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事半功倍。
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曾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过我,历数了我所有的缺点,把我贬得一无是处。”
“那肯定是你做错了事情,否则老师是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你的,老师直击你的缺点,是想激励你改正,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啊。”
“我是有错,但是她说话太苛刻,太不尊重人,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很伤我自尊,她的言辞和态度让我无地自容。”
事情发生在这学生读小学的时候,现在说起来,犹在眼前,而且情绪很激动,可见这件事已在他的脑海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教育孩子,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解、温暖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相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天跟这些敢作敢为、个性十足的孩子打交道,偶尔的冲动也是难免的。当孩子有了过失,尤其是一些调皮捣乱的孩子,在对其进行教育时,我们往往会板起面孔给他们讲一些道理,甚至用尊严的语言对其批评一顿,殊不知,孩子在接受我们的教育时,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如何悔过,而是怎样应付过关,尽快结束这场居高临下的挑战。试想,我们当时所隐含的教育目的,他又能听得进多少呢?相反,这场对阵或许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言辞过激还会伤害到师生的感情。就像今天的这个学生,老师当时的本意已经完全被扭曲。我们的一片苦心岂不是徒劳吗?
“教育孩子,一定要饱含深情的爱孩子,不仅是孩子给你带来快乐时,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接受我们的批评时,更该在言词和感情上表现出这是出于对他的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跟老师交流,才会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为了不让孩子对我们“刻骨铭心”,还是引以为戒吧!
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家长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表扬为主,但不妨在孩子牙牙学语或学步时,就有意识地让他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此时的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学)说‘喝水’很清楚,但(学)说‘吃饭’妈妈还听不懂—来,跟妈妈再多练习几遍”;“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也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这样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尚未踏上社会的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幼儿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的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求孩子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才能虚心予以接受。同时应该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完善自我之必需。
要求孩子冷静处理
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引申等等,相反,应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家长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予以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解释时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求孩子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师长的批评,但对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教育孩子:只要批评得有道理,即便这批评来自小伙伴,也理应虚心接受。
建议孩子作出道谢
对那些提出善意批评的人不论是谁,都可建议孩子作出真诚的道谢—这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虚心和诚意,而且还能加快弥合双方的分歧。
让孩子作对比
不妨在孩子接受批评并作出改进后,有意让其作一下前后对比——聪明的孩子自会明白接受批评有益。
也让孩子学会作出批评
通过接受批评,孩子学会了知晓“如何作出批评才能使对方虚心接受”的要点。不妨帮他总结:批评前作好调查分析,语气要婉转,用词要文明恰当,态度不要偏激,要允许对方分辩……
实际上,只要孩子学会“善待”批评,那么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妙用批评第一步:唱“白脸”
就快吃晚饭了,可是贝贝吵着要吃桌子上的饼干。
策略1:妈妈一把夺下孩子手里的饼干,教训说:“不许吃饼干,告诉你一会儿就吃饭了。真不听话!”
策略2:妈妈悄悄把饼干盒藏起来,转移贝贝的注意力。“小白兔老是吃零食,结果牙齿都掉光了,贝贝可不要和她学。我们先来讲故事,一会儿吃饭,好吗?”
策略1和策略2孰优孰劣,相信爸爸妈妈们一看就心中有数,妈妈在批评时唱“白脸”,既起到了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作用,又避免了伤害贝贝的幼小心灵。3-7岁的宝宝大多精力旺盛,调皮好动,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就在所难免,很容易招来爸爸妈妈的批评。诚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却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情绪压抑,这就需要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有人唱“白脸”。快乐有趣的语言更易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白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明白他刚才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就能起到批评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Tips:“白脸”三要
1、要避免经常化。父母说孩子做得不对时,孩子总不大高兴,有时候甚至会哇哇大哭,如果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就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整天闷闷不乐。有研究表明,爱笑的孩子更聪明,当孩子生活在宽松的氛围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乐。
2、要婉转而间接。孩子对世界还不甚了解,很多的错误行为是出于好奇,所以即使是必须批评孩子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孩子喜欢的故事人物,婉转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容易轻松接受,还会感到爸爸妈妈很有趣。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说,“小熊都在自己画画呢,你也自己画好吗?”,“小公鸡在抢别人的虫子吃,你说它有没有礼貌啊?”
