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也可以打开孩子的动手能力世界

01-22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绘本也可以打开孩子的动手能力世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着绘本教学在全社会的推广和普及,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遇到很多突发状况,针对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状况,我们推出新栏目“绘本教学临场应变99例”,由绘读教育负责《绘本创意表达课堂》一线教学的石博老师,分享现实教学中的情况与解决策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案例呈现

彤彤是一位四岁的小女生。她性格活泼开朗,非常喜欢上绘本课。每次来都会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课上也能积极参与活动并与小朋友互动。

今天,我们要上的绘本课是《晚安猫头鹰》,当课程进行到“玩一玩”环节的时候 ,我向大家展示了纸袋猫头鹰。

当我告诉大家今天可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猫头鹰时,小朋友们非常的开心,一个个都表现出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彤彤也积极地和小伙伴们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通过充分的感受材料和工具,孩子开始进行“操作”环节。小朋友们依次画好翅膀、认真地用剪刀进行剪裁。

此时,彤彤却默默地噘起嘴巴低下了头。我走过去轻声地问她:“彤彤,你怎么啦?有什么事情要告诉老师吗?”

彤彤伤心地低着小脑袋,低声地说:“老师,我不会用剪刀。”

这时我内心产生了顾虑:

彤彤不会使用剪刀,如果继续让她使用,万一不小心弄伤了自己怎么办?

如果不让彤彤使用剪刀,她就没法继续进行手工操作。

四岁的彤彤已经有自尊心了,看到其他小朋友都使用的很顺利,心中难免产生低落情绪。

解决策略

我在彤彤身边蹲下来,用胳膊轻轻地揽着她问道:“彤彤在家里见到的是什么样的剪刀呀?”

彤彤说:“是大大的。”

我点点头回答她:“大大的剪刀是大人用的,小朋友用起来确实有点不太方便。但是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的是儿童安全剪刀,是专门给小朋友使用的。你看,你的这把剪刀是不是小小的?”

彤彤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着:“哇,彤彤的剪刀还是粉色的,找一找谁和你用了一样的剪刀?”

彤彤渐渐放松了下来,她抬头看到了依依,笑起来说:“依依的剪刀也是粉色的。”

我说:“对,依依和彤彤一样,用的也是粉色的剪刀。我们坐到依依的旁边看一看她是怎样使用剪刀的吧!”

彤彤开心地坐到依依的旁边,仔细地观察着。

依依剪的更认真了,一边剪还一边讲解:“彤彤,你看,就是这样剪。很好剪的。”

彤彤用心地看着,眼睛里闪烁出了欣喜和羡慕的光芒。

看了一会儿,我问彤彤:“彤彤肯定也能像依依一样厉害!我们也来试一下好吗?”

彤彤抿着嘴巴点头,但是双手还是不知所措。

我安慰着她说:“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剪刀的小帽子取下来。看,小剪刀的身体上有两个洞洞,大拇指钻进来,食指和中指钻进来。张开大嘴巴,啊呜。你觉得小剪刀张开嘴巴像什么?”

彤彤咯咯地笑了起来:“像鳄鱼!”

“对,张大嘴巴像鳄鱼。那怎样闭上嘴巴呢?”

彤彤通过活动手指,把剪刀合了起来:“闭上嘴巴啦!”

我继续鼓励她:“彤彤做的很好。再来试一下,张大嘴巴,闭上嘴巴……”

反复练习了几次后,我请彤彤自己来试一下:“彤彤开关剪刀的方法很正确。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小鳄鱼就会乖乖听话的。左手拿起彩纸,剪一下试试吧!”

彤彤认真地拿起彩纸,打开剪刀,“咔嚓”一声,纸剪开了。彤彤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师,我把纸剪开了!”

我为她鼓掌:“我看到了你用剪刀把纸剪成了一个长长的薯条。试一试,能不能剪出猫头鹰的翅膀来?”

