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拥有“素直”的心

02-09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如何让孩子拥有“素直”的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素直的心”是不受束缚的心,很容易就可以适应新环境,持着这种心态的人,不会用偏见、情绪化或是成见来看待事物。在他看来,万事万物、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我对小孩的尺度蛮宽的,很鲁莽的、爱哭的、不吃饭的、逞强的、不愿和人分享糖果的……我都可以接受,那就是孩子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时候,我还会为这些有小小毛病的孩子说情,请大人们尊重他们、尽量“同理”他们的心情,耐心引导、不要生气。

只有一种小孩,会让我沉下脸来,生气。有些孩子真的太超过的,我可能还要很努力的抑制自己、免得一时冲动开扁!

这种令我难以忍受的孩子,就是那些心里长了虫的……

我曾经应邀到一个私立小学演讲,这所学校设备豪华,学生一个个打扮得像小公主、小王子,连下课都没有一般公立学校的吵闹声,安安静静的。

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就是要跑跑跳跳的吗?这些高贵的孩子真是安静得令人害怕!

我和负责接送我的校车司机闲聊,随口问他:“这里的小朋友跟其他一般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司机先生先是说都差不多吧。后来,他说曾经看过两个孩子吵嘴,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吵来吵去,其中一个眼看快吵输、辞穷了,

突然,他蹦出一句:“你再吵!我回家就叫我爸爸把你爸爸的公司买下来,让你没饭吃,也不用来上学了!”这一招果然管用,另一个孩子沉默了。吵赢的这个孩子洋洋得意……“这里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都很富裕,比一般的孩子更早懂得利用物质资源去赢别人,也善于比较。

“如果家境不是很好的孩子,在这里就会时常被比下去……”司机先生这样告诉我。

我们这个社会把这些孩子看成小精英。其实,这些小精英心里早早就养了一只只阶级的虫,他们以为阶级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金钱可以收买一切.......

女儿豆芽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爸爸在外交部工作,这个孩子随爸爸的工作迁移,所以是在英国出生的,华裔英籍。这孩子的妈妈几次来我们家做客,总是对保姆阿姨爱理不理的,我知道她把保姆当“下人”看。

有一次,那孩子来我家玩,我不在家,豆芽问翠华阿姨:“我们可以出去庭院玩吗?”天冷,阿姨要她们穿外套再出去。两个孩子都不肯穿,说不冷。

“不穿就不要出去了!这样会着凉。”阿姨坚持。豆芽只好穿起外套。她的同学却对豆芽说:“干嘛听她的!她应该要听你的话才对!你是她的主人,她是你妈妈花钱请来的……”阿姨气到不行。

我也不喜欢豆芽跟这样的孩子走得近,但我还是把交朋友的选择权留给豆芽,并没有要求豆芽不跟这孩子往来。

阿姨问我:“你不怕豆芽被这样的孩子带坏呀?”

我说:“要变坏也是自己决定的,谁能教她呀?我们时常看到新闻里一些罪犯的母亲总是说她的孩子很乖、都是被坏朋友带坏的,好像只有别人的孩子会做坏事,自己的孩子即使做了坏事也是身不由己、是被别人影响的。”

我问阿姨:“她妈妈来我们家,是不是都不跟你打招呼?”

一说这个,翠华阿姨就火大:“是呀!我也不知道哪里得罪她!”

“你有没有得罪她都一样,她就是觉得她高人一等。所以,她的孩子也会这样想。妈妈心里长了虫,孩子当然也一样。小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豆芽依然跟这个心里长虫的孩子一起玩,但她也依然尊重翠华阿姨。豆芽做错事,翠华阿姨是会骂她的。如果孩子真的是可以被朋友影响的,我告诉豆芽,帮忙把她的好朋友心里的虫抓出来吧……

请得起保姆不稀奇,做得起一个像样的主子,才是门大学问。我不想把时间花在教孩子如何做个像样的大小姐,所以我们家阿姨只负责帮我打扫、煮一顿晚餐。洗衣、洗狗、洗脏小孩,都是我们自己来,不应该占她便宜。Yjs21.coM

阿姨有次跟我聊起她帮忙的另一家人要她每星期洗狗。我问她:“大狗还是小狗?”

