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

02-09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家长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家长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长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的。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和孩子交朋友,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亲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你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的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思索始于惊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的艺术品,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用表扬唤起孩子的求知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诸如提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的欢乐。YJs21.COm

把孩子引进书的世界,书本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的又一个重要的窗口,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的书,以培养孩子对书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本的厌恶。

做孩子的榜样,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这是教育孩子的一条捷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


育儿观念:调皮是孩子们的天性

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顽皮的孩子是动力气质的孩子,好奇心盛,表现力强.好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有主见,也比较善于坚持。如果引导得当,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其实很有帮助,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顽皮的孩子呢?

1.给顽皮的孩子一份关爱和鼓励。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不能用直接的话语或行为打击,伤害孩子们自尊心,老师应该用委婉的语言去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正确引导孩子。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些调皮的孩子,他们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老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2.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对于“调皮”幼儿的行为表现,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顽皮的行为,就不难看出顽皮的行为与普通孩子的表现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有些程度上更强烈一些;并且许多顽皮行为有其可贵之处,蕴含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反映出有主见,好争斗体现有进取心,“恶作剧”蕴藏着创造性等等。

3.强化优点,淡化缺点。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顽皮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教师以平静的心态,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顽皮幼儿,就能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比如: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抑制力。顽皮的孩子自我抑制力较差,无意性占优势。教师应采取措施,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自我抑制力。可以在各项活动之前,向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在活动中要注意提醒、监督或暗示,在活动结束时,还要及时评价。如果孩子基本达到了要求,就要给以鼓励。还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自我抑制力。在集体或小组游戏中,要求他们遵守规则等。这些活动对孩子自我抑制力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5.要让孩子充分思考。脑筋不去活动,不去思考,就会“生锈”。所以绝对不能让脑袋荒废,要培养孩子有思考力,就要让他们多想。能独立思考,才能自己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因此,不须抱怨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可以在错误中思考及学习,锻炼和提高思考能力。

6.要让孩子从错误中成长。教师不要介意孩子常常犯错误,让自己生气。也不要埋怨孩子顽皮,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孩子多碰钉,多尝试,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正是经一事长一智,条件是教师必须做出辅导,让孩子在碰钉子后得到启发,这个钉子就碰得有价值了。而且,由错误到正确,是一个很宝贵的过程。

总之,与顽皮大王相处要讲究艺术,不能急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采取了相应的方法,这些顽皮大王都能变成聪明大王。

清华教授:孩子最应该学好的课是体育


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他们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几年前的一个场景我至今难忘。冬天,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私密的会场,最高付费大佬们的专场,一帮国际大公司的企业家轮流与一拨一拨的国际政要以及个别学者见面。我被请去谈经济走势。

上一场刚刚结束,大家都站着交谈。我一进门,一惊:个个都是大高个,我1米79的个子几乎是最矮的!自我镇定了一下,我马上想起一早熟悉的事实: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是职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出身!练体育的,大个头为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拉加德,曾为法国花样游泳国家队队员。

的确,大多数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的曾经入选大学的体育代表队,有的是职业运动员出身:美国前任财长亨利?鲍尔森就曾是大学校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I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样游泳运动员,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曾经是校长跑队的队员……

不仅是运动员容易出成就,西方的精英大学也注重培养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我的分析是,运动员出身的人——专业运动员另说,因为他们需要异于常人的身体条件——一定具备有特殊的心理素质。

什么心理素质?

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体育游戏天生就带有竞争性,运动员身处其中,天生要善于竞争、喜欢竞争。

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这就是体育精神!人与人之间有竞合,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竞合,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

为什么运动员出身的人在社会中往往脱颖而出?他们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一个能赢的团队一定也是经历过许多逆境的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尤其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场上。

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核心人物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纠结在“真惨、真倒霉”的心态上,也不能妄想一举定乾坤,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个球,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必须保持住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捕捉到。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正是因为了解运动员这些特征,国外商学院特别青睐有运动背景的学生。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研:毕业20年后,哪些校友群体为母校捐款最多。结果出人意料,捐款最多的并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反而是那些有校队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当年还是现在都是最有集体荣誉感的。

牛津大学有个久负盛名的罗德奖学金,这项创立110多年的奖学金有四项招生标准,其中一项就是喜爱体育,最好有运动成就。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往往具备优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来领袖。

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联盟——常青藤联盟最早就是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若干所大学的美式足球运动体育联盟,而非学术评比,比如奥数竞赛的联盟。而中国也曾经有过一段颇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华附中早在“文革”前,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加入校队,活跃于各种比赛,他们中成就了后来中国社会的精英。

反观中国,到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太注意奥数、钢琴等等。在全球化时代下,只懂得奥数,不懂得与人博弈,似乎不太能适应时代变化。

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

育儿观念: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不要刻意阻止!