彤彤一下增加了自信,将画好翅膀的纸拿了起来。

我起身站在彤彤的背后、弯下腰,一边用两个手适时辅助彤彤调整彩纸和手臂的位置,一边和她一起念口诀:“张大嘴巴、对准线、啊呜一口咬下去……嗯?遇到拐弯的地方怎么办呢……”。

就这样,通过观察、探索、实操还有彤彤的坚持,她顺利地剪出了一片翅膀。她开心地向老师展示,我也邀请依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见证她的成就,为她鼓掌。

之后我请助教佟老师一直陪在她的旁边,及时地帮她纠正动作、进行鼓励,同时也保障了她使用剪刀的安全。

补充

第二周再见到彤彤,我发现她头顶的刘海短了一块。我担心地问她:“彤彤,你的头发怎么啦?”她开心地告诉我们:“老师,我会用剪刀啦!妈妈给我买了好多种剪刀,我剪了好多东西。你看,我也会剪头发啦!”

案例分析

“剪刀”是幼儿在生活中以及参加教学活动时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工具。让幼儿学习使用剪刀的正确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够锻炼手部的小肌肉群,发展精细动作。

引导彤彤使用剪刀的第一步,就是使用同伴的力量带动彤彤参与学习。这个时候彤彤观察到了正在剪纸的依依,依依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了。在平常的生活中,姐妹俩特别爱互相模仿。我顺水推舟,请依依当老师,为彤彤讲解和示范。依依讲的很认真,彤彤听的也很入神,于是我进一步激励她:“彤彤肯定也能剪的像依依一样厉害。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好吗?”

第二步,降低难度,耐心引导,正确示范。调动彤彤的主动性,创编简单口诀,帮助彤彤反复练习,增加操作的趣味性。比如“长大嘴巴、对准线,啊呜一口咬下去”。

第三步,及时鼓励,增加信心。当彤彤开心地将自己剪出的作品向我展示时,我邀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为她鼓掌。彤彤切实地感受到被尊重,她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满意,明显增加了自信心。

最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提出合理建议。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彤彤妈妈之前确实是出于安全考虑没有让孩子使用过剪刀。通常都把剪刀放在比较高的地方,并且告诉彤彤剪刀很危险,小孩子不能随便使用。倾听过彤彤妈妈的讲述,我向她介绍了4-5岁的幼儿使用剪刀对手眼协调能力和促进小肌肉发展的重要性,并建议彤彤妈妈可以在家陪孩子适当练习。

对此,彤彤妈妈表示理解和认同,并在课后带彤彤去文具店选购了各种不同的剪刀,回家后妈妈陪彤彤一起探索和尝试。后来彤彤不再拒绝使用剪刀反而爱上了剪刀,还成为了班里的剪刀小巧手。

第二次来上课时我邀请彤彤为大家分享,她骄傲地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剪刀,还介绍了自己用剪刀制作的作品和玩剪刀时发生的趣事。在之后的课堂上,她还会像小老师一样,教其他小伙伴使用剪刀呢!m.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这样做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做起,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做家务,做手工等。

首先,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做法动手能力并不是我能做,而是我要做,这是一种内驱力。

饿了看到可吃的东西就会拿来吃下,这是最底层的内驱力。明知困难,还能本着挑战的心态去尝试,这是高层的内驱力。父母适当地放手,激励孩子去尝试的同时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做法。

接着,每天都让孩子帮你做几件事每天都让孩子帮你做几件事。

此举不只是培养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借做事的过程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也促进孩子认同家庭、加强亲子关系,更要注意这类互动中的礼貌语言:“请帮妈妈拿……”、“谢谢”。讲礼貌的习惯应该成为家庭文化、从自己做起、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常态。

再者,让孩子参与家务很有必要。

千万别嫌弃孩子越帮越忙,让孩子帮着一同做家务很有必要。例如洗衣,先谈谈用洗衣机的工作程序,这是工作计划的学习;认识怎么操作洗衣机及用哪些洗衣液;检查每件衣服再放进洗衣机去……,这个流程就是不教而教的实施,孩子学会认真工作,谨慎使用工具也是安全教育。

