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不会遗传却能传染?

02-08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胆小不会遗传却能传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害怕,是幼儿拥有理性、潜力和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能力的明证。

在看魔幻影片时,许多人都对影片中的魔幻世界内的各种奇怪事物产生恐惧,这种害怕会让人在看完影片后还心有余悸。而早已为我们熟悉的世界对幼儿来说就是魔幻的,世界上的一切对幼儿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新鲜,从而让孩子产生出种种的恐惧。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

一、胆小、害怕对孩子有保护作用

胆小害怕说明幼儿对新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细腻,这些虽然妨碍了他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可是,胆小和害怕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调他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二、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害怕对象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1、0-6个月: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2、6个月-1岁: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3、1-2岁: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4、2-5岁: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三、测试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吗?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1、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2、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3、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4、经历了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四、胆小,不会遗传,却会传染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主要借助于皮肤电反应来客观地测量紧张情绪下的男性和女性差异,结果发现,男女在测定数据上的差异并不大,而在情绪表象上的差异很大,女性显得比男性更紧张、更害怕,更忧虑。显然,这种表象与数据之间的分化是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相信女性是胆怯的,也允许女性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真相,她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成为女性特有的行为倾向。男性则相反,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甚至否定男性表露自己的情感,理想的男性是不被情绪控制的,富有理性的人,从小到大,男性都受到这种社会教化,即男子汉大丈夫不为情所动,男儿有泪不轻弹。M.YJS21.CoM

这就说明,妈妈胆小是被鼓励的,甚至是被爸爸欣赏的,妈妈毫无顾虑地表现出胆小的样子,经由孩子们的面容、学习和模仿,成为他们行为倾向的一部分,尤其是女孩子们,她们就更乐于同化妈妈的性别特征了。

五、用渐隐法消除孩子的惧怕

美国心理学家琼斯用行为学原理成功地消除了一个孩子的惧怕。小彼得年仅两岁,特别害怕兔子、白鼠等,甚至连皮毛和棉绒也怕得要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不重要,用行为学原理中的渐隐技术可以根治他胆小甚至不如鼠的毛病。琼斯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当彼得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得高兴的时候(这一点是关键),她给孩子看一只兔子,她天天坚持这样做,先是远距离地,后来兔子的距离与孩子一天比一天近。开始时,彼得对兔子仍然怕得很,但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他的恐怖开始减弱。渐渐地,他能够容忍兔子与自己靠近,到了第四十五次,他已经可以将抱到自己的怀里抚摸它,并让这个可爱的小动物轻轻地咬自己的手指头。

渐隐法对治疗孩子的紧张、恐惧和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有特殊功效。有的孩子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怕黑、怕独处,怕坐飞机和电梯,怕某种响声、怕某种小动物等,都可以用渐隐法帮助孩子慢慢消除。

有效使用渐隐法的要点如下:

1、正确选择目标刺激和目标行为

行为心理学所说的刺激就是我们在普通语言环境中理解的行为所发生的外在环境、条件或者前提。本案例中的目标行为是与兔子共处,目标刺激是不断拉近彼得与兔子的距离。

2、选择合适的起始刺激

在渐隐程序中,选择一个能保证引起目标行为的起始成绩是非常重要的。琼斯为小彼得选择的起始刺激是他能够忍受兔子出现的最远距离。

3、安排目标刺激的渐变程序

如果在开始训练时,孩子能被起始刺激多次促进出正确的行为,就可以确立下一步的目标刺激,目标刺激的渐变程序需要细心、耐心和慧心,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渐隐速度。如果孩子开始出错了,可能是渐隐速度太快或者渐隐步子太大,这时必须要把目标刺激再细化到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当然,渐隐速度和步子也不能太慢、太小,孩子有可能对低标准的刺激目标产生依赖,从而在原有水平上停止不前。

六、其他教育策略

1、纠正孩子的胆小需要特别耐心,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克服胆怯,不要急着让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在你希望他有明显改善之前,先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修整时间。

2、仔细观察,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促进孩子把自己不经意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

3、树立良好的榜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行,看看是否粗心大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过焦虑、恐惧,这些消极感受都可能传染给孩子。

小贴士:

纠正胆小的孩子,父母不宜使用以下五种方法:

常常吓唬:如别哭,老虎来了。再闹,警察抓人。不要乱跑,外面有人抓小孩拿去卖。

过度保护:因为你的保护不能帮助他摆脱所有的恐惧。

心情急切: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因为幼儿这时在观察、在审视。

过份关注:因为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的胆小,还有使他更加害怕的危险。

生气嘲笑:害怕已经产生而孩子不敢释放,压抑则会使情感得到更大的伤害。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母爱能够改变遗传密码


