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意想不到之三:越活越小了?

01-29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宝宝意想不到之三:越活越小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也许你的宝贝从前并不是一个会挂着眼泪跟妈妈说“byebye”的孩子,但你意想不到的是,在他18个月的时候,他的分离焦虑表现将会达到极至。

马萨诸塞州Assumption学院的发展心理学家MariaD.Kalpidou博士认为:这其实是因为有了3个因素的碰撞叠加而造成的。首先,此时的孩子面对分离,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他能感觉到与父母分开了的自己;而日益长大的孩子,毕竟他还是小宝宝,他对于最亲的父母的依恋其实也是日益增强的;第三,就是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能够记忆起上一次的分离,那种令他感到难过的感觉会提前激起他对分离的恐惧。

作为父母,你需要注意:

*尽管这种分离焦虑会在不久的将来就减退并消失,但还是为了让宝宝更舒服和愉快,当你请了新保姆或者带他到一个新地方去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他得到很好的休息、按时喂他吃饭等等。不要使这些事情加剧他对陌生的恐惧。

*当你不得不外出把他留在家里时,尽量使分别简短并且愉快。很快地和宝贝告别,并且告诉他,你做完事情马上就回来抱他。宝贝是能够从你的情绪中得到反射的,因此,感情细腻的妈妈们一定记住不能先把“分离焦虑”表现出来。而且一定不要已经出门了,又回来检验一下宝宝有没有哭。

意想不到之四:这是开始学习阅读的关键时期!

给这么小的孩子读书,是否就是无异于对牛弹琴,或者只不过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呢?当然不是。固然,如果我们说从这个年龄就教孩子读书,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当然是荒诞的。但1岁的阅读,却能够真正帮助孩子锻炼符号思维,也就是象征性的思维。比如,孩子在图画书上看到一棵树,他就会想到他在院子里看到的那棵树——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略微懂得某些文字能够标记某些东西,某些图画代表某些真实的物体了。同时,阅读时的语言交流也能够促进正在学话的孩子增加词汇。

作为家长,你需要注意:

*选择一些适合1岁这个年龄的并且高质量的低幼童书,是展开阅读的首要基础。

*持之以恒是亲子共读的关键。每天只要花费几分钟,只要读几页,或者只是睡前的小故事,你都是在时时向孩子传送着这样的信息:读书是一种乐趣,并且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

Tips

在这12个月里,你每时每刻都围在你的宝贝身边,喂奶、换尿布、做辅食、观察他的粪便、仔细清洗他的小衣服……但现在,既然宝宝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婴儿了,你或许还没有没想到,其实你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被需要的,你也可以试着找回那300多天以前的你了。

*还记得保龄球动作的要领吗?或者那家你最爱的服装店?……约朋友一起去散散心,你开心了,宝宝才会开心。

*宝宝长大了,他不再每时每刻都需要你;老公被“冷落”了不少时间,该适时补偿一下他了。

*这种放松与小的溜的适度“离开”,能让你不至于一头陷在“育儿”的繁复和焦躁中甚至被累垮,而是更多能享受到孩子带给你的生活意义和乐趣。

4.适应度

“趋避性”是观察孩子对人、事、物第一次接触的反应,而“适应度”是观察孩子第一次接触之后的行为反应。

适应度高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例行如梳头、洗脸等容易接受不反抗;进入新环境几分钟内,就能够适应;改变副食品只要一~二天内就能接受。

适应度低的孩子,同一天内,对同一种吵闹声会作多次反应(如狗吠、打钟声);与陌生人相处15分钟后,仍表现出警觉害怕的样子。

5.反应强度

反应强度是指孩子对于刺激的反应是微弱或是激烈,这个项目的观察是不分正向或负向的。除非特别激烈的孩子,不免令人担心会不会侵犯到别人,或是反应特别微弱的孩子,会不会老是让人欺侮,这两种极端的情形是需要父母的协助。

反应强度微弱的孩子遇到熟人时的反应并不热烈;轻微的碰撞、疼痛仍然保持愉快或安静。

反应强度激烈的孩子换尿片、衣服时,会有强烈情绪反应;对陌生人的反应无论喜恶都很强烈。

6.反应阈

前项“反应强度”是观察孩子反应是否强烈,而“反应阈”则是要了解孩子从感觉到反应的门槛刺激量,例如:视、听、触、味、嗅觉等,孩子需要刺激量是大或小。

反应阈低的孩子当母亲外表服饰或发型改变时,宝宝会凝视观看;牛奶种类改变时,或给果汁时,会有所反应。

反应阈高的孩子当玩玩具时,会忽略熟悉的声音不加以注意;改变副食品味道或浓度,继续进食没什么反应;当尿片湿了,没什么反应。

7.情绪本质

指孩子正向(如:愉快、友善、高兴);或负向(如:妒嫉、忿怒、不愉快)等情绪的表现。

情绪本质正向的宝宝换尿片、衣服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及表情;第一次到陌生环境有愉快的表现;轻微伤害仍然保持微笑与安静。