最后,鼓励以及陪伴孩子做手工。

做手工是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有效办法。做手工是很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必须和游戏结合,孩子才会全情投入。例如折纸,可以发展孩子的推理、逻辑的组织能力,也是手眼协调训练,家长可示范折纸飞机、纸球、纸船等等玩具,孩子玩得兴奋,就会主动学习,不只是促进了亲子关系,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推荐几款可以管理儿童情绪的绘本


泓宝跟小一岁的昀昀在客厅里玩,我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两个孩子争吵起来,接着,昀昀跑进厨房躲在我的身后,泓宝哭着冲进来,满脸通红,怒气冲冲,举起手里的变形金刚玩具作势要打昀昀。

我急忙拦住他,问他怎么了,他哭得很伤心,嘴里大喊着:“我再也不想见到昀昀了!”

由于情绪激动,话说得不太清楚,好半天我才弄明白大概是昀昀弄坏了他用积木做的车。那是他花了很长时间用乐高的小块积木一点点搭起来的,好多辆不同类型的车——“工程浩大”,完成后摆满了客厅茶几,坚决不让人碰的。昀昀弄坏了其中的一辆车,泓宝肯定很生气,不过打人是不行的。

我拦住他,蹲下来抱着他说:“我知道昀昀弄坏了你的车,你很生气,不过你不可以打昀昀!”他见打不到昀昀,转身冲到楼上的房间,”砰”地一下关上了房门。

过了好一会儿,泓宝下来了。当他走近我们,昀昀赶紧往后退了两步,显得很害怕的样子。

没想到,泓宝笑嘻嘻地走到我面前说:“妈妈,我知道怎么才能看不到昀昀了!哈哈,我要把昀昀送到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让他再也想不起来我这个哥哥!”

我问他:“你不生气啦?刚才是不是到你的冷静太空去啦?”

“是啊,我去冷静太空了!”

之后,吃饭的时候,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开心地说说笑笑。

说实话,以前泓宝生气持续时间还是比较长的,而且生起气来怎么劝慰都不容易平复,现在能这么快就平复下来,真的让我觉得很欣慰。之所以有这么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起读绘本,在绘本中找到了一些好办法,比如我们说的“冷静太空”。

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孩子可能会因为在大人看来很小的事就开始发脾气,不讲道理的蛮缠,甚至撒泼打滚。大人开始会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几次三番的劝告不起作用,大人们会觉得孩子是故意找茬,也开始火冒三丈。对着孩子大声吼叫试图压制住孩子的脾气,甚至扬起巴掌打一顿了事。可是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孩子觉得委屈,大人也很烦躁。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本关于情绪管理(主要是生气方面)的绘本,家长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找到帮助控制和调节孩子情绪的好办法。

1、《生气汤》

这一天,小男孩霍斯过得很不高兴。他带着一肚子怒气回家了,妈妈发现后,煮了一锅“生气汤”。当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子大叫,她让霍斯也照样做。他们还一起对着锅子龇牙咧嘴、吐舌头、用汤勺敲打锅子。最后,霍斯对着锅吐出最大一口喷火龙,然后他笑了,心里也快活多了。

你看这位妈妈,一不批评,二不教训,三不追问。她知道,在这种场合讨论“儿童行为规范”没有任何意义。而且生气嘛,本就是天赋人权,不应该抵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要教孩子学会自我疏导。

——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

有时候,孩子难免处在负面的情绪当中,成人应该试着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抒解方法。这是与孩子共读此书时,值得我们学习和体味的。

2、《杰瑞的冷静太空》

杰瑞为爸爸的生日做了一个陶碗,不小心摔了一跤,陶碗碎了,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家中,面对妈妈的询问,他拒绝回答,还踢了餐桌腿。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有时候我们再怎么温柔耐心,都撬不开孩子倔强紧闭的小嘴巴。妈妈伸开双臂,拥抱了杰瑞,杰瑞在哭过后渐渐冷静下来。

妈妈了解了原因后,理解和认同了杰瑞的感受,告诉他:生气和伤心没有关系,但伤害自己、损坏桌子就不好了。并引导他建一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特别地方,根据杰瑞的想象,妈妈帮助杰瑞在房间的角落建了一个冷静太空。