阿姨问:“有什么差别吗?”

我说:“大狗600、小狗400(台币),以后依这样的行情跟她收费!”

阿姨是个老实人,不像我这么刻薄,听了,哈哈大笑。

我其实是很认真在跟她讨论“公平的劳资关系”。自认为请了人就是贵妇的,还苛刻人家辛辛苦苦赚的400、600,我实在看不出这人高贵在哪里?

很多家庭就为了这400、600的,养出心里长虫的孩子,最后自己花个400万、600万的,也救不回孩子的一生......大家都忙,请人来分担家务,其实无可厚非。不过,请人之前,请先仔细想想自己主妇的责任及在一旁看着的孩子,掂量了轻重,再决定如何行动。

孩子的心,我一直很小心的保护着。日语里有一个中国词汇“素直”,通常表示一个人柔顺或温驯、坦白纯真、心地诚恳。“素直的心”是不受束缚的心,很容易就可以适应新环境,持着这种心态的人,不会用偏见、情绪化或是成见来看待事物。在他看来,万事万物、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我期盼着,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没有了虫,都有一颗“素直”的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让孩子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


让孩子拥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每个父母梦寐以求的。

可是,怎样才能很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呢?

其实,培养能力是有迹可循的,下面小艾为爸爸妈妈们介绍七个锻炼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1、理解学习如何分类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某些相同特点被归为一类,如颜色、形状、用途等。帮助并引导孩子找到分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就是一种很好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我们可以多通过举例子、玩找茬游戏的方法,让他逐渐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点。

在艾比力乐高课堂上,老师们经常会给孩子这样的锻炼机会。每次临近下课时,轮子、齿轮、轴、带孔块等,种种器材零件都需要孩子们分类码放以便下次学习使用,在这时,老师们经常以奖励制度或小游戏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进行分类整理的好习惯,并辅助时间观念的训练,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逻辑锻炼。

2、了解顺序概念

事物按照大小、硬软、胖瘦等会有一个顺序,如小朋友们有时候会按高矮站队。把生活中常见物品按照大小、颜色深浅、重量、品质好坏等不同的顺序排放,让孩子模仿并列举相同序列,以比赛的形式激励他们训练,有助于孩子更好的把握事物特征。

3、建立时间概念

越小的孩子,时间观念越模糊。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一般仅要求他们掌握一些简单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立刻”、“等会儿”之类,理解其含义。这对低龄段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小孩的表达更为准确并且更容易理解别人的话。

而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时间的概念。年月日时分秒、季度、周期、以及时间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弹指间”“春去冬来”等,这些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建立,与逻辑思维密切联系。

4、掌握一些空间概念

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上下左右,里外前后”等空间概念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此要及早引导他们掌握这些概念。比如说:“请把齿轮放进盒子,再把盒子放到墙角。”“请把盒子里左边的糖果拿出来,放在盒子外的右边。”“找到躲在门背后的小朋友。”在完成这些简单的空间概念后,对大孩子们还可以进一步对“深度”“远近”等做出更细致的要求,比如在地板上放一些惊喜盒子,让他们找到“距离椅子最远,距离黑板第二近的盒子。”

5、理解基本的数字

不少孩子在两岁时,就能从1“数”到10或者更多,但很多时候孩子们做的只是“背数”,却没有理解数字的对应关系,在做加减法时很容易出现记反、记错的现象。对于这点,不少教育者采用了让孩子们从具象到抽象的理解方式,也就是俗称的掰手指、数小棍,让孩子从立体的、具体的事物,渐渐过渡到抽象的、仅具代表意义的数字加减上。而后接下来,孩子们就需要掌握进制关系,可以试着以不同进制的“货币”作为买卖游戏,让孩子多一些灵活运用数字的机会。

