出适合自己的志向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爱好是不固定的,做父母的要因势利导,为孩子积极创造发展兴趣爱好的条件。

专家建议,帮孩子立志的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脚踏实地作出自己的努力。“如果父母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就很难使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关颖说,有的人从眼前利益出发,把能赚钱作为奋斗的目标和有本事的标准;有的父母甚至公开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的思想,甘心情愿让孩子弃学经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从小打下了这样的思想烙印,很难在成才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当把自己的眼光放得远一些,对自己的消极言行应当有所收敛。

育儿路上贵在坚持


育儿路上贵在坚持和xx走的路上,经过一家烟酒店时,看到店里一位妈妈在责训自己的孩子,说是看电视误了写作业。本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引导下xx,没想到xx在我先开口说话了。xx问我:“妈妈,刚店里的阿姨在批评那位小哥哥,你说她这样做的对不对。”我听清xx的问话了,心想,xx怎么不问那位小哥哥做的对不对呢?难不成在他心里会认为是那位家长的错?于是我把问题踢回给xx。说,那你来做个判官评评看。xx听了回道:“那位阿姨和小哥哥都做的不对。”我听了有点好奇,xx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忙追呢,那你来分析下,具体他们都错在哪了?

xx这会一本正经的说:“你看噢!那位小哥哥在没有完成作业时,就看电视,这叫不自觉。但他妈妈在小哥哥看电视前没有约定要什么时候写作业或电视看多长时间,这是家长没管好孩子。”看到xx像个大人般的说话,让我听了很兴慰。小家伙还能指出个所以然。看来平时和xx建立的作息表起了作用,让他初步有了习惯养成。

我想即然xx能这样回答,那就再问深入点。我问xx,那像这种情况发生后,要怎么处理呢?xx脱口而出,这很简单,若我是那位哥哥,我就先把这次作业完成,然后做份作息表,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看电视,然后让家长签字监督。我听了真是不由自主的给xx竖起了大拇指说:“xx真是好样的,知道当出现问题时如何来解决了,并明白只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就可以做时间的主人。”xx听了这回得意了,忙说:“时间是不等人的,所以我们要管好时间,赶在时间的前面,不能老追着时间跑。”听了xx的话心里偷乐着,他说的这句话,是我之前常对他说的,今天他反而拿出来跟我来探讨起来了。

从这件事让我看到育儿路上,真的是贵在坚持。跟xx制定作息快一年了,这期间超时的时候多,就前段时间我还在想,我家的作息表,是不是只是个摆设品,xx到什么时候才能自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对自己还有点质疑,可就从前两个星期天始,也就是我在下午五点能接xx那时起,xx不但能按作息表做事,并且提前完成的时候多,从xx的改变让我看到,不是孩子做不到,是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家长多一点点的时间投入监管。

相信《父爱,成长路上的领航灯》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成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