之后的几小时,杰瑞重新画了一幅画给爸爸做生日礼物,但颜料瓶倒了,毁掉了画,杰瑞很生气,他跑进了自己的冷静太空。

这本绘本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创作的第一本有关“正面管教”的绘本,本书很适合亲子共读,能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冷静”的作用和方法,一起了解应该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家长首先是批评制止,甚至是惩罚,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了建立情感联系,书中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先给杰瑞一个安慰的拥抱,接着认可孩子的感受,再引导杰瑞想办法解决问题,教他学会自我抚慰。

我们不一定非得像书中那样把墙壁涂黑,但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积极暂停角,即使很简单的都没关系,再让孩子给这个地方起个名字。同时家长自己生气是也要学会用这种方法冷静,给孩子做出榜样。

3、《斯宾奇发脾气》

斯宾奇生气了,而且他整整生气了三天两夜。

让斯宾奇生气的原因很多,可能在大人眼里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姐姐叫他“死胖奇”,哥哥说错了比利时的首都却硬是不承认,他觉得家人都不爱他。哥哥姐姐的道歉、妈妈的亲吻都感化不了他,晚上他就睡在外面的吊床上。

第二天,哥哥姐姐想尽办法讨好斯宾奇,妈妈把食物放在托盘里拿给他,都不奏效。门前街上经过的马戏团小丑吸引不了他,平常最要好的朋友来了也不理,爸爸晚上对他说了很多话,可是斯宾奇只是躺在他的吊床上发脾气生闷气。

第三天,斯宾奇最喜欢的奶奶带来了他最喜欢的糖果,马戏团小丑来逗他开心,他忍不住笑了,但他还是没有让步。下雨了,妈妈为他盖防水雨布,爸爸为他竖起沙滩伞,哥哥姐姐为他端来蛋糕和三明治。

斯宾奇觉得虽然家人不能做得更好,但他们至少在努力。他决定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做出让步:为家人准备丰盛的早餐,并扮成小丑邀请他们。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斯宾奇的行为不可理解,其实绘本中有一段话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似乎没有人明白,他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而却得不到他们的欣赏。”也许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他们需要被当作一个"人"来尊重和认同,而不是被当作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来逗弄。

如果家长遇到一个像斯宾奇这样既敏感又自尊心强的孩子肯定会非常头疼,可能不少家长采用的方式就是以怒制怒,甚至暴力镇压,可是这样的方式根本没有用,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暴躁易怒。看看斯宾奇的父母是怎样做的,他们是用持久的耐心、爱心和包容来慢慢地等待斯宾奇冷静下来,最终明白了宽容和谅解的真谛。

每个忧郁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暴躁易怒的家长;同样,每个自信乐观的孩子背后也都有一个宽容善感的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成长。

绘本并不一定能解决立竿见影地解决每个孩子身上遇到的个案问题。但在阅读中,可以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学习和迁移别人的经验,以此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父母也可以通过绘本,得到启示,逐渐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动手


我们统计一下中国父母给孩子准备的动手工作清单,会发现:玩具排在首位,其次是看书,第三是带出去玩。

在美国父母给孩子的动手清单中,则会发现:日常生活自理排在首位,其次是玩具,第三是阅读。

中国父母包揽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饮食,从菜市场买菜、洗菜、烹饪、端上桌、喂饭、给孩子擦嘴、收拾碗筷,整个流程,都是大人在忙,不仅孩子没有参与进来,甚至孩子本身自己该做的,有时也被代劳。

有些父母认为,做这些家务事,没有出息;玩玩具,玩出智力,才有出息;多读书,有知识,就有出息;出去玩,长见识,也能出息。所以,自己忙不过来,请保姆,也不让孩子参加家务事。

然而,在美国家庭里,通常没那么忙。一岁的孩子,自己能够吃饭了;两岁的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去学校;三岁的孩子,能帮父母分担许多家务事,浇花、喂宠物、洗袜子、擦桌子;上幼儿园后,日常生活已经完全自理。

美国的蒙台梭利老师说:相对于父母买的玩具,孩子更喜欢参与家庭的生活,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是很乐意于做事的。这派生的结果是:

