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宝宝“缠人”?

宝宝入园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 12-30

孩子整天像个小尾巴那样跟在妈妈后面,就连妈妈上厕所也不放过。如果训斥他,觉得本来孩子也没什么大错,如果不说他,感觉真是很烦。可最令人头疼的是妈妈很难想出两全之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专家表示:妈妈如果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缠人”宝宝,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可能再分离”,焦虑自然会再度升高,从而导致更需要妈妈,结果,又引来妈妈更严厉责备,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孩子“缠人”时,妈妈首先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多关心他。在孩子得到较多满足之后,慢慢再把彼此距离拉大,让他渐渐学会独立。

避免孩子“缠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要吓唬孩子,像“赶快睡觉,不然坏人会来抓你”,“不吃饭,警察会来抓你”等,这样极易使孩子变得胆怯;

2、遵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做到;(36gH.com 合同范本网)

3、帮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如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等。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避免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托管宝宝易患“分离焦虑”

陈先生和陈太太想利用“十一”出游,但这次出游计划没有包括刚满周岁的宝宝。“自从宝宝出生后,生活就围着他打转。现在宝宝稍大一点了,想趁此机会享受‘二人世界’。”为了能顺利出行,一个月前就把宝宝送到奶奶家,以便宝宝尽早适应“没有爸爸妈妈”的生活。

对于计划长假享受“二人世界”的父母,专家提醒,要当心宝宝可能产生“分离焦虑”。6个月以下的宝宝可以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平静地度过一二个晚上,到了七八个月时,宝宝开始对父母的离开有所察觉,这时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为避免“分离焦虑”,专家提醒,首先保持一致的日常生活规律和舒服自然的环境,可让宝宝暂时忘记父母的离开。同时要尽可能让宝宝和他很熟悉的人在一起——比如:祖父母、保姆等;其次,在旅行前,不妨提前排练几遍,帮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可尝试几个晚上不在宝宝身边,或者让宝宝在奶奶家过夜,帮助宝宝为较长时间的分离做好心理准备;最后,不妨在出行前给宝宝写些漂亮的小卡片,通过邮局寄出去,宝宝就会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时间接到你的问候。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宝宝,电话沟通都必不可少,可有效缓解相思之苦。如果宝宝听到你的声音就大哭不止,赶紧说再见,让看护宝宝的人带他出去透透气,转移注意力。

新入园宝宝怎样避免哭闹


离开温暖的家庭和一直陪伴自己的亲人,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孩子不适应,产生焦虑、哭闹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家长和幼儿园如何联手,共同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幼儿入园后与幼儿园的配合工作。以下几个小建议,家长不妨一试。

1.第一次新生家长会不要错过

不管工作和家务多么忙碌,年轻的父母都不要错过幼儿入园前的第一次家长会。幼儿园将全面介绍其办园特色、师资情况、硬件设施和新生入园注意事项等,你会从家长会上了解到你想知道的很多重要信息。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将关系到今后幼儿健康成长的各个方面。

2.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愿望

幼儿被录取后,家长要经常和幼儿谈论有关幼儿园生活的话题,还可以借用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体验幼儿园生活,如家长扮演老师,和幼儿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亲子互动游戏,一起看图画书、讲故事等。家长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幼儿参观在园幼儿的游戏活动,以此激发他们喜欢上幼儿园的愿望。

3.教幼儿掌握必备的本领

刚入园时,老师对幼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加之需要照顾的幼儿数量较多,难免不能关注到每一名幼儿。所以,掌握简单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至关重要。语言表达方面,入园前家长要教幼儿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性别,别人叫的时候会答应,如果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更好。还要教幼儿用简单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我饿了,我要吃饭”,“我想喝水”,“我要上小便”。见到熟悉的人会问好,离开的时候能说再见等。生活自理方面,教幼儿会用小勺吃饭,吃饭的时候不左顾右盼;让幼儿练习用水杯喝水,会自己上小便、脱裤子、提裤子,会打肥皂用流动水洗手等,如果能培养孩子在12:00—14:00之间午睡就更好了。

4.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想要了解幼儿入园后的各种表现,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进行及时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接送孩子的空隙时间与教师进行口头交流,了解孩子的当天表现。如果工作比较忙或让老人接送,可用写条或写信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书面交流。

5.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幼儿入园后,每天都有新变化。家长一定要关注幼儿的这些微妙变化,并及时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先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听听孩子的唠叨:我和谁一起做游戏啦,老师教了什么歌曲了,吃饭的时候谁挑食了,睡觉的时候谁先睡着了……还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看看孩子离园后的各种表现,是高高兴兴还是沉默寡言,是一蹦三跳还是垂头丧气,点点滴滴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询问并肯定他的可喜变化,促进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