一到两岁的幼儿,体能发展迅速,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到处走动,还喜欢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表现的很淘气。孩子淘气好还是不淘气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目前不少家长评判孩子好坏只看听话不听话。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可是愈是制止愈引起他的好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其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想一个一个的弄清楚。这种淘气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坏事。父母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宽容孩子一时的破坏行为,给孩子提供宽松、安全、合理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尝试,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心智的发展。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仅不应阻止,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淘气的孩子总不满足肤浅的答案,总爱刨根问底,爱挑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是发明创造最需要的一种思维。淘气的孩子胆大、敢闯、敢干,接触面广,这对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都有好处。未来社会需要思维独特、有个性的人才,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千万别把他们束缚得死死的。儿童心理学家将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淘气对孩子自发性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很多不懂这个道理的父母把淘气看作一件坏事,常常加以阻止,甚至打骂孩子。可是淘气并不是被打骂之后能立即停止的。孩子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只感到这是一个制止自己的举动,并不能理解大人的用心,于是孩子会变得畏缩、恐惧,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父母如果反复给予严厉地制止或责骂,孩子会逐渐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乖孩子”,其结果必然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当这种“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长期受压抑的情绪不堪忍受,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抗性,甚至会患身心性疾病。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明白,用鼓励和赞扬来塑造孩子的品行,会比说威胁性、抑制性的话更有效,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顽皮的孩子往往会做出一些冒险的事情,必然也存在更多的麻烦和风险。但是为了保护孩子,就把他放置到封闭的世界里,只会捡起芝麻丢了西瓜,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和增加孩子的安全意识,而不是由自己充当密不透风的安全伞。

父母总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那些不经常运动的安分孩子,由于他们缺少经验、力量和技巧,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反而容易出事。所以,从宝宝学会爬开始,父母就要给予充足的运动空间,让他们活动。即使稍有淘气也没关系。对付淘气孩子,家长既不要纵容,也不要限制,随时关注,注意引导,这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好方式。

珍惜、呵护孩子的好问精神


小孩子好问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小孩子经常向家长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逛公园时问“大树的影子,为什么比大树长呀?”坐火车时问“窗外的大树,为什么向后跑呀?”水壶里的水开了,问“为什么咕嘟咕嘟地冒泡呀?”打开冰箱问“为什么电冰箱里会结冰呀?”等等。遇到什么事都好问个“为什么”,追根寻源,弄个明白,这是孩子的天性。

在家长没有琐事缠身,或心情好有兴致的时候,一般还乐意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能耐心地给予解释和说明。而在家长心烦意乱或有事情缠身,或不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往往很不耐烦,甚至粗暴地训斥孩子:“去去去!你怎么那么多的‘为什么’?别烦我!”无名火把孩子弄得个莫名其妙。这是很不应该的,也是很有害的。

其实,孩子好提问题,希望弄清楚“是什么”或“为什么”,这表明孩子有好奇心,兴趣广泛、浓厚,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求知欲旺盛。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常言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只有求知欲旺盛,善于思考、好学的人,才会好问。古今中外,凡是在学业或事业上成功的人,一般都是既勤学,又好问。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根据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把“好问”看成是一种美德。据记载,孔子“入大(太)庙,每事问”,能身体力行,给弟子们做出好榜样。当别人讽刺他时,他还坚持认为“不知而问”是一种美德。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得意门生颜渊,不仅能做到“学而不厌”,虚心向他的老师孔子学习,并且还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寡”,向在学问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因此,受到孔子的赏识和赞扬。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都特别推崇“好问”的品质。

清朝文学家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清朝著名散文家刘开撰写过一篇专门论述好问的文章,名为《问说》。文中说:“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并且也主张:“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要特别珍惜、精心呵护孩子的好问的精神。

好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家长能耐心地、准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孩子获得知识,还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进而激励孩子好学、多思。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好问,珍惜孩子好问的精神,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好问精神。

在清朝,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名叫戴震。他一生在许多学术领域内都很有成就,是著名的汉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教育家。戴震并没有什么天赋的才能,开化得也比较晚。据记载,他九岁才会说话,十岁入私塾读书,是智力发展较为迟钝的孩子。然而,他的记忆力却很强,文章只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私塾老师讲《大学章句》这本书。老师说:“这一章叫《经》,是记载孔子的话,由他的学生曾子记录下来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本人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戴震听了,有所不解。于是便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

“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说。

“老师,朱熹是什么朝代的人呀?”戴震又问。

“是南宋时期的人哪。”

“那么请问老师,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呀?”

“他们二人都是周朝时期的人呀。”

“周朝和南宋,这两个朝代相隔多少年呢?”

老师屈指一算,说:“差不多有两千多年。”

“既然相隔那么多年,朱熹所说的有什么根据吗?”

戴震一连串的提问,把老师都给问住了,老师无言以对。但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热情地称赞他说:“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教育者要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好问精神

学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为什么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学生呢?这不仅是因为戴震好问,求知欲旺,更重要的是因为戴震善于思考,思考得深刻。他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水平是很高的,没有做深入的思考,是提不出来的。戴震能提出那么多的问题,表明他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而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这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

家长应当像那位私塾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或是被孩子给问住了,也要热情鼓励孩子好问的精神,保护孩子的好问的积极性。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能把老师和家长给“难”住了,反映孩子思考的问题有深度,这是好事。家长可不要由于被孩子给难住了,碍于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孩子。

记得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当年在唐山一个铁路学校任教时,他考学生,不固守传统的考试方法,老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叫学生出题,由老师来回答。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给学生打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刻,就给打高分;提出的问题肤浅,就给打低分;如果学生提出的题把老师给难住了,就给打满分。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法,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可不要随意打击孩子好问的精神。家长必须明白,扼杀孩子好问的精神,很容易,一次就够;而要重新唤起孩子好问的精神,那可就难了。家长可要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孩子好问的精神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什么是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