6、了解各种形状

图形,尤其是立体图形,乃至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对于孩子的空间想象要求是非常高的。从难度高低划分,先让孩子们认识所有常见的图形,如圆形、矩形、三角形、扇形、梯形等,再分辨球、立方体、三角锥、圆锥、圆柱以及多面体,甚至可以让他们玩玩实物,让孩子完善和丰富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想象过程,然后进阶到使用纸盒等制作展开图,这种平缓的过度方法能让孩子们更容易的产生立体物品的联想。而多玩一些像乐高之类的立体拼砌玩具,也能锻炼到孩子的空间想象与逻辑思维能力。

7、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孩子或许还小,但是逻辑思维中最初、简单的因果关系就已经在他身边出现了。例如孩子每天都要吃饭,一天也许他就会突然问起:“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吃饭呢?”,如果此时妈妈能用因果关系解答孩子的疑惑,并借此帮助他逐步完善人体知识,孩子的好奇心和逻辑思维萌芽都能较好的保留。接下来孩子就会不断产生疑问并试图像之前一样得到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解答,久而久之,孩子的逻辑思维必然不错。

以上这些都是小艾的经验谈哦,如果你喜欢的话,请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

请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的心与友善的心


请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的心与友善的心在一个小镇上,饥荒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都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小镇上最富有的人就要数面包师卡尔了。卡尔是个好心人,为了帮助人们渡过饥荒,他把小镇上最穷人家的20个孩子叫来,允许他们每人每天来取一块面包。

那些饥饿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抢篮子里的大块面包,甚至大打出手,他们根本没想到要感谢这个好心的面包师。

面包师注意到一个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儿,她每次都在别人抢完以后才从篮子里拿出最后一小块面包,她总会在离开前感谢卡尔为自己提供食物。女孩拿到面包后,舍不得咬一口,就跑回家去了,她要与家人一起分享面包。

第二天,可怜的格雷奇最后只得到了一半大小的面包,但她仍然很高兴。她向面包师道谢后,拿着面包回家了。当妈妈掰开面包的时候,一枚闪耀着光芒的金币从面包里掉了出来。女孩决定把金币送回去。

小女孩儿拿着金币来到了面包师家,对他说:“先生,您一定是不小心把金币掉进了面包里,现在我把它给您送回来了。”

面包师微笑着说:“不,孩子,我是故意把这枚金币放进最小的面包里的。这枚金币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孩子应该得到的奖赏。你选择了那块面包,现在这枚金币属于你了。希望你永远都能像现在这样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件事。

看了这则故事,让我们想到了什么?拥有感恩的心,有时会有异想不到收获。

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是我们做父母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我们不能让孩子觉得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要让他明白这都是父母天天辛苦上班所挣来的。只有劳动了,才有所得,才有钱买得了他所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他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才会心疼父母的付出,感谢父母的付出,从而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幸福。

现在许多宝宝都是独生子女,而生了两胎三胎的家庭也都是条件不错的,家长们会无形当中溺爱孩子,什么都给他最好的。长久下去,孩子稍不如意就会哭闹,耍赖,打骂父母,完全不懂得感恩。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的心,不但感恩父母还要感恩社会与国家。记得在电视上看过要丈夫学自己怀孕的妻子,肚子上绑一个几斤重的沙袋,体会孕妈妈的辛苦,从而更加体贴照顾自己的妻子。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做这样的试验,让他们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感恩父母带给他生命。

我们不要太惯孩子,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帮他们做好。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当给他们一些家务任务,让他们体会平日里父母天天做饭,洗衣赏,打扫卫生所付出的劳动,才会让自己天天有好吃的,穿得永远干净漂亮,住的房子才会这样舒服。