情绪本质负向的宝宝正要入睡或醒来时经常烦躁不安;自己一个人玩耍时会哭泣;当身体不舒服时,会显现烦躁不安。

8.注意力分散度

有的幼儿在进行某些活动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分散原有的注意力,有些幼儿则表现不易分心,这就是“注意力分散度”易或不易的定义。

注意力分散度易的宝宝当尿片湿时,可以用抱他、跟他玩、看电视来安抚情绪;喝牛奶、听到电(话)铃声时,会停止吸食并注意声音来源。

注意力分散度不易的宝宝烦躁不安时,以玩具、歌唱、逗他都不能安抚。

9.坚持度

有些父母会以为坚持度高的孩子就很好,其实不然,尤其在幼儿子尚未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时,坚持度高的孩子可是非常让父母头痛的。

坚持度高的孩子可以连续玩一种玩具10分钟以上;看电视可持续一段时间;对喜欢的玩具,虽然伸手拿不到,会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获得。

坚持度低的孩子每玩一种玩具的时间不到1分钟,就想玩其它东西或做其它动作;观看其它小朋友游戏时,不到1分钟就转移视线看其它地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相信孩子,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此话真乃真理。如果你持之以恒的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久而久之,他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自从孩子三周岁多一点,我们就给她买了旱冰鞋,孩子不到三天就学会了,可见学习的速度是令我们大人望尘莫及的。在学习之前,我就很认真的告诉她:“宝贝,你知道吗?学习滑旱冰是一定会摔交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摔交才是不正常的,你能明白吗?”她很认真的点点头。所以,每次孩子摔交之后,她都会抬起自己的小脑袋,很可爱的对我说:“妈妈,摔交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不怕疼。”“对啊,很正常。不摔交是学不会滑旱冰的。”我微笑着答道,“你要多练习啊,因为熟能生巧!这样你才能滑的很好啊!”现在的她,几乎不墩屁股了,呵呵,有进步了。

可能是受学旱冰的影响,我发现孩子有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成雨在练习拍球和跳绳、还有下腰的过程中,热情不减,而且经常对我说的几句话是:“妈妈,我练练就会成功的,是吗?”“妈妈,你看,我有进步了吗?”“妈妈,你看我能下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很夸张的显出特别兴奋的样子对她说:“是啊,只要你肯练习就行。”“啊,我的宝贝好棒啊,已经学会下腰了,真了不起!”

就说成雨的下腰吧,本来我就认为,像她这样胖乎乎,身子比较沉的孩子,学习下腰是很困难的。所以,当老师要求家长和孩子在家一起练习时,我也马马乎乎,不指望她能学会。但有一天,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看我能下腰了,我真的会了。”我还以为她是闹着玩的,也没太在意,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当她的身子像一座桥一样弯下时,我的眼睛都看直了,怎么可能呢?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不过,为了激励孩子,我马上为她的表演鼓掌。为了证实她是自己下的腰,我说:“成雨,你能再给妈妈下一个,好吗?”“好的,妈妈你看好了?”她很爽快的答应了。只见,小家伙用手轻轻的托住腰部,身子和头慢慢的往后仰过去,然后双手撑地,一座美丽的小桥出现在我面前。看到这一场景,我忍俊不禁地问道:“宝贝,你什么时候练会的?”成雨笑而不答。“你真是太棒了,你是妈妈骄傲。”我只想一个劲儿的夸她,因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成雨的跳绳也是逐渐的进步。我记得上星期三回家时,她只能跳二十四个。等周六回家,她已经能跳五十多个了。也许,孩子是为了博得大人的夸奖;也许,孩子是想炫耀一下自己;也许,孩子的脑子里已有这样的观念:只要我练习练习,什么我也能学会。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只要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且想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做家长的就要全力支持他们,相信奇迹会出现。

我们为何让孩子越活越郁闷?


有人问成功是什么,我觉得成功就是过上自己爱过的生活,同时心灵充实。富有并快乐是成功,清贫但充实也是成功。如果财富名声带来喜悦我们就去追求,如果闭门思考带来快乐就让我们独处。成功不是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在自己心中你是不是一个被自己承认的人。今天阳光灿烂,祝你心情愉快!

温家宝说:“中小学教师非常重要,有些国家让最优秀的人教小学。要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过去中小学有陶行知和朱自清这样的老师,现在很少了。总理说要提高老师待遇,很好,但除了待遇,中国老师更需要提高修养、学问和人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碰到一个学生,自认为特有才华但找了几份工作都被拒掉了,我见了后感到他身上有一种气息让人不舒服,言语尖锐不留余地,神态孤高没有耐心,能感到他有点才气,但我也不敢用这样的人,有才华不受人欢迎就会怀才不遇,有才华受人欢迎才是真正的才华。语言温和不等于没有个性,外表温和不等于没有傲骨。

有朋友问读书,个人体会,书有三种读法,第一种泛读,也就是各式书籍广泛阅读,只会其意,不求甚解;第二种精读,有些你觉得很好的书可以认真多读几遍,比如林肯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就读了好几遍;第三种背读,对于那些经典着作,要以背诵的态度去读,边读边理解边背,比如《老子》等。可惜我自己还没有认真读书。

有个家长在我的博客留言,转给大家看看:“我的儿子6岁了。写完作业他问我,你在干什么?我说,在看怎样教育小孩子的书,你呢?他没事正在吃黄瓜,我说帮我拿一个,他拿来后,我第一次说了‘谢谢’。他‘惊恐’地看了看我。我心里暖暖的,作为父亲应该这样。”

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宽容,允许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存在,拥有蔡元培“兼容并包”的胸怀;同时,我们还必须有自制力,因为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是以不损害别人的自由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别人自由的前提下来思想和行动,应该是同一个世界,和平地拥有不同的梦想!