教宝宝说话应避免四大误区


什么时候宝宝开始说话?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宝宝说话?当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对宝宝的要求反应过快

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马上把水瓶递给他,这样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宝宝指着水瓶,你可以引导孩子说出来她想干什么,就算仅仅说一个“水”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

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简单的说就是不说完整话,例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者只是觉得有趣,这样长期用这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会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时间。

语言环境复杂

有些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这会使正处于模仿成人学习语言的小宝宝产生困惑,其结果是导致说话晚。因此在0.5~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着重教他正确的语言,最好都说普通话,避免语言环境过于混乱。

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成人可能会觉得好玩,可爱,在不经意间重复错误的发音,如,妈妈告诉奶奶今天宝宝把苹果说成苹朵,而身边的宝宝就在不经意间强化了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与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会逐渐正确。

如何应对咬人宝宝


导读: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动行为细节,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气、霸道或者过强的表现欲等等,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及早对症解决问题,以免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无论是咬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还是在你的胳膊上留下牙印,孩子的行为都是让人难堪和难以忍受的。孩子忽然开始咬人了!这让妈妈们又尴尬又担心。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喊停,并保证他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而且经常咬人的孩子,走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要是没有了玩伴,那该多可怜啊。其实不用过于担心,教育学者告诉我们,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咬人的行为,这太正常了,只是有人偶尔为之,有人却屡教屡犯。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小暴君”之外,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希望攻击别人,他们更愿意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而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孩子咬人的原因

原因1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去咬人。

原因2语言贫乏所致

孩子学会走路之后,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增长。但是,由于言语的贫乏,又不懂得该如何和人交往,就频频出现了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况,他们希望用这种举动去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原因3非常害怕

在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他的意愿和感受时,如果看护者忽视孩子的安全需求,让他一个人独自玩耍,会导致他对新鲜、陌生环境的害怕和恐惧。咬人就成为孩子保护自己、战胜恐惧的唯一方式。

原因4因愤怒或不满的一种发泄

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感到极度愤怒或不满时,就需要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

发现孩子咬了别的小朋友,你该怎么办?

*首先确保冲突双方都在安全范围内。

立刻分开他们,距离应该足以让他们无法接触到对方。

*保持平静,不急着责备或惩罚。

或许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严厉训斥,好让他印象深刻,但是气头上的责骂很可能会让孩子再次爆发。专家提醒说,这种责骂会引起孩子的怒火和怨恨,时间长了,反而造成更多不良的行为。

*给双方以帮助。

无论是被咬的孩子还是咬人的孩子都需要帮助。先检查伤情,如果有必要,对伤口进行简单的清洁和处理,同时安抚被咬孩子的情绪。不过也不要忽略了小肇事者,他很可能会表现出满不在乎或者漠不关心,但其实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后果。我们需要帮助他在面对挫折或其他负面情绪时通过正确的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在他心烦意乱时寻求我们的帮助。

告诉他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寻求我们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帮助,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难题。

*谈论类似情况的解决办法。

大家都冷静下来后,找个合适的谈话机会问问他:“你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很生气,但又不会弄伤他呢?”、“如果你很不喜欢小朋友对你做的事情,你怎么请其他叔叔或阿姨帮助你呢?”。可以假设一些情景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式。很多孩子经过正确指点后,就不会再去咬人了。

如何预防孩子之后的咬人行为

*弄清楚他什么时候和为什么会咬人。

是有小朋友抢走了他正要玩的玩具吗?还是其他孩子挤了他?或者你对他不够注意时他就给你一口?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密切注意孩子的举动,在他再次咬人前制止他。

哭闹、大喊大叫或是剁脚经常是咬人的前兆信号,此时就要加以重视了。如果他已经咬了人,马上介入,在他给别人第二口之前靠近他并迅速而且坚定地阻止他。明确告诉他:“不允许你咬人”或者“你的牙别离小朋友这么近”,同时态度坚定地把他的额头轻轻推开或者捂住他的嘴。

*温柔而充满爱地对待孩子。

在我们试图控制住他时,如果能够让他明白我们是多么爱他,他就会感到足够的安全。记住,当你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了解他,他就会逐渐做到最好。

*和他一起去玩。

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场或其他玩耍的场所,直到咬人的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

*不要“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

虽然这样一来孩子就知道咬人是多么疼了,但实际却给他示范了对抗侵犯的错误方式,让他变得更好斗。

*在游戏当中感觉“咬”。

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谈谈“咬”的感觉。比如问问他喜欢咬什么食物,而其他家庭用品,比如筷子、碗、桌子、书本等等,这些东西能咬吗?然后加上玻璃杯、玩具车,甚至爸爸的鞋,孩子就会大笑着去了解“咬”了。

Tips

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动行为细节,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气、霸道或者过强的表现欲等等,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及早对症解决问题,以免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