当然,做父母的永远都要言传身教,做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对自己的父母有多好,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久了,自然就懂了。

当我们吃饭时,偶尔可以告诉孩子,要感谢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就不可能在超市买到所有想吃的。有条件务必带孩子去农付体验体验在农田里干活的生活。

当我们外出时,要感谢公交车司机给我们提供出行的方便。找个时间跟孩子一起徒步走了三四个站,让他体会如果没有司机们的付出,自己走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看到打扫街道的环卫工,要让孩子懂得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街道上支处都是垃圾,苍蝇蚊子老鼠满地都是,让我们无法生存。

看到警察叔叔,特别是节假日,要告诉孩子,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这么放心地走在街道,我们只会提心吊胆担心什么时候又会碰到坏人。

要感谢学校里的老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都是文盲,什么字也不认识,什么漫画卡通片都看不懂,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也找不到工作,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再存在,一家人只有喝西北风了。

......

孩子心里有了感谢的人,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人,珍惜生命与生活,待人友善,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与舒畅。他们会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会更加被别人认同,使长大了以后,会更加容易融入到社会当中去。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并非如此,总认为孩子还小,不用承担责任。即使孩子在家做些擦擦桌子、摆摆碗筷之类的家务事,或是给家长倒杯水、递个苹果的举手之劳,家长都认为是帮助大人做好事,从而加以大力赏识与表扬。我们成人是怎么了?孩子做点事情,都是帮助别人,作为家庭的一员,难道孩子自己就没半点责任?在幼儿园,教师虽然能指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孩子时,也往往告诉孩子:“回家时要爱劳动,要帮妈妈扫地、擦桌子……”,在对孩子开展爱心教育时,也时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要帮他们拿拖鞋、倒杯水…”,不管是老师或家长,这种长期的“帮”意识导致孩子们责任意识严重流失,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懂得自己做,因为一贯都是家长做的,他们已习以为常了,这就好比“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更不用说富有爱心了。那么,孩子的责任心究竟该如何培养呢?

一、改变观念,从习以为常的“帮”意识中走出来,为孩子创设一个负起责任的环境

我们成人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小公民,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小学会为自己、为他人负责,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当然,这些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除了强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让孩子为家庭、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分配给2-3岁的孩子收拾玩具、帮助传递一些小物品;分配给4岁的孩子摆放碗筷、椅凳、帮大人拎包;分配给5岁的孩子自己取事物吃,做一些简单的卫生清理工作;分配给6-7岁的孩子存取衣物、接待小客人等,即做到分配给孩子的事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作个有心人,注意自己的措辞,改变以往“你帮…”而变成“我们一起来…”、“你能不能……?”、“你……好吗?”等商量、征求的口吻,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要让孩子了解一下我们成人除了工作以外,回家还要做很多的家务,要帮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让孩子明白,我们做的许多事都是因为他们还小不能做,而帮他们的。

二、教育孩子不推卸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受年龄以及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对许多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顽皮的天性,或出于对社会生活缺乏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因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过度的宽容对孩子有害无益,它只会让孩子淡漠自己的责任意识。比如,孩子摔倒了,哭个不停,成人就跺跺地板说:“都是这该死的地板,把我们宝宝摔疼了”;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把头磕在墙上,大人往往先是给孩子揉揉头,然后用东西敲打墙壁,拿墙壁出气给孩子看,把孩子撞墙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墙壁,类似事情比比皆是。我们这样处理,对当时的孩子也许能起到一点安慰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磕了、碰了,忘了什么东西,都是别人不好,我是没有责任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慢慢地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如此的想法、意识和习惯,难道不是我们成人无意中造就的吗?所以,当孩子因自己的行为造成过错时,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在此事件中孩子本身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等,从而使过错行为成为强化孩子责任心的契机。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父亲教育里根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根12岁的时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窗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那是在1920年,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他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说玻璃是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待长大成为总统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吗?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孩子学会爱自己,进而去爱别人、爱社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会经常看到小孩子动不动就打人的一幕,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挨打了还笑嘻嘻的,说小孩嘛不懂事,何况也不疼!待大点儿了就不这样啦,就会懂得负责任、有爱心了!果真如此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所中学的校长,有一天到一个班级里,发现地板上都是纸屑,他就拿起扫帚扫起来。教室的另一端几个学生在聊天,其中一个男同学说:“来来来,校长,这儿还有呢!”我看后,心里就象倒翻了五味瓶,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类似的事情很多。如果说孩子们长大了就有责任心了,就有爱心了,那么,也就不会有留学生不懂履行报效祖国的义务和责任而滞留海外,也就不会有为实验而伤害狗熊的大学生,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事情不会做、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的现象发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一点小事而杀害亲生父母的事,也就不会有……凡此种种,岂不令人担忧?要知道,孩子最初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更多的是缘于爱心。