优美的结果多是在枯燥和痛苦中得来的:流利的英语,反复练习的过程十分枯燥;优美的芭蕾,演员的脚尖全部磨出血泡;迷人的体操,留在运动员身上的处处是伤;动听的旋律,当初不知拉断过多少琴弦;但是枯燥和痛苦本身并不能保证优美,最后的优美和出色是因为有坚韧的精神和一颗坚持的心。

拥有值钱的东西不如拥有值钱的才能。我有一个画家朋友,从来不存钱,需要钱时就画一幅画,画就变成了钱。他说:“人生最惬意的莫过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物质所累,还能用爱好换钱。”确实,你就算拥有金山也有可能丢失,但拥有才能走到哪里都能带着,别人可以偷取你的物质,但没法偷取你的才能。

郑板桥在去世前给孩子留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陶行知重复了这句话,把靠祖宗变成了靠父母。我在《赢在中国》节目点评时曾说:既靠天也靠地、还要靠自己。靠天靠地是利用资源,靠自己是主动奋斗,一个人能够利用资源,还能主动奋斗,离成功就不远了。

一棵树种在大花坛里,本来枝繁叶茂,慢慢却枯死了。怎么就死了呢?原来花坛是个封闭的水泥池,树长到一定程度根部不能深入泥土吸收养分,不能舒展成长,最后就郁闷而死了。很多家长培养孩子,就像种这树一样,限制孩子发展空间,结果孩子越活越郁闷。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

育儿知识:这几招给宝宝养成阅读习惯的秘笈,你绝对想不到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伶俐,当孩子开口讲话时,父母的喜悦难以言表。丰富的词语、准确的表达能力、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专注力,这些都从何而来呢?”

你的宝宝开始读书了吗?

Q:我家宝宝才几个月大,还不到“读书”的时候

每当我拜访家有小宝宝的朋友时,看到五花八门的玩具,以及家人费时费力为宝宝精心准备的各种辅食,却唯独没有可以给宝宝阅读的书时,我都会为他们送上几本适合给宝宝读的书。初为父母的朋友总会半信半疑地说:“孩子还小呢,还不会看书呢!”我的回答是:“不是让宝宝自己看,是请你们为TA读。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就应开始。”

Q:宝宝阅读是啥样子的?

宝宝的阅读可不是正襟危坐的,而是随时随地的。初生的宝宝每天醒着的时间不多,当宝宝吃饱了,换上干爽的尿布后,TA的情绪是很愉快的。这时候是给宝宝看图画书的好时机。(划重点~)记得我的小儿子还未满月时,我总是在床边放几本色彩鲜艳、图画简洁、语句不多的图画书。当他惬意地醒着的时候,我总是先和他打个招呼,说几句家常话,然后不失时机地拿起书放在他眼前适合的距离,一页一页地读给他听。我的宝宝仔细盯着看,听得十分专注,那本《母鸡萝斯去散步》我读了至少有几十遍吧!

如果父母觉得给躺着的宝宝翻书看麻烦,只给宝宝看图画书的封面也是一个好办法。只要慢慢把图画书放在宝宝面前,念出书的名字,并和孩子说说封面都画了什么即可。

图画书的封面一般都很吸引人,像日本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绘本系列,暖暖的色彩,孩子们都很喜欢。而且是小开本,拿着不费力。给婴儿读此书的封面,孩子长大一些再读内容,《刷牙》、《收起来》、《大声回答...》、《排好队一个接一个》等帮助孩子学习各种场景。说是给宝宝“读”书,其实这个过程每次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只是需要父母每天适时地去多次把握时机。

陪宝宝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初生婴儿的视力还很有限,给宝宝读书,实际上是和宝宝的一种交流。宝宝不但需要食物,更需要的是饱含情感的话语。宝宝若每天能听到熟悉的声音讲重复的故事,TA会感受到很亲切,感受到温暖和爱。这是和享受妈妈的乳汁一样宝贵的体验!

Q:宝宝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怎么办?

父母们千万别灰心,更不要急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多准备不同种类的图画书,坚持去做就好了,宝宝烦躁了,就马上停止。读书一定要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让孩子觉得读书就是一种游戏。宝宝大一些了,可以抱在怀里读书了,这是宝宝多么幸福的读书体验啊!依偎在爸爸妈妈怀里,享受着温暖的体温,伴随着父母的心跳,一边听着故事,可能还会咿咿呀呀地回应着,用小手指指点点的。再昂贵的早教也比不上这种最自然的亲子交流!