遗传基因一向被认为是先天确定、不可改变的,但最近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却研究发现,母爱可能足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密码,这种变化还可以遗传下去。那么———

最近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在研究中控制母老鼠舔舐新生小老鼠和为它们梳理毛发的时间,最终实验结果表明享受到母亲更多照顾的小老鼠更加胆大且更爱冒险。实验还发现,母亲的照顾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一种控制大脑对压力反应的基因的表达。

这种基因变化导致大脑中的海马长出更多的压力受体,减少身体对压力的反应。随后的实验显示,这种基因变化是持久的,甚至可以遗传给后代。

英国《卫报》由此称,这一惊人发现意味着,我们的遗传蓝图不是在出生之前就确定下来的,我们的身体能够改变生物学指令,使我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而不是等待数百万年的进化去适应。

由此而发,母爱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遗传特质吗?母爱对于一个人的真正影响究竟多大?

人的生物特质和蛋白质有关

对于母爱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遗传基因,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君晖表示,目前生物学界认为,DNA序列是不可能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的,除非发生自发性或诱发性突变。由此看来,母爱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

但王君晖也介绍说,从DNA到信使RNA,再到蛋白质的这一生成过程中,同一基因序列会有多种成熟方式。面向同一序列,如果编辑方式不同,那么其表现结果也就不同,这正是日益兴起的表观遗传学所着力研究的内容。简单而言,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同一基因可产生的多种蛋白质是可以改变的。众所周知,人体绝大部分的生物功能都和蛋白质有关,不仅如此,蛋白质可能还和人们的性格等存在一定关联。由此可以推论,即使我们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也可以改变基因的表现形式———蛋白质,并最终改变一个人。

外界因素推动个人多向发展

具体谈到遗传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时,王君晖认为,遗传是内因,环境是外因,基因是不可改变的,但加工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遗传特质是先天决定的,但什么特性能够显现出来,这是后天的作用。

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很多: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氛围、父母教养方式、求学经历等,这些都可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年研究已经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所经历的抚养、教育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的现在。他认为,5岁之前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温血动物一生下来就有被触摸的要求。国外调查曾发现,出生后即被遗弃,在育儿院里成长的婴儿身体状况一般比较差,此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也更多,如果在婴儿期增加对他们的抚摸、哄拍,便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心理学家看来,并不是触摸本身改变了什么,而是触摸所传达的爱,这种爱带给婴儿安全感和满足感,使其健康成长。

母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棒”

华夏心理网咨询师荀焱表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基因的遗传,以及怀孕期间营养物质的摄入对孩子生理功能发育的影响。

心理方面,同样开始于怀孕期间,胎儿在母亲子宫内是否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会决定孩子今后的自信程度,以及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而这种安全感是和母亲的情绪、营养等紧密相关的。胎儿出生之后,在婴幼儿期是否能与母亲形成健康、积极的依恋关系则会对其心理状况、性格特点等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方面,主要是指母亲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这其中涉及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爱的表达,如何让孩子既充分地感受到母亲的爱,又不会失去控制,才是最重要的。

爱的给予不在于和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只要让幼小的孩子始终感觉到妈妈是爱他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是安全的。比如,上班族并不用担心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真的就会有什么不妥,在条件不允许母亲和孩子有更多相处时间的时候,提高相处的质量也可以很好地传达自己的爱。

遗传因素造成儿童自闭症


自闭症不是由于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它的成因目前医学上并无定论,很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脑部不同地方的伤害。至于可能造成自闭症的因素,则有下列几项:

一、遗传的因素

20%的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X染色体脆弱症。

二、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新陈代谢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脑伤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

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预防方法

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殊的预防方法,也就是没有预防针或特殊的方法

可以预防自闭症。一般性预防主要是预防脑伤,譬如重视产前检查,母亲在怀孕前应对德国麻疹等已具备免疫能力,在生产的过程应避免

脑伤、生产之后也应避免造成脑伤的因素等,如此便可降低出现自闭症的机会。

遗传病的治疗和预防


遗传病造成智力或肢体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为减少残疾儿的出生,我们国家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但因为技术等其他原因,还不能做到100%诊断出来,而遗传病患儿可否通过治疗使病情改善呢?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已发现的遗传病或者有遗传因素的疾病大约4000种,不同的病治疗方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一、饮食疗法:一些遗传病由于某种基因变异,造成负责该物质体内转化的酶的缺失,从而引起代谢障碍、毒素堆积。苯丙酮尿症即属于此类。给患儿喂食低苯丙酮酸的东西,控制体内苯丙氨酸的水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二、药物疗法:如先天性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剂进行治疗。又如肝豆状核变性,主要是体内铜代谢障碍,使血液中铜的含量过高,而造成胎儿畸形。可以采取限制吃含铜的事物,同时服用促进铜排泄的药物,以保持体内铜的正常水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手术治疗:对于多指(趾)、兔唇、联体等畸形,可以通过手术修复。