四、为孩子做表率

我们成人的社会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我们日常所表现出的责任感的强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我们在抱怨孩子缺乏责任心时,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阻碍孩子责任的形成或削弱孩子的责任心。譬如,我们是否包办、代替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务?是否娇惯与过度保护孩子,并轻易对孩子许诺?是否要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或者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做,则是滥用责任感。我们成人要经常反思自己,要随时随地对自己言行负责。如果我们经常对人吹牛、夸海口,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所以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持之以恒,而我们本身的持之以恒则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责任心就是一座连着多彩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为他们架设好那通往美好人生的桥梁!

让孩子拥有快乐的性格


(1)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让孩子与同龄人一块玩耍。在快乐性格的培养中,友谊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操纵孩子的社会生活,但可通过加深同孩子的感情来密切彼此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此外,还要让孩子经常同小朋友一起玩耍,或把孩子带到同龄人较多的娱乐场所,让他在愉快的外部环境中接受熏陶。

(2)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作为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多样选择并注意培养和引导,使之拥有广泛的兴趣,这一点对特别喜欢一种东西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3)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应使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一帆风顺,秘诀就在于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碰到挫折时,家长可为其指出一线光明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从快乐的事物中找到安慰。

(4)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家长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让孩子拥有专属自己的空间


研究认为:宝贝在适合他成长的坏境中,才能发挥出潜能。

南妮是雯雯的同事兼好朋友,去年,她们前后都生下了聪明可爱的猪宝贝,南妮的宝贝比雯雯的大3个月。从宝贝一出生,两个好朋友就为很多问题争论起来,她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也都各有道理。

比如说要不要买小床吧,南妮觉得,宝贝应该和爸妈一起睡在大床上,一来方便照顾,二来也有利于培养宝贝和父母的感情,还经济省事;而雯雯则坚持一开始就要给宝独立的小床,不惜代价给宝贝买了价值2O0O多元的原木木床,还特意找了床板上有8个环保透气孔的,并配上床围、转转乐等。宝贝一出生,就在属于自己的小床上睡觉,宝贝8个月以后,在自己的小环境里畏是惬意。只要旁边有人.就能够在自己的小床里独自玩一会儿。

雯雯计划,等宝贝再大一点,就给宝贝专门布置一个儿童房,里面放上配套的小桌子、小椅子、小床和儿童专用的各种家具,为此,雯雯早早就去儿童专用家具店逛了,那里的儿童专用家具色彩缤纷,可爱极了,雯雯打算要为自己的宝贝布置一个像童话故事里一样的小城堡。南妮这次又和雯雯产生了争论,南妮说,我们小时候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不也一样生活得很健康?你这样会宠坏宝贝,让宝贝从小就知道什么东西是专属自己的。将来就会变得很自私。

那么,适合宝贝的环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专家认为,适合宝贝成长的环境是:

1、应该利于宝贝的行动

为宝贝创造一个所有东西的大小,都跟他的能力相配的环境,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潜力。