书也是玩具?!

童书不需要都束之高阁。宝宝很快就到了爬行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小书架上的书全都推到地上并哈哈大笑。这时候你是皱着眉头教训孩子还是和宝宝一起大笑呢?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否则小小的TA会很困惑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儿。也不必疲于奔命地跟在宝宝后面收拾。如果能在游戏结束之后,带领宝宝一起收拾就最好了。过一段时间,宝宝就厌倦了这种推书的游戏,又发现更好玩的游戏了。

看着堆成小山的玩具,父母们是不是也有些惆怅呢?心理学研究表明,给孩子太多玩具,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我通常是把玩具收起来,孩子每天能拿到的玩具只有三五个,并定期调换。在这几个玩具中,我会放进去一两本书。让孩子知道,书也是随时陪伴自己的‘玩具’。”

如果前面为孩子读书的功夫做到了,宝宝已经初步喜欢上阅读了。记得小儿子蹒跚走路时,见到我回家一进门,就会从玩具里面拿起一本书,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意思是让我读书给他听。那样子实在是太憨态可掬了。虽然小孩子注意力时间很短,但我记得小儿子两三岁时,我们可以读40分钟,他还不走神,我也是很惊讶!宝宝会爬以后,行动的空间加大,可以探索的东西更多了。可能不如以前对读书那么热衷了。宝宝会爬以后,行动的空间加大,可以探索的东西更多了。可能不如以前对读书那么热衷了。这时父母可以设固定的时间阅读,比如睡觉前,不需要很久,15分钟就够了,孩子和父母都愉快就好。

现在的父母都很劳累,给孩子读着读着就睡着了。在我看来,父母确实不容易,但是也很遗憾成人没有享受到给孩子读书的乐趣。也许是书选的没有趣味,也许是把给孩子读书看成是应付差事。那对双方都是损失。

隔代育儿那些你可能想不到的答案


在中国,有50%的家庭是老人在帮着照看第3代。老人不再是权威,在反复向老人强调那些“科学”养育观的同时,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三个问题:

1.您愿意帮儿女看孩子吗?谈谈您的感受。

2.在隔代育儿上,您有对自己的儿女最不满意的地方吗?

3.请说说您觉得儿女做得最好的或者最让您感动的事。

我们找了10位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做了访谈,问了同样的3个简单的问题,于是收回了30个不同的答案。这30个答案里,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可能有你不屑一顾的说法。但是,它们也许能给你一点点启示: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看待隔代育儿里的矛盾,该如何善待帮我们带孩子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

回答1

1.说实话,很累。我和老伴儿都是快70岁的人了,身体也都不太好。本来我们一直想着退休了,搬到稍微安静点儿、空气好一点儿的郊区住,可是为了帮孩子一把,只好把这计划搁浅了。

2.

我有两个女儿,小时候我是一个手指都没碰过她们,现在都说年轻人的教育理念先进,怎么我们家那两位都一致认为男孩子有时就得打一打呢?!尤其是女婿,有时急了上去就给孩子一下,孩子很怕他。我小外孙是挺淘气的,而且越来越淘气,但是淘气的孩子也聪明啊!是不是给打傻了他们就满意了?!

3.好在孩子们在钱上没让我们为难过,每个月都给足够多的钱,逢年过节还都送很贵重的礼物,让我们在亲戚、邻居面前很有面子。

回答2

1.挺解闷儿的。我和老伴儿的脾气不合,以前就爱抬杠拌嘴。给儿子看了孩子之后,我们俩没工夫逗闷子了,每天忙乎孩子都忙乎不过来。

2.他们每周五把孩子接走,周日晚上送回来。我最不满的就是周末他们老带不好孩子,带孩子乱去不适合小孩儿的地方,给孩子乱吃,经常是送回来的第二天就生病。孩子一生病我们着急不说,他们不也得请假带孩子上医院吗?!

3.今年春节,两个孩子给我们老俩报了个旅游团,让我们到欧洲转悠了一圈,算是见见世面吧。其实他俩挣钱也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听说还是儿媳妇坚持让我们去的,挺感动的。

回答3

1.怎么说呢,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总不能让孩子们都不上班在家看孩子吧,只好我们帮他们一把了。

2.

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们那什么“早教”理念了。我孙女还不到2岁,每周末她妈妈都要带她上什么课,一会儿是音乐启蒙,一会儿是亲子班……有时她妈妈没空我们就带着去,我一看,不就是带着孩子玩儿吗?!我问了老师,一次课差不多100多块钱呢!非带孩子跑那么远的地方、花那么多钱玩儿,真想不通!

3.我这人心直口快,经常数落我儿媳妇,难得的是她从来不还嘴。有时我事后想想也挺不合适的,毕竟那不是自己家的孩子。

回答4

1.我们倒是挺愿意帮着看,但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刚开始试了试,不行,折腾不起,还是请了个小保姆,我们帮着打打下手。

2.觉得年轻父母们有点儿不负责任,他们还老说是我们娇惯孩子。孩子吃饭吃得不好我们喂就说我们养育方式不对;孩子有点儿小要求能满足的时候不满足非招他哭……反正我觉得他们有时是不是太“照本宣科”了?