四、基因疗法:近年来,科学家们已成功克隆了一些遗传病的基因,对相应的正常基因进行提取纯化和人工合成,导入到病儿体内,达到根治遗传病的目的。

五、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加强产前咨询、普及遗传病知识、严格产前诊断等,从而避免或减少遗传病儿的出生。

善待孩子的“胆小”


善待孩子的“胆小”

编导语: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很为此伤心。孩子似乎无法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每

每有陌生人在场,孩子总是显得特别胆小,自己一个独自去玩了。

于是,我给孩子做了项特殊的要求,每天给我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在班上只认识了几个人。

有时,看到孩子见到陌生人的那份不自然,特别是有人在孩子面前嫌弃他的

胆小时,我本来也想训训自己的孩子怎么如此胆小,但我忍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是生性内敛的人,我没有教会孩子如何

和人沟通。小的时候,孩子见到陌生人,我并没有示意孩子要和人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我也很少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常此以往,孩子似乎不懂得和人交往,变

得渐渐胆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去小朋友沟通,带孩子去公园玩

。以往见到陌生人我都很少搭讪。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我主动过去和小朋

友搭讪,先和小朋友聊开了,然后,再慢慢让自己的孩子试着和小朋友聊天。刚

开始,我只是让孩子简单地搭话,让孩子有个适应的时期。

我帮孩子引荐认识后,让孩子渐渐独立和陌生人沟通、聊天。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我发现孩子其实不象我和他人眼中的那样胆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

有引导孩子去和人交往而已。

如今,我无需再去抱怨自己孩子的胆小了。但是,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

孩子在人际交往似乎确实比较被动、积极性不够,而这点我也是如此。也许是遗

传的因素,也许是自己观念的改变。我不再苛责孩子改变,因为我明白了其实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胆大。

胆量无法复制,性格无法复制,认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后,我渐渐接纳了我

的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

儿时的“创伤”会遗传吗?


有很多朋友都夸我有预见性,原因是我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与研究亲子教育,并且一直坚持到“亲子热”成为时尚与主流文化的今天。这里面有很多“情节”,比如我从小喜欢当老师、我喜欢孩子、我喜欢和孩子一起互动游戏。但“喜欢”终究不能算是强大的动力,我觉得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一个深入的剖析,用精神分析的方式寻找到儿时那个叫做“创伤”的动力源泉。

与父亲的关系。我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小康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文化人,读书很多,并且善于引经据典,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不要求我背诵,却经常在家中背诵诗词歌赋。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木兰辞》、《长恨歌》。父亲曾是崇文区书法家协会的理事,写了一手好字,却由于他不强迫我和他一样,而没有对我进行书法教育。印象中父亲只踢过顽皮的我一脚,便再无其他肢体惩罚。他的简朴、善良与睿智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父亲是一个内向的中国男人,他很少与陌生人说话。在我的记忆力,从年幼到大学毕业,父亲与我的沟通都是有限的。这个沟通指的便是一对一的关于生活与成长的交流。父亲像很多中国男人一样,爱一个人却不善于表达,其内敛程度让人经常恍惚于他的存在。沟通的缺乏让孩子体会不到深藏的爱;身体接触的缺乏让孩子缺少自信与安全感,可以想象中国的父亲,总是很少拥抱孩子或亲吻孩子的,还好80后的奶爸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一个单纯、可爱、反应快、急脾气的胖夫人。她很善于交流,也非常享受交流。父母在80年代末便辞去了稳定工作,双双下海经商。母亲是天生的生意人,她勇敢而机智,有一定的强制力又很讲道理,所以她的下属们既怕她又信她。她可以与政府部门的人谈笑风生,也可以与地摊小贩滔滔不绝。

儿子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觉得母亲的伟大。当你想到她的严厉批评,你终会理解那是她对的你的期望与关心;当你回忆起她的棍棒伺候,你也明白她怕你在社会上受到真正的伤害与威胁;当你耳边感觉缺少啰嗦与叨唠声时,你才想起那是母亲的挂念与担心。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提母亲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当然这并不能怪她。我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父母忙生意而住在另一个地方。我记得幼小的我,总是独自站在十字路口,远远地张望与等待,希望他们二人能够骑着单车在下一秒出现——这甚至是我童年最深的回忆之一。

这不是孩子的矫情,而是孩子的敏感。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当父母在对我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一半心思在听从,另一半则在反思。如果我是父母,我会怎么样教育我的孩子?就像上面提到的,有谁知道孩子需要的只是简单的陪伴,聊天,拥抱,甚至是“举高高”的游戏呢?当我们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当然都有体会,但当我们成为了小孩的父母,我们便忘却了曾经的“伤疤”。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儿,长得又很像小时候的我。在与她的陪伴、游戏与亲热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而我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治愈”。如果爱一个孩子,就要了解她的需要,我希望这本《亲子关系公开课》能够通过“理性爱”的理念与方式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温暖,减少遗憾。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我永远爱你们。

父母遗传决定孩子性格吗?