比如,挂衣服的衣钩正好在他伸手就够得着的地方,当他轻轻打开一扇门时,门的扶手大小也正好能被他的手握住,房间里的小凳子,重量正好适合他的臂力,使他搬起来不太沉。如果你给宝贝这样一个合适的心理环境了,他在这种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会令你惊叹不已。他不仅会在这里十分愉快地生活,而且内心充满了活力。

2、有宝贝容易拆卸的玩具

众所周知,宝贝常常毁坏他手中的玩具,尤其不珍惜那特意为他制作的玩具。

但是,宝贝的这种破坏行为恰恰是智力发达的证明。他之所以会拆坏玩具,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说,他想在玩具里面寻找有趣的东西。因为,玩具在外观上没有任何使他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宝贝会像对待仇敌一样,用力将一个玩具打碎,以此探索隐藏在里面的奥秘。不要给宝贝那种粘贴得过于牢固,宝贝完全不能移动和拆卸的玩具,那样对开发宝贝的智力并没有好处。

比如,扫地、吸尘、自己穿衣服和梳洗等,家具必须轻巧,摆设的位置必须方便宝贝移动;照片要贴在与宝贝的视线同样高的地方.让他很容易观看。

宝贝学会了注意环境卫生,学着把污渍擦干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保持卫生的好习惯,就会把他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刷洗干净。

让宝贝拥有专属自己的空间,会让他变得自私吗?

南妮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就是被宠坏的宝贝娇纵自私,自己的东西一点也不让别人碰。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宝贝布置专属的房间、家具和玩具,会不会让宝贝变得更加骄横自私呢?

给宝贝布置房间、买家具只是给宝贝独立心理环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给宝贝爱和安全感。蒙特梭利也说过这样的现象,就是穷人家的母亲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请不起保姆,只好把宝贝随时带在身边,但这样的宝贝,心理反而更健康;而富人家有保姆,母亲往往把宝贝扔在一个豪华的房间里,让保姆看着就离开了,这样的宝贝长大后反而有更多心理问题。

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如果妈咪只注意给宝贝物质的满足,却忽视给宝贝来自妈咪的无私的爱,和宝贝做情感的交流,那么,即使给宝贝布置了可爱如宫殿的房间,对于宝贝的心理健康也是无济于事的。

礼仪让孩子拥有尊重和智慧


看到网上书店有关礼仪的书畅销,我又不禁思想:礼仪是繁文缛节吗?学礼仪有多大价值?我究竟懂得哪些礼仪呢?

礼仪在我心目中隐约就是个华彩的词语,华而不实。而且浅薄地以为,如果礼仪只为应酬,为自己受人欢迎,达成一种交易,那礼仪就只是重大场合的一种装饰和摆设了。

真正发自内心的礼仪,传递着生命之间的彼此尊重和欣赏。透过佩蓉女士的礼仪课,我才知道,你去参加别人的婚礼,着装素净,是懂礼仪的体贴,让这对新人拥有最光彩照人的回忆,也让你不会忐忑不安地,或怕寒酸或怕耀眼;你们不互问对方的薪酬,是懂礼仪的机智,或避免攀比嫉妒,或避免手足无措,但终究与人与己有益。

礼仪中实在有丰盛的宝藏。礼仪,传达着尊重,也暗示着标准,给你智慧,伴你成熟。

礼仪本是让我们把尊重养成一种习惯,把你的尊重用话语、你的微笑、动作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白白地被人误会你爱别人的心呢?内敛的孩子的爱也是充充满满的,可别人怎么能猜得透呢?