3.知道我们俩牙口都不好,每天都要跟小保姆交代,把饭做软一点,把菜炒烂一点。就凭这点,我们就挺知足的了。

回答5

1.不愿意,以前我们有几个关系特别好的老姐妹,总是一块出去玩啊、打打牌什么的。现在全被拴在家里了。

2.太呵护孩子了,一个男孩子养得没一点儿阳刚之气!我白天一个人带他还好,晚上他妈妈一回来就大呼小叫的,好像我们家哪儿都有危险,哪儿都对她儿子构成威胁,至于吗?!

3.儿子以前大大咧咧的,可能是自己有了孩子的缘故吧,现在变得细心了。我有时随口说想要什么,缺什么,过不了几天就买给我了。我要是说哪儿不舒服了,也赶紧带着我去看看,或者给买点儿保健品什么的。

回答6

1.我岁数相对年轻,身体也不错,带带孩子倒是不算什么。而且不都是这样吗?!

2.他们都是“80后”,除了上班经常加班,还要去游泳打球、跟朋友聚会、出去旅游什么的,不怎么管孩子,也不把孩子接走,就有时晚上过来看看。我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太好吧?!而且我也没个能真正消停会儿、喘口气的机会。

3.我女儿知道我爱臭美,经常给我买衣服,或者给我些商场的购物卡让我自己去买。前一阵还安排我照了一次艺术照,好像最后连拍带制作的花了5000多块钱呢!女儿还是挺知道怎么讨我欢心的。

回答7

1.生活就是这样,当时是我们的父母帮我们看孩子,现在我们老了退休了,帮孩子们看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

2.我们两个人还看不好一个孩子啊?!非得给找个保姆来,弄得我们老觉得有个外人在家里特别不自在。

3.女儿挺宠孩子的,很少跟孩子急,更别说批评孩子,她主张的是“赞美教育”。但是要是外孙女对我们有一点点不尊敬,哪怕是走的时候忘了说再见都要很严肃地呵斥孩子。这也对,孝敬父母,身教胜于言传。

回答8

1.不愿意,但也没办法。最大的问题是干了那么多活也就算了,心里还老不高兴。

2.白天打无数个电话回家,一会儿问喝奶了没有,喝了多少毫升,是不是用开水冲的;一会又问大便了没有,给没给用护臀膏……明摆着对我不信任。

3.隔三差五地带点儿我爱吃的东西回家。但是从来也没给买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回答9

1.看小孩儿挺有意思的,觉得自己也变年轻了。每天为了孩子我们也得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不是挺好嘛!

2.年轻人自己当了爸爸妈妈之后还是一点儿不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天天耗到夜里十一二点睡觉。我以前就老说他们,现在晚上又把孩子带得特别没规律。不过有时候也是因为他们加班啊、应酬什么的回来就挺晚的了。

3.女婿挺实在的,单位里发什么了都先拿我们家来,过节什么的都先紧着我们家的时间安排。上次我病了住进医院,女婿天天下班来照顾我,特别尽心。虽然他平时不怎么爱说话,但我看得出来他那份心。

回答10

1.我只能尽力去做,但好坏就不管了。其实我也知道孩子们肯定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基于没有更好的人能帮他们,也只好这样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给我一些“肯定”,年轻人现在对孩子不是都讲究“自信教育”、“鼓励教育”吗,我们这些老人也需要鼓励啊!

2.就知道跟孩子嚷嚷,这算什么教育啊?!我跟孙子从来都不大声说话,孙子可听我的呢!

3.每天晚上他们一回家,我就算“下班”了,可以尽情地看我的电视节目。我比较喜欢看戏,每天晚上家里都“咿咿呀呀”的,儿媳妇从来没说过什么。有时候还给我买戏票让我去戏院过把瘾。

依照老人们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展示他们的真实姓名,只展现了30个真实的说法。当然,10个家庭的访谈对于全国那么多的421大家庭来说只是个案,也许并无法涵盖你家里的情况。因此,你可以多在自己家里做一做这样的“访谈”,方式要更灵活一些、多种多样,比如和老人聊聊天,通过亲朋好友去问一问等等。总之,在家庭里,沟通顺畅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的,不仅是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沟通机制,也要多听听我们的父母在想些什么。至少是让他们把话说出来,别憋在心里。

孩子为什么“不合群”?背后原因你一定想不到!


前不久,女儿悠悠参加了一场市里举办的钢琴比赛。

台下坐着几千个观众,还有准备挑刺的四个评委。那场面为娘都为悠悠感到紧张和不安。

悠悠参赛的曲目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这曲子速度快,需要弹奏者很强的内功,否则稍微不注意就会弹错。果然,悠悠刚弹了不久,我就听到她连续弹错了两个音,心里“咯噔”一下:完蛋了,这么明显的失误,评委不会听不见,越是出错越是紧张她后面会更慌乱...