1、干家务活,是“日常生活练习”,是培养孩子生活知识、锻炼精细动手最好的方式;

2、能够自我照顾,就不依赖,独立性增强,人格就会独立;

3、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许多艺术修养、创造力,都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4、生活是家庭关系的纽带,会促进亲子沟通与协作,让家庭关系更好亲密。

我们在街头看到,一位两岁的孩子,原本可以走路,却还坐在婴儿车里,由大人幸福地推着;一位四岁的孩子,原本自己可以背书包,却由老人高兴地背着,跟在孩子后面。这在大人眼里,是幸福的画面,而从孩子角度,却是那么可悲。

让孩子自己动手

中国父母喜欢规划孩子,为孩子的每件事,都设定目标,所以,孩子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是觉得是为父母在活,而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孩子表现的叛逆,实际上是他内心的挣扎。

当孩子处于叛逆状态,父母想出很多招术,诱导或镇压,让孩子顺从,继续在大人的控制之中逆来顺受。

社会把孩子的累,归咎于过早的学习,却不去正视,这种累,是孩子不希望按大人的要求去学习所致,而并非是孩子不爱学习。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是伟大的学习者,除了睡觉,他一刻不停地忙碌,他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思索什么,都是在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些大人认为孩子小学前不需要学习、甚至有些教育工作也有这样的观念,这是对孩子的学习不了解所致。

孩子产生学习的状态,是在大人放手的情形,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度,来完成学习。

当你买了玩具,想好了几种教法,然后拧住孩子,让他听你教诲,你可能获得的,只是孩子的拒绝;然而,哪天孩子出于自己的兴趣,找到了这件玩具,不用你说,他玩得就很专注,而且玩出的花样,远远超出你的预期。

我看到一位两岁的孩子,埋头操作插座圆柱体,抓住抓柄,把圆柱体一个一个放到插穴中;做错了,再重来一遍,压根没想到找大人帮忙。对于这个年龄,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是,在自主的环境里,孩子不被干扰,他全神贯注,不断思考与尝试,处于极佳的学习状态。

他学习到了什么?他三指捏得到的练习,手眼协调能力得以发展,为拿勺子吃饭、写字作了前准备;他的观察、分析与判断能力,得到了练习;他把1到10的认知,以大小递增的视觉感知作为前准备,打下了数学基础;他练习了纠错,当错误发生,通过反复观察与尝试,自己解决了问题,获得了内心的满足。

孩子“学”与“不学”,取决于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我们家庭、还是幼儿园,多数没有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都把孩子当成大人的产品在揉捏造作,这样专制的“学习”,孩子自然想逃离。

当孩子逃离的时候,消极的大人,会说:“孩子太小,没必要让他学习!”;坚持的父母,会说:“孩子专注力不够,要磨练他的专注力!”

无论是放弃,还是锲尔不舍,都不是明智的方法;而明智的父母,懂得向孩子放权,让他拥有为自己生活的权利,让他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这样的孩子,没有因为自由而散漫,而是没有负担地投入学习之中,养成了更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方法一: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

很多父母总是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明智的父母不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发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孩子所欠缺的。

爱迪生小时候成绩特别差,被老师讥笑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亲并不这样认为,也没有因此对孩子失去信心,在母亲的精心引导和教育下,爱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室,每天动手做各种科学实验,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也曾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老师认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相对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现代社会,是讲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列为重要的教子课题。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天才。

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对此冷嘲热讽,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独到之处。他对小海明威的教育既严格又灵活,他会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事事依赖别人,会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为。

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的时候,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别老是跟着我,自己玩去吧!”说着,就给小海明威一根鱼竿,鼓励他说:“你能行,自己去吧。”后来,父亲又给他一枝猎枪。小海明威在父亲的指点和鼓励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

最终,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长大,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多部杰出的作品。

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大事业。

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资本。所以,空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将知识具体为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这样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准确,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因此,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格外关键。当孩子信心不足时,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信任,告诉孩子:“你能行。”

方法三: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孩子如果对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赖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动手做的事情也推脱给父母,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惰性,难以自觉地动手实践,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动手。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王伟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论,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来做。

一天,王伟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拿来问他,他只是给孩子说了三句话:“一是老师是怎么说的就怎么看,二是定义定理怎么讲的就怎么做,三是例题怎么运算的就怎么办。”

王伟开始不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诉孩子:“告诉你方法,比告诉你一百个答案都重要。如果只是告诉你答案,下次你还是不会,因为你从此对爸爸就有了依赖。”王伟听懂了爸爸的话,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把难题解决了。?