既是这样,为什么不及早把一些基本礼仪传授给我们的孩子呢?教他学会问候亲朋好友,问候老师,教他基本的餐桌礼仪,教他在和父母出去会客时的装束,谈话时的专注,还有该避免问及的一些隐私话题……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让他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被人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有分寸,逐渐成熟、有智慧。

观察一下你的孩子的自然反应吧。孩子总能在客人临出门前,站在门边,注视着客人,笑着说再见吗?我们常常看到的场景是,让孩子和客人招呼道别时,孩子也是专注在自己的玩具上,可能从里屋远远回一声“阿姨再见”,而对于女孩,也有怕生低下头默不作声的。

我想在这方面训练孩子不容易,毕竟它是孩子,而且孩子的天性各不同,并不都擅长人际关系。我们自己小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举个例子,有人生性腼腆羞怯,从小就不会和左邻右舍打招呼,长大些陌生的远亲也张不开口叫,而十六七的时候,更是叛逆地以为嘴甜的人都是为迎合别人,这时虽然想可能被老师啊、亲戚啊误会自己高傲,但还是不自然地低头悄悄走过。

可是,不是习惯决定一生吗?从小教孩子礼仪,孩子就能在人际交往中从从容容,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免去很多压力。原来父母可以教会文静内向的孩子不再怯生生,从而更自然地把目光放在他思考的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来,透过合宜的礼仪,让别人了解,原来他心底未表达的那份关切。对个性自由随意的孩子也是如此,你可以透过礼仪让他感受到别人的需要,适当约束自己,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礼仪让每个人丰盛,也让人拥有讲礼仪的高贵,表明每个人的生命高贵。

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而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都要透过人际交往才能日渐历练成熟,而透过礼仪习惯,孩子才会有一个真实广阔的世界,学会表达自己,建立深层次的关系。

所以,对你的孩子,无论他是文静内敛,还是过分调皮,花时间教他基本礼仪,教他实践礼仪,实在是建造他生命的一条捷径。

让孩子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拍摔着,吃穿不愁,衣食无忧。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富有的。呵呵,简直就是家里的宝啊!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教育孩子的文章我不只写过一篇,但是生活中的素材还是写不完的,屡见不鲜。齐齐已经上幼儿园半年多了,是小班的孩子。可是来上学时总是由姥姥抱着,送到教室门口。姥姥让他问老师好,他的声音小小的,用胆怯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让他跟姥姥再见,他低着头一声不吭的走进教室,姥姥无奈的摇摇头走了。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如此胆怯呢?这是小班的孩子还有可原谅,可是中班有一个叫艳艳的小女孩,每次我看到他入园的时候,都是在奶奶的背上。奶奶弯着腰吃力的往前走,花白的头发被风吹起,显得更加沧桑。孩子,你趴在老人背上舒服吗?这是不是该怪孩子呢?这样的爱到底能坚持多久?

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能脱离教育这项重要任务,这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离开了家庭教育的配合,它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像齐齐的姥姥,艳艳的奶奶,不要让孩子只徘徊在你们的双手这块狭小的天地,让孩子飞吧!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幼儿园的孩子正是动手,动脑的年龄。他们喜欢在春天里捡石子,采野花,荡秋千;在夏天里玩水,捉鱼;在秋天捡落叶,捉迷藏;在冬天堆雪人,打雪仗;他们喜欢四季中的每个季节,每一天。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如果他们离开大人的怀抱,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娇嫩的翅膀只有经历风吹雨打的洗礼才会丰满。在这期间,孩子不仅不需要抱着,背着,他们还学会去帮助别人。帮老奶奶提篮子,帮小弟弟捡皮球,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鞋带开了自己系,连脏了自己洗······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爱是不同的。对孩子一味的宠爱,不但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还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依赖人的思维。有了困难自己不会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在家人,或者可以在依赖的人的面前哭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卑感,没有自信,还会脱离社会。而放开手脚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在战胜困难时,他们的心里有一种满足感,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不会畏缩。这样的孩子很适应社会,对前途充满自信。孩子如果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还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家长的肯定:你是对的,你真棒!

家长们,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如何让孩子拥有“素直”的心》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