好在,悠悠只停顿了一秒,又恢复了正常状态。而且还颇有创意的处理了错误的地方,与接下来的音符完美衔接。

曲终,悠悠面带微笑,完全没有因为刚刚的一点失误感到紧张或是难过,最后还落落大方地向观众鞠躬谢幕。

我看着她会心一笑:女儿真是好样的!虽然有点失误,但是我知道,这份经历和收获远远不是一个奖章能比的...就因为这份从容自信,妈妈感到自豪!

●“悠米妈,你女儿真淡定,看起来好自信,这孩子真讨好!刚刚弹错了两个音,不慌不乱,淡定自如,我要是评委,给这个加分!”坐在一旁的乐乐妈忍不住感叹道。

平时,也经常听到老师或同学这么夸赞悠悠。其实,当妈的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女儿的习惯和生活态度呢?

我笑了笑,回答乐乐妈:“自信这回事,以前还真没少下功夫。悠悠的自信,也并非与生俱来,以弹钢琴这件事来说,我就没少花心思......”

积极的心理暗示

著名的教育家盖杰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刚送悠悠去学钢琴时,她才四岁,由于年龄小,学得比较慢。以至于钢琴老师有时候都会委婉地跟我说,“要不等孩子大一点再学吧!”

那天我去接悠悠,看她面色不悦,怎么逗也不笑。于是问她怎么了?

悠悠很委屈地说:“妈妈,是不是我太笨了,老师教我识谱我就是不会,总是弹不好......别的小朋友,老师一直夸”

我摸着她的小脸蛋说,“悠悠可聪明了,在这里学钢琴的,就数你最小呢,李老师今天偷偷跟我说,你又进步了呢,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等你6岁的时候,比他们谈的还好。李老师还不让我告诉你,怕你骄傲不想谈了呢!”

听到我这样说,悠悠脸上立马多云转晴,“真的啊?李老师真的这样说吗?我还以为李老师不喜欢我。妈妈,我不骄傲的。”

“当然是真的啦,所以悠悠要加油,不要放弃,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笑着说。于是她又活蹦乱跳起来。

甚至,每天接孩子回家,我都会鼓励悠悠说:

“李老师今天说你弹的节奏把握得不错哦~~”

“李老师觉得你如果再记下琴谱就更好了哦!”

……

一个月后,李老师开心地对我说,悠悠太可爱了,别看悠悠年纪小小,但是骨子里透出来那股不服输的劲,比起刚开始来的时候,进步了太多。

是啊!4至15岁是孩子自信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父母的指导、鼓励和认可,而父母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关键的人。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对孩子来说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你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她自然会朝正面的方向发展;

你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责骂孩子笨,她当然自信心全无,并且变成你口中的“笨孩子”。

丰富的经历

这次的比赛是我给悠悠报的。我从不想放弃任何能让孩子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也正是以往的经验和锻炼,让她这次面对失误时依旧能如此从容自信。

记得第一次参加比赛时,悠悠由于紧张,发挥失常,海选的第一个环节就淘汰了。那次她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对悠悠说,一次比赛,不是非要争个高低,不是非要得什么奖,而是给了你一次锻炼自信,培养胆量,展示风采的机会。

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可能会紧张胆怯,但当她第二次面对变得更加自信从容。

让孩子多经历一些这样的场面吧,他们会明白做好一件事情是需要坚持和去努力的。每个孩子都需要经历挫折、磨难、失败,然后不断成长和蜕变,当遇到再大的困难才会坦然面对,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更加勇敢坚定。

拥有至少一项特长

拥有一项特长,提高自身抗挫抗压的能力,这一点不仅是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也适用。

悠悠在学钢琴初期,也许是没得到老师的肯定,也许是因为学东西吃力,也曾有过哭闹着不想去练琴的时期。她爹都心软说,“要不今天不去练琴,出去放松放松吧!”

我瞪着孩子她爹说:“现在对孩子多放纵,以后社会就对孩子多残酷!悠悠如果现在学不好放弃不学了,那她以后做事都会这样半途而废。况且,学钢琴也是悠悠自己提出要学的。”我知道女儿喜欢谈钢琴,只是经常有因为疲倦而想想放弃的时候,越过去就好了!女儿比较害怕我严厉的时候,所以也只能从了。

也正是因为时有的“后妈式”教育,悠悠从那以后便没提过放弃练琴。

日积月累的练习,女儿不到9岁,钢琴已经过了十级。还经常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比赛或演出。看着女儿因为一项特长而快乐阳光的样子,我知道当初的做法没有错!

能力强了,自信也随之而来。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久前,一位风靡网络的9岁小女孩?

年仅9岁的Milla Bizzotto,参加了一场极限挑战比赛,火爆全球。这可不是普通的比赛,比赛内容极为惨烈苛刻,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完赛,而一个身高1米2,体重24kg的小女孩却完成了。

人们简直不敢相信!甚至怀疑她作弊,直到她家采访才知道:原来小姑娘,在学校有被欺负的经历,为了使自己不被欺负,也想保护其他同学不受欺凌,她每天锻炼,使自己变得强大。

孩子不愿意尝试、不自信,胆子特别小,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感到无助、自我封闭、退缩、逃避等,在外面还容易被人欺负!