3、要有理加有据。爸爸妈妈在唱“白脸”时要和颜悦色,有理有据。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会受到批评,又应该怎么做,避免孩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宝宝就会乖乖地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并且改正错误。
妙用批评第二步:扮“黑脸”
子瑞爸爸:“每到吃饭时间,我和子瑞的妈妈就特别头疼,因为我们家子瑞很难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使尽浑身解数才能哄他吃下半碗饭。喂饱他以后,我们都没心思吃饭了。我要是打他骂他吧,又觉得孩子这么小,挺心疼的。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些规矩是不能不立的,所以该“批评”时就“批评”。因此,可当第一步——唱“白脸”力所不及时,爸爸妈妈就得在批评孩子时扮扮“黑脸”喽!
3-7岁的孩子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他们已经开始听从自我意识的召唤,此时就不该拘泥于道理而应着重行为习惯。“黑脸”之妙就在于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戒”,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能够自我管理。对于因长时间的听之任之而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例如不好好吃饭这类问题,单纯的劝说不一定有效,爸爸妈妈可直接批评孩子的错误,语言行动相一致就会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Tips:“黑脸”准则
1、只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语言批评还是行动惩戒,批评的是孩子做错的事,应该避免牵扯到孩子的个性和人格问题。“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笨死了”,这些带有贬低意味的话语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这就将造成批评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语言批评。在批评孩子时,语言批评是第一步,其作用相当于警告。“吃饭时要安安静静的,否则我就把饭收走了,今天你就没有晚饭吃了。”在语言批评时要注意表情和语言相一致。大家可以想象,笑咪咪的警告会起多大作用呢?
3、行动惩戒。语言警告,往往会因家长的一贯教育或宝宝的个性特点等原因,不一定对每个宝宝都有效,此时爸爸妈妈就要果断采取行动,把晚饭收走。孩子饿了一顿之后就知道下次应该乖乖吃饭了,这说到底还是为了孩子好,所以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光打雷不下雨”的话,“惩戒”就不起作用了。
妙用批评第三步:少“变脸”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爸爸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真要持之以恒可就不像说起来这么容易了。
Tips:“变脸”解析
这“变”指的是对孩子错误发生后的基本看法和原则态度的改变。
1.前后不变
拿妈妈为例,在孩子所犯的同样错误的批评态度和原则应该一致,不应有强烈反差,甚至矛盾。比如,妈妈原本与琳琳约定好了每天的固定玩耍时间,可妈妈的脾气很火爆,碰上心情不好,看到琳琳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的,她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把琳琳好好“批评”一顿;要是碰上心情好的话,又跟女儿亲得不得了,即便看到琳琳做错了,也会轻松放过。那琳琳可能就会在妈妈义正严辞地批评她时,对妈妈曾经完全相反的行为提出疑问,那时你到底是以“我是你妈妈,你要听我的”搪塞,还是向女儿认错呢?认一次两次没有关系,可老在孩子面前检讨的话,以后孩子就会以“我妈妈还做不好”为由降低做事要求。造成前后改变的大多数情况下,原因出在家长自身控制情绪的能力上,为此各位长辈都应先检讨自己,省得以后再检讨就晚了。
2.人人不变
这不变,不单需要一两位家长,还应涉及到祖辈,这是出于现今祖辈参与了很大一部分教育影响孩子的角度而考虑。如果各持己见,夸张起来,就会造成妈妈说东,爸爸说西,爷爷奶奶说北,外婆外公说南的混乱场面,那孩子一定是晕头转向,没了方向。那他怎么办呢?可能就索性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而缺乏体验和能力的他只会越做越错,导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发生,家长就开始新一轮的“批评”了。这样可是个恶性循环啊!
要做到人人不变,那就得统一步调,各自分工,长辈可以事先协调好,该批评的时候就贯彻批评,该教育的时候就正确教育,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明是非懂礼貌的好宝宝。
3.始终不变
这里讲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宝宝会出现的小差错虽有不少,可也无外乎那几样,不过依循的原则是不变的,可方法就可因人而异了,比如“白脸”、“黑脸”,但切记不可在同一次批评中改换,这样会给孩子“你治不了我”的感觉,以后孩子会更加肆意妄为。
成功而有效的批评对孩子还是有益的,所以就应仰仗合理的情境,良好的氛围,有趣的方法,达到万变也不离其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