据说性格一半来自遗传,一半来自后天。“根本性格”是心理遗传学中性格的深层部分,即:活泼、开朗、冷静、急躁等几方面受遗传影响很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定论。“根本性格”的遗传,关系到家庭气氛,而一个家庭轻松民主或严肃沉闷的氛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性格的形成。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

是“根本性格”不起作用了吗?不!“根本性格”是在多数情况下、在关键时候起作用。面对一个只剩一半的苹果,有的孩子会满怀感恩地想:“太好了,我还有一半苹果”,而有的孩子会不免沮丧:“就剩下这半个苹果了!”

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父母决定孩子性格吗?

遗传因素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人的性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争议颇大的问题。一般理论都倾向认为,遗传因素通过气质和智力而影响人的性格。

遗传因素的作用形成的气质,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例如同样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在帮助人时动作敏捷、热情溢于言表,而粘液质的人则沉着冷静,情感蕴含在心。气质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决定,所以,一开始气质就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早已为詹森研究证明了。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抚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智商上总有显着的相关。詹森把此归因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进而言之,智力和性格都受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的影响,而智力对人性格形成是有作用的。

这作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冷静地审时度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就会促使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在艰难险阻中表现出自觉、大胆、果断和坚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因此大凡政治家、发明家、作家、艺术家,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兼有高度发达的智力、创造力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

改变胆小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4岁的儿子很困惑,他胆小、做事没有毅力,有很多我不能容忍的缺点。一次,幼儿园邀请父母去参加开园活动,小朋友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吭声,老师拉他也不上去;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只有他总是牵着我的衣角;搭积木搭到一半时倒了就不耐烦,怎么哄他都不肯再玩下去……凡此种种,令我沮丧不已,可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他。

在研究了儿子的性格特质,广泛征询了各方高人的意见之后,我为儿子设计了一个既另类又简单的计划—教他“玩”。

当然这玩不是瞎玩,选的全是有针对性的项目,第一个就是颇需点勇气的小滑板车。

一开始,儿子总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我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我坚持着鼓励他:兵兵,你滑得不错,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一次又一次地,儿子在我的期待中,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我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儿子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他开始兴奋起来,对我叫着:“妈妈,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会了。”当然,也有摔倒的时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诱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儿子已经能自如地操纵小滑板车,在同龄的孩子中还算超前了一步。

这时,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教儿子跳绳。

我先自己变着花样跳给儿子看。儿子觉得有趣,迫不及待地抢过绳子来玩。可真把绳子拿在手里自己跳时,感觉就不那么对劲了—不是手不动,就是脚不动,很难手脚并举。于是我让他不动绳子,先做动作,找找感觉。孩子是没多少耐心的,当他发觉一项活动不是那么简单后就很容易放弃。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找来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一人牵一头绳子,换一种方法让儿子跳。儿子在绳子中间钻来钻去,乐得哈哈大笑,脚会动了,手就容易了,两周后,儿子跳绳的技术已有小成。

接连攻克了两个“堡垒”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运动的兴趣加大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延长了。而且,因为儿子技艺傍身,总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别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活跃。

成果还需要巩固,我又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个项目:教孩子骑两轮自行车。

这个项目训练的难度比小滑板车要大些,一开始儿子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龙头,扭来扭去,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不过有了前两次的训练经验,他的情绪不那么急躁了。我一边扶着他骑,一边给他指导几个关键点:掌握龙头、身体平衡、放松。找到感觉后,儿子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骑出了5米远。这一来,他的信心大增,10天左右的时间,就已经能骑着小两轮车骄傲地跟在我身后去买菜了。

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的另类计划大获成功。现在儿子还学会了游泳,并开始学溜冰了。虽然还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他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我还担心他胆小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我想,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训练,比教他认几个字背几句诗强多了。不信吗,你自己试试看吧。

贴心提示: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击破,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

2、切忌操之过急,孩子玩会一样东西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学会耐心等待。

3、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放得开,不能保护过度,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着一个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孩子怎么会勇往直前呢?

喜欢《胆小不会遗传却能传染?》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预防传染病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