对此,我建议各位家长,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不管是钢琴也好,跆拳道也好,只有让孩子自己变得强大了,孩子才会自信满满!

让孩子增加自信的其他小方法

身边有很多家长朋友经常抱怨自家孩子不自信,却又束手无策,殊不知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们就在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下面再列举一些,不妨每天试一试!

1、多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多几次让孩子自己做些决定拿主意,比如让孩子选择自己每天的穿衣搭配,给一定的钱让孩子去超市买东西(最好陪伴孩子一起),并对其结果给予称赞和鼓励,这样的尝试对培养自信心很关键。

2、孩子犯错了,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对于孩子的过错不要嘲讽,而要在具体的问题中帮助孩子,在关键时刻稍微指点一下孩子,孩子就会进步很多。嘲笑只会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

3、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许多父母做着自己的事,或玩手机,或和别人聊天,孩子向父母提问题也得不到回应,或者敷衍了事,这样让孩子感觉不到爱,变得内向不自信。

4、在家陈列孩子的作品或奖章等

把孩子画的画,获得的奖状贴在墙上,做的手工摆放在家中显眼位子,客人一来就会看见并夸赞孩子,夸赞和荣誉都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5、不要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不要对孩子说:“隔壁小明早就会背乘法口诀,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如果你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会严重挫败孩子的自信心。

6、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让孩子独立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他洗不干净。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认可。

7、教他从小认可自己的长相

很多人不自信的来源于对自己相貌的不认可。从小告诉孩子,人无完人,每个人的相貌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可以告诉孩子,你虽然眼睛小,但是有神啊~

8、见识多广才能自信倍增

多看书,多带孩子去旅游,多带孩子聚餐,不仅能拓宽孩子知识面,还能让孩子学会和别人打交道相处,增加孩子信心。

9、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具体表扬

不要空洞的表扬孩子。你可以这样说:“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你做得很好。”而不是全部笼统地说:“你干得好!”“你真棒!”具体的称赞给他自信,空洞的表扬会让他自大。

10、父母努力做受人尊敬的人

父母在社会中受人尊重,能大大增长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应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努力做个受人尊敬的人。

11、父母相爱,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

这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父母相爱,更有利于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在成长的过长中,内心也是安稳、幸福、自信的。经常不和谐的家庭,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无助。

宝宝学钢琴真的越小越好?


1.孩子学习钢琴越早越好吗?

其实一个艺术家是否可以成功,不单单是早早的就开始学习,还要看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在5-15岁之间学习钢琴的成果会更加好。

因为儿童的动作发育是由大到小的,大的动作先发育,小的动作后发育,而弹钢琴正需要小动作。如果在孩子还没有发育好大动作时,就给孩子学习钢琴,那么就像是拔苗助长了,所以过早的让孩子学习钢琴等乐器也是不适合的。

2.孩子几岁学钢琴比较好?

从各方面条件看来,孩子在5岁以后,大动作发育完全,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的健全了,这样就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学习钢琴等乐器。到了5岁这个年纪,孩子也算是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男孩和女孩学钢琴的区别?

其实男孩和女孩在发育成长上也有不同,女孩在4-5周岁,男孩在5-6周岁就可以开始学琴了,因为女孩相对男孩发育的会提前一些。

但是孩子们的发育终究是根据很多因素而决定的,有些孩子因为遗传,饮食或者个体条件好,天生具备一定的天赋,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来询问专业的钢琴老师。

必看:用手机哄孩子?背后的危害让你想不到!


小孩子迷上智能手机的原因,好玩又有趣。华丽的屏幕、欢乐的声音、有趣的触屏、动画片和游戏一下子把孩子吸引了,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让当初照看孩子时为了图省事,给孩子玩手机的妈妈们开始担心起来了。

最新的一个研究数据说明了问题,对1000名0~5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的智能手机使用率为80.4%。3岁就开始玩手机的达到32.5%,给孩子看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让孩子老实一会儿”的最多,占52.9 %。这个数据充分的显示80后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状态,值得深思。

让孩子过早使用智能手机危害很大

容易出现注意力缺陷

使用智能手机会让孩子对一种物品或行为产生散漫的执着,这种症状会持续成为儿童、青少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动性障碍,品行障碍、性格障碍等。对社会不适应,分离焦虑障碍、反应性障碍等症状的几率也高。从小就频繁使用智能手机的孩子,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出现的机率更高。

妨碍大脑发育

2岁以内的孩子大脑发育迅速。此时,智能手机使用频繁,会引起左脑发育不均衡。 在这段时期,虽然大脑已经渐渐发育成熟,但大脑功能还不健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不强, 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后,会带来负面情绪的影响,引起焦虑、不安、注意力缺乏等。

容易导致睡眠障碍

可能大家都知道,孩子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引起视力下降。但更可怕的是会引起睡眠问题。孩子睡觉前看手机,过于明亮的画面会影响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导致睡眠障碍。

阻碍身体发育

已经对智能手机玩得非常熟练的孩子,对肢体运动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这样会引起身体发育推迟、运动功能低下,影响身高增长。另外,对手指的影响也很大,手部总是保持一个动作,没有锻炼到手指的灵活性,长期会影响手指的发育。

孩子为了看手机,头部总会不自觉前倾接近屏幕,脖子或腰长时间的姿势会引起脊椎变形、脊椎侧弯等综合征,也可能引起颈椎疾病的早期症状。孩子们只有通过各种运动,才能刺激骨骼,发育,促进身体成长。

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低头族”的增多,原本是老年人才有的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娃娃化了,希望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再对症下药。

怎样帮孩子戒掉手机瘾?