王伟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几句话就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鉴的。减少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的依赖,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亲自动手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在父母的放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优秀孩子。

推荐适合0~6岁的绘本,孩子的阅读从绘本开始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在发达国家家庭绘本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绘本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孩子最好的伙伴,也是最好的礼物。

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会对色彩比较敏感,五颜六色的绘本刚好满足这个要求。

人类是先学会图像记忆、图像思维,然后才学会命名、学会符号抽象思维。绘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途径。下面让我来推荐一些适合0~6孩子看的绘本。

《宝宝从小讲礼貌系列》

礼貌其实是个动词,是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得到的人生经验,全套8册,源于真实生活,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一个懂礼貌的孩子要比霸道蛮不讲理的孩子受欢迎得多,在人群中也更显眼,带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小熊宝宝绘本系列》

本书运用动物模拟人宝宝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习惯问题。用生动的方式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处理各种生活习惯问题。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安全小绘本系列》

儿童安全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本套共有10册,有不能吃,乘电梯,地震了,过马路,我不要,停电了等等,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基本安全意识,让孩子能够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

《给宝宝爱的抱抱》

整本绘本只出现“抱抱”“妈妈”和“宝宝”三个简单而重复的语词,却生动地勾勒出温馨的故事氛围,触动大小读者的情感与共鸣。“抱抱”的故事,题材看似简单,却十分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可以满足孩子被爱、被拥抱的心理需求。

《好饿的毛毛虫》

这本书图画很简单,对白也很简洁,可是里面融入了很多的知识,例如数的概念,星期的概念,连吃多了会肚子疼也通过简单的故事传递给了小朋友。是一本趣味认知的好范本。他被被译三十多种文字,大小开本世界发行量超过2000万册,2001年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畅销童书”(精装本)第20名。

《大卫不可以系列》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可爱的大卫,大卫的身上就有我们的影子。里面的大卫是每一个小小孩的化身,他总是不停的闯祸:偏要去拿大人不准拿的东西、踩着一地的泥浆回家、吃饭的时候拿着食物当玩具、不分场合的大吵大闹、随时都会惹点小麻烦......这样的画面,小孩子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因为大卫就是他们自己呀。这个系列将教会孩子那些事情不可以做,做错了应该怎么办等。让孩子轻松的学会生活中的行为礼仪、日常习惯。

《米莉的帽子变变变》

这个美妙的儿童故事绘本,让孩子们摆脱束缚激发无穷的想象力,每一页米莉的帽子都有不同的变幻等待孩子们的发现。本书用烂漫可爱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叫米莉的小女孩,拥有一顶可以神奇变幻的帽子漂亮的孔雀、美丽的鲜花、汽车、轮船、房子…只要你想帽子就可以变成你想象的任何东西。

书末作者鼓励孩子只要勇于想象什么事情都可变成现实。这是一本激发孩子想象力的绘本。妈妈们不错错过哦

《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总是能让年幼的小读者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简单,而又富于韵味、诗意盎然,一个让孩子倍感温暖的睡前故事。

这是一本能找到共鸣的书,每个孩子总是想要各种方法来考验妈妈的爱,兔子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

《我的爸爸叫焦尼》

这是一个温馨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也许,在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总会有阻滞。但是,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什么是亲情?亲情是敏感、理解、关爱与支持。婚姻虽然破裂,但挚爱亲情永远无法割断。家庭虽然破碎,但每个人都需要维护自尊、自信和对未来的信念。

《活了100万次的猫》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一部有关生命与爱的伟大寓言,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时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对于爱与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当时的他可能不能理解,但当孩子长大后,某一天他想起这个故事,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家园共育《绘本也可以打开孩子的动手能力世界》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绘本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