建立亲子约定

家长要意识到手机可以成为工具但不能成为玩具,可以通过亲子约定控制使用手机的内容与时间。另外要帮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转移兴趣和注意力

一旦孩子已经上瘾了,那也不要太急,可以慢慢帮孩子戒掉。爸妈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一起家庭阅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去散步聊天、让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等,都是不错的注意力转移法。

父母以身作则

留出陪伴时间想要孩子少玩电子产品,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此,下班回家后,爸妈们请将手机等放一边,好好地陪伴孩子游戏和玩耍,这是戒掉孩子电子瘾的理想途径。

不要用玩手机当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比如动不动拿电子产品当奖励,以“可以让你多玩X小时手机”作为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孩子就容易把玩手机作为最大的诉求,而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

让孩子意识到危害性

选择合适时机,让孩子自己体会迷恋手机后自己的一些变化。除了视力的下降、颈椎腰椎的酸痛、睡眠不足等身体健康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效率变低、现实人际互动减少、情绪易烦躁等心理层面的隐患。

写字潦草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你一定想不到!


每每听到很多家长的抱怨,经常被学校老师告状说孩子写作业字迹潦草。

看到家长们为了孩子书写潦草这个问题而四处去打听哪个字帖好哪个书法培训班好的,其实爸爸妈妈们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孩子的书写练字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说盲目的跟随大众而去给孩子报名书法培训班,但对于孩子写字潦草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们还是得重视起来!

其次,家长们要意识到写字规范的重要性!

1、俗话说:“人生聪明写字始”

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从小培养好孩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孩子每天书写规范的完成家庭作业,老师看到了,自然会对孩子进行表扬,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大家以孩子为榜样,鼓励大家写好字,孩子被表扬了,自信心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们应该提醒孩子,字迹太潦草,当心被扣分。一张考试卷中,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对于阅卷的老师来讲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在语文考卷中,特别是在作文这块内容上,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不相上下,可遇到字迹潦草的,阅卷老师连看都不想先去看,直接来个中等偏下,如果孩子写的作文字迹工整,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阅卷老师心情和视觉效果舒畅,直接给个高分也未尝不可,这样,仅仅语文作文就可以高过别的孩子十几分了。

4、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

字如其人,孩子字写好了,给老师,给同学都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所帮助,学校里有什么活动,老师首先会先考虑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5、可以开发孩子的大脑

动手即动脑,二者是不可分开的,孩子在动手练字,潜意识的也在动脑,一边练字一边锻炼大脑,提高孩子的脑力记忆力,这样何乐而不为!

请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18个你想不到的教育观点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嬉闹的童年是灰色的。你是否也曾为孩子的调皮、捣乱、不听话、搞破坏……而烦劳不已、对此板着一张脸抱怨过呢?你是否也曾强求你的孩子做“超人”,钢琴、美术、英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在指望他做“成人”,承担维持家庭团结的使命,更期望把他养成一个十足听话的乖乖小孩呢。请收起您的抱怨声,放弃这些美好的愿望,让我们的孩子做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像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吧。

观点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观点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观点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观点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观点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观点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观点7、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观点8、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观点9、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爸妈不喜欢他。

观点10、左脑的东西都是需要用语言描述的,右脑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我们过早的开发孩子的左脑时,孩子就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他的所见所闻,但是他所能够描述的仅仅是他感受到了的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他在用语言描述时,他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

观点11、当孩子在涂鸦时,千万不要让他去学画画,因为当他要画出被别人认同的画时,他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是让他保留他的那份天份,而不是去发展他的什么潜能。你教他什么,他就会失去什么,因为他丧失了他原初的东西。

观点12、在孩子没有学会分类之前,不要让他认字。过早的认字会让孩子丧失掉他的图形思维。文字思维是趋向于简单化,而图形思维则是需要大量神经参与工作的。一旦孩子过早的认识字,他就会仅仅发展文字思维而丧失图形思维。他就会习惯于用简化的、概括性的文字去描述世界,而这种描述是极不完整的,因为他只能用文字描述,而不能很好的画出来。

观点13、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观点14、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说谎者。

观点15、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观点16、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观点17、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只给孩子一条规则:尊重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观点18、“早恋”本身并不会给孩子产生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早恋”的态度。做家长和老师的面对孩子的“早恋”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强行压制,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家园共育《宝宝意想不到之三:越活越小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